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藝術祭的旗幟與民主黨的海報遙遙互相呼應。(攝影/黃姍姍)
《大地の芸術祭―越後妻有アートトリエンナーレ2003, 2006》
齊藤健、黑澤清高|大家的草 在青山綠水之間突然出現了一叢白色的草,誤入草叢的人像是變成了蟲子,在這裡尋覓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作品中間設有許多椅子,讓觀眾能夠坐下休息,嘗試以蟲子的角度觀察這片土地。(攝影/黃姍姍)
Stasys& Kolodziejski / Witaszewski(A+D)|訪問者 在綠色大地中乘風破浪的帆船乘載了眾多的希望與期待,探訪這塊陌生的土地。(攝影/黃姍姍)
水澤尚子|我們的農業 村落的人們穿著由藝術家設計的工作服,帶著滿面的笑容。(攝影/Masanori Ikeda)
Stasys& Kolodziejski / Witaszewski(A+D)|訪問者 在綠色大地中乘風破浪的帆船乘載了眾多的希望與期待,探訪這塊陌生的土地。(攝影/黃姍姍)
內海昭子| 為了許多被遺忘的窗 為了喚醒對越後土地的記憶,藝術家設計了巨大的窗戶,讓觀察用新鮮的觀點再次意識窗內窗外的風景。(攝影/黃姍姍)
2010/4/20│黃姍姍 │圖|Artfront Gallery提供、部分黃姍姍攝影
9月日本大選結束,新登場的政治領袖民主黨黨魁鳩山由紀夫(Hatoyama Yukio)揭示:「受到美國主導的市場基本教派主義的衝擊,人們正逐漸喪失做為人的尊嚴……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將走向終結……」鳩山的宣言說出了日本社會欲求改變現狀的心聲,除反映其長年追隨美國腳步的倦態,也是戰後60年來持續追求資本主義的疲憊。
選舉雖已結束,進入新潟縣的「越後妻有三年展.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區域之後,沿路上仍可陸續看見民主黨宣傳海報,鳩山身旁大大標示著「政權交替」,訴說著日本正經歷的政治巨大更迭——一向對政治冷感的日本國民,這次終於用自己的一票改變了日本戰後長久以來的歷史。
和這位新政治領袖鳩山抱持著相同信念的,還有北川富朗(Kitagawa Furamu),他身為引領越後妻有三年展發展的靈魂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堅持著緩慢革命的先鋒者。
落寞的雪國,傷痛的大地
1945年以後,戰敗國日本積極朝向復甦之路,以美國為最高指標邁向現代化、高效率的資本主義之路,追求經濟自由主義,經歷1970年代高度經濟成長,在1980年
代成功確立了其世界重要大國的地位。然而在繁華與進步的背後,日本這塊土地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公害污染所造成的疾病、被過度開發的國土讓各種土石災害不
斷,人口大量向都市集中、地方卻成了人口空疏地帶,只剩下堅守鄉林山村的老者,所有地方都市更因為大型連鎖店的設立與高樓林立而呈現高度均質化,毫無特
色。都市的激烈競爭與狹隘空間也讓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更甚,自殺率直線上升、青少年殺人事件等等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日益增加,日本全體社會已經呈現一種
衰老的疲憊與閉塞感。
1990年代泡沫經濟崩解後,所謂「失落的十年」已被延長為「失落的20年」(從1990年至今),這段漫長的低迷歲月,日本的政治就像是失序的列車迷失了方向,任憑政治官僚操控,國家資源全部集中東京,而地方只有日益衰弱。
文化政策也呈現中央集權的現象,1968年在文部科學省下設立文化廳,由中央統籌管理。進入1970年代後,少數具革新理念的地方政府開始進行具有特色的藝術文化支援政策,然而直到1995年「地方分權推進法」設立之前,地方政府大多跟隨中央政府的施策;隨著1999年初大規模「地方自治法」的改正,475個相關法律條文成立,地方自主政策的發展才真正步入軌道。(註1)經過20年的發展,這些地方政府的文化行政負責單位才逐漸有實質文化權力,並肩負起地方上文化與藝術活動的重大責任——位於新潟縣的大地藝術祭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催生出來。
「穿越那邊界悠長的隧道,這就是雪國。」—川端康成(註2)
大多日本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小說《雪國》中所描寫的新潟。這片擁有悠久歷史的土地,古稱「越國」,被分為越前、越中、越後。越前靜謐的雪景和越後壯麗的梯田,是日本人心目中最美的「原風景」(註3),在經歷戰後60多
年歲月的催化,美麗的雪國逐漸失去了她的風華。當時新潟縣面臨高齡人口死亡以及年輕人口向都市外流的問題,村落中徒增空屋與廢棄的校舍,原本代表世世代代
祖先心血與智慧的梯田,更因為沒有人力耕種而荒廢,中央政府也只能以大型土木公共建設計畫試圖刺激地方經濟的疲軟,當時甚至出現過將大片山田改建為大型墓
地的計畫。
面對日漸頹圮的土地,以及缺乏長期的視野、搖擺不定的中央集權,新潟縣地方政府積極尋求改變的可能。為了抵抗只追求效率的中央政府政策,新潟縣政府終於在1996年,結合六個鄉鎮市役所(其中五個已合併為一個都市)的力量,提出了振興地方的「藝術項鍊計畫」(The Art Necklace Project)。這是一項反思地方在地特色的創意政策,試圖以藝術與文化的手段,來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其基本理念為「人類與自然的共生」。
藝術,緩慢的革命
2000年首次舉辦的三年展,是在無數的地方居民說明會與報告會慌忙行程中,以及當地居民反對與懷疑觀望態度中誕生,在跨地762平方公里遼闊土地上,北川奮力灑下藝術的種子,當時,誰也無法預期它是否會發芽。
經
過十年以上的歲月,在綠油油的稻田佇立著色彩鮮明的藝術作品,當地居民以笑容迎接外來的參觀者,那些曾是廢墟的空屋與校舍找回了往昔的生氣。透過藝術家的
創作,建築被賦予新的意義,在此,藝術家並不是孤立的獨裁者,而是創意點子的提供者,也更是協調合作的一分子;藝術扮演的不再是美化環境的角色,而是激
發、連結、思考的觸媒。從追求效率快速、被大量消費、刺激充斥的當代社會逃逸,進入這片土地,人們得以用整體的感受體會自然,呼吸土地和樹木的味道、讓微
風輕撫臉頰、在尋找作品的漫長道路上得到汗水淋漓與驚奇美感交織的新鮮體驗。北川強調在明治時代將西方美術概念引入日本以前,藝術存在於祭典中,在玩樂
中,在生活每一個細節當中,這種五感融合的藝術體驗才是他的理想。
自藝術家掙脫現代主義框架中美術館白色方盒(white cube)式的桎梏,抵抗藝術淪為商品的命運,藝術分別以多元的面貌呈現,如地景藝術(land art, earth art)或社區藝術(community-based art)、參與式藝術(engaged art)等。透過這些新典範的藝術實踐,藝術家重建個體與社群、藝術作品與公眾的關係,不再以藝術風格,改以社會目的來觀看作品,挑戰長久以來主流的自主性意識、型態狹隘而侷限的美學觀點(註4),而藝術家的介入也成為一股改變舊有體制系統的新力量,這也是策展人北川所堅持的藝術的力量。
地方再生與社區活化
北川本身出生於新潟縣高山市(註5),就像其他新潟縣外流人口一樣,他在新潟度過青少年歲月,結束高中生活後便赴東京求學。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之後,他曾策畫多場藝術展覽,更在1988年主導「無種族差別政策國際美術展」(Apartheid Non International Arts)(註6),巡迴日本全國194地,奠定北川日後藝術草根(grass-roots)活動的根基。同時他也曾經規畫多處著名的公共藝術計畫,其中東京「立川市公共藝術特展」(Faret Tachikawa)是著名的案例。對北川而言,所有要求標準與相同的學科領域中,藝術是唯一接納「獨特」和「與眾不同」的領域。人類的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被統一、均質壓抑;而在藝術裡,終獲得解放。出身於新潟的他,對藝術祭的投入似乎來自那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與對於土地的深深依戀。
人類學者紀爾茲(Clifford Greertz)在其論著《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中指出,藝術是文化體系當中的本質與基礎,文化的詮釋與書寫亦須從藝術家的作品中探討,因從藝術中可看見該民族文化中的社會關係、規範與價值系統。(註7)現代主義主導下的藝術作品去脈絡、去歷史的自律神話已不存在,而當藝術家的創作涉及社區的公共領域時,藝術作品中蘊含的不只是藝術家本身背景,更延伸至在地脈絡以及議題詮釋方式,甚至是創作過程中的公共性面向。
在強調社區溝通對話的藝術創作過程中,社區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藝術創作的客體?藝術家觀看和詮釋的題材對象?還是有可能跨越教育與階級差異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夥伴,共享詮釋與再現地方的權力?自2006年的空屋計畫,到2009年的廢校計畫,喚醒休眠空間的生命,都是將地方的負面遺產轉化為正面價值空間的大型計畫。目前已經有13間
廢棄校舍得以再生,成為展覽場所或是住宿場地;這些再生計畫當然促進了當地的旅遊與文化產業,但是產業本身並非目的,地方自信的重建與和外界的交流,才是
藝術祭典帶來的最大的收穫。其中除了建築物所有者與藝術家之外,更有專業的建築師與相關研究專家參與計畫,形成綿密的網絡,緊緊結合了地方文化與外來刺
激。《繪本與木之實美術館》(Hachi & Seizo Tashima Museum of Picture Book Art)與《最後的教室》(The Last Class)成為常設性的展示空間,《家的記憶》(House Memory)、
《脫皮的家》、《綠色的房間》則是根據民屋原有的特色進行作品的展示。經過專業學術研究單位徹底調查與評估、整修施工,藝術家的巧思,居民的運作與維持,
多方觀點的交流與衝擊後,才得以出現的大地藝術祭,我們觀察到的是其運作手法的細膩與精緻,而非一味追求快速的利益回收與數值產業。透過大地藝術祭這媒介
串聯了土地遠古的記憶與當代挑戰創新的熱情,緩慢、但確實地改變了這塊沉睡大地。
下一個十年挑戰
當
下日本全國除了大地藝術祭之外,各地的類似案例眾多,當藝術活化地方策略被大量運用,無數的藝術造街文化造村運動被大量繁殖。面對這樣的現象,北川依然抱
持著積極的態度,「比起用土木工程、大型商業設施等方式企圖活化地方,藝術依然是唯一能夠尊重當地文化的適當手段,即使有人認為藝術被利用;藝術並非目
的,重要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否感到幸福與充實。大部分生活在都市的人,即使物質環境全備,但被細分化社會型態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讓他們喪失了生
活的喜悅。」
強調藝術是聯結、藝術是激發的北川就像是一位革命者,堅持著他不變的信念。即便如此,現實依舊是艱困的,面對未來依然有眾多課題,維持展覽活動的經濟基礎便是極大的考驗。前幾年曾有消息透露三年展因為經濟財源的拮据,而將被迫停止舉辦,今年在Benesse企業福武總一郎(Fukutake Soichiro)的全力支持之下,總算得以順利持續進行。此外,大地藝術祭積極呼籲大眾運用新稅制來支持活動的運作,自2008年開始施行的「故鄉納稅制度」,是讓日本國民能夠指定將自己的稅金撥付給其指定之地方政府的新稅制。而將於2010年7月到10月舉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也和新潟的大地藝術祭成為里山里海(註8)相呼應之藝術計畫,這也預期將激起更大的漣漪效應。
2009年夏天,我們看見日本除了政治上變革之外,還有一場緩慢卻穩健的藝術革命,正努力朝向下一個十年,持續進行中。
(本文首次刊登於《典藏今藝術》雜誌2009年10月份)
註3:日本本來的風景,泛指明治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這段時間,日本國內各地山林鄉村的景色,是相對於戰後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規格化都市景色,帶有對日本傳統生活方式濃厚的懷舊情懷,也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憧憬,同時暗示了這樣原始美麗的風景逐漸消失的危機。
註6:「無種族差別政策國際美術展」(Apartheid Non International Arts)為聯合國文教組織所策畫的巡迴展,由世界各地藝術家參與,1983年在巴黎首次舉辦,之後巡迴歐美各國,1988年至日本展出。「Apartheid」指南非的種族差別政策。
註7: Clifford Greertz,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83.
------------------------------------------------------------------------------
大地藝術祭藝術總監北川富朗訪談
日期:2009年9月7日
地點:新潟縣大地藝術祭展覽會場
訪問/紀錄:黃姍姍
問:請問關於新潟縣舉辦大地藝術祭的原因與契機?
答:大地藝術祭的構想最初是開始於1996年。由我提案的這個計畫是結合六個鄉鎮市役所的地方振興計劃,名為「藝術項鍊計劃 (The Art Necklace Project)」。這是一項反思地方特色的創意政策,試圖以藝術與文化的手段來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基本理念為「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在與縣政府長期討論之後,由我正式擔任總策畫。
問:推動計畫過程當中什麼是您最終的目標,或是理想圖呢?是否遭遇困難?
答:
其實我並沒有很遠大的目標,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在日本,把藝術帶到山林農村中是一件創新的舉動,我只希望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找回生活的
樂趣,找回充滿笑容的日子。最初的時候我的提議遭受到許多質疑與反對,但是在經過無數次的座談會與說明會之後,地方的居民才逐漸了解藝術祭的正面意義。這
是最初的狀況。事實上,我在構思藝術祭的時候,其實有更重要的時代背景因素,因為日本在1945年
以後走向現代化、高效率的資本主義之路,追求經濟自由主義。所有的事物都以「效率」為基準,在日本現代化的過程當中,許多緩慢卻珍貴的過程都被省略了。以
農業為例,原本世世代代在山田之間耕種的農家,他們與自身出生成長的土地有著很深厚的感情與關聯,然而,追求現代化的社會卻把這些年老的農民逼向絕望之
路。為了更高的效率與資本,生活的環境與節奏變得整齊劃一,人類成為賺錢的機器人,失去了自我,喪去了個性,這就是戰後的日本社會。老年人的自殺率高昇,
因為他們已經找不回如同以往一般的生存意義與自我價值了。
我
期待藉由大地藝術祭的舉辦,讓都市的人親近久違的自然與清新純樸的人際關係,也希望藉由藝術的介入讓在農村生活的人們能夠享受當代藝術。藝術在這裡也許是
一種手段,但是藝術卻結合了都市與農村的人們,並且激發人們更多的想像力與熱情,人類透過藝術得以再次省思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問:這個展覽的規模不管是展覽區域的廣大,或者是參加藝術家與工作人員人數的眾多,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型展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請問您是否有邀請其他的協同策展人一同規劃展覽呢?
答:
當然,我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顧問協助我,並推薦優秀的藝術家,但是基本上,我一直都是一個人挑選藝術家,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很獨裁主義,但是,我認為如
果有很多位策展人挑選藝術家的話,最後挑出來的藝術家將會非常雷同,因為大家最後都會選擇比較有名氣的藝人,最後展覽也會與其他大型展覽內容相似,淪為沒
有特色的展覽。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我一直都是堅持以自己的標準來挑選藝術家以及藝術作品設置的地點。為了要更了解目前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情況,我也舉辦很
多競選類的展覽,邀請年輕藝術家踴躍參加,爭取作品發表的機會。要舉辦有特色的展覽,最後還是需要一個單獨的觀點,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是抱持這樣的想法來從
事策展工作。
問:日本政府自2008年起開始一種新稅制「故里(Furusato)納稅制度」可以請你介紹一下嗎?
答:
這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制度,這個制度的特色簡單來說,就是讓每一個納稅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所繳的地方稅該被用在那一個縣市。以往你居住在那一個縣市,就必須把
稅金繳納給居住地的地方政府,但是一旦運用這個新制度,你就可以把稅金繳納到你的故鄉或是其他你想要支持的鄉鎮。舉例而言,一個住在東京都的人,如果他願
意支持大地藝術祭的話,那他就可以指定他所繳交的地方稅必須要交給新潟縣政府使用。目前有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制度的存在,我目前正積極地宣導大家靈活運用
這個制度。希望更多新潟縣出身,或者願意支持新潟縣的人將自己的一份心力貢獻給這塊土地。
問:今年Benesse Cooperation 企業福武總一郎先生也參與本屆大地藝術祭的規劃,而您也將擔任明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藝術總監,可以請你談談你和福武先生的相遇,以及目前合作的情況嗎?
答:我在2003年初次與福武先生相遇,他來參觀大地藝術祭,並對於藝術祭本身給予很高的評價,後來在2006年時我又與他再次見面,當時他初次向我提起瀨戶內海的計畫,希望我能夠協助他規劃瀨戶內海的藝術展覽活動,於是我就在2007年以後開始參與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策劃,新潟與瀨戶兩頭跑。
不過在大地藝術季的籌畫上面,還是以我為主,福武先生是協助者,在瀨戶內海的籌畫上面則是由福武先生主導,而我只是協助者,我們之間的合作有這樣的一種默契。
問:目前全日本各地有許多以振興社區的目的的藝術活動,但是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一種千遍一律的雷同,請問您對於這種狀況有什麼想法?
答:基本上我認為這樣的狀況並沒有什麼不好,因為,比起把稅金拿去花在別的事情上面,不如把錢花在藝術文化方面。其實新潟縣的「藝術項鍊計劃 (The Art Necklace Project)」基本上就是把公共建設的預算花運用在藝術文化活動上。
我
自己認為藝術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只是我們有時候都忽略了。我個人認為就算是藝術被利用也沒有關係,因為我更重視的是人類的生活本身。藝術本來就是一種很個
人的感受,藝術同時也重視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藝術更是傾聽弱勢團體聲音的手段,如果人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找到生存的意義,找到愉快的生活方式,這應該
比任何事都重要。
我
希望透過大地藝術祭的舉辦,能夠讓年長的老先生與老婆婆能夠回到以往愉快的生活,重新找回生存的意義,第二,我希望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有一
份工作,找到生活的重心。不過我認為在每個不同地方舉辦的活動都必須是為了解決當地獨特的問題,而不能只是抄襲其他地方的藝術活動,那只會淪為表面上的藝
術活動。
問:2009年夏天日本面臨第一次的政權交替,您對於新政權是否有什麼期待?
對於以往的政權和新政權的文化政策有什麼看法?
答:基本上我認為這兩個政黨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唯一的好處,就是透過兩大政黨的互相制衡,讓政客們無法再繼續為所欲為了,除此之外,我認為政治政黨的改變對於文化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基本上,日本的政治家當中對於文化有一番抱負的人還是非常稀少的。
問:最後是否有給台灣藝術界的一些建議,或者是給台灣讀者的訊息?
答:
我對於自己生活的土地以外並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也沒有辦法給台灣藝術界什麼具體的建議,但是據我所知,台灣在近幾年當中對於公共藝術的定義也開始有了一些
變化,從以往傳統的立體雕塑作品到目前重視居民社區互動關係的新公共藝術,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藝術本來就是人類的好朋友,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國
家,藝術一直都是人類的本能的生理需要,所以藝術是人在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我只能說,希望大家對於藝術抱持更開放的心態並接受多元的藝術表現,讓藝術在你的生活當中扎根,讓它成為你生活當中的一部份。最後,我也衷心邀請台灣的讀者別忘了來越後妻有享受當代藝術的刺激,享受豐富自然的洗禮!
------------------------------------------------------------------------------
延伸閱讀 *(書名為日文)
推薦人:黃姍姍
書名:希望の美術・協働の夢 北川フラムの40年
2005年出版
在
日本經歷泡沫經濟崩解,在低迷失落的年代當中,「希望」幾乎己經成為被遺忘的字眼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當中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將藝術(美術)作為希望的種
子,在這塊他所出身成長的土地理種下一顆顆對於未來社會的期許。本書詳盡收錄他的出身成長家庭環境等珍貴資料,到他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展覽策劃世界的過程介
紹。以及他曾經策劃過的展覽活動紀錄。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他是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實現夢想,成為日本最有影響力的策展人。
書名:大地の芸術祭―越後妻有アートトリエンナーレ2003, 2006
2003/4 ,2006/7年出版
這是大地藝術祭的活動紀錄集,內容收錄了所有參加藝術家的作品與介紹文章,其中策展人本身的文章與著名藝評人的文章更是不可錯過的部分。配合每次藝術祭的舉辦,紀錄集留下這浩大計畫裡所有珍貴歷史片刻。
書名:アパルトヘイト否(ノン)国際美術展
―現代美術、500日間の冒険〈1988‐1989〉
1988年出版
「アパルトヘイト否!國際美術展(Apartheid Non International Arts5)」是由聯合國文教組織所策劃由世界各地藝術家參與的展覽,1983年在巴黎首次舉辦,之後巡迴歐美各國,1988年巡迴至日本。 Apartheid指南非的種族差別政策。北川在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之後,他策劃了多場藝術展覽,在1988年主導本展展覽巡迴日本全國194地,奠定北川日後藝術草根(grass-roots)活動的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