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井一夫掌舵索尼之后,频频会去距离东京60公里的神奈川县厚木市,那里是索尼研发半导体和广播电视技术的所在地。但更多的时候,他过着《在云端》中乔治·克鲁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式高强度的飞行生活。在担任索尼集团CEO兼总裁短短的一年半内,他就访问过17个国家,拜访超过50个索尼的当地公司和工厂。其飞行总里程颇为惊人,高达47万公里—这相当于绕地球飞行整整十二圈。
和乔治·克鲁尼的处境颇为相似的是,平井飞来飞去的目的同样是为各地公司解决麻烦。正如《在云端》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每个建立了帝国或者改变过世界的人都经历过你现在的处境,也就是这种困境铸就了他们的成功”所说的那样,在三万英尺之上,平井能感受到的处境即是刺骨的寒冷。
2012年,平井从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手中接过权杖,这是滴水成冰的一年。索尼刚刚经历亏损最严重的一年,净亏损高达55.7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蒙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一些悲观主义者看来,以索尼、夏普、松下为代表的日本电子制造业正在失去生命力—这一趋势几乎是无力逆转的。
以往类似的窘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索尼诞生于二战后的东京废墟之上,由井深大、盛田昭夫集结一批技术狂热爱好者创立。自诞生以来,索尼用全球最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从半导体录音机、特丽珑彩电到Walkman。长久以来,它都是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甚至影响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穿着方式,乔布斯一成不变的黑色高领毛衣加蓝色牛仔裤装扮的灵感即来自索尼员工制服。
平井一夫亦能感受到索尼强大的辐射力,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索尼产品的超级粉丝,平井的成长亦伴随着索尼的产品。他曾经给索尼员工分享过一张自己六岁时的照片,父亲将他胳肢逗笑,并用一台索尼录音机录下了他的笑声。“索尼的产品一直是我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平井一夫对《环球企业家》感慨说。
索尼曾在2007年迎来史无前例的登顶时刻:887 亿美元销售额、近37 亿美元净利润。上述两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但这一局面很快于2008 年就急转直下—当年索尼戏剧性净亏损达989亿日元(10亿美元),销售收入下滑12.9%。
索尼衰退的迹象在更早时已出现,平井一夫即是亲历者。“我不清楚是哪一年,肯定是我在美国做PS业务的时候,所以肯定是在2006年之前。”平井一夫彼时就意识到索尼出问题了。当时,他敏锐地发现索尼曾风靡全球的Walkman被苹果Ipod取代,抓住CRT电视没落机会的三星、LG正快速崛起,而索尼却屡屡深陷“时间轴的计算失误”之中。一些本来以为肯定会发生的事情迟迟不发生,而预测暂时还不会发生的事情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来。例如索尼于1999年就研发成功并开始销售的记忆棒随身听,这比iPod早了足足两年,但因顾忌到对索尼音乐的冲击而并未大造声势,如此导致iPod后来居上。网络频道“CoCoon”亦先于DVD刻录机被推向市场,这一出牌顺序显然前后颠倒。类似的失误不胜枚举。2005年,出井伸之在一片指责声中被迫卸任,毁誉参半的他感叹道:“我们成为20世纪的冠军,却没有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冠军。”
出井伸之离任后,斯金格接任并开始复兴索尼。当时的平井一夫正在美国负责游戏业务,对那段日子,平井一夫满是美好的回忆,他并未意识到日后他将被委以重任。“连管理索尼电脑娱乐(SCE)全球都没想到,就更不用说整个索尼了。”平井一夫回忆说。
但他很快展露头角,在负责索尼全球游戏业务期间,他成功令这一亏损五年之久的业务再度盈利。显然,这令斯金格印象深刻,之后平井又升任索尼执行副总裁。
拯救这一切的秘诀在于平井一夫的口头禅:“变革”。在内部讲话中,他直言不讳地对索尼员工说:“我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如果现在索尼不改变,将没有前?途。”
变革实属不易,索尼正内忧外患。它的对手是在互联网时代身形矫健的苹果和三星。三星掌门人李健熙一度仅将GE和索尼列为竞争对手。但到了2010年,李健熙就傲慢地表示,日本已经很难在电子产品领域的基础和设计上超过韩国。在电视市场,三星通过极高的市场份额构筑高壁垒,苹果则利用应用平台来整合软件供应商。在最热门的智能手机领域,索尼亦动作迟缓。
究其原因在于索尼多年的顽疾,各业务部门割裂,各自为政,行动迟缓,且缺少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如今,平井一夫必须超越斯金格—打破内部壁垒,使各个业务协同合作,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和内耗。为此,他改变了斯金格时代的“Sony United”口号,取而代之的是“One Sony”战略,平井砍掉部分业务,并旗帜鲜明地发展影像、移动和游戏等重点业务。
与斯金格相比,平井一夫最大的不同是更强调行动力—曾经是斯金格左膀右臂的平井一夫也许很清楚自己的前任为何带着遗憾离开。上任之后两个月内,平井一夫就将除法律顾问、行政人力资源总监、首席财务官之外的所有高管更换一遍。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尽管平井一夫执掌索尼后的2012年财年,其营业收入高达6.8万亿日元,净利润为430亿日元,这已是索尼过去五年首次实现整体盈利。但事态远未就此改观,索尼的很多收入来自出售资产,且消费电子业务始终并未盈利,平井一夫亦深知这一点,为此他和管理层曾放弃了2012财年数额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奖金。
在平井一夫的设想中,2012财年是防守之年,2013财年则为攻守之年。但结果并未如愿。索尼娱乐所推出的《惊天危机》、《重返地球》等大片票房都惨不忍睹,非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约178亿日元营业利润。这直接影响了索尼第二季度的财务表现—其整体净亏损超过193亿日元。2013年营业利润预期亦由2300亿日元下调至1700亿日元,营收预期则从7.9万亿日元下调至7.7万亿日元。
批评也随之而至。东京Myojo资产管理公司CEO菊池诚批评称:“索尼必须认真重新思考公司战略,至少目前我认为索尼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相比之下,松下、夏普的业绩更好看。其中,松下2013年第二财季净利润为615亿日元(6.24亿美元),夏普则为136亿日元(约合1.39亿美元)。只有索尼仍亏损,亏损额为193亿日元(约合2亿美元),其中电视部门净亏损93亿日元。
“我不想否认我们二季报情况并不漂亮,我了解这一点,改善它正是我的职责。但一个季度并不能代表整个财年,我们还有半年的时间。我们要以稍微更长期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公司的表现,而非一季的优劣。” 平井一夫对《环球企业家》回应说。
平井一夫热切希望2013年财年索尼电子业务能实现整体盈利。为此,他在内部会议上说:“改革进行到了一半,方向是对的,我们也会坚持正确的方向去推进,只是速度还要再加快。”
美国式日本人
平井一夫必须改变索尼的文化。关于这一点,卸任后的斯金格曾向好友《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Lionel Barber)提及日本文化的四大缺点,即相互服从、不愿质疑权威、死板遵守规程、等级森严。这些缺点曾在日本福岛核危机中暴露无疑。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向《环球企业家》感慨称,索尼公司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难度甚至大于外部第三方公司。“在以前,你要跟内部其他部门做资源整合,有时是非常困难的。”王亚明说,“索尼不同的分公司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如果没有更高一级领导的介入,内部整合的难度超乎你的想?象。”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执行效率。平井一夫向《环球企业家》坦言,最令其彻夜难眠的是索尼缺乏将创意转化为真实产品的行动力。平井曾在索尼内部看到许多有趣的创意、概念和技术,但管理层却都不愿意冒险将之变成产品推向市场,因为“一旦推出一款坏的产品,会担心遭受惩罚。”
索尼必须打破“鸵鸟政治”—平井一夫是不二之选。他精通英日双语,通晓西方文化,被西方媒体称为“Kaz”,这一称呼传达的额外信息是“这家伙挺酷,很犀利,是自己人”。
54岁的平井一夫生于日本银行职员家庭,小学在纽约就读,经历美国后嬉皮时代—一个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中学时,他曾在加拿大就读一段时间,直到15岁时才返回日本。他对学生时代最快乐的回忆是打工赚钱买车,然后和朋友一起出游。
那段快乐的时光塑造了他的择业理念。平井一夫的理想是“变成社会人后也能够有每天快乐工作的场所”。30年前,他拿到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加入当时索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合资的唱片公司(现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的前身)。因为那是一个“能够穿牛仔裤上班”的地方。
有一件事令其印象深刻。1984年4月2日,平井一夫第一天上班就在厕所中碰到当时CBS索尼社长,他当时因为紧张只能哈哈地傻笑,见到社长后连招呼都没打。“社长露出失望的表情,‘这家伙不行啊’。我当时想我的公司生涯到此结束了。”后来上司带着他来到社长室,平井一夫才敢大胆地说:“我是新员工平井!刚才没能打招呼,对不起。”社长回答说:“啊,没关?系。”
除了紧张,这也源于平井一夫的成长经历多在美国,对日式的繁冗礼节并不熟络。他甚至自己也向《环球企业家》坦言,自己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日本人。这与其前任出井伸之截然不同。出井伸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本人,他颇为重视礼节和排场,而平井一夫则更加平易近人。
经历过出井伸之和斯金格时代的索尼集团公关传讯部统括部长今田真实认为,平井一夫与两位前任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去一线的次数多得多,不仅仅是工厂,包括合作伙伴和店面,平井都会亲自拜访。“与一线员工直接对话,这是他非常喜欢也经常做的事。”今田真实对《环球企业家》说。
平井一夫认为最高管理者不仅要听取管理层的意见,还要鼓励一线人员自下而上的思考,为此他开放了博客和邮箱,并且乐于积极了解年轻人所思所想。在执掌索尼电脑娱乐业务时,他一直在公司内部定期举办名为“随便说”的活动,如今身居高位,他也会尽量找时间举行各种午餐会。
在内部,平井一夫行事直接。索尼移动北京/台北创新产品设计部总监胜沼润(Jun Katsunuma)向《环球企业家》透露,平井一夫会针对其设计给出非常直接的评价。“有时候我也会挑战他的评价。”胜沼润说。不过,在日常沟通中,平井一夫会坚守一个原则。“1小时的会议中,最初的20分钟我什么都不说,只是听大家的发言。因为我要避免‘平井那么说了,就那么做?吧’。”
有时与员工聊得兴起后,平井一夫喜欢带领大家小酌几杯。他喜欢香槟、威士忌和红酒,但从不喝啤酒、清酒。“他酒量非常大,我们从没有见他喝醉过。”今田真实说。
在今田真实看来,最能体现平井一夫行事风格的是其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他铁腕裁员一万人,并以11亿美元、12亿美元出售纽约总部大厦及东京总部的一栋办公大楼。同时,他还主导了大量资产重组—索尼与夏普合资的LCD项目中的股票被出售给夏普,化学和信息设备集团则卖给日本发展银行。为了完善索尼的业务布局,他收购了美国云游戏公司Gaikai,并注资奥林巴斯,将全球最大的医疗内窥镜生产商收归麾下。
“许多人都认为,改变是困难的,尤其是在大型电子企业,要真正改变自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平井一夫坦言称,“当我知道这些改变必须要做的时候,我就坚持不懈。你必须认识到,你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如果有人不喜欢我的决定?没关系,它就这样了。我从不做欢迎度测试,我是来管理企业的。这看上去不太‘日本’,但生意就是生意,这里面没有私人的事务。”
One Sony
平井曾对索尼内部的整合不力痛心疾首。2013年7月,索尼音乐娱乐大中华区CEO徐毅在北京的一个晚宴上初见到平井一夫,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徐毅于2012年4月担任索尼音乐娱乐大中华区CEO。接任后的一天,他的儿子在上海浦东看到售卖索尼消费电子产品的门店时问:“爸爸,这个是你公司的吗?”这个问题难住了一直在唱片音乐界打拼的徐毅。因为在他概念里,索尼音乐和消费电子是完全不同的业务,在中国,两大业务也分别由不同公司独立运作。
而这正是平井所希望改变的。一个月之后,徐毅被要求赶往北京参加主题名为“One Sony”的会议。当天,包括索尼中国区总裁栗田伸树在内的近20名高管参加了这场会议,内容涉及消费电子、移动、影视、专业产品等各大业务板块。
“这是很严肃的会议,每个成员会做PPT,来介绍自己部门的内容。”徐毅对《环球企业家》说。在平井一夫没有力推“One Sony”战略前,他在其他地区也参加过类似的业务聚会,当时大家只是换下名片,口头聊聊而已。而2012年5月份的“One Sony”会议则是史无前例的严谨、目的清晰,那次会议的主题即是讨论如何促进索尼中国各公司、业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协同合作。
直到此时,徐毅才意识到可以告诉儿子准确答案。
其实,早在斯金格时代,斯金格就力推“Sony United”战略,不过,“One Sony”的概念并未深入骨髓。在《环球企业家》获得的一份内部资料中,平井一夫曾这样解释二者的关系—斯金格提出“Sony United”是因为组织之间有较高的隔阂,首先应打破隔阂。平井认为通过这一活动,集团内壁垒得以逐渐消失,而现在的索尼则应当上下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他因此重新设立“One Sony”的目标。
为了推行“One Sony”,平井一夫首先会和每一个高管谈话,如果对方不能理解,平井就会调整其职位。如果有人接受了职位,之后跟他说没有办法认同“One Sony”理念,“那我真会一拳揍他脸上,我要确保我的员工在我想要完成的事情上,与我完全站在同一阵线。”平井一夫说。
平井一夫甚至成立了一个凌驾于数码相机、电视、游戏机、笔记本电脑和其它音视频产品之上的用户体验部门,并搭建专门负责“One Sony”的内部体系。索尼总部成立了特殊的全球合作部门,该部门的成员会常年穿梭于索尼各个国家、各个公司、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传递信息,以使得各业务部门之间产生互联。平井认为“One Sony”首先推进的应该是各个业务高层对彼此业务的理解。
王亚明对此感同身受。他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努力之下,索尼内部各个公司和部门间的无形壁垒已开始消融。“现在老板支持跨部门合作,很多事情好做很多。”王亚明说。
“One Sony”战略的推进亦是索尼中国CEO栗田伸树上任一年半最重要的工作。在栗田的力推下,像徐毅这样的高层会以两个月一次的频次参加索尼中国的“One Sony”会议,每次均由不同公司来主办。地点有时在索尼北京所在地冠城大厦,有时则在上海的企业新天地,有时则租用酒店会议室。
更深入的了解促成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在一次的会议上,索尼音乐娱乐和索尼移动发现彼此与多米音乐都有合作,两者当即碰撞出一个三方合作方案,即在索尼智能手机上预装多米音乐客户端,多米音乐中就会有索尼音乐的专享。如此一来,索尼音乐内容就可以通过多米融合在索尼智能手机中。这正是“One Sony”战略所倡导的软硬件融合理念—在所有消费电子企业中,索尼是唯一一家拥有强大内容制作团队的公司。但遗憾的是,索尼此前并没有将该资源有效与硬件整合兼容。“之前我们也在做类似的工作,今后更要加强融合的速度。”栗田伸树说。
这正是索尼移动通信大中华区总裁黄国强着力推动的工作。平井一夫曾在中国参加“One Sony”会议。在听完各个业务部门报告后,平井一夫建议黄国强可以尝试让索尼音乐艺人来宣传索尼产品。如今,类似的合作已在进行。例如索尼音乐签约艺人、第一届中国版X-FACTOR“激情唱响”冠军李尚尚在其活动中已开始植入索尼产品。
截止目前,索尼中国、索尼移动之间已有6个项目组正在进行不同层级的资源对接,索尼中国的设计师与索尼移动的设计师已开始着手进行协同设计。王亚明透露,索尼专业集团甚至会向专业用户直接提供消费电子产品。“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王说。
除了产品技术,索尼中国影像业务和索尼移动中国还在销售、市场推广等层面进行资源共享。“索尼移动产品正在跟索尼中国合作,并通过索尼中国在做分销。”黄国强介绍说。
如此行事的最终目的在于打造明星产品。
在索尼全球层面而言,当下最代表“One Sony”特质的产品就是Xperia? Z1手机,索尼将数码影像、电视、音乐等业务部门的优势技术均融入其中。G镜头、1/2.3英寸大型Exmor RS?积层型影像传感器移动版、BIONZ影像处理器移动版来自索尼数码影像的技术;TRILUMINOS?特丽魅彩移动显示技术、X-Reality?迅锐图像处理引擎移动版来自BRAVIA液晶电视的技术。“数码影像部门的同事们不仅仅提供了技术,实际上还与手机部门共同花费时间来开发手机产品。”平井一夫说。
平井一夫除了融合各个业务部门的技术之外,还试图在庞大产品线间实现硬件互联,并为之搭建一个生态系统。例如通过NFC“一触连接”技术,索尼手机与音响一碰就能实现连接,手机和遥控器一碰即可将手机中的视频内容转至电视。
为了监督执行效果,平井亲自拟定激励考核机制,这也是他视之为最重要的工作。“你做出的贡献也许并不体现在盈亏增长或是对本部门贡献上,
和乔治·克鲁尼的处境颇为相似的是,
2012年,平井从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手中接过权杖,这是滴水成冰的一年。
在一些悲观主义者看来,以索尼、夏普、
以往类似的窘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平井一夫亦能感受到索尼强大的辐射力,
索尼曾在2007年迎来史无前例的登顶时刻:887 亿美元销售额、近37 亿美元净利润。上述两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索尼衰退的迹象在更早时已出现,平井一夫即是亲历者。“
出井伸之离任后,斯金格接任并开始复兴索尼。
但他很快展露头角,在负责索尼全球游戏业务期间,
拯救这一切的秘诀在于平井一夫的口头禅:“变革”。
变革实属不易,索尼正内忧外患。
究其原因在于索尼多年的顽疾,各业务部门割裂,各自为政,
如今,平井一夫必须超越斯金格—打破内部壁垒,
与斯金格相比,平井一夫最大的不同是更强调行动力—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在平井一夫的设想中,2012财年是防守之年,
批评也随之而至。
“我不想否认我们二季报情况并不漂亮,我了解这一点,
平井一夫热切希望2013年财年索尼电子业务能实现整体盈利。
美国式日本人
平井一夫必须改变索尼的文化。关于这一点,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向《环球企业家》感慨称,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执行效率。平井一夫向《环球企业家》坦言,
索尼必须打破“鸵鸟政治”—平井一夫是不二之选。
54岁的平井一夫生于日本银行职员家庭,小学在纽约就读,
那段快乐的时光塑造了他的择业理念。平井一夫的理想是“
有一件事令其印象深刻。1984年4月2日,
除了紧张,这也源于平井一夫的成长经历多在美国,
经历过出井伸之和斯金格时代的索尼集团公关传讯部统括部长今田真
平井一夫认为最高管理者不仅要听取管理层的意见,
在内部,平井一夫行事直接。索尼移动北京/
有时与员工聊得兴起后,平井一夫喜欢带领大家小酌几杯。
在今田真实看来,
“许多人都认为,改变是困难的,尤其是在大型电子企业,
One Sony
平井曾对索尼内部的整合不力痛心疾首。2013年7月,
徐毅于2012年4月担任索尼音乐娱乐大中华区CEO。
而这正是平井所希望改变的。一个月之后,
“这是很严肃的会议,每个成员会做PPT,
直到此时,徐毅才意识到可以告诉儿子准确答案。
其实,早在斯金格时代,斯金格就力推“Sony United”战略,不过,“One Sony”的概念并未深入骨髓。在《环球企业家》
为了推行“One Sony”,平井一夫首先会和每一个高管谈话,
平井一夫甚至成立了一个凌驾于数码相机、电视、游戏机、
王亚明对此感同身受。他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努力之下,
“One Sony”
更深入的了解促成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在一次的会议上,
这正是索尼移动通信大中华区总裁黄国强着力推动的工作。
截止目前,索尼中国、
除了产品技术,索尼中国影像业务和索尼移动中国还在销售、
如此行事的最终目的在于打造明星产品。
在索尼全球层面而言,当下最代表“One Sony”特质的产品就是Xperia? Z1手机,索尼将数码影像、电视、
平井一夫除了融合各个业务部门的技术之外,
为了监督执行效果,平井亲自拟定激励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