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09

LV再拓版圖 蒙古草原上點燈@Fashion

LV蒙古烏蘭巴托店外觀以雙層玻璃幕牆及燈箱組合,演繹經典DAMIER格子圖案,壯觀奪目。
圖/LV提供
烏蘭巴托店2樓VIP房間以珍貴木材與雲石打造,圓形穹頂靈感來自遊牧民居蒙古包的建築概念。
圖/LV提供
新開幕的LV烏蘭巴托專賣店找名模走秀,氣氛和商品完全是國際精品的規格。
圖/LV提供

聯合報╱記者袁青

宛如草原上的一顆明珠,法國精品路易威登(LV)昨天隆重為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專賣店點燈。在全球經濟形勢仍不穩定的此時,LV進軍擁有300年歷史的「紅色英雄城」烏蘭巴托,再次證明品牌不變的核心價值—先鋒旅遊精神。

烏蘭巴托專賣店是LV在蒙古開設的第一家專賣店,而隨其登直營的第440家專賣店開張,也宣示其版圖已堂堂橫跨全球62個國家。

專賣店由LV設計團隊完美體現LV建築創意,也從蒙古民族文化汲取靈感,構築出結合傳統工藝與創新概念的建築精品,形成蒙古新地標。長達37米的外牆以珍貴雲石構築,店內長9米的吧台設計,盡顯氣派。2樓VIP房間華貴的圓形穹頂,取自蒙古傳統遊牧民居帳篷的建築概念。

店內陳列的Monogram骨董衣帽立箱、經典腕表、皮件與男女時裝,以及蒙古民族銀飾刀具、手工刺繡裝飾、漆花骨董箱和皮製馬鞍,體現時空交錯、文化融合的氛圍。

為履行共同發展的承諾,LV新店開業,特別捐贈給蒙古教育部價值5萬美元的教育類書籍,作為蒙古全國700所小學學童的基礎教育之用。

@Source from: 【2009/10/27 聯合報】@ http://udn.com/

10.24.2009

設計競爭力@Thinking

日期:2009-10-11 記者:《30雜誌》撰文=林靜宜

在海嘯後重組的新商業社會中,「企業對於設計型思考家(design thinkers),有著巨大的需求,」波士頓創新和設計顧問公司CONTINUUM 副總裁亨利.韋斯特( Harry West)說。

凡事先說,「I think( 我思)」,把不可能變可能的設計型思考家,將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新勢力。

每一個時代,都要新能力,未來5 年的台灣,競爭力的關鍵字,很明顯將轉成「設計思考力」。

設計,不只是塗塗畫畫,追求賞心悅目的美,它的核心概念(concept),「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名列《Business Week》評選的全球六十大設計學院之一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

2011 年,正是台灣的國際設計元年。在製作本專題時,剛好傳來世界設計大會2011 年將在台北舉行,這也是這個世界級的「設計聯合國」一大盛事,以全球平面、工業及室內設計三大領域方式呈現。

經過一年多的爭取,台灣打敗澳洲墨爾本、法國巴黎加拿大蒙特婁、西班牙塞維爾等19 個對手,顯示國際設計界對台灣的創意與設計能量的肯定。


不過,繽紛的設計世界中,當設計變成新國力時,我們能需要什麼樣對未來的想像?

2008 年,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Designium 設計創新中心發表2007 年全球設計競爭力排行報告,前三名分別為德國、瑞士、日本,台灣設計競爭力排名全球第十八名。

以個別指標觀察,台灣在顧客導向(customer orientation)程度表現出色,排行是前三名,僅次於日本、奧地利;但在創新能力(innovation)與研發支出的兩項指標表現相對弱勢,只排到第十五名。

很明顯地,創新能力,是「設計台灣」能否由OEM(代工生產)到ODM(委託設計生產)成功轉型成OBM(自有品牌生產)的關鍵,高附加價值的創意經濟,儼然已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下一波動力。

設計,其實無所不在。小至我們身邊用的筆、手錶,每天穿的衣服,每天攜帶的手機、筆記型電腦......臨時繞一段小路經過的公園,也是設計;甚至八八水災救災,也是一個考驗政府效能的大設計。

「做設計的人,一定要對生活有意見。」安郁茜認為,愈有動機想要改變現狀,愈能做出好設計。

設計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個對生活有意見的30 世代,如何改變自己的故事。

2004 年11 月,台北電影院,大螢幕上演著皮克斯年度鉅獻《超人特攻隊》,全場不時傳出笑聲,25 歲的謝宗穎只是台下眾多影迷之一,4 年後的他,卻已置身加州舊金山的皮克斯工作室,參與2009 年暑假檔期動畫片《天外奇蹟》製作。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進皮克斯,好像『奇蹟』降臨。」謝宗穎說。大學唸的是日文,但是從小愛看電影、卡通的他,對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有意見,雖然唸的是日文,但他決定重新為自己設計一條喜歡的路。

退 伍後,在台灣學了半年的動畫課程,2006 年申請上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3D 動畫研究所,2008 年6 月,他獲得皮克斯的實習工作,3個月實習結束後,因表現優異,簽約成為《天外奇蹟》的「fix animator(修復動畫師)」, 今年5 月才畢業的他,2 月就被皮克斯聘任為正式員工。

謝宗穎的奇蹟,不只是念設計,而是設計了自己的人生,「角色動畫師其實是演員,比的不是繪圖技術,而是演技。」從小愛看電影、卡通的他因為耳濡目染,很容易揣摩角色,加上日文優勢,能夠輕鬆汲取動漫王國的資訊。謝宗穎透過轉換設計,果真為自己走出了一條路。

凡事先說,「I think( 我思)」,把不可能變可能的設計型思考家,將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新勢力。

π 型設計人正夯

要找到對世界的新想像,必須思考重新「設計」,如何把不可能變可能。

重視創新的全球大企業,如P&G,已開始與設計學院進行創新合作。這些企業領導者發現,強調找出最大可能性的設計思考,遠比重視效率的管理思考,更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市場機會。

剛拿下2010 世界設計大會主辦權的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設計人才?

顯然,從理工、商學、社會人文等其他領域跨入設計的人才,正蘊釀形成一股新的創新勢力。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陸定邦比喻,以前的創新競賽是手指與手指的競爭,現在競爭的是指縫間,當競爭從單一領域的獨占山頭,移動到綿延起伏的山巒間,創新的

困難度增加,所以更需要能跨領域的「π 型設計人」。

「π 型人」是由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提出。他認為,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職場常勝軍是擁有雙專長或能力的π 型人。所謂的π 型設計人,就是在雙專長之一,甚至是第三專長,納入設計領域。

設計型思考者,一定要用第二種和第三種眼睛看事情。

從OEM到OBM的新文化

隨著台灣產業解構,從傳統的OEM 到ODM,要進一步再跨到品牌發展的OBM 階段設計思考者的定位,從OEM 時代純解決工程問題的設計師,ODM 時代爭取大訂單的業務,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更具革命性思考的社會文化運動觀察家。

陸定邦以捷安特為例說明:OEM 時代的設計師,做的可能只是一輛自行車;ODM,時代的設計師,做的是一輛設計更好的自行車;但是OBM 時代,捷安特的設計師,要做出的不只是腳踏車,更重要是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運動家,做出引領社會脈動的「自行車新文化」。

台 灣想投入設計的30 世代人數愈來愈多,但是如何讓自己成為職場中具有競爭力的設計型思考家?《Business Week》曾比較設計學院與商學院學生的思考方式。商學院是從市場規模、財務分析出發,創造一個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而設計學院的思考哲學,則是由 人出發,考量消費者需求、人種、使用經驗等,不斷追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由人出發,正好呼應了設計思考的本質,是不斷追求更好解答的過程。

像達文西一樣思考

很多人以為,設計,只是天馬行空的發想,其實好的創意,背後隱藏著心智邏輯的密碼。

知名插畫家林怡芬最常使用的設計思考Know-how,就是達文西的心智圖。她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就是一個典型的設計型思考者。他有無限的好奇心,以至從建築、解剖、雕刻、工程、發明、幾何、音樂、繪畫樣樣皆精,有了豐厚的思考基礎,他可以為人體黃金

例做設計,也可以隨手畫出直昇飛行器的想像,甚至設計的迫擊砲和鐮刀戰車和坦克,唾手都是創意十足。

而達文西的心智圖,可以透過擴散思考,運用顏色、符號、線條、圖畫、關鍵字詞,把所學所想的概念,變成一種視覺化或圖像化筆記法;發散後再收斂,循著思考脈胳,自然創意泉源無限。

設計工作並非外界想像的浪漫、輕鬆,不但要有創意,更要有執行的紀律。而達文西的心智圖,正好可以幫助自己的創意有邏輯的無限延展。

念設計,未必等同設計思考者,念設計最怕,你不清楚你是誰,想成為誰,又可以成為誰?

根據達文西的心智圖,林怡芬建議,不妨自己先畫一張你的設計心智圖,來分析「為什麼要學設計」?

《30 雜誌》同事試做後,答案如下( 見圖)

■ 因為對趨勢有興趣.....
■ 因為對生活有意見......
■ 想挑戰自己的想像......
■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 有想要創作的慾望......

有趣的是,循著對生活有意見路線,走到建築這塊,我們發現對「愉悅輕設計」的需求;走到生活必需品,我們想要一輛可愛的「無煙車」;但是走到環境這塊,居然可以連出對中華民國總統有意見。

設計提升思考高度

設計是要創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產品,因此天生要喜歡觀察人事物,而且要有人文素養。「學設計讓我能在更高層次看事情,」BenQ、佳士達科技創意中心設計長王千睿說。陸定邦也強調,整個全球設計潮流,已從工業革命後的大量化生產的工業設計,轉往文化面的創意產品傾斜。

在追求美學經濟的當下,學設計,除了要找出自己有沒有具備「設計型思考者」的動機外,還需要對美好事物有鑑賞力,以及提出個人獨創的見解。

就像你可能想不到,笛音,這麼美妙的事,竟發生在千年不變的水壺上。ALLESSI 最有名的笛音壺,當初設計的出發點只是想讓水壺煮沸時,不要再是單一音頻的聲音,因而擷取郵輪氣笛聲的記憶,設計出能奏出一段音樂的壺口音笛。

意 外的驚喜可想而知。好的設計是從人類生活中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問「對」問題,如同設計之初,要清楚知道使用者是誰、需求為何、想解決何種課題。 「設計真正的本質在思想、在哲學,而不是在策略,」ALLESSI 總裁阿爾貝托‧阿烈希(Alberto Alessi)說。

發現美的眼睛

美妙的點子,其實也藏在文化底蘊中。
現 代主義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究竟是什麼?安郁茜說,建築師的她,最喜歡念的就是中國文學。每每讀一次 紅樓夢,如同置身中國江南盛世的繁華似錦,念到元曲宋詞,又有帶枝帶葉的美,這些文化中的細膩及思想的厚度,已成為她設計上非常重要的養分。

環顧世界設計大國與城市,它們得以有好的設計,絕不是擁有頂尖設計學院或設計產業而已,而是當地洋溢著設計氛圍,設計不只是工作的名詞,更是生活的動詞,存在建築、櫥窗間,巷弄、家庭裡。義大利就是一例,文藝復興前造就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文藝復興後,設計是全人教育,是人人感知,身體力行的生活提案能力。

但是美,還是要符合現實感。
安郁茜說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之前實踐在設計新網站配樂時,設計者為了彰顯聲勢浩大,用了西藏喇嘛所使用的號角,她立即說:「不對,這不夠台。」台灣的聲音,就像小江河入海般直接,那是湍急。

如何洞察周遭環境變化,精準地呈現對生活提案能力,也是設計思考力的一大考驗。你準備好成為未來競爭力的設計人才了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力量無邊的人,開始行動吧!

設計5問 評估跨界適性指數

光有興趣是無法順利成為思考型設計人才。個人可以經由「設計五問」,評估自己「撈過界」的適性指數,符合的特質愈多,適性指數愈高。

Q1:你對生活有意見嗎? 

安郁茜的答案是:做設計的人,一定要對生活有意見,這樣的人才會有動力想要去改良現狀或創新。

Q2:你認為這世上沒有標準答案,總是不斷思考有無更好的方法?

王千睿的答案是: 設計沒有標準答案,只是讓我學會用更高層次看事情。也因為沒有標準,才能持續創新,不斷以創意解決使用者問題。

Q3:你喜歡把點子執行出來,並且重視執行的細節嗎? 

林怡芬的答案是:設計其實是有系統地連結創意的過程,設計人的特質是要看大又觀小,好的設計是不會省略細節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會產生完美的作品。

Q4:你有敏銳的觀察力與鑑賞力嗎? 

史明輝(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創作人)的答案是:先問自己,你對美的藝術品有感覺嗎?你對美好事物是否會感動?設計是要創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產品,因此天生要喜歡觀察人事物,而且要有人文素養。

Q5:不論對錯,你有沒有自己的觀點? 

謝宗穎的答案是:非本科系跨足設計時,很容易因技不如人而沒信心,將學習焦點放在技術(技法),其實,真正會造成跨界瓶頸在於腦袋裡的知識,因為這關係著能否形成自己的觀點。

@Source from: 30雜誌 2009-10-11

母性力量大 女設計師攻陷時尚圈@Fashion

Stella McCartney與Vivienne Westwood(左)的設計,都以女性的獨特思維出發。
圖/路透資料照片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女人撐起時尚半邊天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以往,時尚圈多半由男性設計師主導,女人該穿什麼衣服、拎什麼包,都得依順男性設計師的意見和指導。不過近幾年來,女性設計師的勢力正悄悄崛起,她們崇尚環保、尊重生命,作品更強調實穿與實用,為時尚圈注入一股母性力量。

當男性設計師呼應奢華風的主流,相繼推出高價商品之際,女性設計師反其道而行,從反省角度看待奢華時尚,不論Anya Hindmarch的5歐元環保包、Stella McCartney拒用動物皮革的「素食時尚」,或是Vivienne Westwood倡議拼湊混搭、儉省度日,都可瞧見女性設計師獨特的思維和時尚品味。

此外,時尚精品近來也樂於聘用女性設計師,如GUCCI的設計總監吉安妮妮(Frida Giannini)、CELINE新任設計總監Phoebe Philo等,都有優異表現。今年時尚界最高榮譽CFDA最佳女裝設計師獎,是由Kate Mulleavy和Laura Mulleavy這對姊妹花所執掌的Rodarte奪得,都說明女性勢力的崛起。

@Source from: 【2009/10/22 聯合報】@ http://udn.com/

10.19.2009

建築的惑星/蔡明亮的空中大冒險@Arch

蔡明亮以一位東方「異人」的眼光去觀察羅浮宮,果然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從未認識過的迷宮異境。
李清志/攝影

知名導演蔡明亮最近又推出了一部令人驚駭莫名的電影《臉》,雖然在試映會上嚇壞了許多名媛淑女,她們在電影才播放一半,就落荒而逃,高跟鞋在國家音樂廳地板上,發出了尖銳的喀喀撞擊聲,但是勇敢看完整部電影的人,對於蔡明亮這部新作,還是咀嚼回味,感觸深刻!

《臉》這部電影讓我回想起蔡導演1993年第一部電影《青少年哪吒》,那也是蔡導啟用李康生的第一部電影,從那部電影開始,蔡明亮樹立了他電影中的空間風 格與其空間符碼。對照兩部電影可以發現,「水」與「洞」這兩種空間符號,一直重複出現在他的電影中;從淹水的台北老舊公寓、一直湧出水的排水孔,到巴黎羅 浮宮的地下水道,以及羅浮宮的管道空間,蔡明亮將觀眾帶到我們熟悉的城市建築中隱藏的陌生異境裡。

蔡明亮對於空間擁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敏銳感,在他電影中述說著城市市民與空間的心理互動,他從不去描繪那些城市樣板觀光地標風景,對蔡導而言,台北101摩 天大樓或是巴黎艾菲爾鐵塔,與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多生活情感的關聯,反倒是破舊老公寓、混亂的捷運工地、龍蛇雜處的電玩店、靈骨塔或偷情旅店,才是他敘述城 市心靈脈動的最佳場景。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年,在中影試片室裡,一個人觀看蔡導《愛情萬歲》電影的經驗,電影最後一場戲是楊貴媚獨自來到大安森林公園的小山丘上,她坐在山丘上的公 園板凳,開始一場長達七分鐘的哭泣。因為電影試映室中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著電影中楊貴媚的哭泣,我開始坐立不安,環顧四周一個人也沒有,只能繼續面對著楊 貴媚似乎無止盡的哭泣,然後我才慢慢靜下心來,真正聽見她的哭泣中,那種屬於都市人的孤寂與無奈。

蔡明亮敏銳地感覺到都市人的心靈寂寞與無助,之後他所拍的電影中,不斷地出現官方城市宣傳裡所不會呈現的邊緣都市空間,包括《天橋不見了》短片中消失的天 橋、即將拆掉的戲院等等,唯獨《天邊一朵雲》中出現的左營春秋閣龍虎塔,雖然國人旅遊並不熱門,卻是日本人觀光地圖中的最愛。

蔡導的電影場景顛覆了官方觀光地圖中的制式城市宣傳,重新建構城市旅遊的另類可能性,事實上,也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城市面貌。在新片《臉》中,他所呈現的巴 黎及羅浮宮,沒有巴黎鐵塔、沒有凱旋門,也沒有羅浮宮的蒙娜麗莎以及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有的只是埋葬楚浮的巴黎公墓,以及隱藏在羅浮宮內紛雜的管道空間 與地下水道。

電影《臉》中主角尚皮耶‧李奧最後從管道間鑽出,發現自己是在羅浮宮展示室裡,出口正好是在〈施洗約翰〉的畫作下,呼應了整齣「蔡明亮版莎樂美」的戲碼, 同時也連結了電影中虛擬異境與現實羅浮宮美術館間的關係。那個出口的「洞」據說將保留打開的狀態,成為羅浮宮的一座公共藝術創作。

《臉》這部電影是蔡明亮導演的羅浮宮空間大冒險,他過去以一位僑生的身分,用「異人」的眼光觀看台北這座城市,如今他也以一位東方「異人」的眼光去觀察巴黎,觀察羅浮宮,果然讓我們在電影裡,發現了我們所從未認識的「羅浮迷宮」。

@【聯合報╱李清志/文】2009.10.19

ESPRIT全球第2家旗艦店 香港開張@Fashion

ESPRIT在香港開設全球第2家旗艦店,超過303坪的LED燈外牆,可隨時播放品牌形象。
圖/ESPRIT提供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

走平價流行的休閒服飾品牌ESPRIT,上周末於香港尖沙咀北京道開設全球除德國外的第2家旗艦店,占地超過600坪,是ESPRIT亞洲區最大店面。

最特別的設計,是三面外牆裝有2萬4千片玻璃鏡片與LED燈,超過303坪外牆上,可日夜播放品牌最新形象,未來還將有互動效果。

該旗艦店內裝採用始自80年代歐洲、充滿時尚感與國際味道的孟菲斯(Memphis)風格,以鮮明的色調、圖騰,加上現代設計,打造全新的時尚空間與購物氛圍。

看好香港、大陸的消費實力,店內呈現完整的服裝系列,並首度引進ESPRIT COLLECTION男士服飾,此不同於一般ESPRIT休閒男裝,走向更都會化,年齡層較為偏高,主打對穿著有主見、不拘泥於傳統西裝的雅皮上班族。新 引進的秋冬系列結合運動與上班服飾元素,運用經典英倫格紋,創造簡約、含蓄的風格。

店內展示販售的也包括ESPRIT COLLECTION女裝、ESPRIT休閒男女裝、童裝、內衣與運動服飾,3樓則引進SALON ESPRIT。為方便觀光客,還首創現場即時修改與送貨到飯店等服務,也提供遊客尖沙咀附近的旅遊資訊。

@Source from: 【2009/10/19 聯合報】@ http://udn.com/

10.17.2009

義大利街頭 可樂瓶穿上FENDI新裝@Fashion

義大利街頭的可樂瓶「裝置藝術」。
圖/FENDI

聯合報╱文/袁青

最近義大利街頭出現了醒目的可樂瓶「裝置藝術」,引人注目。因「米蘭時裝周」開幕當天在米蘭Palazzo Reale有一場有趣的活動,結合時尚魅力,向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致敬。

FENDI和其他7位設計師應邀為健怡可樂換新裝,這些創意可樂瓶將公開拍賣,籌募善款救助義大利阿布魯佐地震的災民。

FENDI為曲線玲瓏的健怡可樂瓶身設計4款新裝,「4個版本都很不同,我把品牌配飾系列的各種設計元素和色調融入瓶身,讓家喻戶曉的可樂有了新意。」

@Source from: 【2009/10/15 聯合報】@ http://udn.com/

10.10.2009

山本耀司 以東方美學詮釋西方時尚@Fashion

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有「黑色詩人」美譽的日本國寶級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在西方主導的時尚圈中是個異數。1981年,他的作品首度登上巴黎時裝周,以東方禪學為理念, 設計的服裝既不性感、也不高雅,色彩以黑色系為主,卻對當時時尚圈投下一顆震撼彈,讓時尚不僅只是外顯的「美」,且要進入服裝的內在,品味箇中深意。

80年代,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3人,以獨特的東方美學詮釋西方時尚,在華服融入東方禪學和形而上美學,獨樹一幟。山本耀司因為父親在戰爭中喪 生,反戰和自由主義的思維,讓他的作品看似沉穩平靜,卻以殘缺的美學觀念和不對稱設計風格,帶有解放、反叛、環保、反戰等深刻的意涵。

山本耀司的服裝售價昂貴,平均單價在10萬至20萬之間,強調採用頂級的手工布料,甚至採用日本皇室御用的手工織品,色彩以一逕的黑色為主,看似平凡無奇,消費者若未深究山本耀司的品牌精神和深意,很難理解山本的作品為何如此昂貴。

山本耀司曾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提及,從未想到自己會在時尚界如此成功,「我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待在我的工作室裡,安安靜靜地裁製衣服。」如今山本耀司聲請破產,在接手的買主確定前,他應沒法安安靜靜地裁製衣服。


@Source from: 【2009/10/10 聯合報】@ http://udn.com/

LV羅湖展店 直搗仿冒大本營@Fashion

LV深圳店是LV在中國的第29家店。

圖╱LV提供
可愛的兔耳朵髮飾,是LV今年秋冬女裝的主打形象單品。
圖╱LV提供
深受中國貴婦喜愛的Suhali L'ABSOLU,售價 124,000 元。
圖╱LV提供
在全亞洲都熱賣的LV Neverfull包,新推出格紋款。售價27,600元。
圖╱LV提供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甫榮登法國富豪排行榜亞軍的LVMH 集團總裁阿諾 (Bernard Arnault),在中國的精品版圖再下一城。17 日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深圳羅湖旗艦店盛大開幕,中國明星范冰冰、胡兵、李小璐等應邀剪綵,眾女星未戴LV兔耳朵登場。 不畏金融海嘯侵襲,各家精品仍不斷在中國市場加碼擴點,尤其是LV,在中國大陸擴店的腳步既快又準。1992年才在北京王府飯店開設第一家店,17年後已在中國設立29個據點,平均一年就增設1至2個店。深圳羅湖旗艦店是繼北京國貿店,上海恒隆店,大連時代廣場店之後,中國地區的第4家旗艦店。

深圳羅湖商業城與北京秀水市場是大陸仿冒品的集散中心,其中羅湖商業城最早闖出名號,而有天下第一城之稱,也是中國大陸近年來「打假」的重點商城;LV直搗黃龍,選在羅湖開設旗艦店,頗有向仿冒品宣戰意味。

LV全球主席及行政總裁賈世傑指出,今年上半年LV在全球業績仍保持成長,在中國除擴點外,明年也會參與上海的世博盛會。

這棟委託建築大師Peter Marino以全新概念設計的深圳旗艦店,外觀是以Damier的格紋為設計靈感,該店展售全系列男女裝、配件和腕表珠寶等,為讓中國消費者也能親炙LV的奢華之美,特地從巴黎運了兩只百年行李箱在店內展出,作為鎮店之寶。

出席的女星范冰冰、李小璐、林嘉綺、Lisa S等,都穿上LV秋冬女裝出席盛會,雖無人配戴本季最具代表性的「兔耳朵」髮飾,但刻意梳高髮型,聊表心意。其中,李小璐身穿的LV藍色小洋裝,是娜姐早 在兩個月前出席派對時就穿過的;女星范冰冰則身穿藍紅印小洋裝,展現甜美的時尚風情。

深圳與香港鄰近,但精品售價比香港貴上兩成,因此消費者多半選擇在香港消費,也不願在深圳購物。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LV為了深耕中國市場,在中國大陸的售價已調降2至7%之間,擴店搶市的意味十分濃厚。

@Source from: 【2009/07/19 聯合報】@ http://udn.com/

10.09.2009

畢恆達:跑酷 在都市叢林跳躍吧@Thinking

【聯合報╱畢恆達】2009.10.07

在樓頂上奔跑,跳躍至隔壁建築物的樓頂,翻滾起身,從樓梯扶手滑下,轉體飛身彈跳,越過窗戶,繼續奔跑。這種在人造建築空間中快速奔跑的動作,大大影響了 近來電影中的動作風格。《企業戰士》、《終極警探4.0》等電影讓跑酷(parkour)運動廣為人知,但是電影特效也讓人誤以為跑酷是一種炫技。

這種奔跑動作,源自於一群在巴黎利斯郊區成長的青少年。正如多數小孩,總喜歡在矮牆上行走、穿越圍籬、躍過交通錐。不同的是,他們保有童心,長大了仍然在 都市空間中穿梭奔跑,並發展為跑酷,亦即障礙訓練,強調有效地縮短移動的時間與距離。其中的主要人物為David Belle與Sebastien Foucan。他們後來因理念不合而分手,Belle主演電影《暴力特區》,而Foucan將此運動發展成「自由奔跑」(free running),更注重動作的表達與創造。他主演了電影○○七《皇家夜總會》前廿分鐘的追逐戲,並參與瑪丹娜的全球巡演。

一種身體移動的藝術

他們這群玩伴本來喜歡溜冰、玩滑板,可是市政府刻意在都市公共空間到處鋪上鵝卵石,讓他們無法玩耍。他們到公園玩,又被趕出來。結果他們開始攀爬任何東西,找到克服障礙的移動方式。

跑酷是一種身體移動的藝術,在環境中不受限制去表達自我的藝術。它不在於跳得多高或多遠,或者做出多炫的動作,重點在於將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結合,體會其間的互動關係。奔跑因而可以訓練身體協調、控制危險、面對恐懼與專注的能力。

跑酷是一種態度,一般大眾只是沿著人行道行走,他們卻企圖嘗試探索不同的路徑。用走路取代搭車,用走樓梯取代搭電梯,並且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建築物與都市空間,將障礙(如階梯、欄杆、牆壁)轉成都市的家具,跳躍的起落點。城市因而不再死氣沉沉,而處處是風景。

他們只需要最原始的自己的身體和一雙球鞋,就可行走天下。一方面回到動物的本能,追隨天生具有的跑、跳、遊戲的欲望,在空間中移動。就像水一樣,遇到岩石,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其上方、下方、左右流過。一方面使用最低限的資本與科技,不需要特殊裝備與場地,就可以漫遊城市。

一種生活方式與哲學

跑酷不是一種假日的休閒娛樂,而是生活方式與志業。所以不是只有在周末時候才練習,周間又回到上班族的例行公事。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以從事自由奔跑。當 都市空間依照商業邏輯來組織,強調秩序與安全的時候,跑酷者重視自由,消解了現代科技資本主義都市地景的意義,將整個都市當作體操的叢林。

跑酷從有效地縮短時間與距離,演變到身體與環境的對話,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哲學。雖然並非人人都可以從事自由奔跑的特技動作,在屋頂與樓梯間跳躍,但是 每個人都可以將城市與人生視為運動場。不走最舒服的路徑,探索自己的身體,利用障礙來成長,為自己而跑。人生,不也是一種化障礙為成長助力的藝術!

(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Source from: 聯合新聞網

At Home with David Ling@Videos



Architect David Ling lives in a Manhattan loft equipped with a waterfall, a bridge, and a bed cantilevered 10 feet over a moat. This is no home for the faint of heart.

Emerging Designers: Della Valle Bernheimer@Videos



From the creative foment of Brooklyn comes Della Valle Bernheimer, a young design firm committed to new forms of collaborating.

10.07.2009

貝聿銘獲英國皇家建築協會金質獎章@Arch


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圖:大紀元)

  「英國皇家建築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RIBA)6 日宣佈,生於中國的美籍建築師貝聿銘將獲頒「皇家金質獎章」(Royal Gold Medal),以表彰其畢生成就。

  現年92歲的貝聿銘設計巴黎羅浮宮(Louvre)玻璃金字塔。他將於明年2月11日在倫敦的RIBA接受這項年度特別獎。

  這個獎章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親自批准,以表彰「對建築進步有直接或間接」重大影響的畢生成就。

  貝聿銘在紐約表示,獲RIBA金質獎章深感榮幸,與先前得獎者相比,他感到惶恐。他說,對頒獎儀式深深期待。

  貝聿銘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位於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館」(East W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1968-78);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波士頓(Boston)的「約翰甘迺迪總統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1982-89);巴黎羅浮宮整修計畫(Grand Louvre project,1983-93);日本滋賀縣(Shiga)「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1991-97)等。

  近幾年,貝聿銘在盧森堡(Luxembourg)、中國和卡達(Qatar)分別完成重要博物館計畫。

  RIBA會長利德(Ruth Reed)稱讚貝聿銘是「20和21世紀的建築界偉人之一。將其影響以及受其影響者列表,則將宛如現代建築運動(Modern Movement)名單般」。利德說,貝聿銘早該獲獎,實至名歸。

@Source from: 中央廣播電台 2009/10/7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 中央社

IM PEI AWARDED RIBA ROYAL GOLD MEDAL@People

IM PEI AWARDED RIBA ROYAL GOLD MEDAL

6 October, 2009 By Anna Winston

Chinese-born American architect IM Pei has been named as the recipient of the 2010 RIBA Royal Gold Medal.


I.M Pei

Ieoh Ming Pei was nominated by RIBA honours committee member David Adjaye, who described the architect as a “giant in the cannon of greats”.
The committee also included former Gold Medal recipient Edward Cullin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 Max Fordham, French architect Anne Lacaton, and Maggie’s Centre chief executive Laura Lee.

RIBA president Ruth Reed, who chaired the committee, said: “He is one of the greats of 20th – and 21st – century architecture; a man whose work I have always admired. A list of his influences and those he has influenced reads like a roll-call of the modern movement. Seldom has such a reward been so overdue or so just.”

92-year-old Pei has completed more than 170 projects and 50 masterplans in his lifetime, including his only UK project, a small private pavilion in Wiltshire. But he is best known in Europe for his work on the Louvre in Paris during the 1980s, including the now iconic glazed pyramid.

Adjaye said: “I remember as a young student first visiting the Louvre in Paris and marvelling at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unify and modernise what was a much loved but disparate institution, and beholding its magnificent, gravity defying, glass pyramid. He became a role model for me as a young architect.”

He will be awarded the medal by the Queen in an official ceremony on February 11 at the RIBA’s Portland Place headquarters.

---------------------------------------------------------

Source from


Chinese-born American architect I. M. Pei, who is best known in Europe for 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uvre in Paris, has been named today as the recipient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rchitecture prizes, the Royal Gold Medal.


Laureate of the British Royal Gold Medal: I. M. Pei (Photo: Owen Franken)

Given in recognition of a lifetime’s work, the Royal Gold Medal is approved personally by the Queen of England and is given to a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n the advancement of architecture”.

I. M. Pei is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architects of all time having completed over 170 projects and more than 50 master plans. At the age of 92, he remains actively engaged in architecture. His work easily spans the divide between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he is equally respected and sought after by clients in all fields.


Glas Pyramid at the Louvre in Paris, France by I. M. Pei (Photo: pmorgan)

Ieoh Ming Pei (always known as I. M.) is a Chinese 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China in 1917. He travel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5 to study architecture, and never returned to live in his home country. He graduated fro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received a Masters degree from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where he studied under Gropius and Breuer, com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which was to inspire his work for almost 70 years. His first commission was for the noted planner-developer William Zeckendorf: the Miesian Mile High Center in Denver. He set up his own practice in 1955. His best known buildings are probabl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1961-67), the East W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 (1968-78),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Boston (1965-79), the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1982-89), the Grand Louvre expansion and renovation (1983-93) and the Miho Museum in Shiga, Japan (1991-97). In recent years he has completed major museum projects in Luxembourg, China and Qatar. His only building in the UK is a private commission: a tiny pavilion in Wiltshire.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German Historic Museum) in Berlin, Germany. Extension premises by I. M. Pei (Photo: Mazbln)

I. M. Pei has been honored by America, France, Germany, Japan and the UK where he is an Honorary Academician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1993).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 for Architecture (1976);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 the Gold Medal (1979);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Letters -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1979); La Grande Médaille d’Or of 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France (1981),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1983); the Praemium Imperial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Japan (1989); Offic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France (1993) and 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or social sciences (2001).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by I. M. Pei (Photo: WiNG)

Speaking from New York, I. M. Pei said of the honour,

‘It is a great honor to receive the Royal Gold Medal from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I am humbled indeed to read the names of those who have preceded me as recipients. I look forward to attending the ceremony in February, and to thanking personally RIBA President Ruth Reed and the Honors Committee, and David Adjaye, who nominated me.’

I. M. Pei was nominated for the 2010 Royal Gold Medal by David Adjaye. His citation concludes with a personal tribute: ‘When I began my studies in architecture, I. M. Pei was already a giant in the cannon of greats. His work seemed effortlessly capable of creating extraordinary clarity out of complex and conflicting demands. His is an agile ability, working with Heads of State, Kings and Queens, “hard nosed” developers and non profit institutions, in each case creating revealing, extraordinary works of precision with quality and detail.

‘I remember as a young student first visiting the Louvre in Paris and marveling at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unify and modernize what was a much loved but disparate institution and behold its magnificent, gravity defying, glass pyramid. He became a role model for me as a young architect.’

RIBA President Ruth Reed, who chaired the Honors Committee which selects to Royal Gold medal winner said,

“Chairing the Honors Committee was my very first duty as President and it was an honor for me too. The Royal Gold Medal is a most auspicious award and we have chosen in I. M. Pei a very special winner. He is one of the greats of 20th - and 21st - century architecture; a man whose work I have always admired. A list of his influences and those he has influenced reads like a roll-call of the Modern Movement. Seldom has such a reward been so overdue or so just.”

I. M. Pei will be presented with the Royal Gold Medal on February 11, 2010 at a ceremony at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in London, when the 2010 RIBA International and Honorary Fellowships will also be presented.

The Royal Gold Medal was inaugurated by Queen Victoria in 1848 and is conferred annually by the Sovereign on ‘some distinguished architect for work or high merit, or on some distinguished person whose work has promot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advancement of architecture.’

Previous winners have included Sir Charles Barry, Sir George Gilbert Scott, Alfred Waterhouse, Sir Edwin Lutyens, Sir Giles Gilbert Scott, Charles Voysey, Frank Lloyd Wright, Le Corbusier, Walter Gropius, Alvar Aalto,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Kenzo Tange, Ove Arup, Sir Nikolaus Pevsner, Louis Kahn, James Stirling, Berthold Lubetkin, Norman Foster, Richard Rogers, Oscar Niemeyer, Jean Nouvel, Rem Koolhaas, Toyo Ito and Alvaro Siza.

This year’s RIBA Honors Committee was chair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IBA, Ruth Reed with David Adjaye OBE, architect, Adjaye Associates; Edward Cullinan CBE, architect, Edward Cullinan Architects; Max Fordham, Environmental Engineer, Max Fordham Partnership; Anne Lacaton, architect, Lacaton & Vassal (Paris); and Laura Lee, Client, Maggie’s.

@Source from:

巴黎時裝周/3怪咖 大搞前衛風@Fashion

Martin Margiela以類似人造紙漿素材,打造出前衛的熱帶風情。
圖/法新社
山本耀司以大量的黑色和模特兒的白臉,營造日系的神祕氣氛。
圖/法新社

三宅一生主打環球概念,藉豐富印花和色彩在伸展台上展開民俗之旅。
圖/歐新社

聯合報╱記者袁青

相對於Dior、LANVIN的法式華美和浪漫,日本大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及比利時Maison Martin Margiela一貫的怪誕風格,反倒成了巴黎時裝周最引人注目的「異數」。

Martin Margiela(簡稱MM)的新裝被形容活像「壽衣」搬上伸展台,山本耀司端出滿身破洞、低彩度的「丐幫裝」,三宅一生則以環球概念大秀「少數民族色彩」,這3大怪咖設計的2010春夏女裝,有一半來自織品的突破。

MM以大量類似人造紙漿素材製作的衣衫,立體塑形外套上印有熱帶風景照的轉印畫面,彷如藝術品一般,搭配誇張的胖靴,保留了MM貫有的前衛、不隨俗,永遠不會讓死忠粉絲失望。

山本耀司不令人意外,仍是大量黑色罩頂,重點放在領子和袖身,一系列黑色長裙和夾克式男裝外套,搭配一如床單布的白襯衫,充滿日系的神祕氣氛。

三宅一生以世界為軸心,少數民族為羅盤,展開一場民俗之旅,巴基斯坦的印花和日本的印染,打破非黑即白的印象,特別是蛋形的雕塑感,不時流露東方思維下,服裝和身體之間「若即若離」的時尚哲思。

@Source from: 【2009/10/05 聯合報】@ http://udn.com/

巴黎時裝周/時尚老牌秀實力@Fashion

Sonia Rykiel橫條紋女裝是不變的招牌。
圖/路透社
Karl Lagerfeld以黑色短褲配領帶,穿出俏麗。
圖/法新社
Sonia Rykiel珊瑚紅的窄身針織裝,渾身散發巴黎女人的誘惑。
圖/路透社

聯合報╱記者袁青

巴黎時裝周今日輪到老牌「值班」,超過半個世紀的兩大時尚老牌Karl Lagerfeld和Sonia Rykiel寶刀不老,雙雙秀出硬底子實力,明年春夏女裝美得「年輕又俏麗」。

抓住「短」字訣,大師Karl Lagerfeld明年春夏推出清一色黑色反褶短褲,搭配肩寬、腰細的短外套和絲襯衫,偶爾跳出的男裝領帶和墨鏡造形,充滿大師自己的影子。

和Karl齊名的「紅髮魔女」Sonia Rykiel一反黑白低調,紅的豔、黃的嬌、紫的更濃烈,一出場滿是彩色繽紛。秀上的透明雨衣和小圓帽點出了俏皮的春意,獲得滿堂彩;Sonia Rykiel擅長的針織、鋪棉和橫條紋,明年春夏,一樣也不少;穿上招牌條紋針織長洋裝的模特兒輕踩台步,彷彿聽見春天曼妙的腳步。

@Source from: 【2009/10/06 聯合報】@ http://udn.com/

巴黎時裝周/極簡又解放@Fashion

2010年YSL春夏新裝,強調精緻手工剪裁。
(法新社)
Stella McCartney新裝,領口與裙擺的荷葉邊,帶著波西米亞的浪漫。
(法新社)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極簡主義再度席捲時尚圈。「極簡」指的是回歸服裝的本質,以高超的剪裁技術、精緻頂級的布材,詮釋奢華。

以剪裁技術見長的YSL,這一季以黑白色系為主,看似簡約,其實更加強調精緻手工,純棉、亞麻布材的襯衫,在領、袖、下襬等處融入抓褶細節,呈現服裝「大 一號」的寬鬆自在。設計總監Stefano Pilati說:「我要詮釋的是一種自然和真實的時尚,一種美學的新極簡主義!」

去年接下Celine設計總監的Phoebe Philo,發表她在Celine的第一季作品,以寬鬆的剪裁和俐落的線條詮釋優雅時尚。如果說,Phoebe Philo在Chloe最有名的代表作品是A字洋裝,那麼她在Celine的代表作,將會是剪裁合身的高腰喇叭褲,它讓女人看起來既時尚又自在。

Stella McCartney發表新裝,以她過世的母親琳達為繆思,俐落的男裝剪裁融入柔美的女人味,領口和裙襬的荷葉邊,帶有一點波西米亞的浪漫風情,她說:「女人應穿出自我,她才是衣櫃的主人。」

經年茹素的Stella McCartney迄今未採用過皮草和皮革,深受年輕族群和環保人士的支持,去年眾家精品的業績下滑,Stella McCartney 的銷售業績逆勢成長,她說:「時尚界每年都要殺掉5,000隻動物製成皮包、皮草,我覺得時尚人,真是沒良心!」

@Source from: 【2009/10/07 聯合報】@ http://udn.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