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2007

Arch @ 安藤忠雄旋風 是神話,還是文化?



萬人擠爆小巨蛋只為親睹大師風采

6月9日,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來台公益演講,創造萬人演講會的盛況與一陣「安藤旋風」。 在旋風的背後,我們除了看見大師風采,是否也看到台灣社會所潛藏醞釀的文化力量呢?
二○○七年六月九日,下著雨的傍晚,萬人湧進台北小巨蛋體育館,共同期待他們心中共同的偶像到來。「Ando! Ando! Ando!」,隨著愈來愈振奮的呼喊,活動主角宛如巨星般登場,在熱情的掌聲中,他登上講台,以招牌的沙啞嗓音開口對群眾說:「晚安,我是從大阪來的安藤忠雄。」沒錯,這不是什麼國際巨星來台開演唱會,而是一位日本建築師的演講活動。只不過這位建築師是安藤忠雄,就讓一切變得不同。


奮鬥的人生哲學感動普羅大眾

主辦單位台灣東陶企業(TOTO)指出,一年前策劃這場萬人公益演講時,還擔心聽眾不夠。但今年四月初公布消息,一萬多張的票即索取一空,四月底有一萬三千人等待後補,到了活動開始前,報名者已經暴增為三萬四千多人。原本九成以上票券可免費索取,但在報名人數爆炸的情況下,變得一票難求,拍賣網站上甚至喊到一張票四千八百元的價格。連安藤自己都不諱言,這是他此生做過最大規模的演講。如此現象似乎讓人難以理解,連台北市長郝龍斌上台致詞時也不禁脫口說出:「為什麼台灣這麼多人迷安藤?」

台灣人比日本人還迷安藤忠雄。有論者認為,這又是一次台灣人愛湊熱鬧的造神運動;也有人說,安藤這般世界級建築師是台灣人新的心靈導師。安藤忠雄究竟魅力何在?

傳奇性背景,是安藤忠雄成為大眾偶像的原因之一。只有高中學歷、做過拳擊手,靠苦讀學習建築知識,靠每一件案子的競圖累積實力。因此能夠說出:「沒有奮鬥過的人生,感動是不會產生的」以及「不能在沒有做好防守的情況下就攻擊」等話語,每一句率直的話語,對追求夢想的人而言,非常具有勵志效果。演講主持人暨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指出,多數國際建築師的出身似乎都與我們的生活有些許落差,但安藤忠雄那奮鬥的人生,打動了人心,也使他成為了idol(偶像)。

九○年代之前,安藤只是一位小有名氣、背景特殊的地區性建築師。然而從一九九一年起,安藤開始獲得一系列國際獎項,一九九五年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聲望瞬間達到巔峰,從此成為一則建築界的神話,剎時間比下其他建築名師,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的建築大師。劉育東說:「與其他建築大師相較,安藤已經成為一位走出小眾、走入大眾的文化界意見領袖了。」

作品既新且舊揉合東西方哲學

而創造這一次「安藤忠雄旋風」的背後力量,是台灣社會積蓄了五、六年之久的美學改造工程。

劉育東觀察到,二○○○年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為一般人所寫的建築書籍、或是任何一場針對社會大眾的建築講座,當時的建築知識被視為工程與藝術的專業,無法在主流的文化藝術場域中有立足點。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成人自我教育興盛,包含出版業與旅行社紛紛推出針對非建築專業人士所設計的系列產品。

影響所及,建築業也開始迎向美學浪潮。獨立策展人胡朝聖,曾為忠泰建設策劃了兩次「明日博物館」活動,讓樣品屋變身為美術館。他曾在受訪時指出,台灣建設業者也察覺消費者對於品味的要求愈來愈高,因此愈來愈多建案結合美學與藝術話題,以提升附加價值。

劉育東說,安藤的作品既新又舊、既東方又西方,多重性的「雙重要素」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深入普羅大眾的主要因素。安藤善用清水混凝土材質,空間蘊含東方禪意,然而光影營造的功力直逼西方建築大師。樸實而有古意,而純粹的方與圓又十分具備現代感。更有趣的是,他的兩大名作「真言宗水御堂」與「光之教堂」,前者是以在屋頂種植水蓮花而聞名的廟宇,後者是讓光線透過牆壁上十字形開口塑造的幽微神聖教堂,不同宗教的信徒,同時可以在他的建築中得到力量。「這些多元卻又相反的要素,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作品中擷取想要的元素。」

實踐大學教授李清志在他所撰寫的《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一書中指出,安藤忠雄的建築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極大的原因是現代都市生活的複雜與壓力,常使得現代都市人喘不過氣,企盼找到心靈歇息的空間。而安藤的作品總是能在混亂環境中,從建築裡創造自然意境。在鄰近大自然的環境裡,他則向自然開放,讓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樸素風格慰藉緊張的現代人

「安藤忠雄這四個字已經是一個品牌了,」李清志以受到全世界歡迎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品牌效應比喻,無印良品強調樸素、純淨、原味的風格,讓亞洲人能從每日的疲勞轟炸中得到慰藉。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乍看之下或許平淡,卻充滿寧靜與哲思,連一般人也能感受。

在這場演講中,安藤忠雄以直率的言語敘述自己的奮鬥歷程、對於環境保護的呼籲,以及對於教育的理念。對已經熟悉安藤的建築界前輩而言,內容或許不夠新鮮,但台灣年輕設計師卻獲得不少啟發。飛利浦資深設計師周育潤目睹萬人演講會的盛況,他覺得一位建築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創造這種程度的社會影響力,對於從事設計的他,非常具有鼓舞作用。

曾經獲得首屆無印良品設計獎銀獎的張宥喬,對於安藤鼓勵年輕人不要被環境限制,不要跟著別人安排好的路走,否則就會成為半調子,印象深刻。

生於大阪、長於大阪的安藤忠雄,在演講活動上不只一次提到,感謝大阪人民給他成名的機會,表現他對大阪深厚的情感。原因在於他一開始成立自己的事務所時,很難有機會從學閥橫行的業界脫穎而出拿到案子,只有家鄉的居民願意給他小件的委託案。這些私人住宅建案雖然預算低、空間狹小,但安藤卻能做出足以傳世的作品。以住吉的長屋為例,是六十五米空間上的兩層高混凝土住宅,為他拿下第一個大獎,也是最讓安藤迷回味與談論的作品。於是庶民的大阪與奮鬥的安藤,便成為城市與建築師互相輝映的最佳典範。

因此當安藤成為舉世知名的建築師後,每天都有許多委託案上門,而九九%的國外委託案他都會拒絕,只挑一、兩件案子做,但只有來自大阪的案子他從不拒絕,這是他對家鄉的一種回饋。對於世界各國的粉絲、甚至旅行團業者而言,安藤的作品在關西地區高度密集,規劃「安藤忠雄之旅」也比其他主題式建築旅行更容易。

無論你是不是安藤迷,不管你覺得台灣社會需不需要一位新的英雄或偶像。這場「安藤旋風」背後的省思是,給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機會,我們才可能培養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大師。


@數位時代》撰文=賴珍琳

Fashion @ 時尚名牌 不再迷信大牌設計師

年輕貌美的古馳創意總監弗莉妲‧吉安尼尼(右)六月十四日在紐約市舉辦的「古馳二○○八年休閒服裝展」,與模特兒合影。美聯社

過去,所謂的時尚名牌,都有大牌設計師界定與加持,像YSL聖羅蘭、Gucci古馳、Celine、Givenchy紀梵希、Chloe,都有家喻戶曉的專屬設計師,如湯姆福特、麥可寇爾斯、亞歷山德麥昆、史泰拉麥卡特尼,但這種現象現在正逐漸打破。只要製程夠嚴謹,名牌依舊是名牌,設計師就不見得非是耀眼明星不可。
這些大牌設計師每年的確為所屬品牌創造十億美元以上的豐厚利潤,但他們的報酬也高達數百萬美元,他們工作的格局大,日常的排場也不小。他們不光是奢華時尚的創造者,本身簡直就是時尚的表徵。
如今,名流時尚設計師已不再被當成寶,也像Christian Dior在二○○○年砸重金網羅聖羅蘭知名男裝設計師何迪史立曼尼的手筆,已成絕響。
現在的豪奢品牌會精打細算,從大品牌的眾多助理中挑選年輕優秀,又肯埋首苦幹、對名利不斤斤計較的設計師。
古馳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羅伯‧波列特說:「我們沒有必要引進明星設計師,因為明星設計師自己成為品牌,這是我們要扭轉的現象。品牌本身才是英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只為這個品牌。」
古馳創意總監弗莉妲‧吉安尼尼就是標準典範。這位年僅卅四歲的義大利美女,時尚學院畢業後加入羅馬名牌Fendi團隊,擔任飾品部助理。她在Fendi期間設計的長方形手提包baguette bag搶手,業績暴漲。
六年後,吉安尼尼投效湯姆福特的古馳團隊,擔任手提包設計總監。並在二○○六年初福特離開古馳後擢升為總舵手,連三季推出的復古服飾和手提包博得媒體好評,產品賣得嗄嗄叫。
吉安尼尼色彩艷麗的花紋系列配件,靈感來自古馳一九六○年代為葛麗絲王妃設計的領巾,獲得空前成功,為古馳創下亮麗業績。光是二○○六年,古馳營業額就高達廿一億歐元(台幣九百卅億元)。
@2007/06/28 聯合報

6.26.2007

東方創意解碼@Trend



韓國三星的品牌價值超過日本新力,成為亞洲科技業第一﹔
以極簡風格著稱的日本無印良品,如今行銷歐亞美三大洲﹔
泰國知名的布袋蓮手工家具驚豔全球,引領十年大流行……。

不單單是西方人對東方美學、設計創意的來源感到好奇,
亞洲人自己,也迫切地想解開自己身上的創意密碼。

這些亞洲最厲害的右腦、未來在追逐的人才,
如何能破除創意的屏障,讓新的可能性源源不絕地進來?

「久違了,東風。」
這句話出自台灣設計師陳俊良那張奪得二○○二年法國「國際海報沙龍獎」首獎的海報,極大的留白,海報上就是兩支毛筆擺在一座梨花樹枝上,陪襯的英文題字是「the wind, from east crystallizes the world with a new perspective」。

這張自全球八千多個設計師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海報,宣示了久違的東方設計風格,即將席捲而來。
事實上,就在二○○二那一年,韓國的三星電子在美國IDEA設計獎中連得五項大獎,設計實力開始引起國際重視;三年後,根據InterBrand的全球品牌價值調查,三星的品牌價值正式超過日本新力,成為亞洲科技業第一;去年,三星持續站穩世界第二十大品牌,品牌價值一舉衝破一百六十億美元。
「三星是亞洲除了日本企業之外,第一家利用設計力量,翻身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代表,」美國《BusinessWeek》如此形容。

乘著設計的翅膀起飛的亞洲企業,當然不僅是三星。

亞洲企業乘著設計翅膀起飛

以極簡風格著稱的日本無印良品,如今已行銷全球十五個國家,表現最佳的前兩名海外市場,分別是英國與台灣。

這個營業額達十三億美元、歐亞通吃的日本品牌,今年正式進軍美國,在紐約曼哈頓的大型旗艦店引起IKEA、GAP嚴陣以待,沒有人敢小看它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即使是精品大牌CHANEL、GUCCI,也在「世界品牌實驗室」調查的「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品牌」排行榜中,輸給無印良品。

被《時代》雜誌形容為「風格之境」(Land of Style)的泰國,則是以另一種溫柔純樸、自然清簡的生活美學理念,緩緩站穩世界設計舞台的一席之地。
泰國知名的布袋蓮手工家具,曾自九○年代中期,驚豔全球家具業,引領十年大流行。因為歐洲人愛極這種自然材質、精緻編織的東方手工家具,包括頂級家飾品牌如Fendi Casa都爭相採購,布袋蓮家具出口到世界四十個國家,年營業額突破一億台幣。

這是一個東學西漸的時代。
受到義大利知名家飾品牌Alessi邀請設計茶具的香港設計師張智強曾分析,現在亞洲市場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西方人就會來多觀察亞洲,看看東方人會用哪些不一樣的做法,「西方人看東方的態度和過去已有很大的不同。」

猶記得義大利重量級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前年訪台時也說,「亞洲以製造業起家,歐美國家放棄製造已經很久很久,因此亞洲的設計創意能結合製造、運籌的基礎,創意的觀點更加多元,這是歐美無法擁有的。」
不單單是西方人對東方美學、設計創意的來源感到好奇,亞洲人自己,也迫切地想解開自己身上的創意密碼。

二○○六年底的香港第五屆「設計營商周」,聚集了七十名來自二十多國的設計師,吸引超過三萬人聽講、觀賞設計展覽;甫來台發表演講的日本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以一人之姿,就號召了上萬聽眾。
大家都想知道,這些亞洲最厲害的右腦、未來在追逐的人才,是如何能像劇場藝術家賴聲川在暢銷書《創意學》中所說的,「破除創意的屏障,擴大自己的心靈空間,讓新的可能性可以源源進來。」

東方創意密碼1 圓融之美

日本設計泰斗杉浦康平是在去了一趟當代設計重鎮德國之後,才打通了自己創意心法的任督二脈。
在去德國之前,杉浦康平的設計盡是西方風格,但在見識了德國對理性主義的極致追求後,開始意識到自己血液裡強烈的「東方性格」。
在東方,沒有非黑即白的美學判斷,許多「曖昧」的理解反而更美,對美學的觀點也更寬容迷人。
即將由《天下雜誌》出版的《創意亞洲現場》一書,深刻描寫了杉浦康平體會到的東、西方美學的差異:

歐洲的藝術「孤單」、「冷徹」,較理性也較排他,自我意識強烈。相較之下,東方美學比較不那麼自我,因為自我之前還有大自然、上天、家族的情感與友愛。
也正因為如此,東方設計往往散發出圓融的美感,在高壓競爭的現代社會裡,更能打動人心。

東方創意密碼2 掌握傳統精髓

杉浦康平像是個美的哲學家,畢生致力於研究亞洲各地的圖像造型。他想知道,為什麼亞洲有那麼多對稱的造型?為什麼漢字是方形的?為什麼許多漢字看起來就有「表情」?
「我們的前腳代表未來,後腳代表傳統,只有後腳站穩,前腳才能邁開。但是現在年輕人往往只記得前腳,後腳的傳統大半都忘記了,」杉浦康平感嘆。
傳統,曾是某個久遠時代裡最傑出的創意、最新潮的理念、最被狂熱追求的對象,只待後人能不能從中找出端倪。

香港設計教父靳埭強,是另一個既能掌握傳統精髓、又能不落俗套的創意家。他為中國銀行設計的行徽,用現代設計手法把古錢和「中」字結合,同時又表現出「天圓地方」的中國宇宙觀,被認為是融貫東西理念的經典之作。

東方創意密碼3 表達自己

他在面對《創意亞洲現場》一書作者官振萱的訪談時直言,「要懂得提出問題,也要懂得回答問題,『永遠帶著問題意識』對思考的鍛鍊非常關鍵。現在很多年輕人看美的東西看完就算了,不去問為什麼,再深層的理解就停止了。」

對靳埭強而言,創意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尋求突破的人生觀,「如果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思想,是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設計師。」
就是這一股想要「表達自己」的堅持,讓台灣設計師蕭青陽,不肯聽從唱片公司的建議,只在唱片封面放上美美的歌手照片,而是不斷探詢音樂的本質,要讓設計出的唱片封面,從視覺效果一看就彷彿有了聽覺的魔力。

二○○五年,蕭青陽設計的「漂浮手風琴」專輯,入圍美國音樂界最重要的獎項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唱片設計包裝獎」,擊敗全球兩萬多張參賽作品,成為最後五名入圍者之一。

今年下半年,美商蘋果電腦將為蕭青陽出版作品集在歐美上市,請他從過去八百多張設計過的唱片封面中,選出一百零一張,細細訴說自己的創意脈絡。
原來,以設計iPod、iMac著稱的蘋果,也開始想要更了解它的亞洲創意使用者、認識不同於歐美的設計能量,就邀請了蕭青陽,做為另一個跨界交流的合作對象。

「今後的經濟,不再是生產技術的競爭,而是文化層面的競爭,這才是未來的大局面,」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在去年來台時曾如此表示。

尋找企業靈魂

面對這個大局,即使強壯如三星,也得加緊腳步。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給旗下設計師的目標,除了要能「想像未來世界」,還要能「形塑三星血統」,因為無法表達企業靈魂的產品,也不會真正走進消費者的心中。

台灣的品牌或許至今尚難與三星匹敵,但尋找企業靈魂、希望消費者一眼就認出自己的心一樣急切。華碩電腦副董事長童子賢就指出,工業設計不是在塑造虛假的品牌幻覺,而是從材質創新到工法獨特去打造出簡潔耽美的時尚產品。
當BMW都宣稱自己不是做汽車、而是做「展現車主對品質要求的移動藝術品」時,全球市場的競局,早已從工業產品變身為藝術精品。

去年連續獲得德國iF、德國reddot與美國IDEA三大世界設計大獎金獎的大可意念傳達設計總監謝榮雅,今年已不再主動參加相關國際設計競賽。謝榮雅認為,「因為那是西方的標準,我相信我們已經到了足以自我肯定的時刻。」
亞洲市場的成長、政經實力的崛起、全球化下加速的文化混血,都讓東方的創意設計能量煥發不同於以往的光芒。

「版圖已經開始向我們轉移,現在就看我們能不能把握,做出撼動世界的設計,」謝榮雅說。


@天下雜誌2007-06-22/文/馬岳琳

People @ 杉浦康平來台:封面即臉孔


日本設計鬼才杉浦康平,來台發表新書。
記者陳瑞源/攝影

「書拿到人的手中,就是活的!」杉浦康平把玩手中的書,一下把它湊進鼻子嗅聞,一下翻動書頁發出聲響。「書應該觸發人的五感!」杉浦認為,書不該是靜止的,而該像樂器發出樂聲一樣,讓周圍的人和環境都為之震動。

有「日本設計鬼才」之稱的杉浦康平,昨天來台為新書「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誌設計的半個世紀」舉行發表會。杉浦曾設計超過兩千冊的雜誌,以及超過兩千冊的的書。

杉浦學建築出身。常有人問他,設計建築和書有什麼不同?杉浦表示,書和建築對他來說都是立體空間。他設計書的每一頁,就像建築師設計房子的每一個樓層,在每個角落隱藏驚喜。

設計日本雜誌「銀花」時,杉浦讓封面上的照片和雜誌,都和地球軸線一樣呈現二十三點五度角的傾斜。他說,當讀者把雜誌左轉右轉,「銀花」的封面既撼動讀者的五感,也隱藏著宇宙和地球的神秘連結。

杉浦曾研究中國古代醫學。他表示,中醫認為「臉」可以看到一個人五臟六腑的活動,讓他重新思考「封面」的意義。最後提出「封面即臉孔」的概念,主張封面必須反映整本雜誌的內容。

「西方的書是石的文化,東方的書是樹的文化。」杉浦認為。西洋的書是由裁切過的紙組成,每一頁紙都是獨立、切斷的存在。東方的傳統書籍裝幀則是一種連續的概念,將紙摺起再展開閱讀,或像卷軸一樣展開。這符合東方「一」的概念,萬物都在「一」裡頭,息息相關。

因此,杉浦將「書」當成一個整體,在設計中同時展現空間性與時間性,「我想創造一種生生不息、萬物流轉的旋律,讓讀者一輩子都能感受到這個旋律!」這是他做書的哲學。

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一九三二年生於東京,東京藝術大學建築系畢業。一九六○年代開始著手雜誌、書籍設計,一九八二年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一九八八年被授與日本國家紫綬帶勳章。他也是研究亞洲圖像的第一位學者,著有「造型的誕生」、「亞洲的圖像世界」等書。

@2007/06/26 聯合報 /陳宛茜

6.25.2007

Thinking @ 讓腦筋靈光的思考習慣

沒有人會懷疑,「思考型工作者」的時代已經降臨,但你是否經常覺得腦袋渾沌,思緒枯竭?
看看「出版界金頭腦」郝明義與新科世界棋王周俊勳,如何透過不同方式,建立靈動充沛的思考力。

大塊文化董事長 郝明義 用懷疑+閱讀打通任督二脈

總是在出版界創造驚奇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最近又寫下一項個人紀錄:他剛完成的新書《越讀者》,雖然醞釀7年,但神奇地只花了8天就完成初稿。「沒有越界不成閱讀,」面對洶湧而來的資訊流,郝明義大膽預告一個「越讀者時代」的來臨。
郝明義8年前出版的《工作DNA》,字字珠璣睿智,至今仍對許多人影響深遠。然而,郝明義的思考效率顯然更令人咋舌。

對郝明義來說,思考的本質是什麼?
「沒有任何人比笛卡爾講得更好。『我思故我在』的『思』,指的是懷疑,」郝明義解釋。對任何習以為常的觀念、行為方式,都應該保持懷疑,懷疑不是唯一、最適的解答,轉而搜尋其他的可能。
「好奇——懷疑——求解」的過程,霸佔了郝明義人生極長的時間,而且他駐足思考處,也真的就是一般人覺得理所當然,根本沒什麼需要多想的地方。

1個字,困擾10年

光是「策略(strategy)」這個字,竟然整整困擾了郝明義將近10年。
1988年,郝明義當上時報出版公司的總經理。要扛營運責任,「策略」當然是標準配備。只是,「日常工作跟『策略』的分界到底在哪裡?」總在不疑處有疑的郝明義,開始整天心頭縈繞著這個問號。

他拼命研究各種企管理論,但怎麼看就是不滿意。直到1995年,郝明義終於得出結論。「策略就是不以一時勝負為勝負,」郝明義笑著說,「定義不弄清楚,沒法覺得我是在做總經理,」他這才如釋重負,更篤定地走出經營之路。

「策略」之外,包括「流行」、「娛樂」這些字彙,都曾引動郝明義長期的困惑。他總要在腦袋裡不斷交互詰問,一再推翻之前的理解,可也因此得到精采的詮釋。像《越讀者》這本書,同樣是他追索「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後,組織各種片段思維催生出的創作。
事實上,閱讀始終是郝明義思考時最仰賴的資源之一:「閱讀讓你思考,一旦你啟動思考,又得回頭去找更多能幫助思考的閱讀,」郝明義說明。因此,「千萬不要只選讀來輕鬆舒暢的東西,」他認為。閱讀帶點難度的作品,譬如經典,才能提升腦力。
筆記就是我的大腦紋

筆記則是強化記憶的利器。郝明義喜歡在書上密密麻麻地劃線,精采處打星號,旁邊還加註「5」表示「5顆星」。「你不可能把每本書都看完,但要知道每本書的價值在哪裡,」他累積60幾本筆記本,寫滿讀後感與相關隨筆。郝明義戲稱,這是他的「私人大腦紋」。
郝明義很喜歡透過「閱讀、理想、夢想」6個字來談:「閱讀常為我們開啟一扇理想與夢想的窗戶,但它們也可能反過來,當你思考如何跨越現實與理想的鴻溝時,閱讀是找到路徑最重要的工具。」
這項工具還有個很棒的特性,「書最微妙就是:你永遠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現,天哪,它就等在那裡!」郝明義帶著一種「高人」般的微笑說。

LG世界棋王 周俊勳 翻慣性,隨時都用新的方式贏

27歲的周俊勳笑起來很靦腆,是個典型雙魚座、細緻又感性的大男生,跟他那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周9段」實在不大搭軋──雖然,台灣從1979年成立職業圍棋制度以來,唯一的9段棋士的確就是他。
6歲開始學棋,周俊勳至今拿下35個冠軍、6個亞軍,最佳戰績當然是勇奪第11屆LG盃世界棋王,成為新的「台灣之光」。

圍棋是種古老又深奧的藝術,黑白子間的攻守進退,除了雙方鬥智,更考驗理性、耐性、對未來預期的準確度。所謂「圍棋式的思考法」,指的就是一種長期觀點:看得愈遠,現在做決策的成功機率就愈高。
做為棋王,周俊勳如何建立思考力?
周俊勳的記憶力很好,7歲就記住1,200多種棋譜。各種高手的棋形堆疊在他的潛意識裡,只要棋盤出現相似的布局,他很自然就會下出接近高手思維的好棋。

用轉變棋風克服低潮

但要成為頂尖的棋士,光靠博學強記還不夠。靠著10次以上「瓶頸──突破──瓶頸──再突破」的起伏煎熬,他才練就一身功力。
「每次大幅度進步前,都會先陷入低潮,」周俊勳描述:「腦袋突然間就卡住了,」連過去有用的戰略也跟著失效。
這時候他採取的策略,是「轉變棋風」。聽來簡單,對棋士來說,卻是思想上的大工程。
「棋風」指的是下棋時一貫的走向與偏好,就像武林宗派,代表一種風格、哲學,也是一種思考模式。

在周俊勳學棋的生涯裡,有幾位關鍵大師,各自傳授給他不同的棋風。像他9歲拜在戴嘉伸7段門下做住宿弟子,戴嘉伸的棋風犀利,擅於攻擊侵略,有一陣子,周俊勳下棋就用刻意挑釁來累積勝利。
然而,晉級過程中,他慢慢發現,直線式的戰鬥讓他不進反退。於是10歲時,周俊勳又到林聖賢7段家裡住了半年。林聖賢重視全局判斷,不拘泥局部得失,讓周俊勳有了新的啟發。

12歲到成都跟著大陸名師、成都棋院「西南王」宋雪林學習,則是另一個重要轉捩點。宋雪林教他「棄子」,「尋求對方的弱點,不一定只有決一死戰,」周俊勳說。透過大膽、有計劃的放棄某些棋子,後來反而能得到更大的優勢。
棋風沒有絕對的好壞,但是,每多學一種棋風,周俊勳就像又多出一種選項,推翻熟悉的思考慣性:「原來棋也可以這樣下。」通常他能因此超越先前比自己更強勁的對手。
從檢討中學習

不過,要補足思考盲點,光靠「聽」是沒用的。「錯誤會一犯再犯,」周俊勳必須每天不斷跟老師對弈,局後重新演練檢討,找出敗著。他一天花在下棋的時間,幾乎都超過10小時,連坐車、走路,腦袋裡也被棋盤塞滿。
目前他比較偏向務實、快速的棋風,「這是我自己找出來的,找到喜好才能發揮潛能,」周俊勳帶點頑皮地說:「不過以後還會改變。」
他喜歡每次都用不同的方式贏──周俊勳的思考力就跟他的未來一樣,還有無限的可能。


@Cheers雜誌/2007-05-30

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Arch

以日本仙台媒體館、東京表參道TOD'S、銀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等持續力作,在世紀交替之際讓世人驚豔不已的伊東豐雄,其事務所團隊歷時近二年共同創作、討論、編寫,將其設計作品及思想真髓濃縮而成的精華小書!

雖然只能說是終於抵達了未知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

── 伊東豐雄 Toyo Ito

完成於世紀交替之際、成果令世人驚豔的仙台媒體館,被西方媒體譽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築,也將伊東豐雄推上了全球建築矚目的光環,就在這接下來近10年間,伊東陸續展現出讓人持續注目的豐沛創作能量: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臨時性建築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時尚建築力作: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及銀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築勝地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日本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盛宴中,其實開展描繪出的,即是沿著其建築論思維持續演化的的歷程。

伊東豐雄東京大學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當初代謝派先鋒的菊竹清訓門下,不久之後獨立創設Urban Robot事務所(1971),從事建築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伊東早期所提出作為「風之變樣體」之建築的輕構築思想、模糊內外境界而誘發流動的透層建築論述、作為建築形態生成機制的設計演算法、能因應建築計畫作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閱讀出伊東建築論進化的軌跡。

伊東表示,建築是非線性的偶發事件,是多樣而充滿變化之場所的連鎖,同時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統的一個自動成長程序的存在。於是從探索建築的角度上來說,在面對一個仍舊充滿無限可能的現在,仍耽溺在純粹幾何型體的堆疊與基於機能層面上的滿足所達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夠的。

設計於1995年、完成於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以13根管狀空間所形成的支柱和樓板所構成的新多米諾系統瓦解空間層級與中心性、模糊空間表裡、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挑戰了原本現代建築的定義;接著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設計演算法所創作出來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參道TOD’S與銀座的MIKIMOTO以皮層作為主要結構系統及設計表現的一系列嘗試;以及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樂趣,能夠誘發動作,並讓人能夠更直接以身體的感覺來體驗的空間提案──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對於流動性的追求與探索作出更成熟的總結,而朝著進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為了要與讀者們共同分享這一份思想,伊東及事務所的年輕同事們,試著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作者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使用大量的圖板與照片,並添加簡短的解說,構成了這部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作者簡介

伊東豐雄 Toyo Ito
1971年成立個人事務所,重要作品包括東京的「White U」(1976)與伊東自宅「Silver Hut」(1984)、橫濱的「風之塔」(1986)、「長野縣立美術館」(1993)、「秋田縣樹海體育館」(1997)、「仙台市宮城圖書館」(2001) 、「仙台媒體館」(2000)、「松本市民藝術館」(2004)、「Island City」(2005)等。近年來伊東豐雄除了在日本的業務之外,也有許多歐洲的設計案,包括倫敦的「Brugge Pavilion」(2002)與「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2002),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有位於阿姆斯特丹的「Mahler 4 Block 5 辦公大樓」、位於巴黎的「康亞傑醫院」(Hospital Cognacq-Jay),以及位於西班牙托拉維亞(Torrevieja)的休閒公園。2005年伊東豐雄同時贏得台灣「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及「高雄2009世運會主場館」國際競圖首獎。在2002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伊東豐雄獲得第八屆國際建築展NEXT主辦單位頒發的終身成就金獅獎。

伊東豐雄的著作則包括《風的變樣體》(青土社)、《透層建築》(青土社)、《伊東豐雄/輕盈結構的細部》(The Detail of Light Structure)(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建築:非線性的偶發事件 從smt到邁向歐陸》(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及《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中譯本:田園城市)等書。

@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

6.18.2007

要樂活,從LOHAS開始@LOHAS

日本小女孩在高樓林立的東京鬧市種下稻秧,體驗自然。(路透社資料照片

最近媒體上經常出現「LOHAS」(中譯「樂活」)這個字,很多人覺得這是個時尚名詞,又不是十分清楚它確實的意思。

其實LOHAS是1998年美國社會學者針對全美十五萬人調查後發表的字彙,是由「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直譯是「健康與永續的生活形態」。這種生活形態希望自然和人類共存,同時在生活上優先考慮健康,並維護地球環境。

LOHAS既不是時尚,也不是流行。它是掌握地球重大變化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反而擔心它成為一種稍縱即逝的流行。

一方面為地球著想,一方面過著舒適健康的生活

LOHAS和現有強調環保的生活方式稍有不同,我們不再需要為環保而犧牲,過著嚴苛、拘謹的生活。而是一方面為地球著想,一方面過著舒適、健康的生活;不論對人或地球,這都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

LOHAS在發源地美國有五個方向:

一、永續的經濟(再生能源、公平交易、住居和大廈綠化、替代交通方法、社會責任等)。

二、健康的生活形態(有機食物、補給品、天然化妝品、個人看護等)。

三、另類醫療(全人照顧醫學的疾病預防法、促進健康法等)。

四、自我開發(瑜伽、健身、有益身心產品、自我啟發等)。

五、合乎環保的生活形態(環保產品、不傷害環境的環保家電、有機產品、資源回收、環保地方之旅等)。

我們常聽到「健康從飲食做起」,可是你有沒有試著好好觀察自己身體狀況和飲食的關係?

發明磁碟片聲名大噪的中松義郎博士,用照片記錄三十五年來他吃下的東西,再分析身體狀況的變化,結論是「身體狀況不好時,應該和從當天起回溯三天吃的東西有關」。

打造健康身體的理想飲食該怎麼做呢?近年大行其道的「生機飲食」,在古希臘語裡指「健康的長壽法」、「偉大的生命」。生機飲食強調:

一、一物全體:用一整個食材,幾乎不削皮,讓人體吸收所有食材的營養。

二、身土不二:人體和那個人住的環境關係密切,所以吃的主要是當令食物、自己居住地生產的食物。

三、陰陽調和:思考食物的陰陽均衡,例如想想這種食物會讓身體熱還是冷,再依照季節、體質和健康狀態調理。

四、使用有機食材:使用不含食品添加物或農藥的食材。

看起來很難,可是各位可以想像,以前老奶奶替我們做的日式餐點中,蔬菜和豆類食品很多。日本人那麼長壽也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我為了學習「生機飲食」而造訪生機飲食教室,上課的菜單是「牛蒡絲水煎肉」、「乾燙青菜」和「海帶芽豆腐沙拉醬」。菜名看起來簡單,但都是最適合體驗生機飲食精髓的料理法。而且細細品嘗蔬菜本身的味道,會感到很滿足。整體而言味道清淡,但因此重新認識蔬菜的味道,例如我赫然發現南瓜原來這麼甜。我們下鍋前不必削掉蔬菜的皮,相反的,甜味都凝聚在皮的附近。
細嚼慢嚥,光是改變吃東西的方法也有效

提到均衡,我自己愛吃魚,每天喝少量的酒,也愛吃乳酪等乳製品。如果每天只有吃這四種食物群,會覺得很無趣,生機教室講師建議:「你不需要一下子改變整個飲食習慣,只要從能力可及之處開始就好,你的身體一定會一點點逐漸改變。」

「我的學生通常只要三個月,連臉部和身體的動作都會變得不一樣。臉會變小,肌膚也變漂亮,眼睛看起來比較大,表情比較柔和,動作也變得俐落。」老師的話我聽了半信半疑,可是老師們的肌膚看起來真的很光滑。酷愛美食的我也辦得到嗎?

「寧願吃魚不要吃肉;寧願吃白肉魚不要吃紅肉魚;如果不愛吃糙米,可以先放八分糙米就好。如果可能,請盡量試試看。而且你試著細嚼慢嚥,光是改變吃東西的方法也會有效。」

生機飲食不但對身體好,還對環境好

大家不要把樂活看得很嚴肅,時時刻刻想著「我非這樣做不可」。各位最好從自己有興趣的工作開始嘗試,嘗試的同時還能「從中得到樂趣」。飲食也是一樣,一步一步來,從吃的東西就可以感覺到自己身體逐漸改變。這種改變的累積很重要。

生機飲食不但對身體好,還對環境好,因為我們會吃下蔬果的皮,廚餘也會減少。而且買有機食材,可以避免農藥和化學肥料傷害土壤,能支持農業永續經營。因為不太使用油,也能把洗碗精的用量降到最低。身體健康可減少不必要的化妝品錢和按摩的費用,醫療費用也減少,這些也可以說是環保的行為。

癒療都市生活的「屋頂綠化」

暖化現象愈來愈明顯,夏天一年比一年熱。以前夏天晚上很熱的時候,我會開冷氣,實在熱得受不了的時候,會從二樓搬到地下室的和室睡,不過我還是在想,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對策。

於是我決定實施屋頂綠化,不但有斷熱效果,還能增加都市的綠樹,有助於緩和熱島現象。

屋頂種的植物最好選擇在來種(土生土長的植物),我從附近預定改建的住宅地找到野草來種,例如苜蓿、蛇莓等,都是空地上到處可見的植物。這樣做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盡量搜集當地土生土長的植物,讓生物能在這裡聚集;二是救出因施工而被犧牲的植物。

我還有一個構想,是要形成「蝴蝶聚集的庭園」。因此我加上又名蝴蝶灌木的醉魚草、山椒樹和鳳蝶幼蟲最愛的馬兜鈴。此外,我在木棚上種葡萄,木棚下鋪木磚,做為放鬆身心的空間。

重頭戲當然還是利用雨水的水畔風景。我種了各種水生植物,例如姬睡蓮的原種子午蓮、淨水的香蒲、野慈菇、以水蚤等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的狸藻等。光是這些水邊生物就能形成生態系,水草可以淨化水質,大肚魚可以吃掉微生物和孑孓。

而且屋頂上有個小水塘就有涼意,光是觀賞就能洗滌心靈。日本平原的風景不就是青山和稻田嗎?簡單的水邊風景,會讓人心情不知不覺就變得溫和。

欣賞著 每一分鐘都有變化的自然秀

替我造景的古山先生說:「水生植物太茂密也不好。如果看不到水面,蜻蜓會認不出這裡有水,所以水面最好要露出來。」到了春天,蜻蜓可能會找到這一塊水塘,在這裡產卵。生物花園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變化。為了讓這個生態系保持平衡,有時我們人類還是要下一點功夫。

私人住宅或公寓屋頂綠化,居民也可能有新發現。最近我的樂趣就是在頂樓看夕陽。夏天喝啤酒,冬天喝溫葡萄酒,同時欣賞著每一分鐘都有變化的自然秀。我沒想到屋頂綠化還有這種好處。最後我想介紹百水先生說的話:「廣大天空下,所有東西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為蓋房子而失去的自然,我必須在屋頂上還原。」

@2007/06/17 聯合報 ╱王麗芳/譯

Fashion @ 詹偉雄談川久保玲 用叛逆回應流行趨勢



1942年出生於東京的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是西方設計師眼中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服裝設計師之一,她所創立的「Comme des Garcons」(法文意指「像男孩一樣」)已是知名的時裝品牌;1980年代前期,她以非對稱、垂墜、撕裂等設計符碼及黑色等單色調服裝,引爆全球時尚風潮,至今仍啟發著後進設計師。

究竟來自日本、非服裝設計本科系畢業的川久保玲,如何在全球時尚圈引發震撼?「美學的經濟」一書作者、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日前以「像川久保玲一樣思考」為名開課,解讀川久保玲顛覆時尚流行的秘密。

詹偉雄認為,沈默寡言、深居簡出的川久保玲,作品展現了「否定性的美學」概念,充滿受傷美學、不完美的美,「很多設計師的靈感來源是快樂的,但川久保玲是因為被激怒或這世界有什麼事錯了,以及不想受規範而創作。」

「川久保玲每天都看英文報紙,對世界大事非常關注,」詹偉雄說,由於能掌握及反省時代精神,形成了川久保玲的生命態度,並用叛逆回應流行趨勢,對服裝的形式、風格極盡揶揄,在材料上很創新,在剪裁上則充滿川久式獨特美學。

這種思考方式用在工作上,便成了善用符號系統,作品的論述脈絡也很清楚,這正是她的主張、風格非常具原創性且言之成理的觀點;例如她的作品曾被稱為「乞丐裝」,那是因為她認為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美,用過的陳舊感,才是人文的積累。

詹偉雄並認為,川久保玲也很重視「弱者的美學」,那是一種穿透幸福美好,看到人類的脆弱本質,並以美學表現。「這需要更多文化透視力及感性,也是台灣要進入文化創意社會,最需要學習的能力。」

此外,川久保玲不因循過去的服裝材料,勇於大膽創新,她的設計生命力,來自對材料的高度敏感與著迷。

她也是個戰略導向的經營者及設計者,作品都有對應的廣告策略、宣傳手法,以小搏大,值得學習。

詹偉雄舉例說,1990年代精品大品牌紛紛投下巨資設旗艦店,以空間再造讓消費者產生新體驗,企圖從引領時尚潮流的個體設計師如川久保玲等人手中奪回時尚前衛的主導權。

但川久保玲認為,時尚的本質是朝生暮死,因此採取「游擊店(Guerrilla Store)」行動反擊,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此地不會久留的概念,選擇非商業鬧區,開設一年就關、沒有大舉裝潢而是保留原空間特色、且商品混賣的小店,引發民眾大排長龍。她以游擊店的流動性對比大型旗艦店的永恆,以無固定地點對比一種對固定地點的崇拜,讓大家看清誰才是真正的時尚教主。

「時尚的心靈,代表的是永遠領先的心靈。」詹偉雄推崇川久保玲對社會現象總是有反應、有觀點,作品不只呈現「衣服的時尚」,還有「心靈的時尚」,超越物質,並能分辨時尚設計與時代精神,是個具高度的文化人、創意人,猶如「精神上的貴族(Nobility in Mind)」。

詹偉雄認為,台灣正從過去的集體化社會走向個體性生活,過去因為服膺單一、集體性邏輯,以致泯滅自己個性。很難為自己人生決定及負責的人,可以跟某個人做自傳性學習,「川久保玲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2007/06/16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6.10.2007

Arch @ 極簡‧內斂‧神秘 安藤迷找到心靈居所


從來沒有一個外國建築師,在台灣享有像他一樣的盛名,擁有那麼多的粉絲,還有成堆的書籍介紹;有人每周一天晚上固定去上與他的作品有關的課,有人組成建築旅行團,專門去日本看他的作品;甚至他今(9)日即將在台灣舉行一個有「萬人布道大會」之稱的演講。

他是安藤忠雄(Tadao Ando),一個令時尚大師亞曼尼也心折的空間哲人,一個讓人不知還能從何寫起的日本建築師。

安藤忠雄今天將在台北小巨蛋發表他個人歷年來最大的「萬人建築演講會」,雖然場地只能容納約1.1萬人,但主辦單位TOTO老早就已收到超過2萬人報名,因此有至少1萬人須候補,打破建築演講人數的新紀錄。

安式風格
他用方與圓,把宇宙框給你。

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今年66歲,只有高中畢業學歷,從未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成為建築師前,曾當過拳手,用賺來的錢到世界各地旅行自學建築,以自修方式,傳奇地奠定了在日本建築界大師的地位,也受到西方人士景仰。

安藤忠雄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76年完成住吉長屋,成為日後安藤忠雄著名的清水模、幾何形狀的代表作;近年來他透過清水混凝土建築,引發風潮,並在全球各地快速走紅,知名的作品包括去年完工的日本表參道之丘、光之教堂、東京美術館、亞曼尼劇場等。

安藤忠雄目前在台灣唯一的代表作,是新竹交通大學的美術館與建築館設計案,這是他在亞洲、非日本地區的第一個設計案,不難看出安藤與台灣的特殊情感。

安藤甚至還專門為台灣學生及年輕建築師,安排了一個「Ando Tour安藤忠雄建築之旅」,這是全世界唯一由安藤親自規劃的旅程,為此他還親自打電話給Westin旅館要求特別價格,以便學生可以住得好,讓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劉育東每次提到,都非常感動。

台灣人「回報」安藤的方式也很熱情。2005年起舉辦的Ando Tour,每次160個名額,「訊息上網五分鐘,報名立刻爆滿」;也有單位開設安藤建築美學課程,吸引許多非建築背景人士參與,課程結束經常還會搭配親赴國外實地參訪;推崇安藤的台灣創意人,更是多到不勝枚舉。

到底台灣人「迷」安藤,是在迷什麼?

「安藤有個特質,作品如其人。我不知道其他人迷什麼,但我迷安藤是迷這個。」曾在2003年邀請安藤忠雄首次來台演講的劉育東說。

劉育東認為,奉行極簡主義的安藤,作品空間內斂、神秘且自有天地。他迷倒全球、自創的「安式風格」,包括清水混凝土所表現的純淨,光所營造的精神、水所成就的意境,還有「他用簡單的方與圓,就把宇宙框給你,在他的房子裡,會有這裡就是宇宙的感動。」

劉育東觀察,安藤其實是個性有些害羞的大師,表現在他的作品上,就是真誠,例如他用清水混凝土,就是呈現真實的原貌,從做人到做房子都很一致,彷彿那是從他性格裡發展出來的建築物。

劉育東說,很多國際建築師成名後不斷接案,不怕作品「失控」,過去一年若做一個案子,成名後可能一年做十個,只要保持每年有一個傑作就好;但安藤開業30多年,至今事務所仍維持早年的25人規模,堅持「在自己頭腦能負擔下,每一座都要是傑作」的案子才接。

安式作品
他微服出巡,不滿意就拆掉。

「他的堅持,應該來自他不愛錢。他接的案子不見得是高價,而是都以有沒有意義來決定。」劉育東指出,幾乎每三天就有國際業主想找安藤設計,但他第一時間就先推掉了90%,只在10%中選擇他認為有意義的少數幾個來做。

安藤對自己的作品很重視,不時就會親自跑去監工他設計的房子。劉育東帶學生到日本參加「Ando Tour」,曾聽工地主任親口告訴他:「我們都好怕Ando桑微服出巡,他只要一看到不好,就要敲掉重做。」

安藤也是一位極重視社會責任的建築人。他是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1995年得主,歷年來國際得獎無數,但他捐出獎金,成立安藤忠雄基金會,與他配合的營造廠也提撥相對基金,每年提供亞洲15位建築系學生,到日本免費見習一個月,交大每年都有一個名額。

曾參加Ando Tour的交大建研所博士三年級學生吳彥良指出,親眼看到安藤設計的房子,帶給他最大的震撼是「哇!原來建築可以這樣蓋!」更加認同安藤極力主張的「建築是要靠旅行來體會」的觀念,畢竟光靠照片很難完全表現空間現場氛圍。

安藤有「建築哲人」之稱,是東方極簡美學的大師,他蓋的房子,與其說是讓人居住,更像是「心靈的居所」,這份「安心」,正是台灣近年經歷許多亂象後所欠缺。從「安藤現象」看台灣的建築學習熱,期待有一天能讓我們的城市美學更加提升,文化心靈更有所適從。

@2007/06/09 經濟日報 /鄭秋霜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