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2006

News @ 台灣時尚奇蹟豪門玩出來的

八月開始,時尚美妝業新品牌陸續登台,站在銷售前線的超級業務員,赫然可見豪門貴婦、名人二代。

最近,三二行館少東邱泰翰與紅豆食府少東蔡篤清,為了替聯手代理的美妝品牌造勢,連另一半都站在專櫃值班為顧客服務。早些日子,也見台塑集團王永慶之女王瑞瑜大方分享換季保養心得,穿著亞曼尼秋冬新裝的嚴凱泰為自家品牌代言。

台灣的豪門世家愛玩時尚,他們不但是時尚精品的消費者,而且常是國際一線精品的代理商,透過他們的時尚品味、保養之道,台灣才能走出「時尚美妝沙漠」,與前衛的國際流行時尚接軌,玩出台灣時尚奇蹟。

時尚,可不是花錢就能買得到,還得要有絕佳的品味,才能領略箇中竅門。台灣的豪門世家當中,就有不少因為熱愛時尚、追求流行,進而代理時尚精品的例子。

小雅永三張家 開啟時尚之窗

早期的小雅永三集團父子檔張伯欣、張定民,可說是台灣時尚的「拓荒者」,率先代理引進Dior、Versace、Dolce & Gabbana等一線精品。十幾年前,台灣仍是時尚沙漠,一般人可能連名牌名稱該怎麼發音都不知道,但「小雅」堅持走在時代尖端,代理不少設計師品牌,為台灣的名流貴婦開了一扇「時尚之窗」,提升台灣的時尚文化水準。

如今,小雅永三集團旗下擁有Vivienne Westwood、Valentino、Lacoste等服飾品牌。

新一代企業家 引進前衛時尚

台灣新一代企業家生長在富裕家庭,從小接觸一線名牌精品,加上多半在國外求學,與國際最先進前衛的流行資訊幾乎「零時差」。代理亞曼尼的嚴凱泰、微風廣場少東夫人孫芸芸、代理Roberto Cavalli的徐淑芬等,是新一代企業家投入時尚產業的例子。

裕隆汽車和嘉裕西服董事長嚴凱泰原本就是亞曼尼(Giorgio Armani)的「大戶」,一季至少要採買近兩百萬元的新裝,過去代理商中盛甚至會特別採買嚴凱泰偏愛款式的西裝。前年,嚴凱泰親赴義大利與設計師亞曼尼先生懇談,終於拿下代理權。

嚴凱泰代理亞曼尼,不僅是基於對時尚流行的熱愛,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再創事業高峰,嚴凱泰旗下嘉裕紡織公司拿下亞曼尼代理權後,多少也提升了嘉裕西服的品牌形象,是相當明智的決定。

年輕少東夫人 開創個性天空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孫芸芸,對於流行時尚的動向掌握十分精準,微風廣場最近的精品招商布局令人刮目,可說是她與夫婿廖鎮漢攜手合作下的成果。她除了自創珠寶品牌,還代理引進美國嘻哈街頭品牌Ed Hardy。據孫芸芸表示,她相當喜愛Ed Hardy的T恤,但一直苦等不到別人代理,就乾脆自己拿下代理權。

代理商「名窗」少東何忠雄夫人徐淑芬代理的Roberto Cavalli,同樣也是基於對Roberto Cavalli的喜愛。夫妻倆與演藝圈的關係相當密切,不乏藝人代言支持,對於服飾事業的推展多少都有助益。Roberto Cavalli的服裝風格性感狂野,而且貴氣十足,近來在時尚圈相當走紅。

@轉載自 2006/09/24 民生報 /陶福媛

News @ 全球必修杜拜學


兩年多前,台灣賣的世界地圖上,還找不到「杜拜」兩字; 但今天,全球超過23兆熱錢,已流進這個被譽為「新紐約」的機會之城。 因為堅信「當第2名會餓死」, 杜拜從毫無資源的荒漠小邦,10年來, GDP總值成長230%, 其中,石油收入卻僅占6%。 70年代開運河、80年代做貿易、90年代推觀光, 到千禧年後,這裡已經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觀光購物城、科技網路城。 這套杜拜學,全球都埋單! 就連鄰近杜拜、石油蘊量還有100年的世界首富之城阿布達比, 也起而效法,投下巨資,發展金融、觀光、科技、房地產業。 有錢潮,就有人潮。 杜拜,已經吸引超過180國的人前來淘金,但台灣去的卻不到100人。 已錯過中東機會10幾年的台商,又如何在這個機會之城把握機會?


若說1990年代全世界哪個都市最令人驚豔,那就是當時正在大破大立的上海。

到了21世紀的今天,若問全世界哪一個都市最令人驚豔,那就是杜拜了。

杜拜?

才不過兩、三年前,台灣人絕大多數都沒有聽說過杜拜這個都市。

外交部目前派駐杜拜商務處的處長張雲屏,兩年多前回家宣布即將外派杜拜時,全家人一臉茫然:「杜拜?杜拜在哪裡啊?」

兩年多前陽明海運決定派人進駐杜拜,第一任外派代表張智誠,記得家人也是同樣的反應:「杜拜?在哪裡啊?」他的丈人還特地跑到書店買了一張世界大地圖,不過,找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杜拜兩個字。

「有啦,有標阿布達比(Abu Dhabi),那是首都,杜拜就在旁邊,」張智誠這樣安慰丈母娘。

不僅沒聽過杜拜,當知道杜拜位於中東的沙漠地區、人民多數是披著頭紗的回教徒時,多數台灣人更是流露著同情、好奇的眼光,紛紛發問:「要到沙漠啊,那一定很辛苦喔!」「都是回教徒啊,那是不是很保守?」「太太以後出門,是不是也要罩黑色頭紗,只露出兩個眼睛,天啊!」

但是,才不過兩、三年後的今天,當初那個陌生而神祕的杜拜,卻已經成為台灣的新顯學。


政商名流朝聖杜拜

陳水扁歎:領導者的遠見很重要

近來,不管是政治空間的延伸、擴展投資、經商、開會或是純旅遊,從政界、商界、專業經理人、到一般觀光客,愈來愈多台灣人,絡繹不絕地往杜拜跑。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生平第一次到杜拜。

今年3月底,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和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受邀到杜拜參加一年一度的星巴克國際年度大會。

行前林蒼生得知不能入住七星級帆船飯店(Burj Al Arab),失望到差點不想去。

「那進去吃飯總可以吧?」對不起,沒有一個月前預約,也沒有位子。由於不開放非住宿與用餐的人參觀,他們只好坐在附近的旅館喝咖啡,遙望帆船飯店。後來徐重仁調皮地建議一路上都顯露失望的林蒼生說,「不然您再留一個星期,等等看有沒有房間。」

去年10月,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和老婆也去了一趟杜拜,八天花了50萬台幣,這還不包括在免稅店採購的開銷,「這輩子看到的金碧輝煌,全都在這裡了,」回國之後,趙少康多次在廣播節目中介紹杜拜。

除了今年5月出訪拚外交,座機曾降落阿布達比機場加油,2005年陳總統出訪,也曾中停阿布達比,並且從阿布達比搭直升機,直接降落在杜拜帆船飯店的頂樓直升機平台,在飯店內待了三小時。

據當時在身邊作陪的人轉述,陳總統站在帆船飯店的總統套房裡,從透明玻璃往外看著波斯灣那片平靜而湛藍的海水,左邊的海面上浮出正在施工中的「棕櫚島」(Palm Island)、右邊則是世界地圖造型的人工島工程「世界島」(The World),十分感歎地說,「領導者的遠見真的很重要。」

大亨大師投資杜拜

國際媒體:這裡是「新紐約」

5月初,當《遠見》記者團正在當地採訪時,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吳乃仁、金管會委員林忠正也籌組一個金融訪問團到杜拜考察。

台北101總經理林鴻明,也在《遠見》記者們搭機離開當天,親赴杜拜參訪正在興建中、即將在2008年完工、超越台北101的世界新第1高樓——杜拜塔(Burj Dubai)。

不只台灣人,就連美國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時裝界大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也都加入瘋杜拜的行列。川普決定在杜拜投資房地產,亞曼尼則要將自己設計的第1個飯店建在杜拜,而非義大利,使得國際媒體評論,「杜拜是新紐約。」

面積約台灣1/9、一個台東縣大小,人口只有140萬的杜拜,正用無人能比的企圖心、創造力、想像力與執行力,克服沙漠的種種限制,在21世紀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典範。

Dubai Today

今日杜拜新十里洋場

只不過30多年前,1971年,杜拜才脫離英屬殖民地,與其他六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聯合成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那時候的杜拜,還是一個人口不過10多萬人的小港口。

波斯灣海水延伸進入杜拜城,形成一條天然的運河。傳統以來,杜拜人就圍繞著這條運河維生。這條天然運河讓杜拜成為鄰近各國的貿易轉運站,傳統木造的帆船,進進出出波斯灣,運送物資到鄰近各國,讓杜拜人成為天生的貿易商人。

而30多年後的今天,杜拜已不再只是小港口。杜拜國營的「杜拜港埠世界公司」(DP World),港口貨運吞吐量,八年內已經從280萬TEU增加到762萬TEU,成長幅度超過170%。

杜拜也不再只局限在港灣邊發展,而是無遠弗屆的在沙漠中開發新樂園,擴大都市版圖。

23兆熱錢流入

世界最大的建設案都在這裡

5月的杜拜,滿地焚燒著陽光。站在主幹道、以阿聯國前總統命名的薩伊德(Sheikh Zayed)路,舉目所及,是櫛次鱗比的摩天高樓,與之相伴的,還有如茵綠地、扶疏花木。馬路旁,也處處可見人工湖、人工運河、大瀑布等以水為主的造景。

有著杜拜現任邦長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照片的偌大路邊看板,寫著他給市民的一句最重要的勉勵話:

「夢想沒有極限,持續往前。」

的確,從市中心沿著這條主幹道往外直走,在仍是一片滾滾黃土、一望無際的大片荒蕪土地上,雖然偶爾可見幾隻駱駝緩步而過,但呈現出來的已經是堪稱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建築工地。

據統計,目前杜拜擁有的高樓起重機,就占了世界1/5。

一個個用籬笆圈起來的建築工地,都是台灣人無法想像的大面積。光看路邊的看板廣告,就看出這個都市的企圖有多麼的大:

「商業灣(Business Bay) ——區域最大的商業首都將在你的右手邊崛起。」

「世界即將有一個新中心點——杜拜購物中心(Dubai Mall)。」

接近興建中的世界第1高樓、超過750公尺的杜拜塔,每四到五天就增高一樓,標語則是:「歷史正在創造中」。

幾乎每一個建設案都可以冠上「世界最大的」「區域最大的」頭銜。

「杜拜發展只能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已經到過阿聯國六次的外交部長黃志芳說。

目前正在杜拜進行的各項建設,加起來超過7000億美元,將近23兆台幣。據世界銀行統計,整個伊拉克的重建資金,也不過530億美元,還不到杜拜的1/10。

胃納1500萬旅客

1兆元鋪蓋10公里度假中心

坐在四周是諾基亞(Nokia)、戴爾(DELL)、西門子(SIEMENS)、IBM等國際知名科技廠商,所專屬辦公大樓的杜拜網路城(Internet city)辦公大樓內,業務總監瑪吉德(Majed Al Suwaidi)說,「我們邦長天天有新想法,今天報紙看了嗎?今天又宣布一個學術城教育計畫『學術城』(Academic City),將投下120億杜幣(約新台幣1080億元)。」

杜拜網路城市是在2001年,杜拜當局決定往知識經濟的都市發展後,才擬訂出來的計畫。短短五年內,已經有超過835家跨國大科技公司在此設據點,有3萬5000名多數來自海外各國的高科技人才在這裡工作。

「過去兩週,還有10幾家在洽談中,數目一直在增加,我們有無限制的面積土地,可以給大家發展,」負責招商業務的瑪吉德補充說:「台灣還很少人來喔,應該可以來看看。」就在網路城市訪問過後的兩天,杜拜舉辦第13屆中東旅遊展當天,邦長穆罕默德又宣布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大計畫:杜拜將砸下1000億杜幣(近新台幣9000億元),興蓋全世界最大的休閒、度假、娛樂中心,包括31家飯店群,100家戲院,整個建築區域光長度就有10公里長。

計畫中,旅館房間數目達2萬9000個,是目前杜拜旅館房間數目的一倍。

興建目的是為了迎接2010年後,觀光客可望從目前600多萬人突破到1500萬人的目標。

任職於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區「傑貝阿里」(Jebel Ali)的第1位本地女性銷售經理羅塔(Hala Lootah)說,每天一打開報紙,就可以看到邦長的新計畫。

「他好像有一個潘朵拉的盒子般,每天都有新的點子,而且是大點子,他總是看得很遠,」羅塔同時也是邦長夫人的私人幕僚之一。

230%GDP成長

中東小港,變成海空轉運中心

還在大興土木中的杜拜,未來無可限量,但光看現在的杜拜,從獨立建國算起,30年多年內,杜拜已經從小港口,成為中東地區的海運與空運的轉運中心、觀光城、購物城。成長快、規模大、服務好、企圖心強、有遠見、執行力佳,這些特色交織,共同締造了21世紀版的杜拜傳奇。

從1995年到2005年,杜拜的國民生產毛額、GDP總值,成長了230%。

10年內,杜拜的觀光住宿人數,從1996年近200萬人,成長到2005年的600多萬人。

同時期,杜拜機場過境人數,也從800萬人,成長到近2500萬人

不僅成長快、規模大,杜拜在很多層面上,還向世界展示了什麼才是最頂級的服務。

除了知名的帆船飯店被客人封為七星級外,1985年才成立的阿酋航空,更在短短20年就得過超過250個獎項,被公認是世界上服務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

中華航空董事長魏幸雄接受《遠見》訪問時就提到,過去的服務業,強調的是要達到客戶的要求;但現在的服務業,則是要做到超越顧客期待,讓顧客感動。

請董事長舉個例子,他馬上提起阿酋航空,「很快的,阿酋航空新飛機頭等艙,會有獨立的套房、健身房、盥洗室、餐廳。這真是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Dubai Yesterday

杜拜經驗只當第1名

問許多杜拜人,為什麼凡事都要做最大、最好、最快?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人記得誰是第2名,就像一場比賽,只有第1名才會被永遠的記起。所以我們必須是第1名。」

「我們雖是小國,但我們的眼光和野心都很大,」(We are small, but think big)極具影響力、已在杜拜工商協會任職23年的祕書長阿布都拉赫曼(Abdul Rahman G. Al Mutaiwee)風度翩翩地說,但眼神流露出強烈的企圖和魄力。

70年代沙漠運河

一開始,政府連600萬都借不到

杜拜人的邏輯裡,不僅要做第1,他們更深刻瞭解到自己身處沙漠,除了一片黃沙,什麼都沒有;又雖然身處中東產油區,但也只有一點點石油,只占經濟產值6%,而且2010年就可能用完。

「需求是發明之母,如果你什麼都沒有,這才是挑戰!」過去20多年,一路參與杜拜重大發展決策的阿布都拉赫曼,很自豪杜拜的發展,「太多比我們富有的國家,卻沒有做出能與我們相比的事,我們有頭腦,你要知道,不是錢賺人,而是人賺錢。」

分析起來,杜拜的快速蛻變,領導者的遠見與決心,是最重要的關鍵。1958年上任的前任杜拜邦長拉希德(She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是現任邦長穆罕默德的父親,從上台後就展開一系列開發杜拜的重大計畫,終在20、30年後,開花結果。

為了擴展貿易,拉希德第1步決定將波斯灣運河擴寬、加深,好讓更大的船隻可以進出。但是杜拜當年很窮,「當時邦長算過,只需要10萬英鎊(新台幣約600萬元)就夠了。但是英國政府卻不願意借錢給我們,邦長只好到當時比較有錢的科威特去借錢,但是科威特也不借錢給我們。最後,是幾個生意人捐錢給政府,才擴寬運河的,」現任杜拜港埠世界公司副董事長的加瑪爾(Jamal Majid Bin Thaniah)回顧歷史。

擴寬運河後,拉希德還不滿足,他心中更大的遠景,是希望擁有規模夠大的港口。於是,他又借錢興建運河邊的第1個杜拜港口「拉希德」(Port of Rashid)。1976年,拉希德港已經是可以讓貨櫃船進出的大港口了。

80年代沙漠市集

30年前就把世貿中心準備好

擴建港口對拉希德而言,還是不夠。當他決定在離市區一小時遠的傑貝阿里,那片沙丘中開挖一座世界最大的人工港時,杜拜人民私下都在問:「邦長是不是瘋了?」

拉希德還在一片沙漠中,興建了波斯灣地區最高的37層大樓,當做世界貿易中心,希望將杜拜變成中東的會展中心。白色的大樓外觀,高聳在空蕩蕩的黃沙中,當年當地人都笑稱它是「喔,那個白色大象啊!」意指這不像是真的,像是傳說中才會發生的事情。

15年前,計畫到到杜拜策劃中東旅遊展的主席納特立(Tom Nutley)回憶第1次到杜拜,從旅館到世貿大樓的路上,馬路兩邊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納特立還不解地問當地人:「怎麼會把貿易中心蓋在一片無際的沙漠中?」

然而,今天不管是港口、還是世貿中心,都已經成為杜拜最繁忙的地方。傑貝阿里港還持續在擴建中,緊鄰成立的自由貿易港區,已有5000多家跨國企界在這裡設據點,包括台灣的宏?、明基、中強電子等。而那棟白色大象,今天更是全年展期不斷,為杜拜帶來的龐大的商機與人潮。

千禧年沙漠觀光

帆船飯店已是旅遊地圖的重點

1980年代,當港口貿易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杜拜領導者又有了新的遠見,那就是發展觀光。
「我們永遠在想,要開發新的財政來源,國家必須不斷創造新的成長曲線,」幾乎所有的杜拜人都會這樣告訴你。

2000年,在台灣領有導遊執照的楊海倫,剛跟著做貿易的先生定居杜拜,有一天翻開報紙,赫然發現上面寫著,「我們國家憂慮石油逐漸枯竭,必須轉型發展觀光,需要大量導遊。」

考上杜拜第2屆導遊後,楊海倫從一開始一年不到10團,到近三年遊客人數爆增三倍,「過去台灣人來杜拜都是為了轉機去歐洲,現在都是專程為帆船飯店而來,」她說。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沙漠中什麼都沒有,要怎麼發展觀光?但是對杜拜人而言,他們不這樣想,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優點。

「我們有太陽,嬌豔的太陽,全年365天都不下雨;我們有海岸線,溫暖的海水。這些是很多歐美人士所渴望的。我們有親切的文化傳統,阿拉伯人很好客,」杜拜觀光局負責海外入境旅客業務的經理哈瑪德(Hamad Mohammed Bin Mejren)說。

尤其當杜拜象徵的帆船飯店在1999年開幕後,哈瑪德的部門,光去年就接待500多個海外記者團。他進一步指出,15年前,杜拜的入境旅客為70萬人次,去年已經有620萬人次,是人口的五倍以上。

到了1990年代,當全世界都在發展知識經濟時,杜拜也搭上這個潮流,網路城、媒體城(media city)一一出籠。

Dubai DO BUY the World

全球杜拜新城市典範
工商協會祕書長阿布都拉赫曼說,什麼都沒有的杜拜,讓領導階層從30年多前就一直在世界上尋找發展典範。

後來他們發現,同樣是什麼資源都沒有,卻在1970、1980年代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是他們可以極力效法的對象。因此不少杜拜的官員,10、20年前都來過台灣、新加坡等地取經,包括阿布都拉赫曼本人。

開放貿易

免稅天堂,外商捧錢駐點

杜拜從台灣、新加坡看到發展人才的重要性,也看到開放的重要性。

他們同時也發現其他國家的缺點,「一大堆的稅、保護措施,都是限制經濟的成長。我們必須與其他國家走相反的方向:沒有保護政策、沒有關稅,只有這樣,資金、人才才會願意到這個沙漠來,」阿布都拉赫曼說,1985年杜拜在傑貝阿里港邊成立第1個自由貿易港區後,這幾乎免稅的天堂,得以吸引外資、人才進入。

不只敞開大門,杜拜也耗費巨資蓋了一堆像傑貝阿里、機場或網路城等自由貿易區,吸引外商參與投資。在這裡,不但免稅,有單一窗口的快捷作業,可以完全獨資。

杜拜也沒有外匯管制,貨幣可以自由匯兌,資本和利潤可100%匯回本國,另外也無需繳納營業稅、所得稅,甚至連撥打室內電話都全部免費。

禮遇外士

85%人口,是來此效力的外國人

目前杜拜堪稱是世界上少數本地人是少數民族的都市。

140萬人口的杜拜,路上卻少見正統阿拉伯人,反而是黑皮膚、黃皮膚、白皮膚的各色種族、超過180個國籍的人,居住在杜拜,估計外國人占的比例超過85%。

「杜拜是靠外國人打造的城市,」鴻海集團中東分公司總經理紀大衛發現,統治者從各領域聘來國際專家,組成智囊團幫助他做決策。

而且,杜拜對於外國有技術的白領,極端地禮遇。例如裘美拉集團(Jumeirah)媒體公關、德國人包蔓(Ulrike Baumann),當初就是自己主動應徵到杜拜工作。

四年前,包蔓在德國應徵杜拜飯店工作錄取後,公司就提供她免費機票到杜拜。抵達杜拜後,公司提供她免費的食宿與交通,「我們九個不同國籍的單身女生住在一起,離海灘很近、餐廳很好,還有游泳池,」除此之外,每年她還可以得到一張免費機票和一個月的返鄉假期。

環境良善

伊斯蘭文化,根本保障治安

為了能讓外國人安心住下來,杜拜也把自己形塑成一個完全開放的都市。

伊斯蘭戒律向來禁酒,但杜拜為了提供外商放鬆的下班環境,勇敢打破回教規定,適時開放禁酒令,甚至也容許設立酒吧。

「杜拜被稱為中東的拉斯維加斯,除了賭場之外,什麼都有,」到杜拜八年的紀大衛說,杜拜的自由開放不亞於香港。

此外,杜拜也是阿聯國甚至是中東治安最好的地方,觀光客或是駐地外人,大可以深夜在街道獨自漫步,不用擔心治安問題。

很多人都想問,外來的勞工這麼多,難道不會造反嗎?

其實,杜拜政府早有防範。每位外國人下飛機入關前,都要接受最先進的「眼球掃描」(eye scan),辨識、建檔身分。如果在境內犯了錯,就遣送出境,永遠不得入境。

當地阿拉伯人除了受到回教戒律規範,杜拜還有一條法律,「只要打架就得進監獄,不管誰對誰錯。」這樣不近人情的法律,根本保證了治安。

行銷包裝

名人代言,打響「杜拜名牌」

近幾年杜拜的崛起,也已成為學者專家研究的新熱門話題。德國海德堡地理系教授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地理系教授施密德(Heiko Schmid),就以行銷杜拜為主題,進行了三年的研究,「關鍵是他們把『杜拜』當品牌經營。」

「你要去杜拜?是那個有帆船飯店的地方?」根據施密德去年對850位杜拜旅客的調查,超過六成的旅客認為,帆船飯店是杜拜的典型代表。

杜拜塑造品牌的成功關鍵,在於懂得利用事件、集中焦點包裝行銷。

比如,高價邀請高爾夫球天王老虎伍茲(Tiger Woods),站在帆船飯店頂樓的停機坪上瀟灑揮杆,那張照片傳遍全世界。

2005年網球名將阿格西(Andre agassi)與費德勒(Roger Federer)在帆船飯店頂樓的停機坪舉行友誼賽時,很多英國朋友打電話到杜拜給施密德,「告訴我們一些吧!」他說,這件事讓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認識杜拜。

購物天堂

每人每天在此消費8000元台幣

杜拜觀光客頂著30度、40度的炎熱高溫,能玩些什麼?

為此,杜拜蓋了47家風格迥然不同的購物中心,供遊客使用。每年1月還舉辦一整個月的購物嘉年華(Dubai Shopping Festival),把觀光帶到最高潮。

連原本7?8月的淡季,也因為有了夏日驚喜節(Dubai Summer Surprises),把買氣炒得跟氣溫一樣高。光是去年兩個年度購物節加起來,就為杜拜帶進超過735億台幣的收入。甚至,觀光客只要在杜拜機場的免稅商店消費滿新台幣4400元,就能擁有一張保時捷(Porsche)和林寶堅尼(Lamborghini)跑車的摸彩卷,中獎率高達千分之一。

「Nothing to do, just DO BUY(Dubai諧音),」在施密德的調查中,「購物」是觀光客的主要活動,平均每個人每天的消費高達8000台幣。

世界中心

杜拜傳奇在東西古今交點上展開

5月初杜拜中東旅遊展活動展開,系列演講活動就以施密德的「BRAND DUBAI」(杜拜的品牌行銷)打頭陣,現場座無虛席,講義一下子被拿光,顯示杜拜學正是一門崛起的顯學。傍晚時分,終於甩掉了白天的烤人熱氣,步行到市中心的運河邊,悠悠水面上反射出夕陽餘暉,一艘艘裝滿雜貨的老舊小木船,一如幾十年前,仍忙碌地進進出出附近的海灣國家。

觀光客也魚貫坐上木頭船,展開一場運河之旅。運河邊的木船主人幾乎清一色是印度來的,身旁的旅人有白種人、黃種人,就是看不到阿拉伯人。寬闊的運河兩岸,一棟棟西式高樓林立,若不是偶爾可見的白色回教圓屋頂,你可能會忘記正身處阿拉伯世界。

30多年來,杜拜已從小港口變成眼前這個國際化的、現代化的摩登都市。

靠著一任任領導者的遠見與企圖心,加上成功的執行力、與國際行銷,杜拜的21世紀版傳奇,才剛剛開始。


@轉載自 遠見雜誌/楊瑪利、王一芝

9.23.2006

News @ 從世博會特展》看日本怎麼搞文化派對

有人說,世博會就像是人類「文明的派對」,成功的大型世界博覽會,不只可展現國力、產業特色,也讓新發明、新科技及文化創意,有了最佳亮相舞台,發揮超大型媒體功能,成為企業展現品牌及形象的最佳場所,並增進人與人的互動。
如果,台灣要在2011年、舉辦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大型博覽會,政府及民間各界該從何準備起?10月3日到11月12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登場的「台日博覽會特展」,或許可讓會展服務產業(MICE)剛起步的台灣,有機會從日本博覽會的豐富經驗中得到啟發。

此展由安益(Uniplan)國際展覽集團、台北市立美術館、吉田秀雄紀念事業集團及中華民國行銷傳播經理人協會主辦,引進百餘年來日本各式博覽會的歷史文物與相關珍貴海報,展品來自吉田秀雄紀念事業集團旗下的東京廣告博物館,呈現日本130多年來舉辦博覽會的歷程,其中包括從錦繪看日本博覽會的起源、日本博覽會的多元風貌(包括萬國博及地方博)、博覽會與企業的共奏、世界名牌及新發明與博覽會的淵源等不同主題。

百年歷程
從明治維新的地方博到去年愛知世博會,一覽無遺。

安益集團總裁、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理事長涂建國指出,政府94年度起推動「會議展覽服務業發展四年計畫」,提出2008年舉辦大型博覽會的計畫。同時,2008北京奧運及2010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如火如荼地籌備,「台灣必須加速會展領域的規劃及服務公司,才可能應付未來國家行銷需求。」

他說,日本早從明治維新時期就開辦各種博覽會,其中包括五次世界博覽會及無數次地方型博覽會,這些豐富經驗最值得台灣參考借鏡。

去年涂建國與中華民國行銷傳播經理人協會創會會長、且與日本廣告界淵源很深的賴東明,一起到日本電通集團旗下的東京廣告博物館參觀,看到當時展出的博覽會特展,便決定引進,為將來台灣舉辦世博推廣暖身,經過一年多的聯繫安排、投入約千萬元經費,終於促成。

大型博覽會舉行時通常是當時社會的大事,既展現國家實力、文化特色、開創企業商機,也具有「國際行銷超大型媒體」的功能。

日本萬博會製作人第一把交椅、有「世博會大叔」美譽、也是愛知世博會總策劃的泉真也指出,1970年大阪世博會舉行時,日本人口約1億人,吸引到場參觀者高達6,400萬人,這個紀錄在世界萬博史上還未被打破。

另如1935年舉辦的「台灣始政40年的博覽會」,是台灣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博覽會,當時台灣有600萬人口,參與人數約300萬人。日據時代,台灣也到日本參加過三次島外博覽會,珍貴史料都將在此次活動中一併展出。

城市行銷
不只專注買賣商機,還要凸顯地方文化及特色產業。

此外,很多新創意、新發明、新品牌都因在博覽會亮相,而發光發亮。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以文明開化及振興產業為主題,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辦第一屆勸業博覽會,讓博覽會成為企業提高產品形象的最佳舞台,朝日啤酒就曾在第四屆勸業博覽會獲得一等賞獎狀。

但是,涂建國指出,台灣目前看大型活動的商機還不夠全面,以北京奧運為例,台灣想到的可能只是買賣,怎麼把東西賣進去;但大型活動帶來的商機其實不僅於此,「觀光局、航空公司等都應善用此商機,思考如何把奧運人潮帶來台灣」。

文化創意,更是大型展覽活動的重頭戲,以日本愛知博覽會為例,名古屋館就把縣民創作的剪紙作品,製成燈箱圖案,讓藝術文化在博覽會中形成公民參與,也分享了地球市民(global common)的主題觀念。

日本的博覽會經驗,最值得台灣學習之處,在於「不好高騖遠」,從地方博覽會開始做起,而不是一開始就做世界博覽會。

從台日博覽會展出的海報中,可以發現,日本舉辦過上千次的日本「地方博」,總能凸顯出城市品牌、文化特色、特殊產業,以及民眾參與精神;台灣各地都在舉辦藝術季、文化節活動,如果可帶進博覽會概念,便更有價值,但「必須做到城市行銷、城市的特色及城市的產業,才有可能成功。」涂建國強調,「這也是引進這項展覽最大的用意。」

在這次展出的博覽會海報中,最難得一見的是「錦繪」作品,描繪當時的博覽會場景人物栩栩如生,錦繪不只讓人看見日本博覽會的起源與盛況,本身也是文化藝術作品。

展覽期間也將舉辦跨國研討會,包括日本國家級博覽會大師泉真也、愛知博覽會總策劃福井昌平、愛知博覽會Global House館長福川伸次及電通育英會顧問藤谷明等大師都將來台,與台灣政府、企業界面對面交流,探討博覽會為社會文化、經濟帶來的價值與媒體效益。

@2006/09/23 經濟日報 + 鄭秋霜

Arch @ 老街新生》繼光街商圈 台中繁華夢

繼光街商圈是台中最資深的商圈,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記者林上玉/攝影

繼光街的幸發亭蜜豆冰是超過60年的老店。記者林上玉/攝影


台中市最資深的商圈,非繼光街莫屬。繼光街商店街保留台中市早期發展的商業型街道風貌,該地區在日據時代稱之為「榮町」,在台灣光復以前,以布店、飲食店、表店及雜貨店等民生商業為主,日據時代至光復初期,可說是全台中市最熱鬧的街道之一,老台中人的成長記憶中,總少不了繁華的繼光商圈。

繼光商圈不僅是台中市發展的起點,也曾經是全台地價數一數二的地王,從台灣光復到 80 年代,這裡堪稱是中部民眾生活的櫥窗、流行資訊的輻射樞紐,更導引著中部居民的生活文化。

70 年代,在中正路與繼光街口一帶,就有龍心、遠東、永琦、財神等百貨公司,每天入夜後,霓虹閃爍、人潮洶湧,中部人的歡樂在這裡沸騰,雖然繼光街風華已今非昔比,但每個台中人最深沈的記憶裡,都還存在著屬於繼光街的綿綿舊情。

「繼光街的回憶」陪伴許多老台中人一路成長,繼光街叱吒中部商圈半世紀,主要是繼光街就位於中部最大門戶台中火車站前,交通方便,巨商富賈、尋常百姓,皆匯流於此,很自然的就成為南北雜貨、生活用品和農牧產品交易的集散地,許多民眾的平日消費、年節採買,都少不了繼光街。

繼光商店街行人徒步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鄭瓊怡說,約莫10~15年前,繼光街開始沒落,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像,儘管隨著新商圈發展、人口外移、交通動線改變,繼光商圈繁華不如以往,但老店歷經時代淘選,迷人的風華依舊歷久彌新。

青草街是繼光商圈的一大特色,買青草、喝青草茶,老台中人都會到這裡尋寶,市政府以造街方式凸顯全市獨一無二的青草街,增添繼光商圈另一項古早味的消費特色。

提到繼光街,不能不介紹布店。老台中人都知道,繼光街以布店起家,早期布莊櫛比鱗次的景象雖已不復見,但仍有三家老布莊堅守崗位。主委鄭瓊怡說,繼光街布莊最多的時候有18家,鼎盛時期每家布莊生意都好得不得了,尤其逢年過節,店裡必定擠得水洩不通,現在則仰賴老客戶繼續捧場。

說到美食,繼光商店街可是「臥虎藏龍」,百年糕餅老店「一福堂」、日據時代賣到現在的「幸發亭」蜜豆冰,還有味香全台的「香香鹹酥雞」,都在這裡發跡。

幸發亭蜜豆冰在日本大正年間創立於舊第一市場,至今已有近70 年歷史,為保留傳統風味,仍堅持採用剉冰,絕不用罐頭,一碗賣50元,紅豆麥角牛奶冰也是招牌冰品,大碗、料好,價格又實在,難怪台中人吃了千遍也不厭倦。

如今全台分店林立的「繼光香香雞」,創始店就在繼光街、中正路口,30年來,以鮮宰配送的肉品加上獨特的配方闖出名號,而且每天更新油品,炸出來的鹽酥雞光澤、滑嫩,香味每每引人聞香下馬。

「一福堂」也將觸角跨出中區,太陽餅是招牌產品之一,以百年作餅技術打底,純手工捍製多層次酥薄餅皮,層疊出奶黃色的端正日形,內餡麥芽甘甜,傳統豬油香味圍繞,是當年火車月台上的人氣特產。

@轉載自 2006/09/22 民生報

9.22.2006

Arch @ 莫內歐將設計普林斯頓醫學大樓

最近,由傑出的西班牙建築師何塞?拉斐爾?莫內歐(Jose Rafael Moneo)領導的「何塞?拉斐爾?莫內歐建築師事務所」,被選定負責設計普林斯頓大學新的「神經系統學大樓和心理學大樓」。

莫內歐以將當代建築與豐富的自然環境結合在一起而聞名。他講授建築學與他的設計實踐一樣好。從1985 年到1990年,他是哈佛大學建築系的教授,現在,他是哈佛大學建築系第一個「約瑟夫?路易塞特建築學教授」。他講學的機構包括普林斯頓大學。他在1982年被聘用為訪問教授。

莫內歐說:「回到普林斯頓大學參與設計『神經系統學大樓和心理學大樓』,我感到非常高興。在設計工作中,我希望與校方和醫學部門密切合作。」

這兩幢建築物將坐落在「卡爾?伊坎實驗室」的南面,並且將是普林斯頓大學正在建立的一個自然科學教學區的一部分。這個教學區在橫跨華盛頓大道的艾維路的南面。一幢大樓將安置心理學系。這個系將從華盛頓大道北面的「綠廳」(Green Hall)轉移過來。另一幢大樓將安置「神經系統學學院」。這兩幢大樓將很接近,並通過共用空間連接。

普林斯頓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克?伯斯坦說:「作為一個建築師,莫內歐是善於思考和分析的。這對設計醫學建築非常有用。他對建築場地的環境有很強的理解力,並且能夠在這種環境內成功地設計建築物。」

伯斯坦指出,這項工程的挑戰之一,是建築師將為兩個學院單位設計建築物。這兩個單位既要各自獨立,又要能夠進行跨學科合作。他說,這兩幢建築物將建造在接近一個自然保護區的附近,綠色設計戰略將是關鍵性的。

這項建築工程代表莫內歐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個作品。在過去的4年內,普林斯頓大學挑選了一些著名的建築師和他們的公司從事建築設計,其中包括,弗蘭克?蓋裡設計「劉易斯圖書館」(Lewis Library);「弗雷德裡克?費希爾建築事務所」(Frederick Fisher and Partners)設計運籌學系和金融工程學系大樓;「貝氏建築事務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改建巴特勒學院(Butler College);「霍普金斯建築事務所」(Hopkins Architects)設計化學大樓;「倫佐?皮阿諾建築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設計一組文科教學大樓。

@ 轉載自 ABBS獨家編譯自美國「建築新聞網」

Arch @ SOM:摩天大樓的七十年

以設計一些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聞名的美國SOM設計所,已達到「退休年齡」,但沒有衰退的跡象。

摩天樓專家SOM

9月6日,美國SOM設計所在紐約舉行的「七十週年紀念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件。有數百來賓聚集在號稱美國標準的辦公樓建築——利華大廈(Lever House)三樓的陽台上。

這是一個很恰當的地點。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SOM為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的美國分部設計了這幢建築物,這座莊嚴宏偉的大廈被認為是美國現代主義的傑作。如果說它的長方形的外形和大量的玻璃窗看起來讓人熟悉,並且在今天顯得一般化,僅僅因為這項設計為後來的辦公樓設計確立了標準。

SOM建立於1936年。到目前為止,這個建築與設計公司完成了10,000幢以上建築物。但SOM最出名的是設計與建造摩天樓——一些世界上最高的和最富於想像力的摩天樓,並且經常努力去探索新的方法,將摩天樓建造得更高。

芝加哥110層的西爾斯大廈(Sears Tower),從1974 年到1996年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是由SOM設計的。西爾斯大廈的由堅固的外部結構連結的分離的部分,使它有可能建成一幢破紀錄的摩天樓,向豎直的桿狀模式挑戰。即將建成的「迪拜塔」(Burj Dubai),高度為2,313英尺,在2009年完工之後,將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它也是SOM設計的。「迪拜塔」的「盤旋狀」 (swirl-like)設計,不僅給人以審美愉悅,而且還能保證減輕高層的重量,增加建築物的穩定性。

從成立伊始,SOM的設計目標就是從美觀和經濟的角度考慮,將形式和功能結合起來,使設計師和他們的公司客戶都感到滿意。(除了設計摩天樓,SOM還設計了大量的住宅、運輸和教育項目。把同樣的原則運用到設計中。)

設計品牌建築物

「好的創意會轉變成好的生意」的信條,目前在公司和商業顧問中間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SOM的經營哲學的一部分。這個公司的創立者之一納撒尼爾?奧因斯(Nathaniel Owings)在1973年預見性地寫道:「通過將團隊實踐、好的創意、社會變化、表現技巧結合起來,我們將在『紮實經濟學』中浸泡我們的建築需求,以滿足我們的有疑惑的批評者的標準。」

當然,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商聘請SOM設計人們喜歡的建築物,也有助於提高建築品牌的聲譽。無論何時,一個行人對西爾斯大廈感到驚奇,西爾斯品牌就是一個持久的聯想。

SOM以它獨特的方式去設計管理,還吸引了公司客戶的注意。從SOM成立之初,它的目標就是建立各式各樣的事務所,設計風格與眾不同的建築。反對建立在個人觀點上的按照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貝聿銘(I. M. Pei)、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或最近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方式的「古板」設計。

然而,SOM的一些建築師達到了神話的狀態,同時與這個事務所保持永久的聯繫。他們中最突出的是戈登?邦沙夫特(Gordon Bunshaft)——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師和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以突出的個性和大膽的設計觀念著稱。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遇見SOM的創立者路易斯?斯基德莫爾(Louis Skidmore)和納撒尼爾?奧因斯,後來擔任SOM首席設計師,直到在八十年代中期退休。

SOM目前的一個合夥人T. J.戈茨迪納說:「這個公司正在復興,並且在開發我們的遺產。我們的設計進一步引起了客戶的注意。」例如,他們不僅僅是設計最高的建築物。他們的許多工程還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

不斷創新向未來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這個公司為中國廣州設計的「珠江大廈」 (Pearl River Tower),允諾這座摩天樓建成之後,是世界上最「綠色」的建築物。這種對生態友好的建築設計,是SOM最近的創新戰略之一。它正在將公司創立者的創新精神發揚光大。

T. J.戈茨迪納說:「我們還關注外部的實驗室和別的公司的發展情況,採用最新的技術和材料進行設計。」例如,SOM為紐約世貿中心重建工程設計「自由塔」 (Freedom Tower),採用了軟件開發商歐特克公司(Autodesk)開發的「信息化建築模型工具」(Revit Building 3D)設計圖紙,不需要草圖,不需要打印。

整個摩天樓使用數字化方法設計,這在建築業是一種創新。T. J.戈茨迪納還說,SOM正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探索新的材料,在未來建造更堅固更安全的建築物。

SOM的實驗精神鼓舞了法薩爾大學的教授尼古拉斯?亞當斯。他獨立進行調查,並為SOM寫了一本書《SOM:從1936年以來的實驗》。

亞當斯說:「我從五十年代一篇名叫《SOM的實驗》的文章借來這個書名。我想表明,一個由合夥人組成的大公司從事建築設計是一種實驗,並且在建築業繼續是不平常的。從外表上看,它似乎是強大的和有官僚主義的。但它是一個歡迎討論和爭論的公司。他們生產了許多重要的建造物。」

亞當斯說:「當然,在檔案中的10,000幢建築物不全是偉大的。但實驗產生了引起好奇的形式,例如『農村公司園區』。」他提到「康涅狄格通用保險公司」的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建成的布盧姆菲爾德總部。由於它的長廊和公共空間建立在對步行交通仔細分析的基礎上,這幢建築物為世界各地的辦公園區確立了標準。

在SOM舉行七十週年紀念會和亞當斯用他的關於SOM歷史的新書祝賀的時候,SOM的故事遠未結束。在1952年,當利華大廈落成的時候,前紐約市長文森特?伊姆佩利特裡稱之為「明天的建築物」。45年以後,SOM仍在期待著未來。

@轉載自 ABBS獨家編譯自美國《商業週刊》

Arch @ 貝聿銘封刀之作 蘇博館新館下月開館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將於10月6日中秋佳節開館。

初展身姿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由貝聿銘先生親自為家鄉設計,2003年11月奠基開工,建築面積近二萬平方米。「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這座建築的最大特點,它既在蘇州古城以獨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貝氏的烙印,又與周邊傳統民居渾然一體,將成為中國建築發展創新的一個里程碑。

蘇州博物館新館被大師親切稱為「小女兒」,90高齡的貝老非常寵愛她。據蘇州博物館館長張欣介紹說,近年來,貝老對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今年四月底、五月初貝老親臨現場指導,對建築和園藝的每個細節都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和要求,力求完美。

@轉載自 2006/09/21 民生報 + 中新社

Fashion @ 美式時尚成型 欲與歐風相抗衡

紐約時尚以剪裁見長,Ralph Lauren的新裝將高超的剪裁技巧發揮到極致。圖片來源/民生報

對於「美國文化」,大家已有一致的想法,但對於何為「美式時尚」,也許還有不少模糊地帶。不過,紐約時裝設計師皆以「紐約時尚」為榮,不論風格是優雅、休閒、幹練……,都言必稱「美式時尚」,頗有與巴黎、米蘭兩大時尚王國互別苗頭的意味。

深受當今美國第一夫人喜歡的Oscar de la Renta,就在秀上特別提及五年前的「911」恐怖攻擊事件,並以「美國精神」呼應他一季的新裝。他這一季有不少如泡泡般的小蓬裙,並且融入大量的華麗刺繡,甜美而優雅,果然有「富強之邦」的氣度。

Ralph Lauren、Donna Karan、DKNY、Calvin Klein等,也是美式時尚的代表。紐約的西裝剪裁技術一流,甚至不輸以男裝見長的倫敦和米蘭,Ralph Lauren就擅長運用這個優勢,以勾勒柳腰的短套裝、寬版長褲、俐落的窄裙,形塑紐約女強人的果敢堅毅,藉此詮釋所謂的「美式時尚」。

@轉載自2006/09/21 民生報 + 陶福媛

9.15.2006

People @ 詹偉雄:往自己最恐懼的地方前進

在製造業的年代,每個人都活在非常安全的環境。製造業面對的是一個變化性比較低的社會,它的工作邏輯是效率的、紀律的、按部就班地學習和成長,所有東西都有跡可循,讓人覺得安全感比較高。

  在創意的社會中,你的idea卻必須朝生暮死,你的身體要隨時適應流動,你的公司可能倒掉了或者被人買了,一切都不一樣了,而且消費者變化多端,你永遠抓不住。

  生存在現代這個社會應該滿痛苦的,這個痛苦來自於你要開始有創意。在製造業的社會裡,你只要有生產力,沒有自主性反而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在現代,自主性代表生產力,進入個體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會面臨社會給你的壓力──給我你的創意!

  閱讀有方法才有想法

  創意本身和一個人的主體性絕對有關。假如你不變成主體,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沒有創意。那麼,人要怎麼變成一個主體?方法就是閱讀。

  看書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臣服式的閱讀,先向作者投降,你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這是個不容易的習慣,大部分人都沒辦法度過第一關,就覺得書很難,或是書裡講的東西和你過去的信仰不太一樣。90%的人看書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有知音,但那是沒有幫助的。第二階段則是展開對話式閱讀,也就是批判式閱讀,以作者認識的世界或告訴你的知識和想法為基礎,開啟你和作者的對話。

  我大學的時候都去讀很難、遠超過我能力的書,死啃、硬讀,強迫自己。讀書有個好處,你可能看五本書都看不懂,但是每本書都會幫你看懂多一點。讀書很辛苦,可是肉體和心靈的痛苦是創造主體性的一個條件。痛苦來自於很多茫然不知所措、不理解,可是你又要找出路、找答案。例如同性戀者大多很有創意,因為他從小要躲藏和隱忍,他內心的煎熬令他自我開發,充滿自己切身的感受和對抗世界的判斷,產生很多創意。

  一般人若現在沒有讀書的能力,可以從看經典著手,例如《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等。讀經典是要開發深度自我的能力,找出有創意的你。

旅行愈困頓愈有體驗

  旅行也是一個激發靈感的方式,因為旅行帶你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境地,讓你各方面都碰到困難。你要面對未測的危險、語言的障礙、連用餐都不曉得怎麼點菜的尷尬,當然這是指自助旅行。

  我有過很多奇怪的旅行。例如1989年我到中國自助旅行,從北京包了一部車一路開到西安。那時候大陸只有碎石子路,坐了一天車,到了旅館裡,身體都還在搖晃。我們在陝北時,路上肚子餓,就敲人家的窯洞,「大嬸,肚子餓了,能不能煮個飯吃?我們給你錢,煮飯給我們吃。」我們走到哪裡住到哪裡,找不到旅館就再往前行,我也在冬夜裡住過沒電沒暖氣的招待所。當你過得很輕鬆舒服時,其實不會有深刻的體驗。

  1991年,我又到歐洲自助旅行,從巴黎開車到開羅,路上各式各樣的狀況都有。車子被拖吊、吉普賽小孩搶你的錢、在羅馬碰到新納粹。當我們到達文西機場準備還車前,先將車上的一大包垃圾丟掉,回到停車場取車時,四輛警車把我們團團圍住,那時候發生不少亞洲人進行的爆炸案,我們被當成恐怖份子了。不過,Nothing to lose,日復一日像齒輪一樣的生活令你我疲倦,旅行充滿了我們期待的驚奇。

  不怕辛苦往深處挖創意

  創意永遠可以學習。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有創意的你,一個是沒創意的你。要讓自己有創意一點,是透過生活的改良,重點是發覺自我,因為有創意的你藏在很深的地方,你要把他挖出來。這個過程很辛苦,因為認識自我並不是太順利愉快的經過,然而你會找到真正可以完全自我開展的內在,你會愈做愈有趣。

  所有東西的創意都不是憑空而生,背後都對應著某個時間和體力的鉅額付出。現代人要怎麼樣有創意?就是你要往自己最恐懼的地方前進,並永遠挑戰大家都認可、深信不疑的真理。

  有關創意生活的提問

  Q︰你通常多久逛一次街?怎麼逛?
詹偉雄(以下簡稱「詹」):我很喜歡逛街,週末一定去逛街。不只買東西,還研究東西、人、空間、街道和城市。我逛街大概比一般人多用十倍的心力。一間店招牌的字體、一個徵人的廣告、地下的圓孔蓋……我都會去看,因為所有的不同都是變化的前導。

  Q︰當腦袋空空時,你會怎麼做?

  詹:就讓它空著。算命的跟我說,我想太多。

  Q︰日常生活中最讓你無法忍受的事情是什麼?

  詹:拒絕思考的人,和單調、重複的事。

  Q︰台北市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詹:西門町,因為比較原生。我覺得年輕人在那邊的想法,未來都有可能變成大創意。

  Q︰你有沒有什麼跟創意有關的,莫名其妙的怪癖?

  詹:如果有一個很重要的創作要進行,我會清掃家裡一次,打掃、拖地、洗馬桶、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洗碗,把家裡弄乾淨。

  Q︰當你的創意不被接受時,會怎麼做?

  詹:以前會用有創意的方法把對方修理一頓,現在就摸摸鼻子閃旁邊,算了。不必勉強別人去做不願意做的事。

  Q︰你認為最有意義的人生是什麼?

  詹:做你想做的事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做別人要你做的事是最沒有意義的人生。

  Q︰你的創意訣竅是什麼?

  詹:很多樣的生活,並嘗試自己恐懼而不敢做的事,質疑別人都不懷疑的真理。

  ◎詹偉雄小檔案

  現任: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著作:《美學的經濟》《e呼吸》《迫力的東京》


@轉載自30雜誌 vol.200609/林婉蓉

People @ 《ppaper》包益民的私房創意書


《ppaper》的發行人、包氏國際創辦人包益民每年花在買書的預算上就高達200萬元,每到一個國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逛書店,看看有沒有與設計相關的書籍。

  學的是平面設計,包益民對平面書本有執著的偏好。在美國著名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College of Rhode Island)念書時,他更學到如何設計一本書籍的技巧,所以包益民買書、選書的方式很特別,並不是一般人買書看內容就好了,從書的材質、編輯,到書的設計方式都是他選書的重點。

  自信關於藝術與設計書籍的蒐集功夫在台灣數一數二的包益民,要為30世代開出十本創意書單,他認為:「用不同角度看人生,是創意人能夠貢獻的最大東西。」

  一本書看三種層次

  我是學設計的,很容易就想看一些與設計相關的書,而且也大量蒐集,在我看來,一本設計佳的書,不只是內容好,也應該是一本設計得很好的書,所以就算是一本醫學書籍,只要它設計得很好,我也會收藏。

  關於閱讀設計書的層次,不是只看書的圖片或是了解設計潮流就好,還要看它是不是一本設計得很有意義的書,因為它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動與觀點。買書對我來說有三種好處:一是在商業上可以提供靈感給我;二是書本身可以給我新的思考方式;三是整本書是怎麼設計的。所以看一本書我是用三種不同方式來看。

  從頁碼看設計功力

  至於怎麼向一本好書學創意,首先,你一定要先學會欣賞書籍的頁碼,辨別一個好的設計師的功力,就是最先看他怎麼安排頁碼。通常一般人不會注意頁碼,但這是設計師唯一可以玩得非常瘋狂,卻又不會影響整本書的地方。所以懂設計的人會知道他對頁碼的需求,連頁碼都設計得很好的話,基本上整本書都會是一本很有創意的書。

  封面是編輯的結論

  其次,好的設計書籍絕對是從裡面做到外面,封面絕對是最後才設計,但是台灣的書籍常常先做封面,而且並不是考慮書籍內容之後做出的結果,字體也亂放。但是國外真正好好做書的人,是先把裡面的編輯問題解決,封面是編輯整本書之後的結論,才會有一氣呵成的完整性。而且我認為平面設計最高的境界,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把最複雜的功能解決掉,台灣很多業主常常小看讀者的智慧,習慣把簡單的編輯弄得很複雜,光是在字體上就會加太多顏色、一大堆的字型變化,讓人眼花撩亂,真正好的設計應該是料加得最少,卻能做出最多變化。

一本好書一次啟發

  我覺得印刷紙張還是很奇妙,透過紙張的接觸也是一種知識的傳達,這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原因。學創意就是要用不同的眼光與想法,看書是一種累積而來的訓練,看久了你的品味就會養成,自己去想創意,不見得各種招數都會想到,但是透過這些大師出版的書籍,他們可以教你用什麼角度去看世界,每一本好書都是一種靈感的啟發,對我來說,讀書是我每日必做的功課,何況書又不用電池所以它不會故障,當然除非是掉到水裡面。

  所以創意產業就是你愈知道怎麼用創意賺錢,你就愈可以用創意來賺錢;你愈不會用創意,你就愈不會賺創意的錢。

  包益民的10本私房創意書

  1.《Andy Warhol Fashion》

  作者:Chronicle Books LLC Staff

  推薦原因:一般人對普普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印象不是番茄罐子就是瑪麗蓮夢露的複製畫,但是這本書蒐集的是他的素描畫作,你會很驚訝他的功夫真的很紮實,美感非常夠,這是不容易見到的安迪?沃荷的一面,任何從事設計或是時尚、廣告的人都可以看看,內容太豐富了。

  2.《Karel Martens: printed matter/ drukwerk》

  作者:Princeton Arch Staff, Robin Kinross

  推薦原因:這是荷蘭設計師Karel Martens的攝影作品,同時他也是全世界十分著名的設計師,我買這本書有兩個目的:第一是他的作品向來很有趣;第二是這本書編得非常有趣,他的頁碼設計在書頁的邊緣,還代表三種不同的意義,既大膽又精細。

  3.《The Best Book Design 1994》

  推薦原因:這是荷蘭設計學會每年都會出版的年鑑,每年選出三十本他們認為今年出版的最好的書籍,然後透過年鑑來介紹這些好書。我個人覺得1994年這本年鑑是我最欣賞的平面設計書籍,它用一條軸線來編輯這本書,所有的內容都對準這條軸線,這是設計功力上的極致。

4.《Nadav Kander: Beauty!s Nothing》

  作者:Nadav Kander等

  推薦原因:Nadav Kander是我過去在耐吉公司上班時就認識的著名攝影家,他專門拍大型相片,所以欣賞他的作品也要有一點錢。這本攝影集中,他選了一些平常別人不輕易看到的作品,看完這本書等於是跟著他到世界各地旅遊,而且他的人物拍得極好,相當值得一看。

  5.《Massive Change》

  作者:Bruce Mau, Jennifer Leonard

  推薦原因:Bruce Mau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他的特色是專門做與社會議題有關的東西,透過平面設計讓大眾對社會多一點關注。這本書他拍出目前影響全世界的趨勢究竟有哪些,而且他還商請其他人來幫助他撰寫文字與編排,既有分析圖也有相片和文字,討論如何設計我們的生活。

  6.《7 Reece Mews: Francis Bacon!s Studio》

  作者:Perry Ogden, John Edwards

  推薦原因:Francis Bacon是紐約著名的畫家,一般人都是看到這些畫家如何創作,但是從沒有看過他們背後生活的點滴,這本書就是介紹Francis Bacon的工作環境,每張攝影照片都漂亮得可以當壁紙,而且充滿了生命力。

  7.《Food By Design》

  作者:Antonio G. Gardoni

  推薦原因:這本書基本上是在講二十五道食譜,由世界上二十五位最有名的設計師與建築師推薦,包括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它有不同的設計來談食譜,後面還介紹他們的設計作品,這種食譜與設計的連結是很有趣、特別的。

  8.《Wolfgang Tillmans : PHAIDON》

  推薦原因:Wolfgang Tillmans這位藝術家透過攝影來表現他的藝術,他是少數能夠把一般生活當作藝術品在拍,他的素材也是一般生活事物,甚至連攝影器材都是用傻瓜相機拍的,但是他能夠把平凡的東西拍得很不平凡,給予我相當大的震撼,我也希望能做到這樣。

9.《Candida Hofer Libraries》

  作者:Umberto Eco

  推薦原因:這名德國攝影家專門拍大型室內建築物,這本是他拍攝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他不但讓你看到全世界圖書館是如何裝潢的,也看到關於圖書館的燈如何打光、氣氛如何營造,他把書籍拍得這麼漂亮,我就很想買他的底片,將照片放大來布置整座牆。

  10.《Ghetto》

  作者:Adam Broomberg, Oliver Chanarin

  推薦原因:這是在講十二個當代街頭的故事,在非洲各個貧窮國家所拍攝的,雖然主題是貧窮,但是他詮釋的角度特別有趣,甚至讓你覺得很fashion,有些地方像是監獄及精神病院,都是很難得一見的鏡頭,讓你看到社會各階層是怎樣在過生活的。


@轉載自30雜誌 vol.200609/楊倩蓉

9.13.2006

Art @ 朱銘作品 入駐頂級辦公大樓

朱銘太極系列作品《單鞭下勢》入駐統一國際大樓,昨天揭幕。右起:捐贈者侯博明夫婦、統一大樓管委會主委鐘慶宗、太子建設董事長莊南田、朱銘公子朱雋、環泥建設總經理李嘉明。 記者林英吉吉/攝影

誠品信義店所在的「統一國際大樓」,是台南幫企業集團的「最新創作」,昨天舉行大樓奠基石,和朱銘《單鞭下勢》作品的揭幕儀式。這也是朱銘最後一件出脫的太極系列作品,入駐統一大樓,增添大樓的文化藝術底蘊,更顯相得益彰。

統一國際大樓樓高30層,去年獲中華徵信所的辦公大樓評比為台北市頂級辦公大樓第一名,因此,統一集團曾討論擺置什麼樣的藝術作品,才能彰顯統一國際大樓的氣派,最後由台南紡織副董事長侯博明提供私人收藏的朱銘作品《單鞭下勢》獲選。

這樣的無私義舉獲得昨天與會嘉賓的讚賞,統一大樓管委會主委鐘慶宗說,朱銘的經典作品進駐統一大樓,以藝術風格展現文化氣蘊;環泥總經理李嘉明則指出,朱銘作品《單鞭下勢》的姿勢與大樓的西高南低一樣,彷彿這件作品十幾年前就是為統一大樓而作的。提供收藏入駐統一國際大樓的侯博明說,過去太子建設董事長莊南田也曾「欽點」台灣前輩工藝家顏水龍的馬賽克作品妝飾三連大樓,這次他只不過是向前輩學習而已。

朱銘作品以太極系列最受歡迎,其中又以《單鞭下勢》更是太極系列之最,香港中國銀行大樓也是陳列《單鞭下勢》。朱銘二公子也是雋永畫廊負責人朱雋說,侯董收藏很多他父親的作品,為購買這件《單鞭下勢》,就費了兩年時間遊說,四個月前才獲朱銘首肯,可以看出這件《單鞭下勢》的珍貴。

@2006/09/13 民生報/記者林英

9.07.2006

Arch @ 新新天地小西門 重現過往時光


小西門建築風格以所在地的江蘇蘇派為主,融入部分周圍的安徽與浙江建築風格;設計兼顧美感的追求,與民居坦率、隨意的氣質。 陳冬青/攝影

坐落於上海青浦郊區的「小西門」原為一處殘破的鄉土民居,歷經三年精雕細琢的重建,如今重現過往尋常百姓的生活空間。小西門重建工程的發起人與規畫者既不是開發商也不是建築師,而是上海本地藝術家胡項城。他以藝術家的審美角度與當地人的在地關懷,重現樸實的民居建築,目的是為了保存即將消失的民居記憶,而非複製或修補某一區優美的老建築。

整個重建計畫由青浦區地方政府支持,青浦區向來以重視當代建築聞名,已有數個建築設計在國際獲獎,是到大陸看當代建築不可錯過的一站。青浦區在開發未來的同時不忘保留過去,將小西門打造成一個能重現過去鄉土民居的新新天地。小西門占地兩千四百多平方米,與著名的水鄉朱家角距離約15分鐘車程。風格以所在地的江蘇蘇派風格為主,融入部分安徽與浙江民居風格。

恢復舊貌 保存隨意與混雜

小西門雖是關於傳統建築的再現,但理念上與上海新天地截然不同。小西門是政府項目,目的是重現過去鄉鎮市井小民的生活空間與節奏,是一種消失中的生活精神延續;而新天地是由民間企業開發,主要是挖掘傳統建築的商機,讓老建築成為商場中的明星。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在大陸燃起建設新天地熱潮,各地紛紛仿效,在市中心黃金地段收購傳統建築,將之整理修補後引資招商,讓傳統住宅區搖身一變成為餐飲休閒廣場,觀光經濟效益隨之滾動起來。然而新天地雖驗證了老建築的商業價值,但其高消費的觀光特質,使它無法重現過往歲月的弄堂精神。

小西門的原貌雜亂破舊,房子既沒有符合安全標準的地基,也沒有現代化的衛生設備,但胡項城認為正是這樣的隨意與混雜值得保存,它反映出過往時光的生命力與愜意的生活步調。保留過去有助於看見未來,小西門的重建理念是讓鄉鎮大規模現代化的同時,保存一小區視覺與情感經驗的記憶,這樣的理念若得以成功建立出一套運作模式,未來可移植到各個地方,成為鄉鎮的新新天地。

實驗拼貼 結構新舊融合

然而,記憶的重現遠比拆毀困難得多,為了塑造記憶中的水鄉民居,胡項城從各地找來保有傳統技術的工匠師傅,從屋簷、窗櫺到一磚一瓦都精心設計,致力於重現舊時的樣貌。許多傳統建築技藝在大陸近乎失傳,參與重建工程的老師傅也只能憑著少時的記憶,一次又一次實驗才得以完工。在重建過程中,藝術家發揮拼貼的本事,充分做到新舊結合的理念:將搖搖欲墜的房子拆掉重建,再將老房子可用的部分保留下來,重新拼貼到新建的建築結構上。建材採用安全性高的現代素材,而局部如雕花、石杵則從各地蒐集過來,就這樣慢工細活磨了三年才大致完成。

整個重建工作最大的難處還不在於人才與素材的尋覓,而是遇上缺乏彈性的建築法規。例如建築法規定房子不能臨水,必須向後退六米,但這一退就無法重現水鄉風情,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舊體穿不上新衣,現行的建築法規是為現代建築制定的,拿來規範老建築有許多不合適。小西門雖是政府主導的工程,仍遇上重重阻礙,未來想落實老建築再現與活化的理念,急需一套量身訂製的法規。

此外,小西門的空間將如何運用,現在還不得而知。胡項城的理想是讓重生的民居回歸人民,成為當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間,例如老人院、兒童中心、圖書室、社區教學場所、藝術展覽等等。他並不排斥商店,但希望能符合當地居民的消費水準。然而重建工作的投入資金相當大,未來經營的成本也不會小,理想與現實如何拉近,還令藝術家頭疼。

@轉載自2006/09/07 民生報 + 陳冬青
 Posted by Picasa

Art @ 當代藝術展 走進舊民居

台灣藝術家鄭在東展出六幅畫作與一件為現場創作的雕塑,並將他的「小房間」布置成古樸的茶室,呈現他所追求的明清文人生活空間。 陳冬青/攝影

兩年前,主張讓作品走出美術館的「黃盒子」展覽概念,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一場與眾不同的當代書畫展;兩年後的今天,「黃盒子」在上海青浦的小西門民居建築群落中登場,再次探索走出「白盒子」(White Cube,指西方潔白、明亮、中性的展覽空間)的作品呈現方式,以及創作者與本身具有生命力的展覽空間碰撞後的創作結果。

黃盒子 曾在台北展出

「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裡的當代藝術」由中國美術學院發起,青浦新城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不僅吸引兩岸三地與外國藝術家參與,還有十多位建築師從不同角度加入創作。展覽地點「小西門」坐落於上海的郊區,原為一處預定拆毀的破舊民居群落。在它走入歷史之際,當地藝術家發起保留基層民居記憶行動,由地方政府支持,歷經三年時間重建,為一處由藝術家雕琢出來、深具水鄉特色的樸素民居建築群落。「黃盒子」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時,是在標準的「白盒子」(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再造一個空間,將制式的展覽廳變裝成為「黃盒子」的隨興概念空間。而這次在上海小西門的傳統建築中展出,更徹底實踐「黃盒子」概念。

藝術家將以繪畫、錄像、攝影、裝置、多媒體戲劇等形式,應對小西門的傳統中國民居空間;建築師則以現場製造、成品重組等方式,在民居群落中展現創意,目的在於探索傳統空間與當代建築的關係、表達與展示的關係。參展藝術家有台灣的于彭與鄭在東,大陸的艾未未、吳山專、邱志杰、王冬齡、吳俊勇、劉大鴻、劉韋革、葉放、張慧、鄭端祥、薛珺、孫遜、總體藝術小組,香港的梁志和、白雙全,以及冰島的Inga Svala Thors-dottir、挪威的Intravision Group、韓國的Bum Park、蒙古的Dalkh-Ochir。建築師則有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西班牙的J.C. Sancho Osinga-Sol Madride-jos,以及多位大陸著名建築師與新起之秀:張永和、馬清運、劉家琨、劉宇揚、祝曉峰、張斌、張雷、王家浩、童明、李凱生、大舍建築師事務所等。

舉辦論壇 思考中式空間

展覽為期一個月,今晚在水泥廠廢墟舉辦一場特別的開幕酒會,來賓們將從小西門展區的碼頭乘船前往。今日下午還將於展區舉辦論壇,策展人張頌仁與高士明對藝術家、建築師拋出一連串的問題,如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與意義建構機制、美術館空間對藝術創作的支援與限制、中國傳統觀賞文化與美術館觀看制度的關係、理想中的美術館、「中國式空間」的思考、中國日常生活空間?的當代藝術創作可能性、中國傳統空間與經驗的建築學轉化、文化遺產與文化傳統的思考、歷史與傳統的意義等。

小西門才剛完工,未來將被如何運用,目前還不確定。策展人捉住時機,讓這塊甫誕生的新新天地變成當代藝術的舞台,由兩岸三地與國際數十位藝術家與建築師,盡情發揮,探索中國空間裡的當代藝術,讓創意如魔法一般,點活沈睡的古老民居。

@轉載自2006/09/07 民生報 +陳冬青
 Posted by Picasa

Art @ 袁旃 把故宮國寶變魔幻

藝術家袁旃的「情人」是隻青蛙?她以彩帶變形為青蛙,背後隱藏一段動人故事。 記者周美惠/攝影

彩帶幻化為青蛙,青蛙長出翅膀,正待飛上青天!袁旃的畫裡不斷出現青蛙的意象,甚至還被她取名為「情人」,讓人好奇不已。

在袁旃家裡,青蛙寓意「驚喜」。袁旃說,小女兒當年早產,出生後一直待在醫院的保溫箱。回家時,年僅四歲的大女兒初次見到肚子鼓脹、四肢細瘦、血管浮顯在皮膚表層的妹妹,驚叫:「原來妹妹是青蛙!」從此,「青蛙」成為她家特殊的符號。

對傳統的水墨畫界而言,袁旃的畫正如她筆下的青蛙不斷帶給人「驚喜」。她大量擷取傳統的元素,卻不按傳統的牌理出牌,策展人王嘉驥即以「在傳統邊緣」來形容難以歸類的袁旃。

學藝術史出身的袁旃早年留歐,返國後服務於故宮科技室至退休。她40多歲才開始畫,為的是「不服氣」,因她看傳統水墨畫界好像是「一直咬著自己尾巴繞圈圈的狗!」,不思變化。

袁旃向傳統「借」元素加以變形,「偷」故宮國寶為己用。傳統文人畫奉之甚高的筆墨皴法,在袁旃變形後,回歸為經營物象造形的基本元素。傳統的造形在她筆下也有新貌,她最愛宋人畫的胖娃娃,她筆下的「嘻嘻哈哈」、「大鳥」都以娃娃為主角,但前者背上多了一對紅、綠羽翼、腳踩球鞋,成了「中國天使」的化身。後者更以鳥形娃娃串起傳統中國的吉慶符號,一雙長翅上,懸吊著各式故宮國寶。

宋畫裡娃娃身上穿的層層相疊薄紗,在袁旃筆下變形為彩帶,糾結的彩帶化為青蛙或異獸,成為她筆下「情人」的原型;在「我會飛」裡,結上彩帶的青蛙,在有著宋汝窯尊形器及假山石的花園裡蓄勢欲飛。

袁旃也從傳統建築的布局擷取元素,新作「山河並壽─九桃圖」以傳統建築大廳的「中堂」為畫的中心,再以增加上下「詩堂」的方式縱向擴充。而「天高地迴」系列,進一步切割傳統山水的前/中/遠構圖,讓畫的上下左右在切開後可以連在一起,成為天圓地方的新山水畫。袁旃近作現在誠品畫廊展出,將展至十月一日。

@轉載自 2006/09/07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
 Posted by Picasa

9.06.2006

Fashion @ Dior秋冬裝 簡約俐落


秋冬Dior服裝秀,推出「06度假系列女裝Cruise」。記者侯世駿/攝影


秋冬Dior配件以聚酯纖維仿珍珠魚皮或牛角質感,搭配服裝品味。記者侯世駿/攝影


如果妳還在猶豫06秋冬怎麼穿戴?娃娃頭、強調眼線的透明彩妝、線條又回到簡潔俐落的一件式洋裝,都是今年的流行元素。Dior昨天率先推出「06度假系列女裝Cruise」中,眼尖者可以嗅到華麗落盡的味道,將輪到「簡約」當家。

Dior表示,由於台灣人出國旅遊的風氣日盛,追求時尚的速度愈來愈快,與國際幾乎同步,從這一季開始決定將在國外行之有年的「度假系列」,正式列為常態商品。換句話說,以往一年兩季,外加「早秋」和「早春」正貨外,以刺激買氣為目的的「度假系列」,將以再追加一次新貨方式,加入銷售行列。

台灣精品市場對半正式場合的雞尾酒會小禮服需求愈趨明顯,一線精品推出的度假路線,正好可以彌補這塊市場的不足。

今年Dior度假系列一反過度堆砌的風格,一字型包覆身材的簡潔式小洋裝掛帥,在質輕亞麻布上以覆膜或混織的後處理手法,呈現織品閃亮或霧面質地,取代以往繁複印花和刺繡。

為了加強出席雞尾酒會的分量,皺褶和幾何線條切割剪裁,在素面的織品上展現「輕量化」的禮服設計特色。

@2006/09/06 聯合報 + 袁青
Posted by Picasa

Fashion @ 東方紅 秋冬就是紅

Narciso Rodriguez的紅色小禮服,著重細節上的設計。記者侯世駿/攝影


夏姿每一季都會推出紅色棉襖和中式禮服,有不忘本的意味。記者陳立凱/攝影


百萬反貪腐靜坐活動登場,以安靜的紅嚴肅展現人民的力量。其實在時尚圈內,象徵熱情、反叛、革命和浪漫的紅,也是諸多服裝設計師偏愛的主題色彩,呼應這一季的秋冬流行風,一抹抹的紅,展現復古沈穩、帶有些許激情的時尚風情。

解讀紅色 東西方大不同

紅,有諸多的象徵意義。在政治語言上,「紅」有流血革命的意義,如俄國在1917年十月掀起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迅速在全球延燒,就被稱為「紅色十月」,當時無產階級革命採用紅領巾作為革命的象徵圖騰,迄今仍被延用。

紅,也有危險的意思。童話故事中的小紅帽即是其一,代表著身陷危機當中,後來更衍生為「羅莉塔」情結的代表色。

紅,也是一種東方風情,「中國紅」、「台灣紅」即是例子,既神秘又熱情,代表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糾葛難解的情結。

紅,在政治的語彙裡,也許帶有反叛革命的意味。不過在時尚的世界裡,紅則是代表熱情、愛情、濃冽的女人味和神秘的東方風情,不少服裝設計師甚至對紅色一往情深,每一季至少都會推出一襲紅色禮服,宣示他對紅色的偏愛。

浪凡的設計總監艾爾巴仕(Alber Elbaz)每一季都會推出一款中國紅的鮮紅色禮服,一來紅色是相當有女人味的色彩,他相信女人都會喜歡,另一個原因則是透過神秘的中國紅,向浪凡現任老闆王效蘭女士致上敬意。

另一個特別偏愛紅色的設計師則是范倫鐵諾(Garavani Valentino),由於他特別偏愛某一個色調的豔紅色,時尚圈還特別將這款紅取名為「范倫鐵諾紅」。迄今,他每一季都會設計一款紅色禮服壓軸,不少好萊塢女星也特別愛穿他設計的紅色禮服走星光大道。

此外,知名設計師紀梵希(Givenchy)、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也偏愛紅色、桃紅色。設計師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向來偏愛黑與紅,有時整季衣裝就只有這兩種色彩,這一季的Givenchy由新任設計師Riccar-do Tisci詮釋昔日的時尚風華,同樣也是一逕的黑與紅串連全場,令人驚豔。

生性浪漫的服裝設計師聖羅蘭,在八○年代也曾推出一款繫有桃紅色蝴蝶結的黑色晚禮服,偌大的蝴蝶結繫在低V裸背下,風華絕代。為了呼應聖羅蘭的昔日風華,今年秋冬設計總監Stefano Pilati也以一襲桃紅色毛草花朵球的斗篷披風,詮釋聖羅蘭的浪漫風情。

台灣的自創時尚品牌夏姿,每一季也都有推出大紅色的棉襖和鳳仙領洋裝,不管流行如何瞬息萬變,夏姿所堅持的「華夏美姿」絕不改變,喜氣妍麗的中國紅、翡翠綠,都是最詮釋中國古風的色彩。

迪奧(Christine Dior)今年秋冬也出現大量的鮮紅色和赭紅色,藉以詮釋華麗神秘的哥德風。哥德風強調修長的線條,正黑與正紅的對比色彩,最能彰顯線條的優美,以及華麗尊貴的貴族氣質,剪裁也多以斜裁手法呈現,好讓身材又纖細又高?。

已有好幾季主打東方風的Roberto Cavalli,今年秋冬也不例外,以濃冽性感的東方紅詮釋女裝,一襲紅色鳳凰的羽飾套裝,最是令人驚豔,此外,大紅色禮服上鑲釘亮片的小禮服,也是這一季最能詮釋東方風情的單品。

紅色,也有危險的意味兒,小女孩身穿大紅色長外套,讓人不由得聯想起童話故事中的小紅帽,看似少女的無知,卻又帶有性感挑逗的風騷,頗有「羅莉塔」情結般的致命危險。Moschino的副牌Cheap & Chic就有一系列大紅色的裙裝、風衣和外套,看似包裹得密不通風,其實熾熱如火般的紅和隱約若現的黑,暗喻了少女般的熱情。

另一個同樣鎖定年輕族群的Paul & Joe,則以日本東洋的豔桃紅色與和風花朵增添小女人味,風格略帶俏皮趣味,帶有少女般的遊戲心情,可說獨樹一幟。

Narciso Rodriguez本季也主打黑與紅,其中有不少亮麗大方的紅色禮服,最是討喜,是時尚名媛在一襲全黑小禮服之外,第二個最佳選擇,尤其是出席喜宴、家族聚會等場合,一襲紅色禮服最能贏得眾人的目光和掌聲。

@2006/09/06 民生報 + 陶福媛

9.05.2006

Arch @ 明清皇家糧倉 變妝北京新天地

北京東四十條橋附近,眾多高聳的現代高樓建築旁,幾間不起眼的古老建築點綴其間,暗灰色的厚實磚牆,樸素的建築外觀,對看慣灰牆和老建築的北京人來說,這些古老殘舊的建築物,一點兒都不吸引眼球。胡同入口處,擺著「南新倉文化休閒街」招牌。

600年歷史 解放後當倉庫

即使是老北京人,也很少知道這幾間不起眼的古老建築,曾是昔日明清帝王儲存糧食的場所「皇家糧倉」;但現在這裡將徹底蛻變,與上海知名的「新天地」一般,成為北京的藝文時尚和娛樂新區。

俗稱東門倉的南新倉,明清時代北京貯藏糧米的皇家糧倉,明永樂七年(西元一四○九年)在元代北太倉的基礎上始建,與紫禁城屬於同一時代的建築,迄今有六百年歷史。民國時期,皇家糧倉改為貯藏軍火,中共建政後被北京市百貨公司接管,做倉庫使用,是北京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古代皇家糧倉。

1.5公尺厚牆 沒老鼠蟲子

皇家糧倉牆建築相當厚實,牆體據說厚達一公尺五十公分,上面還有天窗,調節糧倉裡的溫度和濕度。據說,糧倉裡沒放過任何藥物,卻從沒有老鼠、蟲子。比起現代人只會用殺蟲劑,老祖宗的智慧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正在整修的皇家糧倉、未來將是北京新藝文時尚區內,一間古老建築前掛著「樂府」門匾,牆柱寫著「皇家糧倉,始建於明永樂七年」;入口處的現代玻璃門上則寫著:「皇家糧倉歷史上僅為帝王儲糧之所,但文化精神已經超越建築本身,象徵著財富的聚集和流動」,猶如時空交錯。門外還用玻璃罩著一個施工時挖掘出來的古文物,見證此處古老的歷史。

不過,玻璃門上還寫著「留聲機國際音樂視品中心」,這是一家改建的藝文商店。上個月下旬,大陸著名年輕鋼琴家郎朗在此宣傳他的作品「黃河之子」,「樂府」前擺放著他各式宣傳海報和布條。古老的建築、現代感的鋼琴王子,好一個奇妙的組合。

奧運賣點 引進藝廊酒吧

今年一月,北京市東城區把開闢「南新倉文化休閒街」,列為二○○八年奧運重點建設的酒吧、茶館等文化特色區域。這種結合古建築和現代文化,打造時尚藝文和流行娛樂的做法,上海新天地的「石庫門」,算是經營的相當成功。「南新倉文化休閒街」似特意仿效上海「新天地」成功經驗。以六百年歷史的「皇家糧倉」古建築歷史特色,引進畫廊、酒吧和各國美食,北京當局也想把南新倉文化區,打造成北京新的藝文時尚和娛樂新區。

「不倫不類」 官方介入消音

然而,在保存具歷史建築和發展現代經濟之間,如何取捨,北京當局總是處於兩難。有質疑「皇家糧倉」變成餐廳的作法,將傷及老建築物,也不倫不類。在北京有力人士「介入」下,負面意見已處於「集體失語」狀態。

東施效顰 還是古蹟再生?

事實上,類似「皇家糧倉變時尚餐廳」的古建築再利用例子,在北京並不少見,知名導演張藝謀在紫禁城裡大演「杜蘭朵公主」即是一例。如果保護得當,古建築的利用,將能賦予古建築新生命;重點是利用古建築的同時,能否有效執行保護措施?如果做不到,不僅是「東施效顰」,今古錯亂;被毀了的古建築救不回來,才是歷史的沉痛。

@2006/09/04 聯合報 +汪莉絹

Trend @ 書香伴品牌 行銷新趨勢

買名牌也可以沾染些文化氣息,越來越多品牌選擇用書香來替企業形象加分!日前法國名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選擇在台北市中山店路易威登書廊,替知名攝影家柯錫杰發表攝影集,這是國內路易威登書廊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所舉行的首場新書發表會。而保養美容品牌Aveda與Aesop也都設有自己的品牌書店。

路易威登在2005年於巴黎香榭大道總店開設了第一家書廊,台灣的路易威登書廊則是全球第二家LV書店,也是法國境外第一家LV書店。


路易威登書廊分成2區,設於LV中山店的2樓與4樓,約80平方公尺,300種以上書籍,以主題式選書為主軸,涵括美學、藝術、時尚、設計、服裝、收藏、嗜好…等類別的書籍。
路易威登以製造旅行箱起家,旅遊書更是書廊常設品項,其中書店裡一本講述LV品牌歷史的書中也提到,早從1894年起,LV就已開始自製與旅行相關的出版品展售,也曾經出版過旅行箱設計歷史的書籍,隨後更與許多以旅遊或藝術聞名的人物合作旅遊書,每年也會出版城市旅遊指南,或與各地畫家合作旅遊畫冊記事本,東京、紐約、北京、雅典都曾有畫家與該品牌合作。今年6月路易威登邀請印度藝術家Florine Asch執筆,以一系列水彩畫,出版捕捉印度景象「孟買旅遊記事本」。

在國內目前同樣設有附設書店的品牌,還包括保養品牌Aveda與Aesop,家飾品牌PiiN也有書籍陳設。

Aveda的SHARE分享書店採回收二手書的概念,符合品牌的環保形象,鼓勵消費者買書之後,寫下讀書心得,再與其他消費者分享,書籍經過3次循環之後,將捐給慈善團體與少年感化學校,由於買書者讀完書退給店內之後,可以得到禮券,實施至今反應頗為熱烈踴躍。

Aesop則以「圖書館」為名,由重量級的台灣建築與設計師為讀者選書,至今已有李清志、安郁茜等人擔任過該品牌的選書顧問,主要提倡空間、生活的哲學與美感傾向。

PiiN則於環亞旗艦店規畫書籍區,精心挑細選與生活風格、居家、室內擺置…等相關主題的中外文書,也有適合日常休閒的音樂CD。

流行專家們都預測,未來品牌與出版品結合將是消費與行銷的趨勢,主要是藉由與文化的結合,商品得以深化附加其上的抽象精神與意義。

@news.chinatimes.com+丁文玲

9.04.2006

Arch @ 潘冀 把建築變成「偉大的事」

儘管已經過了四十幾個年頭,台灣最大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潘冀,每每想起那個場景,心裡仍是激動的。

那是在念成大建築系一年級的時候,他常常緊握著筆,仔細、謹慎地在字帖上用仿宋體寫著,而上頭總會有句話:「建築是歷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你想想這是多麼偉大的事?」頭髮摻了點銀白,潘冀眼神發亮地說。

而今,潘冀不僅一生幸運地與建築——這個「偉大的事」為伍,還將它經營得有聲有色。
一九八一年,潘冀三十八歲。他決定靠過去十幾年在美國和台灣累積的設計經驗,開設建築師事務所。
不過,岳父卻很為他擔心。因為像他這種個性耿直、沒人脈,又不喜歡交際應酬的人,怎麼在台灣建築界生存?

靠專業,走出自己的路

但潘冀意志堅定,要靠專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行得通,繼續做;行不通,就教書。」在海洋大學擔任教授的太太孫寶年都還記得,剛開業的前幾月很緊張,收入不太穩定,家用只好先從她的薪水扣。

二十五年了,那個有著理想性格的建築人始終沒變。不靠關係、不送紅包、不走後門,潘冀的建築事業依然在台灣立足茁壯,甚至前進到對岸的上海、廈門發展。

近年,他們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室內設計、工程顧問相關領域。目前整個集團員工有兩百五十人,年營業額估計在七億以上。

「他證明了在台灣當建築師不一定苦哈哈,也可以欣欣向榮,」一位同業說。

綜觀潘冀在台灣設計過的作品,多以醫院、學校及教堂等大尺度的公共空間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許多科技廠辦,也出自他的雙手,像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華碩電腦關渡廠區及剛完工的聯發科總部大樓等。因此,有人把潘冀喻為「台灣科技廠房設計泰斗」。

但不管是「經營之神」抑或是「設計泰斗」,低調踏實的潘冀對這些外加的稱號,都沒有太多情緒起伏。
一襲深藍色綿質襯衫、黑長褲,潘冀的話不多,開口前總會想了又想,才讓話出口。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

「變大,從來就不是我的目標,」從小篤信基督教的潘冀,拿起慣用的白色馬克杯,緩緩地說,「上帝給我這樣的機會,把我放放在這個位置,不是偶然的。我就要好好地把放在我手上事做好,如此而已。」

對潘冀來說,建築是他從來沒有變過的選擇。
他從小念書就不用父母擔心,而且每一科都發展平均。大學選志願時,他覺得,建築是把理工、藝術整合在一起的學問。加上哥哥也學建築,少年潘冀相信,這將會是條不錯的路。

成大畢業後,他準備到美國念研究所。成績很好的他,收到許多學校的入學許可。就在這個時候,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卻寫信告訴潘冀,他們分析潘冀的成績單,發現他過去接受的訓練太重工程、輕人文。如果潘冀願意再從大四念起,多花兩年取得另一個學士學位,學校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

這個抉擇,至今仍對潘冀影響深遠。在萊斯大學念書的那兩年,潘冀大量閱讀與藝術、心理和社會學等相關的原文書籍。為了賺生活費,他邊工作邊念書。大五的時候,每星期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二十個小時。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

潘冀二十六歲在美國就獨當一面,開始主導大型工程,底下要帶二十幾個人,其中還有比他資深的同事。他印象深刻,有回負責的工程被美國當地的幫派標走,潘冀到工地主持會議時,工人們意見很多,壓根不把眼前年輕的東方主管當一回事。

潘冀沒有被打倒,每回開完會,他馬上用錄音機記下對工程的要求,再請祕書逐字打出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來回溝通,完成工程。

他也是個不喜歡原地踏步的人。從小,他有個習慣,如果今天這本書念了三十頁,明天一定要多念五頁。「我有潔癖,」他呵呵笑說,只要事情沒做到、沒做好,心裡就不舒服。

「我不太怕挑戰,有些事情如果我不知道,OK,那就學,把它學會嘛,」潘冀說。

「我常在想,人們為什麼會害怕挑戰?是因為不知道,」
潘冀振振地說,「而我都是先看機會,而不是看問題,否則光想就覺得可怕。但其實你真正動了,就沒那麼可怕,就可以一步步地迎刃而解。只要你有積極的動力和信心。」

和潘冀合作十三年,台積電新廠規劃及工程處長莊子壽觀察,潘冀的作品正如其人:沉穩內歛、層次分明,重視設計細節及對周遭的影響。
這與潘冀對建築的看法有關。
好建築是不張牙舞爪的

在他看來,建築是「有對象、要負責任」的創作。他說,建築師的個人表現慾都很強,但建築物畢竟是公共財,不管放在哪裡,對周圍的人都會有影響。所以身為設計者,不能自私,一定要考慮到人與土地,讓經過的人們願意擁抱它,親近它。而好的建築,更不會因時代而退流行。
最近剛完工的台北真理堂就是個例子。潘冀把教會原來的佔地面積縮小、推高,空出來的戶外空間,可以讓路過的人好好休息,附近社區居民也能在週末辦場活動。

又例如,他在設計台積電十二廠暨總部大樓時,因為整個建築物的量體大,容易對四周環境產生壓迫感。他先幫總部大樓打了層次,高低長短的線條錯落相間,整體看起來就輕盈了許多。

接著,他又把建築物的一角,稍稍扭了方向。於是整個總部的外觀,就像一個運行中的火車頭,引領著後面的廠房持續前進。這樣一來,便巧妙地暗喻出台積電是帶動世界半導體代工產業的龍頭。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陳邁說,有建築師會認為,設計廠辦很枯燥、乏味。因為這類型的建築物可玩的花樣不多,加上投資金額大、工期短,又極度重視避震、空氣潔淨等功能。萬一失手了,對業主的損失很大。

「但潘冀做得又快又好,不僅照顧到功能,也讓建築物人性化許多,」陳邁稱許。

經營一個大家庭

而讓建築物做得又快又好的關鍵全繫之在人。
目前在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裡,資歷滿五年以上的有近一百位,佔了四成。再來,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年資超過十年,「這是很重要的資產,事務所可以做些很不一樣的,是因為我們有一群有經驗的人,」潘冀說。

從人才的選、用、育、留,潘冀都有一番獨到思維。
從美國回台灣後,一直都在大學任教的他,鼓勵主管們也到學校教書,藉此途徑發現人才。事務所不太登徵才廣告,若有空缺,多由同仁推薦。

事務所每星期開一次「人力會」,參加的人員目前包括潘冀、設計總監蘇重威、執行副總黃種財及各專案的組長。會議的重點在於了解公司每一個人目前的工作能力與狀況,隨時調整、追蹤,做更好的安排。

然而制度要走得長久,就要靠企業文化做後盾。
來到台北仁愛路三段,一條綠蔭連天的小巷子。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就散落在這兒幾棟兩層樓的平房裡。推開門,迎接來客的是滿牆的作品照片與建築模型,一時讓人
誤以為是走進某大學建築系的工作室。

為了讓員工專心工作,無後顧之憂,潘冀待人的方法很細膩。

從開業第一天到現在,所有員工中午都是一起在公司餐廳吃自助餐。省得還要到外頭花時間找東西吃,而不能好好休息。只不過現在事務所愈來愈大,必須分兩個梯次吃飯。而且為了增加員工們互動,每個部門、每個月吃飯的時間都不一樣。

碰到適婚年齡員工,卻沒有對象,潘冀和主管們還會幫忙留意。公司辦活動像國內外旅遊或年終尾牙,會邀請員工的家眷一起參加。「很像一個大家庭,」蘇重威形容。
「這樣的好處是彼此信任,」潘冀的太太孫寶年觀察。就像事務所常要加班,但員工的另一半都很放心,因為清楚這是個正派、不亂來的地方。

黃種財記得,有回潘冀問他,事務所經營上有什麼潛在危機?他想了想回答,「有。潘先生因為你的抽屜沒上鎖,如果有天小偷進來偷走你的印章,你可能一夜之間欠好幾億。」

事實上,因為潘冀選擇相信員工,不僅抽屜不上鎖,員工上下班也不用打卡,加班時數自己填。公司內任何資訊都是透明,包括每個人的薪水。
最重要的事

剛過六十四歲生日,潘冀計劃明年能夠退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在這之前,他有個心願。

他說,過去台灣社會有許多知名建築師,但沒有一個建築師傳承下去,從社會資源來講,是很可惜的事。去年開始,他把自己四十幾年來建築理念、經驗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傳承下去,對這個社會有些助益。

「成功是什麼?是權嗎?是利嗎?是地位嗎?我覺得,其實好好做,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得的,用不好的方法,也拿不到,」潘冀說。

這也恰恰是上帝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他多年好友,師大音樂系教授金希文觀察,因為信仰,讓潘冀有扎實的價值觀,懂得判斷,能跳脫眼前利益得失。同時了解漫漫人生
長路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那是什麼呢?潘冀說,「就是盡量讓你的生命活得有價值。」

@最重要的事

剛過六十四歲生日,潘冀計劃明年能夠退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但在這之前,他有個心願。

他說,過去台灣社會有許多知名建築師,但沒有一個建築師傳承下去,從社會資源來講,是很可惜的事。去年開始,他把自己四十幾年來建築理念、經驗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傳承下去,對這個社會有些助益。

「成功是什麼?是權嗎?是利嗎?是地位嗎?我覺得,其實好好做,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得的,用不好的方法,也拿不到,」潘冀說。

這也恰恰是上帝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他多年好友,師大音樂系教授金希文觀察,因為信仰,讓潘冀有扎實的價值觀,懂得判斷,能跳脫眼前利益得失。同時了解漫漫人生
長路上,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那是什麼呢?潘冀說,「就是盡量讓你的生命活得有價值。」


@天下雜誌+吳昭怡

9.01.2006

Arch @ 精品飯店小而美 要你放輕鬆

潔白柔軟的寢具,加上舒適、溫馨的燈光,提供商務客優質的睡眠品質。記者何雅玲/攝影


The Prince Hotel 的Cir-ca,提供的是結合異國食材的摩登澳洲佳肴。記者何雅玲/攝影


隨著高質感生活品味的追求,標榜「居家情調」的裝潢與服務,營造「家之外另一個家」的「精品飯店」,迅速擄獲新世代飲食男女芳心。

各國都會或觀光勝地,都可見精品飯店,各以獨特的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內部裝潢或個人化服務,吸引過客上門。本周介紹的澳洲墨爾本The Prince Hotel,以及寶格麗峇里島度假中心,分為都會區與休閒區的代表。

何謂「精品飯店」 (Boutique Hotel)?根據網路知名百科全書En.wikipedia定義,「精品飯店」一詞源自北美洲,形容具親密性、奢侈性或個性化的旅館,以提供獨特及個人化的服務,以便與國際連鎖旅館或具有品牌的旅館作為區分。

「精品飯店」的規模格局不大,房間數普遍都在150間以下,提供個人化貼心服務,在歐洲、澳洲等都會城市,甚至只有個位數房間的精品旅館。由於地點、建材、設計的時間、人才的訓練等成本,較一般連鎖飯店高,因此,每晚平均房價相對多不便宜。

主張小而美的設計,是精品飯店特色,強調的是品味、時尚、低調的奢華。不像Design Hotel(設計旅館)般,由設計師天馬行空發揮搞怪創意,不管房客能不能接受,其所堅持的是由貼心服務、舒適空間、溫馨裝潢等,打造而成的一種高質感的整體氛圍。


@轉載自2006/09/01 民生報+何雅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