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正在像東岸紐約一樣無界限地接納當代藝術,尤其近10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先鋒藝術家以及畫廊、博物館落地洛杉磯,養成它的多層藝術生態。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舉辦的“洛杉磯計劃”群展,讓7位洛杉磯藝術家成為這座城市的藝術地理之觀照。
畫廊地理Mission路處在洛杉磯老城邊緣地帶的一塊貨倉區,人流稀少,雖然現在零落地開有設計商店或藝術工作室,也間雜酒吧,但白天都關門閉戶,就算是當地人,大概也只有特定人群才會被朋友引來此地,就像我們幾個,作為洛杉磯旅遊會展局和“藝術之旅”(For Your Art)的客人,正預約拜訪其間的一個藝術空間:Ooga Booga。Ooga Booga定位混搭,是近幾年正時髦的藝集風格:空間形式為各地藝術區都很常見的Loft結構,連同地下室總共三層,兼具畫廊、設計工作室和藝術商店等多功用,既有數百平方米展覽空間,也有書店、小牌設計服裝和音樂產品店鋪。地下室有個小酒吧,其實也是藝術家的空間裝置作品。二樓一間臥室兼工作室可接待藝術家做短期駐留創作。我們見到合夥人之一溫迪(Wendy Yao),是位年輕華裔女孩,學設計的,畢業後加入朋友從2004年開始的這個空間。這一片租金比較便宜,他們生存壓力不太大,不久前剛將對面一個貨倉位也租用下來,我們去的時候正在改造中。
洛杉磯郡立博物館
洛杉磯的藝術拼圖者,大多數就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人是從競爭殘酷的紐約轉場,有人是從西海岸另一端的舊金山遊走到這一端,期待在形態更自由的城市裡尋找機會。 7月中旬,我們用5天時間在洛杉磯訪問了二十幾家畫廊、藝術機構,90%開了不到10年,其中不止一家畫廊主人告訴我們,比紐約和舊金山低廉許多的租金是吸引他們搬來洛杉磯的原因之一,而從藝術品交易額看,大量明星和富豪定居的洛杉磯又是美國第二大市場。
我們所見洛杉磯的畫廊分佈得就像這座城市一樣散漫,幾條畫廊相對密集的街區,自西而東分佈在好萊塢西區(West Hollywood)、中城(Mid-City)和唐人街(China Town)附近。拉·西納加(La Cienega)大道附近坐落了五十幾家畫廊。我們參觀的6家都經營10年左右,其中Blum & Poe是2003年這個工業區改造後遷入的第一家畫廊,2007年擴大至近萬平方米。從這條大道再往東、北,又有三條畫廊主街:高地大道(Highland)、拉布雷亞大街(La Brea)和聖莫尼卡大街(Santa Monica)。高地大道靠近好萊塢西區,後面兩條鄰近街區則在其南面構成了一個“伯格莫車站藝術區”(Bergamot Station Arts Center),這裡在19世紀曾是從洛杉磯縣到聖莫尼卡的始發站,20世紀50年代鐵道廢棄後演變為工業區,之後工業區再又沒落,現在的畫廊區就是用當年遺留廠房改造的。
聖莫尼卡大街被轉化為藝術區事實上比拉·西納加街區更早,始於1994年,但畫廊區規模相仿,也在50家左右。這條街的特點是兩邊都是簡陋平房,它們和里面當代藝術作品形成的反差,使得這裡成了洛杉磯市區內一個吸引人的後工業景觀。 Regen Projects的媒體主管本告訴我們,街上現在又新開了10餘家畫廊,有幾家是從其他城市或本城的老畫廊區——比如唐人街——搬遷過來。 Regen Projects自1989年開始經營,每年參加巴塞爾、邁阿密和倫敦Frieze這三個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洛杉磯屬於有實力的老牌畫廊。街對面的Redling則是另一類典型: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唯一的展廳小到僅容展示一件西班牙年輕女藝術家的錄像作品,但畫廊主表示售賣情況還不錯。在紐約大佬高古軒入駐比弗利山莊後,倫敦老牌畫廊豪瑟·韋斯(Hauser Wirth)如今正在準備洛杉磯的新空間,他們選擇了市政府新開發的藝術街區Traction。作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當代藝術畫廊之一,豪瑟·韋斯在倫敦擁有三間畫廊,蘇黎世和紐約各有分支。洛杉磯新畫廊的總監斯塔森·貝格(Stacen Berg)和我們相約在Traction大街一家咖啡館見面,這片歷史街區正在成為洛杉磯的典型“藝術區”(Art District),畫廊、藝術商店和咖啡館是這裡的主要“居民”。
在我們喝咖啡的街區對面不遠處,貝格帶大家繞一片塗鴉的圍牆走了一圈,他介紹,牆圍裡的洛杉磯老麵粉廠舊址將被改造為他們的畫廊新址,計劃2015年1月開幕。藝術家和畫廊主越來越多地定居洛杉磯,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低廉租金,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洛杉磯擁有數座知名博物館和藝術院校。加州藝術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克萊蒙研究大學、阿茲塞太平洋大學等14家院校,構成了洛杉磯作為藝術基地的學術庫。其中克萊蒙研究大學(CGU)被認為對當代藝術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藝術研究所(CGU Art)十分權威,藝術界稱之為年輕藝術家孵化器。博物館和學院體系當代藝術正在重新勾勒洛杉磯的城市形態,博物館是這個過程中最穩定的中心生髮點。蓋蒂基金會及蓋蒂藝術中心(Getty)、洛杉磯郡立博物館(LACMA)、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MOCA)和哈默(Hammer)美術館,這四大博物館就是洛杉磯未來作為美國第二大當代藝術中心的平穩骨架。蓋蒂中心我們曾以專文做過報導,這個由石油大王蓋蒂建立的私人藝術機構已經成為洛杉磯的地標,其參觀人數僅次於環球影城。其餘三個博物館,在收藏和研究領域也各有所長。
洛杉磯MOCA的6800件收藏,分別陳列在MOCA大道、Geffen現代館和MOCA太平洋設計中心這三個分館。 MOCA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戰後藝術的最大收藏機構,幾近完整地保存了上世紀40年代以來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新任館長菲利普(Philippe Vergne)來自紐約,談到近幾年洛杉磯對紐約藝術家和畫廊主人的吸引力,他開玩笑說,也許他自己就可以被看作當代藝術中心向這座城市轉移的組成部分。在距MOCA不遠的對面街區,一座由洛杉磯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埃利·布勞德夫婦(Eil and Edythe Broad)修建的私人博物館(The Broad)即將完成主體部分,計劃於2015年開幕。這個梯形環繞式建築佔地12萬公頃、造價1.4億美元,將用來展示布勞德基金會擁有的2000件作品以及他們夫婦的全部私人收藏,而這些收藏同樣被認為在戰後及當代藝術中具有重要學術地位。
坐落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區的哈默美術館,也是本土大展“洛杉磯製造”(Made in LA)的主場地。我們參觀期間,2014年度的“洛杉磯製造”正在展出,這個展覽只選擇本土藝術家的創作,雖然對作品整體水平評價不一,但至少在目標上它可以視為對洛杉磯當地藝術潮流的最及時呈現。與哈默同在Wilshire大道上的洛杉磯郡立博物館擁有更加令人驚訝的豐富收藏,藏品多達12萬件。在洛杉磯最後一天,我們參觀了這座美國西海岸最大的博物館——1965年開館時,美國最偉大的當代雕塑家卡爾德(Calder)曾為它創作了大型作品:《你們好,女孩》,作為開館賀禮。現任館長米蓋爾·高萬(Michael Govan)2006年從紐約移居洛杉磯,他的履歷因此和這座城市當代藝術的發展走出了幾乎相同的軌跡。高萬上任後籌資成功修建了當代館,博物館門前廣場上的大型裝置雕塑《城市之光》也在同期完成:這件作品從洛杉磯郡各城收集到202根路燈,用它們組成了一座露天開放的殿堂,每晚這些路燈徹夜明亮,成為附近街區年輕人最喜愛的聚會場所。
高萬向我們介紹,未來幾年,郡立博物館周圍將繼續擴建場館,最終形成這座城市的博物館街區。 LACMA擁有具世界水準的藏品,並通過策劃各種特展、邀請展來推進學術研究。我們在當代館看到兩個臨時特展——“從凡高到康定斯基:表現主義在法國和德國”以及“卡爾德回顧展”。
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
洛杉磯計劃
在美國現代藝術史上,洛杉磯的文化複雜性幫助它成為一些具有獨特氣質藝術家的製造者。美國波普藝術史上的早期代表人物喬治·赫姆斯(George Herms)和埃德·盧查(Ed Ruscha)都是洛杉磯人。 2011年洛杉磯MOCA組織過一個展覽叫作“對未知之物的愛”,把赫姆斯本人以及與他風格近似的藝術家作品共同陳列,作為對洛杉磯先鋒製造的紀念。在洛杉磯,“混血藝術”也一直是值得關注的概念。資料顯示,目前洛杉磯居民中有42%的拉丁裔,其中主要為墨西哥人。這座城市保留的墨西哥裔社區和大量拉美移民族群,讓其血液裡流動的原生地傳統和當代文化不斷絞合,也對洛杉磯當代藝術不無影響。而所有這些洛杉磯特質,在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主策展人蔡秉橋共同策劃的“洛杉磯計劃”展中,在凱瑟琳·安德魯斯(Kathryn Andrews)、阿龍·柯里(Aaron Curry)、亞歷克斯·以色列(Alex Israel)、馬修·莫納漢(Mathiew Monahan)、斯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萊恩·特里卡丁(Ryan Trecartin)和卡里·厄普森( Kaari Upson)這7位藝術家身上都可以或明或暗找到文脈。在他們中,亞歷克斯·以色列是唯一真正出生在洛杉磯本土的藝術家。
他在創作中對好萊塢體系:生活方式、娛樂文化以及由前面兩者所引領的公共消費之挪用和解構,切中了這座城市的荒誕性。我們在洛杉磯曾和亞歷克斯見面,他看起來真實、安靜甚至略有羞澀,但在他那些以八九十年代洛杉磯通俗文化為元素的作品中,無論繪畫、影像還是裝置,卻都是徹底“裝模作樣”的作品。在尤倫斯的大廳過道裡,亞歷克斯以一件壁畫作品重現他環繞洛杉磯市駕駛的景觀,包括與實物比例相同的汽車、椰樹等元素。構成這件作品的還有製作過程:藝術家用到的道俱全部租自好萊塢片場並委託工人繪製。在他的藝術家手製書《貼紙簿》中,他將日常租用過的片場道具從雕塑、盆花、棕櫚、沙漠仙人掌到打字機、雷朋太陽鏡等等,都以剪紙形式放置在貼簿中。凱瑟琳·安德魯斯也對電影《畢業生》和《碟中諜》有所挪用,但她重構的體系顯然不如亞歷克斯那麼簡單又徹底。馬修·莫納漢的作品在展覽中引入矚目,從現場實現程度上說,或許超過了亞歷克斯。
他自由轉換於二維和三維,以炭筆這種最基礎的繪畫工具、考古學這種最古老的呈現,延伸出自己完全當代的風格。他在平面上實現的雕塑是令人驚異的。阿龍·柯里的手製書《箱子》打敗了他展覽現場的5件紙板雕塑。阿龍長於將塗鴉、朋克或從漫畫中獲得的通俗元素改造為抽像風格——在洛杉磯所有的畫廊裡,都可以找到一兩個展覽證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或極簡主義正在回潮——並以拼貼繪畫或者雕塑的形式改造,但他所偏愛的支離破碎效果、切割細節,在這些小幅書頁作品中才更容易讓人覺察和體味。“他們擁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密切融入藝術學院、博物館體系,受到國際當代藝術界矚目”,以洛杉磯式的同核集群方式,藝術家和藝術家身後的城市同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
@Source: 三聯生活周刊
畫廊地理Mission路處在洛杉磯老城邊緣地帶的一塊貨倉區,人流稀少,雖然現在零落地開有設計商店或藝術工作室,也間雜酒吧,但白天都關門閉戶,就算是當地人,大概也只有特定人群才會被朋友引來此地,就像我們幾個,作為洛杉磯旅遊會展局和“藝術之旅”(For Your Art)的客人,正預約拜訪其間的一個藝術空間:Ooga Booga。Ooga Booga定位混搭,是近幾年正時髦的藝集風格:空間形式為各地藝術區都很常見的Loft結構,連同地下室總共三層,兼具畫廊、設計工作室和藝術商店等多功用,既有數百平方米展覽空間,也有書店、小牌設計服裝和音樂產品店鋪。地下室有個小酒吧,其實也是藝術家的空間裝置作品。二樓一間臥室兼工作室可接待藝術家做短期駐留創作。我們見到合夥人之一溫迪(Wendy Yao),是位年輕華裔女孩,學設計的,畢業後加入朋友從2004年開始的這個空間。這一片租金比較便宜,他們生存壓力不太大,不久前剛將對面一個貨倉位也租用下來,我們去的時候正在改造中。
洛杉磯的藝術拼圖者,大多數就是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有人是從競爭殘酷的紐約轉場,有人是從西海岸另一端的舊金山遊走到這一端,期待在形態更自由的城市裡尋找機會。 7月中旬,我們用5天時間在洛杉磯訪問了二十幾家畫廊、藝術機構,90%開了不到10年,其中不止一家畫廊主人告訴我們,比紐約和舊金山低廉許多的租金是吸引他們搬來洛杉磯的原因之一,而從藝術品交易額看,大量明星和富豪定居的洛杉磯又是美國第二大市場。
我們所見洛杉磯的畫廊分佈得就像這座城市一樣散漫,幾條畫廊相對密集的街區,自西而東分佈在好萊塢西區(West Hollywood)、中城(Mid-City)和唐人街(China Town)附近。拉·西納加(La Cienega)大道附近坐落了五十幾家畫廊。我們參觀的6家都經營10年左右,其中Blum & Poe是2003年這個工業區改造後遷入的第一家畫廊,2007年擴大至近萬平方米。從這條大道再往東、北,又有三條畫廊主街:高地大道(Highland)、拉布雷亞大街(La Brea)和聖莫尼卡大街(Santa Monica)。高地大道靠近好萊塢西區,後面兩條鄰近街區則在其南面構成了一個“伯格莫車站藝術區”(Bergamot Station Arts Center),這裡在19世紀曾是從洛杉磯縣到聖莫尼卡的始發站,20世紀50年代鐵道廢棄後演變為工業區,之後工業區再又沒落,現在的畫廊區就是用當年遺留廠房改造的。
聖莫尼卡大街被轉化為藝術區事實上比拉·西納加街區更早,始於1994年,但畫廊區規模相仿,也在50家左右。這條街的特點是兩邊都是簡陋平房,它們和里面當代藝術作品形成的反差,使得這裡成了洛杉磯市區內一個吸引人的後工業景觀。 Regen Projects的媒體主管本告訴我們,街上現在又新開了10餘家畫廊,有幾家是從其他城市或本城的老畫廊區——比如唐人街——搬遷過來。 Regen Projects自1989年開始經營,每年參加巴塞爾、邁阿密和倫敦Frieze這三個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洛杉磯屬於有實力的老牌畫廊。街對面的Redling則是另一類典型: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唯一的展廳小到僅容展示一件西班牙年輕女藝術家的錄像作品,但畫廊主表示售賣情況還不錯。在紐約大佬高古軒入駐比弗利山莊後,倫敦老牌畫廊豪瑟·韋斯(Hauser Wirth)如今正在準備洛杉磯的新空間,他們選擇了市政府新開發的藝術街區Traction。作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當代藝術畫廊之一,豪瑟·韋斯在倫敦擁有三間畫廊,蘇黎世和紐約各有分支。洛杉磯新畫廊的總監斯塔森·貝格(Stacen Berg)和我們相約在Traction大街一家咖啡館見面,這片歷史街區正在成為洛杉磯的典型“藝術區”(Art District),畫廊、藝術商店和咖啡館是這裡的主要“居民”。
在我們喝咖啡的街區對面不遠處,貝格帶大家繞一片塗鴉的圍牆走了一圈,他介紹,牆圍裡的洛杉磯老麵粉廠舊址將被改造為他們的畫廊新址,計劃2015年1月開幕。藝術家和畫廊主越來越多地定居洛杉磯,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低廉租金,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洛杉磯擁有數座知名博物館和藝術院校。加州藝術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克萊蒙研究大學、阿茲塞太平洋大學等14家院校,構成了洛杉磯作為藝術基地的學術庫。其中克萊蒙研究大學(CGU)被認為對當代藝術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藝術研究所(CGU Art)十分權威,藝術界稱之為年輕藝術家孵化器。博物館和學院體系當代藝術正在重新勾勒洛杉磯的城市形態,博物館是這個過程中最穩定的中心生髮點。蓋蒂基金會及蓋蒂藝術中心(Getty)、洛杉磯郡立博物館(LACMA)、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MOCA)和哈默(Hammer)美術館,這四大博物館就是洛杉磯未來作為美國第二大當代藝術中心的平穩骨架。蓋蒂中心我們曾以專文做過報導,這個由石油大王蓋蒂建立的私人藝術機構已經成為洛杉磯的地標,其參觀人數僅次於環球影城。其餘三個博物館,在收藏和研究領域也各有所長。
洛杉磯MOCA的6800件收藏,分別陳列在MOCA大道、Geffen現代館和MOCA太平洋設計中心這三個分館。 MOCA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戰後藝術的最大收藏機構,幾近完整地保存了上世紀40年代以來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新任館長菲利普(Philippe Vergne)來自紐約,談到近幾年洛杉磯對紐約藝術家和畫廊主人的吸引力,他開玩笑說,也許他自己就可以被看作當代藝術中心向這座城市轉移的組成部分。在距MOCA不遠的對面街區,一座由洛杉磯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埃利·布勞德夫婦(Eil and Edythe Broad)修建的私人博物館(The Broad)即將完成主體部分,計劃於2015年開幕。這個梯形環繞式建築佔地12萬公頃、造價1.4億美元,將用來展示布勞德基金會擁有的2000件作品以及他們夫婦的全部私人收藏,而這些收藏同樣被認為在戰後及當代藝術中具有重要學術地位。
坐落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區的哈默美術館,也是本土大展“洛杉磯製造”(Made in LA)的主場地。我們參觀期間,2014年度的“洛杉磯製造”正在展出,這個展覽只選擇本土藝術家的創作,雖然對作品整體水平評價不一,但至少在目標上它可以視為對洛杉磯當地藝術潮流的最及時呈現。與哈默同在Wilshire大道上的洛杉磯郡立博物館擁有更加令人驚訝的豐富收藏,藏品多達12萬件。在洛杉磯最後一天,我們參觀了這座美國西海岸最大的博物館——1965年開館時,美國最偉大的當代雕塑家卡爾德(Calder)曾為它創作了大型作品:《你們好,女孩》,作為開館賀禮。現任館長米蓋爾·高萬(Michael Govan)2006年從紐約移居洛杉磯,他的履歷因此和這座城市當代藝術的發展走出了幾乎相同的軌跡。高萬上任後籌資成功修建了當代館,博物館門前廣場上的大型裝置雕塑《城市之光》也在同期完成:這件作品從洛杉磯郡各城收集到202根路燈,用它們組成了一座露天開放的殿堂,每晚這些路燈徹夜明亮,成為附近街區年輕人最喜愛的聚會場所。
高萬向我們介紹,未來幾年,郡立博物館周圍將繼續擴建場館,最終形成這座城市的博物館街區。 LACMA擁有具世界水準的藏品,並通過策劃各種特展、邀請展來推進學術研究。我們在當代館看到兩個臨時特展——“從凡高到康定斯基:表現主義在法國和德國”以及“卡爾德回顧展”。
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
洛杉磯計劃
在美國現代藝術史上,洛杉磯的文化複雜性幫助它成為一些具有獨特氣質藝術家的製造者。美國波普藝術史上的早期代表人物喬治·赫姆斯(George Herms)和埃德·盧查(Ed Ruscha)都是洛杉磯人。 2011年洛杉磯MOCA組織過一個展覽叫作“對未知之物的愛”,把赫姆斯本人以及與他風格近似的藝術家作品共同陳列,作為對洛杉磯先鋒製造的紀念。在洛杉磯,“混血藝術”也一直是值得關注的概念。資料顯示,目前洛杉磯居民中有42%的拉丁裔,其中主要為墨西哥人。這座城市保留的墨西哥裔社區和大量拉美移民族群,讓其血液裡流動的原生地傳統和當代文化不斷絞合,也對洛杉磯當代藝術不無影響。而所有這些洛杉磯特質,在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主策展人蔡秉橋共同策劃的“洛杉磯計劃”展中,在凱瑟琳·安德魯斯(Kathryn Andrews)、阿龍·柯里(Aaron Curry)、亞歷克斯·以色列(Alex Israel)、馬修·莫納漢(Mathiew Monahan)、斯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萊恩·特里卡丁(Ryan Trecartin)和卡里·厄普森( Kaari Upson)這7位藝術家身上都可以或明或暗找到文脈。在他們中,亞歷克斯·以色列是唯一真正出生在洛杉磯本土的藝術家。
他在創作中對好萊塢體系:生活方式、娛樂文化以及由前面兩者所引領的公共消費之挪用和解構,切中了這座城市的荒誕性。我們在洛杉磯曾和亞歷克斯見面,他看起來真實、安靜甚至略有羞澀,但在他那些以八九十年代洛杉磯通俗文化為元素的作品中,無論繪畫、影像還是裝置,卻都是徹底“裝模作樣”的作品。在尤倫斯的大廳過道裡,亞歷克斯以一件壁畫作品重現他環繞洛杉磯市駕駛的景觀,包括與實物比例相同的汽車、椰樹等元素。構成這件作品的還有製作過程:藝術家用到的道俱全部租自好萊塢片場並委託工人繪製。在他的藝術家手製書《貼紙簿》中,他將日常租用過的片場道具從雕塑、盆花、棕櫚、沙漠仙人掌到打字機、雷朋太陽鏡等等,都以剪紙形式放置在貼簿中。凱瑟琳·安德魯斯也對電影《畢業生》和《碟中諜》有所挪用,但她重構的體系顯然不如亞歷克斯那麼簡單又徹底。馬修·莫納漢的作品在展覽中引入矚目,從現場實現程度上說,或許超過了亞歷克斯。
他自由轉換於二維和三維,以炭筆這種最基礎的繪畫工具、考古學這種最古老的呈現,延伸出自己完全當代的風格。他在平面上實現的雕塑是令人驚異的。阿龍·柯里的手製書《箱子》打敗了他展覽現場的5件紙板雕塑。阿龍長於將塗鴉、朋克或從漫畫中獲得的通俗元素改造為抽像風格——在洛杉磯所有的畫廊裡,都可以找到一兩個展覽證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或極簡主義正在回潮——並以拼貼繪畫或者雕塑的形式改造,但他所偏愛的支離破碎效果、切割細節,在這些小幅書頁作品中才更容易讓人覺察和體味。“他們擁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密切融入藝術學院、博物館體系,受到國際當代藝術界矚目”,以洛杉磯式的同核集群方式,藝術家和藝術家身後的城市同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
@Source: 三聯生活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