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3

鄭志凱:從創意創新到創業的三創旅程@Thinking

二 〇〇七年,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從創意,到創新,乃至創業,這一段從無到有的過程,充滿懸疑、不安、焦慮、期待和興奮....」。最近到幾所大學演 講,赫然發現創意、創新、創業已經合流,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三創,許多學校紛紛成立三創中心,推廣創意和創新的通識教育,提倡創業的風氣。

創意、創新、創業有個先後次序,有如三段旅程,風景各自不同。三創教學該如何導覽?旅客(學生)該如何期待?我們不妨揣測三種可能的模式。
第一種像直達車,旅客上車時就知道目的地,除非特殊狀況,不得輕易下車。第二種模式像普通車,遇站便停,旅客可以自由上下,是否想要前往終點,任君選擇。第三種是接駁車,每到一站,大家下車,有志者不妨結夥,換車後重新上路,共赴下一個目的地。
三創教育究竟應該像直達車、普通車、還是接駁車?

創 意既是能力,也是心態。人只要不甘於守成不變,便需以創意突圍。詩人誓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畫家宣稱「我的傑作永遠是下一幅」,工程師追求「更快更小更 炫」,或者學習梁啟超先生,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挑戰」,這些都是創意。創意是自我提升的活水源頭,成功的動力引擎,現代職場上,人人必備。
創新可以放大創意的價值,特別是商業價值。在創新的過程中,桀驁不群自我突破的傾向逐漸降低,方法和紀律的比重逐漸增加。個人固然要培養創新的習慣,任何現代企業組織,更需要透過不斷的創新,來鞏固核心價值,保持競爭優勢。

創意人人都有,高下卻有天壤之別,雖然後天可以學習,先天的資稟總是佔據上風。創新的紀律倒是人人可學,勤可以補拙,若學有所成,即使不用來創業,未來的職場生涯也能受益無窮。
創業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向度。創業的人格特質並非人人具備(例如不怕失敗),創業的條件往往不是操之在我(例如缺乏創業資金),因此學校裡任何教導創業的嘗試,多半是紙上談兵,只能隔靴搔癢,不過也可以藉此營造出一股勇於創業的氛圍。
創 意、創新、到創業這一路上,需要的人才和致勝因素迥然不同。直達車只怕旅客不明所以,一開始便上錯了車(一心想要創業的人卻沒有創意的實力,有創意的人又 不耐創業的複雜瑣碎);普通車雖慢,卻較有彈性,只是對同伴難有選擇餘地;其實如果一路有人下車,旅客越來越少(做創業白日夢的人比真正起而行之的人多很 多),整體而言,接駁車最有效率,彈性最大,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旅客可以隨時呼朋引伴,共赴前程。

創意不需以創業為目的地,但創業必定以創意為出發點。一個社會如有充沛的創意能量,創業的比率自然增加,創業成功的機率也能提高。反之如果人人都想創業,卻沒有充分的創意做為後援,創業失敗既不足為奇,僥倖成功,也難逃其他抄襲者蜂擁而上的命運。
因此有效推動三創教育,應該以先厚積大多數學生、甚至整個社會創意的能量較妥,有了優秀的創意,創新才能因勢利導,最後創業自然水到渠成。這一個漏斗型的過程,恐怕還是接駁車最有效。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