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009

詹偉雄:Fu~ 經濟@Thinking

這兩年,台灣又創造了一個只有台灣人能明白的英文字:「fu~」;而且大概也只有一部分特定年紀的台灣人,才會真正地理解這個字眼的使用時機與方法。

和「潮」、「夯」、「冏」這幾個字一樣,光看到「fu~」的單音節拼音,就知道它出身自青年族群的來歷了,這個年紀的次文化語言,喜歡使用隱喻「某種年輕 人特有感受」的簡單字詞,快速而動感地傳達訊息(中年人的躊躇和瞻前顧後,始終是他們最排斥的生活樣式),一方面形成「我就是年輕」的我族世代認同,一方 面也把聽不懂這套語彙的「其他人」排除在外。這種分野,自然地形成了「流行」與「落伍」的孑然二分,這使得日常生活中資源較成人稀少的青年,得以運用創造 新詞、定義語言的技巧,游擊性地維持著自我認同的優越感。

某種迷人的情調、氛圍…

「fu~」自然也不例外;比較特殊的是,相較其他來自網路或口語世界的字眼,「fu~」的語源則顯然來自英語(西歐語系外來語代表新奇和摩登,在日文中早 已是常規了),我們雖把它唸成「few」(但尾音不下墜,且特強調音標〔fju〕中的u這個圓唇音),但也知道它其實意指「feel」,代表能「產生某種 迷人情調、氛圍」的空間、環境或作品,也因此「fu~」在目前的用法裡,代表著絕對正面的意涵。

理解了「fu~」的來歷後,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卻是這個詞被使用的談話語境,以及其內蘊的青年世代對其理想自我的想像構圖,它們都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某種前兆性的啟示訊號。

秀異美學式 vs 統艙機能式

首先,對比「潮」、「夯」、「冏」,你可以發覺,「fu~」這個字詞幾乎都使用在「消費」、或者具有「消費暗示」的生活對話中,不論是「iPhone的觸 控螢幕好有fu~」,或者是「這家餐廳的氣氛讓人很有fu~」,當青年人啟動這個字眼之時,他或她所比較的,一方面,是要透過他或她們所具備之辨識物質或 象徵符號細微差異的感官,區隔開「秀異美學式」商品和「統艙機能式」商品的不同;另一方面,藉著指涉身邊花花消費世界的萬千不同、透過「fu~」的自我陶 醉,來挖苦、諷刺、調侃、揶揄上一世代的機能主義、勤奮工作觀與乾枯的日常生活。

此外,當我們每說一個場所、產品或服務能引動我們的「fu~」之時,這個字詞所指涉的,就不只是存在著一個具有美學體驗能力的「我」而已,此際,它還包含 著說話者對另一個設計出美學體驗(讓我得以沉醉於「fu~」)的「他者」(other)之孺慕,我們都明白:要能醞釀出這種「fu~」,經營者不斷精進的 內在精神世界與其對產品新形式的渴求,才是關鍵的催生動力。有「fu~」的地方,一定有一組「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 )的經營者與消費者,他們和上世代的「生產者/消費者」關係不大一樣,上一世代的人在商品的「機能和價格」上斤斤計較,彼此視對方為寇讎,但是新一代的經 營者與消費者,卻在「美感符號」上玩著「製碼」(en-code)和「解碼」(de-code)的知性遊戲,以尋獲「知己」為成就感。

販賣消費…一種美感符號

所以,當我們動輒聽到「fu~」來「fu~」去的時候,你該警覺的是:經濟體系裡生產、販賣或消費的,已經不單是物質,而是附著在物質上的美感符號了,譬 如說iPhone吸引你的,不是它說電話的性能有多強,而是把玻璃、不繡鋼、按鍵icon…等整合成一個賞心悅目系統的「iPhone設計」;與此同時, 昔日「被動式的消費者」正一個個逝去,現在長大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主動性消費者」,他們買了產品後,浸淫於其中、倘佯於其中,甚而最終「生產」了獨屬於自 己的消費體驗。

這就是「fu~」的破壞性經濟內涵———一個大多數成年人尚未明白的陌生現象…。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Source: 2009/01/09 聯合報 ╱詹偉雄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