7.29.2006

Travel @ 名古屋機場 也能吃喝玩樂

吃飯、購物、泡湯、喝喜酒、作SPA,這可不是百貨公司或是購物中心,而是今年2月才啟用的日本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據統計每天有四、五萬人進入這座機場,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是來搭飛機,其他的都是來這裡吃喝玩樂,可以想見這個機場的休閒娛樂設施有多麼吸引遊客。

中部機場(Centrair)的名稱是由Central Japan與Airport兩字結合而來,是日本繼大阪關西機場之後,又一座填海建造的機場,西元2000年啟建,今年才完工,造價高達2000億新台幣;這座機場除了扮演日本交通樞紐的重要角色,更精心打造了一座天空之城(Sky Town),各式各樣的商店、設施,吸引除了搭機旅客之外,更多的民眾專程前往消費。

從機場大門進去,穿過一堆航空公司的櫃檯後,這時你會完全忘記身處機場,迎面而來的是一間間精美櫥窗的店家,除了一般機場都有的特產、紀念品等,還有服飾、精品、玩具、雜貨、點心、特色餐廳,民眾不但來此逛街購物,甚至還有情侶專程到此約會談心,Sky Town提供了多元的消費需求。

逛街累了,絕不能錯過藏身於商店街一角的「宮之湯」。男、女湯分隔兩處,大型落地窗的設計,窗外就是停機坪,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個可以一邊泡湯、一邊看飛機起降的浴場;浴場內另提供作臉、按摩的服務,肚子餓了可品嘗物美價廉的日式拉麵,甚至想睡個覺,還有專供休閒睡眠的舒適房間,2個小時1000元日幣,種種設施對於轉機旅客可說是一大享受。

到機場購物、用餐、泡湯還不稀奇,還有人選擇到機場結婚,中部國際機場就提供婚禮的服務。

擁有透光屋頂的婚禮區明亮寬敞,所有婚禮需要的佈景裝置,如紅毯、舞台、鮮花、氣球等一應具全,新人完成儀式後,親友就移往隔壁的景觀餐廳用餐,據機場工作人員表示,這種別出心裁的婚禮還頗受歡迎,要提早預約才訂得到場地。

愛看飛機的民眾更會佩服中部國際機場的貼心設計。機場頂樓的展望台(Sky Deck)完全開放,任何時間都會看到民眾或站、或坐,甚至趴在圍牆上,近距離觀賞飛機起降;展望台相當開闊,完全不會擁擠,除了風大一點,看飛機絕對可以滿足。

中部機場還有個自己專屬的吉祥物玩偶─Who,機場人員表示,Who的年齡、國籍不詳,但酷愛旅行,紅白圓滾的造型甚受遊客喜愛,機場內有Who的專賣店,值得喜愛收集玩偶的民眾一逛。

@民生報+黃慶安

Arch @ 遊MIHO 猶如走入桃花源

MIHO美術館80%建築覆蓋在蓊鬱山體之中。

MIHO美術館以日本傳統穀倉為原型,由幾何線條勾勒出現代化形體。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弗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1600年前,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嚮往避世隱居的化外桃源;1997年,貝聿銘以《桃花源記》為腳本,在日本打造MIHO美術館。

中國概念的桃花源,隱身在日本滋賀縣信樂山麓,吸引現代「武陵漁人」絡繹叩門,由詩入景,感動陶淵明的筆,還有貝聿銘的手法。

初到這處蓊鬱自然天地,貝聿銘也禁不住讚嘆「這兒是香格里拉!」循著蜿蜒山徑,探訪桃花源,彷彿漁人溯流而行,行抵接待中心跟前,櫻花林取代桃花林,穿越山穴般隧道,瞬地豁然開朗,眼前是輻射網狀的鋼索吊橋,再由穹蒼廣場延伸至美術館,令訪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艷。

「MIHO美術館是一個被自然所環抱,同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建築」貝聿銘陳述建築風格。美術館所在地為自然公園,在自然保護法限制下,他發揮愚公移山精神移樹、翻土,再原封不動復原地景,美術館有八成以上面積覆蓋在地下,樑柱水平與山體呈現平行,建築體為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充分展現自然美學觀點。

踏上美術館,入口主建築以日本傳統農家為原型,三角形玻璃帷幕灑落陽光,大廳則以斗大落地窗框架出和風山水,巧妙將自然與光線引入室內,不只建築硬體本身是藝術,投射在玻璃窗上的自然風景,也是視覺設計的一環。

MIHO美術館隸屬於日本神慈秀明會,創辦人小山美秀子認為,「美的事物可以潔淨人的心靈,藝術讓人有向善的力量」,美術館館藏不少是她的私人收藏,地域以絲路為主軸,館藏超過2000件。

美的感動,不單在於藝術品的珍貴性,還有藝術品與空間的「動感」鋪陳,犍陀羅佛立像全球迄今只挖掘出兩尊,一尊在MIHO美術館,另一尊則在巴基斯坦的白夏瓦美術館,貝聿銘將佛像置於鑿空天井之下,光線由上方灑落,來到犍陀羅跟前,彷如沐浴在佛光之中。

亞細亞浮雕也是MIHO美術館的重要館藏,來自西亞底格里斯河流域,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八、九世紀,浮雕如同壁畫般鑲嵌在美術館展覽牆面,展牆同時以石灰岩色澤

自然農法 作物都是藝術品

自然美學概念展現在MIHO美術館美一個角落,美術館視飲食也是一門藝術,主張「自然農法耕作出的作物,就是一件藝術品」。

自然農法是神慈秀明會倡導的耕作原則,堅持以自然枯葉作為肥料,揚棄農藥與化學肥料,回歸和諧生態。

MIHO美術館有桃谷、松林兩處餐飲空間,生鮮蔬果均來自日本各地採用自然農法的農家,連豆醬、醬油、鹽、糖等調味料也都是自然有機食品,甚至還找到古代米種子,栽植供應古早原味的古代米,麵包則是用自製發酵粉,現烤熱麵包備受好評。

貝聿銘小檔案
提到貝聿銘,國人並不陌生,不只因他是世界級建築大師,台灣也有其代表作,東海大學的路思易教堂即出自大師之手。

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廣東,旅居美國,名列「125年來對建築工作最有貢獻的125位傑出人士」,知名建築作品還有羅浮宮入口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波士頓美術館西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以及蘇州美術館等。

探索美術館之美 台灣導覽員解說

MIHO美術館每季更換展覽主題,12月中旬起因雪季進入休館期,遲至隔年三月中旬方才開館,開館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5點,成人門票為日幣1000元。

目前國內不少旅行社均安排MI-HO美術館行程,幾乎每天都有台灣團體造訪,美術館還延聘台灣導覽員負責解說,同時架設中文網頁,方便玩家一探美術館之美,網址:www.miho.jp。

個人旅客前往美術館可由京都站搭乘JR琵琶湖線,於石山站下車,再轉乘巴士前往。相關旅遊資訊可電,日本觀光協會台灣事務所:(02)2506-4229。

@民生報+牟迎馨

Arch @ 前衛建築篡位 老北京切斷過去

二○○四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上,北京奧運兩大建築鳥巢、水立方以3D動畫方式亮相,吸引大批觀眾圍觀。在他們的眼中,奧運建築的高科技、前衛造型與科幻般的氛圍,已然代替畫卷上的長城、紫禁城,成為現代北京的象徵。

這或許便是鳥巢、水立方在國際競圖中殺出重圍的主因。打從新世紀開始,一個個由外國建築大師的大型公共建築設計,陸續在北京舉辦的國際競圖中出線:像一個巨大金屬半球的「水煮蛋」國家大劇院、如兩個Z字交纏的中央電視台…,它們造價奇昂、怪異造形與北京市容格格不入,卻野心勃勃地想向紫禁城等老北京地標「篡位」。

鳥巢的合作單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認為,北京選擇這些前衛建築,是企圖「切斷歷史」的宣示,代表中國「向前看」的決心。

是「切斷過去、只往前看」的野心與決心,讓北京願意拋棄經濟、適用、呼應環境等原則,這些「未來建築」得以如飛碟般空降北京。

國際大師未必帶來一流建築。「中國可以引進一流建築師,卻無法產生一流建築!」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曾對西方媒體批判中國的「洋大師熱」。

如果鳥巢等實驗建築的冒起是北京教人驚歎的「大立」,傳統民居胡同的消失便是令人歎息的「大破」。根據清華大學估計,就在鳥巢等四大奧運建築開工的二○○四年,便有二十五萬平方公尺的胡同被拆除。

洋建築與中國建築的戰爭,終於在「鳥巢」身上一舉爆發。二○○四年,吳良鏞等四位建築界地位崇高的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歷數鳥巢「崇洋奢華」等罪狀。此一舉動促使「鳥巢」暫時停工,最後決定取消鳥巢的開啟式屋頂,從而減少一萬噸用鋼量與三億人民幣的預算。

建築界認為,中國政府這一次肯大刀闊斧地「砍」向鳥巢,不僅是為了維護節儉、環保的「綠色奧運」形象,更是為了平息中國建築師面對中國業主崇洋心態、長期累積的民怨。「中國業主一方面任西方建築師天馬行空,一方面卻對本國建築師多重限制。」城市建築評論家史建表示。

「問題是,什麼是中國現代建築?」史建表示,中國一直沒有產生明確的現代建築語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築師只能在復古/西方建築之間不斷搖擺。談本土文化?中國建築師搞不清楚;談協調周圍景觀,外國建築師多半做得比中國建築師更好。他認為,北京追求現代化表皮的盲點在「找不到中國現代建築」,這個困惑或可在奧運帶來的西方勢力衝擊下,逐步摸索、找到答案。

史建認為鳥巢、水立方在城市空間上的拓展,對北京城深具意義。兩者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位在北京城市中軸線的北端。過去幾千年來,因為「面南而王」的思想,北京城的中軸線一直向南發展,這是第一次轉過頭來向北發展。

此外,相較於紫禁城、長城等為帝王打造的「皇室建築」,奧林匹克公園可說是北京有史以來為人民設計的最大型「公共空間」。剛從瑞士採訪「鳥巢」設計師赫爾佐格歸來的史建表示,赫爾佐格煞費苦心地在「鳥巢」身上設計了咖啡館、商場,期望在奧運光環消褪後,鳥巢也能吸引市民、遊客來此觀光、消費,成為市民重要的生活空間。

此舉考驗北京經營公共空間的能力,也關乎它能否成為真正的現代城市。最重要的不是二○○八年的北京怎麼樣?而是二○○八年後的北京會怎麼樣?

@2006/07/28 聯合報 +陳宛茜

Arch @ 水立方 世界最快泳池

緊鄰「鳥巢」的國家游泳館是一個簡單的長方體,純淨的造型和結構複雜的鳥巢形成對比。然而兩者一橢圓、一長方的設計,卻又扣合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意象。

游泳館也和鳥巢一樣背負「第一」的壓力:它將是全世界最大的游泳館,占地六萬五千平方公尺,擁有一萬七千個座席。它更使用創新科技將室外空氣引入池水表面以加快泳速,號稱是「世界最快的游泳池」。

水立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簡潔齊整的長方體,然而再細看,填滿方形牆壁的卻是一個個形似泡沫的不規則圓形。這些「泡沫」由一種稱為「聚四氟乙烯(ETFE)」的有機物薄膜做成,形成的結構從牆壁連到天花板,天衣無縫。這種「泡沫」結構看似不穩定,卻非常堅固,並具吸收地震能量的功能。

於是設計者為它冠上「水立方」這個名字,一方面凸顯「立」、「方」的造形特色,一方面也暗喻以水為主題的「立方(多重)」變化。

水立方由澳洲PTW、中建國際(深圳)等四個設計公司共同設計,二○○三年七月從十個方案中脫穎而出。合作過程是一次中西文化的衝突、激盪與融合。最早澳洲建築師安德魯想以「波浪」做游泳館的主體造形,中國建築師卻覺得波浪的起伏線條太誇張、太「西方」了,他們希望改成內斂沉穩的長方體。方形是中國城市規畫最基本的形態,體現中國文化中代表綱常倫理的規「矩」,北京城便是以方形規畫城市。

最後,經過重重試驗,兩國的建築師發現「長方體」可容納游泳館的所有功能,甚至連澳洲建築師馬克期待的「水泡」也可以加進結構中,「水立方」終於拍板定案。

水立方還有另一層文化意義。它是所有奧運建築中,唯一資金由海外華人捐助的體育館。

@2006/07/28 聯合報 +陳宛茜

Arch @ 奧運史第一 鳥巢體育館可裝9萬人

北京國家主體育館,外型像是用鋼鐵樹枝編織成的鳥巢,施工中的建築,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纏繞的鋼絲或樹枝。記者吳景騰/攝影

為舉辦北京奧運,整個北京現在像個大工地,幾個指標建築正日夜趕工。最具代表性的即為國家主體育場,外型宛如一個由千萬根樹枝纏繞搭蓋而成的鳥巢,被北京媒體暱稱為「鳥巢」。

做為二○○八北京奧運世人矚目的焦點,鳥巢被視為北京「起飛」的象徵,背負了許多「世界第一」的壓力。它必須是奧運史上最驚人、雄偉的建築,也必須是容納最多觀眾的體育館。來自瑞士的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做到了這點。

「鳥巢」建築的外觀與結構融為一體,簡單典雅又具獨創性。鳥巢可容納的觀眾數為九萬一千人,是上屆雅典奧運的兩倍,也是奧運史上可容納最多觀眾的體育館。

鳥巢外觀雖呈不規則狀,但經過精密的設計,卻讓內部每個座位都具有同樣的品質,無論是視野或溫度、濕度的感受。鳥巢的看台宛如一個邊緣高低起伏的「碗」,上、下層看台之間還有一部分交錯。無論觀眾坐在哪個位置,和比賽場地中心點之間的視線距離都在一百四十公尺左右。

正如鳥兒築巢時使用柔軟物質充填樹枝的空隙一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以一種半透明的ETFE氣墊膜充填鳥巢主結構之間的空間。在室內,這種ETFE膜正好遮蔽了錯綜複雜的鋼結構屋頂,讓觀眾視線內再也沒有任何雜亂的物體,可將目光聚焦場內賽事。

作為北京走向國際的舞台,鳥巢必須兼容中國傳統與現代意象,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特別聘請北京前衛藝術家艾未未擔任顧問。艾未未是詩人艾青之子,曾在紐約居住,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古典與現代接合的痕跡。他告訴赫爾佐格,「鳥」與「巢」都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意象。

此外,體育場基座刻有十二生肖圖案,既具裝飾功能,也有助於確定方位和區分十二個不同功能的場區。

鳥巢是十四位國際評審從四十四個方案中挑出來的優勝作品,評審包括設計中央電視台的荷蘭建築師庫哈斯。然而為了強調奧運的「市民參與」,奧委會又破天荒將晉入決賽的十三個方案,放在國際會議中心展覽六天,讓觀眾投票,鳥巢依然名列第一。

雖然通過專業評審與市民票選的雙重考驗,鳥巢在建造過程依然波折重重、爭議不斷。赫爾佐格原本為鳥巢設計一個頗具創意的滑動式可開啟屋頂,最後卻因造價太高飽受批評而被捨棄,這場風波在前年熱熱鬧鬧地「吵」了數月,包括建築師、學者、市民都加入這場論戰,甚至驚動中央。

@2006/07/28 聯合報 + 陳宛茜

7.24.2006

Food @ 進入奈良美智的世界

店中間一個特製的小木屋彷彿是一間藏著小秘密的樹屋一般,吸引著大家去探索。-- Rina


櫃子裡放著可愛的布偶公仔就像小時候的寶物一樣。-- Rina


門口就放著menu,也是奈良親手設計的。-- Rina


小木屋的裡面及外面都被奈良的大眼娃娃包圍。-- Rina


A to Z Cafe的裝潢樸實,有一種身處在家裡的輕鬆感覺。-- Rina

位於南青山小巷裡的A to Z Cafe的前身是去年夏天奈良美智在青森縣弘前市的作品之一。由於上次活動的成功且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這一次特別將會場的一部分移至東京。奈良美智說︰大約30年前,當他還是高中生的時候也曾經和朋友一起改造過附近的舊大學將它變成一間小小的咖啡店。不論桌椅都是他們自己親自完成的,然後再從家裡帶來一些可愛的小擺飾品還有舊書和舊唱片,簡直就像自己房間的放大實際版。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那間咖啡店了,但他現在只要一聽到那些曾經在咖啡店裡放過的音樂,就會想起當年與他相遇過的人事物。這些回憶一直到現在都是支持他的動力之一。A to Z Cafe的存在,就是希望讓你宛如置身在家裡一樣地輕鬆,期待每一次人與人的心靈交流。

A to Z Cafe裡當然除了奈良美智的畫作之外,也有他特別為A to Z Cafe製作的雕刻藝術品。店內空間相當寬廣,正中央的部分特別建築了一間小木屋。沒有多餘的花稍,店內餐點完全是家庭料理的口味,讓你一口一口都感覺得到製作者的用心。

還記得去年曾經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參展的日本知名藝術家奈良美智將他獨特的小木屋作品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嗎?現在他開啟了小木屋的門,邀你一起進入奈良美智的世界。

@時報周刊+ Rina

7.17.2006

Arch @ 澳大利亞建築師運用建築原理設計日常物品

在歐洲,建築師有設計傢具和物品的長期傳統。但對於一些國家,例如澳大利亞來說,建築師除了設計建築物,還設計其他物品的觀念相對較新。最近由澳大利亞「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DCM)舉辦的「非建築物品展覽」尋求提高人們對這種傳統的認識。

這個展覽在墨爾本的「國家設計中心」舉行。展出了從1986年以來,建築師合夥人約翰•丹頓(John Denton)、比爾•科克(Bill Corker)和巴裡•馬歇爾(Barrie Marshall)的作品。1986年,這三位建築師組成的「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了為「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設計一個「銀桌中心裝飾品」(silver table centrepiece)的競爭。他們為阿萊西公司(Alessi)設計的最新產品——一種可以折疊的鋼質咖啡匙,也與餐桌佈置有關。

有角的椅子的空間變化,帶有「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建築物的某些元素,無論是它最近在皮蒙特完成的公寓樓、「墨爾本之門」(Melbourne Gateway),或是像魯比克魔方的墨爾本博物館側廳,這些建築物的一些要素都在物品設計中得以體現。

馬歇爾說:「使用這種特別的椅子,人們可能認為它看起來像『庭園售物』(garage sale),但我們不想這個展覽看來過於精緻。它的重要之處是顯示我們的設計過程和讓觀眾看到我們的產品的建築信息——無論它是一個茶杯,或是進入城市的一道門。

為雅達菲旅館(Adelphi Hotel)設計的「雅達菲椅子」舒適得令人驚訝。它有「最低限要求者建築」的要素——一個聚丙烯靠背,座位安裝在一個電鍍的鋼架上。

馬歇爾說:「人們認為大多數建築師設計的椅子都不很舒適。」1997年設計的「雅達菲椅子」足以使任何椅子批評家啞口無言。但為同一個旅館設計的皮革椅子,將使那些成天坐著看電視的「沙發土豆」(couch potato)失望。

丹頓說:「他們不為長期就座設計椅子。他們設計的椅子僅僅是用於換鞋子或放一下衣服。」他比較了35種配置的椅子,這些椅子都有彩色的靠背和立體繪畫。

將建築轉變為日常器具

「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在2000年設計的「莫菲花瓶」(Morph vase),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岡布特花瓶」(Gumboot vase)也在展品之列。這個瓷製有橢圓形花瓶看起來是扭曲的。丹頓說:「我們總是一起討論構思。巴裡主要是勾畫草圖,然後大家各抒已見。像馬歇爾一樣,丹頓主要是完善別人的判斷,預期他們的想法。

這個展覽的館長蘇齊•阿蒂威爾說:「這些非建築物品——無論是調羹或是橋牌,使『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擺脫了建築物的約束,提供了一個機會去認識並提煉建築構思和滿足實踐內心想法的渴望。」

這個展覽中最「英雄」的設計,是在2001年和2003年之間為為雅達菲旅館設計的「茶和咖啡塔」(Tea and Coffee Tower)。這個作品高84厘米,並且是很明顯地如簡介所描述的「為餐桌設計的建築」。這個「微型摩天樓」令人難以覺察地成為了咖啡壺、茶壺、牛奶壺、花瓶和糖碗。每一個器具的把手造成了一種驚人的輪廓,使人想起「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在當地和海外建造的高樓或城市入口。


「丹頓-科克-馬歇爾建築設計事務所」最大的非建築設計模型也在這個展覽會上出現。這就是建造於2002年的中國「南寧之門」(Nanning Gateway)。兩朵紅色的用解構主義手法處理的花形的花瓣沿著高速公路展開。丹頓介紹說,「南寧之門」的最佳觀察方法,是駕車自高速公路收費站向南寧市區而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它是一朵盛開的南寧市市花-——株槿花,隨著汽車自東向西的高速行駛,你還會發現這朵盛開鮮花的9片處於不同水平位置的花瓣正一片一片地凋謝。這種手法在建築學上被稱為「解構主義」(Destructive)。丹頓像他的夥伴一樣,享受著將建築分解成它們的要素的樂趣——不管它是一個茶杯,或是一幢高層建築。


@建築新聞網 + abbs.com.cn

News @ 從大賣場轉進國際精品店

樹德企業原是國內最大收納櫃製造廠商,五年前面臨獲利衰退窘境,一場大火又幾乎毀掉二十多年累積的基業;在第二代吳宜叡接班後,堅持改走品牌設計路線,所創立的Livinbox品牌,不但成功打進美國市場,每年營業額更以三成快速成長。
創立於一九二一年的義大利Alessi,原本僅是從事金屬製品鑄造的製造業,後來第三代接手後,創立自有品牌,自此Alessi跳脫了純製造的領域,成為擁有設計風格和理想性的領導品牌,如今以大膽用色和設計聞名的Alessi更成為藝術與品味的代名詞。

位於台中縣烏日鄉、從事收納櫃製造的樹德企業,也有類似的故事,在年僅三十三歲的第二代、總經理吳宜叡的堅持下,以Livinbox品牌成功打進在全美擁有四十家高級生活用品專賣連鎖店的Comtainer Store,同時也以自有品牌外銷日本、歐洲,順利踏出自創品牌的第一步。

打造品牌 砸下資本額二.五倍的經費



「品牌這個夢,要實現當然很難,但連作夢都不敢,就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雖然在言談之間仍有一絲靦腆與羞澀,但對於品牌經營,吳宜叡卻有超越年齡的老成持重。

Livinbox品牌,是吳宜叡帶領著一群年輕專業的研發設計團隊,所創立的收納生活用品新品牌。最特別的是,以塑膠材料為主軸,將塑材重新定位,「讓塑膠成為有自信、有尊嚴的材料」,這是吳宜叡創立品牌所許下的願景。

為了一圓自創品牌的夢,吳宜叡把收納定義為「Life is Beautiful」,商品設計圍繞著「簡單生活就很快樂」的主軸,以此為目標,自創了二十幾個英文複合字,還慎重其事地請英國同學幫忙選字,最後選出了Livinbox這個複合字當品牌,象徵「生活就在一個大空間(盒子)」,吳宜叡解釋,這個自創英文字母的原意,目標就是「打造一個來自台灣的國際性品牌」。
自二○○四年開始,Livinbox品牌成功打進美國、日本等高級生活用品專賣店後,每年營業額就以三成大幅成長,去年營收達六億元,但為了培養這群研發設計團隊及投入製造模具,每年卻捨得砸下等同於資本額二.五倍的五千萬元研發設計費用,對一家中小企業來說實屬不易。

逆勢操作 走研發設計 產業升級

事實上,由吳宜叡父親吳景霖所創辦的樹德,是全台灣最大收納櫃製造廠,在各大賣場都可看到它的產品,市占率超過五成。○一年底在父親的召喚下,吳宜叡自英國回國接班,然而,他接手的,卻是一個極為艱難的局面。

主攻內銷的樹德,銷售通路主要靠量販店,然而量販通路商不講情面,動輒收取廣告費、促銷費,供應商成了弱勢族群,任由通路商宰割,樹德利潤逐年降低;雪上加霜的是,○一年元月的一場大火,燒掉了惟一的工廠,幾乎燒光二十多年累積下來的機器設備,造成兩億元的慘重損失,讓原本想要重新覓地擴廠的吳景霖,一度面臨是否收掉老廠的抉擇。

當年年底吳宜叡返國,他以國外的經驗為例,向父親建議,惟有產業升級,提升產品品質與競爭力,才能擺脫價格戰。但保守的父親認為,產業升級不應選在景氣不好時進行;吳宜叡卻認為,景氣差愈要勇於投資、應逆勢操作,父子倆各自堅持自己的理念,雙方爭執不下。
第一代與第二代畢竟出身背景不同,在接班過程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觀念問題。誠如吳宜叡所說,老一輩的人克勤克儉,要他們再掏錢投資,尤其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品牌,當然很難。因此,他的父親一開始並不看好他提出的產業升級計畫。然而,經過一段時間溝通,並在母親陳貴琴的大力支持下,二票對一票,終於,父母依著他的意思,放手讓他去做。

吳宜叡出任總經理後,第一步就是成立「RD&D研發設計中心」,他強調,「樹德不想當巨型代工怪獸,將積極轉向品牌與設計。」成立研發設計中心,不只重視商品研發,也要求創意設計。不過,因為樹德地處偏僻,加上科學園區的磁吸效應,該研發設計中心一開始向外徵求專業設計人才並不順利,如今卻吸納了十人研發設計團隊,其中就有一大半來自中彰投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這群研發設計團隊,有人開過個人工作室、有人專職網頁設計,卻都願意放棄每個月一、二十萬元的月薪,選擇到偏遠的樹德工作,收入更不到原來的一半,只因為「夢想可以在樹德實現!」

「我們都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創立台灣的國際收納品牌!」負責平面視覺的樹德企業主任江儀翔說,自創品牌,一個人很難辦得到,樹德的研發團隊,卻可以實現自創品牌的夢想。理念契合,正是樹德吸引這群六年級生加入研發設計團隊的最大誘因;學美工的吳宜叡,以共同的語言與這群專業設計師溝通,更因為彼此年齡相仿,他們常以MSN聊創意、聊生活,Livinbox品牌就是這群設計團隊圓夢的第一步。

勇於圓夢 打進美、日家具市場通路

在轉型為品牌、設計的過程中,最令吳宜叡得意的,就是打進在美國擁有四十家連鎖專賣店Comtainer Store的過程。

這家總公司位於美國紐約的高級生活用品專賣店,商品以創意設計取勝,名列美國大學生最想進去工作的前五大企業之中;它在全球生活用品業界的地位,猶如精品業界的LV。它最受人稱道的是,對供應商的忠誠度高,不隨便更動供應商,因此,全球爭取成為其供應商者不計其數,能打進該通路的品牌可說少之又少,Livinbox卻是目前成功打進該專賣店的台灣兩個品牌其中一家,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品牌創立迄今還不到三年。

○二年,吳宜叡到芝加哥參加五金展,在舊金山轉機時,看到了Comtainer Store,當時他心想:「如果樹德的產品能在這裡販售該有多好!」吳宜叡回國後,隨即主動寫信給該公司,爭取商品進駐機會。不過,對方卻回信婉拒了他的請求。

不死心的吳宜叡,得知台灣有家布收納研發製造商「貝佳」,已經成為Comtainer Store的供應商後,透過友人介紹,主動前往貝佳拜會主管,請教如何將產品賣到Comtainer Store。結果,貝佳透露,Comtainer Store主管即將視察國際性展覽會,貝佳一共租了八個攤位,願意把其中一個攤位保留給樹德展示商品。

但吳宜叡心中另有盤算,他在旁邊另外租了一個攤位,親自操刀設計櫃位,將樹德專攻外銷、自創品牌的收納櫃作品,透過垂直、水平的陳列與擺設,發揮他在工業設計上的長才。他的創意櫃位,果然吸引了Comtainer Store的目光,當場表達很欣賞,讓吳宜叡欣喜若狂。參展完隔一季,對方就下單訂購了一個貨櫃的收納用品,雙方合作至今。

此外,Livinbox品牌也打進以創意取勝、在日本擁有十六家生活用品連鎖店的東急百貨,一步步朝國際收納品牌邁進。

吳宜叡的目標不僅於此,他希望樹德在不久的將來,能拿下台灣精品獎,進而拿下德國IF、美國IDEA等世界性設計大獎,讓台灣自行研發設計、製造的收納用品,成功打進世界各國。而成為「下一個Alessi」,更成為吳宜叡和Livinbox設計團隊共同的夢想。

@《今周刊》第499期 + 曾善美

Fashion @ 倫敦時尚設計 東京創意名店

日本Beams名店櫥窗,展示多元創意風格。 大塊文化/提供

土耳其裔英國設計師胡辛?恰拉揚在簡單的外形中,加入一點黑色的幽默與冷冽。 木馬文化/提供


全球女性跟從膜拜的時尚教主CoCo香奈兒說過一句名言:「靈魂需要奢華。」替人類盲目消費、追逐流行的慾望本能,打上一個美麗的花蝴蝶結。喜新厭舊、渴望與眾不同,表現在新世代亟欲凸顯自我風格的消費模式,無論名店精品或個性創意品牌,都成為標誌個人喜好的展示符號。品牌行銷大行其道,投映在書市,貼上「時尚?創意?個性化」標籤的新類型書種有崛起之姿,三本代表性新書不約而同登上展示平台:李俊東《英倫創意動力》(木馬文化出版)帶領讀者近距離觀看時尚界當紅設計師的發跡故事與設計訴求;柯珊珊《Japan Style》(大塊文化出版)巡禮日本頂尖風尚精品,親身見證「傳遞幸福感」的體驗行銷;吳東龍《設計東京》(高寶出版)瞄準東京百家設計名店、美術館創意秀,一次看透透。

個性獨立品牌,在書店販賣想像

商界「我們在工廠製造商品,在商店販賣希望」的說法,或許可以改寫成:「他們在工廠印刷商品,在書店販賣想像。」礙於「賞味期限」,只在時尚雜誌以專欄形式出現的「時尚名店」、「創意品牌」報導能集結成書,突破「過時、褪流行」的致命傷,要拜2004年《創意市集》(田園城市出版)成功打開市場,取得票房保證。

作者王怡穎是旅英影像創意人,經常穿梭倫敦Spitaltield's Market閒逛找靈感。她在這個暱稱為「創意市集」的賣場,發現有不少設計師或藝術家以此做為專業的起點與櫥窗,打造出風格化個性品牌。她訪談十六位代表性設計師,出版《創意市集》,意外從台灣熱賣到大陸,成為海峽兩地搞創意年輕人取經借鏡的藍本,隔年又出版續集《玩心大發》延燒熱度。

今年初,田園城市推出旅法創意人簡競谷的《流行獨立》,以「充滿偏見的巴黎時尚購物書」點名特色,走非主流路線,強調「個性獨立品牌」既古典又顛覆的品味。媒體人出身的李俊明《英倫創意動力》無論地點或聚焦主題,都與《流行獨立》形成對照的趣味。

報導過倫敦、雪梨、墨爾本三地的博物館風情、書寫對哥本哈根設計現場的觀察,曾在台灣《遠見》、《雅砌》等財經、設計雜誌任職的李俊明,意外進入倫敦另類時尚雜誌見習,不同的職場生態,誘發他深度走進英國名牌設計師的時尚大觀園。

Burberry遇到的挑戰:做出不像「設計師」的東西來

「發現時尚精髓所在,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風格與創意。」書中訪談十二位傑出設計師,解讀創意思維與商品調性,克里斯多福?貝里說:「我們在Burberry遇到的挑戰,就是要做出不像『設計師』的東西來。」亞歷山大?麥昆比較個人品牌在名牌中的特色:「『麥昆』這個品牌想反映的是時代氛圍,『紀梵希』關注的卻是魅力、女人味、脫俗和魅感等特質。」由帽子跨界玩到家飾設計的菲利浦?崔西更興致勃勃:「今日身為設計者最感到興奮的是,你可以設計所有你想要設計的東西。」

《Japan Style》和《設計東京》同樣是進化後鎖定分眾需求的「變體」旅遊指南(Guide),巧合的是,兩書都以「創意名店」當做書寫賣點。日本情報通柯珊珊前本書《日本,SoDesu》報導日本新聞事件、話題人物;感受和風商品特有魅力,「因為一向欣賞日本商品的細緻和蘊含的美學,也熱中觀察日本許多行業的生態變化」,新書把焦點放在「品牌消費」。柯珊珊希望在購物指南與商店大蒐集的浮面表相之外,能進一步挖掘出光鮮亮麗的商品陳列之下,更完整豐富的品牌成功故事。

夢幻城市變裝,與奈良美智喝下午茶

《Japan Style》選擇了五個主題切入:時尚美學篇有台灣也家喻戶曉的資生堂(「以新藝術派為基調設計的海報、平面廣告、包裝乃至店鋪,無不洋溢優美高雅的氣氛,形成洗練高尚的『資生堂調』。」)、美味老饕篇介紹五百年老鋪虎屋歷久不衰的祕方、創意設計篇有本地哈日族最愛朝聖的文具王國伊東屋和「素直」派無印良品、生活便利篇網羅手創百貨Tokyu Hands以及連鎖二手書店Book Off,城市再造篇特寫「六本木之丘」及「橫濱港區未來二十一」兩個夢幻城市的變裝新貌。

從包裝到內頁編排,處處浮現作者吳東龍玩創意的企圖心,脫下《設計東京》封面書衣,攤開就是一張蛛網分布的東京地圖及數字地鐵圖;內頁設計視覺效果超優,色塊切割、圖像優先,跳脫書籍頁面製式規格,翻頁間創意濃度質感展露無遺。

七年級的吳東龍,學工業設計、應用藝術,1999年初訪日本就為東京緊繃又充滿活力的城市能量深深吸附。2002年,他開始「設計不只是設計,旅遊不再只是旅遊」的東京設計資訊之旅,從視覺、當代藝術、商品、建築不同角度,品嘗東京的百變滋味。《設計東京》是吳東龍實地踏察的私房景點大公開,有如開啟視窗的丸之內、代官山、自由之丘「一百家設計好店選」,穿插五十年來「日本設計大件事」、「設計博物館的新浪潮」及「東京建築好風景」,逛設計、看創意到兩眼發昏,別忘了進A to Z Caf晹歇歇腿,和奈良美智的創意展演喝下午茶。

@
http://udn.com + 王開平

Arch @ 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 寫出了建築美學樣本

有些人的旅遊僅為異地出遊,有些人則是走馬看花,但對建築美學大師漢寶德而言,則多了一分觸景生情的文化深度,甫於九歌出版個人新書的《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中,積累過去數十年的見聞觀察,在漢寶德筆下,讓人仿如親臨實境,經歷一場知性與感性的洗禮。

面對歷史悠久的中國大陸,昨天在新書座談會中,漢寶德他不談北京、不寫宮殿苑囿,卻透過幻燈片介紹了同樣具有近千年歷史的各形各式的閩西客家土樓,他也去了江南,但不寫蘇州園林之盛,卻詳述鮮少人知道的無錫寄暢園;甚至專注講述無處不美的徽州民居,即使是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都以此為取景名勝。

全書文章談亞洲重要建築,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是東北亞,也就是韓國與日本,第二是東南亞,第三部分是兩岸關係逐漸開放後,到大陸旅行所寫的遊記,從建築專業角度出發、攝影照片從建築美學角度切入,皆與一般大眾所看有所不同,提供一般讀者旅遊更開闊的視野,也提供專業人員美麗的建築樣本。

@2006/07/17 民生報 + 黑中亮

7.16.2006

Arch @ 黑川紀章 - 國立新美術館(東京)落成

▲國立新美術館外觀

日本擁有最大展示面積的「國立新美術館」於6月14日落成,波浪狀的外觀設計宏偉奇特,總工程費三百五十億日圓(一百一十多億台幣),預計2007年1月正式啟用。這棟建築由知名的建築師黑川紀章(Kisho Kurukawa)主導設計,外表由玻璃帷幕打造,整體設計呈現波浪起伏狀,與周邊的綠樹、大學校園建築搭配得宜,充分凸顯人文氣息。黑川紀章(Kisho Kurukawa)表示,這座美術館使用許多高科技的手法建構,建築理念除了與周邊環境共生之外,也強調節約能源的一面。國立新美術館位於東京都港區六本木,用途除了收集美術品之外,也將作為提供給大型美術展覽、美術團體使用,目標設定一年吸引三百萬人進場。

該美術館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的建築,面積為一千至兩千平方公尺的展示屋共有十二間,此外還有可以閱覽美術書籍、展覽會圖文目錄的專用空間、樓頂庭園、餐飲設施等,大面積展示間達12間,總樓面積約一萬四千平方米。國立新美術館是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所經營的第五座設施。6月14日落成典禮共有三百人出席,日本文化廳長官河合隼雄致詞時表示,期待新美術館的成立能創造出新的美術。


▲由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俯視國立新美術館

相關網站: 國立新美術館,東京

@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Net

7.15.2006

Fashion @ 秋冬古馳 大玩幾何印花

繽紛炫目的印花圖案,已成為古馳的特色。一襲歐普風豹紋禮服,在燈光下散發紅、藍、紫的漸層炫目視覺效果。記者陳立凱/攝影

江山代有才人出,古馳(Gucci)的大好江山,如今後繼有人。昨日Gucci發表秋冬新裝,新接任古馳設計總監的Frida Giannini,以歐普風獨特的幾何圖形印,詮釋炫目迷幻、視覺震撼的七O年代華麗搖滾風情,成功建立她的個人風格。

Frida Giannini擅長以色彩繽紛炫麗的印花布料,為她的作品增色。她的成名作即是將摩洛哥王妃葛莉絲凱莉的花朵絲巾,轉印在皮料上製成「花朵包」 (Flora),因而受到時尚圈的肯定和重視。
今年秋冬,Frida再度大玩創意印花布料,一襲紅、藍、紫漸層色系的歐普風豹紋人造絲禮服,以規律排列而成的幾何圖案,讓人產生光澤幻影般的視覺效果,猶如置身迪斯可舞廳炫麗耀眼的燈光下,散發熠熠發亮的五彩光芒。

此外,迪斯可時代的寬版高腰長褲、白色褲裝、炫目亮眼的亮片、鏡子等,又再度流行,高腰的蜥蜴皮帶更是這一季最重要的服飾配件。
但在款式上,仍延續Tom Ford時代「古馳時尚」的特色,如U型的超低領口、性感的挖空裸背晚禮服等,半露酥胸、兩側裸露的乍現春光,都讓人為之驚豔。


@2006/07/13 民生報+陶福媛

7.09.2006

News @ 全球最大古根漢 確定坐落阿布達比

台中設置古根漢美術館分館已經無疾而終,當時傳聞東京、上海等亞洲城市都在爭取,然而,古根漢美術館最新的分館卻落在大家意料不到的地方──波灣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

阿布達比雖是阿聯首都,知名度卻比不上阿聯的大城杜拜;杜拜擁有全球第一座七星級旅館,以帆船造型的「阿拉伯塔」飯店(Burj Al Arab)聞名於世,還野心勃勃計畫要興建一棟高度超過七百公尺的摩天大樓。

華航今年直飛阿布達比的航線開通,阿布達比在台灣的知名度才漸有提升;然而,拜石油國家的財富所賜,阿布達比拼上阿聯首都的顏面尊嚴,也要用建築和杜拜一拼高下,祭出的將是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古根漢阿布達比分館,而且將是全球最大的古根漢美術館!

阿聯王子Sheikh Mohammed bin Zayed al-Nahayan昨天簽定合約,將在人工島「沙迪耶島」 (Saadiyat Island),由蓋瑞設計、預計以五年時間建成博物館與周邊景觀佔地30平方公里的古根漢分館,屆時紐約古根漢本館與古根漢在德國柏林、義大利威尼斯、西班牙畢爾包、美國拉斯維加斯設置的分館,都將成了小巫見大巫。

@2006/07/09 民生報 +賴素鈴

7.07.2006

Art @ 達利愛玩具 愛到整晚哭

這隻曾陪伴達利和他妹妹長大的小熊來歷不小,達利的詩人好友洛卡因為感覺它長得像劇作家馬爾基納,戲稱它為「馬爾基納小熊」(圖),此熊因而為當年西班牙文藝圈人士往來盛況留下印記,令人玩味再三。 圖/史博館提供


「我永遠不會忘記對玩具的熱情…我熱愛陀螺,因它以紅色為主,融合彩色線條。這種令人迷惑的特質可以讓人整晚淚流滿襟,也可以造成一個家庭的悲劇。」

這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在寫給藝評家加斯奇(Sebastia Gasch)的信裡發表的「玩具論」,聽來頗煽情。耐人尋味的是,「西班牙三寶」達利、畢卡索、米羅皆由「西班牙玩具之鄉」加泰隆尼亞孕育而出,讓人不得不對玩具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刮目相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經濟尚待復甦之際,位於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巴塞隆納湧進許多從美洲回來的西班牙富商,以及來自英、德的外商。他們在此創設眾多玩具工廠,「玩具王國」的稱號就此在西班牙誕生,從而開啟西班牙的玩具黃金時代。

當年許多西班牙作家及畫家曾經為文回憶或歌頌玩具,而他們的創作與玩具的關聯性也引人好奇。研究者就認為,玩具啟發了達利對色彩的熱愛。

達利除了熱愛西班牙式的紅色陀螺,也珍愛絨毛小熊。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的「西班牙玩具特展」,「達利的小熊」已成招牌展品。這隻曾陪伴達利和他妹妹長大的小熊來歷不小,達利的詩人好友洛卡因為感覺它長得像劇作家馬爾基納,戲稱它為「馬爾基納小熊」,此熊因而為當年西班牙文藝圈人士往來盛況留下印記,令人玩味再三。

@2006/07/07 聯合報 + 周美惠

7.04.2006

Arch @ 扎哈·哈迪德 建築界的「女魔頭」

扎哈·哈迪德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女性建築師。可是有人譏諷她喜怒無常,有著瘋子般火爆的性格。然而,一個來自伊拉克的英國女人能夠在建築界的金字塔尖裡與男人們平起平坐,這本身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她可能不快樂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於倫敦的心臟地帶克拉肯威地區。她的個人辦公室碩大無比,天花板是裝飾成複雜鋸齒狀的藍色帕思配克斯有機玻璃。哈迪德還是那副慣常的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長褲,黑色Prada涼鞋,懶洋洋地躺在著名設計大師Verner Panton設計的一張S形粉紅色安樂椅上。書籍和雜誌包圍了整個房間。

  哈迪德喜歡用漫不經心的美國腔調聲音洪亮地向她的下屬佈置工作。每當聽到她的聲音,下屬們都會大嚇一跳。哈迪德是個與眾不同的老闆。與哈迪德打交道,就像對付一座隨時會爆發的火山一樣。她的一位前助手說:「在她手下工作從來不覺悶,但她經常像一個瘋子一樣,你得忍受她怪物一般的尖叫、怒吼。回過頭看,有時候覺得她很悲哀。我想她一定很不快樂。她的生活一團糟。」

  哈迪德對工作和下屬的嚴苛在業界是出了名的。業界冠以她「女魔頭」的稱號。然而,與她有著相似性格的男建築師卻不被認為有任何的反常。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待男女的不平等。至少哈迪德自己這樣認為。

  解構主義大師

  哈迪德是建築界的一個傳奇。有人說她是瘋子,有人說她是異端人物,當然還有人說她是特立獨行的建築大師。無論如何,哈迪德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解構主義大師」。

  哈迪德曾帶領她的團隊獲得了世界多個最頂尖的建築設計競賽殊榮:意大利米蘭一幢外形扭曲的寫字樓,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大學和會議大樓建築,中國廣州的歌劇院,德國斯特拉斯堡電車站,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倫敦2012年奧運會水上運動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爾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主持權……

  2004年,哈迪德獲得了「建築界的奧斯卡獎」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最高榮譽建築獎項的女性。普立茲克獎評委之一、美國建築資深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赫克斯特布爾稱:「哈迪德改變了人們對空間的看法和感受。」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任由她改變形狀: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內外不分……

  本週末,一場哈迪德的設計作品展將在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古根漢美術館拉開帷幕。

  曾以「不建」聞名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了荊棘。幾年前,哈迪德被認為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建築師,確切來講是一名「藝術家」或一位「學者」,而不是一位真正會動手建設的建築師。實際上,以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哈迪德怪異的設計方案。

  在建築業內常會聽到一些反對哈迪德的聲音,一部分是因為其他建築師對她的嫉妒,一部分是因為哈迪德所設計的那些不入主流的建築。著名的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是批評哈迪德的其中一名專業人士:「她打著建築的幌子搞抽像雕塑藝術。那些建築看起來可能很有趣,可是它們後面有什麼理論支持嗎?顯然沒有。那些建築一旦沒有人接觸了,不出5年或10年一定會倒塌瓦解成碎片。」

  1994年,哈迪德艱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哈迪德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意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倫敦女人主持一幢威爾士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哈迪德承認,卡的夫的挫敗曾給予她很大的打擊。那時候,哈迪德甚至重新考慮自己是否應該繼續留在建築界。在她最信任的得力夥伴帕特裡克·舒馬赫的大力支持下,哈迪德終於走出了事業的危機。

  努力是成功秘訣

  哈迪德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他們和巴格達許多其他有錢人家一樣將哈迪德送到天主教學校讀書。哈迪德立下從事建築事業的理想是在11歲的時候。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一名出色的建築師。在哈迪德家,他是一個優秀的榜樣。他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收藏各種各樣的新式傢具。

  定居倫敦之前,哈迪德曾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哈迪德1972年開始就讀於著名建築學府———倫敦建築聯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哈迪德當時的校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現任建築系教授奈傑爾·科茨回憶說:「他們相互欣賞,有著對革命性現代主義共同的興趣。當時的哈迪德和現在一樣喜怒無常、脾氣火爆。但那正是大家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的作品中充滿自信的原因。」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才是當今世界建築界最暢銷的商品」。黎巴嫩電視台有一次在採訪哈迪德時曾問道:「是什麼讓你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命運還是幸運?」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都不是!是努力!」


@靖思/編譯

Arch @ 建築師要對世界負責——?茂倡導為災民設計合適的住宅

建築師?茂(Shigeru Ban)是這樣的一種建築師,他可以用一種方式打造美好的生活,那就是結合日本文化和加利福尼亞現代生活對他的影響,用他的簡單明快的風格,建造昂貴的博物館和為富人設計山頂別墅(mountaintop homes)。他確實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工作。

但他變得出名,甚至受到一些人的崇拜,是因為他為災害區的人們設計住宅的開拓性工作,以及創造性地使用便宜的和可循環使用的建築材料。

這一切,來自他的一個基本的信念:建築師要對世界負責。

最近,北美的建築師聚集在溫哥華,舉行一個名為「生活環境再造:建築的力量」(Habitat Reloaded: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的研討會。?茂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他說:「作為一個建築師,我設計了美麗的建築物。但同時,建築師應該有社會責任。」

對於?茂來說,社會責任意味著使用一些建築材料,像硬紙管、竹子、泥磚和橡膠樹(rubber trees)。這些材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環使用。

這也意味著貢獻他在建築上的一些獨創性給人們——例如災難倖存者。這些人一般與建築師沒有更多的聯繫。

這些行動還來源於他的信念: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建築師與自然災害中出現的問題有直接的關係。

在威斯汀酒店會見本地建築師,並為崇拜者簽名時,?茂說:「這些問題不再是自然災害,我認為它們是公共災害。」

他說:「例如,地震本身不殺傷人,但建築物倒塌會造成傷亡。由於不同的人為因素,災害變得更大更多是有可能的。我們為生產砍伐樹木,這也涉及建築師的責任。」

1994年在盧旺達,是他參加的首次援救行動。在當地發生種族戰爭和大屠殺之後,有兩百萬人被轉移。

在看到難民使用塑料布搭建救災棚的圖片之後,他來到了瑞士的聯合國指揮部。最初,難民砍伐樹木來做救災棚的支柱,這對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於是,聯合國打算改用鋁質支柱,但這是一個花費錢財的主意。

?茂提議他們使用他設計的紙管構件。

他還為神戶地震和土耳其地震無家可歸的人建造「紙管屋」。

目前,他的非贏利組織在斯里蘭卡參與了重建伊斯蘭漁民村莊的活動。

?茂說,他更喜歡與少數民族團體——像這裡的伊斯蘭漁民合作。他指出,在一些國家,優勢文化民族團體經常從政府獲得他們需要的幫助,但把少數民族團體丟在後面。

他的典型辦法是,在建築任何工程前,都組織聯席會議,以瞭解當地的文化與風俗,瞭解人們對建築物的要求。他說:「我的設計要反映他們特殊的生活方式。」

在斯里蘭卡,因為溫度很高,人們需要能夠保持涼爽的房屋,包含半露天的住處。因為按照伊斯蘭的文化風俗,男人與婦女需要分開居住。同時,因為他們不富裕,建築材料必須是便宜的和在本地容易獲得的。

因此,?茂的公司正在建造由他設計的一種「泥磚」(mud-brick)結構的住房,裡面佈置的是使用當地的橡膠樹製作的傢具。廚房和浴室與主要房子是分開的,但它們之間的室外空間有頂篷遮蓋。這就使住戶既有室外空間,又受到保護。

正如?茂所說,他在建造斯里蘭卡漁民住房的過程中,對所有的細節都充滿了熱情,與他在建造博物館或教堂中表現是一樣的。

?茂被稱為「當代的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十九世紀英國傑出建築師和社會主義者)。他認為「普通人民」也有權享受很好的建築。


@ABBS編譯自《溫哥華太陽報》

Arch @ 一個好「幻想」的建築師——扎哈·哈迪德作品回顧展


在秩序中創造混亂

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經常被看做一個幻想家,但確切的含義是什麼呢?從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最近舉辦的哈迪德作品回顧展來評判,這個頭銜與她依靠靈感處理許多設計問題有關。這個展出,沿著螺線,以一種直線的方式進行,開始是繪畫,然後是紙浮雕(paper reliefs)、模型和透視圖,最後,以完工的建築物的照片結束。

雖然,展出的安排是直線型的,但多種材料聚集在一起的作用,仍然加強了哈迪德的設計是「非計劃性」(unprogrammatic)的特點。這種建築不是對功能要求、或施工方法,或地盤限制的反應,而似乎是受未來想像驅動:那就是最新的自然狀態的外形,或者顯示一個星際空間站的輪廓。

但哈迪德的建築有比科幻形象更多的東西。從傳統上看,建築師追求創造混亂中的秩序。哈迪德一代自封的前衛藝術的實踐者——在他們中間,有她的同道——「普利策建築獎」(Pritzker Prize)獲得者湯姆·梅恩(Thom Mayne)和著名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顛倒了這種比喻。他們不是在混亂中創造秩序,而是極力在秩序中創造混亂。結果是令人不滿意的。從最好的方面來說,古根海姆展覽使人驚異——「我不理解他們的做法。」從最壞的方面來說,這是在胡來。

展出的繪畫,有許多是「卡通化」(cartoonish)的,很像科幻漫畫連載。這些繪畫儘管有它們的圖像和環境,但很難作為藝術來接受。它們也許僅僅是對建築的一種陳述。用木頭、金屬和玻璃做的工藝模型,有抽像雕塑的特點。是一種純粹的形式。

別緻的未來派形象

在這些精緻的模型後面,顯示的是「世俗的」現實:在真實的建築物的照片中,幾何形狀變成了帶窗台、窗扇和堵縫的窗戶。質樸的幾何形狀被金屬欄杆遮斷,平滑的混凝土出現裂縫。理想化形式的印象在雨中消失,以解釋已故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對現代主義建築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的評論。

儘管建築師哈迪德受到人們的尊敬,並且就她的工作舉行了這次規模很大的回顧展,55歲的哈迪德設計的東西相對較少。她的最大的在去年完成的作品,是德國萊比錫的寶馬汽車公司中央大樓(BMW Plant Central Building)。雖然寶馬汽車公司經常打出「極致的駕駛工具」的廣告,這個從事工程和技術的工廠很少與別緻的未來派形象聯繫在一起。

古根海姆博物館頂部的一個廚櫃模型引起了一種相似的印象。這個無縫的白色雕塑作品,使人想起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雖然沒有人類形象去破壞這件作品的質樸的美麗——如果有,他們將穿上銀色的太空服,超短裙和打理電影演員莫尼卡·維蒂的髮型。

哈迪德在她的第一個設計作品「頂峰」(Peak)中,對「火箭式樣」的領略是明顯的。這個作品與它在展覽室前部所佔的空間適當地配合。「頂峰」設計於1982年,是位於俯瞰香港的山腰的一個旅館。雖然這個競爭獲勝的設計方案一直沒有實施建設,但它使哈迪德獲得了國際聲譽。

茶杯與城市可以互換

但事後來認識,這個作品非常平淡,是俄羅斯的「至上主義」(Suprematism)建築藝術,結合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灘」和新澤西州維爾德伍德(Wildwood)的曲棍球建築(googly architecture)。其它的建築模型和繪畫(像展覽中的其他物品一樣,未加標籤,不可能瞭解建築的實際功能),是哈迪德1985-86年設計的帶座位建築的兩個例子。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建築的形式和傢具是可以互換的。

即使你是哈迪德的作品的愛好者,這個展覽似乎是有缺陷的。其原因在於這位建築師的「分析方法」,還不能解釋有特色的繪畫和最終的設計之間的聯繫。或者也許能解釋。繪畫表現了相交線、衝突的結構(colliding forms)和片斷的形態。有時這些作為傢具的部件出現,有時作為建築物出現,有時作為整個城市街區出現。

「都市主義」(urbanism)有點令人恐懼。這種城市的的景象與人類的使用或佔有都不相干。巴西利亞正在快速向這方面發展。現代主義學派倡導人之一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曾經說,一個建築師應當能夠設計一座城市或一個茶杯。那樣一種可疑的主張的價值無論怎樣,甚至格羅皮烏斯也沒有說明茶杯和城市是可以互換的。但在哈迪德的世界,它們是可以互換的。


@ABBS編譯自「建築新聞網」

Arch @ 同台——庫哈斯 vs 磯崎新

……演講時,有人注意到庫哈斯所演示的關於世界格局的幻燈片中美國被搽除了。庫哈斯承認他是故意的。「美國確實有一些影響力,但還不至於影響世界地圖。我的暗示是——美國現在已經發展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連問題也不願意讓人去揭露和討論。可以設想一種情況——如果全球沒有美國,那我們生活該是何等自由。首先歐洲不會想到組成歐盟,於是世界會越分越小。當然,中國也會過得舒適一些。」

「至於中國,如果走下去,越來越接近美國,前途一定很暗淡。」他補充。

建築中的社會能量
——「青浦新城大師講壇」演講實錄

雷姆·庫哈斯

我想通過前三年我在中國的工作來表達我對中國和世界關係的評判。當然這其中CCTV最受大家關注的,但在這個工作之前我們對中國理解的程度讓我們開始思考到底這種建築類型在國際能量中如何轉換?在中國,高層建築是否呈現一面倒的發展規律?於是,我們開始研究中國對這種特有尺度實踐的完成和理論的探討。

翻 譯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層建築的發生的時間段和發生的性質呈現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洲的趨勢;隨著經濟投資的加大,高層建築基本上也呈現越來越密、越來越高端的墮落發展軌跡。對於我來說,來中國設計高層建築除了蓋房子,其實也是一個探討的過程。探討的不單是經濟問題,也可能是一個政治問題。

當時,我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參加世貿中心重建方案的競賽,另一個是設計中國CCTV。我覺得CCTV項目從概念上來說,其實是一個翻譯的過程——將高層建築現象翻譯成可以適合中國媒體使用的形式;把我之前的設計尺度翻譯成可以適應CCTV的尺度。CCTV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翻譯的可能性。我第一輪CCTV的方案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創造形象的方式翻譯了一個物件——一個大體量的建築。顯然這個翻譯是有問題的,因為沒有研究建築的很多問題,只是用一個雕塑甚至是浮雕的藝術狀態來表達建築。這個方案受到了很多批評,因為它沒有把建築的更多深度表達出來,沒有把建築狀態表現出來。在這個方案模型接受評標的幾個小時後,我們在北京找了一家模型公司。在那,我們將我們對中國所有在語言和操作層面上能感知到和理解到的內容融入了新的創造。於是,一個完全中國式的模型產生了。為了讓很多中國領導看見這個模型,我們開了一輛卡車裝著這個模型在北京晃了好幾天。

大家都知道CCTV可能在國內是非常有爭議的項目,同時我們從事的也是非常有爭議的工作。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在整個項目操作過程當中,來自西方的政治爭議遠遠大於來自中國的,爭議的焦點是:在中國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築事務是否應該介入其中?在CCTV開工慶典那天,有人替我拍了一張照片。現在,這個照片成為我特別喜歡的一張,正是因為這張照片出現一張歐洲報紙上,我們失去了一個法國項目的入圍權。

在這種全球經濟和地域政治的影響下,世界上其它地域的政治導向和中國經濟強勢上升的對立是每一個國際建築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設計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對人類都有好處的項目,比如說醫院、學校;另一種是設計那些代表特定政治氛圍的媒體建築。目前在全球除了經濟一體化,地域、政治也呈現一體化,這是建築師必須直面的事實。

在整個CCTV的工作中,我一直在翻譯。這個翻譯,除了建築概念、工作方法上的翻譯,一般語言的翻譯,更重要是在每一個技術難關都要經過大量的技術和討價還價的翻譯,都要經過經過多人次、反覆翻譯的過程。

兩張面孔和無數張面孔

對於CCTV,一直有很多爭議。對於形象上的爭議,我沒有太多反應。我關注的是——城市生活狀態的討論。比如說,當時CCTV用地佔據了北京CBD的四個街區,政府希望CCTV是那種校園式的建築——四面圍牆圍著。但我們希望把整個城市打通,把街區還原,納入更多的城市狀態。這其中我們遇到的難度是不可想像的,但幸運的是目前我們已經說服了很多方面承認和接受這個事實;

又如,在規劃中場地左邊是一塊大綠地,但我們希望在街區引進後,那裡成為一個媒體公園,形成大量人群和媒體之間的互相激勵;

還有,在設計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技術問題,如何把各個群體串聯起來?在過去,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但CCTV通過技術將城市公共交往一路拉升到天空。這一想法的實現需要非常強的技術,但如果技術帶來的回報是整個公共交流體系的延展,那它不僅對中國有意義而且對世界都有意義的。

整個工作過程基本上是說服甲方接受許多條件的過程,同時也是技術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目前的技術所能夠完成的空間被真正挖掘了出來。就是說,CCTV為技術、文化領域提供了多種挑戰極限的可能性。

這其中我要講一件事,在CCTV接受地震模擬實驗時,我們所有研究人員在縮小模型前拍了張照片,照片中一群西方人只有兩張中國面孔,這就是整個研究過程中的人口比例。而另一方面,真正在做事的,真正讓這個事情發生的卻是大量的中國工人。究竟什麼才是影響世界的真正力量?顯然不是後者。

但好消息是,我相信通過整個建造的過程,人口比例將會發生變化。這也是整個CCTV工作過程當中對所有技術難題的解決和任何一個技術問題重新修改的目的。

兩 難

我對中國的興趣,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並不只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更是集中在中國當代政治能量和當代社會狀態上。在我看來,CCTV是未來的歷史,是未來歷史的創造。隨著對中國未來歷史興趣的與日俱增,我們參與了其它一些更有政治色彩的項目,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我們都知道,這個建築的設計師是張永和先生的父親。我們非常喜歡這個建築,因此我們的改建思想是將原來的建築作為一個模具,在維持「模具」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使用功能。對於我們的這個方案,如果被全盤接受,我會很高興;如果被全盤否定,我同樣很高興,因為全盤否定標誌著建築圈能量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不管如何,我歡迎任何針對我的討論。我不歡迎的是——沒有經過討論的接受或否定。

這個建築其實代表了中國解放後最美好的一段建築時期,而現在同樣是一段好時光。將這兩段建築時期搭接在一個項目中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它將我們帶入了現代和傳統的歷史關係,當代人和中國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化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對於它們之間的關聯,在中國沒有人討論,在西方沒有聽眾。

在整個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待歷史,我們的關注點不應放在歷史審美情緒、歷史形式的質量上,而應放在歷史的價值觀對現代生活作用上。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一直要追溯到我們對歷史的情結和對歷史保護現象研究。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發生在法國的大革命是影響我們歷史保護體系和知識體系的重要事件。在對歷史保護的條例的設置中,這二個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對歷史保護的需求其實是一種現代行為。

這種保護,現在看起來非常可笑。一開始條例提出保護一個紀念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護範圍越來越大,最後擴展成到經濟和政治勢力都控制不了的範圍;隨著保護範圍的擴大,保護的時間段也在逐步縮小:1882年,條例規定要保護200年前的東西;而現在的情況是——今天過完就要保護明天的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想哪些東西更有價值,值得我們去保護。

現在西方的保護理論已經呈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建築師基本上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中國學術界緊隨這個潮流,將來中國面臨的可能是保護變成一種失去情結。現在,中國正面臨抉擇:是停留在一種懷舊的情結中?還是運用嚴謹的科學判斷方式?

除了剛才說的二個發展趨勢以外,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種不同的學說:

一個是主張純正的正統性;另一個則希望恢復歷史的榮耀來展示歷史的價值。舉例來說,如果對羅馬的某個時期非常喜歡,那就要把其它時期的痕跡抹去來恢復原來的尊嚴。

無論持有以上哪種觀點來觀察北京,都會非常奇怪:一方面,如果要保護歷史現狀,具有可認知深度的歷史信息已經太少了;如果要保護恢復,研究不可知歷史狀態的工作又太多了。我認為,中國應該把具有影響力、多種可能性的歷史價值綜合考慮,達到具有數據化、統計化的保護管理。

前一段時間我對上海的城市空間體系和2010世博會做了一些研究。總的來說我對上海的印象是,目前上海正在用一種非常集中化的管理體系來達到城市分解的目的,這個過程本身會對城市產生什麼樣效應呢?我非常關注。


--------------------------------------------------------------------------------


很顯然,磯崎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2年前,他在青浦朱家角的演講中探討了20世紀初日本對於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影響;此次,他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他個人設計思想的影響。

漢字和數字化
——「青浦新城大師講壇」演講實錄

磯崎新

我的中文名字叫「磯崎新」,我的英文名字叫Isozaki,這兩個名字讓我變成了兩個人。

漢字從12世紀時候開始進入日本,進而影響了越南,以及其它亞洲地區。漢文化圈內的國家用一樣的文字,儘管發音不一樣,但用書面文字一樣可以溝通。我本人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新中國成立時,我在上大學,因此我學的中國漢字是傳統漢字。當時恰逢現代建築開始進入日本,於是我開始接受現代建築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說的中國文化和我以前學習到的中國文化並不相同。在日本,我所學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其實是歐洲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殖民文化、歐洲文化、中國近代文化的混合體。但漸漸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我的影響並非如此。

「耀」

我的認識始於一個漢字——「耀」。一張白紙上只有一個「耀」字,偌大的「耀」是唯一的人工物,空白之處是一望無邊的自然,自然和人工結合得如此微妙,同時演變出不同的深遠思想。左邊是「光」,右上方是「羽」,右下方是「佳」,不同意義的漢字組成了一個另具他意的字。

這常常讓我想起我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一個作品,那同樣也是一個文字,一個符號,一個巨大的「?」。作品是一個高爾夫會所,建造於上世紀73年到74年之間。從高空看,整個作品呈現為巨大的「?」。為什麼是「?」?當時高爾夫運動在日本非常盛行,我本人不打高爾夫,也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喜歡這種運動,於是我就非常直觀地做了一個問號。

隨後我設計了一個青少年人文科技館,場地一面對著大海,另一面朝向市區。因此,在我的設計中,建築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面。兩面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形成了嶄新的建築,這與漢文的構成同出一轍。

之後,我慢慢意識到中文對我的影響其實早已滲入我的設計思想。在學生時期,我曾設計過未來城市——將未來、過去、現在混合在一起,挖掘出對現代的思考,恰如漢字的組成。

圓、方、「十」

馬洛維奇的代表作出現在1915年俄國聖彼得堡的一次展覽中,作品名叫「黑色正方形」。但我將它理解成漢字:從最簡單的黑色正方形開始,漸漸組合演變成不同其它的圖案。這個過程就像翻閱中文字典——看著一個字從最簡單的結構開始漸漸演變成最複雜的字。而我也開始嘗試性地將圓、方、「十」字——馬洛維奇作品中3個基本元素應用到一些作品中。

「心」與「樹」

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是我的最新作品。在設計時,我畫了無數張草圖,當我畫到最後一張時,猛然發現建築中心呈現一個隱約的「心」。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西班牙的一個作品。我受邀為一個藝術中心設計入口。在設計中,運用了樹的元素。

無獨與偶,「樹」再一次出現在我的另一個作品中——深圳文化中心。建築的兩個入口大廳均採用了樹狀結構,一棵叫「金樹」,另一棵叫「銀樹」。

讓我們再次回到過去。1915年高迪先生在聖家教堂中使用了樹狀結構。因為種種因素,他的實驗進行到一半就終止了。100年後,我進行了同樣的嘗試。在計算機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確認樹形結構的合理性。

我的設計生涯可以分為兩部分:前20年用手繪來決定很多建築形體;之後20年通過計算機來決定建築形體——將具體要求輸入計算機,計算機會自動生成結構最合理的造型。

天 書

對於我設計的正大喜馬拉雅藝術中心,確實有一些爭議。但我認為我的設計並非對漢字形式上理解的引用。建築是一個復合設施,如何將各種功能通過特定手段表現出來是很多建築師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建築用了「喜馬拉雅」這個名字,如果用喜馬拉雅的形象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但會是比較極端的但常用的解決辦法,我不希望用如此特殊的方法來解決建築形式這樣的問題。我想,針對這樣的大體量的東西還不如把它裡面所有的功能就這樣展現出來。在中間我也用了許冰的文字——天書,許冰的文字是一種創新——看上去是漢字但又並非漢字。它們是沒有含義的漢字,但同時讓不具備含義的東西成為有含義的東西,這種過程或者思維方式在我看來是非常重要的。

分 裂

漢字可以由不同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不同含義的漢字。建築也是如此,把不同的功能用不同的語言表現出來,最後形成的是一個不同的、具有新含義的建築。

人同樣如此。在我內心中存在著分裂,或者是雙重人格,但我認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我們處於現代與傳統中,東方和西方中,中國和日本中,我們每個人肩負著各種各樣的、對立的、不同的狀態,我把我的分裂狀態直接展現在我的作品中。在40年前,我寫過一篇雜文,如果看過「反建築史」的人會注意到這篇文章——流言城市,文章中我將內心中兩個人的分裂、鬥爭進行了描繪,文章中的我成了兩個人:A和S,我的英文和日文名字,現在在中文中S已經變成X了。這種格鬥和分裂和漢字的組成非常形似——左右,上下在撞擊著,在此過程中有新的東西產生了。


--------------------------------------------------------------------------------


記者:庫哈斯先生和磯崎新先生是否能互相評價一下彼此。

雷姆·庫哈斯:評價磯崎新先生有三點。第一,實在不容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一直擁有創造力;第二,實在不容易在創造力過程中表現得這麼不連貫、不一致,以及充滿想像力。磯崎新先生的工作有時候非常優雅、有時候傷感、有時候粗魯、有時候也是抽像的。當然我也是不連貫的;第三,他是新陳代謝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這三點使磯崎新先生成為我永恆的研究對象。

磯崎新:或許我比庫哈斯長了20、30歲,這意味著他很年輕就成為一位知名的建築師。我比他早10-15年開始建築師生涯。我和他處在不同的年代中。我在60年代畢業,試圖加入這個國際舞台。60年代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情境,是一個文化革命的年代,反對建築、反對權利這是我年輕時的政治主張;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改變了很多。尤其是90年代之後,媒體徹底改變這個世界,政治也發生了完全的變化,我想我應該順從這個時代了。

文化機構、博物館是我樂意接手的項目。我知道庫哈斯的客戶和我的不同,庫哈斯和新的資本形勢結合,他影響著這個世界。對於他的狀態,我很憧憬,但我知道我幹不了,所以我安於我所在的傳統建築領域。


@ABBS

7.03.2006

Arch @ 東京時尚新地標--Omotesando Hills

安藤忠雄設計的Omotesando Hills的落成開幕,為已有Louis Vuitton、Dior、Tod's、ONE(內有Celine、LOEWE、Fendi品牌)等時尚建築林立的表參道又增添一新時尚地標,豐富了這一條有東京「香榭麗舍」之稱的林蔭大道的閒晃購物樂趣。

2003年8月,當工地圍欄包圍住表參道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同潤會青山公寓,怪手下手破壞公寓的那一剎那,屬於老東京人的記憶又一點一滴地消失。2006年2月,由安藤忠雄設計的Omotesando Hills熱鬧落成開幕,成為了表參道上最具話題性的新商場。此時,東京人對這棟由清水磨混凝土、玻璃與鋼筋組合成的長型建築物,雖然還是抱著二極化的看法,但從每天早上十一點商場開門就湧進大批人潮,證明表參道新地標-Omotesando Hills成功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無論是喜歡或討厭。

由四層樓(地下二層與地上二層)的西館、六層樓(地下三層與地上三層)的本館以及三層樓高的舊同潤會公寓組成的Omotesando Hills,像艄艦艇一樣由神宮前地鐵站往表參道站延伸,矗立在種滿了繁茂櫸木的林蔭大道上。建築師安藤忠雄保留了部分舊同潤會公寓,將「都市的記憶」與「地標再生」的概念融入新設計的購物與住宅復合式建築裡,成功的賦予老建築新生命。灰色清水磨混凝土外牆,沒有搶眼的造型,而是靜靜地融入週遭的環境中;只有在夜晚時分,由建築燈光設計師內原智史(Satoshi Uchihara)設計的250公尺LED外牆螢幕,才會隨著通過的行人影子閃現紫色的霓虹光彩,是Omotesando Hills最炫麗的時刻。

同潤會公寓的外觀與內部結構保留著原始的樣貌,只不過現今在裡面生活的不是住戶,而是藝廊、流行服飾、生活雜貨等店舖以及留連期間的訪客,這個部分與本館是靠著後部新建的天橋聯繫。西館與本館的內部空間,最大的特色就是由神宮前往表參道的方向,以斜坡的方式漸漸往上,建築體的中庭階梯看起來就像是通往神聖殿堂的階梯。儘管一旁有手扶梯的設計規劃,但認識Omotesando Hills最有趣的方式,應該是沿著商店外的斜坡通道一家又一家的慢慢往上逛,即使是window shopping也充滿樂趣。漫步其中,由近而遠的鳥叫蟲鳴聲,樹影或雲彩飄過的光影映照,營造了宛如置身於大自然的錯覺。

總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的Omotesando Hills裡,共有九十三家店舖。三樓以餐廳、咖啡館、酒吧等餐飲為主,種類包括日本清酒、比利時巧克力、義大利料理等,是人氣最旺的樓層;二樓以服裝和包包、鞋子、珠寶等配件,以及生活雜貨佔多數;一樓除了表參道茶寮和法國巧克力Jean-Paul Hevin外,大多數是國際服飾精品品牌旗艦店;B1、B2和B3樓層則有服飾、精品配件、指甲彩繪沙龍、美髮沙龍、咖啡館、傢俱、生活雜貨和銀行等多樣。Omotesando Hills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精緻舒適購物環境,讓人捨不得走馬看花。

收藏頂級珠寶的豪宅

繼銀座、大阪店之後,Harry Winston選擇在東京時尚新地標Omotesando Hills開設日本的第三間旗艦店,也是全世界第一家全新概念店。

與比利時設計師Ann Demeulemeester、英國男式精品Dunhill和瑞士手錶精品Roger Dubuis毗鄰的Harry Winston,外觀設計突破以往的風格,路過的人總會停留駐足幾秒,即使買不起櫥窗內的高級珠寶或手錶,但也忍不住想多看幾眼。

Harry inston表參道旗艦店是由深受歐美名人喜愛的法國建築師Therry Despont負責空間的設計,以引人注目的外觀和銅黃色調營造出當代劇場的壯闊氛圍。從櫥窗望進去,無法立即看出這裡與其他店面的區別,然而推開雕花大門後,就像進入某名人豪宅,奢華與舒適感兼具。此次Harry Winston選擇擅長居家空間設計的Therry Despont,最主要就是希望新的概念店能給人像家一樣的優雅舒適,而非一般商業空間的冰冷距離感。

表參道上的巴黎左岸

經歷了Yves Saint Laurent退休,Tom Ford接手主掌設計後又離開,至現階段由Stefano Pilati擔任設計總監一職,近十年來YSL雖然偶有波折,但也都能順利度過。而自從2005年Valerie Hermann上任為CEO後,更是積極的拓展Yves Saint Laurent在世界各地的據點,其中位於東京Omotesando Hills的最新旗艦店即是Hermann最重要的成績之一。

位於Omotesando Hills一樓,Yves Saint Laurent這個總面積達三百四十米平方的新賣場空間,室內的陳設規劃完全copy自巴黎Faubourg Saint-Honore店的設計,呈現法式高級訂製的精緻風格,並取代了2001年開幕的青山店,成為日本最大、品項最齊全的旗艦店,從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系列服裝到包包、鞋子、眼鏡、男裝以及香氛產品,全可在表參道旗艦店找得到。

BEYES 拜訪六位東京型男之家

佔地120坪的BEYES是表參道Hills裡第三大、男裝部分的第一大店面空間,一進門就讓人感覺特別開闊、舒適。負責採購與商品開發的黑田高弘說,這間店一共分為六大區域,由公司內部六位主腦人物負責規劃,象徵各自的嗜好與居家、品味風格,包含服裝、配件、家飾、嗜好等品項,滿足各路線都會男子的需要。三年前成立之初,原本計畫網路與實體店鋪同步開幕,考量地點因素,最後才在表參道Hills開設首間專賣店。

BEYES,Buyers' Eyes的意思,身為六人小組之一的黑田先生說,Buyer最重要的是要以獨到的眼光和多元的價值觀來為顧客挑選商品,這就是BEYES的經營概念。BEYES的眾多品牌裡,70﹪以上都是外國商品,像義大利品牌Daniel&Bob在東京即是BEYES獨賣;另外還會尋求其他設計師與跨業合作,例如川久保玲設計的鞋款,以及與Sony Style共同推出的休閒鞋與VAIO配件套等。

而來到BEYES最不能錯過的是它的魔術試衣間及牆上的互動藝術裝置。透明玻璃、大片岩石及仙人掌,遠看像是一座溫室花園,一旦客人走進試衣,按一下神秘開關,玻璃就會覆上特別材質,阻隔內外;試衣間裡的照明也仿照戶外光線,避免色差問題。BEYES的空間果然和商品一樣,多元又創意十足。

@Angelique Chen、Jenny Tseng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