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3

攝影藝術:迷幻的AMBER ORTOLANO@Photography
















迷幻的光影,迷茫的眼神,朦朧的情慾,在充滿古著氣息的空蕩房間,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後花園,在迷霧繚繞的森林,薄紗曼舞,佳人依舊。這是來自美國 的年輕攝影師Amber Ortolano的一組帶有迷幻色彩的概念攝影。攝影師利用多重曝光實現的帶有重影的效果充滿著夢幻超現實主義的味道。 

琥 珀是有魔法的,是迷幻而又神秘的,正如她的照片一樣,她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如此驚人,她還年輕,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她未來的攝影作品。迷 幻的光影,迷茫的眼神,朦朧的情慾,在充滿古著氣息的空蕩房間,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後花園,在迷霧繚繞的森林,薄紗曼舞,佳人依舊。 

這是來自美國的年輕攝影師Amber Ortolano的一組攝影作品,她現居紐約,擅長使用多重曝光拍攝人像,帶有迷幻色彩的概念攝影。攝影師利用多重曝光實現的帶有重影的效果充滿著夢幻超現實主義的味道。 

Amber的攝影作品裡,好像有兩個主角,一個像徵著身體,一個像徵著精神。像是孩子,想要快快長大;像是平凡的乖女,想要一次瘋狂的機遇,像是一直平靜 的靈魂,想要掙脫枷鎖的束縛。多重曝光後的影子,就像是埋藏在內心的小精靈,她正在完成著女孩一直嚮往卻又卻步的夢想。 

Amber是琥珀,是希臘女神赫麗提斯的眼淚。像五月杜鵑的笑容,像失落在迷惘的森林,裹著足,裹著翅膀,為今生情留下一滴晶瑩的淚。這組照片源自神秘靈 感,在對面呼喚,在影響面前,對仗整齊的詞語和平仄和韻的節律都被無線淡化,Amber Ortolano也正如琥珀一樣。
08年入住Flickr之後,Amber Ortolano的多重曝光的攝影作品得到了眾多影友的喜愛。多重曝光,顧名思義,就是拍攝時重複曝光多次,讓影像重疊在同一格菲林上,令畫面看起來更豐 富。重曝的玩法有很多種,可以一格格重曝,可以一整捲重曝,跟朋友交換重曝,甚至去曝光多於兩次等等。 “最驚人的13歲的攝影師,永遠。Amber的照片,震撼我的心靈,她是這樣一個可怕的人。我等不及看她的照片了。”“您的照片是絕對的驚人,他們講述的 故事會讓你感覺像是回到過去。他們是神奇的、永不停止的、是驚人的。”這些都是影友寫給這個年輕的攝影師的話。 

@Source: http://www.wowsai.com/zixun/10183-7-1.html

建築師玩家具@Arch

陳琳 “設計摩天大樓和一件家具的難度其實不分伯仲”,建築師們強調,做家具設計並非輕鬆遊戲

對於比利時籍華人建築師侯梁來說,2012年是個重要的年份。他為自己的創意家具“雲上坐”系列找到了滿意的展示廳。外灘18號一樓的醒目位置,為這套融合梯田結構、花瓣形狀和白色烤漆的家具,帶來了不少的曝光率。 

“坐在雲端,快活似神仙”,“用虛擬投影與現實的桌椅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網絡時代的社交氛圍”。這位登上過美國《時代周刊》的建築師,對設計有著諸多 想法。之前,他希望通過建築把這些想法付諸現實。他曾在泰國海嘯紀念館、波蘭保羅二世紀念館競標中獲得冠軍,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大部分作品至今仍是未完 成的建築。而現在,他找到了一種更便捷的途徑,“我不會放棄建築,但創意家居會讓更多人知道我的存在,幫我更快實現自己的建築夢。”
建 築師擁有幾件甚至一批為人熟知的家具作品,在設計界並不罕見。從柯布西耶的LC躺椅、高迪的巴特羅椅子、阿爾託的芬蘭花瓶,到包豪斯、孟菲斯建築學派諸多 家居作品,乃至扎哈·哈迪德的Mesa桌、斯蒂凡諾·喬凡諾尼為Magis打造的Vanity椅,建築師從不吝惜為家居設計行業提供智慧。去年,王澍、張 永和、馬岩松等一批國內一線建築師也受邀為Alessi設計家具。在家居設計上寄託建築理想,知名建築師幾乎都不能“免俗”。 

建築理念

如果不理解王澍理想中的“中國建築”,你可以試著從他設計的“雲根”茶盤那些不對稱的形狀中找尋答案。這是一個期望在剛性的直線邊緣線和硬質材料之間尋找微妙平衡的建築師。
比起宏大、深奧的建築,座椅、沙發、桌子、茶盤這類家具顯然更具有“親和力”。除了像扎哈·哈迪德、王澍等因為獲普利茲獎而成名的大師外,公眾對於建築師的認識,大多是從他們的家具設計開始的。 

最 近忙於耶路撒冷Mamilla酒店項目的意大利建築師皮埃爾·里索尼,擅長為各類酒店建築勾勒極簡線條。不過,真正為他冠上大師頭銜的,是他每年在米蘭設 計週上推出的家具。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線條簡單卻暗藏玄機的Roll櫃子、Kelly沙發。透過半隱藏式支架的結構,人們很快讀懂了皮埃爾所謂的建築 “極簡主義”,是利用“障眼法”在空間里和大家捉迷藏。 

在這條捷徑上走得很“順溜”的建築師不在少數,皮埃爾只是其中一個 例子。據說,在歐洲,當你十次走進不同的酒吧和咖啡館,其中九次你都會坐在斯蒂凡諾·喬凡諾尼設計的Bombo Stool高腳椅上。他為Magis、Flos、西門子設計的坐具、燈具、廚具,銷量常年居高不下。生於建築師家庭的黑川雅之,75歲開始研究數字與自然 的關係,推出了三條腿的小象椅、“1/2托盤”等家具新品。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建築系的帕奇希婭·奧奇拉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衛浴和坐具設計,她今 年的新作,像迷你小木屋造型的戶外床具Cottage,充分展現了女性建築師的細膩,以及她對力學支撐的駕馭力。康斯坦丁則將德國式工業化注入到 Chair One中,並因這把另類鋼鐵椅子的大賣而成為紅人。 

他們靠著出色的家具設計被大眾熟知,建築師的身份卻被黯然遺忘。直到梳理他們的履歷,人們才發現,他們入行之前都是建築系的高材生。其中,康斯坦丁竟然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建築系的任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很 多建築師一邊自得其樂地設計家具,一邊和家具設計保持距離。米歇爾·德·盧基的名片上只有“建築師”一個頭銜。上世紀80年代,他的Flamingo桌 子、Memphis燈,誇張的造型、木材張揚的結構,以及波普條紋色,都具有濃厚的孟菲斯建築學派的色彩。他近期出品的Kaleidos椅子,則用新材料 體現出詩意和脆弱之美,與他目前的建築設計理念一脈相承。 

“做建築,你必須考慮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周邊環境、風土人情,還有社會接受度。而家具設計只需要關注它本身的結構。”雖然孟菲斯建築學派早已解散,盧基的 風格也離他曾經的導師、孟菲斯學派創始人索特·薩斯漸行漸遠,但他們之間仍保持著基本共同點——在家具領域更徹底、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建築理念。當年,索 特·薩斯正是通過在家具展上發布造型怪異的家具新品,讓孟菲斯建築學派的理念迅速傳播,成為繼包豪斯之後建築界的又一個里程碑。 

細節誘惑

“建築是設計中難度最高的,接下來,是服裝和家具,最後是平面設計。”張永和曾公開過他心目中的設計難度排行榜。去年,張永和第一次跨界家具領域,設計出 托盤“一片荷”。愛荷如痴的他在材料選擇和質感打磨上煞費苦心,但短短數月的設計週期遠及不上他做一個建築項目的時間。雖是一句調侃,但擁有與張永和類似 觀點的其實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家具設計對於擅長分析力學結構、嫻熟掌控線條駕馭力的建築師來說,充其量不過是個“搭積木”遊戲。但是,家具設計行業還 流傳著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設計一把椅子的難度不亞於建造一幢摩天大樓”。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答案? 

“在我看來,設計摩天大樓和一件家具的難度其實不分伯仲。”和扎哈·哈迪德合夥經營工作室多年的美國建築師菲利普·麥克·沃弗森,最近應威士忌品牌格蘭傑 之邀,為其設計了一款名為Sound form Fluid的品酒吧台。共事多年,沃弗森和哈迪德的建築理念有諸多相近之處,他對流線、聲波等形狀亦十分敏感。這次,他精確繪製出了威士忌倒入酒杯瞬間的 聲波圖形,以此作為吧台的輪廓線條。為了完整而富有技巧地呈現出一幅立體的“聲波圖”,他們選擇了精鋼、碳纖維、鋁材料,沃弗森希望把這些材料以無縫銜接 的方式融合在一張吧台。最終,在一家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廠,沃弗森和工匠們忙了近4個月才最終完成作品, “很多精力都花在了外人眼中根本看不出差別的細節上,但它們對整個吧台的支持力和造型結構卻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和建築造型的直白不同,家具設計的細節需要設計師投入大量精力,卻並不能被人識別出來。 

“要能讓產品批量生產,需花費數月進行修改。”Magis全球運營總監阿爾伯特·普瑞扎舉例說,“康斯坦丁為Magis設計Chair One用了三年,但是,我們在工廠裡製造這樣一把椅子只要8分鐘。能把自己建築理念量產後行銷全球,對建築師來說是致命的誘惑。”

文學改變電影@Culture












關於最近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妙漂流》,有絕妙的一句話點評:現實有多殘酷,想象就有多美麗。文學是想象的藝術,而電影卻是呈現具象的藝術,而當電影與文學相遇,那便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於是你才能在今年的冬天看到絢麗夢幻的「少年派」,看到舞台劇幕拉動的「安娜·卡列尼娜」,又或是在如泣如訴中吟唱悲傷的「悲慘世界」。

到目前為止,
2013年奧斯卡熱門影片至少有5部電影是由經典文學作品改編過來的,這裡面包括《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遠大前程》、《在路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中《安娜·卡列尼娜》已被13次搬上銀幕,而《悲慘世界》的改編電影更是高達19次。文學與電影,那糾纏不清的情愫是在何時生起的?
文字視覺化
電影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學研究的需要,只是後來它碰巧,
也可能是某種必然,才走上了「講故事」的道路。換句話說,其實電影並不應該和講故事畫上等號的。但是,一旦電影決心講故事了,它面臨的主要困難有兩個:其一是這種初生的媒介還不具備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基本組織規則;其二是所有的故事似乎都已被前人講完了,存在於各種其他媒介中,口口相傳的神話傳奇、史詩、戲劇,以及小說。
第一個困難的解決之道有賴於一代接一代的電影開拓者,從喬治·
梅里愛和埃德溫·鮑特到D.W.格里菲斯和埃里克·馮·施特勞亨,再到奧遜·威爾斯和讓-呂克·戈達爾,以及今天的詹姆斯·卡梅隆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利用他們各自時代所賦予的技術,逐步完善視聽媒介表達故事的能力。
第二個困難,最便捷的方式是直接取材文學中已有的故事,
將其搬到銀幕上來。除了一板一眼的改編,還包括各種形式靈活的致敬、挪用、借鑒。總而言之,從古至今的所有電影中,和文學作品存在千絲萬縷聯繫的決不是少數,以至於許多電影獎項,以奧斯卡為例,都將編劇獎分為原創和改編兩個範疇,因為這兩者的工作性質和技術要求的確存在較大區別。
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最早的非紀錄電影嘗試《水澆園丁》,
是改編自當時法國流行的連環畫。埃德溫·鮑特劃時代的《火車大劫案》及《一個醉鬼的白日夢》也並非原創,素材部分來自劇場或連環畫。
查爾斯·狄更斯是被改編最多的英語作家之一,
僅在無聲電影時期他的作品被搬上銀幕就超過100次,《雙城記》、《遠大前程》、《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都有不計其數的電影版本。很多人認為狄更斯是非常視覺化的作家,但他的作品經常混合著寫實與象徵,無時無刻不在對人物進行道德分析,改編起來也有很大難度,導演們最後只能將重心放在情節和角色上,對狄更斯賴以成名的社會批判從略。
簡·奧斯汀登上銀幕很晚,遲至1940年才有根據《傲慢與偏見》
改編的影片上映,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英國的電視台,熱衷於反覆重拍奧斯汀的幾部小說,每一代奧斯汀迷都有陪伴自己成長的那幾套劇集,以至於奧斯汀劇成為一種獨特的電視類型。
柯南道爾爵士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許他筆下的福爾摩斯是有史以來被最多人在銀幕上演繹過的一個角色。1900年的單本短片《福爾摩斯受挫》可能是第一部以這位大偵探為主角的影片。之後各種長片和短片層出不窮,不僅有正經的改編,還有數不清的續集、前傳、外傳和歪傳。不同版本的福爾摩斯擁有各自的死忠粉絲,常常比較誰才是最經典的。
法國作家中最受電影歡迎的莫過於雨果了,他的《巴黎聖母院》
有不下10個電影版本,而《悲慘世界》的相關影視改編,據不完整統計,竟然多達60多部。好萊塢電影本身就是高度類型化的,那麼暢銷的類型小說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它的龐大資源庫。即使是西部片這種被認為是高度電影化的類型,其對經典西部小說的依賴也超過人們的了解。1940年代,好萊塢盛行黑色電影,刊登於低俗雜誌的連載小說是這些電影的改編來源。達希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的硬漢派偵探小說被反覆搬上銀幕後,也讓他們在文學殿堂取得了經典的地位。
戲劇與電影共生
在電影和文學的共生關係中,
不容忽視的一條脈絡是戲劇對電影的影響,特別是19世紀情節劇對好萊塢電影風格的成型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僅是故事素材,還包括劇作方法,乃至布光與場面調度,早期電影都是先學習舞台劇的做法,再發展出適合電影的特定規範,即使今天兩者已是涇渭分明,但共通之處仍比比皆是。改編舞台劇為電影看似比改編小說更容易,但其親緣性卻更容易讓人忽視了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很多舞台上十分普通的台詞到了更強調寫實的電影中會變得矯揉造作,而且如果過於依賴台詞,會削弱電影以動作為先的要求。
1950年代后在好萊塢曾出現一個戲劇改編電影的高峰,尤金·
奧尼爾、田納西·威廉姆斯和阿瑟·米勒這幾位美國戲劇巨匠都有相應的出色電影改編作品誕生,其中佼佼者如西德尼·呂美特改編尤金·奧尼爾的《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伊利亞·卡贊改編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慾望號街車》。
提到戲劇改編電影,就不能不說到永恆的莎士比亞,
他應該是史上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最多的一位作家。在剛剛進入有聲電影的時候,他的詩化語言如何自然地融入電影曾經是個問題。後來勞倫斯·奧利弗、奧遜·威爾斯都找到了自己的解決之道。奧利弗一直被視為最正宗的莎士比亞詮釋者,無論是在舞台上或攝影機前。直到1990年代肯尼斯·布拉納連續推出《亨利五世》、《奧賽羅》、《哈姆雷特》,試圖接替奧利弗的地位。
莎翁的劇作因其關乎人類自身的存在困境,
跨文化和語言背景的改編屢見不鮮。黑澤明的《蛛網宮堡》來自於《麥克白》,而《亂》是基於《李爾王》,但黑澤明把整個故事全部改寫了,將背景放到古代日本,而後保留了原劇中的核心衝突,並用非常視覺化的方式來重現莎士比亞的主題、情緒和意象。這兩部影片都被普遍認為是最好的莎劇改編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同樣因其超越時代被化用到一些當代題材的影片中,例如歌舞片《西區故事》,以及巴茲·魯赫曼的現代版同名影片。前衛電影藝術家德里克·賈曼還有其他導演,對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發生了興趣,各自拍攝了自己的版本。
各有精妙
中國電影與文學的關係比起西方來尤為密切。早年曾有「
鴛鴦蝴蝶派」和電影的緊密結合。1980年代的第五代導演儘管以視覺化、電影化著稱,但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他們幾乎完全寄生在同代作家的身上,張藝謀、陳凱歌的名字和莫言、阿城、蘇童、余華、劉恆、李碧華是難以分割的。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並不以還原原著為準則,而是只取其情節大概,或只注重對文學精神內核的提煉。和大陸第五代導演同齡的李安除了最早的「父親三部曲」,之後再也沒離開過文學作品的扶持。李安改編的特點是,無論他在細節上偏離原著多遠,或自我發揮的成分有多大,但從整體上看,他是最能精準地吃透原著精華的導演。
著名影評人寶琳·凱爾曾說,
在看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之前最好先讀過原著,因為一旦你看過電影,對原著的印象就容易遭到固化。這代表了一種被普遍接受的看法,文學是基於想象的藝術,而電影是具象的,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站在攝影機前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卻是唯一的。
許多觀眾對改編電影的評價標準是看影片是否忠實再現了自己心目中
的原著印象。但我們最好明白,電影和小說究竟是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即使講述同一個故事,但其精妙之處卻各有不同。有人認為電影過於依賴文學,也有人認為電影會反過來殺死文學,其實互相借鑒、相敬如賓或許才是電影和文學應遵循的相處之道。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機遇的都市@Photography










1928年出生於紐約愛爾蘭社區一戶猶太家庭的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和1938年出生於東京的日本藝術家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這兩位20世紀街頭都市攝影的領軍人物的作品,彙集於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的一場聯合展覽中,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回顧展。

森山大道稱威廉為前輩藝術家,並堅稱威廉應該首先受邀進行展出,
」泰特現代藝術館的攝影策展人Simon Baker說,「克萊因對於森山的作品不如森山對他的作品那樣了解。」
展覽呈現出他們迥異的個性,
創造出不同風格和實驗技巧之間的鮮明對比。克萊因的作品坦率、倉促、直截了當,自信得近乎傲慢;森山大道的作品則更富顆粒感,模糊、抽象,隱隱中透出攝影師內省的個性。
整個展覽以克萊因的影片「光線百老匯」開場,
描繪了曼哈頓街頭上方一系列閃爍明亮的巨型廣告。它奠定了克萊因作品狂熱而充滿能量的基調,將自己融入到躍動的都市生活中。1948年,克萊因初到巴黎時,對他進行過短期培訓的法國藝術家Fernand Léger告訴他:「從畫廊中走出去。想想建築。想想街道。」
克萊因從動態藝術中汲取概念,他開始在紙上切割出圓形、
方形和條紋,製造抽象的黑影照片。他的一部分作品發表於義大利建築雜誌《Domus》,另一部分在巴黎的一個展覽中展出。時任美國版《Vogue》主編的Alexander Liberman看到了它們,在《Vogue》中發表了一系列克萊因受蒙德里安影響的照片,並邀請克萊因回到紐約與他一起工作。
克萊因得以撒開手進行自由創作,
他開始重新探索和捕捉城市的瞬間,在此過程中創造出自己的規則,嘗試不同的媒介,勇於冒險。從街頭廣告到抗議遊行,從玩槍的孩子到店鋪門面,夜總會舞者,高樓大廈和分租屋,克萊因好奇的眼睛被閃亮、硬朗、粗獷和邊緣的事物所吸引。他不顧一切的態度在作品中不時閃現。當《Vogue》發現他的作品過於極端時,克萊因將它們整理成一本名為《紐約》的畫冊,呈獻給巴黎出版商Chris Marker。這本畫冊在歐洲大獲成功,但在美國則被認為過於大膽。後來,畫冊成為森山大道的靈感源泉。它讓克萊因一發不可收,此後三本更生動而辛辣的畫冊相繼誕生,分別為《羅馬》、《莫斯科》和《東京》。
克萊因為《Vogue》拍攝的時尚街頭攝影生動而風格鮮明。
有一幅令人印象尤為深刻,畫面中的兩個女人—一個穿著黑條紋白色連衣裙,另一個穿著白條紋黑色連衣裙——在羅馬西班牙廣場的斑馬線上擦肩而過。多虧了路上的行人,一幕戲劇化的街頭場景在兩個女人的周圍形成。在攝影之餘,克萊因還嘗試拍攝電影,其中包括一部關於Cassius Clay和Sonny Liston邁阿密拳擊賽的影片。
除了街頭/時尚攝影和電影外,
克萊因的創新甚至延伸至放大部分樣張。他把它們放大到早期繪畫作品的尺寸,然後在某些影像周圍用亮色畫上大膽、濃重而圖形化的線條。克萊因的「塗鴉樣張」讓人瞠目結舌還有第二個原因。傳統而言,攝影師從來不展示他們的樣張。克萊因卻將從樣張中選擇最喜愛的相片這一過程,濃墨重彩地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克萊因的「塗鴉樣張」已經成為他作品中最易於收藏的藏品,常常在攝影市場上出售。
克萊因多姿多彩的藝術嘗試與森山大道對純粹攝影藝術的專註形成鮮
明對比。森山大道以一種更智慧和神秘的方式,試驗該媒介所有不同的方面。他的影像看起來難以捉摸,帶著一種神秘的意味,牽引觀看者追隨他的思緒。森山大道的攝影作品十分多產,他發表了成百上千的圖片集和畫冊。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涉足攝影,1968年出版首部攝影集《日本:一個照片劇場》,拍攝主題為夜總會表演者、演員、音樂家、辦公室、房舍和商店。森山大道那時已經發現了克萊因關於紐約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顯示出他渴望邂逅和捕捉街頭生活的影像。
隨著技巧的日益嫻熟,森山大道開始迴避尋常的技巧,
把注意力轉向抽象畫面。1972年,他突破性的系列「再見攝影」新奇、如夢似幻而支離破碎,因為森山大道試圖打破攝影這一媒介的常規,創造出扭曲而非現實視野的作品。森山大道鏡頭中的事物孤立、模糊,比如拍攝女人觸碰自己眼窩和眼瞼的手指,她閃爍的眼睛透過塗著甲油的指甲向外凝視。
森山大道那時正漫步在視覺的旅途上,
他的作品發表於日本先鋒雜誌《Provoke》。在閱讀了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經典作品《在路上》之後,森山大道被汽車崇拜深深吸引,開始駕車離開東京,拍攝道路、沿途風景、小汽車和卡車。森山大道描述自己如何「愛上這長長的灰色線條,彷彿它是一個女人」。他對於道路的熱愛就像獵人之愛,他渴望觀察日本並且捕捉它的本質。
森山大道下定決心儘可能地開拓攝影的疆界,
他不斷改變自己的風格。他的風格從浪漫、抽象、精緻的櫻花圖像,延伸到充滿隱喻的政治事件。有的作品黑暗而尖銳,隱含著一種潛在的危險感,隱喻美國總統傑克·肯尼迪被刺事件。他那濃重的成百上千游泳者的黑白特寫照片,暗指過於擁擠的沙灘上存在細菌問題的公共健康醜聞。其它作品,比如超市貨架上堆積如山的商品,顯示出安迪·沃霍爾和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其他系列專註於光影,就像階梯上的陰影或禮帽上的陰影,以及廣告和時尚影響下的美麗照片,比如單隻高跟鞋的特寫。後來,森山大道還開始試著運用色彩—他再一次將細節孤立,比如煙頭和紙上的灰。
森山大道像是一位追求永無止境的詩意的藝術家,帶著某種渴望。
他的作品更富於沉思、更憂鬱,不如克萊因那麼樂觀。這或許是因為森山大道拍攝的照片來自於一個在二戰中戰敗的國家,並且仍然在恢復過程中。他的作品中瀰漫著難以捉摸的哀傷,使它們看起來比克萊因的作品更為深沉,更富于思考。所以當威廉·克萊因+森山大道作品展,試圖在他們的實驗性中找尋某種相似之處時,卻反倒呈現了他們迥異的風格。
展覽於英國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展出,直到2013年1月20日。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2013春夏紐約時裝週@Fashion


遠離塵囂紛雜,也遠離新生代設計師崛起掌大勢的熱門地,這季紐約時裝週的格局與設計不禁讓人詫異:紐約怎麼了?但其一貫擅長的商業路線依舊十分成 功。貝嫂及前阿湯嫂均將紐約作為發布自己設計作品的秀場,社交媒體的力量也在紐約呈現得淋漓盡致。據Whispr Group的統計,僅在Twitter上發布的關於本次時裝週的數量就是去年的2倍多,並列有各色名目的榜單。當然還有讓人熱血沸騰的after party。此時的紐約顯然是場外比場內熱鬧的時裝秀。
本次2013春夏紐約時裝週的特點是輕盈和潔白,正吻合了人們對春 夏時裝的期待。此外,對上世紀60年代廓形和印花的致敬也佔據了重要地位。大大小小的條紋出現在各大品牌的秀場,包括Tommy Hilfiger、Michael Kors和MarcJacobs;大量透明布料(網眼、雪紡、絲綢等)出現在幾乎每一個系列,讓人不由得認為,設計師是想讓我們女人在來年3月穿一半露一 半! Ralph Lauren的系列非常大膽,看似毫無關聯,卻有著厚實的西班牙主題。然而,其他大多數時裝系列都顯得更柔和輕盈,帶點運動氣息,也更簡單。也許設計師希 望我們克制奢侈的生活方式?無論你喜歡哪種方式,在本次紐約時裝週總能找到適合你的。 

Marc Jacobs
這 個系列的核心就是裸露,裸露,再裸露。譬如第一個造型:“紅寶石牛仔,T卹,短裝”,脫得如此徹底,甚至連長褲也沒穿。其實Jacobs本季的主題是內 斂。不過說實話,要找到認同的人還真不容易。但在Jacobs看來,這已經是內斂到極點的了。此外最明顯的造型就是所有條紋了:有直有彎,有粗有細,還有 些構成了三角形和斑點。僅有的非條紋印花,是千鳥格、豹紋和米老鼠印花。乍看之下廓形有點古板,如1960年代風格的裙服和褶邊領口,但低垂得有點危險的 下裝,透視式上衣甚至根本沒有上衣,立即讓整個系列摩登起來。接近尾聲時,Jacobs為這個夜晚繼續加分,推出了由頭到腳都是亮片的造型。最後,所有模 特排成Z字形返場,令人目不暇接。無論Jacobs想讓這個系列多裸露和簡潔,任何人只要看見這個所謂的“內斂”系列,必然會因他創造的耀眼效果而心生敬 畏。 

Calvin Klein Collection
“色情、女性化、都市感、時髦及高度混雜”是設計師Francisco Costa用來描述其2013春夏Calvin Klein Collection的提綱挈領的字眼。延續上一季秋冬的設計風格,錐形胸衣依舊在本季唱主調,使得透視緊身上衣得以與連衣裙分離開,並重點強調出胸線及 腰線的輪廓。 Costa直言其本季最大的靈感源是CalvinKlein公司中一位極為有名的員工Carolyn Bessette-Kennedy,“她整個人散發著很酷的氣場。所有的Yohij和Calvin……十分先鋒的搭配,衣服在她身上從來不會索然無味。” 本季新款正是呈現這種格調,所有元素都與深深的黑色設計做結合—深具美感的疊影效果,從衣服上壓疊的打褶、富質感的編織設計,以及由白色、淺黃色和藍色組 成的柔和色調。既展現品牌一貫的簡約與現代感,更融合了奢華美感的設計元素。 

Diesel Black Gold
Diesel Black Gold開場時是四個男人踩著滑板,在秀場前方斜面滑上滑下,以此奠定了整個系列的基調。本季是Sophia Kokosolaki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為Diesel Black Gold設計時裝。她說自己的靈感源自上世紀90年代,其時她剛涉足時尚界,還在倫敦中央聖馬丁學習。正如這場秀的開幕,滑板文化在整個系列有極重要的地 位。例如牛仔褲腳踝處是黑色牛皮膠布狀材料(滑板愛好者就是這樣穿牛仔褲的),還有以同樣材料融合起來的夾克。這個系列以黑白為主,唯一的彩色是牛仔褲和 半身裙上的印花,源自設計師在泰晤士河附近拍到的牆面塗鴉。下一季Diesel Black Gold將由原Phi設計師Andreas Melbostad操刀。讓我們祝他好運吧! 

3.1 Phillip Lim
本 季的Phillip Lim同時上演了多種元素,超多的印花圖案、廓形和質地混搭在一起,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網格,真讓人目不暇接,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拼布牛仔和配飾是 這個系列的最強音。堅韌的角斗士及踝靴和超大的金屬金色提包,奠定了各造型的基礎。尾聲時亮相的拼布牛仔裙和襯衫,真是美得不可勝收。 

Michael Kors
Michael Kors 65個造型的系列,洋溢著上世紀60年代的風情;同樣的主題在本季的紐約時裝周非常流行。鮮豔的色塊、粗
紋、 雲彩和池塘印花,全都讓人輕鬆地聯想起上世紀60年代在陽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亞的逍遙時光。 Kors受上世紀中葉的建築師勞特納(Lautner)和諾伊特拉(Neutra)啟發,服裝的幾何外形和釦子都有其影子。接近尾聲時,鮮豔色彩和現代外 形化為黑色慵懶的鏤空禮服,長長的裙擺拖垂在地板上,讓眾人從時裝秀帶來的迷幻高潮中冷靜下來。秀後大家都在說,這個系列為他們帶來非常幸福的感覺。在當 今時代,這場秀本身就是難以置信的壯舉! 

Diane von Furstenberg
這 一季的Diane von Furstenberg依舊用她拿手的強烈色彩和民族感印花,續寫著她的童話故事。 “我變身成了一個公主,去到羅馬、馬拉喀什、齋普爾(印度北部古城),去往任何一個地方,” vonFurstenberg如此說道。滿溢的歡快色彩、大膽搶眼的印花及大比重的裝飾主義運用,均以商業模式呈現。裙裝搭配褲子的裝束充滿全場,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是那件單肩褶皺搭配同款色彩拼花的褲裝,以及海軍藍掛脖裙搭配圓點印花橙色的長褲。因此von Furstenber童話裡的公主並非循規蹈矩的典雅、高貴,“她是盛裝打扮卻極為叛逆的公主,急不可耐地想要去夜店狂歡”。當然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謝幕 時,von Furstenber領著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出場,因為Diane Von Furstenberg將高科技的Glass by Google也融入了時裝潮流趨勢之中。 

Alexander Wang
身 著象牙白新裝的九位超模一字排開,秀場的燈光漸漸調暗,衣服則隨之顯現出熒光色的光芒。 Alexander繼續緊抓“運動”這一主線,並不斷地玩新花樣。在剪裁妥帖的白襯衣外套上了曲棍球套頭衫,廓形還是保持寬鬆舒適。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 是衣衫上那些充滿奇思妙想的鏤空處理。 “這一季我嘗試把麵料裁開,再用新的縫線技術來完成這些不可思議的接縫。”Alexander說道。經過精確計算的部分面料先被裁去,然後再用類似魚線的 縫線來縫合,以至在視覺上看不出任何針腳。搭配的長靴被做了同樣處理,增強了造型的整體感。 

DKNY
都 市運動氣質從未如此性感而健康!尤其在紐約時裝週期間,模特原本要成為身上衣服的衣架,但DKNY的每個模特都是有著性感曲線的真正“女人”。這都是 Donna Karan的功勞!現在我們來看看真正的服裝。 Donna Karan一直鍾情於紐約的黃色出租車,今季也不例外。秀場佈景板是黑白紐約街景,唯有一抹明艷黃色,來自紐約的出租車。這個系列也採用相同的配色:黑、 白,以及屬於出租車的中性亮麗的黃色;Karan甚至還用亮黃色厚夾克搭配黑色窄腿牛仔褲。廓形較柔和,例如性感的網眼布、柔軟水洗牛仔褲和連身褲,當然 少不了的還有Donna Karan的標誌連體衣。配飾是延續了運動風格的遮陽帽、腰包、背包和手包等。壓軸的緊身長裙儘管也充滿運動風格,但出席正式晚宴亦絕不失禮。 

Jason Wu
依 舊是梳著光滑緊貼頭皮髮型,優雅浪漫的Miss Wu們卻在一季之間長大了,在開場模特Carolyn Murphy的帶領下,一股濃郁的SM誘惑風情強勢襲來。貫​​穿整場的黑色,透視蕾絲拼接厚重皮革,與La Perla合作的束胸內衣,以及領肩、腰部等黑色皮質細帶的運用,無不表現出渴望急速成長的少女們,以女性的魅力用做夜色下誘惑的“武器”。正如攝影師 Helmut Newton鏡頭下的女人,Jsaon Wu也確實是以Newton的作品為最初靈感進行本季創作。雖然感覺被復刻極其到位、傳神,但玩情色魅惑確實超出了Jason Wu以往拿手的設計風格範疇,多少有些老套和蹩腳。娃娃臉的Jason Wu若真想以此方法展示成年人的魅力,真的還需要點火候。 

J. Crew
我 很難在這個系列裡找到不喜歡的地方。每一件服裝單獨看來都是那樣出色,擺在一起更是趨於完美。這個系列當然少不了J. Crew標誌的褲裝、羊絨毛衣和鮮豔色彩,但它們在本季更上了一個台階。單是2013春夏女裝成衣系列,就用到超過120種不同色調。在執行創意總監 JennaLyons指導下,女裝首席設計師Tom Mora為本季找來的靈感是她在父母家裡發現的古老的“Time-Life”系列書籍。書中昆蟲、樹木和鮮花的過飽和圖片,啟發了這個系列的印花和配色。 如果我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真是無法割愛呢! 

Proenza Schouler
隨 著品牌人氣的節節攀升,Proenza Schouler已經成為紐約時裝週上最值得期待的大秀,設計師Lazaro Hernandez和Jack McCollough這一季同樣沒叫人失望。當被問及這個系列的靈感,Hernandez說道:“互聯網。那些來自網絡生活,每天轟炸你的信息和圖 像。&r
dquo;所以,我們看到他們這一季的面料和用色亦頗具高科技感,拋光皮革被用以電子藍、蘋果綠、熒光橙等搶眼亮色。此外,受到設計師在巴黎看的 Gerhard Richter藝術展的影響,拼接成為了Proenza Schouler這季非常重要的設計元素。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蛇皮、蜥蜴皮這些珍稀皮種經過大膽的色彩處理,以拼接的形式出現在背心的前襟、領子或是半 裙的裙身上;接著各種來自網絡的照片被印在了各類連衣裙上,再與其他圖案印花混搭出現,熱鬧得讓你的眼睛來不及休息。整場秀的壓軸look是一條印滿了擁 擠人潮的連衣裙,並且在上半身與裙擺上都裝飾著散落的鈕扣,或許“網絡”在Hernandez和McCollough的腦海中就是這幅喧鬧景象吧。 

Rag & Bone
Rag & Bone的靈感源自設計師Marcus Wainwright從小喜歡的達喀爾拉力賽。撒哈拉紅土色寬鬆連帽厚夾克,讓人眼前浮現出橫穿撒哈拉沙漠的越野賽情景。明亮的熒光綠色和藍色,讓人聯想 起賽車及車上的圖案貼紙。更有一道道賽車條紋,或橫跨褲子兩面,或沿著裙子兩側而下。衣服的廓形在寬鬆與修身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既不太硬也不太軟,既不太 女性化也不太男性化。這種廓形組合象徵現代,象徵我們現在的著裝方式。 

Ralph Lauren
有 一瞬間,我覺得幾乎聞到了塞維利亞夏天的炎熱空氣,需要睡個放鬆的午覺。 Ralph Lauren的2013春夏系列如此強大,讓我彷佛回到了在塞維利亞、格拉納達乃至西班牙各地旅行的時光。這系列的核心是鬥牛士服飾、弗拉門戈條紋和褶 邊,以及豐富多彩的塞拉普毛毯披肩,甚至時裝秀的音樂也​​是西班牙的。配色主要是黑、白、紅和藍綠。儘管有些設計彷彿直接源於鬥牛士,但各款設計都具備 了Ralph Lauren的特色。接近尾聲時的一款Ralph Lauren代表性定制西裝,廓形當然是鬥牛士式的;還有華麗的褶邊裙,緩緩奪去全場的注意力。這是個充滿創意的系列。除開帽子、塞拉普毛毯披肩和配飾, 其餘的無疑是真正經典的Ralph Lauren設計,就算直接買下也不會後悔呢。 

Rodarte
“這不是製服,”設計師姐妹Kate和LauraMulleavy對於這一季春夏系列的設計解釋說,“我們從中世紀的著裝中得到靈感,然後想讓 Rodarte女孩們玩一次角色扮演的遊戲。”陽剛硬朗的戰士形像是設計師最初的靈感形象,但Rodarte並非要打造絕對中性化的形象,於是,我們也看 到了鮮亮的印花、超短裙,甚至是曳地開衩長裙。設計師用高領印花上裝搭配超短裙,並且在這些貼身上衣的胸前加上一片胸衣,塑造出類似盔甲的廓形。此外,還 有不少連衣裙的腰部處理,都讓人看到了中世紀的影子,金屬鏤空腰封勾勒出女性化的身體線條。秀的後半段接踵而至的流蘇皮夾克,則又流露出一絲波希米亞機車 女的搖滾氣息。 

Peter Som
2013春夏系列,Peter Som讓他一貫的淑女式裙裝和褲裝,與模特發間的垃圾搖滾風彩虹色條紋、性感緊身胸衣互相中和。系列裡充滿著他常用的柔美元素,如花朵、皺褶、印花和蕾絲 等,但比以往多了都市感、多了流行的元素,彷彿喜愛垃圾搖滾的紐約客來到漢普頓的鄉村俱樂部度假。 Som的靈感來自Brooke Astor和Courtney Love。他形容自己的系列“優雅講究,但容易理解”。 

Prabal Gurung
Prabal Gurung的2013春夏系列由一款款討人喜歡的纖細時裝組成。儘管有些搭配的下身是褲裝,但半透明雪紡上衣讓整個造型成為了話題。薄綢、雪紡、褶邊、 羽毛,一切都是輕飄飄的、非常柔軟的。這些鯔魚似的半透明上衣貫穿整個系列,Gurung說靈感來自母親與姐姐在故鄉尼泊爾穿著的傳統克塔衫。系列的造型 從市區酷感逐漸轉向市郊時尚,壓軸的裙子有著超大褶皺和曳地羽毛。 

Tommy Hilfiger
美 國設計師Tommy Hilfiger這一季是滿眼的條紋。開場的兩件寬身的條紋西裝則暗示了Tommy Hilfiger的靈感來自於大海。作為重要的休閒活動,航海著裝一直是重要的一環。他眼中的女孩子心態年輕、勇於挑戰。像是隨男友出海,順便拿了愛人的 衣服來穿一番不羈。優雅而又隨性的生活方式在這一系列之中得到了很好的闡釋。紅、白、藍三色畫作各異的紋路出現在西裝、裙裝以及泳衣之上。西裝非常的酷, 像是當年Jackie O和BiancaJagger會穿的衣服。降落傘群是亮點,迎風飄揚的效果會非常好。泳裝的設計上則充滿了復古的韻味。學院風的西裝外套和毛衣鑲邊的條紋 則寫滿了自家的名字。雖說某些款式在線條的處理上很有褲裝的寬鬆勁兒,不禁讓人聯想起了某些設計師之前的作品。兩件經典的橫紋水手服之後,整個系列的基調 開始提升,去掉條紋的米白色的航海裝扮迷人依舊,並且更具永恆感。 

Victoria , Victoria Beckham
Victoria by Victoria Beckham或許是副線系列,但請不要以為這就代表著它是個隨便的系列。整個系列的23個造型全是裙子,而且除了兩條及膝鉛筆裙之外都是迷你裙。這個副 線展示了Beckham溫柔而無憂無慮的一面,就像過去的VVB系列一樣;然而,她在洛杉磯的生活及悠閒的加州街頭風格,對這系列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她為 歡快的印花圖案分別起名為鬆軟萌芽(Fluffy Bud)、驕陽(Sundream)、櫻花(Sakura)和雲中月(Cloudy Moon),為系列添加了更多趣味。質樸的Walter Steiger厚底鞋賦予各造型更多時尚感。總而言之,這是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快樂系列。在時裝表演開場前,Beckham夫人與女兒Harper一同遊戲 的樣子,為這系列增加了許多甜蜜元素。

@Source: 週末畫報

文化軟實力@Culture


摘要:作為“軟實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約瑟夫·奈的目的,仍然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段來推行美國的文化軟實力,使其他國家接受“普世價值”。與西方不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功能在於塑造“新的自我”,以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錯誤認知,為多元世界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10年中,中國GDP總量從全球第六位上升到了第二位。然而文化實力的提升幅度卻沒有與之匹配。 

雖然中國的經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但過去百年中國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困惑卻並未消除。一方面,在製度上如何保證現代化的成功?另一方面,如何提升和整合中國文化,使之既有助於現代化保障框架的建構,也有助於世界秩序的平衡?西方國家對中國模式持懷疑和警惕也源於此。 

文 化軟實力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一種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是強制施加的影響,而是被主動接受或者說是主動分享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力、吸引力。文化軟實力應該是 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柔性力量,而不是用實用主義的方式強行推行的價值觀。文化軟實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凝聚力、國際競爭力,也關係到國家維護自身利益 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能力。 

早在“十七大”報告中,“文化軟實力”就被提到重要的位置:“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 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 文化軟實力”。今年的“十八大”,進一步將增強文化軟實力明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要想在國際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發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而使其他國家願意追隨,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主導力,就必須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也就是說,不僅要成為經濟強國,更要成為文化強國。 

但 與我國的“硬實力”——經濟、國防、科技——相比,無論從規模還是影響力上,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都有較大的落差。這種落差突出反映在文化產業領域。我國文化 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不足4%,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平均達到10%以上,美國則達到25%。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中佔43%,歐盟佔 34%,而整個亞太地區只佔19%,我國所佔世界文化產業市場的份額低於3%。 

另外,我國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1733.6元,農村居民僅為378元。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發展文化事業都是一項急迫而艱鉅的任務。
另 一方面,雖然中國擁有雄厚的文化資源,但在全球文化軟實力格局中還處於弱勢地位。中國在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一直就存在著巨大的“逆差”,總體達 10∶1。對歐美國家甚至超過100∶1。文化部的有關報告則顯示,在國際文化市場的份額中,日本和韓國占有13%,而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僅有6%。 

這種現像不僅與經濟外貿順差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與中國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也不相符。世界文化傳播格局仍然是“西強我弱”的局面。
我國文化輸出的內容也值得關注。很多年來,我國輸出電影以功夫片為主,出版物則偏重花草蟲魚、絲綢、茶葉、瓷器、武術等方面的內容。文化傳輸仍舊停留在“器物”層面,價值觀、文化性格等更深層次的文化產品鮮有涉及。 

由於受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觀念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外傳播媒介傳播的關於中國文化信息不僅停留於一鱗半爪,而且往往帶有嚴重偏見。由此導致了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總是如盲人摸象般不得要領,充滿誤讀。
這 種對中國文化的誤解、隔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整體形象,導致了人們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產生偏見,甚至對中國的發展產生疑慮乃至恐懼。自20世紀90年 代以來,中國的崛起​​伴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各種指責之聲,這種情形,加大了中國發展的成本,阻礙了和平崛起的步伐。 

而從中國自身來看,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軟實力沒有相應得到提升。從而導致國際社會認為,中國的崛起​​同樣會陷入西方大國興衰的“歷史週期律”。
事實上,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功能,西方與中國有不同的認識。 

亨 廷頓的說法頗能代表西方的普遍看法:“軟權力只有建立在硬權力的基礎上才成其為權力。硬的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會提高自信心、自負感,以及更加相信與其他 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軟權力更優越,並大大增強該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經濟和軍事權力的下降會導致自我懷疑、認同危機。”也就是說,文化 的吸引力是藉助於硬實力而產生的;同時,西方文化對其他民族產生吸引力必須以消除其他文化的吸引力為前提。

因而,作為“軟實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約瑟夫·奈的目的,仍然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段來推行美國的文化軟實力,使其他國家接受“普世價值”。
與 西方不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功能在於塑造“新的自我”,以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錯誤認知,為多元世界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通過展示“中國品格”,並努力改 善自鴉片戰爭以來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國形象,而不是為了炫耀中國文化的優越性,並強迫外部接受中國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軟實力應該是真正的柔性實 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化壓力與認識差異,同樣也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機遇。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俱有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能夠為全球化的世界提供解決方案,為其他文明的演進提供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創新和轉化,同樣可以服務全人類,尤其在後工業社會產生巨大 的吸引力。

“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文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並影響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西方人本主義的 重要來源之一。 “尚中貴和”,簡言之就是多元並存、相互包容。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日益頻繁,而文化的融合正是以文化的多元性為前提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 性,更是從文化的層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的和諧理念。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對於消弭當今世界各種對立與紛爭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關係中弘揚這些傳統理念,以之為基礎倡導和諧共處、多元共存的世界新秩序。
中 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是中國模式創造的世界奇蹟。而中國模式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在當今中國的昇華。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世界各領域的“中國元素”在不斷增多,並不斷被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所接納。雖然這種“中國元素”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通過中國經濟實力 在發揮作用,但背後卻是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傳統文化因素。正是傳統的人文精神,使“中國元素”在更廣闊的領域內逐漸展現出更加矚目的價值。 

與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同,增強中“文化軟實力”面臨的也是一種“軟性”的、無法量化的挑戰——歸根結底,中國是否能為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觀?中國的智慧能否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而逐漸成為世界智慧? 

@Source: 三聯生活周刊

lora-zombie的水彩插畫作品@Art

Lora Zombie的插畫作品,運用到大量的色彩,形成一種別樣的感覺。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