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009

庫哈斯 用爭議蓋魔幻建築@People

庫哈斯是21世紀最受爭議的建築師,但也有許多人拿他跟柯比意相比。
(歐新社)
荷蘭建築師庫哈斯設計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氣派大,爭議也大。
取自www.gsd.harvard.edu
庫哈斯設計的葡萄牙波爾多音樂廳,打破傳統音樂廳的封閉性,讓原本供菁英享用的音樂廳變成露天市民廣場。
(美聯社)

過年前,200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贏得台北藝術中心的設計權,這是他在台灣的第一件作品。記者會上,他被學者稱為「魔術師」-庫哈斯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魔法?又會為台灣「變」出什麼樣的魔術建築?

2002年,庫哈斯贏得北京中央電視台(簡稱CCTV)的設計權,卻引來各界撻伐。在西方,建築界批評他甘為中國官方媒體設計深具權力象徵的摩天大樓;在 中國,CCTV從選址、外型到造價、結構安全都飽受質疑。庫哈斯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卻表示,建築需要爭議,「只有令人厭煩的建築,才只有一種聲音」。

建材廉價 無所謂

庫哈斯是這個時代最受爭議的建築大師。他之所以成為大師,主要源於他的爭議性、而非他的建築作品。庫哈斯深深明白這點,他總是懂得在最爭議的地方、做最爭議的作品,並用最爭議的設計。庫哈斯的爭議之一是,他不關心建築的美醜。CCTV被網友形容為「痔瘡」、「大褲衩」,贏得的醜名比台北101多了好幾倍。

庫哈斯也不關心材質。他不像安藤忠雄一輩子執著於清水混凝土,也不像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鳥巢建築師)不斷實驗新材質。他的作品經常採用當地廉價建材,對細 節看似漫不經心,讓人想起台灣的樣品屋,彷彿隨時會從地表消失。庫哈斯否定建築的永恆性,認為21世紀的城市只活在現在,沒有過去,也不在乎未來。

沒有風格 是好事

庫哈斯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他不像法蘭克蓋瑞或札哈哈蒂,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誰的手筆。庫哈斯認為沒有風格是件好事,代表建築師放棄對形體的關注。

庫哈斯最初的職業是記者而非建築師。1944年生於荷蘭的庫哈斯,19歲時在海牙郵報擔任記者,同時從事劇本創作,還拍過電影。一直到1968年,庫哈斯才放棄記者工作,到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建築。

若用記者的標準來衡量庫哈斯,他或許不會顯得離經叛道。庫哈斯曾說自己是用「記者的眼光」觀察世界,這也形成他和一般建築師最大的差異──後者認為職責是「創造美麗的形式」,庫哈斯卻以為是「將建築與文化以一種有活力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波爾多音樂廳便是這樣的例子。這個音樂廳位於葡萄牙勞工住宅區邊緣,工人與音樂廳的高雅形象乍看格格不入,庫哈斯卻讓音樂廳變身市民廣場,令藍領居民也樂於親近。這個案子被認為是庫哈斯迄今最成功的作品,雖然它不規則狀的外型實在難以讓人恭維。

棘手案子 最拿手

坐落在士林夜市旁的台北藝術中心也是這樣棘手的案子。如何讓夜市人潮和高雅的藝術中心融合,對其他建築師來說是難題,卻是庫哈斯最擅長的強項。

西方評論家形容當過編劇、記者的庫哈斯,擅長「誇張諷刺的手法、小說式的觀察,融合說教言理的敘述」。在台北藝術中心的競圖過程中,庫哈斯充分展露這些優點。

他把藝術中心三個外型迥異、內部卻可打通的小劇院和台灣的鴛鴦鍋、多元文化類比。評審之一、東海大學創意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曾成德回憶,聽完庫哈斯對台灣文化精彩的論述後,所有評審都被說服了。但另外一位評審張樞隔天卻又擔心,鴛鴦鍋的譬喻只是對台灣文化表面的認識。

聳動著作 超吸睛

庫哈斯總是懂得用聳動標題吸引人們注意。他的著作如「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哈佛大學血拚指南」,光標題就像對建築界下戰書。

他早期的作品草圖像一幅幅漫畫,洋溢普普藝術的拼貼趣味。他出版「古代羅馬」時隨書附贈光碟,以電腦互動遊戲讓大家了解羅馬建造的過程;帶領哈佛學生研究大陸珠江三角洲期間,他創造了75條術語(如「浮士德契約」、「深圳速度」),還打算為這些術語申請註冊商標。

許多人拿庫哈斯跟20世紀的建築大師柯比意相比。兩人同樣熱愛文字,著述之多同代建築師遠遠不能相比。兩個人同樣展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熱情,也毫不遲疑地向權力者靠近。

作風矛盾 被質疑

然而庫哈斯有更多矛盾之處。庫哈斯口口聲聲說「都市規畫已到末路」,卻在事務所成立了專門研究都市規畫的部門;一邊宣稱自己厭惡成為創造圖像 (Iconic)建築的人、痛恨在高樓貼上建築師的標籤,一邊卻做了誇張聳動的地標建築CCTV、同時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推向「明星建築師」。

柯比意作品和文字一樣精彩;人們卻忍不住質疑庫哈斯,他對世界提出的精彩觀察,是否能在作品中得到實踐?

庫哈斯到底是偉大的建築師?還是詭辯家、騙徒?表演幻術的魔術師?也許要等到21世紀結束了,人們才會找到答案。

讚頌亞洲城市 提垃圾空間理論

庫哈斯是屬於21世紀的。他本身便是全球化的實踐者──住在倫敦,事務所設於鹿特丹,作品散落全世界各地。有趣的是,庫哈斯在歐洲飽受批判、在美國情況好一點,在亞洲則受到英雄式歡迎。

這或許因為,庫哈斯是少數頌揚亞洲城市美學的歐洲建築師。歐洲人眼中醜陋混亂的深圳、新加坡,在他眼中卻是「21世紀必須面對的大都會景觀」。庫哈斯認為,19世紀城市的中心在歐洲,20世紀在美國,21世紀則在亞洲。

1970年代,庫哈斯前往美國深造,愛上了擁擠又混亂的紐約。他出版「癲狂紐約」,認為歐洲建築學者所宣揚的建築永恆性,與大都會的不穩定性是無法相容的。而20世紀歐洲建築史排斥像紐約這樣的城市美學,是掩耳盜鈴的愚蠢行為。

1996年起,庫哈斯帶領哈佛研究生,在大陸珠江三角洲展開城市研究,2000年將研究結果結集出版為「大躍進」。庫哈斯那時便預言,比美國變動更迅速的 亞洲城市,將會對停滯、破產的美國產生重大影響。同年,還沒什麼建築作品的庫哈斯,便憑有點「驚世駭俗」的建築論述贏得普利茲克獎。

根據對亞洲和美國的研究,庫哈斯提出容易激怒歐洲學者的城市理論:「普通城市」與「垃圾空間」。他認為,古代羅馬、倫敦的都市性,已被消費和觀光現象所取代,建築的功能將淪為刺激消費;毫無特性、缺乏文化認同的都市,將在世界上四處蔓延。

庫哈斯近年將事業中心放到亞洲,作品包括北京CCTV、韓國首爾大學美術館與日本福岡NEXTUS住宅。

庫哈斯曾說,他做建築的城市,便是他研究文化基因的「實驗室」。如今鴛鴦鍋式的台灣文化,將隨台北藝術中心一起進入庫哈斯的實驗室,結果值得我們期待。

@Source: 2009/02/06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