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13

McQueen找來藝術家 共譜淒美昆蟲之舞@Fashion

 Alexander McQueen找來藝術家Damien Hirst合作絲巾系列。圖/擷取自fashion gonerogue 

 Damien Hirst的黯黑絲巾系列包括骷髏、蜘蛛、蝴蝶與其他昆蟲主題。圖/擷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Damien Hirst的黯黑絲巾系列包括骷髏、蜘蛛、蝴蝶與其他昆蟲主題。圖/擷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Damien Hirst的黯黑絲巾系列包括骷髏、蜘蛛、蝴蝶與其他昆蟲主題。圖/擷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Damien Hirst喜歡以動物標本創作來探討「死亡」議題,作品擁有極端前衛的風格,也備受道德質疑與爭議。圖/擷取自damienhirst.com

Alexander McQueen風格華麗,2014春夏男裝系列帶著上個世紀的貴族風格,就像是層次豐富的時尚舞台劇。圖/達志影像

2013/11/14 記者陳于婷

當黯黑藝術家與時尚撞出火花,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Alexander McQueen 找來作品前衛大膽的英國藝術家 Damien Hirst 合作,設計出 30 件絲巾系列來詮釋黑暗之美,不只包括慶祝品牌10周年的骷髏頭主題,更請來攝影師 Sølve Sundsbø 掌鏡,用絲巾展現奇幻的「蝴蝶之舞」。
Damien Hirst 的黯黑絲巾系列包括骷髏、蜘蛛、蝴蝶與其他昆蟲主題,廣告中的模特兒以現代舞的姿態詮釋蝴蝶絲巾的概念。而隨著柔美舞姿飄逸的布料,彷彿是山谷中蝴蝶群舞的美麗掠影,帶來了淒美的奇幻色彩。

不論是蝴蝶隊伍上爬滿蟲的骷髏頭,還是由成千上萬隻昆蟲組成的華麗圖騰,都十足呈現了 Damien Hirst 拿手的黯黑腐朽之美。他向來喜歡以動物標本創作來探討「死亡」議題,不論是蝴蝶、虎鯊、哺乳類動物、深海鯊魚齒,或鑽石骷髏頭等各種作品,都展現出極端前 衛的風格,而使用動物標本的做法也備受道德質疑與爭議。
這位懂得將作品化為商機的藝術家,與 Alexander McQueen 的絲巾系列將於11月15日販售,價格定在 315 到 715 英鎊間。此外,巴黎時尚品牌 Isabel Marant 與 H&M 合作推出男裝系列,充滿摩登慵懶氛圍的中性款式,男女都能穿得時髦好看,時尚新品接連出爐,消費者們可要看緊荷包了。

@Source: Udn.com

甜美女孩精神 MIU MIU早春廣告好俏皮@Fashion

 兩位法國女演員Léa Seydoux 和 Adèle Exarchopoulos在MIU MIU2014早春廣告中展現樂觀耀眼的女性魅力。圖;文/美麗佳人 

 不同印花與材質的層層搭配,加上像糖果一般互相交疊的大型珠寶配件,創造出了萬花筒般的美感效果。圖;文/美麗佳人

多色造型的包款與印花鮮明大膽的鞋款,也為此系列圖片添加更多活潑色彩,如同窺探MIU MIU女郎精神的一扇窗。圖;文/美麗佳人

2013/11/17

青春洋溢的「甜美女孩精神」透過兩位新生代演員,被捕捉在Inez van Lamsweerde和 Vinoodh Matadin兩位攝影師的鏡頭中。共同演出金棕櫚獎得獎作品《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兩位法國女演員Léa Seydoux 和 Adèle Exarchopoulos,展現出MIU MIU女孩在2014早春樂觀耀眼的女性魅力。

五張性感嫵媚的廣告作品中兩人的手臂隨性的搭在對方的肩膀上、坐在地上身體自然的交疊著以及猶如鏡中影像般互相倚靠著,都展現了她們兩人率真玩美的結合。粉紅色的背景和此系列少女般的配搭,與兩位女演員充滿誘惑的神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不同印花與材質的層層搭配,加上像糖果一般互相交疊的大型珠寶配件,創造出了萬花筒般的美感效果。多色造型的包款與印花鮮明大膽的鞋款,也為此系列圖片添加更多活潑色彩,如同窺探MIU MIU女郎精神的一扇窗。

@Source:  美麗佳人

11.03.2013

歐陽應霽/嚐嚐煨麵民初菜 試試豬油拌飯老台味@Travel

文/陳建豪;攝影/張智傑

自嘲天生是「飯人」,身兼漫畫製作、設計、媒體主持與作家等多重身分的香港知名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從台灣美食出發,了解台灣的文化與社會。 在台灣好友、美食家韓良憶的帶領下,歐陽應霽已經吃遍台北上百家特色餐廳,最後更把自己的品嚐心得,寫成《味道台北》一書。
「從吃喝美食,來認識一座城市,這不僅是享受,更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歷史,」歐陽應霽笑說,到處吃喝算是樂事一件,所以他還打算陸續出版《味道上海》《味道北京》等書。
雖然不願意比較每一座城市的差別,但歐陽應霽指出,台北的美食,不僅保存許多大中華經典,特有的道地台菜也是一絕,加上年輕廚師不斷的創新,所以他會用「精采」兩字來形容台北味道。 


職稱:跨媒體創作人、飲食文化觀察家
出生:1961年生
學歷:香港理工大學哲學碩士,大學時期主修設計
著作:《天生是飯人》《味道台北》《味道香港》《味道上海》等書 



金山南路民國範菜系 
 
手藝與耐心,成就煨麵齒頰留香的好味道 
 
而吃遍百家後,什麼最令他印象深刻呢?他最驚歎的是「民國範」菜系。

「『民國範』一詞,近來流行於內地,許多民眾懷念起民國初年敦厚的知識分子,如徐志摩、胡適等,」歐陽應霽分析,這股風潮起源於民眾自覺精神貧乏,開始追尋美好的過去。
而作為美食家,歐陽應霽笑說,他比較好奇的是,這些民國初年的知識分子,當年都吃喝些什麼? 


根據查訪,歐陽應霽欣喜發現,當年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一大票人中,不乏部隊裡的伙食團,或甚至是某將帥的家廚,這些人到台灣後,輾轉也把大江南北的民國菜色,匯流至台北城。
而只要提到民國初年的菜色,歐陽應霽一定會推薦的,是目前台北市金山南路上銀翼餐廳的煨麵。「煨麵是功夫菜,用微火慢慢煨出一碗湯頭夠濃、夠厚的麵出來; 食材簡單,靠的是手藝與耐心,才成就這齒頰留香的味道,」歐陽應霽分析,當一家餐廳願意花時間做功夫菜,而且是價位便宜的功夫菜,就說明是對顧客有心、對 自己有堅持。 

歐陽應霽也特別喜愛銀翼的文思豆腐、鍋巴蝦仁等招牌菜。 除了空軍官校的廚藝外,還有一家雲南菜,也是他最愛的。那是位於錦州街的「人和園」,是歐陽應霽每次到台北必吃的餐廳,他甚至會提前打電話預定招牌菜:雞油豌豆湯。
歐陽應霽笑著說,別小看豌豆湯,這可又是功夫菜來著!這道菜耗時甚久,從清洗、手工剝殼、挑選合適豌豆,就要數個小時。而大顆的豌豆口感欠佳,中顆的豌豆用於快炒料理,因此只有小顆的嫩豌豆,才能夠被挑選上,品嚐起來汁多鮮嫩,無疑是雲南菜色的一絕。
「過去大家對於雲南菜系,普遍的印象是偏辣、重口味,但其實每一菜系都有很多面向,這也是我推薦大家吃這道佳餚的原因,」歐陽應霽笑說。 


市民大道眷村菜
 
滷味、涼菜、獅子頭……眷村記憶中的家常菜
 
特別愛功夫菜,歐陽應霽強力推薦的還有位於南京西路上,以北平菜色聞名的天廚菜館,他最愛一道特別的「尼罕寧默哈庫它」。「這是滿漢全席的菜色之一,因此 也流傳滿文發音『尼罕寧默哈庫它』,中文就是牛肚燉魚肚,」品嚐到燉至汁液濃稠,吃來軟嫩的佳餚,已滿足歐陽應霽的口腹之欲,但更讓他開心的是,居然品嚐 到清朝的皇家菜。
「飲食就像是時光穿梭機,讓我們瞬間回到數百年前,」歐陽應霽笑著說,這道菜的歷史價值,讓人起筷時,連精神都一併滿足。 


如果說北京菜、雲南菜,甚至滿漢全席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話,那麼台灣還有一種民國菜色,是因歷史因緣際會,發跡於台灣。
「混合中國大江南北菜色於一體,這就是台灣特有的眷村菜!」歐陽應霽指出,1949年國民政府與百餘萬軍民撤退來台,政府為了安置住所,把三軍將士與其眷屬群聚於日治時期遺留的老區住宅,或直接在軍營附近興建新的房舍,形成所謂的眷村。
眷村居民來自各省各族,在離鄉背景的狀況下也同舟共濟,反應在日常飲食上,經常一起擀麵、包餃子,做飯飄香竟融合大中華各省味道。 


「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歐陽應霽指出,當年眷村生活並不特別好過,所謂的眷村菜,也不是精緻大菜,而是大江南北的家常菜。
要吃眷村菜,歐陽應霽則推薦市民大道上的「陸光小館」。一進入餐館,彷彿回到眷村時代,有國旗、蔣總統的玉照、反攻大陸的標語口號,就連掌勺廚師也穿著軍服汗衫。 菜色則包含滷味、涼菜、紅燒獅子頭、炒餅、炒臘肉、甚至是一盤餃子。 

「我無法特別推薦哪一道菜,因為就是這些菜色,構成所謂的眷村菜。」曾跟台灣友人、導演鈕承澤在這裡把酒言歡,歐陽應霽知道對從小在眷村長大如鈕承澤等人來說,在這裡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從小的記憶。 


天母東路道地台菜 
 
外酥內軟的排骨酥,是昔日酒家裡的下酒好菜
 
在台灣除了有民國範菜色外,歐陽應霽更認為,道地的台菜,更是不容錯過。 把台菜再細分,歐陽應霽認為至少有兩大類,一是遵循古法,另一則是加入不少創新元素。
士林天母東路的金蓬萊餐廳,是遵古台菜,道地的台灣古早味。其中的排骨酥,最讓歐陽應霽瘋狂。「香、酥、脆在外;甜、軟、滑在內。」評論完後,歐陽應霽不由自主的吞了吞口水,他還補充說,這裡的排骨酥份量夠大塊,讓人不必急著搶食。
而湯水菜,如麻油豬肝腰花、螺肉魷魚蒜鍋等,也都是作法繁複、味道鮮醇,讓人一碗接一碗。 

「湯水菜、煎炸物如排骨酥,這兩大菜色,其實就是過去北投風花雪月時期的酒家菜,」歐陽應霽笑著說,炸物可以下酒,讓酒家賺酒錢,而湯水菜則可以解酒兼補身,也是酒家菜必備。

歐陽應霽指出,雖然北投早已無酒家文化,但如今吃著酒家菜,想像過去酒家裡客人與小姐酒酣耳熱,頻頻勸酒夾菜、大唱「那卡西」的場景,也別有一番趣味。
除酒家菜外,歐陽應霽也推薦台灣街邊美食,以位於延平北路三段的阿美古早味為代表。雖然是路邊攤,但歐陽應霽確認為阿美古早味卻一點也不馬虎,老闆對拿手菜馬頭魚很是講究,非得烤得酥脆肉嫩多汁才上桌,客人若催快一點,老闆也不理。

此外還有自製的鮮美香腸、爽滑海蜇皮、皮鮮肉嫩白斬雞、口感軟韌的鮪魚肚,歐陽應霽每回跟朋友來這裡吃飯,都可以叫上滿滿一桌。 


安和路新創台菜
 
台日合併口感佳,創造台菜新範疇 

在循古法的台菜以外,歐陽應霽也欣賞新創台菜。其中,以永康街上的大隱酒食就是代表。
歐陽應霽笑著說大隱的主人雖是從台菜出身,卻也到過美國開起川菜、浙江菜,甚至是日本料理餐館,最後才又回到故鄉台灣,做出新創台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色,莫過於炸軟殼蟹和蔥香豬油拌飯。歐陽應霽認為這兩道菜色結合日式和風與傳統台菜,口感卻奇佳,已走出新的範疇。

同樣有這等火候功力的,還有安和路上的阿正廚房。滿滿一桌台菜,卻是師傅累積多年日本懷石料理經驗,最後又用西式烹調方式出菜,即便是尋常的蛤蜊絲瓜,滋味卻是滑脆鮮甜,更還有蒜苗燒肉、蒸紅喉等功夫菜。 

「色、香、味俱全,這絕對是台菜的新境界,」歐陽應霽指出,阿正廚房有台菜、也有西式料理,但在他看來,已經融合成一體,成為新創台菜。 歐陽應霽也指出,到這裡吃飯,還可以拿到餐館主人、阿正師傅親手用毛筆書寫的菜單作為收藏,相當別致,也讓人對菜色更有所期待。

光在台北,就吃訪上百家餐廳,然而歐陽應霽卻覺得,這還只是開始。

「嚐遍百多家美食後,我卻只有一個感覺:這應該只是台北的冰山一角!」歐陽應霽笑著說,台北美食實在精采,所以他還要繼續探訪第200家、300家,繼續出新書!

@Source: 《遠見雜誌特刊》《就是想在台灣玩》

台灣人情味,讓香港人旅遊就像被禮遇@Travel

文/陳建豪

愛在台灣玩 香港人的5大理由

1 同文同種,語言無障礙
2 濃厚人情味服務到心坎裡
3 物價相對便宜
4 大陸遊客占領香港
5 羨慕台灣民主文化

 



談到這幾年港澳民眾旅遊台灣的人數增長,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主任王春寶,難掩得意微笑。
事實上,任何人看到這數字的變化,都會不禁欣喜。 「2012年港澳朋友來台,人次已經突破百萬,這數字相較10年前、2003年只有32萬,成長超過三倍!」王春寶笑說,除了大陸遊客旅人數隨著開放後直線上衝外,香港旅客的增長幅度,穩居第一。 


進一步分析數字,香港常住人口約700萬,領有香港護照約340萬人,而在這數字中竟有高達約百萬人次前往台灣,從比例來看,這十年在香港的的確確掀起一股台灣觀光熱潮。

港人為何愛來台?王春寶再從數字分析,高達約七成的香港旅客是選擇自由行,這表示台灣對香港人來說,是一塊友善、旅行難度很低的國家。 


同文同種是關鍵優勢 「同文同種,是很關鍵的優勢,香港朋友到台灣沒有多大語言障礙,所以他們可以在台北玩得很開心,並漸漸也來到宜花東、台南、高雄等,」王春寶認為,如何讓 港人來台玩得更久、地域更廣,好「全台開花」,是接下來的目標。 事實上,除了同文同種外,台灣的濃濃人情味,更讓香港人在台灣旅行時,所受到的待遇簡直就像「禮遇」。 


「有一次我在香港電腦展買電腦時,不過多問了幾句,還不到一分鐘,店員就跟我說,不買就離開吧,他還要做下一筆生意!」被媒體形容是天王分析師、現為巴克 萊銀行亞洲區董事總經理的楊應超感歎,不是香港人不好,而是香港人大多以賺錢為目標,所以在服務品質上,大家都求快,感情就淡薄了。 


至於來到台灣,讓許多香港朋友都感覺窩心的是,他們不只像是顧客,更像是店家的客人。

香港著名作詞人周耀輝就回憶,他來到台北某一設計潮店時,由於購買至一定金額,可以玩打彈珠的遊戲,老闆竟然就陪著他玩了快半小時的遊戲,雙方很像朋友。這在香港真的不可能出現,店家都恨不得趕快做下一筆生意。 


前香港小姐、現為「曲奇4重奏」精緻餅乾店經營者謝寧無奈指出,香港的租金高得嚇人,店家都被「地產霸權」給綁架,人人都只想趕快做生意、賺快錢,好賺回租金,導致沒時間跟客戶建立情誼。

年輕人用開店表達生活態度 
 
謝寧也指出,台北不論東區、永康街一帶有不少年輕人經營的個性咖啡廳、商店,都很值得一逛,但香港因為地產霸權,在地年輕人根本付不起高額租金,導致香港滿街都是同一面孔的連鎖咖啡店,不像台北年輕人可以用開店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這也成為他們旅行台北時的好風景。

而港人偏愛來台,事實上也與台灣的物價相對便宜,香港朋友到台灣可以買得便宜、住得開心有關。 


以住宿為例,香港最高檔的半島酒店、文華東方酒店,6月份的價格,入住一晚約台幣1萬5000元左右,但台北最豪華的五星級飯店,不少都低於8000多台幣,有的甚至4000多元就可以住一晚,將近一半的折扣,讓港人可以來台灣「低價奢華」。 


擁有數百萬人氣的香港圖文部落客丫丫,當初跟一票好友在選擇畢業旅行的地點時,礙於資金,原本只能規劃去日本玩一個星期,但發覺選擇台灣,同樣的錢可以大玩一個月的環島旅行,於是便決定對台灣「投懷送抱」。

事實上,台灣的人均GDP在這幾年才突破2萬美元大關,而香港早已來到3萬多美元,這也是兩地物價不同原因之一。

不過誠如部落客丫丫所言,便宜不是重點,大陸、印度都比台灣更便宜;但台灣是又便宜又友善、安全好玩,自然成為最愛。 


大陸遊客占領香港 港人避難來台
 
讓人意料之外的是,香港民眾這幾年愛來台灣,竟然與大批大陸遊客「占領」香港有關,逼得港人在香港無處可玩、可去,只好「逃難」至台灣。

從數字上來看,去年前往香港的全球旅客,高達4800多萬,其中大陸客就占3500多萬、占比超過七成,人數之多是當地人口的五倍,特別又是在面積不大的香港,已經影響到香港民眾生活品質。 


香港作家馬家輝就感歎,他以前喜歡去的餐廳、景點,現在早都已是人滿為患,若要好好吃上一頓飯,往往都得排位子等上半天。


「排隊等待,也就算了,你去美國迪士尼樂園那也要排隊。問題是,在排隊時會否被強橫插隊而心生憤怒?會否因為目睹孩子隨地大小便而心生悲哀?」馬家輝認為陸客暴增,讓在香港等待吃喝玩樂,已成苦事。 


另一方面,台灣的民主文化、總統可以民選、高度自治,也讓香港民眾愈來愈羨慕。

「以前在電視上看,台灣立法委員在立法院打架,我們多少都看笑話,現在台灣可以民選總統、也經歷政黨輪替,我們卻還是官派特首、操之在別人,才知道,民主都是有代價、有過程的,」馬家輝說不少港人現在都對台灣的民主心生羨慕,也特別想來這片土地。 



台灣缺點:沒有國際觀光規畫 
 
香港朋友雖然愛台灣,但針對台灣的觀光規畫,卻也提出了一針見血的建議:缺乏國際觀光規畫。
例如,最基本的機場捷運,台灣喊了很久,至今卻一延再延,讓香港旅客很難相信這是台灣該有的水準。 缺乏機場捷運,旅客連往返機場的時間,都很難掌握。
「今年清明節,我剛好到台灣,就遇上超級大塞車,機場到台北,開了2個多小時,還好那天不是要趕飛機回香港,」馬家輝兩手一攤,很無奈。 

再者,香港旅客也發現,台灣旅遊地區,英文資訊不僅不多,往往也是錯誤連連。「香港路上很多歐美旅客,很少有人會迷路,他們也玩得很開心,語言絕對是一個關鍵,」馬家輝認為台灣街頭很少歐美自由行旅客,跟有沒有照顧他們的需求,有很大關係。

「說穿了,台灣缺乏針對歐美觀光客設立的大型規畫,例如日本迪士尼、環球影城、澳門的賭場,這很多都是做海外觀光客生意的,」天王分析師楊應超認為,台灣只顧華人市場、日本市場,這真的太過可惜! 


「香港很會做宣傳啊,『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但我個人覺得,台灣的美食勝過香港,然而國際上評價卻未必如此,敗在國際宣傳、國際形象,」楊應超認為台灣的素顏已經是清麗脫俗,再上點脂粉,不難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2013年,預計也會有港人百萬大軍造訪台灣,台灣人情味已經深受港人肯定,每一台灣民眾都可以是最好的觀光大使,只要多個微笑、多份關心;而如何提升國際化旅遊品質,則是政府必須更上一層樓的挑戰。 

@Source: 《遠見雜誌特刊》《就是想在台灣玩》

庾澄慶我不相信奇蹟@People


8月上海,40度非正常高溫持續了一周,熱浪搖滾,空氣燃燒。
傍晚7點多,市郊寶山體育館《中國好聲音》錄製現場已忙得熱火朝天。 

庾 澄慶在導師休息室啃了幾口“賽百味”,匆匆趕往走廊另一頭。沒有空調、只有燈烤的錄影棚裡,大夥兒都已汗流浹背。節目助理舉起提詞卡,庾澄慶端坐鏡頭前, 整了整挺括的、綴有亮橙花紋的黑色長袖襯衣,很快便進入狀態——“搶人大戰開始了!”鏗鏘話音剛落,他便甩出搖滾範兒的3根指頭。接下來半小時,他一口氣 錄完節目組要求的四十多條宣傳語,工作人員讚歎,“哈林老師高效。” 

但這只是暖場,那晚的節目一直錄到凌晨4點,我們預約的專訪也不得不延至第二天下午,昔日成名曲裡的歌詞,如今儼然成了他的工作寫照——“我的黑夜比白天多。”
連續兩季擔任“好聲音”導師,庾澄慶人氣漸長。早在1992年春晚,憑藉《讓我一次愛個夠》,他的“癲狂”就“嚇”到了聽眾。此後二十餘年,他都是這麼“跳跳蹦蹦”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一個很High很“哈”、又搖又滾、到死都要18歲的音樂頑童。 

去 年夏天,他帶著一幫弟子在《中國好聲音》 的舞台上玩瘋了,人們重新見識了這位台灣資深音樂人的編曲才華。 “她不就是我拿下的妖孽嗎?”他帶出來的愛徒吳莫愁,奪得亞軍後如今紅得發紫。新一季節目,庾澄慶已是資深導師,他老將點兵般淡定地挑學員,時不時調侃其 他導師,捧腹“笑果”又讓他攢了不少粉絲。 

“我開始做電視節目大概是93、94年。我自己其實就是個電視兒童,什麼亂七八糟的都看,中、英文頻道,各種奇怪的電影,那種一個系列的廣告片集合都不放 過。所以後來做節目,我就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因為經驗豐富,錄節目時他常召集其他導師開小會,“他們可能比較專注在做歌手、表演這個部分,在節目形態 中,各式各樣人物的表現,我比較能夠具體化。”
受訪時,庾澄慶切換頻道似地變了個人。他點了杯綠茶,溫和地等待發問,彬彬有禮作答,語速平穩、用詞謹慎,言談舉止像個儒雅的白面書生,隱約間能感到他出身名門的自尊,只有身上那件“It's only Rock 'n' Roll”字樣的T卹透著幾分火氣。 

庾 澄慶出身顯赫世家,祖籍雲南墨江。庾家先輩曾創辦亞細亞煙草公司,昔日宅院即云南旅遊名勝庾園。祖父庾恩錫曾任昆明市長,父親庾家麟是政要,母親張正芬乃 京劇名伶,母親吊嗓子的聲音和登台表演的畫面,是他童年最溫暖的記憶。但他承襲的演唱細胞,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衛西方流行樂。 “京劇'鏘鏘鏘'加上花臉,不就是'中式搖滾'嗎?” 

他自幼體質欠佳,上小學常請病假,校方特准免參加升旗。別家小孩打球,他卻乖巧地陪 父母在五星級飯店應酬,梳著整齊的西裝頭,手戴日本進口米老鼠表,“連彈珠都沒打過。”長大後,他好像要把從前的憋悶補回來似的,上國中就變得異常好動, 留長發跟教官作對,背著書包跟人打架,並開始迷上黑人音樂,於是有了綽號“哈林”(Harlem) ,就像他在《中國好聲音》裡搥胸頓足模仿大猩猩時宣稱的:“我就是黑人!” 

1986年,庾澄慶推出首張專輯《傷心歌手》,銷量高達10萬張,創下台灣歌手自己作曲、編曲、演奏、演唱、製作的全能紀錄;1987年發行《報告班長》 引起華語歌壇RAP風潮,他常得意地自稱“華語樂壇饒舌第一人”;1989年《讓我一次愛個夠》經張學友翻唱(《只願一生愛一人》)後成為香港年度十大勁 歌金曲;1992年《頂尖拍檔》專輯主打歌《快樂頌》兩岸再掀流行旋風,誰都記得,他像發電機般扭著身子散佈快樂因子:“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只要大家和 我們一起唱/快樂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告訴你/快樂就是這麼容易的東西。” 

表演時飛揚跋扈,但在嚴父慈母影響下,庾澄慶保有良好家教,面 對媒體,他總以“紳士不談私事”的氣場提醒你:敏感話題有所不問。眾所周知,他和伊能靜經歷愛情長跑,結婚生子,黯然分手,二十多年點點滴滴都在鎂光燈下 放大。今年5月上《康熙來了》宣傳新專輯《關不掉的月光》,小S鼓足勇氣問道:“重要節日還會傳簡訊關懷她嗎?”庾澄慶回應了兩個字:“不會。”蔡康永追 問:“可以跟你的小朋友聊她嗎?”他答得簡短:“很少,他也不會問。”兩張名嘴被他搞得實在緊張,連忙用紙巾擦冷汗。 

2009年3月發表離婚聲明以來,這張曾經快樂了幾十年的臉陡增了幾分傷悲。但沒多久,他就背離人們預設的悲傷重新站上綜藝節目舞台,用他那總是擠成一團的笑臉,感染著還不懂傷悲的年輕人。
除 了工作、陪兒子,庾澄慶堅持將大把時間投入運動,前年還完成了鐵人3項比賽(1.5公里游泳+40公里自行車+10公里長跑)。提及運動,他向本刊記者道 出年過“知天命”的些許感悟:“我現在為什麼運動?是在為我的表演做準備。講大一點,我是在為我的人生做準備。健康是我現在最能控制的事情,平安這些我都 控制不了。前兩天我收到朋友一條簡訊,我們另一個共同運動的朋友下山時被汽車追撞,然後昏迷,兩天后就過世了。他身體非常好,是個很有經驗的'鐵人三項' 選手,年紀比我大一些。朋友提醒我小心,可我想,我自己小心了,人家會不會小心我呢?人生無常,這事我也控制不了,只有健康大概是我能控制的。” 

牙買加人也會傷心
 
人物周刊:7月28日生日那天你是怎麼過的?許了什麼願?
庾澄慶:很簡單,就和家里人一起吃飯。很多重要的日子都是簡簡單單和家里人一起過。我現在覺得健康、平安就好。現在這種狀態,許願有點不切實際,因為那(只)是個蛋糕嘛,又不是神燈。 

人物周刊:新專輯《關不掉的月光》裡那首《指甲油》很有意思,突然冒出來一段間奏,有點像南美Reggae(雷鬼樂),這種編配靈感怎麼來的?
庾 澄慶:這首歌,我最開始就設定好是Reggae,並且呈現出“在一個很熱的地方,但是卻在下雪”這樣一個畫面。唱的時候,我就想放一段很牙買加的吟唱。這 裡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用牙買加的旋律我唱中文詞,另一種是我直接用牙買加的方式唱出來,最後我決定不要歌詞。因為歌詞還需要送審,過程很麻煩,最終就 用了吟唱。這裡面我傳遞了兩個信息:第一,有個衝突的畫面,熱帶卻有寒意;第二,牙買加人其實也會傷心。
我主要是表達一種感覺,但後來發 現很多人聽到那一段時笑出來了。這對於我來講已經無所謂了。我們以前做音樂希望大家都說好,但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做音樂就是要有它的趣味和討論 度,那種衝突、好玩的東西,這和我最初做音樂的想法是一致的,你不是永遠放最好聽、最融洽、最順暢的東西進去,而是需要有爆點——要好玩、要有趣! 

孤僻老好人與神經病患
 
人物周刊:1992年春晚來大陸演唱《讓我一次愛個夠》的情形是怎樣的?你有所設計和準備嗎?
庾 澄慶:沒有。那對於我來說是音樂形態和人物標誌的轉折點,因為在那首歌之前,我做的音樂很注重形式,是比較感觀的,聽起來會比較熱血、興奮和High,而 從那首歌開始,除了音樂的感官,也開始顧及到內心的感受,這是我後面創作的一個重要標杆。其實我當年過來表演還想著要稍微收斂一點,那時候北京、廣州全力 推廣亞運,對我來說就是音樂上的一場戰役,我的樂手就是我的戰士,我要征服所有聽我音樂的人。 

人物周刊:關於張學友的翻唱版《只願一生愛一人》,你們有深入交流嗎?
庾 澄慶:我是有和他講過我第一次聽他唱歌的感受,我那時候還是比較主觀的年代,就覺得太溫和、太抒情了。當然,這裡面有一些文字上的不同,《讓我一次愛個 夠》的夠字是有力量的,可他的版本是《只願一生愛一人》,比較長情。所以,那樣的歌在他的表演模式裡面肯定成立,事實也證明了他那樣的東西更多人能接受。 其實,他的唱法在90年代變成了一個模式,我記得那時候,成名歌手或者新成名的歌手,唱歌大概都是像張學友那樣子抒情,有很多聲音的表情、細節,這是那個 時代的一個流行。 

人物周刊:你評價張學友“神經病患”,是說私下里他是一個比你還瘋的人?
庾 澄慶:就像他說我是一個孤僻的老好人一樣,大家看到的只是他的表象。他和我在一起比較放鬆、放肆,私底下也很有趣、放鬆,很無厘頭。換個角度來說,我這人 看起來非常有趣、好玩,私底下也許是個自閉的人,這個就是表象和隱性。 (我們只知道你喜歡吃零食。)對,零食是我生活裡面一個鬆弛劑,開心時,和大家一起分享;不開心,吃一點零食解壓。 

人物周刊:作為至交,張學友評價你是一個“在等愛的、孤僻的老好人”。
庾 澄慶:這個面向是單一的,這個部分其實是大家看不到的部分。我覺得人一定有不同面向,因為我的音樂喜好很明顯,它造成了我個性裡面一個很張揚的部分,我就 讓這個部分很公開地讓大家知道,也盡量把這部分彰顯出來,這也和我之前“沒有辦法做第一,那就做惟一”的理論相印證,最少我有一個強烈的特質,因此我就讓 他盡量發揮,那慢慢的其他部分就萎縮了,只有少部分的人能看到,也不需要讓大家看到了。 

尋找可塑性強的聲音
 
人物周刊:第二季《中國好聲音》看你轉身比較謹慎,你轉身的標準是什麼?
庾 澄慶:有一些狀況你會有衝動,會刺激你心中的某個點,這個點也許是熱情奔放的,也許是陰暗、內斂的,大家看不到。經歷第一季後,你的新鮮感,你對於自己 (想要)的東西肯定更明白了,就看選手的聲音能不能進入,這個過程的痛苦就在於我希望能有聲音達到我的核心。我希望看到的是有趣,我的隊員裡沒有所謂高 音、強力的類型,因為這樣的歌手,能唱的基本都是大型歌,你給他做了很多變化,他很難表現出來。我還是在找可塑性比較強、比較怪的特別的聲音。 

人物周刊:闞立文唱《那些年》時你很受感動,眼裡有淚花,當時腦海中有什麼畫面?
庾 澄慶:這個故事要說到《那些年》的男主角柯震東,他爸爸和我是一起長大的,我們從十七八歲就認識,一起唸書、當兵,然後他去做成衣,我做音樂,我看到他生 了兒子,現在又看到他兒子一夜成名,整件事讓我感受很複雜。我們父輩在一起成長,現在下一代已經開始立足了,我覺得人生像在這個電影裡縮影,再加上闞立文 唱這個歌,那個關於青蔥歲月的歌曲被這麼一個滄桑的聲音一唱就覺得落差很大,然後轉過來再看到他的樣子,就會自己想出來一個故事:他以前在學校裡會不會沒 人理他?他要藉唱歌來抒發壓力?青春真的是殘酷的,學校里拉幫結派被欺負啊、學業啊、感情啊……《那些年》就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啊!我和他爸爸在一起玩耍 的時候還在眼前,現在看到他兒子已經要走過青春面對世界了。

人物周刊:你們( 《中國好聲音》導師)平時私下里會不會聊點節目以外的事情?
庾 澄慶:我們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但我們經常開小組會議,中間老是有人打電話打很久,我就會說“拜託,你每次都在打電話,你是有幾個億的生意啊! ”誰又在那裡弄衣服,要漂亮了,我就會說“嘿!”我們就會用這樣一些小細節去拉近距離。我們台上好像搶人搶得很厲害,其實私底下也會給別的導師提供建議, 我覺得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家看到音樂比較動人、有趣、變化、有力量的地方,我覺得過程都是幫這些音樂加分的東西。 

人物周刊:如何評價其他3位導師的風格?
庾 澄慶:汪峰是用某一種音樂形態來表達他對社會的觀察、內心的反省;那英比較感情化,無論是她的歌還是表現,都是動之以情;阿妹變化比較多,熱情,在某一程 度上也很勇敢,包括挑人和在她自己的表演中,不考慮其他因素,我覺得學員會依據他們這些特質去進行挑選。在這樣的組合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大家都在 鬧,會開心,但也不好——什麼東西多了,那個度就過了。我覺得需要協調。有的觀眾會覺得我說話太鬧,但覺得汪峰說話就有安靜的力量。 

怎樣才能不緊張?很簡單,練習100遍!
 
人物周刊:第一次拿到唱片,你說“奇幻”,第一次到大陸參加春晚,你用了一個詞“魔法”,和Bon Jovi的合作,被你形容為冒險奇遇記,生活中你是一個相信奇蹟的人嗎?
庾澄慶:我完全不相信奇蹟,因為我沒有碰到過,所有奇蹟就是本來不該發生卻發生的事。比如一首歌,本來唱片不怎麼樣,但卻慢慢紅了。這樣的事在我生活裡沒發生過。 

人物周刊:你有信仰嗎?
庾 澄慶:我跟家裡信佛,但我不是非常虔誠、熱衷,我覺得世界上一定有一些神秘的、無法解釋的東西,理論上他不會因為你去拜他而你不努力他就會去幫你,你的努 力才是他幫助你的原因。我相信準備是絕對必要的。我年輕時比較隨興,要表演了臨時抱佛腳,有大型演出了臨時去運動一下。我有些經驗,年輕時表演準備不夠又 因為太high就失控失態了,後來我就發現準備是必要的,尤其是做節目,很多人覺得我現場即興改編,但其實不是,事先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張學友來上我節 目,我們就開始想宣傳的電影是什麼?改編哪些主題曲?怎麼改編?改編成有笑料的,還是把抒情的改編成狂野的?我們其實有個歌單。 

人物周刊:你發行了這麼多專輯,如果選一張分量最重的,你會選哪一張?
庾 澄慶:應​​該說是我記憶最深的一張專輯,1990年我在美國全部錄完的專輯,《改變所有的錯》。在《讓我一次愛個夠》之後,我終於可以大聲地和唱片公司 說話:不管要花多少錢,我要去美國錄音!可是幾個月時間錄完回來一聽,我很失落。在我心中,美國可以說是流行音樂的聖堂。我以為我能做出像邁克·傑克遜、 Eagles這樣的唱片,但我忽略了一件事,我不是他們,其次我也沒有他們這麼多錢,我做一張唱片的錢,大概是他們做一首單曲的錢……我就說人呢,會有 “我做出來一定是這樣”的慾望,但結果並不是這樣,因為你那個期望根本不存在。

人物周刊:你有完美主義情結?
庾 澄慶:以前會,現在不會。以前我有些表演,稍有走音我下來後心裡超不舒服。現在,只要我很用力準備了,犯一點錯誤也沒什麼,就像我常常在“好聲音”裡講, 誰唱歌不走音?只要是人就會走音,除非所有的歌我都不變,不去想搞點花樣什麼的。以前會覺得走兩個音,人家會對我的觀感如何,現在覺得,反正唱了這麼久 了,知道我的人不會覺得我的能力差,不喜歡我的人我不走音他也不會喜歡我。所以我現在也會把這些跟年輕人講,不過他們可能無法真正理解。我們常常聽到唱歌 感情不夠,那請問唱歌怎樣才會感情夠?你心裡很有感情就夠嗎?唱歌其實就是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你的抑揚頓挫跟別人不一樣,音色是很重要的部分,此外你不 要緊張。怎樣才能不緊張?很簡單,就是練習100遍! 

要用心,而不是用心機下功夫
 
人物周刊:你懷舊嗎?
庾 澄慶:我的生活太衝突了!我的個性和狀況的衝突性讓我一直處在情緒的高點,但我有時候又會極度的low(低落)。我一直在運動,想要把自己狀態保持得很 好,可是你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又不會變,你還是在變老啊!你今天18歲可能會想未來20年、30年的狀況,可對於我,會想在未來兩三年後很極端的狀態,如 果我的狀態和我的年齡一樣,那我沒什麼好說,可我又偏偏不是這樣的人,有很多不該我出現的事情我出現了。所以,感覺有一群不同年齡層的人住在我體內,這群 人有鬥爭、也有開同樂會的。 

人物周刊:無處不在的鎂光燈會制約你的個性嗎?
庾澄 慶:沒有製約,反而有點擴大。大家看到的面和大家看不到的面落差很大。我平常是個很簡單、低調的人。若不是因為現在媒體刻意刺激你,我的個性也不會跑出 來。比如我個性裡比較“殺”的一部分,以前只有在打籃球時才會顯現。打籃球,你就好像面對一個合法的衝撞世界。社會不管怎樣逾越法律你就要負責,可是你在 打球時,撞、摔倒、眼神、語言上的衝撞,很能釋放壓力。那個東西平常很少出現,包括熒幕和家裡,所以,我說有時候沒有製約效應,反而釋放出我的小惡魔來 了。 

人物周刊:娛樂圈最讓你討厭的東西是什麼?
庾澄慶:近期我比較討厭的是一個社 會現象——只要我能有曝光機會,好壞都無關。以前,社會現象和媒體會有一個自動機制,對於好事要予以表揚,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不好的事,就要予以指責。 現在不是了,一些怪異事件得到媒體不斷追逐、挖掘後,這裡面的人居然就紅了。經過某些事件後,很多節目竟然要請這些人上,活動找他做代言,我認為這是一個 很不好的社會價值觀:不管做什麼事,對錯都沒有關係,只要紅。 

人物周刊:你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對於娛樂圈中的後輩,你會給些什麼建議?
庾 澄慶:性格決定命運,你要用心,而不是用心機下功夫。唱歌這件事,可能實在因為投資報酬率太高了,成名與不成名的落差太大。其實有很多工作很辛苦,比如跳 舞、京劇演員,下的功夫要更深,但未來還是很辛苦。所以,大家對於唱歌、演藝圈,抱著太多想像。我們一定可以確認的是:有一些人是真的抱著對音樂的喜愛, 甚至鑽研,而另一些可能只是抱著對這個行業的憧憬,對名利的渴望。通常如果你只是對於名利的渴望,那我想你很快就會看到真相,而且這個真相,可能是你沒有 辦法負擔的。如果你只想當一個明星,又沒有足夠的內在去支撐你,那就結束了。 

人物周刊:你也在主持《王子的約會》這樣的相親節目,感情上有何過來人的建議?
庾澄慶:我的觀念和年輕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永遠都有希望,可是你不要抱持一個具體的期望。 

@Source: 南方人物周刊

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一個建築代表一個城市@Arch

 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

 諾曼·福斯特建築的阿爾卑斯山Chesa Futura酒店

 諾曼·福斯特建築的機場

諾曼·福斯特建築的北京首都機場

維多利亞女王建築激發福斯特靈感
 
福斯特16 歲輟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徹斯特市政廳當職員,工作地點是一個具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特色的標誌性建築,這將他帶入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特色的建築及工藝 環境之中,使他不只有機會在現場觀纂這座盛大建築攻總體效果,並且還有機會注意到光線究使用和扶手的設計等細節的東西。在他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服役時,他的 建築師願望變得十分強烈。兩年後退伍,他曾經嘗試過幾份工作,之後的某個機會使他進入曼徹斯特的一家建築公司——約翰布來德沙爾及夥伴建築行工作。這一工 作後來被福斯特描述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諾曼·福斯特生於1935年,在曼徹斯特大學學習建築學和城市規劃,1961年畢業後獲亨 利獎學金去耶魯大學學習,在那裡取得了碩士學位,1963年開設自己的事務所之前,他一直在美國東西海岸從事城市更新和總體規劃項目。諾曼.福斯特獲得過 全世界許多大學和組織的榮譽學位與獎金。他於1990年被女王封為爵士,他曾任建築協會的副主席以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客座審查委員。福斯特還獲得了眾 多的榮譽和獎項,主要有“工業建築皇家設計師”、“傑出設計師學會會員”、皇家工學院榮訾院士、英國皇家建築學院和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等榮譽。 1999 年,福斯特榮獲第21 屆普利策建築大獎。 2002 年,他嬴得了國際建築聯合會評定的“ Auguste Perret ”獎項不□“ Praemium Imperiale ”獎項,並被浦·勒·馬利特列入科學藝術領域傑出人物名冊。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海外工惺也曾被授予“女王獎”。 

尋找建築自然屬性
 
“我認為建築應該給人一種強調的感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給人帶來寧靜。機場是一個旅行的場所,它必須有助於將航空旅行從一個煩惱的過程變成一種輕鬆愉快的體驗,”  諾 曼·福斯特說。如果你到施坦斯德機場,你肯定會享受到自然光的趣味,會看到清晰的屋頂結構形式,你就像回到了過去的那種擋雨採光的老式機場。許多東西都是 仿照這種形式,它重新評價了建築的自然性,凌亂的管道、線路和照明裝置以及懸掛天花板的問題,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結構形式的清晰和天然光的趣味。屋 頂實際上是一個照明屏,同時使室內免受外界天氣的影響。同時這體現一種精神。事實上,福斯特熱愛飛行,他有架747飛機,經常開著它到世界各地。而早在福 斯特青年時代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之後,他就狂熱地愛上了飛機場的建築設計,還經常研究怎樣將新近的輕量級的技術和材料溶入笨重的建築中。 

“我們會把一些本土的東西加入到我們設計的樓宇裡,這不是妥協,更不是模仿,而在潛意識裡是一種非常具有價值的影響力,所以只要能把握到本土的元素,我們 一定會加入設計。”因此,無論是成為醒目地標的瑞士再保險大樓,還是有點特立獨行的倫敦市政大廳,抑或位於風景優美的恩加丁山谷之中的未來感十足的“未來 之屋”別墅,在這些建築強大的功能性背後,都有趣味豐富的生態影子。

2011年北京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已經成功地投入使用。這個如巨龍般屹立於中國國門的世界最大單體航站樓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集到它的設計者身上——建築大師 諾曼·福斯特。他顯然是世界上最多產的,也是最具有野心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從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到英國倫敦市政廳,從德國柏林新議會大廈到 法國米勞大橋,從紐約的赫斯特大廈到香港國際機場,每一棟建築都標新立異、功能豐富。 

當他為現代化的中國設計一個超現代化的機場時,他並 沒有準備利用中國古老的設計傳統,而是以自己的建築工藝、技術和工程方法為基礎,把對飛行的真切體驗和機場的生活形態直接表現在作品中。在首都機場新航站 樓中,人被屋頂上華美絢爛的“彩霞頂”籠罩著,這些紅色三角形網架搭建的屋頂彷彿陽光收集器,光線通過規律排布的三角形天窗投射下來,屋頂弧度又使這些光 線層疊交錯。這些天窗朝向東南,冬天可以採光,夏天可以避免西曬,如片片“龍鱗”。
福斯特對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的概括是,“機場要為旅客集 散功能提供解決方案,還要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裡是北京。”的確,福斯特的設計無疑包含著對當地建築文化、歷史和地域感覺的一種回饋。福斯特的每一個作品 都是對技術性和美學性的雙重挑戰。他的很多建築都是激動人心的,雖然在他的建築中體現了讓人心動的曲線美感,但他所有的建築都遵循了一些嚴格的設計規律和 工程邏輯,保證每一處細節的生態性與人性化。新科技與節能綠色理念也被廣泛地運用在福斯特的建築中。 

而福斯特是一個雄心勃勃同時也不斷受 到爭議、難以歸類的建築師,如今這位74歲的建築大師,依然活躍在世界建築的舞台上:從英國著名的諾迪坎普球場到西班牙的摩托城計劃,他的建築已經不僅停 留在建築本身,而是將堅定不移的現代建築信念與歷史巧妙改造結合了起來,帶來對城市面貌,乃至城市功能的徹底變革。由他主持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建築——水 晶島即將出現在莫斯科的地平線上,其中的所有樓層空間面積總計有250.84萬平方米,相當於美國華盛頓五角大樓面積的4倍,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建築都要 大。因此,這次,福斯特的野心已經不止於一棟建築,而是由一棟建築代表的一個城市。

書房中的一抹綠色創意草葉筆@Design






草葉筆

由韓國Zeup Design Studio設計的草葉筆(Pooleaf),每一支都是一片綠葉,共有黃綠、翠綠、深綠這三種顏色,用完將其插在筆筒內,就變成了一盆生機盎然的綠色盆栽。 

這 種筆的設計前所未有,首先考慮到了筆的實用性,放在桌子上,什麼時候需要了,直接拔下來就可以用,用完再插回原處即可,不用專門再買筆袋或是筆筒來存放。 另外這種設計大方美觀,放在書桌上可以作為筆筒,也可以作為一盆綠色植物來觀賞,兩全其美,為我們的書房增添一抹綠色。 

@Source: 愛麗時尚網

清酒美與味@food





在幾百年前,並無所謂“清酒”,所有日本米酒都是“濁酒”,酒液裡含有釀酒時殘留的酒糟,色澤渾濁。
據說在15世紀初,兵庫縣的一 家酒藏(酒廠)的杜氏(釀酒師)因與主人爭吵,懷恨在心,卷包袱離開酒造前悄悄地把火盆裡的爐灰撒進酒桶。誰知爐灰有讓酒糟沉澱的作用,造就了一桶質地透 明清澈而香味不減的米酒,這種賣相更好的佳釀迅速攻占市場,讓酒藏的老闆狠賺一把之餘,也獲得了“清酒” 之名,迅速把清酒的製法傳到了全 國各地去。今日仍然有一些清酒酒藏會釀製帶有殘留酒糟的“濁酒”(也稱“霞酒”),比如國內常見的銘柄松竹梅,就有一款濁酒在香港有售,味道與同一杜氏出 品的同等級清酒其實沒有太大區別。我的母親沒有飲酒的習慣,但有一次連續品嚐了松竹梅的濁酒和清酒以後,斷言濁酒的米香更濃一點點。所以這清酒當年是如何 在口味不佔優的前提下全面取代濁酒成為主流酒款的?只能解釋為日本人的“視覺系”傳統源遠流長了,“死了都要美”,更何況喝酒? 

日本人對 喝酒之美的要求可不僅僅停留在酒液上,還包含了對喝酒時間、場地的要求:中秋賞月時喝的酒,他們稱為“月見酒”;春季在櫻花樹下一邊喝、一邊賞花的,自然 就是“花見酒”了。著名插畫家安西水丸(常為村上春樹的書畫插圖)在冬天下雪時,經常會拉上村上春樹去東京的一家居酒屋Retoruto喝一場“雪見 酒”,他在自己的書中描述: “在此邊飲酒邊賞雪,最愜意不過,往窗外望,青山通的車道蜿蜒蛇行,一直伸展到西麻布,這等夜景原本就好看,加上白雪漂染,更有朦朧之美。而且店主大澤小 姐非常有魅力,有如此美麗女性作陪,不會白醉一場……”所以,安西和村上兩位雅士喝的究竟是“雪見酒” 


還是“美女見酒”,我是存疑的。看官們如有機會到東京去造訪Retoruto,不妨也一探究竟,但最好還是挈男酒友一同前往吧;若帶女伴同去,而你 又一邊喝酒一邊用一雙醉眼去偷瞟大澤小姐,你的女伴豈不會心裡嘀咕?如要復刻安西水丸飲酒賞雪看美女的情景,那最好點一款名為“〆張鶴”[1]的銘柄,預 算有限就點“本釀造”吧,如果豪爽點,那麼純米酒乃至吟釀就味道更佳了。 “〆張鶴”是安西和村上都很喜歡的清酒銘柄。 

所謂本釀造、純米 酒、吟釀,在日本釀酒法律中都屬於“特定名稱酒”,它們的不同在於釀造原料的區別,但無論是原料還是製法,都達到了規定基準線以上的,在清酒的世界中已經 屬於精品。另有一類“特定名稱酒以外”的酒,不僅大批量生產,而且還會加入大量的釀造酒精、醣類、色素乃至化學調味料的,就只能叫清酒,而不能有特定名 稱。 

本釀造酒的原料是米、水、米麴、少量的釀造酒精,又算是精品中層次較低的酒。而純米酒,單純使用米、水、米麴來釀造,味道便更醇厚。 至於吟釀和大吟釀,則是對精米步合有更高要求的高等級酒了。精米步合是指釀酒用米磨去外層後剩下部分佔原米粒重量的比例,數字越小則米的精度越高、磨去的 部分越多。為什麼釀酒前的米要磨過?因為釀酒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是利用麴菌將白米中心部分的澱粉轉化為糖分,一來磨去米粒外層的脂肪和蛋白質,有利於菌絲更 好地穿透米心,二來脂肪和蛋白質會給酒帶來雜味,影響香氣。 

執著的日本人對於“精細”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現今的清酒界,追求精米步合極限數字的酒藏和杜氏大有人在。 

“旭酒造”旗下的著名銘柄“獺祭”,就有“磨き二割三分純米大吟釀”[2],即精米步合數字達到了23%,已經算是奢侈品—大吟釀的法定精米步合是50% 或以下,意味著釀這瓶“二割三分”所用的米可以釀兩瓶大吟釀了。 23%在多年前一度是全日本最低的精米步合數字。但不久前,有“全日本手工化程度最高”之稱的“仙禽酒造”,推出了銘柄“鶴龜19”,江湖上更是聞者色 變,將其稱為“幻の酒”。 

但我見到過最誇張的一瓶,是在香港一位好友經營的酒窖中,名為“來福純米大吟釀”[3],精米步合是8%!看數字之低,便知道一定是那種年產量三五百瓶的超限量品,飲家和經銷商一定要親自到酒藏去購買,每人每天可以買的量也是嚴格限定 的。這可算“幻の酒”中的“幻の酒”,出廠價已可以想像,再加上好友長途跋涉來回日本、酒窖的倉儲成本、利潤,嗜清酒如命的我也不敢詢價,徒因囊中羞澀而 增傷心耳! 

受清酒生產的影響,日本一些做蕎麥麵的地區竟也有把蕎麥粒磨皮精白的步驟,也因磨粉後保留的蕎麥粒大小而有了蕎麥麵的等級之分,讓人嘆服,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雖 然理論上說,精米步合數字越低的清酒,味道會更香濃醇和,但實則不然。因為影響酒質的因素實在太多,精米步合只是其中之一,而好米、好水、好的釀酒技術和 帶有酒藏、杜氏個人風格的理念,似乎更重要。可以比較肯定地說,在同一酒藏的出品中,低精米步合酒的基本都比高精米步合的酒好喝,但在不同的酒藏之間,就 不可以這麼比較了。前文提到的“獺祭·磨き二割三分純米大吟釀”,雖然精米步合極低,但在酒入喉以後,舌間會有一點酒精的嗆味,是敗筆,因此在和一些精米 步合35%乃至50%的精品大吟釀的比較中,經常會敗下陣來。何況,只要不是精米狂人,其實沒有必要去追求那麼極致的精米步合。 

葡萄酒那樣的年份差異也不是清酒的賣點。因為清酒的酒米在釀酒前經過了精米這個步驟,不同年份之間的米的差異也就被磨去了(何況本來差異極少)。 

決定清酒品質的,乃是優質的米與水。 

清酒的酒米被業界稱為“酒造好適米”,與一般食用米有區別​​:米粒較大也較柔軟,中心的澱粉 質心白既明顯又柔軟,麴菌的菌絲容易透入。現存的酒米有三十多種,除了最常用,有“酒米之王”之稱的山田錦和現存最古老的酒米雄町(江戶時代開始用來釀 酒)以外,還有五百萬石、美山錦、八反錦等。 

在中國華北和東北,韓國這些東北亞的優質稻米產地,也有酒廠按照清酒的生產標準和釀造方式來 生存清酒,酒米也進口自日本,甚至杜氏也來自日本或有在日本的工作經驗,但比起日本本土的出品,香氣、味道、口感都頗有不如,究其原因,便是釀酒用水的差 別了。日本酒的成分中,水佔了80%以上,從洗米、浸泡、酒母釀製、清洗釀酒器具到加水稀釋這些環節,都要用到水,可見水質影響之大。 

日 本酒藏通常會抽取地下水(日文是“伏流水”)來做釀酒用水。因為日本緯度偏高,多雪山、火山、雪山溶水部分經過岩層數十年的重重過濾後匯集在地下成為伏流 泉,水質清澈潔淨無比,而且含有能提升酒香的礦物質,釀出來的酒,質地極為圓潤柔滑,非常易入口。 1985年,日本環境省制訂了“名水百選”認證,入選的都是水質極高的水源,而以這些水來釀的清酒,自然又有上佳表現了。我幾年前在香港購入了一瓶“磯自 慢大吟釀·東條山田錦·一滴入魂”[4],便是以“名水百選”中之“大井川伏流水”為釀酒用水,開瓶之際便以梨子和哈密瓜的香氣震驚四座,入口口感極滑而 圓潤。對比起葡萄酒那不可避免的果酸和單寧帶來的澀感,這種高級清酒的柔和香味似乎更能討東方人的歡心呢。 

 尚記得,和朋友共享那瓶“磯自慢”是在一家粵菜館,我把酒從冰桶裡取出,倒進杯肚寬闊而杯口內收的布根地紅葡萄酒杯裡,已經讓他們吃驚。似乎在大家眼裡, 清酒還得裝進陶瓷製的小酒壺,像黃酒一樣用熱水溫著,再倒進小陶瓷杯裡喝,味道才對。但實際上,熱飲是“特定名稱酒以外”或“特定名稱酒”中本釀造的專屬 飲法,因為這些級別的酒香味不足,所以需要溫度的助力,把酒香激發出來。純米酒這一級別的,很多是既可冷飲又可熱飲、風味各有不同,至於到了吟釀或大吟釀 這一級別,絕大多數是需要冷飲或者室溫飲用。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室溫,是日本的室溫,16到20攝氏度左右;而冷飲,也不是越冷越好,10攝氏度左右即 可。可以熱飲或溫飲的大吟釀,寥寥無幾,日本當今皇太子最愛的酒藏“黑龍酒造”,出過一款“九頭龍·大吟釀燗酒”,是專為熱飲而造的大吟釀了。 “磯自慢”和“九頭龍”的花果香氣是清酒釀造新潮流的一個代表。而十多二十年前,日本清酒還是清一色的傳統米香。經常聽到老派清酒飲者投訴:現在的日本清 酒和以前不一樣了,這些果香豐厚的清酒不僅要倒進大肚葡萄酒杯裡搖晃才能最好地釋放出香氣,而且果香霸道,大大掩蓋了米香,就不像米酒了。清酒業界是怎樣 從追求米香轉型到果香盛行的?這可以另撰一專欄了。對我們飲者來說,多一種可以選擇的香氣總不是壞事,再加上大部分清酒與葡萄酒相比,價格更為親民,開懷 暢飲即可! 

@Source: 時尚先生

公共汽車變豪宅@Arch







以色列的兩個女人想出了這個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本身的住房危機,他們從以色列公交公司買了一輛廢棄的舊公車,然後將內部掏空,在設計師朋友們的幫助下,完成了圖上的豪宅轉換。 

東京的地下自行車停放系統@Design



東京如此擁擠,以至於想找個地方停靠自行車都很發愁,但也就日本人能想出這種天才創意來解決這個日益嚴重的空間不足問題。 ECO-Cycle Park是一種建設在街道地下11米處的全自動化的自行車存放系統,可以容納200輛自行車。 

儘管日本是世界汽車製造領頭國家之一,而且它的公共交通系統也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自行車仍然是擁擠的城市中比較受人們歡迎的一種交通工具。不幸的是, 停車空間在這個有“彈丸之地”之稱的國家尤為珍貴,自行車車主們經常不得不把車子停在人行道上,這樣就給過路行人帶來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專攻潮 汐和防洪系統的技術公司Giken Seisakusho研發出了這種地下自行車停放系統,把自行車存下去只需要8秒鐘。埋藏在地下的圓柱形結構只有7米寬,但是足夠深,每個圓柱子可以容納 200輛二輪自行車。  

騎自行車的人需要每月交付一定費用才能拿到個人的車卡使用ECO-Cycle停車服務。無論在哪兒,只要想停車,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行車停放在地面上 的停車間(像個報亭一樣)門口,刷卡,機械手鉗住車子,然後門自動打開,自行車進去,消失在地底下。整個過程只需8秒鐘,取回自行車也一樣迅速。自從 2010年東京港南星公園實施這種停放系統以來,這片地區非法停靠的自行車就消失了。 

Giken公司地下研發部門的頭頭Shotaro Yano在談到ECO-Cycle的優點時說:“鋼板插入地下,形成圓柱形結構,再把中間的泥土運走。兩個月就可以完成一個系統的建設。由於土壤壓力是均 勻分佈的(因為圓柱形結構),所以這種停車設備有相當強的抗震能力。運送自行車的裝置是在圓柱體的中心位置,就可以把移動自行車的距離縮減到最小。”一整 套地下停放系統需花費15億日元(150萬美元),目前在整個日本16個不同的地區,包括目前正在施工的,一共有43套ECO-Cycle停車系統。 

世界上最美麗的台階@Travel









位於西西里島Caltagirone小鎮的斯卡拉聖瑪利亞蒙特台階歷史悠久,共有142級,每一級台階都用圖案不同的瓷磚裝飾,從底部一直到頂端的聖瑪利亞教堂,是當地一絕。到了春夏季節,這條“瓷磚大道”會變得更加驚艷,當地人用盆花和彩燈創造出複雜又美麗的圖案。

Caltagirone小鎮距卡塔尼亞港68千米,多年來一直以陶瓷生產製作聞名。小鎮上隨處可見令人尊敬的陶瓷藝人,因為這裡的一切,從宮殿、教堂、紀 念遺跡到花園、廣場,都有陶瓷藝術的貢獻。但最能證明小鎮千百年陶瓷製作傳統的要數1608年建成的142級的斯卡拉聖瑪利亞蒙特台階。這件令人驚嘆的藝 術品連起了Caltagirone的最高點和最低點,整個都用瓷磚鋪就,每一級台階瓷磚的圖案都不相同,烘托出燦爛的本土文化。斯卡拉聖瑪利亞蒙特台階也 是西西里島上最吸引人的景點,而且當地人每年都在這裡慶祝他們最重要的節日La Scala Infiorata 和La Luminaria,節日期間,他們把142級台階當做畫布,用盆花和彩燈裝點出華麗的傑作。 

從5月8日到6月2日,遊客們湧進西西里的 陶瓷小鎮,來到斯卡拉聖瑪利亞蒙特台階,從底部到頂部一路走上去,欣賞美麗的花藝設計。他們還可以進入盆花迷宮中,近距離地欣賞細節。這項獨特的節日活動 也是對他們的聖母Conadomini(Caltagirone小鎮的保護神)表示敬意和讚頌。 

La Scala Infiorata節日過後的一個多月,斯卡來聖瑪利亞蒙特台階又會迎來另一件盛事。在7月24到25日的晚上,為紀念San Giacomo的聖誕燈節(Luminaria Festival)在此舉行,這裡的142級台階會被當地藝術家用4000餘盞手工花燈裝點成複雜的圖案。準備工作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工匠們用特殊的透明 紙做成圓柱狀,叫“Briglia”,中間放入一盞有棉芯的陶瓷燈。在花燈秀開始前的幾個小時,大家把這些燈裝滿橄欖油,燃燒時會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 每年,花燈秀的圖案設計都會被保密,直到節日結束的那一天才華麗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給觀眾大大的驚喜。

皮箱中的家@Design



這是一些超級讚的折疊家具設計,看上去就像是三個大小不一但都帶滾輪的皮箱,但是,將它們展開,你就能獲得一個廚房一個書房和一個臥室。

設計: Kenchikukagu

摺紙藝術:吉澤章——一張紙折出一個世界@Design







吉澤章,日本栃木縣出生之摺紙藝術家,是日本以摺紙進行藝術創作的第一人。吉澤章開創了許多摺紙技術,包括濕折法,這被許多人認為將摺紙變成了一種高雅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他對摺紙藝術的全球普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被譽為摺紙之父。

@Source:創意畫報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