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2009

畢恆達:街頭塗鴉 一定要清光光?@Culture

【聯合報╱今日登場:畢恆達】2009.07.29

一九六○年代美國的紐約與費城由於種族的張力與衝突,都市空間中充斥劃定領域的個人與團體簽名塗鴉。藉由對他者的攻擊,或者對我群的認同,來強化內部群體 的向心力、抵禦外侮。後來有些塗鴉者,在大眾運輸工具上簽名,讓公車與地鐵成為免費的活體宣傳。塗鴉因而走出鄰里的限制,跨越不同種族的空間藩籬,在都市 中遊走。這些缺乏教育與經濟資本的少數族裔青少年,終於找到一種低成本的獲取名聲與認同的方式。

挑戰主流藝術 嘲諷鑑賞家的品味

紐約地下鐵塗鴉一時蔚為風潮,其後又經由書籍與紀錄片影響世界各地。八○年代地下鐵車廂的塗鴉在紐約市府強力清除下,終於絕跡;然而塗鴉者宣稱,他們雖然失去了車廂,卻獲得全世界。

除了常見的噴漆、模板、貼紙塗鴉外,近來有愈來愈多的塗鴉者致力於街頭藝術,企圖與市民展開對話,塗鴉也正式進入「後塗鴉」的年代。當今最有名的塗鴉者大 概非Banksy莫屬。他製作反戰、和平的模板塗鴉,也將自己的作品偷放進美術館,看觀眾與管理者多久才會發現這個不屬於美術館的作品,來諷刺美術鑑賞者 的品味。他才卅多歲,卻是英國票選最受歡迎的當代藝術家,好萊塢明星小布與裘莉爭相蒐藏他的塗鴉作品,而只要他塗鴉,該地的房地產價格就會因此而上漲。

Shepard Fairey挪用摔跤選手的臉,創造出「Obey Giant」這個Logo,直指社會中對於廣告、電視、消費的無條件服從。世界各地的塗鴉者深受影響,奔相走告;紛紛複製此貼紙,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張貼。讓Obey成為全世界張貼數量最多的貼紙。

海報男孩Poster Boy使用刀片作為塗鴉工具。他先在紐約地鐵站的海報走廊逐一檢視,用刀片將某張海報的部分(可能是臉、動物、文字)割下,然後再將之轉貼到另一張海報 上,產生突兀的效果,翻轉原有海報的意義。他不需要麥克筆、噴漆,完全就地取材,提供一種塗鴉的新的可能性。

城市就是畫布 創意風格隨手可得

Invader使用方形馬賽克(類似數位美學),拼成各種外星人形狀,在世界各大城市黏貼,不識者會以為是政府設置的公共藝術。Michael De Feo把曼哈坦變成一塊大畫布,使用超大尺度的紙糊塗鴉,今天看到一顆沙灘球(B),明天看到一隻大鯨魚(W),最後完成「字母城市」的兒童繪本。BLU 的塗鴉更是超出我們所認知的平面繪畫,他在公共牆面上反覆塗抹千百次,並拍照,結果就變成一支不在畫室裡完成的動畫。他的紀錄片將在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 年展的開幕場放映。

台灣的街頭塗鴉發展還不到廿年的歷史,主要仍以噴漆、模板與貼紙塗鴉為主,內容與創意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在政府強力清除,而大眾接受度也還不夠高 的情形下,孕育的土壤有限。然而翻開藝術史,街頭塗鴉仍是唯一由青少年所獨立發展出來的藝術風格。在講究文化創意產業與都市行銷的年代,對待塗鴉,「破壞 公物」應該不是唯一的角度。

(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Source from: 聯合新聞網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