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13

李開復: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十項能力@Thinking

 如果一個創業者可以具備以上條件並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那麼就至少具備60%的成功要素了。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創業?那些成功的創業者都具有哪些共性?近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微信分享了自己對創業者需具備哪些能力的看法與觀點。
在李開復看來,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具備十項能力:1)強烈的慾望;2)超乎想像的忍耐力;3)開闊的眼界;4)善於把握趨勢又通人情事理;5)敏銳的的商業嗅覺,即商業敏感性;6)拓展人脈;7)謀略;8)膽量;9)與他人分享的願望;10)自我反省的能力。
如果你想創業或正在創業的路上,別忘了對照以上十點加以“修煉”,相信就離成功不遠了。正如李開復所言,如果一個創業者可以具備以上條件並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那麼就至少具備60%的成功要素了。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創業?我們可以如今已經成功的創業者身上去尋找一些共性。分眾的江南春、盛大的陳天橋、網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彥宏、大名鼎鼎的蓋茨、喬布斯、佩奇等都具備一些共同的成就其事業的特點。
首先他們充滿激情但又非常理性,他們不是單純地享受創業過程,他們更是為了一個好的結果。他們做的都是自己最愛的事情,所以能夠全力以赴,每天工作量極大卻不知疲倦。他們是自己產品和服務的最好的質檢員和改進者,關注的同時不斷去創新。
國外的創業者勇於打破傳統,因為他們有很好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國內的創業者往往需要嘗試中國商業的“潛規則”。而無論創業的地點在哪裡,邁出第一步的魄力是做出成績的必須品。
如果一個創業者可以具備以上條件並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那麼就至少具備60%的成功要素了。 

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十項能力

1、強烈的慾望
“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慾望與普通人慾望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慾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
所以,創業者的慾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因為想得到,而憑自己現在的身份、地位、財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創業,要靠創業改變身份,提高地位,積累財富,這構成了許多創業者的人生“三部曲”。
因為慾望,而不甘心,而創業,而行動,而成功,這是大多數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走過的共同道路。
或許我們可以套用一句偉人的話:“慾望是創業的最大推動力。” 

2、超乎想像的忍耐力
在創業的路上,付出怎樣的代價,付出怎樣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別人不能夠忍受的憋悶、痛苦、甚至是屈辱、這種心情只有創業過的人最清楚!有多少人願意付出與他們一樣的代價.
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
老 話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對創業來說,肉體上的折磨算不得什麼,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創業,一定要先在心裡問一問自己,面對從肉體到 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精神力”。如果沒有,那麼一定要小心。對有些人來說,一輩子給別人打工,做一個打工仔,是一個 更合適的選擇。
3、開闊的眼界
對於創業者來說,只有真正見多識廣。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才能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
眾多成功創業者創業思路的幾個共同來源。
第一,職業。俗話說,不熟不做,由原來所從事的職業下海,對行業的運作規律、技術、管理都非常熟悉,人頭、市場也熟悉,這樣的創業活動成功的機率很大。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創業思路的來源。
第 二,閱讀,包括書、報紙、雜誌等等。比亞迪老總王傳福的創業靈感來自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一份簡報似的東西。 1993年的一天,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上讀到,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王傳福立刻意識這將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意識自 己創業的機會來了。果然,隨後的幾年,王傳福利用日本企業撤出留下的市場空隙,很多人將讀書與休閒等同,對創業者來說,閱讀就是工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一 定要有這樣的意識。
第三,行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行路,各處走走看看,是開闊眼界的好方法.
眼界意味著 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開闊的眼界意味著你不但在創業伊始可以有一個比別人更好的起步,有時候它甚至可以挽救你和你企業的命運。眼界的作用,不僅表現 在創業者的創業之初,它會一直貫穿於創業者的整個創業歷程. “一個創業者的眼界有多寬,他的事業也就會有多大。”
第四,交友。很多創業者最初的創業IDEA(主意)是在朋友啟發下產生,或乾脆就是由朋友直接提出的。所以,這些人在創業成功後,都會更加積極地保持與從前的朋友聯繫,並且廣交天下友,不斷地開拓自己的社交圈子。與朋友們進行頭腦風暴,就能夠不斷地有新思路、新點子.
四大創業IDEA的來源,也就是四大開闊眼界的有效方法。有空一定要到處多走一走,多和朋友談一談天,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 “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讓自己“眼界大開”就是最好的準備。 

4、善於把握趨勢又通人情事理
勢,就是趨向。做過期貨的人都知道,要想賺錢關鍵是要做對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勢。比方說,大勢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勢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賠錢誰賠錢!反過來說,你就是不想賺錢都難。
勢 分大勢、中勢、小勢。創業的人,一定要跟對形勢,要研究政策。這是大勢。很多創業者認為政策研究“假、大、虛、空”,沒有意義。實則不然。對一個創業者來 說,大到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小到一個鄉鎮芝麻小官的去留,都會對自己有影響。在政策方面,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制發展什麼,對創業之成敗更有莫大關係。做 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層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說,某個行業、某類型企業,國家正準備從政策層面進行限制、淘汰,你偏趕在這時懵懵懂 懂一頭撞了進去,一定會雞飛蛋打。
順勢而作,才能順水行舟。觀察政府,研究政策,是為了明大勢。
中勢指的就是市場機會。市場上現在時興什麼,流行什麼,人們現在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可能就標明了你創業的方向。俞敏洪如果不是趕上全國性的英語熱和出國潮,他就是使再大的勁,灑再多的淚,流再多的汗,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小勢就是個人的能力、性格、特長。創業者在選擇創業項目時,一定要找那些適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興趣,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項目,這樣才有利於你做持久性的全身心的投入。創業是一項折磨人的活動,創業者要有受罪的心理準備。
一 個創業者要懂得人情事理。老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創業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合理合法地賺錢,不是為了改造社會。改造社會是等你發達以 後,還需要你有那樣的興趣。創業更不是為了要跟誰賭氣,你非要如何如何,非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如何如何,你才覺得心裡舒服,你那是自己為自己設絆。
創 業是一個在夾縫裡求生存的活動,尤其處於社會轉軌時期,各項製度、法律環境都不十分健全,創業者只有先順應社會,才能避免在人事關節上出問題。作為對照, 很多原先很牛氣的外資企業,認為本地人才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只有外來和尚才能念好經,現在也都認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為什麼要本地化?因為本地 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況,能夠按照“本地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更能入鄉隨俗。創業者一定要明勢,不但要明政事、商事,還要明世事、人事,這應該是一個創 業者的基本素質。
5、敏銳的的商業嗅覺,即商業敏感性
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
潘石屹現在是商場的紅人,潘石屹成為紅人有他成為紅人的理由。有誰能夠從別人的一句話裡聽出8億元的商機,而且是隔著桌子的一句話,是幾個不相干之人的一句話?
1992年,潘石屹還在海南萬通集團任財務部經理。萬通集團由馮侖、王功權等人於1991年在海南創立。馮侖、王功權都曾在南德集團做過事,當年都是“中 國首富”牟其中的手下謀士。萬通成立的頭兩年,通過在海南炒樓賺了不少錢。 1992年,隨著海南樓市泡沫的破滅,馮侖等人決定將萬通移師北京,派潘石屹打前鋒。
潘石屹奉馮侖的將令,帶著5萬元差旅費來到了北京。 “這天,他(指潘石屹)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聽旁邊吃飯的人說北京市給了懷柔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在深圳待過的潘石屹知道 指標就是錢,他不動聲色地跟懷柔縣體改辦主任邊吃邊聊:”我們來做一個行不行? '體改辦主任說:“好哇,可是現在來不及了,要準備6份材料,下星期就報上去。'
“潘石屹立即將這個信息告訴了馮侖,馮侖馬上讓他找北京市體改委的一位負責人。這位領導說:”這是件好事,你們願意做就是積極支持改革,可以給你們寬限幾 天。 '做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按要求需要找兩個'中'字頭的發起單位。通過各種關係,潘石屹最後找到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會和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作為發起單 位。萬事俱備,潘石屹用剛剛買的4萬元一部的手機打電話問馮侖:“準備做多大?'馮侖說:”要和王功權商量一下。 '王功權說:“咱們現在做事情,肯定要上億。'
“潘石屹在電話那邊催促馮侖快做決定,'這邊還等著上報材料呢。'馮侖就在電話那頭告訴潘石屹:”8最吉利,就註冊8個億吧。 '北京万通就這樣,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拿到了8個億的現金融資。 “
這就是潘石屹那個“一言8億”的傳奇故事。後來萬通在海南做賠了本,多虧了潘石屹這一耳朵“聽”來的8個億,才有了萬通的今天。後來兄弟幾個又鬧分家,於是誕生了潘石屹現在的紅石和北京大北窯旁邊的現代城。
潘石屹能賺到這筆錢不是出自偶然,而是源於他的商業敏感。
有些人的商業感覺是天生的,如胡雪巖,更多人的商業感覺則依靠後天培養​​。如果你有心做一個商人,你就應該像訓練獵犬一樣訓練自己的商業感覺。良好的商業感覺,是創業者成功的最好保證。 

6、拓展人脈
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一個創業者的素質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資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
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家族資源等。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 .
但 外部資源的創立。同樣不可或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 最廣泛的人際網絡,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 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
創業者人際資源,按其重要性來看,第一是同學資源。
在許多成功者的身後都可以看到同學的身影,有少 年時代的同學,有大學時代的同學,更有各種成人班級如進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學。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國富豪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是小學和中學時的同學,一個 是班長,一個是體育委員,後來兩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以後才分了家,騰訊馬化騰也是與大學同學一起創業.
實際上,同學之間本來就有守望相助的義務,在現今這個時代,帶著商業或功利的目的走進學堂,也並沒有什麼不妥當。
同學之間因為接觸比較密切,彼此比較了解,同時因為少年人不存在利害衝突,成年人則大多數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也甚少存在利害衝突,所以友誼一般都較可靠,純潔度更高。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資源之一。
與 同學相似的,是戰友;可以與同學和戰友相提並論的是同鄉。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曾國藩用兵只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兩 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裡,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伙的。正是同鄉之間互為犄角,互為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歷史上的輝煌。同學資源和同鄉資 源,可並稱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兩大外部資源。
第二是職業資源。對創業者來說,效用最明顯首推職業資源。所謂職業資源,即創業者在創業之前, 為他人工作時所建立的各種資源,主要包括項目資源和人際資源。充分利用職業資源,從職業資源入手創業,符合創業活動“不熟不做”的教條。尤其是在國內目前 還沒有像美國或歐洲國家一樣,普遍認同和執行“競業避止”法則的情況下,選擇從職業資源入手進行創業,已經成為了許多人創業成功的捷徑和法寶。前中學數學 教師、“好孩子”創始人宋鄭還是通過一位學生的家長,得到了第一批童車訂貨,這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童車這樣一個賺錢玩意兒的。同時,宋鄭還做童車的第一 筆資金也是通過一位在銀行做主任的學生家長獲得的。如果沒有學生家長的幫助,宋鄭還可能會一事無成。而萬通的馮侖和王功權原來則是同事,兩人曾一起在南德 工作過,後來兩人離開南德,攜手海南打天下,才有了現在的興旺發達。
第三是朋友資源。朋友應該是一個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 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一個創業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尤如資本金,對創業者來 說是多多益善。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是至理名言。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只有死路一條。人際交往能力應列在創業者 素質的第一位。
7、謀略
商場如戰場,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早晚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創業是一個鬥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鬥心力的活動。
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對 創業者來說,無所謂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賺到錢就是好智慧。京城白領沒有幾個沒有吃過麗華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經常能看見漆著麗華快餐標誌 的自行車送餐隊。麗華快餐由一個叫蔣建平的人創立,起家地是江蘇常州,開始不過是常州麗華新村里的一個小作坊,在蔣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發展為常州第一 快餐公司。幾年前,當蔣建平決定進軍北京時,北京快餐業市場已近飽和。蔣建平劍走偏鋒,從承包中科院電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職工餐兼做快餐,這樣投入少而見 效快;由此推而廣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將麗華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蔣建平當初進入北京,依循常規,租門面,招員工,拉開架式從頭做起,恐怕麗華快餐不 會有今天。
謀略或者說智慧,貫穿於創業者的每一個創業行動中。
謀略其實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只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創業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勝。作為創業者,你的思維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舊? 

8、膽量
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冒險活動。要有膽量,敢下注,想贏也敢輸,創業是最需要強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項活動。
很 多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上,都有過“驚險一跳”的經歷。這一跳成功了,功成名就,白日飛升;要是跳不成,就只好鳳凰涅了。當年周楓帶人做婷美,一個500萬 元的項目,做了2年多,花了440萬元還是沒有做成。眼看錢就沒了,合作夥伴都失去了信心,要周楓把這個項目賣了。周楓說,這樣好的項目不能賣,要賣也要 賣個好價錢。合作夥伴說,這樣的項目怎麼能賣到那麼多錢,要不然你自己把這個項目買下來算了。周楓就花5萬元錢把這個項目買了下來。原來大家一起還有個合 夥公司,作為代價,周楓把在這個合夥公司的利益也全部放棄了,據說損失有幾千萬元。單幹的周楓帶著23名員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跟幾個朋友一共湊了 300萬元。他把其中5萬元存在帳上,另外的錢,他算過,一共可以在北京打2個月的廣告。從當年的11月到12月底,他告訴員工,這回做成了咱們就成了, 不成,你們把那5萬塊錢分了,算是你們的遣散費,我不欠你們的工資。咱們就這樣了!這些話把他的員工感動得要哭,當時人人奮勇爭先,個個無比賣力,結果婷 美就成功了。周楓成了億萬富翁,他的許多員工成了千萬富翁、百萬富翁。現在很多的大學教授、市場專家分析周楓和婷美成功有諸多原因,其實事情沒有這麼複 雜。說白了,不過是一個合適的產品,加上一個天性敢賭的領導,加上一些合適的營銷手段,才有了這樣一樁成功的案例。
創業需要膽量,需要冒 險。冒險精神是創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創業畢竟不是賭博。創業家的冒險,迥異於冒進。什麼叫冒險,什麼叫冒進?冒險是這樣一種東西,你經過努 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東西值得你得到。否則,你只是冒進,死了都不值得。創業者一定要分清冒險與冒進的關係,要區分清楚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無知的 冒進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你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 

9、與他人分享的願望
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創業者,不可能將事業做大。
只 有當老闆捨得付出,捨得與員工分享,員工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就從老闆這裡都得到了滿足。員工出於感激,同時也因為害怕失去眼前所獲得的一切, 就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自我實現,為老闆做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做更大的貢獻,回報老闆。這樣就構成了一個企業的正向循環、良性循環。這應該 是馬斯洛理論在企業層面的恰當解釋。
做生意的人都會算帳,只不過有些人算得是大帳,有些人算得是小帳。商業法則:算大帳的人做大生意,做大生意人;算小帳的人永遠只能做小生意,做小生意人。
分 享不僅僅限於企業或團隊內部,對創業者來說,對外部的分享有時候同樣重要。在南存輝的發家史上,曾經進行過4次大規模的股權分流,從最初持股100%,到 後來只持有正泰股權的28%,每一次當南存輝將自己的股權稀釋,將自己的股權拿出來,分流到別人口袋裡去的時候,都伴隨著企業的高速成長。但是南存輝覺得 自己並沒有吃虧,因為蛋糕做大了,自己的相對收益雖然少了,但是絕對收益卻大大地提高了。
分享不是慷慨,對創業者來說,分享是明智。 

10、自我反省的能力
反 省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創業既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創業者就難免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犯錯誤。反省,正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對創業者來說,反省的 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創業者能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錯誤,是否能夠不斷地 學到新東西。
成功創業者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都非常善於學習,非常勇於進行自我反省。
作為一個創業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時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很好地幫助你度過難關。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創業者來說,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應該時時刻刻警醒、反省自己,惟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
創業者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每一項素質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缺少哪一項素質,將來都必然影響事業的發展。有些素質是天生的,但大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善。如果你能夠從現在做起,時時惕礪,培養自己的素質,你的創業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Source: 中國企業家網

歐蒂娜·戴克,建築界朋克反叛者@Arch

提到歐蒂娜·戴克(Odile Decq),經常會讓人想起一部著名的電​​影《藍》。在演技派偶像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這部電影中,女主角強忍住驟失伴侶的痛苦,將丈夫,一個著名音樂 家未曾完成的樂章譜寫完畢,同時救贖了自己痛苦的靈魂。雖然不像電影裡面承載瞭如此之多的人性隱微、背叛以及信任,但是著名的法國女建築師歐蒂娜·戴克的 經歷也帶有電影一般的宿命。這顆世界建築師群體裡的閃亮明珠,和她的丈夫貝努瓦·格赫奈特共同創建了ODBC建築事務所。不幸的是,貝努瓦在一場交通事故 中去世,二重唱變成了獨奏曲。和電影裡那個使人過目難忘的堅韌女性一樣,歐蒂娜·戴克一直延續著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創造的事業。 

和 二重唱時期比較起來,在過去十多年裡,歐蒂娜·戴克的作品打上了更多自我的烙印,她所設計的建築空間,創造性達到了新高度,質量也有極大的躍升,力量感越 發凸顯,一言以蔽之,實現了精神上的徹底解脫。在名家輩出的國際建築舞台,歐蒂娜·戴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並且受到廣泛讚譽的建築師之一。
 
如果一冊歐蒂娜·戴克的作品集在手,你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個女建築師非同一般的氣魄,詩一般的文字,傳達出她的故事、痛苦、決心以及強大的精神力量,而眾多知名建築專業人士撰寫的評論,則無一例外都試圖解讀隱藏在她作品中的意義。
 
很 多人經由西北人民銀行辦公樓的設計接觸到了歐蒂娜·戴克,這一作品的設計引起了相當大的震動。這個上世紀90年代中期落成的建築,有當時流行於英國的高技 派影子,但那樣清新、明快、典雅而又精緻的視覺品質,又和不列顛風格有所差異。在這棟建築裡,機翼斷面的金屬屋面,室外鋼樓梯等都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現代 感,深色曲線的實牆面與精緻纖細的張拉鋼索結構支撐點抓玻璃幕牆,相互穿插、疊加,在視覺感知上形成精緻輕盈與沈穩厚實之間的對比。在不同的光線變化下, 像一首詩一般輕盈靈動變幻不居,帶有強烈的解構主義風格。她與Peter Rice合作的散發著迷幻色彩的入口玻璃幕牆,成為同類作品中的經典範例。人們無從將這座獨特的建築劃歸到任何一個流派,這裡只有歐蒂娜·戴克自己的風 格,一種建築本身就成為簽名的強烈風格。
 
在這一經典作品出現之前,歐蒂娜·戴克在1979就成立了自己的事 務所,法國雷恩的“Banque Populaire de l'Ouest”項目給她帶來世界性的聲譽,而她個人從那時即被視為建築界的朋克反叛者,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的建築手法,給建築界帶來清新的未來之風。
近 年來歐蒂娜·戴克新作不斷,依次於2010年完成了MACRO項目(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2011年巴黎卡尼爾歌劇院飯店和2012年位於法國布列塔尼 地區雷恩市的FRAC(當代藝術博物館)項目。繼2006年Jean Nouvel、2008年Zaha Hadid及2011年Douard Fran ç ois之後,她又被選為2013巴黎家居裝飾博覽會年度設計師。實際上,在她的諸多設計中,都可以看到當代視覺藝術發展的許多脈絡和細節。
 
歐 蒂娜·戴克的作品既保持了女性特有的細膩與感性,同時兼具理性的控制和組織的嚴密清晰。她的每個作品都是對特定環境和問題的獨到的解答,最前衛的藝術時尚 在她的設計中無處不見,彷彿她的空間就是反映當代藝術發展前沿的櫥窗,但這種最新的藝術時尚不是唐突莫名地陳列,而是優雅地與當地每個項目的具體設計問題 完美結合,並非純視覺形式的遊戲。
力量感和空間傳達的精神力量,是歐蒂娜·戴克設計作品的一大特 點,Peter Pran評論她所設計的奧地利Neuhaus的Liaunig收藏博物館,就指出在視覺上極具令人震撼的力量。在該項目中,她將設計與基地的特徵結合起 來,從而表現出一種無盡流動的感覺。這種感覺從意大利羅馬的MACRO當代藝術博物館也可以尋覓到,內部空間得到釋放、空間呈現齣戲劇化的和相互滲透的品 質,使人感受到建築傳達出來的精神強度。同樣的感覺還可以在其他設計作品中找到,無論是在日內瓦OMG辦公樓折疊交錯互通的樓板中;在里昂Rh ô ne-Sa ô ne開發項目中以懸挑和傾斜抵抗重力的懸掛3號廳上,還是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所表現出失去平衡和振動感的Mobiliare Novoli項目,或是在意大利Assindustriadi Terni總部大樓強有力的平行四邊形中;都可以看到空間的力量感和擴張感。
 

而 在這些建築空間裡,另一個強烈標誌就是“漫步建築”的概念,這算是對勒·柯布西耶Promenade Architecture(漫步建築)的繼承和發展,表現在許多項目的室內空間的塑造上。歐蒂娜·戴克通過轉折、交疊的坡道空間,在不同的使用空間建立起 聯繫,使人們從不同的視點審視、帶給人們驚喜和意想不到的空間體驗。
雖然人們很容易認為歐蒂娜·戴克的設計帶有強烈的“漫步建築”的概念,然而她的嘗試帶有強烈個人風格,在建築形式語彙方面顯得極其豐富,除了強烈一詞,無法為其貼上標籤。就像她鮮明而強烈的個人妝容透露的一樣,歐蒂娜·戴克充滿了自由探索和永不滿足設計精神。
 
近 年她所完成的“歌劇院餐廳”,引發了一些爭議,這家餐廳位於巴黎歷史悠久的加尼葉歌劇院內部,餐廳內嵌在一個歷史建築中,參觀者在經過立面上的柱廊之後方 能進入這個曲線形的空間。建築師小心翼翼地將這個夾層嵌到古建中,以免觸碰到歷史悠久的牆面、柱子和天花板。新加建的當代建築向傳統的拱形石材天花板致 敬,保留了大部分細節設計,沒有做很大改動。
當遊客穿過加尼葉宮殿正面的外部時,就可以觀看到餐廳室波浪起 伏的室內裝飾,並且為了保護古代的建築物,在餐廳的牆面上還有特定材料做成的夾樓,用以抵抗外力對於建築物的損傷。這餐廳能同時接待90位客人,隱藏的鋼 板下方懸吊了一個巨大的樓板。玻璃牆面將餐廳包圍,讓新加建的部分與原有建築隔離開來。白色的結構體與地面相連,創造了一個有機的支撐結構。醒目的紅色座 椅、長凳和地面營造了一種戲劇性的效果,讓客人們聯想到曾經在這座劇院上演的劇目《歌劇院幽靈》。
 
這裡還是可以看到“漫步建築”的思想流動。這家餐廳讓人聯想到她設計了某些公寓,同樣是最大可能地給空間以流動性。在牆面、地板和天花板間做文章,以達到多角度和切線透視上的無止境效果。
歐 蒂娜·戴克要建立的就是一種無負擔空間。除了 ​​建築之外,她還非常喜歡搖滾和古典音樂。如她自己所言,她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看到的一些事情和內心的一些想法,或旅遊中接觸的一切。歐蒂娜·戴克的作品 顏色非常豐富,她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活力的,並且對於她來說空間就是建築的引申。
 

訪談Q&A
Q:在巴黎加尼葉歌劇院餐廳的設計中,該建築的新巴洛克形式是否影響了您的設計?您是否想過設計一個更傾向於極簡抽象派藝術風格的作品?
A: 在某些方面,查爾斯·加尼葉是一位傳統破壞者和“巴洛克人”,這也是促使我實現構想的原因。我認為,餐廳設計要與他的風格相輔相成。我沒有試圖設計巴洛克 風格的東西,我的設計風格都更為歡快。我告訴自己加尼葉的設計風格是熱情洋溢的,所以我的設計理念應該跟隨著他的理念。一些認為歌劇院是個極度嚴肅地方的 人並不喜歡我的餐廳設計。說來也奇怪,不喜歡該餐廳的室內與設計風格的人通常也不喜歡這裡的菜單。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風格太現代了。他們認為現代風格與 歌劇院不符,但也有很多人喜愛這種建築風格和這裡的食物。舞台設計師也設置了現代的佈景。除此之外,查爾斯·加尼葉多年以前就在歌劇院中採用了一種鐵質結 構。從技術上來說,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種大變革。所以他也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來演繹現代。
 
Q:您除了做建築之外,平時都乾什麼呢?
A:建築就是我的生命,人生的其他部分就是旅行,因為旅行也是為了建築,為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建築設計中,我平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
 
Q:您喜歡聽什麼音樂?
A:我最喜歡的是搖滾和古典音樂,很少聽爵士或現在很流行的R&B音樂。
 
Q:您創作的靈感出自哪裡?
A:靈感來自於看到一些事情和內心的一些想法,或旅行接觸的一切。
 
Q:為什麼您用色如此豐富?
A:我覺得我很有活力,我希望我的作品也是很有活力。對我來說空間就是建築的引申。
 
Q:您做的材質的對比非常大膽。但是您會考慮建築的清洗等現實問題嗎?
A:我來北京發現很多的建築物現在也進行了一些清理,讓建築物更加干淨。我們始終考慮當下設計的實用性的問題。
 
Q:您對年輕的建築師有什麼建議?
A: 對建築師來說,要知道這是一條很長的路,所以不要想去放棄,要不斷地堅持。在品級上面要追求最完美,要達到自己的標準,不要放鬆。因為建築師是社會上很重 要的一個角色,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要走的方向,不要放棄,要堅持到最後。我寧願放棄一個案子,也不要放棄自己的理念,雖然我知道這個並不是很容易做到。

妹島哲學,明淨而曖昧的地帶@Arch

隨著恩師獲得2013年普利策獎,作為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妹島和世,​​早在2010年就捷足先登。可以說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妹島的師承和自身都得到國際社會的 全面認可,而他們的設計並未成為過去。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最近公佈了他們在米蘭設計的博科尼大學校園規劃方案。這座大學將完全對城市開放,最大的兩個特點 是“透明”和“綠色”。建築重新啟用了意大利古典建築中的“拱廊”與“迴廊”形式,形成了許多中庭院落空間,作為建築與公園之間的過渡地帶。
在這片35,000平方米的用地中,建築主要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管理學院的三座建築,是這座學校的主要功能區;第二組是體育和休閒娛樂設施,可以對校外開放,包括奧運賽場標準尺度的游泳池、體育館和健身中心;第三組是宿舍區,可以為超過300名學生和員工提供住宿。
 
圍繞校園用地的是面積達21,500平方米的公園,裡面遍植橡樹、角樹、黑楊和榆樹等各類樹木。這是某種象徵,由茂密植被構成的“外殼”,包裹著知識的內核。
這無疑還是“妹島流”的作風—她自己曾打過一個精妙的比方,她的設計就像一件朦朧的半透明的晚禮服,一些半透明材料的運用和巧妙的空間間隔,使建築既不存在喪失私密性的危險,又獲取了自然的力量—陽光和空氣。
可 以說,每一年,妹島都在吸引世界的目光,無論是數年前的普利策獎的加冕,或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個女建築師策展總監榮譽加身,無論是設計盧浮宮的分館,或 是現在米蘭這個透明和綠色的學校,她始終在遊走在明淨和曖昧之間,和其他女建築師的鮮明風格不同,她始終帶有某種超性別的冷靜。
 
那個素顏的女人
 
可能所有的女建築師都不事修飾,而妹島幾乎在任何時候,都是素顏面世。奇妙的是儘管放在人群中是會被迅速淹沒的一張面孔,但是她那瘦削羸弱的形象,卻很容易被人記住。這個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她所涉及的建築為何明淨又曖昧,和她建築中性化的風格也頗為契合。
近 些年妹島在衣著上已較以往重視許多,但是一副絕不出奇的黑框眼鏡依然架在她的鼻樑上,而束起來的頭髮,簡單設計的圓領黑色印花連身裙,平底鞋。似乎已經成 為她的標識。這個素顏的女人每天工作到凌晨,次日上午十點左右起床,建築設計可以說是她唯一的興趣。有時候被追問得煩了,她會說她還有個愛好是逛街購物, 和所有的女人一樣。
 
“建築是一個人與城市溝通的媒介”。這是妹島在採訪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話,也是“妹島哲 學”的核心。無論是金澤2 1世紀美術館還是法國盧浮宮Lens分館,妹島始終一絲不苟地履行著她“創造公共活動場地的職責”。開放式的空間規劃、大量透明材料的使用使得人們之間的 阻隔更少。
“無論是博物館也好,還是美術館,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應該如同一個街心公園,”妹島在每一個公開場 合都持同樣的立場,她同時沒有忘記批判當代社會的疏離,她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些場館並非為一些特定人群服務,相反的,它們應該能夠包容下不同種族,不同階 層的市民,讓他們自由地休憩,談話,直接跟城市對話,而不是由於空間的不友善,使得人們被迫將目光轉向冰冷的電腦屏幕。
這個素顏的女人由於完全沒有時間再去發展她其餘的愛好,但她卻渴望自己設計的空間,能夠最大可能地幫助其他人,去探求多元豐富的人生趣味。因此需要明淨來打開封閉的空間,又需要一種“曖昧”的空間分割,來作為緩和地帶,使人有迴避和緩衝的空間。
 
那層的透明“細胞”
 

今年普利策建築獎的獲獎者伊東豐雄,認為妹島是一個試圖用極簡風格來串聯建築材料和抽象概念的建築師。而提到這一點,不得不重新回顧妹島和世和她的伙伴西澤 立衛(SANAA)在2004年共同完成的項目— 金澤21世紀美術館,這個設計獲得了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最佳方案獎,帶有重要的“穿透性”風格,把妹島和世推上了頂峰。 

這是一座低矮的圓形建築,像一個飛碟懸浮在市中心綠化地帶。 360度開放的透明玻璃幕牆,讓室外風景自然融入,四周植物和室內陳列品渾然一體,令觀者忘記身處室內。建築內部以一個偏心圓為中心,周圍游移著1 9個展廳,看似隨意的立方體箱子,實際有著嚴格規範。由於建築的採光和透明設計,室內被柔和的自然光所包圍,波光樹影全然溶解到這座白色建築中,遠遠看 去,如同一個純淨圓潤的漂浮細胞。
人們普遍用穿透或流動來形容這一建築的特質,其實用“光”也許才是本質所 在。妹島對於光線自小就非常敏感。在她的童年,看到年邁的老奶奶,坐在走廊,陽光美好溫煦地灑落下來,她一點都不覺得年老是恐怖的事情,相反陽光讓她甚至 覺得,願意成為一個能夠享受陽光的老人。在後來的設計中,她一直試圖用“光”來營造親和的平台,用“光”,使得疏離的人們得以親近,使得匆促的歲月、逼仄 的現代都市不再可厭。而如同細胞一般透明的外在平台,給予了內心以休憩和寧靜的可能性。
 
那7個長方體的白色積木塊
 
空間始終是妹島和世思考的重心,明淨和曖昧之下隱藏的是在限制下再造一片新境的抱負。 2007年,妹島和SANNA應對紐約新當代藝術館的招標要求,在街角搭起一堆7個長方體組成的白色積木塊,從此逼仄的街區因這幢潔淨透亮的建築而不同。
妹島試圖在這無序的街區提供一個有序而寬敞的空間,然而打破土地面積的局限十分困難,於是長方體組合的方案應運而生,整個畫廊都盡量採用自然光,透過落地窗可以看見紐約街道的角角落落,著名的表述—“外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的意境就這樣誕生了。
建築內部,妹島放棄使用牆壁和立柱間隔各個展廳,以不同高度的台階連接起錯落有致的各個平台,人們就像水一樣在高低不平的河床上流動。霓虹絢爛的夜晚,點點燈光從藝術館牆隙中灑落出來,散發出東方禪味。
誠如妹島所言,“這是個野心勃勃的建築” 。 7個長方體的白色積木塊,象徵著對於空間挑戰的可能性,尤其對於土地使用大幅受限的都市中心區,妹島的7個長方體積木塊,所提供的思路不僅是具有啟發性的,同時具有高度的實用性。
 
那位威尼斯的女策展人
 
現在來回顧2010年妹島和世成為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的意義,並不是她以首個女建築師策展人的身份出現,而在於和以往雙年展策劃者不同,她是一個開業建築師,不是一個建築理論家。實踐和理論永遠不是一回事。
所 以她不會選取微型建築模型來進行展覽。她確定了“人們相會在建築”(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的主題。擇了46個參與者,參加在威尼斯的“造船廠”,展示一系列的單獨空間。同年5月份,妹島和世在威尼斯測試了“造船廠” 上空的雲層。她乘飛機穿過產生水氣的雲層。雲層迅速下降。她說:“這表明,環境是非常敏感的。我們能夠迅速地監測它。”
回 看這次展覽,一個開業建築師對於真實空間的渴求和珍惜。妹島再度闡釋了她希望打造的空間,而且她已經告別了青年時期相對單純的世界,面對媒體、移動電話技 術和電腦完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複雜現實。她坦言,多媒體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然而空間仍然存在的。她從事建築設計的興趣就是如何讓這個空間更切 合人們的真正需要。那個威尼斯的女建築師策展人,在猶豫多時之後,還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向空間被日益壓縮的世界,提出了對於空間極度熱愛的宣言,一如她 自己一直在打造的明淨而曖昧的地帶。
 
訪談Q&A

Q:你怎樣看待人和建築之間的關係?
A :如何把人群引導到中心去,是我思考的。起伏的設計讓人可以接近建築物中心,移動過程中也可以跟人接觸。起伏的地皮,爬一個坡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雖 然是一個大房間,又看見又看不見,視點可以不斷變化。 Q:如何看待建築中遇到的困難? a:我覺得做建築需要堅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建築不是簡單的物體,是複雜的,要根據本身的方法特點和周邊環境兩方面來確定方案。
 
Q:對於公共空間的看法?
A:我的設計都是源於“公園”這個概念的,我覺得在這個空間中,會產生很多活動,有年輕人在談戀愛,有小孩在玩耍,有老人在交流等等。對建築設計,我是作為一個場所來思考的,把它看作一個人與人相聚的場所,我的出發點是人與人的交流和相會,讓建築進入到人的一種行動中。
 
Q:能否說明“外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這一通透飄逸的風格。
A: 以曼哈頓的項目為例,打破土地面積的局限是十分困難的,我們試圖在無序的街區提供一個有序而寬敞的空間,於是長方體組合的方案應運而生,為了跳脫曼哈頓擁 擠狹促的街區,擴大本身展示功能空間,並置的展示功能以最大化的7個塊狀體量縱向堆疊,並進行垂直錯位設計,讓建築內部產生平台和空隙,從而增加建築內部 的通融性和開放性,同時引入光線,為參觀者提供一個舒適自由的空間。整個畫廊都盡量採用自然光,透過落地窗你可以看見紐約街道的角角落落,表達了一種“外 面是紐約,裡面是世界”的意境。
 
Q:怎樣看待你的作品“夏亭”?
A:2009 年承建的倫敦蛇形畫廊的“夏亭”規模很小,我的想法是在一個大的公園裡頭做一個小的公園。整個屋頂形狀奇特,材料是鋁板,能在陽光下反射產生出一種殊的效 果。在亭子的一角我設計了可以容納100多人的報告廳,這個建築3個月就會被拆掉。整個建築有高低的幅度,最低的地方可以變成一個桌子。試圖軟化建築形態 構成元素之間的界線,使“亭”本身似建築而非建築,與公園整體環境水乳交融。
 
Q:怎樣看待瑞士洛桑的勞力士學術中心?
A: 在設計初期,如何把人群引導到中心區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而且我們希望人在移動的過程中會和別人接觸。因此,我們採用從中心入口的方式,由中間開始發散到不 同的地方,這樣就變成現在這個起伏的狀態。屋頂和樓板將學校組成了一種連續的“風景”,為學生創造了舒適多元的交流學習空間。運用拓撲學的原理將空間分 置,起伏的建築體量代表著村莊、山丘,各種不同尺度的光花園(陽光谷)。山形空間有著極佳的視野可用作學習空間或是餐飲空間,小尺度的陽光谷空間為辦公空 間提供了極佳的尺度和光線,內部空間被柔和地分置卻同時與外部校園流動相連。這是一個開放的建築。

@Source:福布斯中文網

蛋形水上木屋@Arch






英國藝術家斯蒂芬·特納設計的蛋型高效節能水上漂浮屋,新潮與趣玩相結合,玩趣一把。 

來源:lihe 

星巴克首家「茶吧」 紐約開幕@News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全球連鎖咖啡店星巴克旗下茶飲專賣店「Teavana茶吧」(Teavana tea bar)第一間店廿四日在紐約正式開幕,星巴克執行長舒茲計畫未來五年展店一千家。

富比世雜誌網站報導,舒茲下午五點後不喝咖啡,他最近偏好Maharaja烏龍茶。舒茲廿三日親自到紐約的Teavana茶吧視察,啜飲一杯要價四點九五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元)的茶飲。
Teavana茶吧以禪風裝潢,搭配灰色牆面和朦朧燈光。舒茲希望將星巴克販賣咖啡的成功經驗複製到Teavana,計畫五年內在美國開設一千家茶吧。

星巴克去年十一月砸下六億兩千萬美元(約台幣一百八十六億元),收購連鎖茶葉零售商Teavana。Teavana現有三百間購物中心商店,販售各國散葉茶。星巴克接手後,既有Teavana商店將販售禮品、抹茶拿鐵、烘蛋,以及陶壺、不銹鋼濾茶器等茶具。

舒茲希望在年銷售額九百億美元(約台幣二點七兆元)的冷熱茶飲市場分一杯羹。以全球飲用量而言,茶飲排名第二,是僅次於水的飲料。雖然美國人較常喝咖啡,但美國茶葉協會調查顯示,過去五年,願意嘗試喝茶的美國人增加百分之十六。

舒茲並不擔心Teavana分食星巴克業績,因為Teavana店內沒有星巴克產品,也不賣咖啡,連飲料容量都改以盎司計算,而非星巴克慣用的大杯中杯。

有些分析家不看好舒茲能做好茶飲企業。Belus資本公司執行長索茲說:「星巴克試圖將茶變得有趣,但我不相信Teavana會像星巴克一樣成功。」證券 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塞楊則看好Teavana,他說,「若有任何人能創造產品需求,那就是星巴克」,並稱茶的毛利率比咖啡還高。

@Source: Udn.com

10.14.2013

Line 移動社交“新王者” @innovative

 NHN日本分部CEO Morikawa Akira(中)等在2012 LINE東京發布會上


NHN韓國總公司創始人李海珍

2013-06-14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本刊記者李超

如同微信在中國,移動社交應用通常佔據本國市場,而來自日本的Line正在全世界迅速增長。在國際化方面,Line走在了前面,成了新的王者。

兩個月前,Line悄悄登上Apple App Store(蘋果應用商店)中國大陸區榜首,在社交類應用中獲得了最多的下載次數。
不 僅是中國大陸,在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和美國,Line都有大量活躍的用戶群體,許多日韓明星都在上面開闢了官方賬號,桂綸鎂更成為其在台灣地 區的形象代言人。今年1月,Line在全球已經擁有超過1.5億用戶,先後在41個國家的App Store免費應用下載排行榜中高居首位。
這 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數據。移動社交應用通常都是佔據本國市場,如韓國的Kakaotalk和中國的微信。 Kakaotalk在韓國擁有4500萬用戶,微信仍然是中國下載次數最多的社交應用類軟件。現在,Line似乎正在打破這一格局,在中國市場大出風頭的 同時,其在韓國的用戶量也已突破1000萬,在美國,更被形容能夠逆襲Facebook的狠角色。
實際上,Line是社交應用中的“年輕人”,2011年6月正式推出,但在國際化、多元化和商業模式上,它已經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聊天革命
 
Line的中文名叫“連我”,在蘋果應用商店取得成功後,現在已經可以下載安卓版和PC版。
兩年前,韓國NHN日本分公司推出了Line。起初,它是一款類似短信的app,只不過多了群聊功能。與微信一樣,一旦在Line上註冊,它便會自動在手機通訊錄裡尋找到同樣註冊的好友,如果好友在線,它還會提示對方添加你。
設計之初,Line就有了覆蓋到所有人群的野心。當時,非智能手機仍然佔據著日本大部分市場,為了爭取這些用戶,只要在Line上註冊,它就允許智能機和非智能機之間收發消息,前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後者通過傳統短信。 

上 線3個月後,Line開始多元化。它先是加入了網絡電話功能,這點類似於Skype,但通過wifi,Line的通話服務完全免費。隨後,為了充實​​娛 樂功能,它設計了專門的照相插件Line Camera,這讓圖片分享更加美化,還加入了幾款遊戲插件,例如猜謎遊戲和設計賀卡發送給好友。去年,Line推出類似Twitter的企業服務,專門 面向團體和公司,它在不久前已經發布了付費的“官方賬號”,商家可以通過這項服務直接與客戶進行溝通。
不難看出,Line更希望做成一款 更加高端的產品。很多批評認為,這類聊天工具沒有年齡限制,並且允許匿名,很容易成為犯罪工具,尤其是性犯罪。先前,已經有未成年女孩通過Line約見陌 生網友被強奸的案例,這讓Line下決心修改自己的ID系統,相比同類應用,Line更加封閉,類似“我是某某,很高興認識你”的驗證信息,在Line中 會被自動屏蔽。
“我們在亞洲掀起了一場革命,希望能夠把它蔓延到美國和歐洲。“NHN日本分公司CEO Akira Morikawa說。在Line的1.5億用戶中,有4500萬來自日本,中國台灣和泰國各有1500萬。他表示,如果Line只是將盈利放在第一位思 考,就會停止進化,流失客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Line在美國建立了專門的營銷團隊,除了蘋果、安卓和PC版外,又推出了Windows Phone和黑莓版本,並準備進軍電子商務。 

和許多財務數據並不好看的創業公司一樣,Line遵循著聊天應用“先吸引用戶,再尋找利潤” 的模式,但他們在去年已經開闢了盈利模式——用戶可以購買Line的電子貼紙,鑲嵌在信息中送給好友,這些貼紙通常被設計成感情豐富的卡通人物或者圖標, 每個售價3美元。推出兩個月,這項業務獲得了380萬美元的利潤。有消息稱,Line在今年新推出的“官方賬號”業務,也將根據粉絲數和發送信息數每月收 取5000到6000美元不等的費用。
儘管沒有透露過具體的財務狀況,但在Line上線後,NHN韓國總公司的股價上升了42%,有分析指出,Line今年將會花費2.23億美元用於營銷,目標是增長到10億用戶。 

韓國騰訊
 
儘管Line由NHN日本公司推出,但它應該算是一款韓國產品,擁有者是NHN韓國總公司創始人、現年46歲的李海珍(Lee Hae-Jin)。如同微信站在騰訊的肩膀上,Lin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NHN。
1992年,從韓國科學技術院拿到碩士學位後,25歲的李海珍進入三星SDS部門工作,利用這段時間,他開始開發網絡搜索引擎。 1996年,三星投資成立了內部創業公司Navaport,研發入口網站業務。一年後,Navaport從三星獨立,改名為Nava,李海珍取得了新公司 的經營權。 2000年,Nava同遊戲入口網站Hangame合併,成立NHN集團。
李海珍擁有技術天賦,是個電腦極客,被媒體形容為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式的人物,為了研發新技術,他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 

NHN成立後,很快成為了韓國互聯網公司的統治者,在電子廣告、搜索和網絡遊戲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李海珍與來自Hanggame的金範洙(Kim Bum-Soo)同任公司CEO,分別負責搜索業務和遊戲業務,兩人在三星公司也曾共事。 2003年,因為自己不擅交際,高爾夫球技術也很差,李海珍將CEO職位讓給金範洙,自己只出任公司戰略長和總裁。 

NHN的搜索盈利很像谷歌,將廣告植入搜索結果列表中,在2000年,NHN還是韓國第一家這樣做的公司。 2007年,NHN到達巔峰,全年50億美元收入中,有53%來自搜索。在網絡遊戲領域,NHN也是韓國第一家提供遊戲平台的公司,到2008年,已經開 發出280款網游。
2007年,NHN曾經面臨過谷歌的挑戰,當時谷歌進入韓國市場。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李海珍重新出山,發明了“知識搜索(Knowledge In)”,讓NHN本身成為內容提供商和數據庫,而不僅僅是一個搜索引擎。得益於當時韓國許多政府部門和企業的網站對國外搜索引擎屏蔽,NHN第一次在國 際化競爭中獲勝,而韓國市場的狹小,也讓他意識到國際競爭的重要性。
2010年,金範洙離開NHN,帶領自己的團隊創立了Kakaotalk,此時,NHN已經在韓國互聯網統治了10年。憑藉移動社交大熱和“電子商務+付費表情+公眾賬號+遊戲平台”的獨特服務,Kakaotalk很快佔領了韓國市場,成為主流即時聊天app。 

NHN不甘心只作旁觀者,一年後,Line問世。依托NHN積累下的市場資源,Line過億的用戶總數現在已經超過了Kakaotalk的8900萬。為 了應對Line的挑戰,網游起家的Kakaotalk團隊在去年推出100款遊戲,並且擁有了獨立的Kakao Games機構。即便如此,最新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雖然在韓國國內Kakaotalk仍然擁有最多用戶,但Line的增長速度卻已大幅領先。 

移動社交大戰
 
今 年3月,微信宣布成為印尼市場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載排行榜雙料冠軍,此前,Line一直佔據著印尼Google Play的榜首位置,前三位分別為微信、Line和美國的WhatsApp。 Kakaotalk成立較早,卻較晚進入國際市場,排名靠後,但今年前兩個月,增長速度也已經達到228%。
“對於Line來說,最大挑戰莫過於要擴張的國家已經有了同類的本土品牌。用戶一般不會同時使用多種即時平台。”一位新加坡分析師認為,Line清新可愛的風格,不一定能夠被亞洲之外的用戶所接受。 

NHN日本分公司CEO Morikawa則認為,Line的競爭優勢在於其技術能夠更好地為智能手機設計特有平台,就像Skype和Faebook在PC上能夠做到的那樣。
“一旦我們發現什麼樣的服務會受到歡迎,就會把這種服務帶進我們的平台中。”除了亞洲市場,NHN開始對美國市場進行調查,“這是全球擴張挑戰中的一部分,我們知道過程很艱難,也不能確保成功,但一定會盡力嘗試各種可能。”Morikawa說。
尼爾森分析師Yoshiya Nakamura認為,一些亞洲國家已經擁有了本土的社交應用,但還不能全方位滿足需求,之前的Facebook和Twitter正是憑藉這點在國外成功的。 

騰 訊公司CEO馬化騰今年初也表示,國際化將是微信幾年內最重要發力點,Line進軍中國的確給騰訊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日韓系的Line和 KakaoTalk、歐美系的WhatsApp 和Facebook Messenger、中國系的微信,構成了移動社交app的現有格局。儘管Line起步更晚,但在添加“動漫貼圖”等娛樂功能上已經超越了普通通訊工具。 有分析指出,微信正在逐步推動公眾賬號、開放平台以及O2O等項目,並且著手對“陌生人加好友”作出限制,說明微信將會向大而全模式發展,Line則會在 細分市場上有更多發揮空間。 

目前,Line已經在英文、韓文和中文版上建立起優勢,其他語系中,WhatsApp擁有較多用戶,去年,它在90個國家的排行榜中名列榜首,今年已經上升到超過140個,優勢是零廣告以及專注照片和文件分享。
在WhatsApp最為強勢的西班牙,其一度擁有90%的市場佔有率,儘管從未透露在西班牙的具體用戶數量,但外界猜測,這個數字在2000萬左右。去年11月,Line進入西班牙市場,用戶迅速達到了1100萬,讓WhatsApp直接感受到了威脅。 

面 對同WhatsApp的競爭,Line美國區CEO詹妮•漢(Jeanie Han)表示,他們採取的是一種相反的方式。她認為,Line從來不會以付費的廣告、遊戲和貼圖為恥,在2012年6月推出社交遊戲服務後,用戶已經增長 了一億,這樣的成功也讓WhatsApp正在考慮將游戲加入到應用當中。
“Line就是要極端專注每個用戶的個性化體驗。”詹妮·漢說。為了考察西班牙市場,她專門去那裡住了兩個月,隨後召開新聞發布會,並進行了一個月的電視 廣告轟炸,廣告語為“Line讓生活擁有更多樂趣”,為了同WhatsApp競爭,還把廣告植入了西班牙居民最喜歡收看的脫口秀節目中。 

美國科技博客“The Next Web”曾提問:“誰將真正讓Facebook陷入危機?”他們給出的答案是“移動社交應用”。現在,Line在這場大戰中走在了前面。

 @Source: 南方人物周刊

馬岩鬆建築不應是權力與資本的紀念碑@People

 馬岩松,生於1975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和耶魯大學。 2001年獲得美國國家建築師學會建築研究獎金。曾在扎哈·哈迪德倫敦建築師事務所和紐約埃森曼事務所工作。 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務所。其為重建紐約世貿中心而設計的作品“浮游之島”模型被中國國家美術館收藏,作品還有夢露大廈、鄂爾多斯博物館等。 (圖/梁辰) 

 馬岩松設計的位於加拿大密西沙加市的夢露大廈

 馬岩松設計的鄂爾多斯博物館

2012年10月30日,西班牙馬德里,馬岩鬆在馬德里ICO基金會總部舉辦展覽

南方人物周刊 2013-06-14

“現在中國的這些建築全是又大又權威,整個現代的城市文明是權力和資本,不管是崇拜資本的城市,還是崇拜權力的城市,人都是缺位的,就這個城市不是人的”  


談到為什麼回國,馬岩松說,因為中國建築的問題出在方方面面。
他被稱作“中標國外標誌性建築第一人”。 2005年,30歲的他憑藉“夢露大廈”的設計贏得加拿大多倫多的一次國際設計競賽,一舉成名。在國內標誌性建築多由外國人設計,而國外建築罕有邀請中國建築師的背景下,馬岩松海外中標的消息顯得有些突兀。
少有的時尚的、明星式的建築師。他的年輕也被津津樂道,一句流行語是:“建築圈30歲以前成名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馬岩松。” 

辦公桌上那張家庭照裡,兩個兒子笑得瞇起眼睛,馬岩松杵在中間,一本正經。
批判是馬岩松從回國起就一直在做的事。他批判他看到的一切:所有的法院都是大台階上去,所有的政府大樓都在市中心,前面一個大廣場;所有的城市都一個模式,一張規劃圖啪啪啪拷貝;所有的住宅一個樣子:標準化、大批量生產、非人性。
2004年,他將兩年前創立於美國的Mad建築所轉移到北京。此後兩年多,他的設計因為“過於前衛”,一個都沒建成。 

“發表那麼多,你倒是建啊。”馬岩松表情誇張、語帶調侃地模仿著批評者的不屑。在他看來,建與不建只是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建築師要有對美好未來的一個提案。
“空想在中國是被嘲笑的,因為中國推行的一直是實用主義,從上到下,從黑貓白貓就開始。實用主義不適用於城市發展,因為我覺得一個城市的發展就像一部哲學、一個交響樂、一個偉大的繪畫作品。” 

他 的建築同時挑戰著國內的施工水平和國人的審美。比如鄂爾多斯博物館,不規則、曲面、金屬,是一個巨大的異形建築,用他的話形容,“一個飛船啪地扔在沙漠 上。”他的解釋是,希望剝離掉任何現代主義的東西,直接和沙漠對話。如今沙漠和戈壁已經被各種風格的“像建築的建築”城市化了,他的“飛船”突兀地立在那 兒,非常超現實。不管進不進博物館,總有人樂意在周圍的斜坡上呆著。他挺滿意。 

近幾年,他討論的話題是“山水城市”,這個由科學家錢學森1990年提出的概念,20年後啟發了馬岩松。接下來這兩年,體現這個思想的建築就要破土動工了。
在他的腦子裡,山水、自然都不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概念。 “其實傳統只是我們現在看的傳統。未來是什麼?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把所有沒見過的東西都叫作未來感的東西,而已。”
這是馬岩松式的敏銳、率真與自信,你同樣可以在另一個關於他為什麼回國的回答中看到這點:“所有有問題的地方我都感興趣。” 

央視大樓是帝國式建築

人物周刊:你曾評價過央視大樓的設計,說是建築師庫哈斯看到了中國的現實,然後用一種比較粗暴的方式表達出來。 

馬岩松:我覺得這是一個跟中國
權 力的合謀吧,是中國的帝國建築。整個城市化的這種建築的初衷,跟這個帝國形像有很大關係。現在中國的這些建築全是又大又權威,所有的法院都是大台階上去, 所有的政府大樓都是在市中心,前面一大廣場,都是最大最豪華的建築。這就是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整個現代的城市文明是權力和資本,在西方就是資本。 不管是崇拜資本的城市,還是崇拜權力的城市,人都是缺位的,這個城市不是人的。按理說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所有人要感到自豪的,但為什麼好多奧運會 建築,包括CCTV這種標誌性建築大家都沒感覺,說不上好看不好看,或者不好說。 

人物周刊:或者也會覺得跟我沒關係。 

馬岩松:因為它確實跟你沒關係啊。它就是一個帝國式建築、一個紀念碑,它橫空出世表達出那種力量,是當時的形態、狀態。我說句玩笑,後來這把火燒了都是必然的,沒有那種目空一切的心理狀態,他不會定這麼一個方案,也不會去放違規的煙花,而且每年都放。 

人物周刊:建築師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馬岩松:我現在說這話就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了。 

人物周刊:批判者嗎? 

馬 岩松:我覺得建築師首先是一個批判者。當然建築師還得有更積極的一方面,你得有對更美好未來的一個提案。一個城市的歷史和觀念,與建築和城市最後出來的形 態是非常一致的。所以也許能有一種反作用。就是你的提案、你的建築和城市設想能夠成為一個開始,或者說能成為一個改變社會的契機。
建築活 動和城市形成是全社會所有人都參與進去了,我覺得建築師是這些人裡最接近知識分子的角色。工程師是管工程和技術的,決策人、政治家、資本家有他的考慮,只 有建築師是有可能站在一個歷史角度去看這件事。如果他最後很悲哀地變成一個技術提供商的話,等於整個這個事沒有任何文化上的考慮了。
其實包括批判和空想,都是建築師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必然職責。 

人物周刊:從夢露大廈開始,不斷有人來找你,什麼樣的項目你願意做? 

馬岩松:這跟我最早想回國就有關係。我覺得中國建築問題是在方方面面的。比如說像很多新城區的城市化,都是在一個自然環境裡直接規劃一個城市,很多規劃院就把一張圖紙到處用,所以千城一面,所有城市都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從不考慮人文的、原來的自然環境這些因素。
從 大城市到小城市到新城,要建很多文化建築。但在中國,博物館大劇院都變成一種奢侈品,或者是一個標誌性建築,或者是政績工程,就是​​不讓人去參與的。還 有大的住宅,全國的房子,一個廳一個廚房一個餐廳一個臥室,進去基本上全都一樣。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現代主義城市,追求利益、追求實用性。所謂實用性就是標 準化、大批量生產,然後就是非人性。 

人物周刊:你覺得好的建築是什麼?
馬岩松:我覺得建築和城市是一個東西。一個城市就 應該先有一個理想,尊重這個理想作為大前提,你照著這個方向走,它就是一個人性的城市。我為什麼說山水建築、山水城市,不就是整個古典中國的精神家園?就 是人跟自然的這種關係,人在這個環境裡去看自己的生命。它是一個精神上的追求,跟現在的綠色建築完全不一樣。綠色建築還是技術上的東西,還是覺得我可以用 技術怎麼怎麼樣,它不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東西。
人物周刊:你設想的建築是在大城市的情況下依然是關懷人的?
馬岩松:就是在大城市中讓人跟自然有一種情感上的和諧。然後建築不是建築,建築應該就是環境本身,就是一個環境體系。像一個園林裡,很難去把建築單拎出來,都是一體的。

人物周刊:東方式的? 

馬岩松:東方式的一個思想。現代的建築基本是專業化的,建築、景觀、規劃,都是分開的,但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人在城市裡生活是完整的體驗,是一個系統,必須有一個整體的環境觀。
我不想販賣中國人的身份去諂媚西方

人物周刊:你也希望能在國際上說出你的想法吧? 

馬岩松:我覺得夢露大廈是一個偶然,但也偶然地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到來,就是中國青年一代的建築思想可以有它的價值。
現在中國建築好像挺被關注的,但其實關注的點是在中國的城市化和中國難以置信的繁榮上。很多關注裡都包含著批判,包括普利茲克獎,都是對中國城市化的這種批評。
如 果西方主流文化對中國建築師那麼喜歡的話,為什麼不邀請你去設計他們的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大劇院?對吧。所有中國國家級文化建築全是國外建築師設計的,好像 中國建築師都沒法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外國文化界對中國這麼感興趣,也從來不邀請中國建築師去給他們設計房子。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覺得嗎?
所有東西合璧這樣的話,都是在中國
被提出,有可能是中國人提出,也可能是外國人提出,但都是在中國這個環境裡提出。我覺得它背後有著很強大的商業目的。如果是一個文化上的願望的話,那應該是雙向的。
我經常被歐洲邀請去什麼展覽,我就覺得怎麼不停地這樣,你乾脆邀請我設計房子不就挺好?後來我開始有意識去參加一些競賽。所以現在有兩個項目,一個在巴黎,一個在羅馬,都會在今年底或是明年開工。
建 築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西方,都好像扮演一個文化的角色,所以我是這麼看在歐洲的這個機會。我看夢露大廈也會這麼看,就是它對北美城市的一個批判。所以一個 活、兩個活對我並不是很重要,實際的交流就是能把我的作品蓋在那個環境裡,讓那些人能生活在這些建築裡,這是挺關鍵的。
我希望喜歡我的、或者討厭我的人,是因為我的作品和我的思想,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或不是中國人。
你可以因為中國人這個身份得到文化上的好處,只要承認你是弱勢的就可以,因為現在是這麼一種狀態。但我希望有自己的價值。我不想去販賣各種身份。
在文化界其實已經都很明確,就是販賣各種中國符號,然後去諂媚西方主流文化。你的價值是因為別人對你有興趣,覺得你很得到西方的認可,但他並不是真需要你。
跟西方主流文化的這種關係,是一個新的問題。因為我們在西方得到這個項目、這個身份,不單在中國,在西方也會被認為是一個標籤。拿這個事給我當標籤,就已經說明一種文化上的不對稱。其實有什麼不正常的呢? 

人物周刊:你跟國外建築師交往時,可以明確感受到你剛才說的這些嗎? 

馬岩松:我是說主流文化,就整體的文化,不是建築圈。建築圈是很功利的,他們也喜歡中國建築師,你以為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項目是怎麼得到的,都有人幫忙。 

人物周刊:誰幫忙? 

馬岩松:有無數人幫忙。有建築師,有各種商業公司,有各種人,不知道什麼人,反正總有人去幫忙,不然怎麼會這麼多。你看中國沒有建築師在國外設計房子,我們成了惟一的,這簡直是太可笑了。
找我的人往往是葉公好龍

人物周刊:找你設計的人,比如說開發商、政府官員,他們是怎麼理解你的建築的?溝通順利嗎? 

馬岩松:我覺得不同人找我有不同目的吧。有的人是抱著商業目的,覺得你設計的東西能成為標誌性建
築。也有那種完成了原始積累,蓋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建築),掙很多錢了,突然想我們今天干嘛呢?然後從了解我們的理念開始,有點帶著理想主義甚至贖罪的心情來合作的。
政府呢,有的可能是真喜歡你的作品,也有的是聽說中國第一個在國外怎麼怎麼著,然後帶著民族自豪感來找你,但這樣的人往往有葉公好龍的結果。 

人物周刊:結果是什麼? 

馬 岩松:就是他覺得你被國際認可了,所以你是中國的驕傲,因為這個原因找你。但我們有我們的理想,對作品要求特別苛刻。很多中國的項目都是粗枝大葉的。你如 果不把它當成一個作品,只是一個房子,或者一個產品、一個商品的話,跟我們的要求差得挺遠的。我們必須在一開始做出這個判斷才行。如果你開始沒判斷對,然 後大家都挺激動的,到後邊就會很尷尬。

人物周刊:你碰過這種情況? 

馬岩松:碰過。然後會產生問題。這時候就很難受。 

人物周刊:那怎麼辦? 

馬 岩松:怎麼辦也得挺著啦。中國的狀態就是大部分建築師是不用太負責任的,比如說不用管室內設計,施工時也不用去工地,不用管很多像材料的決定。你想管,所 有人覺得你是多餘的。你的設計費和時間也不允許你幹這個,然後你非要管,首先是投入非常大,然後人家還不覺得你是好意,會覺得你管那麼多幹嘛。 

人物周刊:你目前碰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或者讓你覺得最棘手的? 

馬岩松:基本上天天在吵架啊。你已經被綁架了,你已經在這條船上了,你只能不停地爭取下去。就像我剛才說的,一個建築從開始到最後,不是說我憋一口氣就能過去的,六七年的時間,每件事兒、每一天,你都得在那兒頂著,你鬆一下就一瀉千里。 

人物周刊:你現在是這麼一個狀態? 

馬 岩松:就是這麼一個狀態,而且這個狀態還不能成為我的全部,但已經完全夠把人煩死了。這就是跟現實鬥爭嘛。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習慣上是不太願意這樣的。他 們是出世的,就是發發牢騷,然後就自己去幹別的了,不參與。但我覺得建築師是一個改革者,像現代派的鼻祖勒·柯布西耶,他寫信給墨索里尼說我有一個城市設 想,跟納粹去推行他的理想。他是一個變革者,相信知識分子的行動是有價值的。 

人物周刊:有種說法是,你跟中國傳統印像中比較沉默的、埋頭乾活的建築師不太一樣。 
馬 岩松:我覺得中國分兩種建築師:一種是做技術,只提供技術服務,這樣的建築師沒有個人情感的表達,也沒有個人對時代對社會的觀點,或者說他的觀點跟作品是 脫節的。還有一種是對社會對城市有觀點的建築師,但因為看到很多問題,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知識分子這種傳統讓他覺得要獨善其身,不參與進去,所以也就談不 到去改變。 

人物周刊:也許參與後會被裹挾進去? 

馬岩松:那就更不能理解了。你如果有自​​己的立場,怎麼會被裹挾進去? 在我剛回國頭幾年,就有很多批評,你發表那麼多看法,你倒是蓋啊? (笑)我覺得首先我蓋不蓋,那是時間問題。第二就是即使不蓋,光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個建築師一輩子不蓋光說,如果你說的東西在點上,也是很有意義的。
西方有這樣的建築師,他就談理想城市,然後畫圖​​描繪出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是什麼,然後發表,大眾都看到、討論。這其實是一個思想的改造者,很多人看到這樣的言論和圖紙,已經起到一個變革的作用。
中 國是連理想都沒有人提出來。我覺得改革開放三十幾年,這種城市規劃上的思想是沒有的,根本就沒有。所以現在的中國城市怎麼產生呢?就全是北美模式,劃方格 網,一塊一塊地賣地,沒有一個整體的,都是從功能和技術層面。比如說交通,啪,我要開個平安大街,啪,拆一大堆。根本就是很可笑、很無知。 

@Source: 南方人物周刊

漆藝文化的傳與承—日本漆藝“人間國寶”及其作品@Art



 松田權六作品
 增村紀一郎
 寺井直次作品

北村昭齋作品


漆藝文化的傳與承——日本漆藝“人間國寶”及其作品
周劍石
 
深度閱讀:本文插圖大圖見“日本漆藝大師作品賞”


引言:
 


1954 年,首屆“日本傳統工藝展”於東京舉辦。此後,由日本工藝會(成立於1955 年)與政府文化廳主持、主辦(每年10 月展覽)。它是日本一個連續性的展覽項目,按照既普及又提高的方針,以代表傳統工藝技術最高水平—“人間國寶”的作品,來帶動、提高、促進日本傳統工藝向 前發展。每當展覽開幕,“人間國寶”作品薈萃一堂,熱愛傳統工藝文化的粉絲們猶如朝聖一般,虔誠地拜謁他們心中一件件至美絕倫的作品,沉醉在美的享受之 中……所謂“人間國寶”,即:“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相當於我們時下經常聽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對擁有重要無形文化遺產者的通稱。 

日本文化財產保護法規定,對於歷史上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無形文化財產,特別是那些寶貴的絕技,給予評定;對 於那些身懷絕技的人,給予認定。為達到保護、傳承這些寶貴絕技的目的,每年,給保持者撥發一定的資助,其中包括傳統工藝技術、音樂、舞蹈和表演藝術等個人 和團體。目前日本有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人間國寶”100 多人,無形文化財產保持團體20 多個。 2003 年,日本文化廳撥出100 億日元保護有形文化財產和無形文化。
在此, 我特向國內漆藝藝術家、漆藝專業師生、漆藝研究者和漆藝愛好者推薦幾位日本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漆藝“人間國寶”及其作品,略述其技術特點、藝術追求和研 究方向以及設計思維。希望他們的作品,能給大家帶來人類共性審美的愉悅,同時,也能得到濃郁日本民族風格特色的漆藝之美享受,看到傳統漆藝文化在日本的保 護與傳承。
之前,先向大家概述孕育“人間國寶”作品的搖籃—“人間國寶”作品初次發表的“處女展”—“日本傳統工藝展”。 

一、“日本傳統工藝展”的緣起、主旨及沿革
 


回 顧“日本傳統工藝展”首展的緣起,應追溯到戰後,日本剛剛恢復全面建設的20 世紀50 年代。在當時由外來美術強勢先入為主的背景下,該展以龐大的規模,以外來美術審美體係為主導地位,衝擊著對日本傳統美術的信念追求,但不少作者卻難以苟 同,特別是工藝家群體。漆藝家松田權六與金工家香取秀真率先將目光投向了傳統,松田權六參與修復研究朝鮮樂浪出土的中國漢代漆器5 年,觸摸到了中國漢代工匠們的智慧,隨即發出“古典文物是不言之師”的感嘆!香取秀真在日本各地傳統金工品的田野考查經歷中撰寫了《金工史》,他倡議以日 本美術來淨
化外來美術。松田則呼籲將江戶以前的日本各派繪畫(巨勢派、円山· 四條派、浮世繪等)統稱“大和繪畫”,並汲取其裝飾風格作為漆藝蒔繪的創新資源(松田本人既是繼承源於大和繪畫的幸阿彌派和五十嵐派的蒔繪技藝展開創作踐行者)。他們當時所持共同觀點:“堅信日本傳統美
術具有足夠的底氣和力量與外來美術的衝擊相對峙”……“回歸傳統的規範,重新發現過去的價值”……此後,與“日本傳統工藝展”持不同藝術見解,代表傳統工藝的一股力量逐漸形成。
作 為麥克阿瑟(當時美國占領軍元帥)文化政策的一環,政府指令對於從前的國寶、重要美術品等文化財產進行重新審視。文部省任命矢代幸雄、山本有三兩人為起草 委員,二人草案經審議提交麥克阿瑟。 “據聞麥克阿瑟元帥給予了與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人間國寶”制度)相關諸項條目等的構想”,[1] 經過眾參兩院審議新的文財產保護法於1950 年9 月起實施,此法案明確規定了日本文部省、文化廳擁有認定及解除認定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人間國寶”的權限和審批程序的製定與運作職能。 “人間國寶”認定制度的確立,賦予了持有某種一技之長的手工藝者,以獲得社會承認的高度榮譽的機會。 

依托日 本文化財產保護法,以及“人間國寶”制度的確立的契機,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1954 年,舉辦了第一回無形文化財產“日本傳統工藝展”。隨後發表了該展的主旨:“在我國,有世界上卓絕的工藝美術傳統,其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本質不變,永不停 息地向前發展是其本來面貌。但是,傳統工藝並非恪守成規簡單地模仿古典技法。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和責任是如何將傳統工藝作為嚴格訓練的基礎,在不斷傳承古 典技法的同時,創作出屬於我們時代的新作品”。對於傳統的自信、認識的深刻和使命感的擔當,反映出集聚這一組織機構群體的面貌。 [2]
現 在的“日本傳統工藝展”除漆藝(漆器)之外,涵蓋陶藝(陶瓷器)、染織(和服、染布)、金工(金屬藝術)、木竹工、人形(偶人)和諸工藝(玻璃、七寶燒、 截金、硯和瑪瑙以及孔雀石等)7 部門。每年在東京舉辦之後,到京都、名古屋、金澤、岡山、廣島、福岡、仙台和大阪等地的大型百貨店、美術館繼續舉辦巡迴展覽。通過“日本傳統工藝展”的連 續舉辦,促進一代代傳統工藝家不斷地創作新作品、好作品。經過半個世紀的時間磨礪,僅漆藝一項就孕育出了21 位“人間國寶”。可以說,這是一項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系統工程。 

二、漆藝“人間國寶”及其作品
 


1. 松田權六
七歲隨兄學漆藝,自然步入漆藝之道,經石川縣工業學校恩師推薦,深造於東京美術學校,有幸得到六角紫水教授的賞識。 1917 年間的東京美術學校,教學開放,選課自由,為他的畢業創作以及後來的創作作品,奠定了紮實良好的美學基礎。
“草花鳥獸紋蒔繪小手箱”,是他23 歲時,充滿藝術青春活力,傳承彰顯大和繪畫精神的佳作,也是日本近現代漆藝承前啟後的里程碑之作。前者有江戶時代尾形光琳以鉛塊環繞表現的“八橋蒔繪手 箱”,後者有寺井直次蒔繪卵殼翱翔的鶴群“飛翔”。因蒔繪的金粉材料不足,致使松田權六通過幫助同學製作畢業作品以換得自己畢業創作所需,而導致他延遲一 年才畢業。炭化的砂糖做碳粉表現奔鹿、脫兔和飛鳥如漢畫像石般注重影形的氣韻,他自製了銅線畫筆在漆表面將乾之際,以快速、流暢、放逸的筆觸,一氣呵成地 描畫出了一隻只動物的靈動身姿,動物形象取材於上野動物園中,聽到獅子吼叫而驚目、縱耳、脫逃之情景,生動表現出自然界飛鳥、小鹿和兔子生機勃勃、嚮往生 命、追求生命的強烈慾望。
1944 年,“蓬萊之棚”出現在第六屆新文展,此作不愧為松田權六生涯中關於人生、命運與時代的尖銳衝突之作。這也是松田權六傾其汲取日本大和繪畫一脈相承的琳派 精神,以及修煉已久的日本傳統蒔繪、鑲嵌、彩繪技術的精髓,創作的又一件傑出作品。黑白紅金褐的色彩,華麗和諧而爍目,群鶴聚集於千層海浪、萬潮湧動之 中。雖有覓食梳理羽毛者,然而,更多則仰天長嘶。那一隻隻金片中,嵌入黑漆眸子的表情,分明傳達著警覺的目光,似乎是在向大海、朝天宇發出一聲聲祈盼的哀 鳴。觸目驚心的畫面,豈不正是當時備受瘋狂空襲,生活在極度不安狀

態中的權六的心靈寫照?他雖然以漆器家具的形式來表達對命運苦難的敏感, 但卻堪與同時代的任何一位日本畫家乃至文學家的作品相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松田權六遠遠超越了他那個時代,不僅僅是漆工技術的無可挑剔,就其胸中的人文 氣質,於當時,也恐難有誰與其相左。松田權六,摘取了日本兩項文化藝術最高榮譽稱號—“人間國寶”和“文化勳章”。 

2. 寺井直次
1912 年出生於石川縣金澤市。小學六年級時,看到石川縣立工業學校漆工科學生的作品,感觸很深,立志學習漆藝。該校畢業後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他有幸師從松田權 六、六角紫水等日本戰後第一代漆藝大師們。與松田同鄉的他,成長於工藝和時尚之都的金澤市。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主動到一家金屬研究所工作,為的是研究解 決如何用金屬胎代替從日本向國外出口的木胎漆器,解決因乾濕變化而導致變形的問題。他先用油粘土創作出最早的器型,再製成木胎,請鈑金工依木胎用鋁板成 型,經硫酸電解水的腐蝕,浸生漆褙裱牛皮、麻繩等工藝後,髹漆蒔繪。
他的作品“蒔繪鴴鳥香盒”,表現了家鄉的白鶴、鷺鷥,千鳥湖泊、田園風光是他作品的母題。其作品與他的老師相比更顯出一些簡約、輕鬆和優雅,以及一種繪畫的意境美。寺井直次也因其在漆工藝上的,特別是蒔繪上的突出貢獻,成為了這一領域又一位“人間國寶”。

3. 大場松魚
1916 年出​​生於金澤塗師之家。他在石川縣立工業學校圖案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隨父宗秀研習漆工藝基礎。 1943 年起的兩年時間,他作為石川縣金澤市向外派遣的實業實習生,師從松田權六。筆者在東京西武美術館,觀看他的個展時,得到了一張名副其實的“名片”,真就是 長方形卡片上四個大字,別無其他。這個金澤人,緊隨松田、寺井其後,也成為了漆藝蒔繪領域的“人間國寶”。他相貌清瘦,嗓音沙啞,秀雅裝束,其作品卻漆潤 色飽,光鮮亮麗,有朗朗作聲之感,作品非常奪目。他用材極其精良,且昂貴,幾乎件件作品都有純金片。材料的分量感、富足感,一望便知。仍然硬朗的他,九十 高齡時,還到過中國的新疆。他與法國Nashi 市的Dongmo 公司合作了作品“華彩花器”,法國N ashi 市是一座玻璃之都,與有漆藝重鎮之稱的金澤市結為友好姊妹城市十週年紀念時,請大場與該市合作一件玻璃髹漆蒔繪作品。他敏捷流暢地在玻璃表面上噴砂出了一 條帶形,施以朱漆、卵殼、螺鈿、金片,金粉等,一條友誼的紐帶像是從日本姑娘的腰間飄然而至,成就了這件構思完美的精良作品。 N ashi 與金澤,玻璃之城與漆藝之邦,姊妹都會的友誼之花,在此綻放。 

4. 田口善國
1923 年出生於東京。他並非東京藝術大學本科出身,但他的成就卓著,也成為了“人間國寶”。師從松田權六學習漆工藝之後,又師從奧村土牛學習日本畫。他活躍於傳 統工藝展,屢獲獎項,並受聘登上了藝大的講壇。他的學生很多成為了今天日本漆藝界,特別是傳統工藝派的新銳。他的作品注重大膽的設計,蘆花、秋草、魚兒、 貓頭鷹等,都在他的作品中一一登場。他不僅有精美絕倫的小型作品,也有大型的家具和耐人尋味的漆畫大作。作品“蒔繪日蝕飾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彷 彿深不見底的盒內黑髹,配上兩隻貓頭鷹,凸顯了日暉被遮住後的黑暗印象。以上三位都已故去,他們的作品散發出的生命力,卻仍然激勵著後來者。

5. 北村昭齋
1938 年出生於漆藝世家,祖父久齋。父親大通不僅僅是漆藝家,還是文化財保護修復專家,活躍於奈良地區。昭齋東京藝大畢業後,繼父親之後參與奈良國立博物館文化 財產保護修理工作三十餘年。 1994 年,被日本文化廳評定為漆工藝品保存技術保持者。漆器保存與修復技術的積累與實踐,自然反映在昭齋的創作之中。漆器作品“玳瑁螺鈿花紋飾箱”,獲1997 年第四十四屆“日本傳統工藝展”文部大臣獎。他將玳瑁、瑪瑙、厚螺鈿等材料與熟練的蒔繪技術完美巧妙地結合,令其作品厚重而又具有材料質地優美自然的存在 感。
他卓越與鮮活的藝術感悟,鑲嵌與蒔繪材料與工藝的結合,設計與構思的巧妙,傳達出正倉院一件件古典精品中的大唐藝術傳 統的魅力,透露出他在此方面廣博的學識與研究水平的高度。他在1998 年,獲紫色褒章,1999 年,被文化廳評為日本現在唯一一位螺鈿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
的“人間國寶”。 

6、增村紀一郎
1941 年出生於東京都豐島市,是漆藝家增村益城的長子。 2008 年底,67 歲的他,從東京藝術大學退休,也喜獲“人間國寶”的稱號。當時,筆者正訪日,也前往祝賀。大堂內聚集了二百多人,這是東京藝大與日本工藝會、日本漆工協會 的同事、同行及其學生、友人們和粉絲團成員
們組織的慶賀活動。通過此舉,漆藝界同仁互相勉勵,更為激勵新人一步步上進。長輩、同輩和晚輩的 代表分別上台發言,當正在讀東京藝大碩士研究生的增村紀一郎之女發言時,頗有老一輩將接力棒傳給小輩的意味,在場的人們都很受鼓舞。而增村的父親增村益城 也是“人間國寶”。日本以這樣的方式,從一個人,到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傳承著、發展著民族的漆藝文化。增村紀一郎與父親就都是以髹漆工藝為主 攻方向,摘取“人間國寶”桂冠的。紀一郎的作品在漆面處理上更為講究質地含蓄,豐富,並刪去了不必要的瑣碎細節,從而取得了沉穩、樸雅、大度的造型美感。 如“乾漆酒器”,外露的麻布紋幻化為酒器最為完美的裝飾。 

結語
以藝 術家之心靈、工匠技藝之手、研究者之眼光、設計師的思維武裝起來的日本“人間國寶”們,在日本備受尊重。除以上6 位“人間國寶”外,還有16 位漆藝“人間國寶”:高野松山、黑田辰秋、音丸耕堂、磯井如真、磯井正美、太田壽、赤地友哉、增村益城、大西勲、川北良造、田口善國、前大峰、前史雄、鹽 多慶四郎、小森幫衛和室瀨和美。這一名單的陣容中,亦不乏幾對父子,而鬆田權六確是當之無愧的“人間國寶”中的“國寶”,“人間國寶”中的老師,他們中近 十人都曾受教於他或作為他的助手一起工作。北村昭齋、增村紀一郎雖相對為小輩,但我時常聽到他們講起松田權六與他們父輩們交往的故事,他們與松田權六一樣 都是漆藝、漆工界的兢兢業業者,
辛勤耕耘的勞動者,日本傳統漆藝、漆​​工的堅守者、傳承者和拓展者。對於中國古代漆藝的 研究而發出“古典文物是不言之師”感嘆的松田權六,不止一次來過中國。這給我們將是怎樣的啟示,增村紀一郎不止一次對我說:“傳統漆工藝的研磨技術甚至直 接影響到了照相機的鏡頭的製作工藝,以及電腦集成線路組裝等高科技相關產業技術工人的敬業意識……”這對於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又何嘗不是一種 啟示呢。 

註釋:
[1](日)松田權六:《漆之光澤》,第151 頁。
[2]《日本傳統工藝展》第五十二回圖錄,第2 頁。 

@Source: 視覺中國

你所不知道的宮崎駿@People




 《千與千尋》女主角千尋

 宮崎駿親自設計的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宮崎駿長子宮崎吾郎

 宮崎吾郎導演的動畫長片《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天空之城》裡的機器人

 《魔女宅急便》裡的女主角琪琪

 《龍貓》中的三隻龍貓與小月、小梅兩姐妹


 
                                                                             
吉卜力美術館中出售的以宮崎駿作品為原型的紀念品

2013-10-13 來源:胡雅君

宮崎駿第七次說要退休,之前他已食言六次。這位“退休宣言癖”是個巨大的矛盾結合體,體內居住著無數小怪獸。除了動畫大神這一面,他還是:電影奴隸工作狂、零分爸爸、女性崇拜者、毒舌傲嬌情緒帝。他的自畫像是一頭豬。

宮崎駿看自己的新片《起風了》時哭了,對於這位72歲的日本動畫宗師來說,這也是破天荒第一次。 “或許因為覺得已做完所有想做的事,眼淚才流下來的吧。”

今年夏天上映的《起風了》講述了日本航空之父、零式戰鬥機設計人堀越二郎的故事——製造美麗飛機的夢想,以及淒美的愛情。

因涉及日本太平洋戰爭,《起風了》引起極大爭議。不少中韓網友認為該片“美化了服務戰爭的人”,日本國內則有人認為這片有損日本形象,指責他“賣國”。

然而9月初,宮崎駿突然宣布退休,輿論焦點一下子從影片轉移到他的身上。

過去三十多年,宮崎駿創作出龍貓、千尋、娜烏希卡……等無數經典動漫人物,成為可以抗衡迪斯尼的東方力量,改寫了世界動畫版圖,他的退休意味著一個美好而偉大的動畫時代的終結。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這已是宮崎駿第七次說退休,他之前食言過六次。

1986年,因《天空之城》票房不振他向媒體暗示自己想引退。 1992年,完成《紅豬》後他表示:“該做的都做了,我的動畫已完結。”1997年,創作《幽靈公主》時,身體抱恙的他說:“不如趁著大家對我還有些留戀 時說再見。”2001年《千與千尋》上映後,他又講“自己已不適合再做長篇動畫”。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完成後,宮崎駿認為自己“已丟失了製作動畫的熱情”。 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還在製作階段,他就說:“這將是我的長篇告別之作了。”

“宮崎駿是有發布退休宣言的獨特癖好吧?”人們將信將疑了。

然而這次的架勢是史無前例的——通過吉卜力工作室發表官方聲明,還開了發布會,在9月6日的引退會上,宮崎駿一上台就說:“這次我是認真的。”他也吐槽了自己的出爾反爾:“我自身分裂嚴重,一邊叫著要洗手不干,一邊卻又投入新的影片創作中。”

一直以來,他都是個巨大的矛盾混合物,體內居住著無數小怪獸。除了動畫大神這一面,他還是:電影奴隸工作狂、零分爸爸、女性崇拜者、毒舌傲嬌情緒帝。他的自畫像是一頭豬。

電影奴隸工作狂

引退聲明說:“週六能夠休息一直是我的夢想,今後將嘗試週六給自己放假,只是不知能不能做到。”

在投入動畫工作的五十年裡,宮崎駿沒有周末的概念。他對放假的理解就是:午睡一會兒。直到五十歲,因身體原因,他才開始偶爾一周單休個星期日。

他自稱電影的奴隸,曾撰文剖白心跡:“如果想要製作人性化的動畫,我們必須接受自己得以非人道的方式生活,於是我最終變成了一個工作狂。”

生活中,他很少看電影,不看電視,也不上網,唯一的娛樂是散步。動畫製作如果遇到瓶頸,他的解壓方式是閉關。他的動畫從來沒有劇本,每次都是邊想邊畫。這種創作方式也給了他巨大壓力。每次創作新故事時,他都會患上神經性胃炎。

為 了讓作品保持他心目中的靈性,他一直堅持手繪製作,並且對畫面精度要求極高。為了完成《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開頭那個一隻水母從海裡浮上來的12秒鏡頭,他 足足用了1613幅原畫畫稿。這種製作方法無疑費時耗力又勞神花錢。而他說:“不是自己喜歡,而是命中註定只能這麼做。”

對他而言,動畫的價值超越一切。問題是,他不僅這麼要求自己,還如此要求同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當時《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首映在即,吉卜力工作室正趕製後期。為防止餘震引發混亂,和他一起創立吉卜力工作室的製片人 鈴木敏夫決定給畫師放假。宮崎駿知道後怒吼:“誰說的會混亂啊?放假了才混亂呢!首映日不能變,所以更要拼命才是!你們正在做的是電影!就是在這種時候才 要創造神話!哪怕有點餘震也得畫!”同事們陷入集體沉默。工作室取消放假,大家繼續上班。最終片子奇蹟般準時首映。

在首映發布會上,宮崎駿說:“在困難時期,更要為人們創作出更好的電影。”老爺子眼圈紅紅的,明顯是哭過。

驅使他如此拼命的是內心一股揮之不去的壓力。他曾面對NHK的鏡頭說:“我認為只有娛樂別人,自己才有存在價值。”他思考過這種想法的來由,是幼時形成的某種心理在作祟,但具體是什麼則不想探究。

回望大師的童年,伏線隱約能見:宮崎駿的母親在他六歲時因病臥床不起。有一次,還是小男孩的宮崎駿求母親抱他,但母親在床上連翻身都困難,只能含淚拒絕他的請求。為了讓母親開心,他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強迫自己做乖孩子。

零分爸爸

在兒子宮崎吾郎眼裡,宮崎駿雖然是一百分動畫導演,卻是個零分爸爸。

吾郎接受《紐約客》採訪時回憶,小時候父親每天早上八點出門,凌晨兩點歸家,小吾郎每天清晨起床後都會去宮崎駿房間門口看一下熟睡中的爸爸,好讓自己有種“爸爸在家”的安心感。

他還像強迫症一樣蒐集閱讀所有和宮崎駿有關的資料。長大後的吾郎笑言自己當時應該能排宮崎駿研究者NO.1。

宮崎駿對媒體回憶童年時曾說:“我父母在我童年時幾乎沒有關心過我,為此我的童年是在孤獨中度過的。”而他與兒子的關係,幾乎就是他與自己父母關係的翻版。

因為缺少父親陪伴,小吾郎只能在父親創作的動畫上找心靈寄託,無形中內心深植了做動畫的夢想。在30多歲時,吾郎走上了動畫導演的道路。

對兒子的職業選擇,宮崎駿異常激烈地反對。他覺得做動畫太辛苦,不希望兒子重蹈自己覆轍。

對 兒子的動畫作品,宮崎駿評價起來毫不留情。在吾郎做導演的首部動畫《地海戰記》首映會上,宮崎駿中途於眾目睽睽中起身離場,還對媒體吐槽:“在裡面好像坐 了有3小時之久。”而在吾郎執導第二部作品《虞美人盛開的山坡》時,身為此片編劇的宮崎駿指著吾郎畫的圖說:“這種沒有靈魂的畫,畫再多也沒用。”

不過在吾郎創作遇到瓶頸時,他還是送去了一張自己畫的女主角印像圖。正是這張圖幫吾郎解決了女主角形象定位的難題。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首映會後,NHK記者曾問宮崎駿的感想,老爺子說:“他(指吾郎)要稍微給我點壓力呀。”

聽了這話的宮崎吾郎則笑著回應:“臭老爹,有本事別死呀。”

毒舌傲嬌情緒帝

對待親兒子都如此,對別人就更不消說了,這個鬍子白花花、繫著圍裙的老頭脾氣可不像他長相那樣和藹,毒舌傲嬌這類詞才更適合他。

他說:“我希望自己能笑臉對人,但很多時候都壓抑不住,好像體內有另一個自己不知道的宮崎駿。”

早 在1989年,宮崎駿就做過一件讓當時動漫界大駭的事。那年被尊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去世,日本動漫業內都在哀悼惋惜,而他卻寫了一篇“鞭屍範 兒”的悼文:“大家都一個勁兒地在哀悼他吧。我可不想跟你們一個鼻孔出氣……我不喜歡他製作的東西——豈止不喜歡,我覺得那都是非正常的!”文中他嚴厲指 責了手塚以極低經費粗製濫造動畫片的行為。

對於近年來日本年輕人流行用iPad一事,他老人家也有話說:“電車上玩iPad的人像在自慰,令人噁心。”

每次開始新片製作,他的臉都會越來越臭。 “那是他面對新挑戰緊張的緣故啦。”老搭檔鈴木敏夫倒是很理解。

鈴木早就習慣了他的情緒波動,甚至總結出一套應對方法。 “就像對小孩子那樣,你想讓他往東就讓他往西,因為他一定會跟你對著幹。”有次,宮崎駿工作不順居然提出要解散吉卜力,還好鈴木出馬擺平。

不過情緒化的宮崎駿也有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三年。

1979年,他因首次執導《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劇場版票房慘敗而被業界唱衰。他寫了大量動畫腳本都無人採納。這些被拒策劃中就有後來大獲成功的《龍貓》的原型。

那時他挺淡定,別人說他的故事不行,他就原樣收回放好,心想:“沒準以後還有用武之地。”

回憶那段低谷期,宮崎駿說:“一部片子沒被採用,這不算什麼,每次都為此而大喜大悲,才是失敗。”他說,自己“不把命運委與他人之手”。

正是這份傲嬌支撐他走出了瓶頸,有了後來一炮走紅的《風之谷》,宮崎駿動畫時代也由此開啟。  


女性崇拜者

宮崎駿絕大多數的動畫,主角都是女性,她們堅強善良,勇敢溫暖,常常以最終拯救者的面目出現。

《風之谷》裡公主娜烏希卡能和萬物溝通、會御風飛行、為保護自己的子民不惜犧牲生命。 《千與千尋》裡10歲的小女​​孩千尋歷經考驗,最後打破湯婆婆的魔咒,讓變成豬的父母恢復人形,還拯救了朋友無面人和戀人白龍。

和這些明亮奪目的女性角色相比,男性角色則稍顯平淡。

有記者問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用女孩做主角,他答:“每當情節裡同時出現男孩和女孩時,我總覺得女孩更英勇。一個男孩大步走路,我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一個女孩走得氣宇軒昂,我會覺得好帥啊!”

在他眼裡,只有女性才擁有在現實和奇幻世界裡穿梭的能力。如果男性擁有這種能力的話,他總覺得有點怪。

他是個女性崇拜者。 “再過十年,我可能就把這點直接說出來了”。

高中時看動畫《白蛇傳》,他把白娘子當成了夢中情人,“得很慚愧地承認,我從此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

在他親自設計的吉卜力工作室裡,一個小細節也能看出他的女性主義:女衛生間面積比男衛生間大一倍。

身體裡住著一群小怪獸

據說,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頭小怪獸;對宮崎駿來說,他心裡的怪獸可不止一頭,應該是一群才對。

在他的動畫世界,你會遇見像黑絨球一樣的灰塵精靈,睡在一朵水母裡的金魚公主、月夜站在樹梢吹曲子的龍貓、掌控萬物生死的麒麟獸……

這些小怪獸都從他頭腦裡跳到屏幕上和大家見過面,而更多的小怪獸其實還住在他身體裡等待露面機會。

他曾說如果把自己內在完全敞開的話,整個日本社會都會驚呆。

NHK的攝影師曾問他怎麼看待他動畫裡的角色。 “當然都是真的啊!”他臉上掛著一副“這還用問”的表情。

他相信世界上真有《懸崖上的金魚公主》裡那道懸崖,並且懸崖上就住著小男孩宗介一家,他甚至能看到他們站在懸崖上的身影。

他還相信劇中人會長大變老:1988年創作的《龍貓》裡的小月和小梅兩姐妹現在已是大人了。

因為體內的這些怪獸,他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奇怪之舉。

他每天早上十點打開辦公室的門後會對空屋子說:“早上好。”目睹這詭異一幕的NHK攝影師當時問他:“你在和誰打招呼?”他答:“跟屋里人,這屋裡有人的,雖然我不知是誰,不過肯定有。”

他在工作前有個例行儀式就是把一條長椅抬到工作室門口,再放上“請隨便坐”的小牌子。他說不這麼做就無法工作。好笑的是,一旦椅子被他不喜歡的人坐了,他又會很糾結,只能每次在抬椅子時祈禱“那個誰今天不要來啊”。

他下班路上也有個習慣,就是數巴士,如果到了一定的數量,他就覺得當天工作做對了,數目不夠就會很焦慮。

他的朋友去世了,即使在火葬場親見過對方骨灰,宮崎駿依然覺得那人還獨自躺在病床上,並為此專門跑去醫院陪著“那人”。因為怕醫院自動門會夾到朋友,他就讓門一直開著。

畫畫時,他對著工作台時而手舞足蹈時而怒氣沖衝時而淚水盈睫更是常事,他的同事已經習慣了,知道他肯定又是被各種動畫角色輪流“上身”。

“我是一頭會飛的豬”

在宮崎駿動畫裡,豬的出鏡率奇高:《幽靈公主》裡有英勇無畏的豬神;《千與千尋》裡小女孩的貪吃爸媽被魔法變成豬;《紅豬》裡的主角波魯克乾脆就是一頭戴墨鏡叼煙卷,能把飛艇開得出神入化的酷豬。

他喜歡用波魯克自比。

他的自畫像常年是一頭戴著眼鏡、表情嚴肅、有時還圍圍裙的豬。

《紅豬》裡的波魯克本是名空軍飛行員,他的生活矛盾重重:他愛的祖國意大利“一戰”後開始法西斯化;他親愛的戰友都在戰爭中死去;他愛的女人吉娜是敵國人,還是自己死去朋友的妻子;他痛恨戰爭卻又深愛戰鬥飛艇……

為了逃避這些人世矛盾,波魯克把自己詛咒成了一頭豬。

有人笑說,如果波魯克恢復人臉,估計就是宮崎駿的樣子。因為宮崎駿和波魯克一樣內心矛盾、格外厭世。

宮 崎駿接受《紐約客》採訪時承認自己骨子裡是悲觀主義者。當時是2005年,他半開玩笑:“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看到東京沉沒,NTV(日本電視公司)的 電視塔成為孤島,曼哈頓變成水下之城。我想看到人類人口急速下降,因為沒人買樓,再也沒有高樓出現。我對這一切感到興奮。(因為)金錢和慾望,人世的一切 都會崩潰,綠色野草將接管(世界)。”

他還對人類命運下了個嚴肅判斷:地球上的資源將只能支持揮霍無度的人類繼續生存四五十年。

和《紅豬》裡的波魯克看著美好女孩菲歐會覺得“人類還有救”一樣,雖然自己悲觀厭世,但宮崎駿並不希望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他在動畫裡一直說的是“這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

波魯克以飛行為生存意義,他說:“不會飛的豬,只是一隻平凡的豬。”這其實也是宮崎駿的心聲:不做動畫的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多次說要退休又食言也與這種想法有關。

即使是這一次,他如此鄭重其事說“退休”,其實也只是停止製作動畫長片而已。老爺子在發布會上就說,“退休”後想嘗試的工作已堆積如山了,比如做義工推廣動畫,比如在吉卜力美術館做展覽。 “我是還想再工作10年的,也有可能會更短,這取決於壽命。”

你看,他其實已經決定:生命不止,動畫不休。


@Source: Vista看天下

燈光藝術節 柏林上色@Art

圖/王騰毅

聯合報╱王騰毅

「德國柏林燈光藝術節」9日登場,入夜後柏林市內著名地標、歷史建築和街道等,在藝術節期間有各色各樣的燈光效果,絢麗的燈光秀替布蘭登堡門添上全新色彩,讓壯觀的古城門更加耀眼,燈光藝術節系列活動至20日結束。
 
@Source: UDN.com

10.12.2013

建築師陳瑞憲 畫藍圖的時尚詩人@Arch

 陳瑞憲師承安藤忠雄,用如詩般琢磨精鍊、簡潔卻鏗鏘有力的設計語彙,鋪寫出一系列提升台灣美學文化的「誠品書店」,洋洋灑灑出如君品酒店、Hotel Quote、三井魚市場等令人驚豔的小品。記者陳立凱/攝影 

 君品酒店房間一隅,當時每個細節、配色,陳瑞憲都用心其中。記者陳立凱/攝影


歷時多年打造的廣東汕頭大學圖書館,以空間影響莘莘學子。圖/李嘉誠基金會提供

2013/10/07 記者陳若齡

下午兩點,站在熙來攘往的君品酒店六樓「Le The茶苑」,我們不是等著喝下午茶,而是準備採訪,環顧這低調奢華、徹底迥然於誠品書店的法式古典空間,忽然領悟:陳瑞憲,這位1994年時才入行6年 就被選為當代大中華區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建築師之一;迄今是台灣唯一三度獲選「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的建築設計師,其實,是一個詩人。

師承安藤 鋪寫提升台灣美學文化的「誠品書店」
陳瑞憲師承安藤忠雄,但作品在嚴謹秩序中不失圓融和諧、安靜冷冽裡觸得到人性溫度,陳瑞憲就像詩人「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只是創作在建築設計的領域裡。他用如詩般琢磨精鍊、簡潔卻鏗鏘有力的設計語彙,鋪寫出一系列提升台灣美學文化的「誠品書店」,或是對岸汕頭 大學大器內斂的圖書館作品;而圓熟豐富、樂於享受當下的沛然情感,又能洋洋灑灑出如君品酒店、Hotel Quote、三井魚市場等令人驚豔的小品。
這除了因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纖細敏銳的個性,與他出身大家族、早早啟發美的意識不無關係。

童年回憶 「媽媽教會我打扮」
母親,從小培養了陳瑞憲「愛美」的態度,「我媽會做洋裁,從小就把我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水手服或是小西裝外套加個蝴蝶結啾啾,配短褲和及膝襪。」陳瑞憲回憶道。
「我媽媽很愛漂亮,以前的人,出門前一定要穿好衣服、化完妝,達到某個自認『能看』的水準才會出門」,陳瑞憲說,「我想這可能和日本教育有關,日本 人也是這樣,男男女女上街都要打扮,不能邋遢出門,那是對生活的尊重!」看著現今身材維持得令人稱羨,衣著品味正如其作品簡單卻講究細節的陳瑞憲,我們當 下心領神會。

@Source: Udn.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