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2012

墨索里尼的新羅馬@Arch










諺語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歷經三千年風雨,
萬城之城屹立至今,見證了文明的興起與衰落,遍布全城的歷史遺迹不勝枚舉。作為西方文明的驕傲,羅馬的城市規劃受限於古迹保存,在20世紀初的城市化背景下投鼠忌器。而在1930年代,野心勃勃的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卻曾挑戰這長青的格言,建造了一片經過嚴密規劃,符合法西斯主義城市哲學的新城區。雖然經過了大半個世紀,卻仍然讓人好奇它的起初、建成與相連的命運。


這座白色基調,幾何線條的新城坐落在羅馬以南,建築風格迥異於舊城。集權意識形態下的城市規劃讓這片區域與眾不同,顯示出難得一見的規整肅靜與好大喜功。這個新城項目被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命名為「E42」,興建的初衷是為了迎接從未開幕的1942年世界博覽會,在整整70年後,它如今成為了商業城區。從凱撒到歷代教皇,每任羅馬城主都希望通過大興土木在這裡留下個人的宏偉印跡,但其中只有少數人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墨索里尼也許是最後一個。


1929年,「世界居住和城市規劃聯合大會」在羅馬召開,墨索里尼在大會上號召「在5年時間裡,羅馬必須向全世界人展現其輝煌與風采——宏偉、規整、強大,如同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這成為了設想中的新羅馬的城市使命。


在鞏固權力之後,墨索里尼希望以建築的形式實現他的雄心壯志。他提出了一系列波瀾壯闊的規劃,甚至想要推倒所有過去兩百年內建成的建築,將羅馬回復至帝國時代的面貌。不久,他意識到一座完全由最高意識規劃,全無自然生長,為著崇高目標而建設的嶄新城市,才是最好的個人紀念碑。為了在1942年——義大利法西斯政權上台20周年——召開的世界博覽會,墨索里尼將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藍圖中,新的城區將把20世紀的羅馬城向南擴張到地中海邊,用420英畝的土地舉一場前所未見的偉大展覽,其建築規模和氣勢將比肩黃金時代的古羅馬。


墨索里尼的新城主體部分又被稱為EUR,即「世界博覽會」的義大利語縮寫。上世紀30年代,從羅馬南部到海濱之間的大片土地被清空劃撥,交到了建築師馬塞羅·皮亞桑迪尼的手上。皮亞桑迪尼生於羅馬,是當時新古典主義建築的領軍人物,1907年他贏得貝加莫市中心規劃的項目,於1927年完成;1910年他設計了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義大利館;1915-1917年完成了羅馬科梭電影院。在墨索里尼時期,皮亞桑迪尼的一系列作品成為官方復古主義建築風格的詮釋者,1937年,皮亞桑迪尼完成了EUR的規劃設計。這個街道寬闊,大廈林立,線條統一的城區堪稱古羅馬都城的一個新古典版本。主要的林蔭大道東西向橫貫,次要的街道與之交叉或平行,分割出不同的矩形街區。在中軸線兩側,幾乎無一例外地採用四層高的石砌建築,通過對稱的廊柱,浮雕階梯營造出宏大的氣魄。墨索里尼對於混亂而自然成型的城市並沒有多少好感,他嚮往著一個規整、有序、宏偉的首都,並且具備可以進行大型集會、慶祝的廣場、高大聳立的建築和紀念碑。在皮亞桑迪尼的沙盤上,一座獨裁者鍾愛的城市呼之欲出。


當現代主義運動在義大利興起的時候,法西斯獨裁已經建立,他們意欲重新調整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當然也包括建築在內。但由於各種傾向層出不窮,義大利法西斯對建築師的壓力是分散和反覆不定的,所以從未像德國納粹壓得那麼沉重。此外,義大利的理性主義,可能從來沒有像在德國那樣與早期的民主制度合作過。確實,許多建築師和政治家試圖把它表現稱為「法西斯風格」,就像在俄國叫「蘇維埃風格」那樣。雖然到了最後,義大利法西斯也像其他的極權政治制度一樣,強行回到新古典主義,並硬性地阻止了現代主義運動的發展,但是,在義大利的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並且帶著許多獨特曖昧的陰影。


EUR群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義大利文明宮」,這是一座體現美學矛盾的大廈,雖然建築的形狀是毫無修飾與變形的立方形,但四壁上布滿了嚴格比例的古羅馬式拱門。正因為如此,它又被稱為叫「方形大斗獸場」。這座50米高的立方體矗立在台基之上,散發著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視覺效果,摩登的現代風格糅合和古羅馬建築痕迹,成為一個折衷主義的聖殿。文明宮一共六層,四個立面的每一面都有九個拱門,按照原計劃,每個門洞里都要放置義大利歷史上的偉人塑像,而建築正面上鐫刻的文字也是如此自負:「一個詩人、藝術家、英雄、盛徒、思想家、科學家、航海家和旅行家的國家」。建築內外的雕塑、繪畫,當初還明確要表現義大利的音樂、戲劇、政治、社會、勞動、哲學等等方面。然而,文明宮與EUR區的大部分建築一樣,遲至1943年仍未完全建成,在戰後才由新政府接手,並逐漸修繕加固。


在文明宮東側,是由建築師蓋塔諾·米努奇設計的政府大樓,這是EUR區唯一一個在戰前完工的建築,1939年就投入使用。這座建築同樣古今合璧,並有一個配套的巨大噴泉。在中軸線上,最西邊是建築師阿諾多·佛斯奇納設計的雙聖教堂,這個工程開始於1938年,但是在二戰中停工,直到1965年才最終完工。這個建築的格局從基督教會堂中來,處理成半球狀的四個穹頂組合也受到後文藝復興樣式的啟發。最東的則是騎樓形式組合的羅馬文明博物館,造型取自古羅馬會堂的造型,因為收藏了羅馬皇帝圖拉真(98-117年)廊柱的浮雕和描繪四世紀羅馬建築的大型雕塑而著名,有各種古羅馬的出土文物、複製品和建築模型,表現了羅馬城的早期歷史。教堂和博物館之間是長長的林蔭大道,中間是中央廣場,其中有一個1950年建造的現代方尖碑,上面的象形符號是紀念無線電報發明者馬可尼的功績。廣場南北兩側分別是民間藝術博物館和史前文明博物館。史前和人類博物館展示從非洲、美洲以及羅馬城附近出土的史前文物,包括古印第安人漂亮的首飾、寶石。民間藝術博物館展示義大利19世紀末民間傳統藝術品。


EUR的規劃哲學借用的是古羅馬建築風格的現代化版本。一切柔和的線條都被捨棄,代之以現代味十足的直線和圓規劃出般的幾何圖案。這些建築的法西斯特徵在於,儘管氣勢奪人,體現出沉著而有力的美感,卻是為集體主義的獨裁製度所設計,缺乏個性與生氣,似乎一種有意為之的拒人千里。


事實上,在墨索里尼獨裁時期,法西斯政權一共在義大利建設了十幾座這樣的城鎮,都採取了整齊劃一的安排,作為城市的公共建築大肆宣揚其宏大與新美學的特徵。由於二戰爆發,1942年的羅馬世界博覽會未能舉行。1945年戰後,EUR區成為了一片爛尾樓,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義大利政府重拾爛攤子,陸續建設了公共建築、博物館、體育場館、住宅等。直至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在羅馬舉行,EUR區才被開始真正使用。至今,對這座新城仍是毀譽參半,看法不一。這裡的確有一種特殊的形式美,秩序、莊嚴、整齊,然而冰冷。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法西斯時代留給義大利的不錯的政績,也有很多人仍然對於這樣的崇拜巨大、宏偉、集體主義和集權化的規劃意識形態心存抵觸。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