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13

妹島哲學,明淨而曖昧的地帶@Arch

隨著恩師獲得2013年普利策獎,作為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妹島和世,​​早在2010年就捷足先登。可以說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妹島的師承和自身都得到國際社會的 全面認可,而他們的設計並未成為過去。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最近公佈了他們在米蘭設計的博科尼大學校園規劃方案。這座大學將完全對城市開放,最大的兩個特點 是“透明”和“綠色”。建築重新啟用了意大利古典建築中的“拱廊”與“迴廊”形式,形成了許多中庭院落空間,作為建築與公園之間的過渡地帶。
在這片35,000平方米的用地中,建築主要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管理學院的三座建築,是這座學校的主要功能區;第二組是體育和休閒娛樂設施,可以對校外開放,包括奧運賽場標準尺度的游泳池、體育館和健身中心;第三組是宿舍區,可以為超過300名學生和員工提供住宿。
 
圍繞校園用地的是面積達21,500平方米的公園,裡面遍植橡樹、角樹、黑楊和榆樹等各類樹木。這是某種象徵,由茂密植被構成的“外殼”,包裹著知識的內核。
這無疑還是“妹島流”的作風—她自己曾打過一個精妙的比方,她的設計就像一件朦朧的半透明的晚禮服,一些半透明材料的運用和巧妙的空間間隔,使建築既不存在喪失私密性的危險,又獲取了自然的力量—陽光和空氣。
可 以說,每一年,妹島都在吸引世界的目光,無論是數年前的普利策獎的加冕,或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個女建築師策展總監榮譽加身,無論是設計盧浮宮的分館,或 是現在米蘭這個透明和綠色的學校,她始終在遊走在明淨和曖昧之間,和其他女建築師的鮮明風格不同,她始終帶有某種超性別的冷靜。
 
那個素顏的女人
 
可能所有的女建築師都不事修飾,而妹島幾乎在任何時候,都是素顏面世。奇妙的是儘管放在人群中是會被迅速淹沒的一張面孔,但是她那瘦削羸弱的形象,卻很容易被人記住。這個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她所涉及的建築為何明淨又曖昧,和她建築中性化的風格也頗為契合。
近 些年妹島在衣著上已較以往重視許多,但是一副絕不出奇的黑框眼鏡依然架在她的鼻樑上,而束起來的頭髮,簡單設計的圓領黑色印花連身裙,平底鞋。似乎已經成 為她的標識。這個素顏的女人每天工作到凌晨,次日上午十點左右起床,建築設計可以說是她唯一的興趣。有時候被追問得煩了,她會說她還有個愛好是逛街購物, 和所有的女人一樣。
 
“建築是一個人與城市溝通的媒介”。這是妹島在採訪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話,也是“妹島哲 學”的核心。無論是金澤2 1世紀美術館還是法國盧浮宮Lens分館,妹島始終一絲不苟地履行著她“創造公共活動場地的職責”。開放式的空間規劃、大量透明材料的使用使得人們之間的 阻隔更少。
“無論是博物館也好,還是美術館,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應該如同一個街心公園,”妹島在每一個公開場 合都持同樣的立場,她同時沒有忘記批判當代社會的疏離,她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些場館並非為一些特定人群服務,相反的,它們應該能夠包容下不同種族,不同階 層的市民,讓他們自由地休憩,談話,直接跟城市對話,而不是由於空間的不友善,使得人們被迫將目光轉向冰冷的電腦屏幕。
這個素顏的女人由於完全沒有時間再去發展她其餘的愛好,但她卻渴望自己設計的空間,能夠最大可能地幫助其他人,去探求多元豐富的人生趣味。因此需要明淨來打開封閉的空間,又需要一種“曖昧”的空間分割,來作為緩和地帶,使人有迴避和緩衝的空間。
 
那層的透明“細胞”
 

今年普利策建築獎的獲獎者伊東豐雄,認為妹島是一個試圖用極簡風格來串聯建築材料和抽象概念的建築師。而提到這一點,不得不重新回顧妹島和世和她的伙伴西澤 立衛(SANAA)在2004年共同完成的項目— 金澤21世紀美術館,這個設計獲得了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最佳方案獎,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把妹島和世推上了頂峰。 

這是一座低矮的圓形建築,像一個飛碟懸浮在市中心綠化地帶。 360度開放的透明玻璃幕牆,讓室外風景自然融入,四周植物和室內陳列品渾然一體,令觀者忘記身處室內。建築內部以一個偏心圓為中心,周圍游移著1 9個展廳,看似隨意的立方體箱子,實際有著嚴格規範。由於建築的採光和透明設計,室內被柔和的自然光所包圍,波光樹影全然溶解到這座白色建築中,遠遠看 去,如同一個純淨圓潤的漂浮細胞。
人們普遍用穿透或流動來形容這一建築的特質,其實用“光”也許才是本質所 在。妹島對於光線自小就非常敏感。在她的童年,看到年邁的老奶奶,坐在走廊,陽光美好溫煦地灑落下來,她一點都不覺得年老是恐怖的事情,相反陽光讓她甚至 覺得,願意成為一個能夠享受陽光的老人。在後來的設計中,她一直試圖用“光”來營造親和的平台,用“光”,使得疏離的人們得以親近,使得匆促的歲月、逼仄 的現代都市不再可厭。而如同細胞一般透明的外在平台,給予了內心以休憩和寧靜的可能性。
 
那7個長方體的白色積木塊
 
空間始終是妹島和世思考的重心,明淨和曖昧之下隱藏的是在限制下再造一片新境的抱負。 2007年,妹島和SANNA應對紐約新當代藝術館的招標要求,在街角搭起一堆7個長方體組成的白色積木塊,從此逼仄的街區因這幢潔淨透亮的建築而不同。
妹島試圖在這無序的街區提供一個有序而寬敞的空間,然而打破土地面積的局限十分困難,於是長方體組合的方案應運而生,整個畫廊都盡量採用自然光,透過落地窗可以看見紐約街道的角角落落,著名的表述—“外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的意境就這樣誕生了。
建築內部,妹島放棄使用牆壁和立柱間隔各個展廳,以不同高度的台階連接起錯落有致的各個平台,人們就像水一樣在高低不平的河床上流動。霓虹絢爛的夜晚,點點燈光從藝術館牆隙中灑落出來,散發出東方禪味。
誠如妹島所言,“這是個野心勃勃的建築” 。 7個長方體的白色積木塊,象徵著對於空間挑戰的可能性,尤其對於土地使用大幅受限的都市中心區,妹島的7個長方體積木塊,所提供的思路不僅是具有啟發性的,同時具有高度的實用性。
 
那位威尼斯的女策展人
 
現在來回顧2010年妹島和世成為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的意義,並不是她以首個女建築師策展人的身份出現,而在於和以往雙年展策劃者不同,她是一個開業建築師,不是一個建築理論家。實踐和理論永遠不是一回事。
所 以她不會選取微型建築模型來進行展覽。她確定了“人們相會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的主題。擇了46個參與者,參加在威尼斯的“造船廠”,展示一系列的單獨空間。同年5月份,妹島和世在威尼斯測試了“造船廠” 上空的雲層。她乘飛機穿過產生水氣的雲層。雲層迅速下降。她說:“這表明,環境是非常敏感的。我們能夠迅速地監測它。”
回 看這次展覽,一個開業建築師對於真實空間的渴求和珍惜。妹島再度闡釋了她希望打造的空間,而且她已經告別了青年時期相對單純的世界,面對媒體、移動電話技 術和電腦完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複雜現實。她坦言,多媒體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然而空間仍然存在的。她從事建築設計的興趣就是如何讓這個空間更切 合人們的真正需要。那個威尼斯的女建築師策展人,在猶豫多時之後,還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向空間被日益壓縮的世界,提出了對於空間極度熱愛的宣言,一如她 自己一直在打造的明淨而曖昧的地帶。
 
訪談Q&A

Q:你怎樣看待人和建築之間的關係?
A :如何把人群引導到中心去,是我思考的。起伏的設計讓人可以接近建築物中心,移動過程中也可以跟人接觸。起伏的地皮,爬一個坡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雖 然是一個大房間,又看見又看不見,視點可以不斷變化。 Q:如何看待建築中遇到的困難? a:我覺得做建築需要堅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建築不是簡單的物體,是複雜的,要根據本身的方法特點和周邊環境兩方面來確定方案。
 
Q:對於公共空間的看法?
A:我的設計都是源於“公園”這個概念的,我覺得在這個空間中,會產生很多活動,有年輕人在談戀愛,有小孩在玩耍,有老人在交流等等。對建築設計,我是作為一個場所來思考的,把它看作一個人與人相聚的場所,我的出發點是人與人的交流和相會,讓建築進入到人的一種行動中。
 
Q:能否說明“外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這一通透飄逸的風格。
A: 以曼哈頓的項目為例,打破土地面積的局限是十分困難的,我們試圖在無序的街區提供一個有序而寬敞的空間,於是長方體組合的方案應運而生,為了跳脫曼哈頓擁 擠狹促的街區,擴大本身展示功能空間,並置的展示功能以最大化的7個塊狀體量縱向堆疊,並進行垂直錯位設計,讓建築內部產生平台和空隙,從而增加建築內部 的通融性和開放性,同時引入光線,為參觀者提供一個舒適自由的空間。整個畫廊都盡量採用自然光,透過落地窗你可以看見紐約街道的角角落落,表達了一種“外 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的意境。
 
Q:怎樣看待你的作品“夏亭”?
A:2009 年承建的倫敦蛇形畫廊的“夏亭”規模很小,我的想法是在一個大的公園裡頭做一個小的公園。整個屋頂形狀奇特,材料是鋁板,能在陽光下反射產生出一種殊的效 果。在亭子的一角我設計了可以容納100多人的報告廳,這個建築3個月就會被拆掉。整個建築有高低的幅度,最低的地方可以變成一個桌子。試圖軟化建築形態 構成元素之間的界線,使“亭”本身似建築而非建築,與公園整體環境水乳交融。
 
Q:怎樣看待瑞士洛桑的勞力士學術中心?
A: 在設計初期,如何把人群引導到中心區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而且我們希望人在移動的過程中會和別人接觸。因此,我們採用從中心入口的方式,由中間開始發散到不 同的地方,這樣就變成現在這個起伏的狀態。屋頂和樓板將學校組成了一種連續的“風景”,為學生創造了舒適多元的交流學習空間。運用拓撲學的原理將空間分 置,起伏的建築體量代表著村莊、山丘,各種不同尺度的光花園(陽光谷)。山形空間有著極佳的視野可用作學習空間或是餐飲空間,小尺度的陽光谷空間為辦公空 間提供了極佳的尺度和光線,內部空間被柔和地分置卻同時與外部校園流動相連。這是一個開放的建築。

@Source:福布斯中文網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