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08

Culture@上海先發 廢工廠變文化園區

莫干山路50號是上海最早的文化創意園區,現在面臨租金過高的困境。
記者陳宛茜/攝影


上海什麼最多?第一個答案是摩天大樓,一百公尺以上的高層建築達四百多棟,數量全球第一。第二個應該是文化創意園區,據二○○六年底的統計,擁有上海政府授牌的創意園區達七十五家,密度也是全球第一。

二○○一年,上海藝術家丁乙沿蘇州河岸找到了莫干山路50號,將工作室搬到這裡。被稱為「M50」的此地,短短半年便從廢棄的紡織工廠,搖身一變成為「上海的塞納河左岸」。如今在M50設點的畫廊、設計工作室、影視公司超過百家、來自十六個國家,被認為是上海文化創意園區的開山鼻祖。

二○○四年起,上海政府大力推動「文化藝術產業」。M50成為模範,大量廢棄廠房掛上「創意園區」的招牌,去年便有近二十家創意園區冒出頭。

「上海其實不是一個城市,是好多城市湊在一起!」在上海成立設計公司SURV的台灣建築師莫仁傑認為,從租界時代以來,上海分成十幾個區,區域主義性格鮮明。每一區都想要擁有幾個創意園區,數量驚人。

SURV在二○○三年底搬進泰康路田子坊,是第一個進駐此地的設計工作室。田子坊本來是廠房、倉庫、石庫門夾雜的上海弄堂。一九九九年,已逝上海畫家陳逸飛率先將工作室搬進此地,二○○四年在攝影家爾冬強的提倡下,許多藝術家的腳步跟隨到此,如今和M50並稱上海兩大創意園區。

「莫仁傑說,田子坊和M50默默累積了好多年,才擁有今天的創意能量。上海許多創意園區都是政府先掛牌、大肆整修後,再邀請文化產業駐進。莫仁傑說,上海政府規畫了七八十家創意園區,稱得上成功的還是只有田子坊和M50。他分析,規畫整修後的園區租金高,反而嚇走真正有創意的中小型創意產業。

「當NIKE進入北京七九八,也象徵藝術活力的失去!」莫仁傑說,當商業力量湧入,高漲的租金會逼走藝術家,M50如今便面臨藝術家出走的困境。

@Source: 2008/0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記者陳宛茜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