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2009

抽象美國:新藝術與新雕塑@Art

貝克Kristin Baker|閃電馳 Ride The Lighting 壓克力顏料、PVC 2003

羅德斯Stephen G. Rhodes|特特特定物體Ssspecific Object 雕塑裝置 2006

馬丁Chris Martin|紀念靈魂樂教父—詹姆斯布朗 In memory of James Brown "Godfather of Soul"  油彩、畫布 2005-2007

【文.圖/簡上閔】

當愈來愈多英國傳媒紛紛調侃起20年前那群「英國年輕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以下簡稱yBa),笑稱他們早該改稱「中年藝術家」的同時,當時一手捧紅yBa的媒體大亨沙奇(Charles Saatchi),最近將苗頭對準美國年輕藝術家—大手筆邀請32位美洲藝壇的新鮮面孔,遠渡重洋到倫敦沙奇畫廊(Saatchi Galley)展示近作。這個舉動再度引發臆測,有藝文界人士進而大膽預言,沙奇此舉揭示了一波新美國年輕藝術家世代,可望在國際藝壇搶佔一席之地。無論 是否言過其實,初次登場便已被拿來與當年的yBa相提並論,後勢不容小覷。

另類弱勢的美國當代藝術

「抽象美國:新藝術與新雕塑」(Abstract America: New Painting and Sculpture)一展,是繼2008年底沙奇畫廊自倫敦西區重新開館的第三檔大展,緊接著「革命在繼續:中國新藝術」(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New Art from China)與「未卸下的面紗:揭密中東新藝術」(Unveiled: New Art from the Middle East)之後登場。該展能吸引輿論廣泛關注,除了美國向來挾帶強大的政經資本—從主流文化到次文化—直接主導國際藝文的發展走向,也因有關美國「霸權」 如何地邊陲化其他區域文化,此一部分被「指控」得太多,而被訴者自身的文化歷程,竟意外地被認識得太少。在全球化方興未艾的時代,一提起全球文化壓縮區域 意識的話題,美國幾乎立刻成為千夫所指的標靶;這是某種程度的真相,但卻也暴露出議題的侷限性。

事實上,以美國藝術家為主的群展,在歐陸有數年未見。歐洲多國的左傾氛圍,皆視美國為「文化全球化」的頭號公敵,各地民間人士透過拼命保護在地藝文 的行動,順勢反制美國霸權文化壓迫了美國的強勢文化入侵,如洪水猛獸般的美國文化,彷彿令人避之唯恐不及。時勢所逼,美國當代藝術與藝術家們,意外成了 「另類弱勢」;近年來,英國大小畫廊策畫的展覽,又多邀請第三世界或新興區域的藝術家辦展,做為打響畫廊知名度、增加媒體曝光率和觀展人次的策略,美國藝 術的當下風景竟乏人問津。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倘若將美國亦視做地球村的一分子,這些來自「霸權文化」的藝術家們,會怎麼詮釋當代藝術?

端看展題「抽象美國」,大概已可約略猜測到展覽畫面,對西洋現代藝術史或有涉獵者,也許能進一步聯想到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於美國的藝術運動「抽象 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正因「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異軍突起,讓原本高度仰賴法國藝術養分、缺乏自我定位的紐約藝術圈,從此取代巴黎,搶居藝術世 界的龍頭。此項「抽象」歷史的遺贈,仍持續被今日的美國年輕藝術家向前推進,唯一區別是,新一代美國藝術家採用的媒材更形多樣,且深受科技生活與次文化影 響。如貝克(Kristin Baker)的作品《閃電馳》(Ride the Lightning),經由賽車活動探討男子氣概十足的當代運動競技,將充滿速度與緊張的題材,分割定格繪在光滑的PVC材質上,同時呈現出力與裂之間的 瞬時凝結。

極簡主義美學的展現

出身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藝術家歐莫史瑞特(Baker Overstreet),帶來五件大幅壓克力彩畫系列。1981年出生的他,擅長原始藝術(Primitive Art)的表現手法,藉此探索個體與外在世界的情感互動。圖騰式彩繪、神祕部族符號,時而狀似卡通機器人造型,這類色彩豐富的內容裡,隱藏了藝術家檢視當 代生活的失序、失重,自混亂中尋找平衡向度的試驗。其中2007年完成的壓克力彩畫《Faberge Luvas》,藝術家在圖面的中心高處,畫著共濟會(Freemasons)紋章,象徵支配世界的神祕力量。共濟會始於18世紀的英國,是一帶有烏托邦性 質和宗教色彩的兄弟會組織。

居住洛杉磯的羅德斯(Stephen G. Rhodes),創作多半結合美國歷史與在地敘事,參展雕塑《特特特定物體》(Ssspecific Object),派出一條巨大蟒蛇,把美國知名極簡主義藝術家賈德(Donald Judd)的「長方體」一口吞進肚子裡,只見一尾有蛇頭、蛇尾和蛇皮包覆的黑綠色長方體佇立展場中央,動彈不得。賈德在1965年一篇論文中提出極簡主義 運動之核心見解,他表示形式簡單、重複的造形物會成為未來空間裡的主要構合,反之,非極簡的「特定物體」(Specific Object)必定逐漸被汰換。過了半世紀,羅德斯的大蛇當著現代主義的面飽餐一頓,順便將前輩的藝術概念翻轉成不需贅言的極簡式幽默。

同樣受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啟發的紐約藝術家柏爾(Tom Burr),帶來作品《賤人!在電影《乙烯基》之後》(Bitch, Immediately After Vinyl)。《乙烯基》是美國普普藝術家沃荷(Andy Warhol)改編自作家柏格斯(Anthony Burgess)的小說《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拍成的電影。柏爾使用木料和金屬,架起一個形式簡單的桌狀高台,再把一塊黑色乙烯基塑膠布不規則地覆蓋其上。藝術家嘗試回歸1960年代的 量產美學,假借仿製現代主義藝術品的模擬行動,探索「極現代」(Ultra-modern)的生活真實。

懶人美學與新紀元運動

布萊德利(Joe Bradley)是近日西方各大藝術雜誌與媒體的新寵兒之一,他秉持著特有的「懶人美學」(slacker aesthetic),以單色平塗色塊堆疊出近似未來主義的作品,藝術家將這樣的概念稱做「復古未來主義風格」(Retro-futuristic style)。該詞組是20世紀末一本美國小眾藝術刊物的總編輯唐(Lloyd Dunn)創造的集合字,旨在回歸1920到1960年代的創作意識型態,做為針對時下「賽博龐克」(Cyberpunk)文化的反動。布萊德利也順勢推 翻前輩藝術家如萊茵哈特(Ad Reinhardt)的形式主義窠臼,摒棄硬邊幾何、色域拼疊式等較冷靜理性的抽象表現,改注入似卡通般的歡欣氣氛。創作靈感有時來自電視開播前的色塊校 準畫面,有時像中世紀的城堡拱門,甚至是當前連鎖企業的商標變形。正因作品內容深受消費社會影響,藝術家的色塊可依需求再製、抽換或重編組合,據他所言: 「就像去IKEA購買組合家具一樣。」

馬丁(Chris Martin)用大幅拼貼油畫《紀念靈魂樂教父—詹姆斯.布朗》(In memory of James Brown “Godfather of Soul”)向布朗致意,他在畫布上一共繪了13個狀似黑膠唱片的造形物。(註)藝術家崇尚普普藝術精神,作畫歷程接近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的「低度意識」美學實踐。此幅作品耗時兩年完成,兩年時光裡,他不斷在畫面上重複來回塗擦,直到色塊自然形成無規律的三度空間。記者會 時,馬丁十分大方地邀請與會來賓上前觸摸畫面,實際感受一處處穿透時間維度的表層張力。他的其他創作亦被認為是接受「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啟發,一種融合哲學、神學和靈修的聖/俗合一宇宙觀,主要概念是將人類對物質與科技進步的想望,轉入心靈、精神層次之探求。「新紀 元」企圖找出平等、共源的普世價值,「和平」是此思潮的終極願景。

抽象美國的在地省思

去年獲邀參展「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的紐約藝術家史諾(Agathe Snow),最引人矚目的近作是2007年把曼哈頓一處新開幕藝廊改裝成觀眾能走入的鯨魚腹腔—作品名稱《天啟已降,無需擔心……只要沒變更糟,就算還 好》(No Need To Worry, The Apocalypse Has Already Happened......When It Couldn’t Get
Any Worse, It Just Got A Little Better),預言某日曼哈頓發生大洪患,潮水褪去後只剩下沙灘上一頭巨大鯨屍。此回受邀至沙奇畫廊的三件一組雕塑裝置《五/蜘蛛網左邊有十字 架》(Five / Cross On The Left With Spider Web)、「四/中心十字」(Four / Center Cross)與「三/十字架掛滿氣球」(Three / Cross With Balloons),所有作品中採用的媒材全是路邊撿拾的廢棄物。史諾把這些破繩索、過期底片、派對剩餘的充氣球、麥當勞玩具、Converse舊球鞋、 破布和填充材料等,隨機綑綁成三個釘上十字架的偶狀物。三件雕塑物間無特定關聯,而是採遊戲心情,分別反省了藝術家自身成長軌跡、對西洋藝術史的反饋,與 美國公眾安全等議題。

抽象表現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初。該詞彙的發始是因「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發展之故,到1946年,才被美國藝評家寇特斯(Robert Coates)借來形容美國畫家高爾基(Arshile Gorky)和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人的畫作。當年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前輩們,為找尋美國的藝術脈絡,費心拉出一條圈繞著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的線頭;今日的美籍年輕藝術家, 仍不忘本地追隨先行者的路徑,持續定義美國的當代文化文本。美國或許是文化全球化的推波助瀾/既得利益者,但美國藝術家面對自我認同的追尋,並不盡如外界 對其「文化霸權」想像般地理所當然。在霸權的皮膚底下,美國青年藝術家也正反省/實驗出一齣屬於他們的在地文化戲碼,以最簡單的符碼,體現最深刻的當代美 學質性。

抽象美國:新藝術與新雕塑
展地│沙奇畫廊,倫敦
展期│06.20-09.23
網址│www.saatchi-gallery.co.uk

@Source:《典藏今藝術》2009年08月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