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2013

李安「少年Pi」 西方特效+東方信仰@News

聯合晚報╱記者張家瑋、張博亭/台北報導

第85屆奧斯卡頒獎揭曉,導演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下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配樂、最佳導演等獎項,成為本屆奧斯卡技術獎項最大 贏家,影評人指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下技術獎項不意外,但能打敗史蒂芬史匹柏「林肯」獲得奧斯卡評審青睞,確實令影評人感到高興與意外,也代表此 屆評審委員擺脫了大美國思維,接受李安結合西方電影工業科技與東方哲學、美學,李安與史匹柏等國際大師都一樣拿下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是外國導演在 好萊塢難以達到的成就 。

影評人楊達敬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得獎結果不令人意外,該片這次幾乎包辦奧斯卡所有技術性獎項入圍,顯示該片技術層次之高,連之前「艾蜜莉異想世界」導演尚皮耶居內在看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本後都宣佈放棄拍攝,可見一般。

影評人麥若愚認為,今年其他提名電影包括亞果出任務 (Argo)、林肯(Lincoln)以及派特的幸福劇本 (Silver Linning Playbook)都是政治正確與彰顯美國主權價值的題材,少年PI要順利出線真的很不容易。

他說,李安拿到第二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近幾年致力將東方儒家或哲學思想,透過西方科技與傳統的美學整合起來,少年PI用的是西方的3D特效,卻傳達了 李安心中的信仰,把東方的傳統價值西方與電影技術合併鑄成尚方寶劍,成為李安在好萊塢所向披靡的利器,最佳導演的結果也證明奧斯卡評委對於個別電影工作者 的努力貢獻評選仍相當客觀。

影評人吳文智表示,導演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很有深度電影,原先國內外影評人都認為,會是黑馬但不是得獎呼聲很高的電影,尤其沒有入圍演員獎 項,大部分是技術獎項部分對導演來說比較吃虧,相對「林肯」及「亞果出任務」就比較佔些優勢,李安導演拿下最佳導演獎,可見奧斯卡評審對於李安在「少年 Pi的奇幻漂流」執導功力的肯定。

@Source: UDN.com

2.21.2013

巴爾幹追夢人@Art





















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卻經歷相同的苦難,他們敬畏不同的神明卻追逐同樣的夢想,在歐羅巴這片容身之地,他們始終是面目模糊的陌生者、異鄉人。2004年瑪格南攝影師Jim Goldberg開始將目光轉向歐洲新移民。他花費四年時間,遊走於巴爾幹半島最著名的旅遊國希臘,記錄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追夢人,傾聽他們漂洋過海的故事,和對未來的期冀。Goldberg最終完成照片+繪畫的拼貼影集《Open See》,藉此給予新移民個體溫暖的注視。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冷戰硝煙的淡去,
移民潮開始逐漸席捲整個西歐世界,並在蘇聯解體后一度達到歷史的峰值。這些移民們多來自那些被戰亂、飢荒、貧窮、疫病和毒品所蠶食著的土地,伊拉克、索馬利亞、剛果、衣索比亞、阿富汗、巴勒斯坦等。無容置疑,移民們為安身的樂土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也引發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於是這種複雜性又賦予了「移民」多重的闡釋角度。誠如大門樂隊的Jim Morrison所唱道的:「當你是個陌生者,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古怪。」他們既是社會不安的誘因,也是經濟動蕩的一環,又是政治遊戲的砝碼,更遑論新舊文化的融合與對立。數年來,儘管西歐各國政府費盡周折,動用各種措施企圖抑制新移民們的不斷湧入,事實上依舊無法阻擋這些倔強的靈魂對幸福的嚮往,和追夢的勇氣。
 
@Source: 周末画报

施維特斯的精神拼貼@Art

 The Clown, 1945-1947

 En Morn, 1947

 Merzbau, 1933

 Anything with a Stone, 1941-1944


 (Relief in Relief) circa 1942-1945

 Man soll nicht asen mit Phrasen, 1930

 Untitled (Quality Street) 1943

 Untitled (Opening Blossom) 1942-1945

The Holy Night by Antoni Allegri, known as Correggio...,1947

 作為歐洲達達主義重要的藝術家,庫爾特·施維特斯(Kurt Schwitters)自創了Merz藝術的概念,即「
在藝術創作中使用任何想得到的材料」。線條、木材、車輪、包裝紙、印刷品……任何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與材質都有可能是施維特斯信手拈來加入作品中的元素,對他而言,這些材質與作畫顏料同等重要。包括理查德·漢密爾頓、愛德華多·包洛奇與達米安·赫斯特等藝術家都曾受到施維特斯影響,羅伯特·勞申伯格更在1959年看完施維特斯在悉尼的展覽后表示「我覺得他的一切創作都是為我而做」。但對施維特斯而言,他在世時的藝術創作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流亡加上晚年受忽視,他的先鋒藝術生涯甚至帶有那麼一點悲劇色彩。
施維特斯的藝術在當時被德國納粹歸為「墮落」藝術,
在友人先後被捕后,他逃離德國。這段逃亡過程堪稱傳奇,1936年離開德國后他首先到達挪威,在挪威被納粹佔領之前,幸運地搭上最後一班船前往蘇格蘭,但在抵達時卻被視為敵人而受到拘禁。與其它許多德國流亡藝術家一樣,施維特斯在二戰期間被拘禁在馬恩島(Isle of Man),但在拘禁過程中,他又能參與群展並發表詩作。流亡,或許讓後世人們對於施維特斯一生的評價都著重在其上,而這段經歷的影響後來反映在施維特斯1941年到達英國,至1948年在英國哥比亞逝世這段期間的創作之上。
或許就像他對戰爭中藝術的評價,「戰爭時,
一切都處在嚴重的動亂之中,在學校學的東西現在對我而言沒有用處了,而新的、有用的概念也還沒誕生。一切都崩解了,新事物必須在碎片中理清;而這就是Merz。對我而言就像一場革命……。」1941年被釋放后,施維特斯來到倫敦,繼續藉由日常事物來做藝術表達。街道上被丟棄的糖果包裝紙、舊報紙、雜誌、公車票,再度激發他的靈感,在他人生最後的八年中,施維特斯的創作十分多產,他在拼貼中大量運用了倫敦的印刷品以及美國雜誌中的種種元素,而有些作品中使用的郵票、護照照片、票根等元素,也充滿了強烈的流亡色彩。他更開始在雕塑中使用大量使用有機物,比如以樹枝、骨頭等物品當做雕塑支架。
遺憾的是,作為一個流亡藝術家,
施維特斯在倫敦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兩年,他搬至湖區(Lake District),受到坎布里安的自然景色影響,他將自然界的物品加入作品中,創作出如作品Untitled (Opening Blossom) 等他認為自己在英國創作的最好的作品。他更開始想重新創作在德國的建築裝置「Merzbau」,但此項目才剛開始進行,施維特斯就不幸逝世。施維特斯在英國期間的作品,多少因為這位極具天賦藝術家晚年未受青睞,而顯現出些許遺憾的色彩。
 
「 Schwitters in Britian」展覽1月30至5月12日在Tate Britian展出,
是第一個展出施維特斯晚期的作品大型回顧展,展出作品超過150件拼貼與雕塑作品,許多作品是首次在英國亮相。
 
@Source:  周末画报

娜塔莉波曼 演繹Dior「愛的香水」廣告@Fashion






2013/02/21 

如果說1947年的 Miss Dior 迪奥小姐是一段充滿驚喜的故事,那麼,2013年作為Miss Dior永恆的女主角,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更把這份迷人香氣提升到一個極致浪漫的層次,在全新廣告中與男主角上演甜蜜愛情故事,將屬於戀愛中女人的香味感受完整呈現。
「Miss Dior淡香水」這款傳遞愛的故事的香水,如同娜塔莉波曼在電視廣告中所演繹的氛圍,充滿戀愛的氣息,以明亮花香蘚苔調為主要香氣,前味以甜橙開場,接著 來自突尼西亞的橙花以及土耳其玫瑰的核心花香調逐漸綻放,並與濃郁的印尼廣藿香完美揉合,創造令人無可抗拒的魅力!
2013 年 Miss Dior 身體香氛系列包裝全新改版,承襲 Miss Dior 建築結構概念瓶身設計,以高雅純淨的霧面白色瓶身優雅登場,瓶身頂部為方形幾何設計,側面飾以迪奧經典的霧面千鳥格紋,完美展現Miss Dior 優雅迷人的獨特氣質!

藝術的工匠@Culture












每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研究院(AMPAS)
都會沿襲一個歷經近百年的傳統——向當年度的傑出影片製作者頒發奧斯卡,用以表彰他們過去一年的突出貢獻。儘管奧斯卡是一個針對美國國內電影從業人員的年度盛會,但它儼然已是全球影迷翹首企盼的頒獎禮了。世界電影史上的兩次大變革,加上好萊塢的生意法則,明星制和作者論把導演和演員抬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因此媒體的聚光燈對準的往往都是紅毯上的明星或頂級導演們。
誠然,
製造夢想是電影娛樂業在比佛利山腳的好萊塢開辦第一家攝影棚以來便一直在履行的利益性義務,但如果我們翻開好萊塢電影史便能發現——驅動這台龐大的造夢機器日以繼夜運轉到今天的唯有聚光燈后的創作者,這些用影像、聲音及其他視聽感受呈現出來的技術工作者才是好萊塢稱霸全球娛樂業的關鍵,而奧斯卡獎項里也有近半數獎項授予了這些電影科學與技術界的魔術師。
視覺的藝術
電影藝術自其誕生以來,經歷了畫面比例、色彩、視覺特技、
光學採集設備和幀數等多種形式的變革,而在好萊塢這個視覺奇觀的前沿地,為了實現影片中各種斑斕色彩、光影效果和奇幻景緻,視覺團隊的核心人物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今年提名奧斯卡的視覺類技術獎項人員,也是一如既往「新老爭鋒」的局面。
將一部影片中的人物和空間包裝得天衣無縫地切合時代特徵,
同時又能體現出獨特視覺風格的,必然是電影成功的第一步。少了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和化妝界的藝匠們,明星們也會黯淡無光,再宏偉的設定也會降格為毫無趣味的故事板。在這些領域,多數獲得提名的影片以古裝片、魔幻片和歌舞片居多,因為這類影片的年代設定大都沒有貼近現實的空間和妝容參考,整個影片從裡到外都需要相應的設計師和造型師們量身定做和打造,無論是《林肯》中南北戰爭時期的人情風物,是《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的中土世界萬象,抑或是《悲慘世界》所復原的法蘭西帝國風貌,再者如《少年派奇幻漂流》中如夢似幻的諾亞方舟和海上勝景,無不需要美術指導們依循創作者的設想描繪成圖紙。
今年從客觀意義上最能體現美術指導技巧的影片非《安娜·
卡列尼娜》莫屬,這部改編自托爾斯泰名著的影片雖然有著宏大的故事背景設定,但影片創作者們開先河式地將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搬移到了舞台上,而且是在同一個舞台上完成了家宅、議會、馬場、舞廳、火車站、郊外等幾處風格迥異的空間布置,同時通過活動背景片的變換來實現一個鏡頭內場景的躍遷,利用有限空間內的有限布景來讓觀眾一望便知的空間設定技巧,正是美術指導們追求的造詣。
比起美術指導來,化妝和服裝的主要服務對象集中在人物身上。
一部幾千人出鏡的魔幻片中,光群眾演員的戲服、頭套便得準備上幾千套,而每完一個鏡頭,服裝、化妝都得重新進行打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許多女星能拿到最佳表演獎的秘訣,並不是她練就了出神入化的表演技巧,許多情形下是服裝和化妝的加分使然,譬如妮可·基德曼在《時時刻刻》中的假鼻子恐怕成為她能問鼎奧斯卡的重要因素,從側面可以看出化妝對於人物形象塑造的功效所在。
在服裝設計方面,不得不提到石岡瑛子,
這位觀念前衛的時尚設計師早在1990年代就因為弗朗西斯·科波拉重拍的恐怖片經典作品《驚情四百年》中出色的現代感中世紀服裝設計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大獎;印度裔美國導演塔西姆·辛的影片也因為石岡瑛子出色的服裝設計而令人印象深刻(《入侵腦細胞》、《墜落》,後者也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獎提名),今年她與辛再度合作的作品《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同樣因為其顛覆性的童話服裝設計理念而贏得了奧斯卡業內評委的鐘愛而順利提名,但令人惋惜的是,石岡瑛子本人在2012年初去世,這次提名如若能成為她二度獲獎的絕唱,也許可以為她華彩的人生畫上一個遲來的句號。
影像的締造
當整個影片世界構建完成之後,便是電影藝術中最為靈魂式的人物—
—攝影師們出場的時機了。一部電影從文字劇本和抽象的概念圖、分鏡頭腳本,到最後的成片尚有很長一段距離,唯有攝影技巧才是原初的理念可以以多少百分比用影像還原的保證。導演和攝影師之間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繫,許多知名導演的重要作品,幾乎均出自一兩名與之保持長期合作的攝影指導之手,同時在其他導演的影片作品中,這些人物的視覺標籤也會異常明顯。
奧斯卡最佳攝影指導提名名單中有著許多位殿堂級的人物,
他們在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內享有盛名,經手的作品多數都能贏得奧斯卡的青睞。其中最為影迷熟悉的應該是亞努斯·卡明斯基,他採用的去色技術和後期染印技術幫助斯皮爾伯格拍攝了他口碑最高的兩部作品《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通過他的影像風格,斯皮爾伯格剝去浮華后的影像歷史沉重感才能如此深入人心。卡明斯基在斯皮爾伯格的歷史劇、科幻片中經常使用的「神秘頂光」和逆光處理,會多少會讓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手法,為影片中的人物營造一種神聖而神秘的氛圍,而這些都是斯皮爾伯格影片的重要特質。
另一位攝影泰斗級的人物是羅伯特·理查德森,
與之相關聯的幾位導演名叫馬丁·斯科西斯、奧利弗·斯通和昆汀·塔倫蒂諾,這三位導演分別代表了自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的三代電影創作者的標杆性人物,而羅伯特·理查德森幾乎擔綱了他們1990年代以來的所有重要作品,他不僅將斯科西斯黑幫片的華麗視覺運鏡和復古風格綿延到了昆汀·塔倫蒂諾的影片中,並且幫助後者的作品從純模仿上升到了具有獨特影像質感的優秀影片,今年提名的影片《被解放的姜戈》也將為觀眾帶來新世紀的西部片美學奇觀。
今年提名的人選中,還有一位近年來贏得無數讚譽的人物——羅傑·
迪金斯。這位英國的攝影師憑藉當年在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和安德魯·多米尼克的《刺殺神槍俠》中出色的攝影技巧,拿下了當年的兩個奧斯卡提名,但最終惜敗於《血色將至》的羅伯特·埃爾斯維特。迪金斯在攝影構圖、夜景布光和自然光運用領域都有很深厚的造詣,他能利用攝影技巧準確地把握住每場戲的情緒氛圍和空間關係,也是樂意嘗試新事物,許多新人導演的作品也得益於他的參與而廣受認可。今年他與薩姆·門德斯合作的最新一集007影片《大破天幕危機》不僅為影片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陰暗色彩,同時在這部擁有大量特異空間的影片里營造出了獨特的視覺觀感。
在視覺效果設計方面,雖然近年來數字圖形技術甚囂塵上,
但視覺效果設計中還有許多應當引起重視的物理特效製作,今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的主角多數是矮人,在《指環王》系列中,導演就採用了強迫透視法原理來打造物理特效,從而製造出身高差別的錯覺來營造電影中的身高差別感,而這次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採用的是3D拍攝,而原先基於視差原理的強迫透視法在這種拍攝條件下不可同日而語,但視覺特效團隊依然克服了這些瓶頸,將《霍比特人》的精髓得到了精確的還原。
形態的建構
當影片中的世界通過影像記錄完成之後,
接下來便是通過創作者的視角將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當導演因為不舍他拍攝的素材而優柔寡斷的時候,剪輯的作用便顯現了出來。如果說攝影和美術方面的藝匠們是建造者的話,那麼最終成型的建築輪廓便是剪輯的功勞。
一般而言,
新聞紀實類和動作類題材的影片在剪輯提名上比較有優勢,因為這些影片經常採用多機位拍攝同一場景,所以一場戲不僅素材多,而且需要較強的事件節奏,這對剪輯來說是一個功力的考驗。今年兩部在前期呼聲很高的影片便是剪輯魅力的絕佳體現,它們就是本·阿弗萊克的《逃離德黑蘭》和凱瑟琳·畢格羅的《獵殺本·拉登》,兩部影片的剪輯都有威廉·戈登堡的身影,當年他負責的《盜火線》便是這種紀實剪輯風格的集大成作品,而今年這兩部熱門影片想必會讓他有所斬獲。
另一位提名剪輯的老驥名叫邁克爾·卡恩,
他自20世紀60年代末入行至今,擔綱了斯皮爾伯格製作的大部分影片的剪輯工作,動作科幻大片的氣勢恢宏感和深沉文藝作品的凝重沉穩感都能從他的手下產生,或許近年來他的剪輯風格如同斯皮爾伯格本人那樣已經走向了另一種傳統的套路,但在每部影片中依然能體會到他的無盡活力。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剪輯充分利用了3D影片中景深變換與人眼適應性的特點,通過景深疊化的方式實現了從特寫到大全景的順暢過度,也是值得公眾注目的候選者。
電影,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用視聽語言講述的故事,
只有電影背後那些默默地製造美輪美奐的影像、創造連續性幻覺的片段,以及用以假亂真的布景和數字特效來創造太虛幻境的藝匠們,才是讓《亂世佳人》這樣的經典影片在幾經更換導演之後才能保持頂尖水準的要詣所在。
 
@Source: 周末画报

玻璃瓶子卷筆刀:Sharpener Jar@Design

來自設計師Craighton Berman的一個美妙創意,玻璃瓶子卷筆刀( Sharpener Jar ),瓶蓋中間是鉛筆刀,轉動鉛筆,木屑將掉入瓶子~當你收集起了一瓶子漂亮的鉛筆花,你就會發現,那些形態各異的捲曲中,是消失的時間,也是過去一切的美好~ 

設計師:Craighton Berman

2.20.2013

蘑菇沙發:O'keeffe Sofa@Design








來自日本設計師Kei Harada的創意, 蘑菇沙發(O'keeffe Sofa) ,看上去就像是森林中綠樹下一從白色的小蘑菇,每一隻都長得鼓鼓囊囊,中間填充著鬆軟的泡沫~把自己完全放鬆了攤平在上面吧,裝扮成蘑菇,哈哈。 

設計師:Kei Harada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