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2008

日本新潟十日町》大地藝術祭,農村生活化為展覽品@Culture

圖片提供/蒼井夏樹

藝術展拯救衰頹老城

藝術,可以拯救衰頹的農村嗎?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教授試著在日本新潟找答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就在新潟的越後湯澤,聲名遠播的「越光米」、「大吟釀」都是新潟縣的特產。但是,美麗景觀與豐饒物產的背後,掩蓋了當地飽受冬季苦寒以及農業經濟所導致的嚴重人口外移問題。

新潟古稱越國,分為越前、越中、越後;越後地區有很大部分稱為「越後妻有」,現在則被容納為十日町市的轄區內。十日町市面積約為590平方公里,幾乎等於整個東京二十三區,兩個台北市,但是人口卻只有六萬兩千多人,其中有近三成的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起整個長壽國日本的平均值兩成還多。

留不住年輕人,新潟非轉型不可。

知名策展人為家鄉籌辦三年展

在這樣的情勢下,出身此地的北川,大膽提出「藝術是否可以拯救農村經濟形成的荒蕪」的發想,要率領自己擔任藝術總監的「藝術前線藝廊」(Art Front Gallery)團隊為家鄉籌辦融合在地文化的三年展︰「大地藝術祭」(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

北川任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就是設計並執行1994年以公共藝術改造立川市的案子。在他的計畫與奔走之下,吸引了三十六國,共九十二個藝術家參與創作,使立川市擁有一百零九件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全日本公共藝術最密集的市鎮。

「大地藝術祭」主要以「在地」為前提,北川邀集各國頂尖藝術家共同參與,這些藝術家並非為了炫示自身創意前來,他們是來幫助十日町居民,以藝術形式,表現自身的生活。

以「在地」為前提,不僅是以當地人為尊,更是以土地為尊的一種思維,因為在越後妻有這樣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區域,人與土地的關係密不可分,稻米、陶土與絹織物,所有經濟生活都與自然生態緊密相連。

曬榖刺繡,從土地衍生創作

所以,「大地藝術祭」的作品透露著一股互動的人文精神,這是人與人的互動,像是藝術家與當地居民之間;如松代町雪國藝術交流村,裡頭的咖啡廳天花板,是經由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共同創作的特殊燈光。藝術家讓居民拍下住家附近四季的景色,這些松代町四季風光就會倒映在鏡面餐桌上,陪大家喝茶聊天。或是,澳洲藝術家結合自身家鄉紅布刺繡工藝,以及妻有地區曬稻穀的習慣,請大家以自家的稻穀在紅布上,繡出喜歡的圖案或文字,共同創作出壯觀的「野漆樹」。

也可以是參觀者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像是「屋號歡迎」,從十日町車站出發到活動主舞台之間的道路上,排放著當地1074戶居民的「屋號」(姓氏),每隔幾步之距,還會廣播出每戶居民自製的歡迎訪客錄音;還有創意人日比野克彥指導的「明後日新聞社」,利用荒廢的國小校舍作為活動期間發布訊息刊物的出版中心,指導一群當地小朋友,不僅用瓦楞紙裝置出有趣的上課空間,還每日根據活動動線、藝術偏好、停留天數等不同因素,為訪客出版規畫好參觀方案的刊物。

精緻行銷,老農村化身觀光城

又或者是一種土地與人民的互動,比如活動主要場地「農舞台」,以階梯狀稻田規畫出表演空間,舞蹈或演講等,都在此展演,還細心為想拍攝佳景的訪客布置了一個以不鏽鋼線編出短詩的視窗,透過這個視窗拍攝農舞台,顯得特別有意境。

在策展團隊的用心與當地居民的大力配合之下,大地藝術祭儘管因為北川教授堅持低調的精緻行銷,慎選傳播管道,例如請日本公共電視《NHK》拍攝並播放廣告,而非選擇收視率較優的《富士電視台》。但是大地藝術祭仍漸漸打開知名度,參觀人數從2000年首屆的16萬人次,至2006年第三屆的近 35萬人,成長了70%;展覽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確為一度衰老的新潟,帶來新的可能。

@Source: 本文摘自30雜誌4月號 文/王一芝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i~

i appreciate the articles in your webcite a lot. And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word of "cloud-cuckoo-land"? THX!!!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