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喜馬拉雅美術館分支機構證大當代藝術空間的一間辦公室內,攝影師剛剛舉起相機。
突然,坐在沙發上的老人舉起手,示意先不要拍。他站起身來,把三人沙發上的一個坐墊挪動了一下。這時,在場的所有人目光轉向了坐墊:原來,沙發外緣有不到一厘米的坐墊凸了出來。
站起來的人重新坐下,平靜地示意攝影師可以開始工作。
鏡頭中,老人穿著黑色棉質上衣,脖子繫著深藍色圍巾,越發顯出頭髮和鬍子白了。
此時,一牆之隔的證大當代藝術空間展廳內,“設計的設計·原研哉中國展·上海”正式對公眾開放,來自各地的“粉絲”一擁而入。
被拍攝的老人正是設計師原研哉——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日本平面設計大師。
“思考”型設計師
繼北京和秦皇島之後,上海是“設計的設計·原研哉中國展”的第三站。這個展覽包括“設計的諸相”、“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和“展覽會的展覽會”三個部分。現場展示實物展品59組、平面展品51組、影像作品3組,共113組件設計作品。
其
中,“設計的諸相”呈現的是原研哉最新工作中的各種設計作品;“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以原研哉在無印良品所做的工作為中心進行作品展示;“展覽的展覽”則
集中再現原研哉策劃的5個展覽會。與之前兩站相比,在上海的展覽增加了原研哉設計事務所新完成的設計作品,如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設計方案。這家書店
2011年底剛剛開張。
原研哉出生於1958年,大學時代曾經在高田修也、石岡瑛子事務所工作。 1983年,獲得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碩士學位之後,進入日本設計中心。繼田中一光等老一輩設計師之後,原研哉成為新一代日本設計師的代表。同時,他還被稱作當下最具思辨能力的日本設計師。
重
新落座之後,原研哉告訴《外灘畫報》記者:“在本次展覽會上,我希望能夠以最自然的形態表現出我的思考過程。”譬如,1998年,原研哉應邀設計長野冬奧
會開閉幕式的節目冊。接到邀請時,原研哉開始思考,怎樣才能突出冬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自己童年時踏雪的經歷:腳踩在鬆軟的雪地上,腳印竟然變成半
透明的,一直滲透到黑色的泥土裡,給漫無邊際的留下一串串記號??他想讓觀眾觸摸到節目冊有類似的記憶,便讓半透明的文字凹在雪白蓬鬆的紙面上,這個作品
被原研哉稱為“冰雪紙”。
建築師隈研吾曾設計過山口縣的梅田醫院,那是一所產科和小兒科專科醫院。事後,他介紹原研哉設計醫院的標識系
統。這次設計,原研哉把所有的標識都做成了布。
“這裡的大多人不是'病人',而是孕婦或者哺乳期的母親,我想製造一種宜人的空間。”他說。最終,原研哉用最容易髒的白色棉布做了這些標識,讓它們像浴帽
一樣容易拆裝。這種做法讓到訪者切實感受到醫院執行了最嚴格的衛生標準,為產前產後到這裡的女性帶來了極強的心理安慰。原研哉反復強調:“我雖然是從事設
計工作的,但是我的設計不是'物',而是'事'。”
愛寫作的設計師
“作為一個設計師,你為何花費大量的時間寫作?”2003年,原研哉的第一本書《設計中的設計》正式出版,很多人因為這本書認識原研哉,並開始理解設計。上海展開幕的同時,原研哉的經典著作《白》以及最新的書《慾望的教育》首發。
當
現場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原研哉微微一笑,說:“或許你應該問我,如果你是一位哲學家,從事設計的話,會有什麼不同?”早在學生時期,原研哉讀得最多的不
是設計的書,朋友裡最多的也不是設計師,大多是建築師和作家。他覺得建築師需要立體思維,他喜歡在這種思維模式下聊天;作家則可以實現語言的轉換。原研哉
與創作《未成年特攻》的小說家原田宗典是中學同學,上課時,原田宗典把巴掌大的紙藏在課本底下,揮動著鋼筆一個個方格填滿,原研哉成為他的第一個讀者。
“說話是一種語言方式,但要把說的話用文字表述,必須要經過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要靠思維去整理。我希望像哲學家一樣思考,而寫書就是思考的過程。
”原研哉如是說。每天寫作是原研哉多年來養成的習慣,這些日記和隨筆並不是只言片語,往往有幾千字,是一天的整理與記錄。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原研哉用這句話為《設計中的設計》一書開篇。
早在18年前,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設計師朱鍔就已經結
識了原研哉。從2006年開始,朱鍔先後為原研哉8本書出版了中文簡體版。
“當時,原研哉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2006年,我第一次把他的書翻譯、設計好之後,跑遍北京的出版社,沒有一家肯出版,最後山東一家出版社出了,
”朱鍔說:“但就在短短幾年間,原研哉厚積薄發,現在他的第一本中國版的書已經印了十幾萬冊了,這對設計類書籍而言是個奇蹟。”
設計即“空”
2002年1月,原研哉應無印良品的品牌締造者、第一代藝術總監田中一光的邀請,開始擔任該公司的藝術指導。三天之後,田中一光便去世了。十年間,原研哉和無印良品共同成長、相互成就。
作
家原田宗典和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都曾建議原研哉重讀唯美派文學家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原田還送了一本給原研哉。谷崎在書中提到一種日本食物——羊
羹。傳統的日本屋子裡面總是很暗,而羊羹是一種在黑暗中吃的甜食。如果嘴巴里含上一塊羊羹,它會逐漸消失,融入室內的黑暗。和兩位薦書者一樣,原研哉深深
地被這個細節觸動了。他甚至認為,《陰翳禮讚》似乎在說他所從事的設計工作的狀況——沒有西方現代性的影響,日本的設計依然可以從自己的“黑暗”和陰影中
演化出來。
於是,立足日本的本土文化,他賦予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是“空”(“EMPTINESS”),並希望將這個理念傳播出去。如今,無印良品已經有超過七千種產品。從產品設計到海報宣傳,都沒有太多的語言。無印良品成為將過剩的設計加以徹底省略的經典。
2003年,在討論什麼樣的“容器”才能容納人們對無印良品的所有認知時,攝影師藤井保提出了地平線。原研哉接受了這個建議,開始尋找能夠完美無瑕地把畫
面分割成上下兩段的地平線。最終,他們鎖定了兩個地方:玻利維亞的烏尤尼一萬多平方公里的鹽湖和蒙古的大草原。原研哉說,拍攝如此巨大的完美的地平線,是
想幫助人們理解自然天道的普遍性,以及地球與人類之善的前提。
“通過盡可能簡單的設計,創造出適用於各種生活環境及任何人群的東西,讓18歲的小單身和60多歲的老夫婦都覺得'這個挺好',”原研哉說:“這就是無印良品的質量。”
這
種理念指導下的產品外形單調,與時尚和潮流無關,無印良品一度被稱作“無設計”。但使用者從中卻發現了日常生活中無形的舒適,越來越多的人從而認識到什麼
才是設計的本質。
“我們關心的是那些工作、休息、共享今天這個星球的人:用現實的期望創造其生活空間,在其服飾上獲得快樂,吃安全的食物,睡覺,偶爾旅行,面對順境和逆
境,歡笑和淚水的普通人,”原研哉說:“在我們的工作中,資本主義的邏輯被人性的邏輯微微超越。”
2010年5月,中國美術學院曾經為原研哉辦過一場名為“Emptiness(空)”的講座, 現場主持的建築師王澍向原研哉發問:“你已經設計了25年,不會煩嗎?”
原研哉回答:“喝果汁很快就會煩,喝水就永遠不夠。”在原研哉眼中,設計也像寫作,考驗思維體係是否連貫。剛工作時,他給家裡設計了一張木桌,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他做著同樣的設計工作,還住在原來的家裡,每天使用著同一張木桌。
認真玩的設計師
研究生時代,原研哉為自己設立了目標——成為頂級設計師,並且設計好了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他要求自己“眼中有全景,手中有工作”。
“設計師不只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而是抱著設計概念來過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原研哉說。每天早晨8:30,他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要加班,他總是趕不上晚上的最後一班電車,要打車回家。 “他是個非常用功的人,很少有休息的時候。
他不斷地看各種各樣的書和展覽,哪怕是去旅行,也一直在東看西看,”朱鍔說,“我們倆一起坐飛機的時候,在那麼狹小的空間裡,吃飯時他可以把盤子和刀叉說一通,喝水時又研究紙杯。他永遠在說,如果他來做這個事會做成什麼樣。他是一個完全活在設計裡面的人。 ”
原研哉像園丁一樣在設計的園子裡忙碌。他力求設計好的產品,不斷思考設計的本質,他以寫作的方式傳播設計理論,還策劃各種設計展覽。
旅
行是原研哉的嗜好之一,家裡的樓梯下專門有個角落堆放著他從世界各地帶回的東西。一次,原研哉到中國的景德鎮旅行。他從那些已經變形的瓷器碎片中找到靈
感,並且撿很多碎片回去。回到日本以後,他定制了精美的木盒子,並且寫明這些瓷片的由來,包裝好之後放在高檔的店裡,標出高昂的價格。結果,全部賣掉了。
他說:“作為設計師,我是要告訴大家讓人出錢來買,是處置廢品的最好方式。”
一次,在意大利旅行時,原研哉發現那裡的通心粉很有意思,有
各種形狀,就開始籌劃日本通心粉展。這個創意讓建築師走進廚房,在一個普通人也能明白的主題上展開競爭,從而體現建築職業的創造性和各建築師之間的理念差
異。原研哉把這個背景告訴了20位日本建築師、設計師,要他們拿出自己的設計。每個設計都以原尺寸20倍的模型展出,並配上一份食評家、插畫家提供的配菜
譜。後來,“日本建築師通心粉展”成為一個經典的設計展覽。
此後,原研哉又策劃了一系列展覽。在“RE-DESIGN——21世紀的日常
用品”展覽中,司空見慣的火柴、手紙,都以全新而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現。坂茂設計了方形紙管的衛生紙,拉紙時不如圓紙管順暢,他告訴人們原本被拉出的紙
比實際需要的多;隈研吾用膠帶做了捕蟑盒,這種膠帶可以被折成一根方管,可以放置在櫥櫃縫隙等蟑螂出沒的地方。
2009年,原研哉策劃了“SENSEWARE”展,將人工纖維的各種可能性呈現給觀眾。人工纖維做的椅子可能是世界上最輕的椅子,但韌度非常強;清除垃
圾的機器人底部裝置上了纖維,可以自由地蠕動,把地板擦得很乾淨;原研哉也利用纖維材料親自設計了“微笑洗車”,一改汽車原本冷冰冰的鋼鐵外表。
“我讀到的原研哉的第一本書是關於通心粉和建築之間關係的。我先是以為這個作品只是某種玩笑。但原研哉是個相當認真的人,當我快速掠過書頁時,我很喜歡這
種把純粹的日本幽默與建築和人性狀態的認真辨析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原研哉身上有一種'認真玩'的精神。”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副研究主任前田約翰
(John Maeda)這樣評價。
“他的工作進程好像一棵樹,他就是樹根,衍生出主要的樹枝,每根樹枝上,又不斷地發出更細小的枝杈。比如,連他寫的書都是一脈相承的。後面的書是把之前沒有說透的部分獨立出來,詳細闡釋。”朱鍔說:“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為他成為大師鋪好了路。”
@Source: 2012-03-29 外滩画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