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3

中國就是POP!@Art

 沃荷在天安門前,1982。
沃荷在故宮,1982。

文/鄭勝天(典藏國際版《Yishu》雜誌總策畫)

Pop這個英文字在藝術圈被譯為「普普」,或「波普」,多指1950年代西方興起的那個藝術流派。其實英文中這個詞義相當豐富:既是「Popular」 (流行)的縮寫,又是可口可樂等無酒精飲料的簡稱。許多樂隊、刊物和團體也都以此為名。不帶大寫的pop,用來形容平地雷聲、當頭一擊、甚至小妞兒俏式地 往後一勾腿。  

3月中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的「全球Pop研討會」開了整整兩天。十幾位來自各國的學者一起討論這個詞對當今世界的涵義。那天會場因暖氣失靈而溫度驟降十度,一片紅色裝潢的會場氣氛卻仍然十分熱烈。

我的壓軸演講題目是「Pop在中國:勞森伯格前後」。1985年勞森伯格到北京開個展,中國人才正式見識了普普藝術,我就以此作為一個時間點。其實 1982年他先來過一次,去安徽涇縣找工人給他用宣紙做拼貼。到北京和拉薩巡展的興致也就從那時引起。不太為人所知的倒是,同一年還有位重量級人物也來過 中國,那就是被稱為普普藝術「教皇」的安迪.沃荷。 


沃荷 in China
 

沃荷於1982年10月下旬從紐約飛到香港。在機場接他的是當年尚嫩幼年輕的戴奇(Jeffrey Deitch)。按沃荷自己的說法,他來這個東方之珠的目的是「掙些錢付房租」。他被介紹給一位年輕富豪,希望從他那裡得到一些肖像訂件。雖然今年在香港 美術館舉行的「安迪.華荷:十五秒鐘的永恆」展覽(香港譯為華荷)中也包括了藝術家那時帶回的一些遺物:如小禮品、機票之類,但直到今天我們對此次旅行的 詳情卻知之甚少。在僅見的一些資料中,連邀請的主人也只是一位名語焉不詳的「神秘富商」。我最近千方百計終於找到了這位未顯真身的人士。希望不久就有機會 採訪他。

沃荷在香港期間還去北京訪問了四天。那時他在西方已經家喻戶曉。到北京也是一行浩浩蕩蕩,還有私人攝影師緊跟相隨。可惜在三十年前的北京,沒幾個人知道這 位頭戴銀白色假髮的老外是何方神聖。沃荷見不到狗仔追蹤、粉絲驚叫,也許多少有點落寞。但他穿毛裝試龍袍、學石獅扮鬼臉,倒也會自得其樂。沃荷在北京沒見 過當代藝術家,倒是被拉去看了一位書畫家的表演。那人揮筆寫了一個「壽」字。沃荷用馬克筆畫了一個金元符號作回應。他還到天安門前的照相攤上留了一個影。 黑白上彩的照片不久如期寄到他手中,大大出乎他的預料。

最讓他興奮的是生平從未見過的一個另類社會面貌:人人穿著藍制服、街上只有自行車、廣告牌上都是大字的革命標語。他在每天用越洋電話口授回去的「日記」中 說:「真是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我覺得它(中國)比我們的文化更讓我喜歡。它很簡單。我喜歡人人穿藍制服。我也喜歡每天都穿同樣的衣裳。」他的攝影師 馬科斯(Christopher Makos)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解釋為何沃荷在中國如魚得水。他說:「你知道,這就是那個畫康寶濃湯罐頭的傢伙。他做的一切就是翻製重複。而這裡的整個生 活方式都是建立在此想法之上。」 


Pop=山寨?
 

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也許因為中國人口眾多,也許由於自古崇尚模仿,所以對我們來說,重複翻版似乎是天經地義。文革中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印到幾億張。毛 像章的總數多達二十億。沃荷用絲網印400幅毛照片又算得了什麼。前些時有位西方學者批評中國的「政治波普」毫無批判意識,只不過是文革宣傳的變種,與西 方Pop藝術觀念並無相同之處。他還一一歷數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西方大師的模仿抄襲。此君不知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沃荷遠在三十年前就已對此心領神 悟。

我忽然想起中文有一現代詞和Pop極為相似,就是大家常說的「山寨」。Pop和「山寨」的方法都是照搬、挪用、拼湊。有人問:中國有Pop嗎?如果有,怎 樣為中國的Pop文化定義?我不妨回答說:你們有Pop,我們有「山寨」。「山寨」雖然抄襲,但也包含著調侃和挑戰意味,就是不想遵從你們的遊戲規則。 「山寨」精神貫穿著上千年的中國文化,Pop這個詞還涵蓋不了。只不過要想把「山寨」的語義解釋給外國人聽,怕得要費許多唇舌。

《紐約時報》著名藝評家柯特(Holland Cotter)幾年前訪華歸來寫過幾篇生動報導,為他贏得新聞界最高的普立茲獎。他在《毛威力的翻版》一文中提到沃荷對中國的神迷,對長城和毛的讚美。接著他寫的一句話最精彩。他說:「中國就是Pop。以前是,現在仍然是。」

@Source: 《典藏投資》2013年4月號

杜拜藝博 稱霸阿拉伯世界的文化綠洲@Art

 史金淞在杜拜駐村時,工作室旁就是跑車改造廠,每天工作都會聽到跑車轟隆轟隆響,有時候還會伴著附近清真寺阿訇聲,兩者聲音類似,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拉扯促使他完成作品《內在的花園》。
沙迦雙年展將作品錯置於舊城區大小廣場內,這件Bubbles in the City讓人有如置身於庫柏力克超現實世界中。

文/吳亞男

杜拜當地知名當代藝廊The Third Line總監Laila Binbrek告訴《典藏投資》杜拜與阿布達比的差異到底在哪裡:「杜拜酋長謝赫勇於挑戰,敢拚敢衝,造就了許多全球第一,也因為他的野心,導致2008 年那一場幾乎把我們殲滅的杜拜危機。或許對大家來說,杜拜就像一個很有理想,做事顧前不顧後的小弟,相比之下,阿布達比就是一個沉穩,但作風保守傳統的大 哥。」Laila Binbrek強調:「可是對我們來說,謝赫提供我們很多機會去想像,去創造,在短短幾年內,許多由年輕一代創建的當代藝術畫廊及新銳文化藝術機構陸續出 現在杜拜。這在阿布達比,所有藝術機構都由政府出資興建,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所以在今年第七屆的杜拜藝博會,我們見到許多年輕的本地當代藝廊,本地藝術刊物的增加,以及非盈利藝術機構的積極踴躍,最重要的是參展畫廊也逐漸脫離濃郁 的本地味。杜拜經濟的回溫,外資機構陸續遷回,本屆藝博會也出現許多新面孔藏家。主辦方這次擴大組織媒體及藏家團參觀杜拜眾多藝術機構,記者現場可以感受 到,今年杜拜的確與往年不同,整體氛圍與買氣活躍積極很多。 


阿聯酋藝術連線

隨著杜拜藝博會的舉行,整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歡欣鼓舞地迎接Art Week。包括在卡達MATHAF揭幕的第七屆國際藝術論壇,沙迦邁入第十一屆的雙年展,阿布達比的Abu Dhabi Festival。除了藝博會,杜拜還有杜拜設計日以及無數個畫廊展覽開幕。最值得一提的是沙迦雙年展,由於總監沙迦公主的大力支持,沙迦舊城區有了煥然 一新的面目,在原本的城區中加蓋了幾棟純白色的強調幾何形狀的建築物。這與本屆雙年展策展人長谷川祐子認為,沙迦所具有的融合公共場所和私人生活元素的伊 斯蘭庭院相呼應。總是打扮得很時髦的沙迦公主表示,這些建築物不僅作為雙年展展區,更是沙迦藝術基金會未來的基地。「當這些建築物蓋好時,好多戶人家天天 從窗戶探出頭來看到底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在舊城裡打造一個藝術基地,我會希望藝術不只是富人的消遣,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近感受的文化產物。」

沙迦雙年展在今年獲得無數好評,實在是大家真的無法再忍受舊展區的折磨,雖然參觀新展場也必須曝曬在烈日下,但偶之在廣場上遇到Ernesto Neto的作品,也製造了些唯有在沙漠中感受到的讓人虛實不分的幻影。巴勒斯坦也藉機正式宣布巴勒斯坦美術館(Palestinian Museum)將於明年秋天落成,由於國內經濟困頓,籌建資金皆來自旅居海外的巴勒斯坦人。有謠言指出由於資金短缺,阿布達比的古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正停建中,公關表示,美術館組織結構的確變動過,但是資金鏈完全沒有問題,正式破除謠言。 


買氣旺 畫廊樂陶陶

來自倫敦的Pilar Corias首先在開幕預展以15萬美元賣出一件巴基斯坦藝術家Shahzia Sikander的多媒材作品,同樣一位藝術家的兩張攝影作品則賣給了歐洲藏家。由站台中國推薦駐村的史金淞作品《內在的花園》被王儲哈曼丹王子 (Sheik Hamdan bin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買下,另一件同樣主題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在開幕預展最後一刻,也以12萬美元賣給本地藏家。法國Yvon Lambert畫廊帶來的Bertrand Lavier雕塑作品以51000美元賣給一位歐洲藏家。

本地畫廊表現也不俗,專門經營中東地區當代藝術家的The Third Line,賣出Rana Begum及Laleh Khoramian的作品。Isabelle Van Den Eynde主推的伊朗藝術家Rokni Haerizadeh總共賣出三件作品,另外一位藝術家Idris Khan作品則是破百萬台幣(3萬7900美元)。老牌Ayyam Gallery及Green Art Gallery整個展場牆在第二天便掛上新的一批作品。年輕的Grey Noise畫廊也賣出幾件3千至5千美元的作品,銷售經理特別強調是賣給年輕藏家。在杜拜經營人脈已久的常青畫廊,這次三位負責人全部出動,總共賣出 Mona Hatoum、Kiki Smith及Pascal Marthine Tayou的作品。Mario笑咪咪地表示,經營畫廊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在擴張營運版圖,而是在藝術圈裡經營人脈,他還說,全球藝術圈其實並不大,這之中的 人際關聯只要深入經營,網絡編織會愈來愈龐大,有利於銷售;不約而同地,站台中國孫寧也抱持同樣的想法,已經是第二年參展,孫寧表示畫廊第一年雖然沒有達 到銷售,但是只要不放棄經營,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回報,否則第一年的努力就算白費了。

@Source: 典藏投資》2013年4月號 

伊東豐雄突破居住限制:建築復古風@Arch









摘要:去年,建築師伊東豐雄出版了《那天后的建築》一書。 “那天”指的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遭受到了大地震的襲擊。這場自然災害影響了伊東豐雄先生的諸多作品。地震不僅產生了日本東北重建相關的項 目,而且改變了日本人的日常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人們不再依靠核能,而是形成了新的能源平衡方式。 

在2013年3月東京海灘Odaiba會議中心舉行的House Vision會議中,伊東先生在和Lixiil建築事務所的一次合作中提出了“突破居住限制”這一概念,希望可以在未來的住房中融入復古元素。 

平 面設計師兼項目監理Kenya Hara曾出色地策劃了2013年的House Vision展覽會。這一展覽為全新思維模式的城市居住生活模式的創意提供了平台。 Kenya Hara希望能夠在幾年內徹底改變日本民眾對於居住和相關產業的態度。他堅信高科技住房的普及化是可能的,House Vision展覽會的參觀者在八個真實生活居住模型中已經展現出日本下一代的住房需求。住房的起居空間通常坐落於墊高的木質平台上,這是典型的日本的傳統 住宅模式。在結合日本傳統和現代科技的前提下,展覽會展現了依舊保留小型東亞村莊文化傳統的當代建築提案。主要起居空間坐落在稍高的縱橫交錯的橫樑上,這 是傳統日本住宅避免潮濕的方法。大型的滑動門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將房屋內外連為一體,將室內和自然融為一體。 

餐廳和盥洗室都是封閉的空間,通過中間區域連接到房屋的其他區域。日本住宅都帶有一個封閉式的庭院與環繞的綠地。這樣的結構既可以對外開放,也可以將室內和室外隔離開,讓住戶可以不受打擾地獨自享受。 

2013年東京The House Vision展覽會為這些居住概念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平台。展覽將會展出生動的實例,不僅僅限於房地產業,更包括各式各樣在未來幾年內參與住房建設的其他產 業。在“用新常識構建新住宅,構建工業未來”的概念驅動下,已經參與到房屋建造運動的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和住宅建造者們將攜起手來,共同締造未來七個獨立 區域內多種多樣的生活住宅。

4.20.2013

逝去的城市之光@Art








喬治·韋斯利·貝洛斯(George Wesley Bellows ,1882—1925)的回顧展,將3月16日,
登陸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將持續展出至7月9日,這是「垃圾箱」畫派(The Ashcan School)的代表人物Bellows首登英倫,引發各界關注。本次展覽展出了他各個時期 120多件作品,包括了描繪拳擊場面和反映紐約市井生活的精品。這些作品來自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惠特尼博物館、耶魯大學博物館等59家機構,足見主辦方的重視。
星星之火的草根藝術
喬治·貝洛斯,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出生並長大成人。
學生時代當過棒球手、打過籃球,出眾的運動天賦使貝洛斯備受讚譽。他還為學校年鑒、商業雜誌畫插圖,在當地同樣也小有名氣,但職業體育、商業插畫,並沒有成為貝洛斯的最終選擇。1904年,大學畢業前夕,貝洛斯離開了俄亥俄來到紐約,住在57街的YMCA。不久便進入紐約藝術學院,投身在Robert Henri門下,重學藝術。
Robert Henri早期的作品尤其受到愛德華·馬奈、弗蘭斯·
哈爾斯和迭戈·委拉斯開茲的畫風的影響。1900年定居在紐約和1902年開始在紐約藝術學院執教。他逐漸開始拒絕印象派和傳統學院派繪畫中講究規整、優雅的傳統,把注意力轉向更為大膽叛逆的現實主義風格,影響了一整代美國畫家。
Henri對貝洛斯筆下流露出的草根特性印象深刻,
他認為正是這種來自底層生活的力量,才是像紐約這樣的新興國際大都市保持活力的源泉。無可否認,美國文化是一種集體榮譽感非常強的文化,它是由很多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組成。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平民文化」的蓬勃發展,這種「蓬勃」在貝洛斯的筆下,是一種對生活中平凡細節的致敬。1906年,貝洛斯在百老匯附近租了工作室,自此紮根紐約,汲取靈感,並最終成為「垃圾箱畫派」中才華橫溢的一個。
鍍金時代的代言者
1871年到1913年,被稱為美國社會的「鍍金時代」。
1913年,美國的人均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此同時,這個時代也催生出美國歷史上第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壟斷企業,這些企業時至今日仍是美國經濟的支柱和象徵。
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紐約1905-1908」,
描繪了貝洛斯對於「鍍金時代」里的紐約所留下的獨特印象。我們可以看到街頭打架的少年、在東河邊光著身體玩耍的孩子、康尼島海灘踏浪的一群青年,以及在中央公園大遊行的隊伍。
《紐約》(1911年)描繪了曼哈頓熱鬧繁華的街景,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熙攘熱鬧的人群,象徵工業力量的汽車與不合時宜的馬車擠滿道路。全畫色調較暗,略顯凌亂的用筆與陰沉的天色,相應成趣,給觀者心理平添了幾分壓抑。此畫的珍貴之處還在於,1908年紐約市已立法禁止馬車進城,貝洛斯在這幅作品中描繪了馬車運貨的場面,已成為紐約城市發展歷程中的絕版風景。
創作於1907至1909年的三幅《賓州車站開挖》,
記錄了紐約著名的賓州車站大樓動工興建的情形。賓州車站大樓於1910年竣工,是紐約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為紐約長途火車站,每天數百萬人通過車站來往於紐約於全國各地。1964年,賓州車站大樓因為改建被拆除,如今也只能在膠片、紀錄片里看到。
拳擊場面,血脈噴張
除了記錄城市生活,貝洛斯一生還畫過很多幅拳擊題材的作品,
甚至有一幅出現在1998年正式發行的美國郵票上。本次展覽,主辦方就準備了三幅拳擊題材的油畫,分別創作於1907、1909、1924年。另還有三幅銅版畫,分別作於1917、1921和1923年。
這些作品中《沙奇俱樂部的猛拳出擊》(Stag at Sharkey's)最為精彩,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的宣傳主題。
拳擊手們充滿張力的形體,色彩的強烈對比,光影變幻的微妙掌控,不僅呈現一種戲劇誇張的藝術效果,更有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貝洛斯甚至不忘添加一些血淋淋的色彩,愈加強調了這一層真實感,素描般簡率又傳神的筆觸充滿感染力。貝洛斯能將一塊畫布演變為一個微縮舞台,舞台上既上演著激烈的搏擊比賽,一個個定格的瞬間鮮活了百年;舞台上又濃縮著世紀之交的美利堅民族精神:堅毅、陽剛、活力、勇往直前。
在1924年創作的《丹普西與費爾波》(Dempsey and Firpo)一畫中,
貝洛斯刻畫了拳擊手費爾波將丹普西一拳打出舞台的瞬間。雖然人物的動作仍然誇張,由於光線和筆觸的關係,雖然整個畫面內容強而有力,但形式卻顯得溫柔了許多。
事實上,貝洛斯對於拳擊題材的熱衷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貝洛斯本人是一位積极參与政治的社會評論家,用他的藝術代言了他的時代,他的藝術語言充滿同情、悲憫、幽默、委婉的諷刺,他的作品也出版印刷並發表在當時的一些主流報刊雜誌中,其中不少是當時活躍的政治期刊。從這個立場看,一連串拳擊手圖像,不僅僅是呈現了人體的力與美,也是表達他對種族、性別和宗教立場。
此外,貝洛斯還是一位出色的版畫家、
雜誌插圖作者以及政治題材漫畫家,更是美國版畫藝術的先驅者,曾經與印刷廠的工人並肩工作,製作了近200個優秀版面,印出的作品至今暢銷不衰。「他是一位畫家中的畫家,版畫家中的版畫家,」美國繪畫與雕塑協會的博物館愛麗絲·普拉特·布朗策展人獎(Alice Pratt Brown Curator)獲得者芭芭拉•溫伯格如是說,「我想不出他那個時代還有誰像他那麼視野寬廣,像他那麼勤奮,像他那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成就了那麼多事。」
1925年1月8日,貝洛斯突發患腹膜炎,入院急診,
卻因手術失敗不幸離世。貝洛斯去世時年僅42歲,他留下了深愛的妻子艾瑪,兩個女兒,安妮和簡,留下的眾多作品被藏家們爭相收藏,比爾•蓋茨在1999年花了兩千七百五十萬美元購買了他的名作「Polo Crowd」。
貝洛斯死後,葬於布魯克林區的格林伍德公墓,
他筆下絢爛多姿的城市之光或將成為「鍍金時代」最好的圖像註腳。可貴的是,這些信息並沒有湮沒在歷史的煙雲中,透過展覽,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辨析出那個時代里美國人的點滴生活和專屬於他們的驕傲與榮光。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想東山再起 ,台灣該學壽司之神@Thinking

撰文者:黃齊元
高爾夫球王老虎伍茲最近重奪世界排名第一寶座。他經歷性醜聞和婚變之後兩年多(124周)才再重登頂峰,中間甚至一度跌至世界50名以外,有人(包括我)預測他從此就會淪為平凡選手,但他終究還是以實力和毅力證明了自己的能耐。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一直對重登頂峰這個題目很有興趣。前有星、韓等強勁對手,後有東南亞諸國後起之秀,台灣的東山再起之路並不容易。
以台灣運動員為例,我們目前看到的表現非常mixed。曾雅妮已經低迷一年多了,最近丟掉了世界球后寶座,短期內還看不出復甦的跡象,打得依然荒腔走板,缺乏一個一流運動員的信心與架勢。

王建民稍微好一些,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表現完美,找回了自信,重回洋基隊小聯盟,趁著幾個大牌球星頻出狀況,有可能可以回到大聯盟。這個故事和林書豪的灰姑娘遭遇是如出一轍,你只有一次捲土重來的機會,搞砸了就out,做對了則鹹魚翻身。
林書豪則是表現較好的一位。雖然他高薪拿到火箭隊的offer,但是球評都認為名過其實,批評他只是一個二流的控球後衛。不過林書豪沒有讓這些事情 影響他的情緒,一直專注練習,持續地對球隊有貢獻,有時候貢獻多一點,有時候少一點,雖然不及隊友哈登那麼閃亮,但還是站穩自己的位置,即使偶爾失常也不 過就是二個晚上,不會像曾雅妮那麼久。NBA例行賽球季即將結束,火箭隊很有可能以第七名晉級,尚優於眾星雲集的湖人隊,跌破所有專家的眼鏡。
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不管是一個運動員、企業或國家,作為top performer你必須能夠"consistently"維持一定的水平,避免大起大落。維持穩定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你要不斷練習才能達到這種卓越的境界。

最近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壽司之神」,講高齡86歲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小野二郎的故事。他從9歲就入行,已歷經75年的淬鍊,每天就是重複做一件事,從來不曾厭倦,總是不斷地在想如何超越自己,精益求精。
小野二郎在東京的店只有10個座位,訂位要等一個多月,只供應壽司,沒有別的菜。米其林評審非常訝異那麼簡單的菜為何味道如此有深度,他們稱之為「極簡的純粹」。
「你一旦決定職業後,就要全心投入工作,熱愛自己的工作,窮盡一生來磨練技能,這是成功的要訣。」小野說。

「我連夢裡都在握壽司,點子多到夜裡會驚醒。」
小野的故事讓我很感動,他不愧是達人中的達人。以前的我總是強調創新,認為企業一成不變地做同一件事好像沒有什麼出息,但同樣的事情可以透過不斷練習加以改善,好還可以更好。
小野舉了一個例子,章魚的肉很硬,要泡在醋裡不停地按摩才能將其變得柔軟。
「十年前我幫章魚按摩三十分鐘,現在我們平均要按到四十到五十分鐘。」
我不禁想起自己用餐的經驗。每家餐廳會有他們的經典菜式,偶爾也會搭配所謂的創新菜式,但幾乎十次中有九次你會覺得還是經典的好吃。這並不是因為創新不好,而是其尚未經過時間的淬鍊,沒有達到perfect的程度。
美國企業曾倡導一個相當流行的管理概念叫做"6 Sigma"(六個標準差),要求生產的產品品質一致,只容許極微小的缺陷,這是非常難達成的完美境界,就像考試從60分增進到80分不難,提高到90分 有點難度,但如果「每次」都要100分那簡直比登天還難,這就是小野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我有一個中國大陸做TFT-LCD面板的朋友告訴我,台灣人生產面板比較辛苦,因為一定要達到八、九十分的地步,但中國大陸只要做到二、三十分就可以了,所以在機場有時看到電視銀幕會有幾個小斑點,這在大陸是可以接受的誤差,但在台灣絕對會被視為不良品。
台灣在各行各業有很多達人,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工作了很長的時間,創造出完美的產品,比如說30年的牛肉麵,40年的蛋糕,50年的魯肉飯,每次我看到像"Since 1975"這樣的招牌,都會心算一下他們成立了多少年,想像他們這些年來成長的軌跡。
大陸演藝節目「我是歌手」,找了一群二十年以上資歷的台灣歌手相互廝殺,每個人都使出畢生的功力,奮力演出。older is better,但better還不夠,你必須做到best來證明自己。
小野說:「我從來不會認為自己至臻至善,每天仍然會發現新的驚奇。」也許這就是台灣應該做的,盡善盡美,永不放棄,把自己的專業做到世界第一,這種「吳寶春精神」才是台灣反敗為勝的關鍵。

最近我家附近開了一家冰品店,掛了一個招牌"Since 2009",我原來笑他們成立不過幾年也好意思宣揚,但我現在不會這麼想了,也許30、50年後,它會變成一家偉大的店,這至少說明老闆很有永續經營的志氣。
擇你所愛,奮不顧身,this is a life time journey,since 2013。
作者簡介_黃齊元
 
大 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26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臺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 組),被譽為"Mr. TDR"。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現職: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

黑道大哥教你的職場生存六狠招@Book

撰文者:路易斯.費倫特(Louis Ferrante)

黑手黨是歷史上營運時間最久的企業;在時局好的年頭,跟一般企業一樣業務蒸蒸日上,在經濟衰退期間甚至還更大展鴻圖。不管是牛市或熊市,對黑手黨來說都沒有差別。在我的腦袋裡,隨便就可以想到幾十家成功大型企業,背後是由仍然活躍或已退隱江湖的黑道分子擁有或主導的。
如果我們拿掉偏見,就會發現成功的黑道分子和頂尖的商業或政治界領導者並無不同。人性是共通的,在任何組織中都能激勵別人的人,在任何組織裡都能有所成就,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黑道。
如果你是政治系或商學系的學生,或者只是一個迫切想要成功的人,社會中權力三角中的害群之馬:黑手黨,值得你去檢視。
硬底子學校:經驗
我剛出獄時,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看我履歷的潛在雇主,有幾件很特別的事會從字裡行間跳出來:
  • 三次暴力重罪前科
  • 從來沒有工作過
  • 從來沒付過稅
  • 從來不曾擁有信用卡
  • 從沒受過好一點的教育
  • 沒有手藝
  • 沒有正當的技能
  • 沒有駕照
要我繼續列下去嗎?說實話,要我替任何會根據這樣的履歷雇用我的人工作,我也會遲疑。以下這些是不會出現在我履歷表中的成績:
  • 正直高尚
  • 企圖心強烈
  • 資源豐富
  • 重然諾
  • 朋友會相信我,把性命交到我手上,而我也證明自己值得別人這樣的信任
  • 絕不放棄
  • 絕對不貳過

最後一點尤其重要,因為進入硬底子學校就會牽涉到很多錯誤,還有,要從每一個錯誤當中學習。
在我從監獄開車返家的路上,我環顧四周,注意到這個世界變了很多。和我同坐在車裡的親友說著:「這裡變了,那裡變了,你認得出這個嗎?你認得出那個嗎?你還好嗎?」
「人有沒有變?」我問。
「沒變。」
「那我就沒什麼好怕的。」

人類的天性是不變的。硬底子學校藉由經驗創造出來的豐厚回報,教會了我這一點,我從來不曾上過大學,但是我已經拿到硬底子學校頒授的博士學位了。
我是這樣學習的:我展開人生時,口袋裡沒有半毛錢。我年輕的母親逐漸失去活力,我二十歲時她死在我懷裡。我有好幾年活在鼠輩橫行的監獄裡,到處都是毒品、暴力和性虐待。我在黑暗、潮濕的牢籠裡教育自己,並在口袋沒有半毛錢的情況下再度進入社會。
在經歷這一切之後,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嚇得倒我?你可能不是從硬底子學校出身,甚至根本沒聽過這所學校。這裡沒有文憑,沒有典禮,但級數都刻在你身上。
順帶一提,我們這所學校沒有同學會。我們都是狠角色,不適合這種場合。

一、自己去買咖啡:尊重指揮系統,但不要變成窩囊廢

混過黑道的人都知道,一定要尊重指揮系統;命令就是命令。但是接到為組織利益而發出的嚴正命令,和拿到雜貨採買清單,可是兩碼子事。沒錯,你必須要遵守命令,但是你可不能浪費老半天的光陰,耗在星巴克替老闆買一杯星冰樂。
混街頭時,我很會賺錢,而且是大家眼中的硬漢,因此我得到其他街頭硬漢的敬重。但我仍無法阻止更高階的江湖人物想要來玩弄我。我畫出界線。對一個黑 道中人說「回家操自己」,對自己的健康不好,我想辦法避免發生衝突,但找尋合理的管道把同樣的訊息散播出去,通常是用一些詼諧的方式來對付自以為了不起的 傢伙。
在以下這個情況當中,我明白強調了我的重點,贏得一位堂主的敬重,並且讓他一路笑到底:
我和波比(甘比諾家族的堂主)是好友,曾經一起坐牢,但我們友誼的開端充滿重重障礙。
波比拿到一套很破爛的獄服,皺巴巴的,像是被揉成一個球之後又被壓路機壓過。既然我和波比屬於同一個犯罪家族,階級在他之下,年齡也只有他的一半, 因此他認為他可以叫我做一些雜活,比方說燙平他的制服。問題是,其實波比根本不太認識我。我一直很尊重長輩,也很瞭解指揮系統,但我並不是任何人的苦力。
當波比要把它的制服拿給我時,我大笑,並告訴他說我連自己的制服都不燙,但我付錢給另一位獄友,請他幫我燙。我補充說,我很樂意替他和這個朋友牽線。
波比不管我說的話,又叫我燙他的制服。我笑了,但咬牙切齒。
好,我對自己說,我會解決他。
我接過波比的制服,把他送去給我的燙衣人,並說:「可以的話,把這套衣服弄得比現在更難看。」

當我把制服還給波比時,我一邊說一邊眨眼:「我盡力而為了,希望你會喜歡。」
有一下子,波比看來氣壞了,但當他明白他犯的錯時,他笑了。我是一個像他一樣的街頭硬漢,像他一樣頂天立地的男人,而且現在也像他一樣,要面對在牢獄之中度過餘生的命運。如果我想要燙衣服,大可在洗衣店找份工作,我當然也就不會蹲在大牢裡了。
一旦波比瞭解我的立場,我們一拍即合。我不在乎替他泡杯咖啡,但前提是如果我自己也想來一杯的話。波比也不介意和我一起享用一杯咖啡,他絕對不會和泡咖啡的小弟這樣做。
為了確保波比不會心存芥蒂,我利用在獄中洗衣房的關係,替波比弄來一套新制服,而且是剛剛開箱的新品。
到最後,波比得到他想要的:一套平整的制服;而我也得到我想要的:相當於我樂意付出的尊重。
古代的地中海有一種名為三列槳的戰船,是最能代表現在黑手黨組織或企業的完美範例。
三列槳戰船總共有170名划槳手,分佈在三個層面:上層、中層及下層列。集合這些人的力量,才能讓戰船前進。這艘船的船長是三列槳司令官,或者說是執行長。就像任何出色的公司一樣,戰船的整體成就,仰賴速度和機動性。
喜劇作家亞理斯托芬告訴我們,若要描述三列槳各層級的情況,我們可以說是一列的人在下一列的人臉上放屁;這和公司沒有什麼不同。
在一路往上爬的過程中,你可以聞點屁,但千萬不要讓任何人在你臉上拉屎。

二、黑道不作筆記:鍛鍊你的記憶力

每天,黑道分子都會運用特殊記憶術;這是一種用來增進記憶力的特殊方式。兄弟之中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話)知道記憶術(memonics)一詞真正的意義為何,但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專家。
黑手黨組織裡少說也數百人,很難記住每一個人的姓名,因此,我們會用綽號來幫助記憶:比方說藍眼強尼、大鼻子葛瑞格、水坑寶琳等等,這就是記憶術。若非有這種特殊技能,黑道分子哪裡能在腦子裡記住一本電話簿?
邦納諾犯罪家族前老大喬‧馬西諾經營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組織,不靠紙、筆或筆記型電腦,什麼都不用。他瞭解旗下每一位小弟,也知道每一個曾經盯過 他的執法人員。如果有探員偵訊過馬西諾並在多年後又回過頭來偵訊他,馬西諾會記得這位探員的姓名,並問對方何時換了車,同時還提到他舊車的車款和車型,包 括車牌號碼。
在犯罪世界裡,筆記下來的資訊越少越好,以避免留下任何可定罪的書面證據。不管這些黑道老大們的記憶力是用來讓黑道得利或讓黑道因此分崩離析,在在證明黑道分子多年來仰賴心智記憶重要資訊的訓練,並因此磨利了記憶力。

三、何時替老大擋子彈

許多黑道分子全心全意信仰江湖、指揮系統、寧死不屈這些東西,而且願意為了組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
有些黑道分子則抱持保留自我的心態,只有在長期來說對自己有利時,才會替老大擋子彈。
後者是商業世界裡最好的作法,也是唯一的方法。
在為主管挨子彈之前,要想到你可能不會因為這樣的犧牲而獲得回報。就像其他人一樣,你主管的過去也有跡可循。他會和員工站在一起嗎?會支持他們嗎?他是不是踩在別人的背上才站上今天的地位?
知道主管如何對待過去那些曾經為他犧牲的人,應可幫助你做決定。在你挨子彈之前,應該要確定有很多證據暗示你的犧牲會獲得回報。簡而言之,要權衡你的長期獲益與短期犧牲。

四、最後別淪落被丟進後車箱:避免辦公室政治

甘比諾家族的堂主美髮阿提和我一起到紐約州北郊一處馬場度假,有一天晚上,在晚餐桌上我們聊到蠻牛山米;此人剛剛受命擔任我們家族的老二。我還沒見過山米,因此我問阿提喜不喜歡山米。
阿提看著我,頓了一下,然後繼續埋頭苦吃。
如果阿提對山米破口大罵,那股衝擊還不如他的沉默來得深刻。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要遠離蠻牛山米。
日後,此人殺掉某些他自己的密友與親人,並和政府合作,背叛其他人。
我從阿提身上學到的真正教訓是,涉及辦公室政治時一定要閉上嘴。在街頭打滾半世紀之後,阿提壽終正寢。知道何時應該保持沉默,是他能好死的原因之一。
黑道分子喜歡賭馬,但他們知道,輸在跑道上的機率比贏的機率高太多了。介入辦公室政治就像賭馬一樣:你非常可能會輸。能夠冒出頭的人,是那些看著賽馬卻沒有下去賭的人。
避開辦公室政治;在企業能生存最重要。

五、把槍收起來,扶老人家過街:家庭價值

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有四個人,包括我,手持自動步槍坐在車子裡。我們被派出來,監看著對街那家貨運公司,等待一輛卡車從倉庫開出來,我們要在幾條街外搶劫。
忽然間,有位老先生在對面走下人行道,開始過馬路朝著我們而來。他走得很慢,眼看車子就快要從兩方朝他而來了。他一定有點暈眩了;他的雙腿開始抖 動,然後跌了下去。我們四個人都把槍丟下,從車子裡彈出來,朝他衝過去,一邊擋開衝過來的車子。我們把這位老先生扶到人行道邊緣,讓他喘口氣。幾分鐘之 後,我們幫助他站起來,讓他能前往要去的地方。
在此時,一小群人在我們身邊圍了過來。現在我們全被可能的目擊證人看光光了,於是搶劫取消。我們回到車子裡,一起去吃午餐。
我們痛罵老先生出現的時機不對,但沒有人後悔幫了他一把。總是還有其他卡車可偷,但這位可憐的老先生只有一條命可活。我並不是說我們是天使,我們本來可是要拿著槍抵著某個人的頭。但就算是像我們這麼壞的人,在家裡、在黑手黨裡也有人教我們要尊敬長者。
這也就是為何我們四個人同聲一氣,願意放棄高達百萬的立功機會去協助一位老人家。聽我們講當天這個故事的江湖中人都開我們的玩笑、笑話我們,但每一個人都認同我們的行為。
黑道雖然殘酷殘暴,但也有價值觀。事實上,回過頭去看,我會把身上比較好的人格特質歸功於黑手黨。我學到的東西可以列成一長串:要直截了當;除非你能做到,否則不要輕易許諾;付帳和收帳一樣重要;尊重別人的家;不要含怨......
在黑社會,接受組織價值觀的人,會成為最會賺錢的人。
每家公司應該都要有一套價值觀,而且每位員工都要能認同這些價值觀。這種共同的立場,將會反映在公司的形象及其商業操作上面。
如果能信奉一套價值觀,不管有多扭曲,在黑手黨這樣的黑社會裡都能創造成就,那麼,真正的價值觀在正當的世界裡又能把你和你的公司推向什麼境界呢?

六、該走了:如何脫離組織

我決定脫離黑道時,去找了在牢裡交往過的每一位老大,告訴他們我要走上一條新的路。我很謹慎,不要輕侮江湖,我只對他們說實話:黑社會已經不適合我 了。除了明顯的道德因素之外,我們可以公平地說,一個人之所以會想遠離犯罪,會有這麼多告密者導致我們鋃鐺入獄,是因為黑道並未提供太多的發展空間。
和我談過的每一位老大都知道,我從未密告任何人,沒有任何未償還的債務,一直以來也維繫了犯罪組織的名聲。他們祝我好運。也有些老大針對他們直接或延伸家族的問題繼續請我提供建議。我說出我的意見,小心不讓自己陷入任何新的陰謀當中。
到今天,我不時會遇見舊日的黑道朋友,我仍保持友好關係,不會感受到任何敵意或難堪。
你可能也會在某個時候面對同樣的情況。你可能有一陣子在領導別人;你可能獲得了足夠的知識和智慧可以靠自己經營一家公司,而且確實去做了,但你並沒有獲利。你會滿足於現狀,還是該要繼續往前走了?
首先,你必須評估在公司內部繼續發展的機會。如果看起來很難,而你規劃離開,你要做得圓滑漂亮。不要製造敵人。
如果你遵循我到目前為止提出的建議,那你就會替公司賺了很多錢,不密告任何人,不讓任何人當眾難堪,也會在私下教導員工。你會用慈悲來調和你的堅持,並允許人可以不完美、可以有人性。如果你用正直來要求自己,你應該不會在走上自己的路這件事上遭遇問題。
你的員工會因為要看著你離開而難過,但也會尊重你的決定,祝你一切順利。有些員工甚至不管你走到哪裡都會跟著你。你舊日的老闆可能會像我的老大一樣,甚至可能會繼續請你提供意見。
不管你是公司裡的老大或者你替老大賣命,都要運用你所學到的,這樣的話你將會繼續成長茁壯。
不管你怎麼決定,好運都會跟著你。
書籍資料
書名:我在黑道學會的88堂商管課
作者:路易斯.費倫特(Louis Ferrante)
譯者:吳書榆
發行日期:2012年03月03日
出版社:三采

路易斯.費倫特Louis Ferrante   
路易斯.費倫特曾經是個活躍的黑道分子,隸屬美國五大黑手黨幫派的甘比諾犯罪家族。出生在紐約皇后區的他,年紀輕輕便加入黑道,13歲開始負責偷竊,還沒20歲就擁有幫眾成為一方角頭,不到25歲在幫派中已是肩負百萬美元生意的菁英階層。   
1994年在一次掃蕩黑幫的調查行動中,被逮捕入獄。在獄中他讀了生平第一本書,並且從此廢寢忘食。當別人的牢房中貼滿美女圖,他的牢房裡堆滿了書。他也開始寫作,甚至開始研究法律,為自己上訴辯護,爭取到縮短刑期提前出獄(一共服刑8年半)。   
出獄之後,他完全脫離黑幫,開始寫作,首先把自己黑道生涯寫成回憶錄,引起 廣泛迴響。他同時現身說法到監獄鼓勵受刑人識字、受教育的重要,也協助提倡全面提升國民識字率。2011年推出《我在黑道學會的88堂商管課》後,再度引 起各界注意,除了成為暢銷書作家,也獲得財經商管媒體的報導,獲得矚目與肯定,在英國還受頒傑出貢獻獎。   
目前專事演講與寫作。

瓦城, 連牙籤規格都要展現品牌精神@Business

作者:王一芝 

不景氣逆勢拓店,年創19億營收 六都積極布局,讓住家附近都吃得到 推出尾牙諮詢,安排節目流程規劃 科學方法複製傳統廚藝,縮短廚師養成時程 組成專業團隊打理用餐環境、氣氛
2月20日晚間,台灣百貨龍頭新光三越為感謝合作廠商而舉辦的例行春酒晚宴上,今年47歲,仍然斯文帥氣的瓦城泰統集團董事長徐承義走上台,從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手中接下了廠商年度最大獎「最佳集團貢獻獎」。
「過去10年來,瓦城不管第一次進駐台中,或是首度跨越濁水溪,都是跟著新光三越,」徐承義是當天唯一有機會上台說話的廠商代表,這也是餐飲品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風光得不得了。
台下近60桌的廠商們,全對徐承義投以羨慕的眼光,尤其和徐承義同桌者,都是國際精品在台灣的最高主管,所賣的商品動輒上萬元起跳,而瓦城的平均客單價只有500~600元。
去年各行各業都高喊不景氣,唯有餐飲業一支獨秀。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餐飲業的營業額比前一年成長3.6%,高於零售業和批發業的成長幅度。
瓦城泰統無疑又是餐飲業裡的佼佼者,去年19億的營收,不但比前一年成長25%,創下歷史新高,更連續5年維持營業額兩位數增長。 如果以去年到過瓦城泰統旗下餐廳消費的380萬人次計算,平均每5個台灣人,就有一個曾到過瓦城、非常泰或1010湘。

搶春節連假商機,衝高來客數 


站在浪頭上的瓦城,絲毫沒感受到不景氣。主要原因是,瓦城正處於快速展店的高成長期。2012年共開10家店,堪稱是從1990年創立以來店開最多的一年,其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45天內一口氣開5家店,平均9天就開一家,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扣掉非常泰和1010湘的13家店,目前擁有33家分店的瓦城,僅次於西堤的37家店,成為台灣單一品牌第二大的餐廳品牌。
「我們一直按照計畫持續展店,」並不認為自己在趕進度的徐承義說,去年瓦城已經完成六都的布局,都會區的消費者,幾乎都能在住家附近,找到旗下的餐廳用餐。
當消費者的可及性被滿足,徐承義又順勢推出「尾牙專屬顧問團隊」,提供更貼心服務。
不少企業每年辦尾牙時都為了許多枝微末節的瑣事傷透腦筋,由8位資深營運同事組成的「瓦城尾牙專屬顧問團隊」,只要一通電話,就能協助消費者在瓦城全台分 店內,安排場地、布置會場、選擇菜色、主持人訓練,甚至提供表演節目的建議與教學,從頭到尾一手包辦。「用單一窗口,滿足消費者所有的需求,」徐承義說。
緊接而來的春節,徐承義又利用這個系統讓消費者訂購年菜及春節訂位,全面提升來客數,使得瓦城今年春節9天連假的業績,比去年大幅成長22%。值得注意的 是,攤開瓦城的財務報表,去年的成長中,不只有新開店帶來成長,36家既有店的業績仍持續攀升。一位餐飲同業分析,去年國內消費環境不佳,消費者對支出也 更謹慎,更重視品牌的選擇,不再輕易相信陌生,愈熟悉的品牌,愈能產生信賴感,「既有店的成長,代表瓦城多年來經營品牌的成效。」

菜色是餐飲業生存的根本 


擁有企管碩士學歷的徐承義,從創業那一刻開始,就有形塑品牌的觀念。23年來,天蠍座的徐承義持續做一件事,那就是小心翼翼地守護瓦城這塊招牌,也因此瓦城的品牌個性,幾乎與徐承義同出一轍,謹慎小心、要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

「我是歌手」再次驗證:台灣人好Cheap@Thinking

「最近有越來越多大陸企業和機構注意到台灣的潛力,紛紛前來投資。」
我受邀做為一場關於兩岸金融高階經理人課程的主講人,分析陸資來台的趨勢。
「比如說,中國最大的工商銀行計畫投資2百億台幣入股台灣永豐銀20%股權,另外,由於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數暴增,中國最大的平價酒店集團如家(Home Inn)準備斥資4億人民幣,來台開40到50家平價酒店,當然也可能透過併購方式。」
這時,一位年輕人舉起手提問。

「老師,如果那麼多大陸的公司來台灣投資,有沒有可能將來台灣的產業就被中國佔領了?」
他的問題打斷了我原先演講的節奏,但這點很重要,我不得不停下來對此進行更深入的闡述,相信這也是很多台灣人民、企業家和政府官員的問題。
基本上,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來自懼怕和缺乏自信。台灣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不開放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會不會對台灣經濟更好?大陸並不是非來台灣投資不可,它可以把錢投資在其它國家,也可以倒過來請台灣到大陸去投資。

我遇見的大陸企業家大部分對台灣觀感很好,但很少人想到台灣來投資,因為手續實在太麻煩了,還會被扣上經濟侵略「陰謀論」的帽子,找台灣人才到大陸去反而更快一些,「我是歌手」就是一個例子。
上週「我是歌手」轟動全中國,甚至台灣,收視狂熱,話題不斷燃燒,七位總決賽歌手四位來自台灣,唱的歌也大部分源自台灣創作,文化部長龍應台說,「我是歌手」可以看出台灣創意和音樂的表現仍是華人地區最豐沛、最活潑的。

但問題在哪裡?
「我是歌手」的創意並非源起於台灣,整個策畫也非來自台灣,場子也不在台灣,台灣只是一個「元素」,但是由於這個元素的力量超級強大,豐富了整個活動的內涵,為其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靈魂和價值。

在所有產業鏈裡,最高的價值來自於創意、整合與行銷,蘋果iPhone就是最好的例子,鴻海為蘋果帶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沒有鴻海就沒有蘋果,但錢都被蘋果賺走了,因為鴻海不是資源整合者。「我是歌手」只是再一次驗證這種台灣代工的殘酷現實,台灣人,你為什麼那麼cheap?
當然對於林志炫、楊宗緯這些歌手而言,他們一戰成名,身價百倍,毫無遺憾,但重點是台灣其實可以創造遠比這個大許多倍的價值,更上一層樓。台灣人沒有做到的事情,韓國人卻做到了,韓流文化輸出,席捲全球。

台灣口袋沒有中國深,市場沒有中國大,如果要掌握價值鏈核心,就必須擁有創意的泉源,以及資源整合的能力。台灣人有創意,但整合力太差,電影成功的關鍵不在演員,而在劇本和製作人,台灣人應該作為「策展人」(curator)。

李安成功地打破了台灣人悲情的宿命,他整合了西方的資金與資源、東方的元素,創造了普世的流行藝術價值,但除了他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台灣人能做到這個程度。
有些人說台灣做不出「我是歌手」是因為台灣出不起這種預算,但台灣為什麼不能規劃一個好的創意,整合一流的團隊,要求完全的製作主導權,然後請中國買單?

類似的操作手法「縱貫線」早已用過,一樣找四個二十年以上資歷的台灣歌手,重新包裝,出了二張專輯,在大陸和台灣辦一系列賣翻天的演場會,然後做一個完美的ending。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比喻,分析大中華假如是一家企業,中、港、台在裡面各自的角色:台灣人是最稱職的生產部主管,香港人是財務總監,大陸人則會是總經理或董事長,扮演運籌帷幄、資源整合的角色,台灣什麼時候才能超脫這個執行者的枷鎖和侷限?

台灣反旺中併購中嘉,反中信金收購壹傳媒,NCC制定了一連串限制媒體的法規,成就了什麼?Nothing!台灣文創人反而只有到中國才能發光發熱。

「我是歌手」傳達的重大意義就是台灣創意一定要和中國市場結合才能發揮價值,未來我們會看到許許多多「台灣元素+中國市場」的組合,在各行各業發生,創造兩岸整合的新價值。
王偉忠說:「我們當然需要一個碼頭,需要喝采,有人尊重我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價值,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反過來人重之而後自重。」

「當然台灣可以選擇把門關起來」我在演講會上說。
「只要看前一陣子『中國歌曲排行榜』頒獎典禮就知道結果了,台灣不允許大陸來台進行頒獎典禮,百般刁難,最後改成演唱會形式在台北小巨蛋舉行,但有多少人看過這個節目?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台灣創造『我是歌手』般的狂熱?」

我不禁想起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對於年過中年正在走下坡的我(以及許多歌手)來說,I am willing to sell my soul to anybody who can appreciate my value.(我願意和任何肯定認同我價值的人進行一筆魔鬼的交易)。

征服中國市場,就像是「神鬼戰士」(Gladiator)在古羅馬競技場或百米冠軍波特在奧林匹克運動場,可以登上世界的頂峰,死而無憾。
但我又是多麼地希望,有一天,這個場子會在台灣,with best of the best,讓全世界都看!
作者簡介_黃齊元
大 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26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臺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 組),被譽為"Mr. TDR"。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現職: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

把市集當公司經營 讓產地直銷逆轉勝@LOHAS

撰文者:楊念蓁

在全台地價最高的台北市信義計畫區裡,一塊價值將近20 億元的240多坪土地,竟不是趕緊蓋成豪宅,而是讓台灣農運先鋒楊儒門打造成有水牛耕種稻麥、蔬果的3層梯田,而這與台北101大樓毗鄰而立的「城市梯田」藝術計畫,還將展出至今年8月。
而早在2008年7月,他創立的248農學市集,就把20多位遠在偏鄉的產地農友,聚集到台北忠孝東路4段248巷內的一塊小空地, 直接與消費者互動。
4年半下來,這個可讓農友過好生活、消費者健康吃的「產地直銷」新平台,不但在台北東區和天母、板橋、新店和淡水等處遍地開花,還進駐新光三越、誠品等設櫃,楊儒門計畫,未來5年還將新增40處以上的據點!
目前,全台約有33個農學市集,但同樣的「產地直銷」模式, 為什麼248不但能賺錢,還能快速複製?
其實,在248農學市集開市不到3個月時,楊儒門一度因經費不足、消費者不上門而打算收掉市集,但重新調整經營與管理方式後,才能逆轉勝。只是對這一路以來的過程,楊儒門總是謙虛地笑著說:「都是有朋友的幫助。」
不過一開始,楊儒門原本要做的是農業網站,但在規畫網站內容時,他才發現行不通:「寫得太困難,消費者不會看;寫得太簡單, 農友不會看,其實,寫得不管是簡單還是難,農友都不會看,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楊儒門說。
正為此煩惱時,楊儒門去香港時,意外發現香港竟有不少的農學市集,看到市集裡的農友與消費者直接溝通,讓楊儒門有了新的動力。他一回到台灣,就去拜訪當時已經成立1年的台中合樸農學市集,讓他更確認要推廣台灣農業、改變農友生活,「市集」是一個比網站更可行的管道和方式。
於是,楊儒門又找到朋友引介, 認識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在說明農學市集的理念後,章啟明很大方的把忠孝東路4段248巷一塊閒置空地,免費借給了楊儒門,這也是市集取名「248」的原由。

絕處逢生》營運2個月險撐不下去 靠友人傳經營訣竅闢生機

省下土地租金,沒有經驗、手上只有5萬元經費的楊儒門,靠著人脈和衝勁就開市了。
一開始,從4位市集工作人員、到20多位擺攤農友,都是「友情相挺」,也就是每週2天的營運與人事費用全都「自掏腰包」,而那僅有的5萬多元經費, 光拿來租20 個帳篷就幾乎用掉一大半,還去請了樂團來現場演唱造勢。可是,進「篷」的消費者愈來愈少,接著農友、工作人員也開始退出。「我們自己也去找農友,但很難, 因為大家對這個的概念很低,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在幹嘛。」最慘時,參與農友只剩下8人,才營運2個多月,市集就已經快撐不下去。
楊儒門表示,當時也認真想過是不是該收掉,認賠算了?不願就此被打敗的楊儒門心想,要解決錢不夠用的問題,「不如去找人捐款!」這麼想的楊儒門,找 上一位經營公司有成的友人,但這位朋友拒絕捐款,楊儒門不放棄,改而請他傳授經營的方法,「他告訴我3 點,一個是成本概念,二要有收支表,最後要有對未來的展望。」
聽完後,楊儒門馬上檢視市集的支出項目,第一個請樂團唱50分鐘就要3,000元,效益有限,但對財務卻是一大壓力;其次是,帳篷等硬體設備,2個多月的租金已可以買新的,此舉節省了不少開支。
省錢之後,要如何吸引人潮呢? 他們就用市集廚房來取代樂團,讓農友們運用自家農產品來下廚,既不用多花錢,又能吸引消費者,增加購買意願,一舉數得。
學會建立收支表後,對於成本更有概念,不僅設備和材料是成本, 人事、時間也都是要考量的成本。經過2個多月的磨合,248農學市集就從原本的虧損狀況,達到損益平衡。「也是有了成本概念以後, 我們也慢慢知道要如何幫助農友去行銷,因此參加的農友也就愈來愈多了。」楊儒門說。

多元經營》尋求合作積極拓點 協助農民找到長期通路

全台的農學市集經營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是以教育、推廣為主,1個月可能就擺攤1次,但248農學市集卻以「要讓參加的農友可以過生活」為目標,因此4年來不斷尋找可以擴大銷售的模式。
楊儒門表示,農友在市集做1 天,最多能售出5%的農產品,即使做3天,也不過賣掉20%的產品,那家裡80%的產品該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找其他的友善通路、自己開店,就是希望在平日的時候,農友的產品也有一個地方可以做銷售。」因此,248農學市集積極拓點,並且與百 貨公司、飯店、餐廳等進行合作。
楊儒門笑說:「人家都說,我們就是娶某包生子。」農友來了,後續的銷售與推廣,248農學市集都會幫忙,還會協助農友訂出合理價格。就是希望農友可以藉由參加248,找到未來可以長期合作的通路,就能夠回家專心種植,產地直銷,不需要再依靠市集的幫忙。
因此現在整個248團隊,分成4 個經營項目:1.農學市集;2.實體店面(含百貨公司櫃位);3.生態教育園區;4.協助企業做顧問。
很多人會質疑楊儒門,「身為一個社會運動者,怎麼可以跟財團、企業有掛勾?」但楊儒門認為,社會運動可以很多元,甚至與企業合作還比政府合作更有效能。何況, 要讓市集持續下去,就必須先讓參與的農友和工作人員能生活下去。
楊儒門算過,2個市集才能養得起1個工作人員,而開1家店就可以養3個工作人員,如果做企業顧問,可以養更多的工作人員。他指出,有了這些工作人員,就能夠協助更多的農友販售;而且企業投入做農業,對於社會對務農的觀感也會有正面影響,這不也是很好?

經驗分享》2重點扭轉經營頹勢 用規模經濟攤提部分成本

根據這4年的經驗,要經營好農學市集,楊儒門認為有2個重點:
1. 市集設點:不管是假日才擺攤的農學市集或是實體店面的農學園,都需要選在對的地點,才能吸引目標客群來消費,因此248團隊就根據方圓1公里以內,是否達到3個指標來判斷:
①消費力:可從2點來看:➊房價;➋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能買得起5,000萬元的房子與500萬元房子的人,消費力就會有差。而單位面積人口密集度愈高,消費力相對也較高。
②認知度:主要是看當地居民, 對於有機、安全無毒等產品的接受度。可從3個面向來觀察:➊同質性商店;➋咖啡店;➌書店。通常願意花100多元買一杯咖啡或是時常購書的人,相對來說,也比較願意花多一點錢在食品上。
③生活型態:最後還必須找與這類生活型態相符的人。楊儒門表示,對居住環境很注重的人,對於飲食的安全性也會比較注重,因此248團隊就會從3點來評估:➊公園;➋學校;➌綠地(包含如河濱公園等的休憩空間)。
2. 抽成模式:248農學市集參考國外市集的例子,參加市集的農友要付10%的營收給市集,市集這10%的收入就是用來發放工作人員的薪資以及場地維護的費 用。而農學園或是百貨公司的櫃位,則是與農友協商後,會抽取3成的營收, 用以支付在百貨公司設櫃與店面營運的各種費用,而若有剩餘的資金則會用來準備下一個據點或店面。
楊儒門表示,即便是農學市集也需要產生規模經濟,若只是守著單一個市集,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我們不需要降低原物料的成本, 但透過規模經濟,可以攤提掉部分設備與人事成本。」楊儒門解釋。
248農學市集,秉持著要讓參加的農友有辦法過生活的原則,幫助農友推廣、行銷台灣的優質農產品,協助諸多品牌建立,例如「春一枝」、「在欉紅」、 「來春嬤」等品牌。在欉紅代表林哲豪就說: 「最開始在實驗階段時,我們需要一個地方認識消費者,而我認為市集是一個很好的形式,篩選過後, 決定是248,是因為248不會很死板的要求你一定要符合什麼認證, 而是他是在一個精神和理念上的認同,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4年多來,248農學市集已經從台北東區的一個小市集,擴張成7 個農學市集、擁有3家的實體店面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還打入信義計畫區的百貨公司,在A11 館設櫃,今年5月也即將進駐誠品,楊儒門表示,今年預計再新增6個據點(農學市集與農學園),3月馬上就在新竹要開辦新的農學市集,而未來5年,248農 學市集將以50個據點為努力目標,讓更多安全、友善的農產品能夠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延伸閱讀】楊儒門推薦想學經營者必讀的3本書
從企業經營的門外漢,變成全台最賺錢的農學市集經營人,楊儒門推薦要學好經營,不能只看別人成功的故事,更要看別人失敗的故事,因此每次到學校或企業演講時,必定會推薦的3本必讀書目: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大敗局》
《股權戰爭》
小檔案_248農學市集
成立時間:2008年7月
創辦人:楊儒門
現況:7個農學市集、3家農學園、1個生態教育園區

品牌之路就是跟顧客溝通、溝通再溝通@Thinking

作者:楊瑪利、王一芝、王思涵、朱乙真

什麼樣的大師級教授,可以讓法國電信總裁、法國可口可樂女總裁、法拉利總裁等全球500大企業老總聚集在一起,排排坐、聽課抄筆記?
這也難怪多明尼克.夏代爾(Dominique Xardel)會被稱為「歐洲行銷大師」,馳騁歐洲行銷界超過半世紀。身經百戰的夏代爾是法國人,今年已經82歲。年輕時在巴黎念完大學後,前往紐約哥倫 比亞大學念MBA,接著一腳踏進行銷領域,至今將近60年,仍十分活躍。說他是法國或歐洲品牌發展的活字典,一點也不為過。
在將近40年前負責《時代雜誌》(TIME)在歐洲的行銷推廣期間,夏代爾把美國「直效行銷」(Direct Marketing)和「直銷」(Direct Selling)的觀念帶回歐洲,開啟歐洲直效行銷的先河,驚豔歐洲行銷市場,其中很多觀念至今仍被採用。
夏代爾回憶,1980年代,歐洲企業對客戶實在很不了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他決定寫本書,教教法國這些一籌莫展的大老闆。這本《Service Compris》(英文版書名為《Service Included》)強調「好的行銷要說到客戶的心坎裡」,1986年在法國出版後,馬上狂銷50萬本,從此歐洲行銷界大為風行「消費者關係管理」 (CRM)。至今他一共出版過20幾本書。

活力無窮 82歲環遊世界 


實務上,夏代爾曾經幫雀巢、聯合利華等知名品牌擬定行銷策略,擔任歐洲多家精品品牌行銷顧問;並被延攬到法國商學院(ESSEC)擔任校長,長達10年。2011年英國《金融時報》評比全球商管學院,法國商學院排名全球第八。
在ESSEC,夏代爾創立了史上第一個「精品品牌管理學院」;同時間,他又擔任《哈佛商業評論》法文版總編輯。
就算現在已經82歲,夏代爾仍然活力無窮,全世界到處旅行,分享他豐富的品牌行銷經驗,不枉「歐洲行銷之父」的美名。
除了他最熱愛,已經造訪不下百次的中國,夏代爾今年4月,也將首度把他經典的「精品品牌管理領袖班」移師到台灣舉行。預計7天的課程,只收20位學生,據說已經有包括GUCCI、Dior、Swatch等品牌的亞太總部高階主管,訂了機票等著飛到台北上課。
此外,他也將於4月15日台北的「創新品牌國際論壇」發表演講,討論經營成功品牌最重要的關鍵。來台前夕,夏代爾接受《遠見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精華:

持續給創意 讓消費者做夢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什麼是成功品牌最重要的關鍵? 夏代爾答(以下簡稱答): 我覺得第一個重點是「關係」,你必須找出來,你和消費者的關係如何?和你的競爭對手、供應商,關係又怎麼樣? 當然現在的「關係」,和20年前完全不同了,因為現在有網際網路,有科技協助,可以用飛快的速度和全世界每一個角落溝通,建立關係,現在甚至還有「社群媒 體」。

用臉書找工作的7個小技巧@Thinking

撰文者:楊士範 整理

「用LinkedIn、Facebook、Twitter和Google+找到工作」的作者Brad Scheep分享了用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找工作的七個小技巧: 


1.建立相關的個人檔案:
幫 自己打造一個引人注目、專業的個人檔案,包含你的工作經驗,時間不要超過15-20年。LinkedIn是最好 設立這個檔案的網站,但臉書、Twitter和Google+或其他網站也都可以包含這些資訊在你個人資料中。這個檔案不只展示你完成了什麼,還有你的強 項是什麼,以及你可以提供未來老闆哪些東西。


2.人脈:
和你產業中其他人打好交道,LinkedIn的社團(Groups)是絕佳的所在,搜尋目錄找到你產業中相關的社團,加入並積極的參與。


3.投入互動:
Scheep建議你在LinkedIn和Twitter上面關注你領域的公司,這樣當他們要找人、產品開發時你就會主動收到通知。另外在臉書上成為有興趣公司的粉絲,並持續加入對話。這是對可能雇主展示你自己的專業和價值的極佳方法。


4.被認為是良好資源(Resource):
透過回答問題、介紹人脈來幫助他人。試著在LinkedIn、臉書或是Twitter上回答問題、提供好的資訊,這些都是在建立良好的社交資產。


5.別要求工作:
讓你的名字持續曝光在能夠幫助你生涯的人眼前,但是千萬不要直接求人要一份工作。和對的人建立連結,然後透過每週更新幾次動態、分享有用資訊,讓他們把你視為一個聰明、符合資格的候選人。


6.搜尋工作職缺:
多數人都會去人力銀行上找工作職缺,上面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工作職缺。而你可以在該公司的社交媒體帳號如Twitter、LinkedIn社團、臉書粉絲頁上增加更多找到你有興趣的工作資訊的機會。


7.擬定計畫:
當你要使用這些網站來幫你找工作時,在心中擬定好計畫也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你第一步要先打造你個人檔案、再來加入社團、或是關注你有興趣的公司。重點是不要整天一次作太多不同的任務,你應該有組織、有計劃、持續的經營你的社交媒體才對。


@Source: Forbes

農田變展場、阿嬤是畫家,種田人的好美生活@Art

作者:王思涵 │ 攝影:蘇義傑

從嘉義高鐵站跳上計程車,往台南白河的方向走,
約15分鐘,車子會行經樟香隧道,兩排筆直高聳、剛吐新綠的樟樹屹立在青綠田野。
穿行而過,我們彷如宮崎駿《神隱少女》的女主角千尋,從此誤闖奇幻世界,因為接下來進入的農村看似靜謐,卻隨時會撞上色彩繽紛的道具、建築與人物。
如果你還以為農村就是落後寂寥,種田人都是艱苦人,快來土溝看看吧!這裡有一座世界獨一無二的美術館,沒有白牆,沒有警戒線,不需保持安靜,展覽隨四季換檔,展品要靠你自己問路、探險與挖掘,絕對會是你人生中「玩」得最開心的一個美術館。
「旅遊終點不是目的,發現才是樂趣!」帶著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黃鼎堯這句探險錦囊,我們出發。

農村美術館,這有攝影展、阿嬤畫展 


第一站,先到雜貨店買套票。雖然美術館開放一般大眾,不花錢也能入場,但這套票內含美術館探險地圖、當季「村之屋紀念展覽」簡介,還有腳踏車免費租用劵一張、紀念明信片、美術館貼紙,最後回家,還有1公斤包裝精美的後壁白米可品嚐,太划算了,何樂不為。
打開探險地圖,原來村之屋當代藝術展覽散布在村內,共有12處。我們先朝離雜貨店最近的一個點「張宅」探路,藝術家張騰元以錄像呈現移民問題。同條街上的 旁巷屋宅,還有以傳統戲曲視覺油畫為主的野村祐,以及以鋼鐵焊雕創作特色聞名的劉丁讚等,風格多元,讓人大開眼界。
而最能跟農村呼應的大概是兩場攝影展:張良一的「站在田中央」,就在馬路邊收割地稻場上,適合黃昏時刻欣賞默禱。而土溝當地的知名攝影師廖曉和在民宅外牆一系列的稻草人展,也讓人震撼。
但展覽中,最「促醚」(台語:有趣)的當屬「鄉情畫室」了,四位阿嬤童心十足的畫作,絕對帶給你溫暖的力量。85歲包阿嬤家,客廳就是展場。不會寫字的她,剛開始拿畫筆只敢點狀塗鴉,現在她可以一筆一畫用各種顏色描繪她的農村生活。
實不相瞞,其實走訪一整天,我的村之屋探險地圖達成章竟然蓋不到一半,因為農村裡有太多令人分心的好玩事物了。

將農村生活美學拋光,種田人也能很優雅 


首先,土溝歷經十年社造,南藝大學生、藝術家與村民累積厚實的默契,有別於一般公共藝術,前衛卻突兀,在土溝,藝術是將農村的生活美學拋光,告訴大家:農村未必悲情落伍,種田人也可以很優雅。
以竹仔腳來說,鄉下常見的大紅棉被花,大剌剌的畫在牆壁上與曬棉被相呼應;還有剛插秧的稻田邊,兩組奇形怪狀的馬賽克 拼磚對座桌椅,取名「坐十分鐘的陶淵明」,農人可以對坐下棋,閒情逸致又幽默至極。 在農村晃蕩,還有許多離題的時刻。例如,差點迷路時,陪伴我們的導覽魏婉如,帶我們繞了一段她的私房小巷,找到一面白河地震後興蓋的老牆,竟然木板、稻桿 與紅磚並存,而巷口的蓮蕉花逆光盛開,寧靜耀眼。
時逢蜜番茄採收的季節,我們兩度停下,接受阿嬤的親切款待,享用美味鮮採的蜜番茄,而且一次嚐了三種品種,閒話家常。
更幸運的是,土溝不時舉辦分享會,當天我們遇上村之屋展覽的創作者,便在夢想小屋的磚橋上,聽農村武裝青年阿達自彈吉他,在大提琴伴奏下深情唱〈望水〉。 橋下生態豐富、有「水水之夢」稱號的水圳溝,十多隻白紋蝶在盛開的白花叢裡飛舞;而遠景,漆著水藍色門廊的三合院庭埕外,金黃色芒果花盛開搖曳。春日暖陽 下的嘉南平原,停下步伐發呆也美好。
原來,小小農村,真開始探險,一天根本不夠。儘管不乏大型旅行社與遊覽車上門談合作,但年輕人跟在地人不願急就章發展觀光,也讓土溝一如陶淵明描繪安樂嫻好的桃花源,芳草鮮美,有良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來種作者盛情,有緣人才得其門而入。

土溝農村美術館團隊 

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團隊,來自四位從學生時期就在土溝蹲點創作、畢業後續留土溝生活與開公司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是優雅農夫藝術工廠的執行長黃鼎堯,負責人陳昱良,以及水牛設計部落的負責人呂耀中、執行長張龍吉。
開館理念很簡單:農村可以是一座美術館,農村生活本是一種藝術。今年優雅農夫田園響宴也在土溝成立,由剛畢業、生態出身的魏婉如主導,未來還有一間流行音樂公司,屆時整將更熱鬧.

領導者如何增強說服力@Thinking

大膽嘗試去說服別人,讓他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一種理念,投身於一次意外的行動,或者去追尋一個未經證實的願景,是一種美妙的體驗。領導力的精髓,就在 於你能否在自己周圍營造激動人心的氣氛。聽聽領導力的聲音吧;那是你以雄辯的口才、強大的說服力去吸引別人關注的聲音。領導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心軟服輸, 但只要你足夠用心,在他們身上點燃星星之火,最終這火花勢必升騰成熊熊烈焰。
你必須學會通過說服來領導。如果不能說服別人或者令他們信服,你就無法成為領導者。如果你覺得要求別人做出改變讓你犯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於你希望引發的反應,而不僅僅是你想說的話。
為了引發“我從來沒這麼想過”的反應,你必須表達出自己激動熱切的心情,講述你所實現的飛躍,即從形成理論到提出富有想像力的、規模尚屬未知的新主張。
你可以應用哪些新工具來說服別人,勸他們改變主意?用假想的爭執、誇張的語言、音樂,還有連綿不絕的鼓點嗎?哦,或許吧。但其實你還可以掌握一些更高級的溝通技巧。
你 的目的並不是強迫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而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從全新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機會。若想發動變革、創造一個新的未來,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弱點,對未經驗 證的理念表現出熱情和信念,並為追尋這個理念甘冒失敗的風險。你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講話風格,以令人信服、無可辯駁的方式表述你的堅定信念。 

領導輔助工具
 
如果你的目標是施加更多的影響,那麼你在傳達信息時,就要散發出讓聽眾難以抗拒的激情。也許你需要打消人們的疑慮、幫助他們克服不願接受新理念的心理,或突破那種漠不關心的狀態。以下是六種有用的工具: 

· 威脅或強調後果。

 你 可以通過強權、威脅或恫嚇讓那些懶惰無為或驕傲自滿的人乖乖幹活。每家企業都有那麼一兩個恃強凌弱的傢伙,原因就在於此。作為團隊中的一名管理者,只要製 定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目標,通常就足以激勵他們努力投入工作。不過,如果有人進度落後,或某一派系拒不服從,那麼你就要想辦法從團隊中挺身而出,擔當起領 導責任。有一種通用的領導技能就是威脅:強化任務的危機感和緊迫性,讓後進者跟上隊伍。
你需要創造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行使自己的權力。一旦你學會了真誠地向大家表述嚴重後果,你就不必用虛張聲勢嚇唬人的辦法,讓大家相信你所言非虛。 

· 表露熱情與感傷。 

一 個發自內心的好故事可以改變聽眾的反應。它的說服力來自於它的真誠。請看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是如何深深打動一群滿懷敵意、心存疑慮的聽眾的。 200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發表演說。有人問他聯合國為何要依賴硬實力(軍事行動)而非軟實力(外交對話)。沉吟片刻後,他以一位軍人政治家的誠懇,發自肺腑地說了一 番話。 “我當過35年的兵。”他開口說道,“將歐洲從二戰中拯救出來的並不是軟實力。在過去100年間,美國將無數青年男女派往別國去作戰,其中許多人命喪他 鄉。但我們從未索要過財富與領土,我們只想要一塊能夠安葬他們的土地。”
我的一位朋友當時就在現場。他回憶說:“彷彿會議廳內所有銳利的鋒芒都收斂回去,所有緊繃的面孔都柔和下來——你能感受到那種變化。”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和信念為基礎,充滿感情地去表達觀點總是極具說服力的。

· 運用幽默與機智。

 幽默是放鬆心情、減輕工作壓力的一種最有力的武器。我勸你竭盡全力去開發自己能駕馭的所有幽默渠道。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創造性企業,對幽默都會另眼相看。幽默 與廣告公司創意部門使用音樂的方式頗為類似。任何無法言傳的情緒、刻骨銘心的承諾、個人的心靈感悟,都可以用歌聲來表達,用音樂來傾訴。幽默也是這樣的載 體。
·
 暴露缺點。 

沉著冷靜地發表一席毫無瑕疵的演說固然完美,但要論說服力卻比不上真實。一段激情洋溢卻並不完美的講話恰恰證明你對此事太在意,甚至顧不得掩飾缺陷,因此也更加令人信服。 

· 製造意外。

 意外是一把鑰匙。只要有機會,就想法製造一點意外和小小的驚喜。在許多成功的方法中,都貫穿著突如其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意外,可以說服他人實現改變,讓聽眾做出更加開放的反應。心不在焉、走神溜號、冷嘲熱諷都可以用意外來打斷。
· 引發好奇心。在 講話時,你可以用突破性的方式來打破聽眾的冷漠。如果能以最簡潔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你就很有可能將神不守舍的聽眾從環境噪音以及短信和電郵的催眠中拉 回來。但是,引發好奇心的好處遠不止於此。能用意外引發人們的好奇心是一種了不起的本事,因為他們在工作時往往一整天都在想方設法躲避不愉快的意外。因 此,意外驚喜必定是個大受歡迎的插曲。 


有一種練習大幅提高說服力的方法。

 為會議、電話或報告設定這樣的目標:讓聽眾驚奇得連聲大呼“嘿,我從來沒這麼想過。”
當你用令人難忘的方式向聽眾傾訴內心的強烈感受時,你就是在要求他們從思想或行為上做出改變。
當你的講話清晰明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時,你的領導能力會更上一層樓。這種清晰的風格震撼人心,令人久久難忘。真誠熱情的肺腑之言強勁有力、令人信服:這就是領導力的真諦。
本文原載於《卓越領導》(Leadership Excellence China),經上海環勝企業管理有限公司Visionary Consulting授權刊登, www.vcsh.com 。翻譯:陳媛熙

夏 洛特·比爾斯,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 Advertising)前高級副總裁,奧美環球廣告公司(Ogilvy & Mather Worldwide)前CEO,著有I'd Rather Be in Charge: A Legendary Business Leader's Roadmap for Achieving Pride, Power, and Joy at Work一書。

「懷石」,樸質及「奢侈」之間@food





雖說「懷石料理」對於喜歡日本菜的人而言,已經是個非常熟悉的字眼,但在上海,真正的懷石料理並不多見。原本從僧人的膳食緣起的料理,既有著非常清淡簡樸的一面,又有著其實相當複雜的形式感,在環境、餐具、食材上都極為精妙和講究,是食物和文化的微妙合體,並非所有餐廳能夠承擔。而「空蟬」為了營造這一份意境,通過日本設計師和中國藝術家的聯手,製造了一個非常值得停留的空間。從入口開始,便是京都特色的竹籬矮牆,黃泥抹牆、小徑上的細緻白沙以及幽靜的水聲將外灘源的熱鬧隔在了門外。而室內空間則以6間包房構成,以「春」、「夏」、「秋」、「冬」來命名,似乎是要突出懷石料理講究「歲時」、「不季不食」的特點。每一間包房的細節元素,都點出了歲時之題,比如春之初綠、夏之流水、秋之紅楓明月、冬之松映白雪等,在慢慢地品嘗懷石料理期間,你可以細細地觀察房內,比如和服織錦的壁掛、只用榫接的實木桌、來自於唐紙世家的手作唐紙等等,配合「懷石料理」的心境,似乎就是要在這樣的空間中才能誕生。

和其他專做懷石料理的餐廳一樣,這裡也是沒有固定菜單的。
餐廳主廚,是有著40年懷石料理經驗的日本大廚鳴海登。因為許多食材都是空運而來,且都以當季時令為主,所以客人在就餐之前,需要預約,大廚會根據客人的要求以及食材的情形確定菜單。比較有趣的是,客人預約之後,在用餐時會得到一份手寫的菜單,據說是按照日本傳統習慣來書寫在和紙上的,用餐后可以帶回去。其實懷石之味,以食材品質、新鮮度及烹飪中的細節取勝。於「享受」了太多濃烈滋味的都市人而言,甚至過於清淡,這種清淡的滋味,需適當的空間和心境來感受。
懷石料理的一大特點是對餐具的「極致」考究。
據說大廚們對餐具的選用都有點個人癖好,比如「空蟬」的大廚愛的是名古屋的陶器,認為其有著深沉溫潤的質感。而畫家趙春亦為餐廳專門燒制了二十餘套器皿。花上兩小時以上的時間,去感受一套似乎是繁瑣細緻,又帶有某種「蟬意」的懷石料理,是一件在眼下有些奢侈的事情。
空蟬
上海市北京東路99號(近圓明園路)益豐·外灘源三樓
021-53210321
 
@Source:iWeekly·周末画报

波普藝術教父的魅力再現@Art








世界是個大舞台,所有男人與女人都只是演員,他們按時登場,
也按時退場,上台時每個人必須扮演多重角色。精準代言1950年後美國藝術文化縮影的波普藝術教父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1928-1987年),扮演著商業插畫(廣告)家、藝術家、收藏家、企業家、節目主持人、同性戀者、導演、製片人、雜誌創辦人與作家等十多個角色,生命的傳奇色彩與精湛起伏,時至今日仍深受歡迎和爭議。而今,這位最具爭議的藝術家的作品來到亞洲:安迪·沃霍爾美術館推出成立以來最大的世界巡迴展《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恆》,在香港藝術館開幕。展覽展出超過450件來自美國匹茲堡安迪·沃霍爾美術館的藏品,展示這位波普藝術大師20世紀50至80年代的創作,包括繪畫、攝影、手稿、雕塑、絲網印刷作品以及他拍攝的電影和錄像。對於喜歡研究波普時期藝術的觀眾來說,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近距離了解安迪的好機會。
藝術就是金錢
可以說,安迪的藝術天賦最早啟蒙於畫板和色筆。童年體弱多病、
綽號「斑點」的安迪因為8歲感染流行的風濕性熱病,中樞神經略受損,卧病在床,唯有貓咪做伴。手藝絕贊的母親幫他做衣服,說家鄉故事,用畫板、色筆與著色本打發卧床的無聊,天生色感極好的小兒子開心畫完,總給溫馨稱讚與一塊巧克力糖,導致長大后的安迪·沃霍爾獨鍾巧克力糖與深愛貓咪。
挖掘安迪藝術天賦的,是「哈潑時尚」的卡梅爾·史諾。
1949年從卡內基理工學院畢業的安迪不顧母親堅決反對,義無反顧前往紐約圓夢。機緣巧合,卡梅爾翻開安迪的作品集,居然爬出一隻蟑螂往桌邊前進!換了別人肯定勃然大怒,但是卡梅爾沒不悅,反而給他第一份工作。
不同於一些藝術家迷戀純藝術創作,
安迪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多地啟發人們的思維。深愛貓咪與腳,畫「女鞋」而名聲大噪,為「魅力」等繪製各種女鞋,貓咪、花與蛇悄然隱現其中,獨具姿色。用蛋彩、金箔拼貼完成的「黃金鞋」最吸睛,無人不愛,描繪巴洛克與維多利亞時期紋飾,融入蕾絲或羽毛。果真,證明安迪的堅持—「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鞋,什麼樣的鞋配什麼樣的人」。「女鞋圖」是安迪初為商業藝術家的最佳名片。奇特點子如泉涌且畫畫快速、用色獨特的安迪深信「藝術就是金錢,金錢就是藝術」。他說:「我想做藝術商人或商業藝術家,在商業領域出類拔萃是最讓人迷戀的藝術。在嬉皮年代,人們認為錢是不好的,工作也是不好的。但對我而言,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他由衷希望人是一部機器,能夠不停工作。
人人都能成為創作對象
波普藝術起源在英國,卻在美國發光,特別聚焦在藝術重鎮紐約,
1962年。「波普藝術是屬於所有人的」(Pop art isfor everyone),波普藝術家所傳達的奔放有勁、高聲鳴響、閃亮炫目及狂熱嬉戲與風起雲湧多元豐富的紐約環境相呼應。歷史是不會改變的,波普藝術核心本質是美國式的、長鰭的、大胸脯的,以及快速生產的社會產物。
安迪·沃霍爾把觀眾帶入他的作品,
讓觀眾知道他的作品人人可做到。如兒時午餐那碗熱呼呼的康寶濃湯(Cambell),平日不可或缺的可樂,拚命掙來的鈔票,日常的香蕉與花卉全是主題。三十多種康寶濃湯躍升成安迪·沃霍爾畫作主題,碩大特寫強調重要性,充斥整個畫面的誇張手法,前所未見,人們分不清是真罐頭,還是畫作?然而,每件作品自有獨特性,顏色不同,形式各異,打開的,密封的,還標有價格,消費性的視覺符碼踏入神聖的藝術殿堂,精準傳達美國文化的精髓。
「康寶小子」與安迪畫上等號,巧思加巧手把「超級市場」打造為「
博物館」。絹印版畫、「可口可樂」、「瑪麗蓮·夢露」、「傑奎琳」、「伊麗莎白·泰勒」、「貓王」、「牛頭」、「花卉」等,成為時代的圖騰。展陳手法總出人意料,在享有「鷹眼」美名的李歐·卡斯德理畫廊個展,桃紅色牛頭貼滿牆面,乍看以為是壁紙,但見,作者慢慢掛上不同的正方形「牛頭」版畫,偶發藝術、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全都登場。此外,長方形漂浮雕塑「銀雲」則是為莫斯·康寧漢舞作「雨林」精心打造,觀眾可與它們互動共舞。在氧化系列的創作,把自己的尿液和入顏料中,堪稱身體藝術的先驅。
「工廠」是安迪·沃霍爾的工作室,以最愛的銀色打造。
主人安迪實踐重要信念「藝術是一種娛樂,得取悅大眾」。男女同性戀群聚,抽大麻,喝酒,談文,論藝,歌唱,跳舞,是紐約藝文化圈的地下快樂天堂。安迪為上流社會知名人士繪製肖像,高額收費維持「工廠」開銷,模特兒們更沾沾自喜擁有藝術明星的作品,安迪認為沒有任何人長得不美。超過500位訪客或朝聖者在「工廠」試鏡,拍攝黑白無聲電影與彩色電影等工作,讓安迪·沃霍爾晃蕩在天平兩端,毀譽參半,賺錢與賠錢交替出現,前後完成75部影片。恣意妄為的嘗試,竟讓安迪·沃霍爾榮登第一位發表錄像藝術(Video Art)的創作者。
真實表達自己
從小討厭自己的大鼻子,天真用細砂紙慢磨,希望磨小一些,
弄巧成拙成為紅鼻子。29歲,安迪·沃霍爾如願完成鼻子整形的美夢。前一年,稀疏頭髮染成灰色,打造標新立異的造型。在朋克文化流行前,擁有50多頂假髮的他,早頂著銀白朋克頭出沒大小場合,黑色太陽眼鏡永遠掛著,眉毛細細化成白色;此外,酷愛變裝,透過化妝、髮型與各種服飾,再創造各種女性人物,全力打造並維持中性人的形象(對時尚發展影響深遠),於是,友人親昵喚他「德瑞拉」(Drella),是吸血鬼(Dracula)與灰姑娘(Cinderella)結合而成。發掘與發行地下絲絨樂團(Velvet Underground),為他們設計封面與出唱片,成為經紀人。雖然自卑於自己的外貌與瘦弱的身型,敢作敢為的態度讓他加入模特兒行列,說話聲音細柔也能主持節目。更是日本TDK、法航、健怡可口可樂、Absolut Vodka的廣告明星。1988年,蘇富比拍賣安迪·沃霍爾的收藏品,整整製作六大冊目錄,拍了四個整天,拍賣總額有2500多萬美元,成立安迪·沃霍爾視覺藝術基金會。創辦《訪談》(Interview)電影月刊,安迪·沃霍爾親自出面採訪,帶動名人訪名人的潮流,達到雙重名人的效果,影響後來許多刊物仿效。
自戀,在安迪不同時期的自畫像盡現無遺,但是,
保護自我隱私的能力與付出,與其強烈的偷窺狂與追求偶像熱度成正比。自畫像的表情幾乎一樣,手輕放嘴上無不傳遞「不說不說絕不說」的信息。在最活躍的派對明星階段,安迪依舊上教堂,在聖誕節或復活節也到教堂幫忙發放食物給流浪漢,擔任平實的義工卻沒人知曉。
「未來,每個人會成名15分鐘」是安迪的名言,「
對死亡我不能發言,因為我還沒準備好」,怎料簡單手術後遺症引發過敏,竟未留下遺言而結束風光生命。身為觀念藝術先驅的藝術明星安迪·沃霍爾,讓名氣更出名。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像源代碼一樣出現@Art









美國科幻片《X光人》(1988年)中有這樣一幕場景,
男主角戴上神秘的黑色太陽鏡,摩登都市在他眼中瞬間變成文字標語林立的黑白世界,建築上的巨大奢侈品廣告牌變成白底黑字的大寫英文標語「CONSUMPTION」(消費),廣場上的大型電子屏滾動播出的政治節目變成諸如「OBEY」(服從)這樣的文字……電影中,這些藉助眼鏡現形的標語文字揭露了外星人統治地球的陰謀,然而有趣的是,現實世界里,有人正是如此通過各種形式的公共標語牌揭示著周遭事物的涵義,這個人就是美國觀念藝術家珍妮·霍爾澤。
早自1978年起,
霍爾澤就開始把自撰或摘自他人的語句製作成招貼和標牌,例如持續多年的作品《自明之理》,總共包括幾百條短句,「濫用職權,意料之中」;「強烈的義務感給你束縛」……諸如此類的箴言以黑色斜體字的布告形式一夜間出現在曼哈頓下城,佔據了建築外牆,路牌和電話亭。好奇的人們停下腳步,閱讀這些箴言,有的還在招貼上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時,霍爾澤正偷偷地躲在一旁觀察路人的互動和參與。

像這樣的箴言體的短句標語頻繁變換著它們出現的形式:海報、
貼紙、T恤衫,甚至避孕套。1982年以後,霍爾澤開始使用傳播範圍更廣的媒介——LED廣告牌、電子顯示屏、大型建築物外立面燈光投影,以及後來的互聯網技術來展示這些文字。同時她創作了新的箴言系列《倖存》。「男人不再保護你」,「秘密是一切戰爭的開端」等等這些飽含日常詩意哲思的句子或滾動或靜止,它們本來屬於知識精英們的讀物,現在藉助通俗媒介進入大眾視野。在當今的讀圖時代,只有以視覺形態展示在人們眼前,文字才能真正地被看見,進而領會其內涵。就這樣,霍爾澤的文字作品像源代碼一樣,不經意地出現,在大眾可讀的視覺裝置與小眾領悟的詩意哲思之間架起文本的橋樑,正如計算機的源代碼,負責將專業人士可讀的計算機指令編譯成廣大用戶可讀的文本。
珍妮·霍爾澤,1950年生於俄亥俄州加里波里斯,
父親是福特汽車經銷商,母親則是一家學校的騎馬師。像所有藝術天才的故事一樣,霍爾澤從小瘋狂地喜歡畫畫,然而當她長到足夠大,意識到這點后,卻不再畫畫。事實上,她後來也沒有直接去讀藝術學校,本科從俄亥俄大學畢業之後,直到1977年她才獲得了羅德島設計學院的藝術碩士。與文字結緣首先應該與她從小受母親影響,喜愛去圖書館有關。
她終生熱愛閱讀,而圖書館總能提供用於創作的豐富的文字信息。也許這也有畢加索的功勞,因為她很喜歡立體主義將文字引入畫面的繪畫實驗,作為符號的文字在畫中隨意穿梭,這種將文字作為視覺媒介自由運用的態度啟發了她。又或者,大學畢業后那段呆在祖父母開的醫院工作的經歷也不能忽視,她的工作內容是製作病歷卡,那些廢棄的卡片被她剪開,橫列拼貼在嵌板上,其上關於身體的客觀而私密的文字記錄無疑預示了未來作品的很多方向。1974年在設計學院期間她用類似的方法把自己的繪畫作品切成橫條,連起來擺在沙灘上,這算是她的第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當她對文字越來越熱衷之後,對於繪畫的興趣也就越來越少,隨後再也不畫。1976年,她搬到曼哈頓,參加惠特尼美術館的獨立學習項目。項目所開列的大量關於東西方文學和哲學的書單讓霍爾澤想到創作《自明之理》,她的出發點很簡單,將那些讀物簡化總結為短句,好讓所有人都能理解它們。這時,她已經找到未來創作的重心,即文字信息的傳播。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傳播什麼內容與如何傳播了。
珍妮·霍爾澤總是一襲黑衣,裁剪方式頗為男性化,雖然留有長發,
她的氣質絕對中性。這與她從不採取極端立場一致,正如她的作品中的文字雖然有一股男性主導的威權感,但女權主義並非霍爾澤想要談論的立場,她只希望讓文字自己說話。例如1979年的《煽動性評論》,宣言式的話語既有極左主義觀點,也有極右主義,逼迫我們去反觀今天的政治現實。性,戰爭與死亡,這些連接著黑暗的事物是霍爾澤一貫的關注,
她說她想突出那些使得人們產生分歧的觀念和話題,同時希望保持自己的中立。1994年的《性虐殺》便是如此,受到波斯尼亞戰爭暴力的激發,她用文字模擬行兇者、受害者和旁觀者三方的語氣進行自我表達,那些緊挨著可怕事件的第一人稱講述令人毛骨悚然,其中兇手這麼說:「她有股尿味/她的吞咽反射沒了/她的頭在火藥里爆開」,語言裹挾著視覺,在現場帶來冷漠而矛盾的詩意。
2001年,霍爾澤將作品《殺人》帶到威尼斯,
創作素材來自政府官方解密的關於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關塔納摩虐囚事件的軍事材料,傷亡目擊證明,以及酷刑檔案等文本記錄。再一次,文本自我言說,霍爾澤只是不帶立場地將它們用充滿心理暗示的視覺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通過對這些歷史文本的近距離觀察,人的存在狀況更大程度地獲得警醒與批判。珍妮·霍爾澤現年六十三歲,如今她住在紐約上城區。
近來她的作品是用美國軍方入侵伊拉克的作戰圖和解密檔案拼貼成畫,再進行手工上色,她希望手繪的過程讓作品看起來更人性化,三十年後再度拿起畫筆,這沒有改變霍爾澤的初衷——她依然是一個「公共藝術家」,通過當代語言體系和現代信息系統完成自我表達。
Q=iWeekly A=Jenny Holzer
Q:是什麼原因讓你成為了藝術家?
A:在最終認定自己是藝術家之前,我嘗試過幾個正兒八經的工作:
我去念文科學校,想成為一名律師。五六歲時我想過,也許我是個藝術家——我當時在架子的襯裡紙上畫壁畫,結果畫出了這些長卷。但是,因為當時走這條路的希望不大,所以放棄了,後來才又回到藝術上來。Q:你藝術上的重大突破是什麼?
A:把匿名布告貼滿曼哈頓下城區的街頭。丹·格雷厄姆,
一位我敬仰的藝術家,注意到這些招貼,向人們談起它們,最後知道這是我的作品。所以,謝謝你,丹。
Q:你最欣賞的藝術家是誰?
A:布魯斯·瑙曼、路易斯·布爾喬亞、南希·斯佩羅、埃德·
拉斯查、勞倫斯·韋納、戈雅、達·芬奇、喬托、皮耶羅·德拉·弗蘭契斯卡,我可以列出更多名字。我永遠不會去定義藝術應該是什麼,但是,我喜歡看到藝術家能在創作中做到心、手、題材三者合一。Q:你從哪裡尋找創作靈感?
A:黑暗事物是我傾向的創作題材。令人悲哀的是,
這個世界總是在製造黑暗與恐懼。
Q:你的作品是否曾因為你是一個女人而受到某種批評?
A:當我被選中,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
記得有人發表意見說,「如果非得選女人不可,那也可以是其他的女人。」無論對我還是對其他人,這樣的話都不友好,想不到有人會那樣說一個人。
Q:你是否曾為了藝術而對不起誰,或者做過什麼犧牲?
A:我的女兒。她現在二十多歲了,過去因為我一心做藝術,
她經常為此埋怨我,這可以理解。以前我唯一熱衷的就是創作,孩子她完全有理由認為、且值得我全身心地照顧她,但這麼做並不簡單。Q:你最自豪的是哪些作品?
A:說自豪有點讓人不好意思,但我喜歡《投影》這件作品,
我喜歡夜晚人們聚在一起靜靜地觀看它,這讓我感覺開心。
Q:什麼藝術形式與你無關?
A:戲劇,它讓我感到緊張,因為我很害羞——
我想象不出我站在舞台上的情景,這與其是說戲劇,倒不如是說我自己。
Q:你給年輕藝術家的建議是什麼?
A:「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不新鮮,
我知道。當然,藝術從來都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但是想把創作做得與實際需要的一樣好,這不可能做到。它是興奮夾雜著破滅的過程,至少,我發現是這樣。
Q:請擴充這個句子:內心深處,我只是一個失意的……
A:如果給我一個更出色的頭腦,我會樂意做個有用的律師。
藝術有它自身的用處,但我來自一個人們都講實際的地方:我所擁有的這種可疑的實用性,讓我感到愧疚。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