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9

林明弘 包裝全新台灣味@Design

圖/曾學仁
藝術家林明弘。
圖/曾學仁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右)出席「覆 摺」誠品記者會。
圖/曾學仁
林明弘的「覆摺計畫」為誠品藝術書 店的書包裝。
圖/曾學仁
藝術家林明弘在誠品畫廊首展。
圖/曾學仁

經濟日報╱文/黃啟菱

一朵朵的鮮艷大花灑落在大塊畫布上,成為台灣當代藝術最醒目的意象;有時變成一個又一個的板凳,象徵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甚至化為美麗紙片,包覆著一本本書籍,要切斷你與書本名稱的關聯性。

這是林明弘的作品,台灣當代藝術家中最具國際能見度者,以台灣特有的花布圖紋打天下。如今林明弘,不僅在藝術領域中占一席之地,也成為產業界最想合作的藝術家之一,開創出不少藝企合作的模式。林明弘說:「文創產業要成功,關鍵是要從下長上去,而不是從上定下去。」

一直以來,林明弘認定自己是個藝術工作者,而非藝術家。誠品畫廊執行總監趙琍指出,很多人認為藝術家是創造者,地位崇高、凌駕在一般人之上,但林明弘從不 這樣認為。趙琍說,「他的作品來自於生活,所用的元素與符號,都是極為尋常的,比如說國小ㄅㄆㄇ練習本、太陽餅等元素,都是人人熟悉的事物。」

林氏美學 萃取生活元素

趙琍指出,林明弘用「林氏美學」,重新詮釋既有事物,把這些事物與觀者的距離拉開,產生新的意義後,再經過林明弘美學觀點運作後的「成品」,回到生活中。

林明弘則說,在他的認知中,現代藝術通常是獨立並與日常生活脫離,當代藝術則是跟生活具有關聯性的,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創作都從生活出發。因為他的作品是有對象的,希望能與觀眾產生連結。

「文化身份的認同一直是我的創作主軸。」他以台灣花布、太陽餅、國小ㄅㄆㄇ練習本等等台灣人身邊常見的東西,作為創作元素,希望把一些人人熟悉、已定型化 思考的事物模糊掉,重新審視。他認為,不清楚、模糊的狀況,最具可能性,最有藝術介入的餘地,「就像年輕人心性不定,一天到晚改變造型」。

不斷在作品中討論文化身份,林明弘的身份,也常被外界拿來討論。林明弘是霧峰林家長孫,1964年生於東京,祖母是日本人,從小住在林家老宅,不到十歲,就被送到美國留學,1993年回到台灣,首次在伊通公園辦展,即受到藝術圈矚目。

2000年,林明弘把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大廳的地板,全用鳳凰牡丹的圖紋給包覆了,如此大格局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藝術表現語彙也很成熟,當時趙琍就已確定:「這個藝術家,是誠品要合作的對象」,雙方自那時開始,合作至今。林明弘創作的符號與元素「非常台灣」,但趙琍透露,林明弘小時候待在台灣的時間並不長,他甚至沒看過傳統花布;長大回台後,有一次女朋友跑到迪化街買了些花布、作成枕頭放在家裡,林明弘才第一次接觸到台灣花布。

藝企合作 保留創作自主

「文化藝術這種事情,不是上面如何規定,下面就會跟著走的,創作者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林明弘認為,給藝術工作者好的環境,藝術工作者自然會「長出來」,萌發出好的創作、好的概念。

他舉例,中國近幾年來積極推動文創產業,上海有些新建的大樓,會特別分出一些樓層或區域,劃定為文創特區,希望邀請藝術家、設計師來這邊工作、駐點,但成功的案例並不多,通常這些地方,最後都變成賣雪茄、賣酒的地方。

林明弘說,藝術家想要與企業合作中保有自主性,關鍵在於要以「藝術工作者」的身份進行一切動作。常常見到企業界在邀請藝術工作者合作時,只是把藝術工作者 當成產品設計師,只為了賣特定商品,而非支持藝術;有時連藝術工作者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做「商品」、還是在做「藝術品」,這兩者立場大大不同。他指出,若藝術工作者能保有創作的自主性,那麼與企業界合作,就能變成創作的助力,因為企業界能提供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比 如說,林明弘去年接受CHANEL Mobile Art(香奈兒流動藝術展)之邀,在Zaha Hadid設計的流動空間中,以馬賽克形式繪出繁花地板。當時,林明弘只要畫出草圖後,香奈兒的團隊就能很快地去思索如何落實、會面臨何種問題,效率極 佳,這是藝術家一個人無法辦到的。

林明弘目前於誠品畫廊新開幕的空間舉行個展;接下來,他在日本九州也將有四個展覽接連開幕,明年初則為加拿大冬季奧委會於溫哥華辦一個大型個展。

@Source from: 【2009/04/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