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2009

Artbank如何支持澳洲當代藝術@Art

ArtBank藏品。
ArtBank藏品:蘭頓(Christopher Langton)2007年的作品《無題》(Untitled)。

凱瑟迪(Geoffrey Cassidy)

文‧攝影/陳沛岑

在經濟動盪的時代下,文化與藝術產業的發展除需產業界人士各自努力外,無疑還需政府單位的扶植,但究竟政府可以透過何種方式進一步地來幫助、促進產業的發 展或成了人們心中的疑問,除了現行設立的創作補助金申請專案、辦理獎項、提供藝術家至國外公家藝術機構駐村交流展演、舉辦城市藝術節外,是否還有什麼方式 可以讓藝文產業鏈更加地活絡、讓藝術貼近人們的生活?澳洲的藝術銀行(ArtBank)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若分析澳洲的藝術市場,將發現或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本質上它還是一個以內需為主的產業,雖然近期由於澳洲畫廊群的集體積極對外拓展觸角、在歷年國 際重要大型展覽上澳洲藝術家的表現吸引了外界關注的目光,人們對於澳洲當代藝術的認識程度與日俱增並肯定其重要性;然而無可諱言的是,今日國際級的重要收 藏者、廣大的海外市場投資人入場澳洲藝術市場的比例並不大,澳洲藝術的國際消費盤局還甚微小;其實後面這個狀況與台灣藝術市場的處境相當類似,但澳洲政府 在擴大內需與支持本地的畫廊與藝術產業上,卻展現了不同的態度,而當中,體現這個差異點的便為當地獨特的政府單位──藝術銀行(ArtBank)的成立與 運作。近期藝術銀行的執行長凱瑟迪(Geoffrey Cassidy)接受本刊獨家採訪,談論了藝術銀行創立的背景、實際運作的模式與目前的營運狀況。

擁有最多澳洲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庫房

澳洲藝術銀行於1980年成立,一開始隸屬於澳洲文化事務部(Cultural Affairs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成立的背景基因於當時一批政府官員至加拿大拜訪時參觀了當地的藝術銀行,認為該模式能幫助國內藝術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回國便籌組澳洲藝 術銀行的成立,目前藝術銀行的總部設在雪梨(Sydney),並於墨爾本(Melbourne)、伯斯(Perth)設有分部,總員工數為17人。

提到「藝術銀行」或許大家會想像它是否提供藝術品的抵押、貸款、保管服務?事實上它完全不涉及上述三項業務,只是單純的提供藝術品的「出租」服務與 租借藝術品的諮詢。凱瑟迪指出藝術銀行主要功能有二:第一,每年儘可能大量地購買「澳洲本地」的藝術作品,建構銀行可出租的資產,而購買的動作對藝術家創 作、本地畫廊產業的經營無非能達到最直接的鼓勵;第二,透過出租的事業,創造讓民眾與藝術品共同生活的機會,例如讓一般大眾直接在工作場域或生活中經驗藝 術品可能為感官、想像帶來的愉悅或啟發,此亦涉及美學教育的目的,例如若當地民間企業向藝術銀行承租一批作品後,藝術銀行會派專人到該公司在午餐或休息時 間舉辦非制式的作品賞析與導覽活動,和與會者分享出借作品的內涵、創作背景,培養人們對藝術欣賞、感知的興趣與進一步同作品對話的可能。

在創立的初期,藝術銀行的營運仰賴政府資金,是個「不斷花錢的機構」,然而自1992年起,藝術銀行已經能由出租藝術品的所得來自付開銷,無需靠政 府補助即可營運自如,甚至日益擴張(但仍為一公家單位,今隸屬於「澳洲聯邦政府水資源文化遺產與藝術部」(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之下)。例如墨爾本的分部即於2004年成立,而藝術銀行近年在投入在藝術品購買的預算更有顯著的增長,如成立初期1980年政府提撥給藝術銀行 購買作品的預算為25萬澳幣,2007年當凱瑟迪甫加入時,該年預算約為65萬澳幣,但在去年,他把預算追加至100萬澳幣(約為新台幣2712.2萬 元),凱瑟迪自豪的表示此為「有史以來最高的預算紀錄」(若單以投入澳洲當代藝術的購藏來說,其實這是個可觀的數字,並且全澳洲所有美術館年度購藏當代作 品的預算都沒藝術銀行來的高),而他們也毫不保留地把預算「全數花完」!例如在去年7月底舉辦的墨爾本藝術博覽會(Melbourne Art Fair)中,短短四天的時間,藝術銀行花了20萬澳幣(新台幣680萬元)買下48件澳洲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以肖像攝影著名的墨爾本藝術家歐巴札尼克 (Simon Obarzanek)的攝影作品、擅以鐵絲網為材製作變形雕塑的沙特(Britt Salt)之作品《Monoform S.049》,其無非是藝術博覽會中的最大買家之一,除此之外他本人和工作伙伴並經常四處去看展,不僅只向重點城市雪梨、墨爾本兩地的畫廊買作品,而是試 圖把收藏範圍擴大至澳洲6個州與兩個自治區中的畫廊、藝術機構裡,企圖支持當地「整體」的藝術產業與「最多數」的藝術家。

雖然墨爾本藝術銀行總部的外觀看起來不甚起眼,甚至可說相當儉樸,活像個鐵皮屋,然而一但走入其中將會發現裡頭四處皆是寶,藝術作品以看似無調理實 則有潛在秩序地被擺置在空間之中。一樓空間幾乎全被作品所佔據,廣大的儲藏室中設有一排排活動的網架,上頭掛置著各種類型的作品,並有展示間 (Showroom)、租借諮詢室、作品維護、拆送寄貨整理區。目前藝術銀行擁有總價值超過3500萬澳幣,總數達9779件的作品,堪稱是一擁有最多澳 洲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庫房,而每件作品都經過電腦建檔,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掌握藏品的細節、所存放的位置與租借狀況。在去年的全盛時期有高達75%的作品全 部出借於外,凱瑟迪笑說,他幾乎要以為總部的儲藏室變成了「空城」,而每每當他在辦公室看到某件作品時,常會覺得自己是「第一次見到它們」,許多作品非常 熱門,常年租借在外,讓他甚至「忘了曾買下這些作品」。藝術銀行的成功不喻自言。

多元的藏品:收藏機制與標準

凱瑟迪指出藝術銀行並不是一個像是「美術館」的機構,它沒有那麼大的學術包袱,銀行的建立主要在支持澳洲「本地」藝術發展、透過在第一市場的畫廊、 藝術博覽會中購買作品給藝術家實質的助力,以收藏「在世」的當代藝術家、市場上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為準則。而藝術家創作的媒材多元,所以藝術銀行的收藏也橫 跨雕塑、平面繪畫(當中有40%原住民的創作,此也為藝術銀行藏品的重點特色之一)、攝影、工藝類的瓷器、紡織、玻璃製品(各類藏品比例請參考右圖),在 當中觀者也可見不少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墨法特(Tracey Moffatt)、韓森(Bill Henson)、巴頓(Del Kathryn Barton)、前輩藝術家歐莉(Margaret Olley)、迪克森(Robert Dickerson)等人的作品。而在所有藏品中,目前市場價值最高的即為日前剛於維多利亞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辦個展的澳洲現代主義名家布拉克(John Brack)一件完成於1992年的油畫作品,市值約為60至70萬澳幣(約新台幣1600至1900萬元)。凱瑟迪表示其實這是他們很早期購入的作品, 只是今日其市場價值攀升許多。

事實上藝術銀行平均購買單件作品的預算是4000澳幣(換算成新台幣僅11萬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唯有如此才能將資源分散給「盡可能多」 的獲益者(支持最大多數的藝術家,但當然也有例外的狀況會增加單筆購買預算),其不諱言在近幾年市場爆衝的狀況下要用這樣的單筆預算來買作品略顯得「有點 難度」,唯藝術銀行在每一筆購藏決定之前,都經過審慎的考慮,所將購藏的作品必須是「藝術家階段創作中具代表性、質量好的作品」,特別傾向在藝術家還未那 麼具名氣時入藏其作品(此時作品價格較便宜,多能在設定的預算之內),除此之外,其也必須把絕大多數客戶的喜好納入考量,比方說普遍大眾喜歡明亮、色彩豐 富而非死氣沉沉的作品,或者許多出借的作品展示處往往是辦公室,在工作場域中主題太過具爭議性有時會影響員工工作心情……,雖然這樣說來選擇具有的作品風 格的作品顯得「安全」許多,但基本上藝術銀行還是願意冒險,盡量把購藏的作品類型多元化,以符合各類不同的需求(儘可能地支持藝術家、服務客戶,有時也必 須「教育」客戶接受具前瞻性的作品)。而基因於銀行內專家的眼光,不少其他接洽的藝術家在幾年之後都成為市場的寵兒、作品價格也隨之上漲。因此現下許多畫 廊、藝術家也會認為讓作品列入藝術銀行收藏中代表了某種指標。

而自去年8月開始,藝術銀行也首度跨足錄像藝術的收藏,雖然目前的此類作品數僅佔整體收藏比例的0.1%,僅12件(當中包括已成名的藝術家克魯克 斯(Daniel Crooks)的《第四號交會點》(Intersection No. 4)、新銳藝術家:佛勒(Hayden Fowler)的《奧德賽之羊》(Goat Odyssey)、布萊克摩爾(Kate Blackmore)的《契努克人》(Chinook)、米契(Dorota Mytych)兩件閱讀系列作品等),但凱瑟迪認為「這只是個開端」,錄像已成為當代藝術家普遍使用的創作語言,未來藝術銀行將逐漸著重在此方面藏品的建 立。

藝術銀行每年不斷地買作品,但卻未曾因為想「獲致大量的利益」把早年購藏但今具有高度市場價值的作品賣出,主要的收益來源還是以出租作品為主,而就 算賣作品,所考量的也非作品的市場價格,每年藝術銀行會檢視作品出租的狀況,長年乏人問津、在5年間未被成功出租的作品才會被出售。

簡單、人性化的租借制度

藝術銀行對外的租約制度相當簡單,觀者可以透過網路或實地到三處藝術銀行的所在地挑選喜歡的作品,而藝術銀行的顧問群也會實際去拜訪有意願承租作品 者將來要放置作品的空間,根據客戶的品味、空間建築、裝潢風格提出作品的推薦與未來呈現方式的建議。而兩方簽署的租約以一年為期,一年到了可以重新續約或 重挑新作品,租金與藝術品原作的價值相較相對低廉,僅抽取原作約10%至20%的價格為一整年的租金。承租單件作品一年的租金最低為100澳幣,最高也僅 為5000澳幣(不含運費)。雖然隨著藝術家的成名,作品的市場價值可能會攀升,但藝術銀行某種程度上視自己為一個「講求信譽的商家」,稟持租金恆定的原 則,僅依作品買入的價格來作為租金定價的換算基準。如一件5萬澳幣的作品一年的租金為500元,5年後即使這件作品在拍賣場上估價變成15萬元,藝術銀行 還是只收取500元的年度租借費用。而政府也制定了一個絕佳的制度──租金可全額抵稅來鼓勵人們向藝術銀行租借藝術品。

另一方面,若承租人對所租借的作品日久生情,藝術銀行並不會就把作品賣給對方,反而是介紹感興趣者買畫的管道,請人們直接至畫廊或拍賣公司購買作品,某種程度上,藝術銀行也為培養潛在的收藏群盡份力量。

雖然合約一簽就是一年,但當中還是有彈性的變通空間,例如若在簽約期限內,客戶突然看膩了承租的作品,藝術銀行提供同價作品轉換的承租服務。又如去 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凱瑟迪坦白的說其實藝術銀行也受到了風暴的波及,因為「它直接影響了其客戶群」,在不景氣的時刻人們雖然還是愛藝術,但是無可否認的 是,藝術仍被視為「奢侈品」並非「必需品」,尤其當人們在各方面都必須縮減開銷時,藝術銀行出租作品的事業就像其他一般的民間企業一樣,受到了影響。雖然 在此時藝術銀行並不會為了拉攏客戶給予如跳樓大拍賣般的高幅度租金折扣,但是一旦已簽約的客戶認為無法負擔租金,即可和專員討論,經過溝通,兩方可以調整 租借的作品內容,如根據客戶現今的預算換成租金較低的作品、承租差額用來延長合約的年限之類都是可行的變通方法,顯得相當人性化。

而面對金融風暴,維持客戶對於租借作品的意願、保持和去年度同樣的營收額成了目前藝術銀行最大的挑戰,然而凱瑟迪認為基本上這個承租作品的機制已經 相當成熟,藝術銀行已打出口碑,而作品租金的收取也相當的合理、低廉,雖然短期間因景氣因素會影響客戶承租藝術作品的慾望,但以長期來看他並不過分擔心, 而現下他也僅採取與一般企業一樣的方式,透過廣告、座談會等方式來宣傳藝術銀行的理念與服務。

Who are clients?

在成立的初期,藝術銀行的客戶主要是澳洲本身的政府機構,除了境內的政府部門,澳洲駐外的大使館、外交、商工辦事處皆為作品承租的最大客戶(在公部 門展示澳洲當代藝術作品也有文化外交等宣傳作用,可擴大觀者對於澳洲藝術的興趣與理解)。然而凱瑟迪指出:在近年客戶群的組成有顯著的變化,今政府公部門 僅佔34.8%,佔據53.4%最大多數的為一般的私人企業組織與商家(如當地銀行、波音公司、餐廳等皆為作品承租者),另外11.75%的客戶則為一般 民眾,實際上在四年前的統計中,一般民眾僅佔總客戶比例的6%,由此足見大眾接受程度的日益增長。而除了收費的出租作品外,針對美術館的策展人、國際的策 展單位,基於教育與促進人們對於澳洲當代藝術的理解,藝術銀行傾向無償出借作品。

面對作品被毀損或遺失如何處理的問題,凱瑟迪表示他們非常的幸運,或者該說租借者對於藝術作品其實有高度的愛惜保存與維護意識、作品也不如人們想像 的脆弱,在他任內作品毀損的事還尚未發生,而事實上當價位較高的作品要出租時,在承租的合約中也會包含保險,若真有不幸事件發生,保險也能理賠;此外針對 價值超過20萬澳幣的作品,他們傾向把作品保留出租給政府機構,例如像大使館、澳洲駐外的工商辦事處皆有嚴密的保全措施,把作品放在裡面,安全問題無需實 堪慮。

堅定恆常的力量

在金融風暴之下,許多買家正在縮減購買藝術作品的預算,雖然藝術銀行的業績也受到影響,但顯然藝術銀行並非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它的背後有更大的 遠景,也因此即便業績下滑,凱瑟迪仍決定不刪減作品購藏的年度預算,他期望未來預算只會增加而不減少,即便有些許困難,但2009年購藏預算仍維持跟去年 一樣的水準為100萬澳幣,他指出:當藝術市場好的時候,許多人不斷地買進、賣出作品,那時藝術銀行並沒有那麼地重要,甚至或許可說無足輕重,然而當市場 衰退的時候,許多人都抽身了,此時的堅持、持續投入扮演的力量支持則相形珍貴,希望未來藝術銀行能持續扮演「刺激市場」、「支持藝術」的作用而努力。

凱瑟迪認為藝術銀行的體系,在過去29年的實踐中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與有效性,而至今不管在商業或是文化層面都有顯著的收效,事實上相當值得其他國家 借鏡,他期待在未來藝術銀行不僅在澳洲本地能繼續拓展,也能在海外見到更多相似的藝術機構,為成為藝術產業的催化劑、推進劑努力。

Profile
凱瑟迪(Geoffrey Cassidy)畢 業於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主修現代藝術與法律,畢業後曾任職於一商業畫廊,不久便進入蘇富比國際拍賣公司澳洲分部服務,在長達10年的時間中先後擔任蘇富比 繪畫類專家、國際事務總監(International Director)與繪畫部門主管(National Head of Paintings)。約兩年半前他離開蘇富比到澳洲藝術銀行擔任總監,對此新職務他感到相當滿意,其表示在拍賣公司每天面對的其實就是作品的買賣,而生 意是很殘酷、一拍兩瞪眼的事,只有賣出或流標;而現下他認為在藝術銀行能更優遊自得、自在地面對藝術、更直接與當地藝術社群產生連結與互動。除了總監一職 外他亦兼任新南威爾斯國家畫廊(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藝術稅務獎勵(Tax Incentive)部門委員,並常受邀為國家藝術獎項評委、藝術機構講師。

@Source from: 《典藏今藝術》2009年09月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