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009

詹偉雄:小店風範學@Thinking

不管你相不相信,我都要說一個大膽的預言:大企業向小企業學習的年代來臨了!

大企學小企 時代來臨了

或者更準確地說:擁有「豐富成功經驗、百億為單位計價的資本,以及高度自信(或甚而近乎病態驕傲)的創業家老闆」的大企業,向那些「外表看起來非常業餘、 手中毫無資金實力,但卻對自己抉擇的生活方式帶著些使命感的經營者」所運營的小企業———學習的年代來臨了;世界金融風暴後的產業江湖,慢慢會用時光來證 明這件事。

金融颳海嘯 大企業先倒

事實上,上世紀末,就已有好多的小公司證明自己是巨人學習的對象,只是當時我們都以為它們僅是特例———譬如一九九五年的Amazon.com、一九九七 年的宏達電、一九九八年的新蘋果、一九九九年的Google。反之,仔細探勘這波金融風暴裡第一個倒下的名單,都是各行各業的巨人:發明T型車組裝生產線 的福特、創立汽車產業品牌家族與現代企業「部門制」的通用,雙雙告訴世人它們已不曉得怎麼生產消費者需要的汽車;加拿大電信巨人北電網絡宣布破產,昔日的 美國投資銀行一夕之間全成了國營商業銀行,曾是世界最大保險集團的AIG崩解時,它的員工驀然發現:人生竟如此脆弱,遠不如華爾街上的小販還可以百分百地 主宰自己命運。

大企業的危機是結構性的,意味著它的興衰起落,對應著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某些韻律。廿世紀,全球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普及化的工業成果」,也就是透過新 科技與新技術,再加上理性化的組織和管理紀律,大幅度增加工業產出,如此一來,產品供應增加而單價大幅降低,工人薪資增加而造成總購買力的提升,此時「總 供給與總需求」同步增加,最終則創造出經濟成長,廿世紀初銷售一千五百萬輛的福特T型車,就是這種工業邏輯的最佳寫照,而接踵於汽車之後,塑膠、電子、化 學、造紙、半導體…等產業一棒接著一棒,繼一九二九年汽車工業導致美國股市泡沫大蕭條後,創造出幾近於永恆成長的經濟長浪。

炒股輕顧客 大店陷危機

雖然每一家大企業都曾有過一段「創造性的過去」(唯有如此才能殺出重圍),但為了要增加產能、降低成本、迴避風險,企業所有的作為不得不大規模的「例行 化」(routinized)、「標準化」(standardized)、「科層化」(bureaucratized),時間一久,企業不再以「顧客」為 依歸、以「創造」為成就感,因為公司到華爾街股票上市後,所有高階主管都可獲得優渥的報酬,而即便每股獲利開始停滯不前,企業仍可靠著龐大現金部位於華爾 街的金融操作,在各類包裹的金融產品間獲得各種巨大「非創造性利潤」。

直到一九九○年代,共產世界瓦解,將豐沛的製造人力投入到世界經濟市場,資本主義唯一的敵人消失,它不再小心翼翼,所有的大企業都身陷股市的夢幻期待中, 直到這波「流動性的泡沫」(用放大的財務槓桿進行投資或投機)崩解,繼而出現「流動性的凝凍」(人們寧願保有現金,也不投資或消費),我們才看清楚過往近 廿年世界經濟成長的背後,原來大部分數字不是「價值的創造」,而是「貨幣流動性」的幻覺。

創造新價值 小店成風範

這也是為什麼大企業的崩潰,其流動性資金缺口是如此地駭人,因為它就是全球大企業其「真實生產力」和「市場期望值」的落差。這也是為什麼「小店」能成為當 代風範的理由:因為這些創業家們每天都創造各類微型新價值,他們偏愛「變好」而甚於「變大」,是他們讓城市的面貌繽紛、生活多樣、消費有哲學感,他們創造 了廿一世紀人人都追求的新東西:「差異」。

大企業不會消失,但我懷疑它們呼風喚雨的能耐;也許在小店輩出的新年代,我們根本不需要有人呼風喚雨!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Source: 2009/01/31 聯合報 ╱詹偉雄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