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014

香港新派涼茶 遍地開花@food


位於鰂魚涌的鴻福堂,面積只有百多呎,燈光明亮,設有數個存放飲品、中式湯品的冷凍櫃,供顧客選購心儀的飲品。地方細小的店鋪總是擠滿了人,客戶選好貨品後便付款離去,恰似一家便利店。「我不喜歡喝可樂或其他現成的飲料。」今年26歲,在外資銀行後勤部門工作的王希艾說。她每天待在辦公室長達十多小時,每個月會花數百港元,在公司附近的健康工房和鴻福堂買入不同款式的樽裝飲品,基本上每天平均買1至2枝。「工作時間長,睡眠不足,容易感到喉乾,但根本沒時間煲湯水,所以會喝健康工房的百香果川貝枇杷和鴻福堂的雪梨茶,喝完會覺得舒服點,」王希艾說。

健康潮流在過去10年席捲全球,令可樂等碳酸飲料的地位開始出現動搖, 數據服務公司Beverage Digest於3月底發表的報告指,去年美國碳酸飲料整體銷售量已經連續第9年下跌,跌幅達3%,大於2012年的1.2%及2011年的1.1%。這情況並非美國獨有,太古可口可樂香港總經理李家強於本月初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九十年代香港可樂廠生產的飲料,80%是汽水,20%是其他飲料如樽裝水、果汁等,但現時已變為五五之比。在這潮流下,以健康為旗號的涼茶店,以方便易攜的包裝將「涼茶」改頭換面,於過去10年乘勢興起,在香港遍地開花。

這種儼如便利店的新派涼茶店於過去10年間遍佈全港各區;鴻福堂及健康工房的分店,分別多達95及24家,鴻福堂更已進駐廣州及上海。然而,在這片繁花盛放之前,香港的傳統涼茶店亦曾苦苦掙扎求存。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於2007年出版的學術年刊《香港人類學》內,一篇名為《香港涼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便記錄了香港傳統涼茶店的興衰:「20 世紀 20 至 50 年代是涼茶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涼茶店在香港的街巷中甚為常見。除傳統涼茶外,當時的涼茶店已兼售火麻仁、五花茶、小食如馬荳糕等,是平民百姓的平價娛樂場所。」然而,涼茶的發展一直延續到 70年代起便開始有式微的趨勢。西醫普及化,以及租金隨著經濟發展不斷上升,傳統依存中藥學的小涼茶商戶的生存空間被收縮。商業大財團可通過大規模的量產降低成本,像涼茶生意這種民間經濟乃屬小本經營,相對來說便處於劣勢。不少香港傳統的涼茶店相繼被迫收縮經營,甚至結業。

轉型前的鴻福堂亦未能幸免,集團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告訴《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我們早年是賣涼茶起家,是一般的廿四味、菊花茶,很簡單的。為了吸引青少年,以前店內有收音機,就像電影《亞飛正傳》裡的涼茶店。之後就放些咖哩魷魚、蔗汁,開始加入一些新的飲食文化。」但眼見市場不斷萎縮,鴻福堂想辦法轉型,於90年代中開始研發「涼茶入樽」技術,在 2000年推出膠樽涼茶,進駐超市及便利店。其後開始在地鐵站沿線開設專門店「健康快線」,並創出「自家湯」入袋,方便上班一族。而原名為同治堂的健康工房,於2000年改名並進行革新,更於2004年被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收購其包裝飲料生產線,結合成策略性伙伴,由健康工房負責產品研發。

除了把產品變成方便易攜的樽裝飲品外,鴻福堂和健康工房亦大幅增加產品種類,擴闊了「涼茶」的定義。「過去沒有很好的系統管理產品,現在我們賣涼茶是賣健康,產品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除了傳統涼茶主要使用的植物根部外,另外也有果實如羅漢果、柑桔、檸檬、雪梨,於是便開始慢慢延伸。」司徒永富解釋,除了涼茶之外,中國人也會飲湯水,主張藥食同源,用「健康」的主題綑綁產品,不斷擴張。而健康工房亦根據中國廿四節氣,推出適合不同體質的飲品,如現時踏入潮濕春天,他們便推出了鮮金橘薏米水和木棉花茵陳祛濕茶。健康工房創辦人吳紀嬅接受訪問時說,「我會到世界各地尋找合適的食材,然後再根據食材的特性作全新的配搭,」去年底她便到了喜瑪拉雅山附近緯度高的地方,找到了優質的杏甫,「我拿回香港化驗,發現成份比美國的杏甫更優秀,決定引入香港做飲品的材料。」

「注重健康是全世界的大趨勢,都市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健康,特別是年輕人,這個趨勢帶動著整體的需求,」香港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教授嚴志堅分析,「香港的新派涼茶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重新包裝傳統的概念,產品裡既有舊的元素,那些我們從小就在父母身上知道的草本知識;同時亦加入了新的元素,如山楂加上蘋果(健康工房產品),新與舊的結合,以全新的包裝,加上豐富的圖畫標籤,是很吸引人的。」嚴志堅指出,健康工房的創新產品製造了潮流,之後更得以與全球最大的飲料製造商可口可樂合作,有了很強的後盾,所以發展得很快。

有系統地向顧客解釋中國醫學的概念,亦成功吸引客人光顧。在新派涼茶店內的每枝飲品,都附有一張小小的標籤,標示了飲品的功效,如:健脾祛濕、清肺理氣等,亦寫上飲品的屬性:涼、熱、平。健康工房更於每一季出版一次小冊子,介紹節氣對人體的影響,供顧客免費取閱。所有員工亦需每季接受培訓,為顧客提供選擇飲品的意見。王希艾也是經店職員的介紹,選擇了百香果川貝枇杷飲品,舒緩了喉嚨不適。「教育是我們的第一位,要不然就會停留在100年前的涼茶事業。」吳紀嬅說。

然而,新派涼茶店開始遇上發展上的瓶頸。「他們的銷售點必須要人流多,而且要廣佈在不同地方,所以租金一定高,如果想繼續擴張的話,一定要將產品更多元化,」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高級講師郭慧儀說。他們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司徒永富指出:「未來可能租更細小的鋪位,只有一百呎,以便利店的形式經營,當健康成為一種文化時,地點多更加重要,形成『梗有一間在附近』。」除了本地市場外,更放眼海外,「海外發展是我們一個重點,雖然現在歐美的華人市場已有我們的產品,但仍未受當地文化接受。日本的玄米茶、綠茶已經成功進入了西方文化,受歐美國家主流市場接受。我們會以這個為目標。」司徒永富說,所謂的「中、西」方只是由地球人界定,如果從大地的角度,只有地緣、土壤的不同。「我們喝的菊花茶,是寒菊,但歐洲也有洋甘菊,而柑桔就兩地都有。所以我們一定會找到一些口味,外國人也會喜歡的。能否成功推廣,就要看未來的力度了。」

@Source:  2014/04/18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