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09

印度電影夢 人人想當百萬富翁@News

「貧民百萬富翁」片尾的歡樂歌舞場面,對照印度貧民窟居民的現實處境,電影的夢幻反而更讓人辛酸。
圖/山水提供

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電影攻進世界電影重鎮好萊塢(Hollywood)。由英國導演執導,劇組人員、演員幾乎清一色是印度人,拍攝地點也在印度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8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B咖寶萊塢 打敗好萊塢

「寶萊塢」電影城成立於1997年,位於印度第一商業大城孟買的西郊。孟買舊稱「Bombay」,因此影城以「B」取代「Hollywood 」的「H」,成為印度電影產業的代名詞。

寶萊塢在國際市場上向來不敵好萊塢,總被看成「B咖」。世人或許不知電影在印度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寶萊塢在其間扮演的角色。

貧富一起瘋 吐槽甩鬱卒

印度每年電影產量近1,000部,約為好萊塢的兩倍,直接受雇和相關從業人員約700萬人,每年產值近1000億印度盧比(約680億台幣),每天吸引約2000萬人次走入電影院。

寶萊塢拍製的電影數量占全印1/3,是印度孕育電影從業人員的搖籃,近年也吸引許多好萊塢製片大廠與外國投資人前來合作。

印度電影產業發達與政府鼓勵息息相關。印度人口逾11億,階級分明、貧富懸殊,多數民眾生活窮困,為讓民眾宣洩生活的苦悶,政府鼓勵攝製通俗電影,並以低廉票價讓普羅大眾看得起,看電影遂成全民運動。

豪富撒銀彈 搶國際市場

印度電影近年受網路下載、盜版等新興科技挑戰,開始朝高成本、大製作方向邁進,加以經濟起飛,有錢人願意投資,印度電影風貌因此改觀。

2001年印度電影「寶萊塢生死戀」獲邀參加坎城影展;「雨季的婚禮」同年獲頒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耀金獅獎,開啟了寶萊塢電影的國際能見度。

「貧民百萬富翁」並非外資與本土結合首例。例如新力影業去年就與印度娛樂集團Eros簽訂數千萬美元合作協議,發行第一部由好萊塢出資製作的大預算印度語電影「魔幻藍詩」。

@VIA: http://udn.com/ 2009/02/28 聯合報 /林沿瑜

熟女捧成上流美 全靠香奈兒@Fashion

外觀像是購物袋的香奈兒康朋街購物包,售價49,900元。
照片/CHANEL提供
風格華麗的米色巴洛克項鍊,是廣告主打款式。售價478,800元。
照片/CHANEL提供
華麗的巴洛克風項鍊,售價483,900元。
照片/CHANEL提供
香奈兒2.55刺繡包是這一季的主打包款,售價155,400元。
照片/CHANEL提供
風格浪漫的2.55漸層包,售價109,500元。
照片/CHANEL提供

讓40歲的名模登上精品廣告,已經不夠看了;能把徐娘半老的50歲老女人化身為時尚偶像,大概也只有香奈兒辦得到。最近香奈兒設計總監拉格斐 (Karl Lagerfeld)找上年逾50歲的名模女星潔莉霍爾(Jerry Hall)拍形象廣告,證明女人還是「薑是老的辣」。

繼50歲的瑪丹娜登上精品廣告之後,今年52歲的潔莉也不遑多讓,成為香奈兒新一季的廣告代言人。潔莉最近在倫敦的「畢業生」舞台劇中飾演羅賓森太太一 角,在劇中挑逗女兒的男友,「老牛吃嫩草」的情節給了拉格斐靈感。拉格斐說:「我認為年輕男人會迷戀熟女的一切,她的服裝、香水、豐沛的情慾…」因此香奈 兒廣告代言人會找上這麼「老牌」的潔莉,也就不足為奇了。

潔莉冶豔性感且多金,一頭金色飄逸捲髮是特色,她曾是搖滾歌手米克傑格(Mick Jagger)的前妻,且是壯陽藥的商品代言人,到處推廣「性福」的重要性。此外,她還在VH1視台主持一個選秀節目「Kept」,將年輕美男子捧為巨星,陪伴她晉身上流社會、出入名流社交圈,因此她的身旁絕對不乏美男子圍繞。

潔莉在香奈兒廣告中扮演她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數不完的華服、最新款的名牌包,以及身旁倚著年輕俊美的小男人。她在廣告中拎著各種春夏新款2.55包,包括最具代表性的粉紅漸層包、購物袋包和刺繡菱格紋包,都是這一季最in的包款,詮釋上流社會貴婦的奢華場景。

該廣告是以法國作家寇萊特(Colette)在1920年的小說「Cheri」為藍本,陳述老女人和小男人之間的愛情。最近這部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我親 愛的」,由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可見「老少配」的劇碼將會是最近最夯的主題,預告「老女人出頭天」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VIA: http://udn.com/ 2009/02/28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2.24.2009

China and Taiwan to Confer on Imperial Art Treasures Split by History @Culture

By KEITH BRADSHER
Published: February 11, 2009

TAIPEI, Taiwan — Divided for 60 years by war and political turbulence, the imperial art collection of China is now the focus of negotiations that could lead to at least a few of the works being exhibited together again.

The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ere, the repository of the cream of the 1,000-year collection, plans to travel on Saturday to Beijing, the first official visit by a director of that museum to the mainland since the Nationalists lost China’s civil war to the Communists in 1949 and retreated to Taiwan.

The director, Chou Kung-shin, will hold talks at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which holds most of the rest of the collection. Ms. Chou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she would ask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to lend 29 Qing dynasty artworks for a three-month exhibition that opens here in October and would seek cooperation in art conservation, publications and promotions. The Beijing authorities are taking a conciliatory stance on closer collaboration in art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ir image on Taiwan, with the goal of dampening opposition to an eventual reunification on terms favorable to the mainland.

“We are glad to see the two museums work together and improve exchanges,” Yang Yi, the spokesman of the State Council Taiwan Affairs Office in Beijing,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last month.

The people of Taiwan elected a new Nationalist Party president last spring who favors closer relations with the mainland, particularly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while insisting that reunification is not up for discussion.

If no museum agreement is reached during the trip this weekend, further talks will be held when a similar delegation of senior mainland art officials comes to Taipei in March, Ms. Chou said.

When the Nationalists boarded ships to Taiwan six decades ago, they took with them nearly 3,000 crates packed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rarest paintings and porcelain. The fate of the imperial collection, the world’s finest of Chinese art, still represents such a powerful political and emotional link with the mainland that the director of the Taiwan museum sits alongside ministers as a full member of the president’s cabinet.

The odds of success in the negotiations in Beijing may be improved because the artworks th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seeks to borrow are obscure. They are mainly portraits and seals of Emperor Yongzheng of the Qing dynasty, who ruled from 1723 to 1735. “They are historical,” said Marc F. Wilson, the director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in Kansas City, Mo., which has a well-known collection of Chinese art. “They are not great artworks.”

Ms. Chou said the works would be of educational value for visitors.

The division of China’s imperial collection is one of the great stories of Asian art. The Nationalists evacuated more than 13,000 crates of art from Beijing in early 1933 before the Japanese Army could capture the city. The crates were divided up and repeatedly moved around China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sometimes barely ahead of Japanese bombing raids and ground assaults.

The collection was reunited after the war in Nanjing, an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As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 Communists would win the civil war, the Nationalists chose the best from the collection for shipment to Taiwan. They were particularly fond of Qing dynasty works, and these are heavily re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collection.

The Communists subsequently shipped much of the remainder back to Beijing for reinstallation at the collection’s ancient home, the Forbidden City. But 2,221 crates have remained in storage at the Chaotian Palace in Nanjing as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of Nanjing and Beijing have argued over their ownership.

Ms. Chou said that no negotiations are planned on lending any of Taiwan’s holdings to the mainland. Any such step would be extremely controversial here, given the mainland’s long history of insisting that the entire collection belongs in Beijing.Taiwan makes no counterclaim against the mainland’s holdings.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n Taipei borrowed artworks from provincial museums in China for a large exhibition two years ago and returned them promptly afterward.

Even more remote than Taiwanese loans to the mainland is any prospect of joint exhibi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of works drawn from the Taipei and Beijing collections, officials say. “Why would we want to give this benefit to other countries?” Ms. Chou said. “We want to reserve this for ourselves.”

If the Beijing museum does not lend any art, the planned Qing dynasty exhibition will still proceed in October with 180 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own collection, she said. Only two of those works are sturdy enough to be on permanent display — a porcelain vase of white dragons on a red background, specially designed to hold plum blossoms in spring, and an intricate metal vase with peony flowers and coiled dragons in painted enamels.

Also brought out in October will be more fragile pieces, like an extremely thin porcelain plate with a subtle landscape painted on it with enamel.

Ms. Chou suggested that the two museums coul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s conservation expertise.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s strengths lie in using the latest techniques for displaying its collection, she noted, while the Beijing museum has a specialty in the restoration of clocks.

“We have a small number of clocks, but we don’t dare touch them because we don’t have skill in this,” Ms. Chou said.

Yet even the initial negotiations with the mainland are controversial in Taiwan. The oppositio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favors greater political separation from the mainland.

The opposition party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land still does not even accept the name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s the term “National” might be construed as acknowledging the sovereignty of the Taipei government.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of Beijing cites the full name only in quotation marks. This irks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belong to humankind, and we don’t have a problem with sharing that,” said Cheng Wentsan, the party’s chief spokesman. “The problem now is that China is using this in a political way. China is using this to degrade Taiwan.”

Ms. Chou, a well known art historian who earned her doctorate at the Sorbonne in the mid-1980s by research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cquer technology to Europe in the 17th century, said that she wa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art and avoid political issues.

Yet her choice for the theme of the exhibition starting in October, art from the Qing dynasty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g, has a political undertone nonetheless.

Yongzheng is still famous for having fought corruption. Chen Shui-bia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eader who ran Taiwan as president for the constitutional maximum of eight years before stepping down last May, is now on trial on corruption charges. He strongly denies any wrongdoing.

“That is a coincidence,” Ms. Chou said of the Yongzheng theme. “We only think about his artistic taste.”

Yet the emperor has another claim to fame that may bode less well for any brotherly love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in years to come. Initially fourth in line for the succession, he seized the throne by outmaneuvering his brothers, at least two of whom were stripped of their titles and died in prison.

@VIA: http://www.nytimes.com/2009/02/12/arts/design/12pala.html?pagewanted=2&_r=1&ref=design

日漢詩大師石川忠久:正體字是全人類的寶貝@Culture

「漢字(古漢書文字)是3000年前古人絞盡腦汁發明的文字,絕非隨便的產物,字形優美成為藝術而有書道,是全人類的寶貝」,日本漢詩大師石川忠久高度肯定正體字。

這位日本著名的中國文學家,特別是在漢詩方面造詣深厚,除長年在大學執教之外,並擔任過校長且著作等身。身為「斯文會」的理事長,他在東京的「湯島聖堂(相當於日本的孔子廟)」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對正體字表示高度的評價。

現年76歲的石川忠久(Ishikawa Tadahisa)指出,中國和日本都基於機能主義而使用簡體字,漢字的優美因而遭到損害。他表示,在研究漢詩之際,深深體會正體字的優美,尤其詩是經由 文字來表達,用眼睛來欣賞,也有由朗讀發聲來欣賞,文字的優美帶給欣賞者很大的喜悅。

畢業於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科的石川指出,文字並非只是為了有用,(羅馬)字母就無法表現出漢字般的優美,例如「江湖」等水字旁的漢字排成一列的話,令人經由視覺就感受到水波蕩漾,魚字旁的漢字就令人想到各種各類的魚。

曾任創校歷史逾130年的二松學舍大學(以研究中國文學著名的日本私立大學)校長和理事長的石川指出,日本戰後將漢字簡化,現已經過了60年,是有必要重新檢討。

這位文學博士舉例指出,漢字正體字的「臭」字是上邊代表「鼻」字而下邊代表「犬」字,狗的嗅覺極為靈敏而得以聞臭,但是日本的漢字簡化成上「自」下「大」,以「大」來取代「犬」,完全失去了原有漢字深具意義的字形,而變成了一個可笑的文字。

石川飲水思源指出,日本的文字是源自中國的漢字,經過先人創造片假名和平假名,而有今日的文化發展,沒有漢字就無日本的文化。

石川針對台灣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深表支持,指出這是項宗旨很正確的作法,對這種作法今後的發展表示關注。

「湯島聖堂」原是德川幕府第5代將軍德川綱吉早在1690年建立的孔子廟,明治時代一度沒落,1907年重新恢復,1922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史蹟,並定名為「湯島聖堂」。1956年由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委託「斯文會」管理。

聖堂內有台北國際獅子會於1975年贈送的孔子像,曾任考試院長的已故孔子後裔孔德成曾於1990年訪問「湯島聖堂」,應邀參加創立300年紀念大會並發表演講。石川回憶指出,演講吸引眾多日本民眾,場面盛大,相當成功。

石川於1989年開始擔任「斯文會」理事長,他曾數次訪台。「斯文會」發行年刊「斯文」,包括詩文在內,書中所有的中文字體全都是正體字,反映出對正體字的重視。石川強調「正體字是全人類的寶貝」,「斯文會」經由年刊實踐了對這項寶貝的珍惜和維護。

@Source: 2009/02/24 中央社 http://udn.com/

MoMA Atlantic Pacific Flythrough@Videos



MoMA takes over Brooklyn's Atlantic Avenue/Pacific Street subway station, filling the station with reproductions of over 50 works of art in the MoMA collection. 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 walk through the station to see images of works by Pablo Picasso, Vincent van Gogh, Charles Eames, Cindy Sherman, Andy Warhol, and many other great artists, filmmakers, and designers. We know you're moving at warp speed to get from here to there, but take a breath and take a look. We hope what you see in the station changes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today, if only for a moment. And its a reminder that the real MoMA is only a short ride away.

日本-台灣之美廣告@Videos

日本-台灣之美廣告-平溪篇@Videos

魅力台灣行(2005年歐美宣傳短片 )@Videos



台灣之美,盡在眼前
(The Beauty of Taiwan!)

2.23.2009

臺北熟悉之旅— 跟著中孝介遊臺北@Travel


在電影《海角七號》中嶄露頭角的日本歌手中孝介,月前應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邀請擔任親善大使,為臺北市宣傳觀光。儘管不諳中文,中孝介還是大聲用中文說出他最愛的臺灣美食:「我愛小籠包!我愛空心菜!」現在我們就一起跟著中孝介,用半天的時間走訪臺北市知名景點。

故宮看文物 驚歎雕工精美一大早9點鐘,中孝介穿著白襯衫、牛仔褲,一身輕便來到位於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儘管在聆聽故宮導覽員解說時,不斷被眼尖的粉絲認出,中孝介仍然神情專注,欣賞各項文物。故宮博物院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民國54年在現址落成,館內擁有的65萬件收藏品,幾乎涵蓋中華文化8千年歷史,也使得故宮不僅成為外國觀光客來臺必訪的旅遊勝地,更有「中華文化寶庫」之稱。

今年10月份開始展出的「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特展」特別引起中孝介的興趣,其中清乾隆皇帝曾使用的多件琺瑯彩瓷,包括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等,都讓他看得目不轉睛,中孝介說,「每一件作品顏色都好鮮豔,我覺得很棒!」另外,故宮兩大人氣最旺的文物「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中孝介也沒錯過,他說,翠玉白菜的雕工精美,而栩栩如生的肉形石更是特別。

儘管來臺灣已經有7次之多,中孝介卻是第1次造訪故宮,這位來自日本的實力派歌手堅持一定要到故宮戶外,和整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合影留念,還說下次一定要再來,把沒看完的文物珍寶仔細看個夠。

訪溫泉鄉北投 想體驗泡湯樂

參訪故宮之後,中孝介下一站前往臺北著名的溫泉鄉──北投。北投位於大屯火山區,因此地熱溫泉資源相當豐富,泉質又可分青磺、白磺和鐵磺等3種,是民眾週休二日出遊的好去處。由於日本人也是愛泡湯的民族,中孝介來北投倍感親切,直說北投的自然景觀之美讓他想起自己的故鄉──鹿兒島的庵美大島,有機會一定要在臺灣體驗泡湯樂。

來到位於中山路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中孝介從2樓的展示廳逛到1樓的大浴場,親自感受將近1個世紀前北投溫泉曾經擁有的繁華。博物館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於1913年(日治時期大正二年),由當時的臺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在北投興建,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浴場以服務男賓的大浴池為主,兩旁的拱廊和列柱營造出羅馬浴場般的空間感,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更為浴場增添華麗感。歷經時空遞嬗,北投公共浴場逐漸荒廢,所幸在一群北投國小師生的請命下,浴場在民國86年經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博物館於87年10月31日正式開館。

參觀完博物館,中孝介也順道探訪有「森林圖書館」之稱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北投圖書館是臺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不僅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北投公園內,館內也打破傳統圖書館格局,營造出不同的閱讀空間,近來成為北投最熱門的新景點。

品嘗溫泉美食 美味又養生在呼吸完北投的芬多精後,中孝介還要帶你一起品嘗溫泉美食。由於北投已成為臺北市近郊著名的觀光景點,許多旅館都提供各式泡湯加餐點的優惠專案。泡完湯在身體暖呼呼之際,先來份酪梨和風沙拉讓味蕾大開,隨後送上的溫泉套餐包括青木瓜燉排骨湯、當歸羊小排、白玉鮭魚捲,以及五穀菜肉飯等,餐廳運用新鮮蔬果及高纖五穀等中式食材做成西式餐點,既美味又養生。

而說到吃,其實中孝介最喜歡的臺灣美食是小籠包與炒空心菜。訪問臺灣4天期間,中孝介也趁機造訪日本觀光客最愛的「鼎泰豐」大啖小籠包,他說:「如果可以把小籠包空運回日本,那就太好了,可惜沒辦法。而如果有空心菜種子,我也很想帶回日本自己種!」至於著名臺灣小吃臭豆腐,中孝介說,這次來臺灣終於吃到了,究竟合不合胃口,他說:「臭豆腐聞起來的味道和吃起來一樣。」看來他和大多數的外國觀光客一般,對臭豆腐是又愛又怕。

登101 鳥瞰臺北美景飽餐一頓後,中孝介趁著陽光燦爛的冬日午後登上世界第一高樓──臺北101,俯瞰城市美景。臺北101有金氏世界紀錄最快速的恆壓電梯,只要短短37秒就可以到達89樓的觀景台。除了了解101的設計概念,中孝介也參觀101大樓內防風抗震的「風阻尼器」,因為它不僅全球最大、也是唯一外露式可供遊客參觀。這次來臺擔任「臺北熟悉之旅」的引言人,中孝介說,臺北是一個既現代又懷舊的城市,融合許多有趣的元素,每一個景點都讓他印象深刻。站在101觀景台的透明玻璃窗前、讓媒體盡情拍照,中孝介希望把臺北城市之美帶回日本,還說一定會鼓勵更多日本朋友,親自來體驗。

相關資訊

故宮博物院
電話:2881-2021
網址:www.npm.gov.tw
北投溫泉博物館
電話:2893-9981
網址:peitoumuseum.culture.gov.tw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電話:2897-7682
網址:www.tpml.edu.tw
臺北市溫泉發展協會
電話:2895-5418
網址:www.taipeisprings.org.tw
臺北101觀景台
電話:8101-8898
網址:www.taipei-101.com.tw

@VIA: 《臺北畫刊》一月號第492期

綠的海平線 紐約紀錄片展獲高評價@News


紐約現代美術館21日晚間放映郭亮吟導演的「綠的海平線」。這部紀錄當年被召募到日本軍機工廠工作的台灣少年工大半生流離的故事,獲得紐約觀眾極高的肯定。

影片上映前兩小時門票已銷售一空。這部紀錄片在2008年獲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第30屆「金穗獎」首獎及日本湯布院文化紀錄電影節「松川賞」大獎與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不少透過口碑相傳知道這部影片的紐約觀眾都很期待,所以紐約現代美術館昨晚票房創下紀錄片少有的售罄紀錄。

郭亮吟應紐約現代美術館「2009年紀錄片雙週展」策展人邀請,參加「綠的海平線」在紐約的首映。

影片放映中,不時會聽到觀眾席發出輕輕的嘆息聲。60分鐘的影片沒有刻意訴諸悲情,也沒有批判,歷史圖片與幾位當年少年工的訪談交織,像一首敘事詩。觀眾們在影片結束以熱烈的掌聲向坐在觀眾席的郭亮吟致意。

郭亮吟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她在1999年從一位曾在日本飛機工廠工作的老先生那兒聽到,二次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在台灣募集了8000多名少年工到日本生產軍用飛機的海軍工廠工作。這段故事讓她非常驚訝,更令她驚訝的是:為什麼台灣少年工的命運從來沒有被提及?

她開始從各種管道挖掘出被埋藏了60年的故事,過程中也了解到這些台灣少年工的人生波折反映出太多太複雜的問題。2002年到2006年之間,「綠的海平線」的製作團隊在台灣和日本訪問到幾位已是中老年人的當年的台灣少年工。

1944年到日本高座(Koza)海軍工廠的8000多名台灣少年工,不少人在美軍轟炸日本軍工廠時死亡。二次大戰結束,這些並不認識新祖國的少年們回到台灣後,身份認同的問題讓他們備受艱辛。少數希望能在日本就學的少年們也陷入艱困的境遇。

1952年中共以免費就學吸引一些留在日本的台灣少年工到大陸。這些曾為日本工作的台灣人在文革時代也成為被清算鬥爭的對象。在中國大陸住了30年後,於 1982年回到東京的林文瑞,在片中談到他在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的人生起落,許多經歷在外人眼中啼笑皆非,對當事人而言,卻是無比辛酸。

郭亮吟說,幾位回到台灣定居的當年的少年工在接受訪問時都表示很意外會有人詢問這段往事。他們說,10幾歲到日本工作是希望人生有較好的發展,日本戰敗後 他們不知何去何從;20歲出頭回到台灣,卻莫名其妙地陷入他們根本不了解的政治問題。對這些動盪時代裡無奈求存的台灣少年工而言,兩個夢都失落了。

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在解嚴之前不只是被遺忘,當事人也小心謹慎的隱藏。郭亮吟說,他們表示,在白色恐怖下被冤屈比面對戰爭還要可怕。

郭亮吟說,挖掘台灣少年工的故事的過程中,對於台灣的複雜的認同問題有更深層的思考;從訪談中也學習到很多經驗。

「綠的海平線」是獨立製作。製作團隊自2006年開始在台灣各地巡迴放映50多場,地點包括文化中心、學校及誠品書店。郭亮吟說,在各地放映都獲得熱烈迴響,反映出以年輕人為主的觀眾對於那個時代希望知道更多。

這部紀錄片在海外的放映,包括日本、新加坡、法國、加拿大及美國的舊金山與紐約也受到極高的肯定。郭亮吟說,製作紀錄片需要長時間考證及彙集資料,把不同敘事風格的訪談及不同情節剪輯成60分鐘的影片,也是重大挑戰。

「綠的海平線」獲得的共鳴讓製作團隊很受鼓舞。郭亮吟表示,目前他們正在製作「軍教男兒」,紀錄當年孫立人成立以台灣人為主的新軍 -- 「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當年只存在 1 年多的軍團是另一個埋沒在過去的往事,郭亮吟希望這段湮沒的過去能獲得和台灣少年工一樣的關注。

@VIA: http://udn.com/ 2009/02/22 中央社

「元氣周報」 獲國際傑出版面獎@Design


在國際間享有盛名的新聞版面設計協會(Society for News Design,簡稱SND),昨天公布第卅屆「最佳報紙版面設計獎」(Best of Newspaper Design),本報每周日出刊的元氣周報,有三個版面榮獲專題設計項目類傑出作品獎(Award of Excellence), 是台灣唯一獲獎的報紙。本報獲獎的三個版分別是:六月廿三日見刊的維也命專題「抗老銀髮族E點靈(上右)」,七月廿八日的養生DIY「仙草透心涼,也別涼過頭(上左)」及十一月 廿三日養生DIY「紅豆消水腫,通乳汁助排便,(左圖)」,獲獎的工作團隊為:元氣主編康錦卿、編輯王郁婷、美術編輯陳泰裕、董谷音、杜玉佩、吳懿雯及攝 影陳立凱。

SND成立於一九七九年五月,總部位於美國賓州,每年舉辦的「最佳報紙版面設計獎」在全球報業極具聲望,歐美許多知名大學新聞系都以SND每年出版的「最佳報紙版面設計獎」得獎作品集,做為新聞編輯課的教材。

今年已是第卅屆的「最佳報紙版面設計獎」共有來自四十三個國家、三百四十六份報紙、一萬零七百十五件作品參賽。比賽分國際組(非英語報紙)與英語組,參賽報紙並依發行量及日報、雙周刊、周刊等分類競賽。

@VIA:http://udn.com/ 2009/02/20 聯合報

優人神鼓 刻畫山居容顏@Culture

「入夜山嵐」排練情形,演員的服裝簡約,呼應自然山林之美。
相片提供/優表演藝術劇團
優人透過肢體與音樂,記錄20年來孕育優人神鼓的老泉山的晨昏、容顏與聲音。
圖/優表演藝術劇團提供

若虛若實、若幻若化、若現若隱的「入夜山嵐」將籠罩。

「2009台灣國際藝術節」優人神鼓新作「入夜山嵐」從3月20起,將北中南巡迴3個城市,演出8場。新作以山為題,把優人的山居歲月凝煉成舞台作品,山 林大地的雄渾與寧靜,透過鼓藝與表演者的肢體,巧妙地傳遞到都市中的劇院,內蘊禪意氛圍。優人神鼓表示,這可說是一部籌製醞釀了20年的作品!

優人神鼓新作「入夜山嵐」即將巡迴演出。藝術總監劉若瑀表示,新作描繪優人的「家」—木柵老泉山上劇場,這是20年前優人一磚一瓦打造的天地,充滿優人安靜地打坐、打鼓、打拳的身影。

數年前,傾頹的木造建築重新修建,工程長達1年9個月,劉若瑀表示,其間的心情無異於「流浪」,直到3年前新排練場完工,望鄉心切的優人才回家。劉若瑀表示,這次經歷,促成她與音樂總監黃誌群決定以「山」為主題,記錄孕育優人神鼓的老泉山容顏。

音樂總監黃誌群寫下了五首主題詩,描繪老泉山的晨昏、動靜之美,並由此展開全劇創作。首先,「破曉直入」表現清晨時分,生命躍動,陽光自重雲中倏乎穿出,充滿喜悅與希望;時而輕拂,時而狂亂的風吹過山上劇場邊的竹林,撩起的舞動與聲嘯,正是「風迴竹林」。

山間的「驟雨不定」總叫人措手不及,經常打斷進行中的訓練。但優人卻在雨聲中,感受律動與平靜。「夕陽獨行」則描繪優人在一天的訓練後,在西斜陽光下邁步下山,帶著一份快意與坦然。

最 後,悄悄地虛實幻化,若隱若現的「入夜山嵐」出現,離山的優人回頭望去,老泉山已深藏暮色中。這一切,全透過優人的肢體傳遞,演員扮演山林中的草、木、 風、雨,透過旋轉、位移,讓山林景色躍上舞台。劉若瑀表示,「入夜山嵐」將傳統打擊音樂結合武術肢體,內蘊禪定與修行,傳遞台灣獨特的當代舞台美學。

音樂方面,黃誌群表示,「入夜山嵐」的音樂與舊作「聽海之心」相同,「沒有故事線」而以抽象方式來描繪景色、書寫意念,音樂風格非常純淨。他強調,相對以 往作品多以鑼鼓節奏為主體,新作集合笛子、大提琴、笙、揚琴、胡琴等樂器,中西交織出悠揚的旋律,而優人擅長的鑼鼓仍是主角,描繪出豐富生動的自然意念。

肢體部分,由於「山」就是優人的母親,具有能量與生命力,兼具溫柔與堅強。因此,柔可克剛的「太極」和劇團特色「神聖舞蹈」,成為肢體的主要素材。觀眾將同時感受動與靜、聲響與沈寂。彷彿置身山林,感受山的聲音、山的晨昏與山的四季。

@VIA: http://udn.com/ 2009/02/22 聯合晚報 ╱姜穎

柯比意設計的西洋美術館 日推薦為世界遺產@News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七日專電)日本政府今天正式決定,將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推薦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主館為世界遺產。該館是現代建築大師、法國柯比意所設計的作品,法國預定本月把柯比意分佈於七國的二十三項作品彙整起來,向世界遺產委員會申請登記為世界遺產。

由日本外務省(外交部)、文化廳(文建會)等六個省廳(部會)所組成的「世界遺產條約相關省廳聯絡小組」今天正式決定,將推薦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登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是由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設計,並由前川國男等多名建築師進行輔助設計及監工,於一九五九年完工,是鋼筋混泥土造的地上三樓、地下一樓建築。

法國預定本月內將柯比意所設計的二十三項、分佈於七國的作品做一彙整,以「柯比意的建築與都市設計」為題,提出推薦書,希望在明年夏天召開的世界遺產委會上,能讓柯比意的作品成功登記為世界遺產。

法國有意推薦的柯比意二十三件作品中,只有這座美術館是屬於公共建築的性質。在日、法提出推薦書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諮詢機關「國際紀念物遺跡小組」將至現場勘查。

原本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建築歷史未滿五十年,所以並未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的重要文化財(古蹟),而這就無法符合可被日本政府推薦為世界遺產的條件。去年三月,法國希望日本也能聯名推薦該館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日本政府去年十二月將該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蹟。

出生於瑞士的柯比意(一八八七年至一九六五年)提倡的「現代建築五原則」,對於二十世紀的建築及都市帶來極大的影響。

@Via: 中央通訊社

2.22.2009

建築八卦陣》誰「去勢」了CCTV?@Arch

網友用電腦合成動漫與新聞畫面,將央視大火KUSO成搞笑災難片。
照片取自21CN游戲頻道

元宵節之夜,一場大火燒毀北京央視電視文化中心(簡稱TVCC )。然而接下來的畫面才教全球觀眾瞠目結舌:一波波民眾湧到火災現場拍照,一篇篇戲謔文章在網路上流傳,稱這場大火為「火燒大褲衩」、「央視引刀自宮」。

TVCC和隔鄰的「大褲衩」央視新樓(簡稱CCTV),造價高達上百億。看到自己的錢被燒還拍手叫好,「災民」心態教人玩味。

國外媒體報導,這是中共建國以來上最大的火災。事實上,這場火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電腦玩家迅速KUSO了這場世紀大火。在一張張動漫與新聞畫面的合成照中,火龍對著CCTV噴火,怪獸和鹹蛋超人在半毀的CCTV前對打。這些再創造的畫面巧妙洩露了群眾潛意識的願望:他們想要一把火燒掉的,其實是中央電視台。

中國80後代表作家韓寒,火災發生後在新浪網發表文章。他在文章中表示,TVCC一直被認為是央視「大褲衩底下的XX」,這場大火等於央視「自宮」,「徹底符合央視全球第一大太監媒體的形象」。

和韓寒同樣觀點的上千篇文章,馬上遭網路警察「閹割」──撲滅的速度比撲滅大火還快。但這場言論之火早已蔓延到國外網站,甚至成為國外媒體的報導重點。

曾被時代雜誌選為「世界十大建築奇蹟」的CCTV,為什麼這麼惹人嫌?時間退回2002年,就在紐約世貿遺址公開徵選紀念方案不久,央視為了新樓舉行國際競圖。

庫哈斯提出的方案不是最高的、卻是最驚世駭俗的。他讓兩棟高樓以看似沒有支撐的方式,在高空中神秘連結,重寫了摩天大樓的形式美學。評論家認為庫哈斯之所以勝出,在於他抓住了中國政府的心理─一棟誇耀中央電視台神秘、無與倫比權力的建築。

與庫哈斯合作的Cecil Balmond,當時這麼形容CCTV:「切斷環線展開,就會變成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一語成讖,CCTV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紐約世貿的命運。

在建築美學上,庫哈斯的設計或許是劃時代的成就;然而做為「官方傳聲筒」的主體建築,CCTV的誇張、神秘、不肯融入在地文化,卻成為張揚政府威權的幫凶。

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但又無可奈何,這時中國人特有的「黑色幽默」就出現了。群眾的不滿為CCTV創造了「大褲衩」、「痔瘡」等難聽綽號;「你燒了我的文/言論,我就燒了你的樓」─這才是央視大火的苗頭。

每個時代都有高樓倒下。民初杭州雷峰塔的倒下,被魯迅認為是封建階級(法海)倒下的象徵;21世紀初紐約世貿的倒下,則是資本主義崩潰的前兆。在群眾「幻想之火」中倒下的CCTV,預言了什麼?這是這個時代的當權者、建築師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VIA: 2009/02/20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http://udn.com/

龐克教母+波霸潘蜜拉 廣告大搞噱頭@Fashion

英國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本尊(中)、老公兼創意夥伴Andreas Kronthaler(左)和明星潘蜜拉,真人上陣的春夏廣告,多汁又有噱頭。
照片/Vivienne Westwood提供
Vivienne Westwood手鍊,酷味中也別具用心。
照片/Vivienne Westwood提供
Vivienne Westwood的飾品取材十分生活化,鑲滿水晶的香蕉,有相當程度的性暗喻。
照片/Vivienne Westwood提供

英國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又有驚人之作。今年將上檔的春夏廣告,力邀枕邊人和豔星潘蜜拉安德森入鏡,擔任春夏廣告代言人,打破俊男美女配的常理。

緣起女星潘蜜拉去年參加倫敦時尚周Vivienne Westwood發表會,當時她刻意穿著一襲金色洋裝,在後台碰見Vivienne Westwood,一拍即合,如願成了09春夏廣告片裡風騷媚人的女主角。

廣告取鏡十分生活化,自助洗衣店、休閒度假村和潘蜜拉專屬休息車裏,Vivienne Westwood本尊、老公兼創意夥伴Andreas Kronthaler和潘蜜拉帶著戲謔表情的「三人行」腳本,令人噴飯。「潘蜜拉的大胸脯」+「Vivienne Westwood本尊非專業的身材」+「肥佬老公兼創意男模」,宛如肥皂劇劇情的英式幽默,果然未演先轟動,達到了Vivienne Westwood春裝的宣傳效果。

@VIA: 2009/02/21 聯合報 ╱記者袁青 http://udn.com/

2.10.2009

The Image of the City, by Kevin Lynch@Videos



This short film is an adaptation of the classic urban design tome - "The Image of the City" - by Associate Professor Kevin Lynch (1918-1984) of the Center for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enus Natural Crystal Chair by Tokujin Yoshioka@Design

Venus Natural Crystal Chair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Nature“, an exhibition where Tokujin Yoshioka is giving an artistic and curatorial direction.
4 sets of 2.5-meter-wide water tanks will be prepared. Inside the glass tank, a block of fibre structure is soaked deep in water so that you can see the process of the structure growing, as if a living creature. In addition, there will be various works exhibited that stimulate people’s emotions such as Tokujin’s new installation, “Water block”(a bench presented at Design Miami 2007), and works by 7 crea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ll the works on exhibit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me ‘second nature’, meaning they are not inspired by nature or aiming to imitate it, but instead they create new natural forms.


@VIA : 21_21 Design Sight through January 18th, 2009

Louis Vuitton Stephen Sprouse Graffiti Party@Fashion

Thursday night when Louis Vuitton paid tribute to the New York glamor punk with a triumvirate of events splashed with graffiti and Day-Glo. A cocktail party at the Greene Street store, where all manner of Sprousified LV merch was on display, including specially reissued Sprouse LV bags from 2001, was followed by a preview of “Rock On Mars,” an installation of original Sprouse memorabilia at Deitch Projects on Wooster Street.

The night ended with a packed after party at the Bowery Ballroom, where Debbie Harry took to the stage for a mini concert.

Even the food paid homage to Sprouse - neon colored hors d’oeuvres and desserts spilled out in a kind of punk colored rainbow.

@Via [Glamour]

Triflow Tap by Zaha Hadid@Design


rchitect Zaha Hadid has designed a tap for British manufacturer Triflow. The touch sensitive controls can deliver filtered or unfiltered hot and cold water via two channels in the faucet neck.

CK極簡風 不景氣良方@Fashion

圖Calvin Klein

自然而性感的「極簡風」成了不景氣時代氣氛下,提振市場的良方;九O年代Calvin Klein帶動的簡約是一種時尚;09年春季的CK依舊乾淨,卻成了安撫人心的百搭造型。

整體線條俐落,天然棉和絲料帶來輕鬆的親切感。皺摺和壓紋布料,偶爾和皮革等材質混搭,豐富視覺層次,也增添的現代感。柔軟的針織紋理單品為主軸的春夏 CK男女裝,襯衫、針織衫的可隨意混搭,細麻混紡和質輕的尼龍配上英挺的窄管褲或短褲,裁的「箱型」正方輪廓透過清新而帶灰彩調的主導下,如霧感的色調和 深色的海軍藍形成夏日極簡的另一個焦點。

@Source: 2009/02/10 聯合報 文/袁青 http://udn.com/

2.09.2009

名模爭寵 春夏時尚新流行@Fashion

DSQUARED2/提供

LONGCHAMP/提供

LV幾年前以「十誡」為主題的時尚廣告,寓意「妒忌」的畫面中出現名模大打出手、搶奪精品皮包,一反裝模作樣的優雅,在時尚圈裡引發不小騷動。

09春夏,兩組資深名模捉對廝殺「爭寵」的畫面再度告捷,一方面宣洩了時裝設計師們面對殘酷現實的時尚產業競爭的情感出口,也適時反映消費市場受到景氣低迷而緊繃的情緒。

今年春季第一次大張旗鼓首度推出成衣系列的LONGCHAMP,延用的資深名模凱特摩絲有了一位「完美夥伴」—俄羅斯超級名模Sasha Pivovarova(上圖)。鏡頭抓住了兩大名模戲謔爭寵的神韻,創造出曖昧氛圍,反映了LONGCHAMP期待時髦且挑逗、性感誘人的訴求。

無獨有偶,義大利雙人組DSQUARED2請來另一對「黑白」大牌名模(下圖),「黑珍珠」娜歐蜜和琳達伊凡吉莉絲塔施,也是充滿挑釁意味的構圖,帶出DSQUARED2強烈的性感張力,也為春夏時尚爭寵話題持續加溫。

@Source: 2009/02/09 聯合報 ╱記者袁青 http://udn.com/

Herzog & de Meuron Designs HQ for Major Bank in Spain@Arch

Images courtesy BBVA

Herzog and de Meuron have designed the new Madrid headquarters of BBVA, Spain’s second largest bank. Construction is scheduled to begin this year.

By David Cohn

A wheel-shaped tower rises out of a “carpet” of low-rise offices and gardens in Herzog and de Meuron’s design for the new Madrid headquarters of BBVA, Spain’s second largest bank. With over 800,000 square feet of office space for 6,500 employees,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will begin this year on a 22-acre site in the city’s northern suburbs. The project is scheduled for completion in 2013.

In their project brief, the architects describe the complex as an inward-looking “oasis.” A linear structure composed of three-story buildings, alleyways and irrigated gardens is laid over the entire site, following the topography. In the center of this structure, they have cut out a disc-shaped section of the low-slung building and stood it on end to create a 23-story tower that gives the project a presence on Madrid’s skyline. The tower rises from the circular plaza of its original footprint, where the main entry and communal facilities are located.

The architects defend the maze-like plan as a way to “encourage communication” among workers. “People walk instead of taking elevators; they meet and talk to one another.”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glazed office areas “generates a sense of community,” while “the relatively small units permit employees to identify with their particular group.” The strategy also allowed the architects to absorb four preexisting, yet partially completed office buildings into the design.

BBVA will seek LEED certification for the project, which incorporates natural ventilation, shading overhangs, photovoltaic cells, and water recycling. The green corridors will be covered with retractable skylights in winter to create a greenhouse-like environment. BBVA estimates that these measures will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by 30 percent. The character of the gardens will vary throughout the complex: Plans call for a stand of plane trees, a stone garden featuring Japanese scholar trees, avenues of poplars and cypresses, and oaks in the main plaza.

Herzog and de Meuron were chosen for the project in a limited competition last June, in which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went to Zaha Hadid and Madrid architect Rafael de La-Hoz. BBVA only accepted the Swiss architects’ proposal this fall, after obtaining a city zoning variance for the proposed tower. The bank has financed the operation with the 2007 sale of four Madrid buildings, including its current landmark headquarters designed by Madrid architect Francisco J. Sáenz de Oíza in 1981.

@Source: http://archrecord.construction.com/news/daily/archives/090206herzog.asp

從城市創意轉型看中國崛起@News

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成績裴然,根據資料指出,20多年來,中國經濟規模成長達4倍之多,專家更預估這驚人數字 到2020年還將再成長一倍,除此之外,中國越來越活躍的外交表現,亦令人對其未來影響不敢小覷。可以說,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崛起打破舊秩序,是21世紀國 際間,最重要的大事,象徵新世紀的權力轉移。

而一般評論中國崛起,主要依據幾個硬性指標,包含中國的外匯存底達到1兆6,000億美元、軍 費支出也以每年18%的速度成長,衝擊美國勢力。但單就這些”硬實力”,中國是否就能崛起?21世紀,文化帶來的美學經濟,讓中國注意到”軟實力”的彈性 比”硬實力”更有爆發力,中國全面提升”軟實力”,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硬實力”之外,中國也希冀以文化發展達到和平崛起,因此,在改革開放的步 伐中,中國的城市也開始朝文化結合創意的經濟型態發展。

文化加創意 浪潮迎向中國城市

就數據統計,創意是每天創造220億美 元的新經濟遊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因此,雖然創意產業思維由英國而起,但亞洲各國也紛紛期待以創意提升經濟收益,在此背景下,目前在中國,包含 表演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傳媒、軟體及電腦產業幾個領域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漸成為中國各城市經濟轉型的新重點。

依時間的發展來看,大致在2000年以前仍是中國文化產業的萌芽和形成階段;而2000年之後,隨著文化經濟帶來的附加價值,中國已加速調整政策,在各城市培養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實力、發揮規模效應。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中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當中快速崛起,一批創意產業基地逐步建立起來,成為這些城市和地區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指標,進一步觀察中國幾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則可見產業鏈各自孕育和茁壯的背景。

文化北京 創意發展得天獨厚

首 先,以北京來說,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歷史文化深厚、科技和創新實力突出的優良背景下,北京本身已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優勢。《2004至 2008年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便鎖定在北京市重點培育6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包括影視業、出版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與網路遊戲業;而 2006年12月,首屆中國北京國際創意產業博覽會也以”創意、科技、文化”為題,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登場,展出內容涵蓋電視、廣播、電影、文化旅遊、乃 至動漫遊戲、博物館精品等幾大範圍。

另外,有”中國矽谷”之稱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亦聚集了許多文化創意企業,截至2005年底已有超過 200家的軟體、遊戲、音樂、出版等領域的企業進駐;而798藝術特區,則是目前北京人氣旺盛的觀光景點之一,已與長城、故宮齊名,所在地原本僅是一廢棄 工業區的798藝術特區,在民間與政府同心打造下,集觀光、創作、市場產銷於一身,結構完整,聚集近數百家畫廊、藝術工作室、以及咖啡館、酒吧等,儼然為 北京的時尚新地標。

藉由文化政策和創意園區的推動,北京當局倚文化為背景,視創意為核心,全面加速推動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成首都經濟的支撐力,預估到2010年,北京的文化產業規模產值將達到1,000億人民幣。

十里洋場新風貌 創意園區遍地開花

提 及上海給人的印象,十里洋場的幫派恩怨、兒女情長就會率先跳進腦海裡,但除此之外,近年來,愈來愈不容忽視的是,上海各區遍地開花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域,自 2004年開始設立以來,目前已達百處,肩負上海文化產業發展重任,若沒有這些聚集區域,今日的上海也沒有如此傲人的文化經濟產值。

當前, 上海文化產業發達的產業景點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的國家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上海創意文化產業中心、上海創意職業培訓中心、以及上海最熱門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如 ”八號橋”、”泰康園區-田子坊”、”M50”等。在風光背後,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原本多是乏人問津的老舊廠房,直到注入文化創意能量,才搖身變成充滿當 代風格的創意場域。

@Source: 9月號卓越雜誌 文‧王欣祺圖

湯唯:一夜成名的神話@People




她是中國走紅速度最快的女明星,「一戒成名」,憑借李安導演的《色,戒》,躋身「安女郎」之列,迅速成為具 有國際知名度的明星。銀幕上令人心驚的「出色」和銀幕下刻意的低調,讓媒體難以清晰地解讀她那張新鮮的六角臉。然而誰又能夠想像,僅僅是在一年多前,她還 是一個略帶青澀和男孩子氣的影壇新秀,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國際大導演李安」和「張愛玲小說女主角」聯繫在一起。

  1979年,湯唯出生在 杭州,母親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演員,父親是畫家。湯唯小時候學過歌舞、繪畫,高中畢業後,決定踏上演藝道路,考了3年踏進中戲的大門,被導演系錄取。畢業 後,她的演藝之路走得較平淡,曾參加環球小姐得了北京賽區第五名,拍攝了幾部很不出名的電視劇。

  2006年6月,著名導演李安公開為電 影《色,戒》挑選女演員,當時他開出的條件是「年齡19至23歲,身高164至168厘米,魔鬼身材,聰慧過人,氣質高雅古典。」經過幾輪試鏡之後,27 歲的湯唯成為李安初步鎖定的目標。《色,戒》開拍前,湯唯被帶到上海進行魔鬼式訓練,學習上海話、穿旗袍高跟鞋、唱蘇州評彈、苦讀史料書籍,每天近10個 小時、歷時一個多月訓練之後,李安「驗收」滿意,終於簽訂合同。

  從《色,戒》誕生到踏上威尼斯電影節,再到後來的懷抱金獅、載譽而歸,關於它的種種議論和猜測便是甚囂塵上,這其中,湯唯的風頭無疑最勁。大銀幕上,戴著「安女郎」王冠的湯唯一如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驚艷亮相,將張愛玲筆下的傳奇女人演繹得神秘而幽怨。

  在這個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冷靜外表之下,在王佳芝之外,到底誰是湯唯?什麼又是她真正的七情六慾?

  彼岸:你當過模特兒,參與過選美,你是一個有野心想要成名的人嗎?

  湯唯:其實我沒有特別的慾望。我曾當過模特兒,也參與過選美,但選美是因為沒事想試試看結果會怎麼樣;當模特兒則是因為想賺點生活費,《色,戒》的機會就來得更巧了,是正好一個有一面之緣的朋友給了消息,才跑去試鏡。與其說慾望,不如說是機會也來得剛好吧。

  彼岸:從小就有表演欲嗎?

   湯唯:大二那年,有一次課堂排練,我還記得是《草葉集》裡〈歡樂之歌〉這段的詩歌,我演一個嚮導。對戲的過程中,我認為是另個演員殺了我,我就告訴他我 的感受,激動地說了一遍又一遍,忽然間呼吸困難,就昏倒在地上,大家都嚇壞了,在驚嚇之際,我就又醒過來繼續演。之後,我才在想那是很奇妙的感覺,彷彿置 身在另一個世界,那時候我不知道那叫什麼感覺,後來才知道那叫表演。那時候開端,我才愛上演戲,想當演員。

  彼岸:和你同齡的人或者結婚生子,或者早早成名,而你的演藝生涯才剛剛開始。這個機會對一個女演員來說,是不是來得太晚?

湯唯:人生有什麼事情會真的晚呢?沒有吧。沒有什麼時候是做是太晚的,做了,總好過不做吧。就像很想和一個人成為朋友,老是想為什麼當初不去留他的 電話,會很後悔?其實永遠不會。只要你想去做,什麼時候開始都是對的。哪怕真的晚了,那又有什麼關係。所有的時間都不是白白流逝的。我覺得只要演出好的作 品來,一直往前走,什麼時候開始起步都是合適的,最怕的是停留在原來的地方,徘徊不前。

  彼岸:你的父母去電影院看完《色,戒》後,怎麼和你交流的?他們會和你一樣,一邊看一遍流淚嗎?

   湯唯:媽媽太熟悉我了,根本沒辦法對電影本身投入。電影裡,她最喜歡我唱歌的那段,因為她自己是唱越劇的。以前我在家裡從來不唱,所以她聽到我唱歌,特 別開心。爸爸看電影的時候,說這個燈光、那個畫面還不錯。其實父母都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說的都是他們擅長的地方。最後還是被我逼問半天,他們才勉強說出 一句對我的評價:「那個王佳芝和你不太像。」他們不會和我客套,只是父母眼裡看到的是他們關注的東西,沒辦法。而且他們都是傳統的父母,不是那麼會說話。 可能他們有很多話,卻表達不出來。

  彼岸:李安曾說,《色,戒》給你的起點太高,讓你以後的路會很難走。你是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接下來會挑選什麼戲,你給自己條件會苛刻嗎?

   湯唯:導演真的是很關心身邊的人。我也明白,他對我說這些話,都是真心的。我不想做明星……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做。我很嚮往簡單幸福的生活。現在我 的心態已經改變了很多,因為這份職業,我還是努力讓自己去過平靜的生活。在家裡好好待著,有音樂聽,所有人都健健康康。有工作就做,沒有工作,就休息,享 受生活。

  彼岸:從拍《色,戒》開始,你就被公司保護起來,和大家保持距離,事事都有人教,你喜歡這種方式嗎?

  湯唯:公司的確一直都很保護我,因為他們瞭解我的個性,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當時他們打算簽下我,也是出於對我的保護,因為他們知道我這個人應付不了那麼多事情,應對不了這個全新的局面。

  彼岸:李安一直說,你和他很像。你覺得哪裡比較像?

湯 唯:他很喜歡話劇,他本人也是演話劇出身。所以,我們在現場拍戲,他恨不得把每個人的角色都演一遍,給每個人做示範,演得好,他就給你鼓掌。我和他都有舞 台劇表演經驗,喜歡表演,喜歡話劇,而且非常投入,甚至已經達到瘋狂的地步,這方面我們很像,可能這樣的生活比較過癮。我就是好奇心太強。好奇心太強也不 好。

  彼岸:好奇心太強,對你有什麼不好?

  湯唯:這不是個好事情。比如我經常跑到一個地方,表面上覺得很美,很好看,結果推開門,可能就是灰灰的地、髒髒的桌子,和想像的差別很大。彼岸:金馬獎頒獎那晚,很多人守在網路上,你沒有拿到影后獎,據說很多男影迷都哭了。後來你上台居然也哭了,不知道這個淚水裡,是不是也有點失落的遺憾?

   湯唯:你們能這麼說,我挺感動。謝謝你。感謝這些關心我的朋友。好像這麼說有些肉麻。我經常會莫名感受到這些感動,就像一個歌手站在台上。唉,我怎麼跑 題了,言歸正傳。其實拿金馬獎最佳新人的瞬間,我真的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當晚的氣氛,就像是一大家子人一起拿獎,大家一一上台說話,「爸爸」說完,「媽 媽」說,最後還要我上台去說。那個感覺讓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我今年過生日時的畫面,一家子人在一起,其樂融融。我上台剛剛說完了前面的話,就突然發現不行 了,眼淚就要往外湧。說不下去了。不行,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強撐著,把話說完,讓所有人都聽到我說的話。 我上台去說。

  彼岸:繼金馬獎之後,你又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新星獎(Orange Rising Star Award)的提名。有什麼感受?

   湯唯:很高興得到這項提名,覺得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能夠成為5個提名人當中唯一的亞洲演員,感覺更加開心,因為這樣大家會更關注亞洲演員。感覺對亞洲 演員有更多機會。這個獎是為了紀念一位已故的演員導演(Casting D HHirector)而設置的,所以覺得特別有意思和實在。

  彼岸:《色,戒》之後有什麼新的計劃?

   湯唯:目前有些劇本及商業合作在挑選,主要由公司來安排。有些合作需要留待正式發佈後才方便說。除此之外,我也盡量利用剩餘時間休息,學習,和家人朋友 分享輕鬆的時刻。沒有什麼很刻意的計劃,我覺得工作和生活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什麼就做什麼,我會裝備自己能隨時迎接各種工作的狀態。

  彼岸:我們在電視裡看到你,在美國說英文,在香港說粵語,電影裡的老上海話說得也不錯,這些是你語言上有天分,還是你後天的學習結果?

  湯唯:我很喜歡語言。我曾經想學會各種地方的話,到什麼地方都能用上。結果現在,我能說七八種方言了,也不錯。其實我真的有這個愛好,現在就是抓緊時間,抓住機會,趕緊學。

  彼岸:你從小到大都是比較偏女孩子氣嗎?

   湯唯:我個性一直都比較男孩子氣。小時候我非常愛看漫畫書,你能想得到的我都看過,《七龍珠》《亂馬1/2》《幽游白書》啊,我全都看。上次我媽打掃家 裡時,還忍不住打給我:「湯唯啊,你的7箱漫畫書要不要給你寄過去?」裡面有我最珍愛的童話書跟漫畫書。我也很喜歡看一些中文古典書,那是可以讓你悟到一 些東西的。

  彼岸:由帥氣、有點男孩子氣的女孩子轉變成愛穿裙子的淑女。這種因為一部戲而轉變整個人的狀態,是出自自然嗎?是拋棄過去的自己嗎?湯唯:大家都是女孩子。我不知道你會不會這樣,穿上裙子,化上妝,看著鏡子,慢慢你就會發現,你的身體、眼神都會跟著發生變化。反正我就是這個樣 子。穿衣服,如果穿學生裝,我就覺得自己是學生,眼神就是清澈的;如果穿上旗袍,變成了麥太太,我搞錯了,就是麥太太,穿上她的衣服,我覺得自己就變成了 一個成熟風韻的小婦人,連說話的語氣、動作都改變了。你們看我穿禮服,很淑女。其實恢復到生活裡,其實我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比如現在,我就穿著球鞋、牛 仔褲、T 恤,我還是喜歡這種打扮。

  彼岸:你小時候叛逆期是什麼樣子,容易發怒嗎?你的脾氣又是如何呢?

  湯唯:從小 時候我可以自己做主開端,就是我的叛逆期。湯媽媽會管我,可是管不住我。反正如果我覺得媽媽說得不對,我就不聽。我時常背著包包,就一聲不響地溜了。長大 之後,我生氣的樣子,看起來是冷靜的,我會試著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家裡溝通變得直來直往些。大多時候,我不吵架的,沒什麼事情需要用吵架來解決,如果有天 必須這麼做,那麼我也會。

  彼岸:對你而言,什麼是最哀傷、痛苦的?

  湯唯:失去感情是最痛苦的。有時候我是很鑽牛角尖的人。

  彼岸:難過的時候,會怎麼做?

   湯唯:我難過的時候會不斷地聽音樂。我記得有一次跟我爸爸吵架,他說了一些話讓我很難過,我總覺得一股悶的感覺憋在心裡。回家之後,我就一直找 CD,一直翻、一直找、一直放,像是在查找某段熟悉的音樂,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直到我聽到那首鋼琴曲,我就知道,我心裡原來在放這首歌。終於 「啪」地,我的心情就明朗了起來。像是莫札特或者蕭邦,我覺得他們的音樂比我們的感情更大,那樣的東西可以把你的感情包容起來,很有治癒效果。

彼岸:最近一次大哭是什麼時候?

   湯唯: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放聲大哭,其實是拍《色,戒》的時候,像是把我人生27年來的眼淚都給哭出來了。拍到第二場床上戲時,也就是易先生與我在小旅館 裡,約著碰面的那段,我就哭了起來。當時在拍床上戲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其實都是一邊哭一邊拍,因為把情緒全都投入這個角色,入戲很深。只是我掉淚的時候, 把頭別了過去,或者鏡頭沒帶到,所以你們並沒看見。

  彼岸:那麼成名會不會讓你跟身邊的人距離拉開,帶給你遺憾、哀傷呢?

   湯唯:倒不會哀傷,我認為成名可以讓我們成長很多。每個地方的人不一樣,風景不一樣,就連看人的眼神也都不一樣的,就像香港的記者與台灣記者訪問時的眼 神都是不同的。所以,成名,並非是一件壞事。但如果真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可能是少了很多時間。我上次去韓國參加活動時,在首爾的酒店,那山坡上是一片各式 各樣顏色的樹林,因為秋天的關係,所以有紅、有黃,還有翠綠,但是我卻一點空閒時間也沒有,沒能去飯店後面的樹林走走、散散步。彼岸:在你看來,理想中最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什麼樣的?

  湯唯:我喜歡簡簡單單的過活,特喜歡童話式的愛情,沒像王佳芝那麼轟轟烈烈 的。就像讓生活實在些,盡量讓自己保持在最簡單的狀態。當兩個人的感情裡,物質層面一多,那就會吞食掉愛情裡最美的東西。我會希望愛人就像知己一樣,也像 朋友一樣,可以一起幫助別人、一起去旅行、一起養一隻狗,一起在公園裡騎腳踏車,這樣子舒舒服服的,那就是我理想中最完美的愛情了。

  彼岸:你覺得自己是美女嗎?

   湯唯:從來不覺得。說真的,以前我喜歡別人誇我很帥氣,有男孩子氣。我小的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當兵。我這個人比較喜歡運動,也曾經想去學習武術,被 家裡人及時制止。後來喜歡打羽毛球,媽媽也不同意我進入羽毛球隊。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就希望我能夠好好唸書,考上大學去讀文科專業,找個體面點的工作,然 後嫁個好老公。但是我很叛逆,一路不聽話,然後就不知道怎麼的,就跑到了表演這條路上。我經常自己看鏡子,怎麼看都覺得自己不像美女,連漂亮也算不上。其 實,我覺得女孩子只要心裡有一片淨土,踏踏實實地過自己的生活,身邊的人自然就會覺得她很美。

  彼岸:有人認為你更適合代表中國女性形象走向國際影壇。

  湯唯:其實美女太多了,不管哪一種美女,都太多了。以前他們看到了這一種類型,現在可能因為我,又看到另外一種,而且是另外一種美,不僅僅是外表。我覺得現在大家對審美更加多元化,很多演員都有了機會,去表現自己真正的實力。

  彼岸:覺得目前這種生活狀態好嗎?你過得開心嗎?

   湯唯:我也算很開心,但是現在我的所有開心都是來自周圍的人。我回答這個問題是很認真的。比如這些快樂來源於家人,他們過得很幸福,身體健康;快樂來源 於劇組的每個人,他們很照顧我;來自於導演,他很關心我。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都還在尋找,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最想要的幸福生活,它究竟在 哪裡?我很高興,現在有了自己獨立工作的可能性,今後能認真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要有任何顧忌。可是我的幸福在哪裡呢?當然我相信,老天很快就會 給我。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老天都是很公平的,相信它不會對我不好。

  彼岸:那麼,現在腦海裡還有什麼慾望想要實現?

  湯唯:我會希望跟家人一起住、養條狗,去環遊世界。

  彼岸:可是,你的星路才正在拓展著,除了跟家人的部分,你難道不會對自己的任務以及未來有什麼渴望?

   湯唯:這麼說吧,在任務上,我沒有特別強烈的某種慾望。但是,我想起上次在紐約時,有個韓國人在派對上給我做訪問。在訪談問題退出之後,我們先是分開在 派對的兩頭聊天喝東西,後來我又見到他帶了一條狗來,於是我們在房子外頭跟狗一起玩。那時候,我們都放鬆地隨性聊天,但是,他卻很認真地告訴我:「你真是 我們亞洲人的驕傲。」或許我的慾望就是這樣吧,總會希望或許有那麼一天,可以成為一個能帶給亞洲人更多榮耀的人。

@Source:彼岸雜誌 2008/07/08 刊號:200807 Kelly Hsu,自由撰稿人,現居美國紐約。

藝術萬花筒》上美術館吃米其林餐廳@Food

東京新國立美術館內部,圖左上為米其林三星級法國餐廳。
記者陳宛茜攝影

你為了什麼去美術館?過去的答案一定是:看畫、看展覽;現在的答案卻可能是:喝咖啡、吃米其林餐廳、以及血拚!

兩年前落成的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最近每天上午十一點不到,便吸引一堆日本貴婦在館前大排長龍。然而她們排隊不是為了看某幅畫或某件藝品,而是為了一位法國主廚。原來美術館內的餐廳,最近剛重金禮聘一位米其林三星級廚師進駐。

這並非無心插柳,由已逝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設計的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落成前便已打好如意算盤。它的設計大大巔覆了傳統美術館──館內的中心焦點不是展覽室,而是咖啡館及餐廳。

黑川紀章在大廳中心設計了兩座宛如冰淇淋筒的平台,平台上放的是咖啡廳與餐廳,坐在裡頭可以俯瞰整個美術館內部。若再加上一樓販售日本各地土產藝品的紀念品販售部,這座「美術館」橫看豎看,都像一座氣派的購物商場。

另一件事實更讓藝術愛好者跌破眼鏡。身為國立美術館,該館竟然沒有收藏任何一件畫作或藝品。館內的十二個展場,除了保留兩個由館內自行策展;其他十個統統租借給日本國內藝術團體使用──不僅展覽的題材、形式不拘,甚至是用抽籤的方式決定租給誰。

過去人們到台北故宮是為了看翠玉白菜、到法國橘園是為了看莫內畫作。沒有收藏任何藝術品、連展覽內容都由民眾決定的東京新美術館,吸引觀眾的「館藏名作」 竟是米其林三星級法國餐廳?!然而這樣一間像Shopping mall的美術館,第一年卻吸引了310萬人潮,迄今超過550萬人,比最初預估的人數還多了一半。

新美術館和安藤忠雄設計的21-21 Design sight美術館、隈研吾設計的山多力美術館,以及六本木之丘的森美術館,形成了東京的藝術金三角。

它們位於建商新開發的土地上,除了負有以藝術活動吸引人潮的責任,也必須自行負擔大部分的營運經費。

位於森之塔52樓的森美術館,樓上是比東京鐵塔還高的「東京城市觀景台」,兩者共用一張門票。館長南條史生不諱言,進館的人潮中,大部份是為了登上觀景台,「順便」看一下森美術館。但他認為,與觀光景點的結合可推動民眾親近藝術。

身處消費時代,加上自負盈虧的壓力,愈來愈多美術館被迫向購物商場看齊。然而這些走下殿堂的美術館,究竟是讓藝術與大眾結合?還是淪為只剩消費價值的商品?


@Source: 2009/02/0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http://udn.com/

庫哈斯 用爭議蓋魔幻建築@People

庫哈斯是21世紀最受爭議的建築師,但也有許多人拿他跟柯比意相比。
(歐新社)
荷蘭建築師庫哈斯設計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氣派大,爭議也大。
取自www.gsd.harvard.edu
庫哈斯設計的葡萄牙波爾多音樂廳,打破傳統音樂廳的封閉性,讓原本供菁英享用的音樂廳變成露天市民廣場。
(美聯社)

過年前,200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贏得台北藝術中心的設計權,這是他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記者會上,他被學者稱為「魔術師」-庫哈斯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魔法?又會為台灣「變」出什麼樣的魔術建築?

2002年,庫哈斯贏得北京中央電視台(簡稱CCTV)的設計權,卻引來各界撻伐。在西方,建築界批評他甘為中國官方媒體設計深具權力象徵的摩天大樓;在 中國,CCTV從選址、外型到造價、結構安全都飽受質疑。庫哈斯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卻表示,建築需要爭議,「只有令人厭煩的建築,才只有一種聲音」。

建材廉價 無所謂

庫哈斯是這個時代最受爭議的建築大師。他之所以成為大師,主要源於他的爭議性、而非他的建築作品。庫哈斯深深明白這點,他總是懂得在最爭議的地方、做最爭議的作品,並用最爭議的設計。庫哈斯的爭議之一是,他不關心建築的美醜。CCTV被網友形容為「痔瘡」、「大褲衩」,贏得的醜名比台北101多了好幾倍。

庫哈斯也不關心材質。他不像安藤忠雄一輩子執著於清水混凝土,也不像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鳥巢建築師)不斷實驗新材質。他的作品經常採用當地廉價建材,對細 節看似漫不經心,讓人想起台灣的樣品屋,彷彿隨時會從地表消失。庫哈斯否定建築的永恆性,認為21世紀的城市只活在現在,沒有過去,也不在乎未來。

沒有風格 是好事

庫哈斯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他不像法蘭克蓋瑞或札哈哈蒂,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誰的手筆。庫哈斯認為沒有風格是件好事,代表建築師放棄對形體的關注。

庫哈斯最初的職業是記者而非建築師。1944年生於荷蘭的庫哈斯,19歲時在海牙郵報擔任記者,同時從事劇本創作,還拍過電影。一直到1968年,庫哈斯才放棄記者工作,到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建築。

若用記者的標準來衡量庫哈斯,他或許不會顯得離經叛道。庫哈斯曾說自己是用「記者的眼光」觀察世界,這也形成他和一般建築師最大的差異──後者認為職責是「創造美麗的形式」,庫哈斯卻以為是「將建築與文化以一種有活力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波爾多音樂廳便是這樣的例子。這個音樂廳位於葡萄牙勞工住宅區邊緣,工人與音樂廳的高雅形象乍看格格不入,庫哈斯卻讓音樂廳變身市民廣場,令藍領居民也樂於親近。這個案子被認為是庫哈斯迄今最成功的作品,雖然它不規則狀的外型實在難以讓人恭維。

棘手案子 最拿手

坐落在士林夜市旁的台北藝術中心也是這樣棘手的案子。如何讓夜市人潮和高雅的藝術中心融合,對其他建築師來說是難題,卻是庫哈斯最擅長的強項。

西方評論家形容當過編劇、記者的庫哈斯,擅長「誇張諷刺的手法、小說式的觀察,融合說教言理的敘述」。在台北藝術中心的競圖過程中,庫哈斯充分展露這些優點。

他把藝術中心三個外型迥異、內部卻可打通的小劇院和台灣的鴛鴦鍋、多元文化類比。評審之一、東海大學創意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曾成德回憶,聽完庫哈斯對台灣文化精彩的論述後,所有評審都被說服了。但另外一位評審張樞隔天卻又擔心,鴛鴦鍋的譬喻只是對台灣文化表面的認識。

聳動著作 超吸睛

庫哈斯總是懂得用聳動標題吸引人們注意。他的著作如「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哈佛大學血拚指南」,光標題就像對建築界下戰書。

他早期的作品草圖像一幅幅漫畫,洋溢普普藝術的拼貼趣味。他出版「古代羅馬」時隨書附贈光碟,以電腦互動遊戲讓大家了解羅馬建造的過程;帶領哈佛學生研究大陸珠江三角洲期間,他創造了75條術語(如「浮士德契約」、「深圳速度」),還打算為這些術語申請註冊商標。

許多人拿庫哈斯跟20世紀的建築大師柯比意相比。兩人同樣熱愛文字,著述之多同代建築師遠遠不能相比。兩個人同樣展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熱情,也毫不遲疑地向權力者靠近。

作風矛盾 被質疑

然而庫哈斯有更多矛盾之處。庫哈斯口口聲聲說「都市規畫已到末路」,卻在事務所成立了專門研究都市規畫的部門;一邊宣稱自己厭惡成為創造圖像 (Iconic)建築的人、痛恨在高樓貼上建築師的標籤,一邊卻做了誇張聳動的地標建築CCTV、同時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推向「明星建築師」。

柯比意作品和文字一樣精彩;人們卻忍不住質疑庫哈斯,他對世界提出的精彩觀察,是否能在作品中得到實踐?

庫哈斯到底是偉大的建築師?還是詭辯家、騙徒?表演幻術的魔術師?也許要等到21世紀結束了,人們才會找到答案。

讚頌亞洲城市 提垃圾空間理論

庫哈斯是屬於21世紀的。他本身便是全球化的實踐者──住在倫敦,事務所設於鹿特丹,作品散落全世界各地。有趣的是,庫哈斯在歐洲飽受批判、在美國情況好一點,在亞洲則受到英雄式歡迎。

這或許因為,庫哈斯是少數頌揚亞洲城市美學的歐洲建築師。歐洲人眼中醜陋混亂的深圳、新加坡,在他眼中卻是「21世紀必須面對的大都會景觀」。庫哈斯認為,19世紀城市的中心在歐洲,20世紀在美國,21世紀則在亞洲。

1970年代,庫哈斯前往美國深造,愛上了擁擠又混亂的紐約。他出版「癲狂紐約」,認為歐洲建築學者所宣揚的建築永恆性,與大都會的不穩定性是無法相容的。而20世紀歐洲建築史排斥像紐約這樣的城市美學,是掩耳盜鈴的愚蠢行為。

1996年起,庫哈斯帶領哈佛研究生,在大陸珠江三角洲展開城市研究,2000年將研究結果結集出版為「大躍進」。庫哈斯那時便預言,比美國變動更迅速的 亞洲城市,將會對停滯、破產的美國產生重大影響。同年,還沒什麼建築作品的庫哈斯,便憑有點「驚世駭俗」的建築論述贏得普利茲克獎。

根據對亞洲和美國的研究,庫哈斯提出容易激怒歐洲學者的城市理論:「普通城市」與「垃圾空間」。他認為,古代羅馬、倫敦的都市性,已被消費和觀光現象所取代,建築的功能將淪為刺激消費;毫無特性、缺乏文化認同的都市,將在世界上四處蔓延。

庫哈斯近年將事業中心放到亞洲,作品包括北京CCTV、韓國首爾大學美術館與日本福岡NEXTUS住宅。

庫哈斯曾說,他做建築的城市,便是他研究文化基因的「實驗室」。如今鴛鴦鍋式的台灣文化,將隨台北藝術中心一起進入庫哈斯的實驗室,結果值得我們期待。

@Source: 2009/02/0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http://udn.com/

2.08.2009

有創意,才有生機@Thinking

儘管經濟再不景氣,美國的年底購物熱潮退燒,其中還是有勝者殺出一片好市場,亞馬遜網路書店的電子書「Kindle」就屬其中之一!

亞馬遜的「Kindle」在電子書戰場輕取新力(Sony)的「Sony Reader」,不僅穩站龍頭,更獲得美國名嘴歐普拉在節目上公開背書讚賞,成為超級熱銷商品,2008 年底訂購,需要等到2009 年的2 月才能交貨。

2007 年底推出的「Kindle」,其實不是第一「本」電子閱讀器,但由於占網路書店龍頭之便,擁有多達20 萬冊書籍的電子書資料庫,以及可低價訂閱《紐約時報》等電子報與電子雜誌的Wi-Fi 無線下載功能,儼然電子書界「iPod + iTunes」的市場獨霸模式。

為了不讓美國亞馬遜專美於前,英國「Plastic Logic」公司在日前也推出了一款A4 紙張大小的塑料製電子閱讀器,不僅可下載電子報紙,還能儲存商務文件,2009 年初即將上市。

據美國研究機構「iSuppli」預測,2010 年全球電子書的出貨量將達1830 萬本,與2007 年相比,成長率高達161%,估計2012 年的利潤可達到2.9 億美元。在不久的將來,執著於實體紙本的戀書癖,得多背一項不愛地球的罪名也說不定!


法輪大法好!槍與玫瑰「出輯」

睽違 17 年未發新專輯的搖滾天團「槍與玫瑰」出碟了!主唱Axl Rose 帶著新團員上場,雖然讓許多死忠歌迷失望,但甫一出輯,就使中國政府手足無措,再加上知名汽水公司得因此請全美民眾免費喝飲料,看來以體制外為目標的硬蕊 搖滾,現在已經成了茶餘飯後的話題焦點了!

在八○、九○年代,「槍與玫瑰」以離經叛道的歌詞與撕裂怒吼的歌聲,衝破了當時的迪斯可文化,創下無數專輯銷售紀錄,集結世界各地的搖滾同好聲音,被認為與性、酒精、毒品相連的搖滾樂教父。

如 今,他們在網路音樂下載盛行年代的再出發,引起話題的卻是專輯名稱《中國式民主》。同名主打歌曲的歌詞裡,主唱Rose 直指遭打壓的中國法輪功,例如「坐進中國蒸鍋裡」(sitting in a Chinese stew)的歌詞,諷刺中國的不民主現況。中國政府透過國有公司控制音樂進口,禁止引進這張專輯,路透社更以「槍與玫瑰不會把民主帶進中國」,一語雙關帶 出中國的禁歌現象。

而2008 年3 月,汽水公司「Dr. Pepper」在官網公開表示:「只要他們出專輯,除了離團團員以外的全美國人,都可以得到一瓶免費汽水。」也造成了《中國式民主》話題以外的搶兌轟動; 雖然有樂評認為此次「槍與玫瑰」的復出專輯並沒有太多驚喜之處,但很顯然地,Axl Rose又再次掀起全球議論。

摩西將一杖劃開威尼斯洪水

2008 年12 月1 號清晨,洪水警報喚醒了威尼斯市,由於狂風暴雨帶進大量海水,使得市內最高水位達1.5 公尺,遠超過洪水警戒線三分之一高度,大水淹沒95%的市內面積;儼然一片汪洋的聖馬可廣場上,還看得到生性樂觀的義大利人,苦中作樂地乘著水上滑板──威尼斯,這會兒真成了「水都」。

由於海平面上升與過度使用地下水,威尼斯每年都在「向下沉淪」,科學家表示,與上個世紀五○年代相比,威尼斯目前的居住人口減少約三分之二,義大利政府若無法及時提出解決辦法,估計在2100 年,威尼斯將沉下海平面。

事實上,義大利政府早在2003 年,就通過了一項名為「摩西計畫」(Moses Project)的救市政策,即在威尼斯周圍水域,設計78 座寬28 公尺、高20 公尺的活動水閘,遇海潮時可自水底升起阻擋洪水。

由 於建設經費高達44 億美元,每年為維護費高達1176 萬美元,「摩西計畫」啟動後,義大利國內贊成、反對意見並存。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次22 年來的大水,使「摩西計畫」再度引起爭議,反對者認為,計畫只能防止海潮,無法徹底解決威尼斯的下沉問題,還會引起生態隱憂;贊成者則以此次水患為鑑,期 望摩西一杖能早日降臨。無論如何,「摩西計畫」將於2014 年竣工使用。

金融海嘯拍金磚,捲起千堆雪

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與低價技術外包服務,使得印度多年來被歐美各國,直指為高價勞力國家的失業肇因;然而,面對百年最劇的金融海嘯,身為全球企業前鋒辦公室的印度,顯然也失守了防線。

日前《紐約時報》分析,儘管許多企業人士認為,為了減低成本,技術人力外包將因經濟不振而加劇,為印度帶來利處,但事實上,包括當地素有「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印度正瀰漫著少見的不確定氣息。

以 印度最大技術外包公司之一的墨希(Infosys)為例,近期已將19%至21%的預測年度營收成長擴張率,向下修正為13%至15%,而在過去墨希的年 收成長均到達30%。墨希在年營收上極度依賴美國,高達三分之一,而印度技術外包公司營收也大多來自美國;難怪當美國經濟打個噴嚏,印度當地企業紛紛受風 寒。

而經濟衰退下,印度的IT 產業必須面對一場原創性的挑戰,美國資訊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 Group)印度研究總部的研究主管Partha Iyengar 指出,與IBM 等國際IT 產業相比,印度缺乏「創新」(innovation)。這個問題確實一直是致命的弱點,再加上日前印度金融中心孟買的恐怖攻擊,造成外資撤離,印度是否能發揮身為金磚四國之一的潛力,國際間也拭目以待。

@Source:30雜誌 記者:許綠芸 2009-01-20

應對金融海嘯的良方 向荷蘭設計學「OPEN MIND」!@Thinking

金融海嘯重創香港,失業率爬升到3.8%,第七屆「香港設計營商周」,在低迷的景氣之下,依然於2008 年12 月上旬如期展開。

儘管現場嘉賓致詞不時提及「crisis」「threat」,對於市道景氣的憂慮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香港特首曾蔭權仍信心滿滿地指出,香港東西文化薈萃,加上居中國門戶的地利之便,受惠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與製造基地,香港具備扮演亞洲設計樞紐的一切特質。

「不 過在這波金融海嘯中,高度仰賴國際金融、港口服務與製造代工業的香港,面臨極大的威脅與考驗;我們的產業同質性太高了,更反映現在是最需要設計與創意產業 的時候,設計與創意,才是聰明的解決問題、應對危機的方法!」主辦設計營商週周的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主席羅仲榮深有所感地強調。

這次香港設計營商周的伙伴國家是荷蘭,現場隨處可見亮橘色的鬱金香圖底,印著白色「open mind」字樣,正如荷蘭設計給人的鮮明印象,讓人暫時忘卻金融海嘯的沈悶。

「荷 蘭設計(Dutch Design)向來以創新、前衛、富現代感與別具幽默感,在全球設計界獨樹一格。」荷蘭外貿部長法蘭克‧辛斯克(Frank Heemskerk)一語道出荷蘭設計的風格語言。他此行特別率領設計相關產業及教育領域、近280 人前來香港,據稱是有史以來,由荷蘭官方所帶領,最龐大的海外代表團。

台灣景氣低迷,與香港不相上下,若說設計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最佳方案,我們能向荷蘭設計學些什麼呢?

崛起的設計新強權

「創新與開放的態度就是荷蘭設計的獨到之處,只要開放心胸,設計可為企業和政府找到更永續的立足點,建立更好的品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辛斯克指出,全球化讓產品與服務愈來愈類似,唯設計與創意能為企業找出市場區隔,成為競爭中求勝的核心能力。

荷蘭不只有鬱金香和風車,17 世紀孕育出重視呈現光影筆觸的畫家林布蘭、梵谷;如今,她是崛起中的設計強國,在1600 萬人口中,有4 萬6000 位設計師,直接創造26 億歐元產值(約合1200 億新台幣),占GDP7560 億美元(約合2 兆5000 億新台幣)的4%到5%。

1928 年,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成立設計部門。如今支援照明、生活家電、醫療保健三大事業群從事研發的飛利浦設計(Philips Design),在全球擁有500 位設計師,為全球最大設計公司。近年他們結合照明、影音、醫療保健設備等各領域科技,提出簡單化、人性化的「環境體驗」(Ambience Experience)整體解決方案,投射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提升生活品質。而1993 年,由藝評家芮尼‧雷馬克(Renny Ramakers)與設計師海斯‧貝克(Gijs Bakker)發起的Droog Design團體,號召一群年輕設計師參與義大利米蘭家具展,一炮打響荷蘭設計的國際知名度。

Droog Design 總能將常見的生活物件,重新賦予新定義、組合,展現前衛、環保的設計,如提歐‧雷米(Tejo Remy)以廢布料綑綁而成的「廢布椅」、垂吊排列牛奶罐的「牛奶罐燈」、大小抽屜組合的「抽屜五斗櫃」,及85 個燈泡綁成一串的吊燈,都是Droog Design 的經典名作。
「Droog Design 彰顯荷蘭設計的直觀(straight forward),並展現令人驚奇的可能性!」芮尼指出。

荷而蘭建築師團隊近年也走紅國際,如造型破格的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便出自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手筆。

腹地狹小,養成放眼全球的國際觀

荷蘭設計簡單俐落又前衛鮮活,流露務實不矯飾的機能主義,直率表達人性的需求,平實中可見未來感的創意,如此自成一格的獨到設計見解,其實受到歷史、地理背景影響極深。

「我 們國家小、土地少,做任何事總是先全球化思考(global thinking)。」辛斯克點出,面積不過4.2 萬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一點,人口1600 萬,堪稱小國寡民的荷蘭,境內自然資源無法與德法等鄰國相比;加上內需市場太小,反而懂得放眼全球,以國際市場做為設計發想的起點,賺全世界的錢!

「荷蘭人擁有懂得『向外看』的國際視野。」成長於紐西蘭、於荷蘭工作幾十年的飛利浦設計部門副總裁葛蘭特‧戴維森(Grant Davidson)觀察指出。

而「低地國」荷蘭長年與海爭地,自14 世紀起,便開始一連串人工治水、築堤、填海、造陸工程,增加10%以上的國土面積,而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陸」之說。因為土地有限,荷蘭人更能有遠見地看待土地利用的效率,重視環境永續,也間接影響對於設計與都市規畫及建築的觀點。
地理限制所醞釀的不安全感,造就荷蘭人向外開拓,勇於冒險創新的性格,成為第一個以貿易為主的國家。翻開歷史,荷蘭是開啟17、18 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於1602 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展國際貿易,將亞洲的香料、絲綢、獸皮銷往歐洲,締造荷蘭的黃金時期,並曾殖民台灣38 年。

無力冒犯臨邦,卻藉貿易融入歐洲大國經濟發展,荷蘭人務實性格由此可見。善於營商的荷蘭人,後來還發明了共同基金、股票市場、信用、保險等,創造當代資本主義與金融制度;而全世界第一樁金融泡沫危機,就是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過度投機炒作鬱金香價格而產生的經濟泡沫!

用絕佳創意從景氣谷底翻身

荷蘭設計師既是心胸開闊的創新者、實事求是的競爭對手,也是手腕靈活的商人;這些特質,也在設計教育的養成中可見端倪。

「荷蘭人血液裡留著獨立思考能力的基因。」今年38 歲的陶藝設計師Sander Luske,也在大學教授陶藝設計課程,他提到荷蘭的設計教育講究設計概念的理據、重視動手做,而且很重視「市場」。「你可以天馬行空、自由地設計,但你要說出一個好故事。

而且請學生設計茶具組,首先請他們鎖定使用對象,接著才根據使用需求進行創意發想與設計。」他解釋,荷蘭的設計教育,創意是建立在完整的分析上面,而且一開始就會設想到消費者與市場。

去年,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時尚」(Red- Light Fashion)計畫藉著時尚設計師進駐,改變該區犯罪氣息的HTNK 時尚顧問公司何伊婷克(Mariette Hoitink)指出:「義大利有很多設計大師,但沒有看到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出現斷層;反觀荷蘭,年輕設計師輩出,整個設計創意產業都充滿活力!」

出身Droog Design,以狂放奇想風格聞名全球的荷蘭設計金童馬瑟‧汪德斯(Marcel Wanders)衷心建議:「在最艱困的市場與時間點,你最好確保你的產品是最好的,而現在正是設計能拉開市場區隔的時候!」

即便地理受限如台灣、香港,又即便是在景氣的谷底,也能以荷蘭為師,發展設計創意產業。唯有憑藉創意與設計,才能應對金融海嘯,引領大家自不景氣的浪底翻身!

1993 年,Droog 以「乾設計」概念,在米蘭設計家具展大放異彩,懂得行銷生意的荷蘭政府,當然嗅到了設計這門好生意。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與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於2002 年出資,成立名「Premsela」的公營設計推廣單位,將「荷蘭設計」(Dutch Design)行銷全世界。

Premsela 每年編列4 億歐元的預算,成員為設計界專業人士;做為荷蘭設計產業的窗口,Premsela 創立以來以「荷蘭設計」為號召,廣邀荷蘭設計師參加國際設計大展,從歐洲的米蘭設計家具展,到東京100% Design 與香港的設計營商周,都出自其大力推動;以甫結束的東京100% Design 為例,Premsela 以「荷蘭創造(Created in Holland)」為策畫概念參展,提出許多設計與異業結合的方案,欲協助荷蘭設計師擴大東洋市場。

做為荷蘭設計與各國設計產業的交流平台,Premsela 另主導由阿姆斯特單及烏特列茲政府資助成立的FreeDesigndom 計畫,期待2010年讓荷蘭成為「設計大國」!

@Source: 30雜誌 2009-01-20 記者:林孟儀

2.07.2009

LV最美麗的書 手工限量展@Fashion

紐約聯合發行的Visionaire一年出版三次,沒有固定出版日期,書價視創作主題而訂。
圖/LV提供
只在路易威登書廊獨賣的LV Editions系列。全新出版Stephen Sprouse紀念系列,桃紅色螢光書套為特別版本。
圖/LV提供

路易威登台北「中山書廊」即日起推出「世界上最美麗的書」限量書展,手工訂做的限量讀本,從古典、當代、藝術、時尚、攝影等多種角度,透視東西方文化。而結合文字、影像和藝術品般創意「最美麗的書」全球限量1000分。

這次LV中山書廊當代藝術限量書藏,難得展出一系列藝術期刊「Visionaire」。1991年春天,紐約聯合發行的Visionaire,每期制定不 同主題,並邀請該領域的名人擔任客座編輯;一年出版三次,但創意發想以及製作過程使得這本雜誌沒有固定出版日期,而視創作主題或質材不同而訂的書價更是噱 頭。

此外,只在路易威登書廊獨賣的LV Editions系列。全新出版Stephen Sprouse紀念系列,桃紅色螢光書套為特別版本、詳述搖滾時裝藝術觀點對80年代流行文化的影響。透過鏡頭記錄自己影像生命的藝人周潤發的攝影展 「MOVING PICTURES」、英國時尚女王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攝影集」,設計師親自以寶麗萊相機拍攝,每幅20x24的巨型相片,記錄時尚舞台背後真摯的情感,也在收列之中。

路易威登1894年出版第一本以旅行為主的書「Le Voyage」。05年在巴黎香榭大道總店開設第一家書廊,臺北中山旗艦總店隔年開設全球第二家路易威登書廊,專售設計、攝影、時尚類書籍,特定的藝術書廊中,也包括中國及西洋藝術、旅遊生活類書。

時間:2009年2月6日至2月15日早上10點至晚上9點展出

地點:路易威登台北中山旗艦店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7號


@Source: 2009/02/06 聯合報╱記者袁青 http://udn.com/

義大利》BENETTON再創新 米蘭展出未來概念店@Fashion

班尼頓米蘭未來零售空間感的場景,充滿創意與驚奇。
圖/BENETTON提供

未來時尚店不僅是一個銷售點,更是品牌

表現創意和美學概念、提供人際交往的據點,也是一個不分國界的開放型社會的投射。標榜年輕活力和無國界色彩的品牌BENETTON,日前在米蘭舉行未來概念店展覽,讓消費者體驗未來的購物環境。

BENETTON集團與POLI.design(米蘭理工大學旗下設計學院)設計師兼建築師Andrea Branzi和建築師Luisa Collina共同策畫,約800位年輕創意人參與提出未來零售店的概念,最後葡萄牙建築師Luis Pereira Miguel的得獎作品Combispace被BENETTON選中,未來將變成一家全球注目的實際旗艦店。

展覽中除了世界各地年輕創意之外,夙負盛名的建築師和設計工坊也獲BENETTON集團委託,推出想法新穎且引人入勝的各式旗艦店。這些概念未來數年內將在包括伊斯坦堡、俄羅斯和羅馬完成。

集團副主席Alessandro Benetton說,這些新店面代表了BENETTON零售點強調創意表現的特色更上層樓,品牌更樂意投資、鼓勵年輕的創意發揮。這項大型展出,從即日起至2月15日對外開放參觀。


@Source: 2009/02/06 聯合報 ╱記者袁青 http://udn.com/

2.04.2009

詹偉雄:小店風範學@Thinking

不管你相不相信,我都要說一個大膽的預言:大企業向小企業學習的年代來臨了!

大企學小企 時代來臨了

或者更準確地說:擁有「豐富成功經驗、百億為單位計價的資本,以及高度自信(或甚而近乎病態驕傲)的創業家老闆」的大企業,向那些「外表看起來非常業餘、 手中毫無資金實力,但卻對自己抉擇的生活方式帶著些使命感的經營者」所運營的小企業———學習的年代來臨了;世界金融風暴後的產業江湖,慢慢會用時光來證 明這件事。

金融颳海嘯 大企業先倒

事實上,上世紀末,就已有好多的小公司證明自己是巨人學習的對象,只是當時我們都以為它們僅是特例———譬如一九九五年的Amazon.com、一九九七 年的宏達電、一九九八年的新蘋果、一九九九年的Google。反之,仔細探勘這波金融風暴裡第一個倒下的名單,都是各行各業的巨人:發明T型車組裝生產線 的福特、創立汽車產業品牌家族與現代企業「部門制」的通用,雙雙告訴世人它們已不曉得怎麼生產消費者需要的汽車;加拿大電信巨人北電網絡宣布破產,昔日的 美國投資銀行一夕之間全成了國營商業銀行,曾是世界最大保險集團的AIG崩解時,它的員工驀然發現:人生竟如此脆弱,遠不如華爾街上的小販還可以百分百地 主宰自己命運。

大企業的危機是結構性的,意味著它的興衰起落,對應著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某些韻律。廿世紀,全球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普及化的工業成果」,也就是透過新 科技與新技術,再加上理性化的組織和管理紀律,大幅度增加工業產出,如此一來,產品供應增加而單價大幅降低,工人薪資增加而造成總購買力的提升,此時「總 供給與總需求」同步增加,最終則創造出經濟成長,廿世紀初銷售一千五百萬輛的福特T型車,就是這種工業邏輯的最佳寫照,而接踵於汽車之後,塑膠、電子、化 學、造紙、半導體…等產業一棒接著一棒,繼一九二九年汽車工業導致美國股市泡沫大蕭條後,創造出幾近於永恆成長的經濟長浪。

炒股輕顧客 大店陷危機

雖然每一家大企業都曾有過一段「創造性的過去」(唯有如此才能殺出重圍),但為了要增加產能、降低成本、迴避風險,企業所有的作為不得不大規模的「例行 化」(routinized)、「標準化」(standardized)、「科層化」(bureaucratized),時間一久,企業不再以「顧客」為 依歸、以「創造」為成就感,因為公司到華爾街股票上市後,所有高階主管都可獲得優渥的報酬,而即便每股獲利開始停滯不前,企業仍可靠著龐大現金部位於華爾 街的金融操作,在各類包裹的金融產品間獲得各種巨大「非創造性利潤」。

直到一九九○年代,共產世界瓦解,將豐沛的製造人力投入到世界經濟市場,資本主義唯一的敵人消失,它不再小心翼翼,所有的大企業都身陷股市的夢幻期待中, 直到這波「流動性的泡沫」(用放大的財務槓桿進行投資或投機)崩解,繼而出現「流動性的凝凍」(人們寧願保有現金,也不投資或消費),我們才看清楚過往近 廿年世界經濟成長的背後,原來大部分數字不是「價值的創造」,而是「貨幣流動性」的幻覺。

創造新價值 小店成風範

這也是為什麼大企業的崩潰,其流動性資金缺口是如此地駭人,因為它就是全球大企業其「真實生產力」和「市場期望值」的落差。這也是為什麼「小店」能成為當 代風範的理由:因為這些創業家們每天都創造各類微型新價值,他們偏愛「變好」而甚於「變大」,是他們讓城市的面貌繽紛、生活多樣、消費有哲學感,他們創造 了廿一世紀人人都追求的新東西:「差異」。

大企業不會消失,但我懷疑它們呼風喚雨的能耐;也許在小店輩出的新年代,我們根本不需要有人呼風喚雨!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Source: 2009/01/31 聯合報 ╱詹偉雄 聯合新聞網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