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2008

伊東豊雄:持續不斷的建築創作@people



週六一早,北美館的大廳,萬頭鑽動的人潮包圍著某個角落,從間隔的縫隙一探,原來是建築師伊東豊雄正帶領著小朋友們進行互動式的工作坊,小朋友們開心地揮舞手中的美工用具,盡情地在被圈好的「基地」上創作,穿著粉紅與灰色相間襯衫的伊東豊雄,在人群中看來特別醒目。

  舉行工作坊的想法,完全是出自於伊東豊雄的點子,這樣一個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在來台的繁忙行程中,仍盡力抽空舉辦如此教育意味濃厚的工作坊。一整個下午,他始終腰桿挺直、面露專注神情,不僅讓人意外見識到他對建築的熱情,更忘了他已年屆六十七的事實。

  下午四點一到,在這些小小建築師們精心打造的城鎮上,伊東和他們展開一場擬仿實際評圖的對話過程。

  只見伊東張著微瞇的雙眼,耐心地回應每個小朋友的作品──「可以聽出你是先想好要蓋什麼,才把這棟建築放在這的唷」、「四周顏色好繽紛喔,讓房子都溫暖了起來」、「你有留意到在這個空間活動的人,與周遭環境還有大自然的關係呢!」──稍加留意伊東的評介,便能聽出他將自己對於建築的思考,及對人、空間、環境的想法,自然地傳達給這群未來、可能的「小小建築師們」。

  接續的訪談,我們和他聊起剛結束的工作坊,他不加思索地說道:「工作坊確實對建築教育有所幫助,在對話過程裡,小朋友自然會思考,什麼才是空間中最重要的介質,他們甚至能很快地發現空間之於人的關係,還有該如何將建築融入周遭環境。」

  伊東感嘆,這樣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是在他接下「仙台媒體中心」的建案後,才開始有所體會……

  二○○○年前的伊東,其實是著重思考、批判性色彩濃厚的建築師,在構思建築設計的過程,老是關起門來,想像如何在作品中精準地展現現代主義的簡潔,及維持空間中的幾何秩序。仙台媒體中心全為玻璃的建築外觀,正是他對於自己所崇敬的現代主義「純粹」的追求。

  這幢在他前半生完成、猶如他正字記號的外觀設計,首先卻引來仙台市居民的質疑,沒人能夠理解為什麼他們要花這麼龐大的金額,只為了建一棟沒有牆的房子。「我的反應則是,這些人根本就不懂得建築,憑什麼判斷作品的優劣?而,我究竟又是為了誰在做這些建築呢?」在這樣矛盾掙扎、天人交戰的過程中,伊東嘗試將媒體中心空間的結構發展成自由舒展、如海草般搖曳的管狀結構,他希冀所有進到空間的民眾都能因為這樣自由通透的空間,而感到自在且無拘無束。

  這回,卻換來報紙頭版「這哪裡是建築,不過是兒童樂園」的質疑文章。伊東回憶到,「針對這樣『扭曲的』建築結構,當時的報導提出『無視於使用機能而以設計為優先』的說法,強烈地質疑這個建案的設計,我甚至還因此回了封信給這家報社的社長,指證對方報導錯誤」。

  這一路持續了六年的仙台案,讓伊東在建築創作中體驗到與人最為激烈的碰撞。

  所幸,這一切的疑慮都隨著仙台媒體中心的開幕而煙消雲散。伊東回憶道開幕當天的情景,「大家在空間中隨心所欲地散步,有些人甚至觸碰著館內的管狀結構,覺得新鮮有趣」。這時,他也才赫然發現,創作讓人放鬆、有趣的建築,比建造帶著純粹美學的建築形體來得重要的道理。

  也因此,我們日後得以看見他跳脫現代主義的窠臼、擺脫純粹幾何學形體,開始發展像是以樹木輪廓交織外牆的Tod`s表參道大樓(東京)、利用鋼板打造非均質開口的Mikimoto銀座二大樓(東京)、以鋼板鐵組合而成螺旋形的蛇形藝廊展示館(倫敦)、圓錐、圓筒曲面組合而成的杉並藝術會館(東京)等……這樣表情豐富的伊東式建築。

  何其幸運如我們。

  ○五年起,伊東透過國際競圖,在台灣爭取到了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世運會主場館、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館等三項建案。未來兩三年內,我們也將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陸續見證到,伊東在「後仙台時期」建築作品的巨大轉變。

  高雄世運會的主場館,便是伊東與台灣結緣第一個的案子。「我非常喜歡看棒球,但卻總對棒球場封閉性的圓形場地感到困惑。選手或是民眾好像一定要走到場內,才能感覺到裡頭有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若是能有個向外開放的棒球場,不是會更有熱鬧的氣氛嗎?」伊東將這樣的想法植入高雄世運會的主場地,讓不脫離以圓形為主的運動場,變成一個在南側開口的半圓形空間,開口處也與外圍的綠地結合,遠眺就像是個「都市公園」。

  主場館的屋頂是也以螺旋連續體結構組成,上頭覆蓋著太陽能光電板。從高空俯瞰,像是在陽光照射下緩緩流動的「河流」。屋頂上不斷旋轉的螺旋形體,不斷重複地出現在伊東好幾個建案中,讓人不禁好奇,螺旋除了打破幾何造型的意義外,是否還另有所指?伊東指出,螺旋存在於有機生物體、存在於人體,以連續開放性的型態存在著,蘊含了各式各樣的可能,卻也能巧妙地連結萬物,「我想像將它拿來運用在建築,便能巧妙地連結空間的內與外,讓人與自然環境更為靠近」。

  在伊東繪製的台灣大學社科院的圖書館內,他也嘗試在屋外高起的頂端上,覆蓋上如雲朵般的遮蔽物,拉近空間內與外的距離。這些遮蔽物不僅能替屋內的人遮蔽住戶外強烈的日照、感覺到溫度的變化,當這些陰影倒映在圖書館的地板、書架上,在與望出去的草坪連結,看來就像坐在一大片的草坪上讀書。

  伊東透露,這些看似與無關緊要的「雲朵」,其實裡頭藏著周圍樹木的自然密碼,「我將環境四周的樹木畫在座標圖上,再隨機地挪移座標,最後利用數學運算,轉化成現在看到具有遮蔽效果的雲朵」。這個運用「設計演算法」創造出來的「衍生性」圖形,其實就是將自然界有機生物,像是樹幹、牽牛花等自然界的生物的簡單規則,輸入電腦,再運用複雜的數學運算,轉化成建築作品中的曲面幾何。

  除了輸入電腦的數字來自自然界有機生物的規則,他也指出,這種手法的本質,也與自然界有機生物的生長方式接近,都是從一點開始,然後慢慢發展成後來的形體,其實是種「取之於自然,用之於建築」的設計手法。

  而在大都會歌劇院的競圖中,他也如法砲製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洞穴」結構,嘗試打破音樂廳空間的框架,網格狀的連續結構,裡頭包含著大型與中型歌劇院以及觀眾活動空間。「我希望能將當初在葡萄牙聽到街頭音樂的感動,透過這棟能讓光線、聲音、自然穿透的建物,傳遞給聽眾」。而他結合自然法則創造出「無接縫洞窟型」的結構設計,不僅空前未見,也挑戰了傳統建築的工法技法,也難怪台灣媒體一面倒地以「伊東前所未見的前衛創作」,讚譽這棟精心打造的台中歌劇院。

  近來多於海外執行公共領域建案的伊東,承認公開競圖的確帶給他更多創作上的刺激。他認為,「每一次的公開競圖,讓自己對於建築案都有了更快速的發想和對之前想法的整理,就像台中歌劇院最後與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公開對談,也都是非常好的經驗。」也因此他在自己的「論文集」中,提出應該多開放公開競圖的機會給年輕建築師,因為這將促進他們在思維上、概念表達上的成長。

  除呼籲多給年輕建築師競圖機會,伊東也在著作中評論年輕一代如妹島和世的作品,提攜後進的意味濃厚。問他認為這個世代的建築師與他們同輩的建築師差異究竟為何?他回答道,「我們這個世代的建築師,活在建築不常被實踐的年代,因此對當初的社會存在著不滿,也帶有強烈的批判,當然也常感到挫折,我們是這樣活過來的。但是,妹島的這個世代,沒有像我們那樣的不滿或是批判,他們能將自己經驗過的空間或是都市生活,直接地轉化成作品的形式,而且非常直率的表達。」

  透過公開競圖、評析他人作品來鞭策自己在思維上的精進外,伊東也熱衷於透過書寫來反思自己的前一件作品,原因為何,他以曾在書中的自序所說的「在設計中所看不見的、屬於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思考的意義,這一刻便開始可以看得到了」來回答。也難怪曾被一同工作夥伴稱為「思維型建築師」的伊東,能夠始終保持鮮活的創造力。

  不能免俗地,在我們知道伊東平日最喜歡的作家是村上春樹後,我們也對伊東為何獨愛村上、且是否影響他的建築作品提出疑問,他笑笑回答道,「以日本的文學作家而言,村上的文筆非常地輕盈,沒有文字的沉重感,因此是我最喜歡的作家。這也與我近日對於建築的思考非常相近。」

  雖然說,村上的小說並沒有很直接地影響了伊東的建築,但他卻自我期許,希望往後的作品能夠朝如村上文字般、更具「輕盈感」的方向邁進。



人物小檔案

伊東豊雄,一九四一年出生於日本的京都城。與安藤忠雄兩人被並列為日本建築界的「關東關西雙雄」。二○○一年完成的「仙台媒體中心」,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表作,並在國際間掀起「伊東風潮」,從倫敦、巴黎、西班牙到阿姆斯特丹都有他的作品,亦曾獲得日本建築學院獎、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肯定。○八年於台灣北美館「伊東豊雄:衍生的建築」一展中,帶來他近十年的建築作品,及三項正在台灣進行中的建案模型。在台已出版的中譯著作則有《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十則》、《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二書。

@Source: 誠品好讀 2008-04-14 記者:採訪江家華 攝影陳敏佳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