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因為兩個女子而多了一份溫婉之美,一個是建造這座城池的“三娘子”,另一個則是一代美人王昭君。
寺廟是這裡的一大風景線,有著“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壯麗奇觀。大召內的銀佛、龍雕、壁畫最為出名,被譽為“大召三絕”。
巍巍大青山不僅風光綺麗,還有著充滿紅色情懷的抗日游擊根據地遺址;山腳的哈素海更是有著“塞外西湖”的美譽。
在陰山南麓,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望無際的草原是它漂亮的衣裳,美如畫屏的高山是它溫暖的懷抱,奔流的黃河水是它最靈動的氣息……這就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呼和浩特。
呼 和浩特,被稱作是“離首都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都市”,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漢唐時期,這裡就是中原地區開展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 的重要樞紐。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大窯文化”遺址,還是戰國時期的雲中古城遺址,更或者是明清時期的召廟藝術等,都真實地記錄著呼和浩特的悠久歷史,展示著 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韻。
溫柔的青城
三娘子和王昭君的傳說故事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所以也被稱為“青城”。
第一次聽到“青城”這兩個字,或許是因為和“傾城”讀音相同,於是就有了浪漫的想像,心想在這裡,應該可以從蒙古族倔強剛強的性格中,隱約找到一些溫柔的美感吧……事實上,因為兩個特殊的女子,青城的確多了一份溫婉。而青城的建造者“三娘子”,就是兩個特殊女子之一。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從未有過一座像樣的城池。青城之所以平地崛起,完全得益於那時中原與塞外的和睦關係。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三娘子。
三 娘子出生在1550年,本名鐘金哈屯(蒙語意為高貴顯赫),是部落首領的女兒。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20歲時,三娘子嫁給了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 汗,成了王妃。她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經濟,並積極主張與明朝交好。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與明朝的和平通貢互市。此後,幾千里邊地便呈現出安 定、繁榮、祥和的景象。後來,明朝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並賜給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從那時候起,三娘子開始協助丈夫破土築城……建成後 的城市,位於大青山南、大黑河之北的土默川平原上,掩蔭在翠綠的樹木之中,所以被命名為“青色的城”。城築好的那天,三娘子鄭重起誓:“蒙漢應該代代相 好、世世交誼。”自此,塞外文明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人們感念三娘子的功業,就把呼和浩特親切地稱為“三娘子城”。
另一個與這座城市有關的特殊女子,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百姓心中,王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關於她的美麗傳說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早已成為美談,被世人傳為佳話。
在 今天,人們可以去到位於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前,去追慕和紀念那位著名的奇女子。偉大的革命家董必武於1963年參觀昭君墓後,就題寫了一首七絕 《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可見王昭君在國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和地位。
昭君墓是 王昭君的衣冠塚,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登上墓頂,你會看到連綿不斷的 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可以欣賞到呼和浩特市美麗的全景。據說在每年秋季,當樹葉枯黃的時候,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把這片墓地稱為“青塚”。在 一片蒼翠蔥鬱之中,遠遠望去,兀立平原的青塚顯示出一大片“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綠色,所以被譽為“青塚擁黛”,從而也成為呼和浩特著名的八景之一。
在昭君墓的廣場上,矗立著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的雕像。雕像中的王昭君溫柔秀麗,柔中帶剛;呼韓邪單于則威武粗獷,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豪爽氣質。在這尊雕像的下面刻有蒙漢兩種文字的“和親”。
現在,王昭君動人的姿顏已被歷史的黃土掩蓋,只有這座城和那座青色的塚一直在默默講述著關於她的傳說……
寺廟雲集的召城
“大召三絕”和高大精美的古塔
除了青城,呼和浩特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召城”。
“召”字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寺廟。難怪呼和浩特寺廟雲集,有著“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壯麗奇觀。這些寺廟多建於明代,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塞外風情。在呼和浩特召廟最鼎盛的時期,僧眾曾經多達數万人,各種佛事更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召建於1580年,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據說,康熙皇帝曾經在這裡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這里後來的僧侶們便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 召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它像一座神聖的宮殿,暗紅色的圍牆和金黃色的殿頂,看上去肅穆而莊嚴。大召的建築佈局別具一格,從南到北,由山門、天王殿、菩提 過殿、經堂、佛殿、九間樓等組成,是呼和浩特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寺內的宗教文物眾多,尤以銀佛、龍雕、壁畫最為出名,被譽為“大召三絕”。所謂 銀佛,就是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的稱呼。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 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為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而龍雕則是指銀佛座前的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 翔,張牙舞爪,盤旋布上,形神兼備,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此外,壁畫是大召的一大特色,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描繪了天上、 人間以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鬥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大召壁畫用天然石色繪製而成,雖然歷經數百年之久,但至今依然色澤艷麗。 此外,佛殿內的各種彩塑、經卷、金銅造像,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
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另一個比較著名的寺廟,建於1582年,漢名“延壽寺”,被譽為“召城瑰寶”。寺廟座北向南,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群體採用中原傳統佈局,以南北為中軸,東西相對稱的形式建造而成,宏偉富麗。
寺 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東面的一座漢白玉雙耳佛塔,這是內蒙古地區覆缽式喇嘛塔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座。由於席力圖召的七世和八世呼圖克圖(清朝授予蒙、藏 地區喇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年幼夭折,所以建了這座塔,內供長壽佛,以祈活佛大壽,所以此塔也被稱為“長壽佛塔”。佛塔高15米,基座呈正方形,用漢白 玉石條砌成,因此又俗稱“白塔”。基座上是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座上有四層石台逐漸內收,上置覆缽形塔身,周圍飾以瓔珞。其正面有一精緻的拱形佛龕,龕內有 長壽佛塑像一尊。塔的頂部四周向外突出呈凌空狀,四個角各由一石雕龍柱支撐,分外俏麗。整座塔通體潔白,輔以彩繪,異常精美。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在《中國古 塔》一書中,稱讚它是“石製覆缽式塔中極為高大而精美的作品”。
美如畫屏的大青山
“塞外西湖”哈素海
進入呼和浩特境內,你會看見北面那雄奇險秀、美如畫屏的大青山。它如同隆起的屋脊拔地而起,成為華北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
大 青山地處陰山山脈中段,為陰山山脈的主要段落,海拔1100~2300米,東西長132公里,總面積226544公頃。由於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所以這裡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熱。受地形影響,山前山後、山上山下在同一季節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炎日飛雪三尺冰,山石流水樹成蔭,峰巒平原兩重天,極目遠望四時景”就是對大青山氣候多變的真實寫照。
大青山是陰山山地中山地森林、灌 叢、草原鑲嵌景觀最為完好的一部分,也是陰山山地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據文獻資料記載,這裡的野生植物多達580餘種,以菊科和禾本科最多。森林樹種 有杜松、落葉松、山楊、蒙椴、蒙古扁桃等。茂密的植被讓大青山成為黃河上中游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降低洪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淨化水質等作用,因而 成為陰山山地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之一。此外,這裡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不僅種類繁多,還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如金雕、雪豹、雀鷹、禿鷲、獵隼、紅腳隼、斑 羚等。
除了擁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歷史也在大青山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就隱藏在山林深處。這裡曾是 抗戰時期通往甦蒙的紅色交通樞紐、華北抗日戰線的橋頭堡。舊址內的司令部、衛生隊、教導隊、電台等遺址,以及八路軍作戰使用過的戰刀、糧食袋、火鐮等革命 珍貴文物,都是革命前輩戎馬生涯的見證。
看夠了大青山的滿目青翠,走到大青山南麓,你會被另一種景色所吸引,這就是被譽為“塞外西湖”的 哈素海。哈素為蒙古譯音,意為黑水湖,是黃河變遷而遺留下來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面積達30平方公里。 “天成美玉,人琢成器。”這是內蒙古作家峻伍在《哈素海賦》中的一句,可見哈素海的魅力所在。哈素海水質肥沃,湖內鳥飛魚躍,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這裡 最特別的景緻就是水面生長茂密的蘆葦。蒲葦叢叢,像一個個小島,群群野鴨出沒葦叢,蒲葦迎風搖曳,發出刷刷的聲響。每到秋冬季節,湖區收割下蒲葦,堆積得 像一座座小山。
置身哈素海,極目遠眺,可見水天一色,輕舟點點,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如果你停舟湖中,看對對鷗鳥翻飛底空,群群野鴨出沒葦叢,聽遠處高亢嘹亮的漁歌,近旁魚躍出水的聲響,你會覺得哈素海美得就像一首詩。
見證遠古文明的大窯文化遺址
奇特的“大窯八景”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很早就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勞動生息的地方。當華夏先祖篳路藍縷,在中原和南方撒下中華文明的種子時,廣袤的蒙古高原上,草原文化最初的開拓者也走出蠻荒,迎來了文明的晨曦。而“大窯文化”遺址就是遠古文明最好的見證。
大 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據考證,遺址的時代為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周口店“北京猿人”生存時期。南 山坡是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產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在這座山上開採石料,打製各種石器,過著狩 獵採集的生活。如今,在遺址內還可見到很多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以及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等。
大窯遺址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後,一度成為旅遊者和考古學家的神往之地。這里天然形成的八大景觀更是讓人切身體會到歲月堆積、時光流逝的古老變化,為大窯懷古增添了無盡的韻味。
順著狹窄的山道一路向上爬,首先觀賞到的是第一景——無字天書。無字天書位於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高15米,雖然無字,但從層次分明的土質上能夠推斷,出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是一部讀不盡的歷史巨著。
穿 過無字天書景觀,接著是第二景——遺跡斑斑。這里至今保存著古人燒火留下的灰燼化石、腫骨鹿殘骨化石和大量石器。告別“遺跡斑斑”景觀後,向東北前行,只 見兩塊突兀的巨石分佈在山坳間,巨石的質地異常堅硬,可奇怪的是,其局部表面卻如同嬰兒肌膚一般光滑,這就是第三景“磨光巨石”。據考證,這是因為該石在 特定的地質年代從山上滑下時受到了強烈摩擦,因此此石又被稱為“飛來石”。
沿著磨光巨石旁邊的山道登上一座突兀的小山丘,向東遠眺,又一 道亮麗的景觀——鳳凰展翅映入眼簾。這是由綿綿群山相毗形成的,形如鳳凰展翅。在正對鳳凰展翅的西側,是第五景“雙龍含蛋”。遠遠望去,只見兩條天然石龍 甩尾山上,龍口仰天大張,口中各含一顆圓形巨石。站在龍口中,舉手可以觸摸到龍的上顎。由於兩條龍之間的距離較近,因此這一景觀也叫“二龍戲珠”。朝著雙 龍含蛋西北100多米處的山澗望去,便可看到第六景“蓮花並蒂”。此景是因一塊巨石的造型如同盛開的並蒂蓮花而得名。在傳說中,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凱旋路 過歸化城(原呼和浩特市舊城)時,到此打獵,康熙試劍的時候,一劍將這塊巨石劈成兩半,所以此石也叫“試劍石”。在並蒂蓮花附近,是第七景百米古洞。整個 古洞呈東西走向,曲屈婉蜒,深不可測。儘管後來有的地段被堵塞,可是其洞口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著。據說,該古洞是清朝時人們為了獲取燧石而人工挖掘的。最 後一景是登高遠眺——從古洞繼續西行,便可到達山頂。從這裡極目遠眺,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綠相間,景色迷人。遠處是飛速發展中的呼和浩特 市,腳下是祖先曾努力開拓的土地,歷史和現實就在此刻交融在一起,讓人感慨萬千。
@Source:環球人文地理
寺廟是這裡的一大風景線,有著“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壯麗奇觀。大召內的銀佛、龍雕、壁畫最為出名,被譽為“大召三絕”。
巍巍大青山不僅風光綺麗,還有著充滿紅色情懷的抗日游擊根據地遺址;山腳的哈素海更是有著“塞外西湖”的美譽。
在陰山南麓,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望無際的草原是它漂亮的衣裳,美如畫屏的高山是它溫暖的懷抱,奔流的黃河水是它最靈動的氣息……這就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呼和浩特。
呼 和浩特,被稱作是“離首都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都市”,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漢唐時期,這裡就是中原地區開展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 的重要樞紐。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大窯文化”遺址,還是戰國時期的雲中古城遺址,更或者是明清時期的召廟藝術等,都真實地記錄著呼和浩特的悠久歷史,展示著 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韻。
溫柔的青城
三娘子和王昭君的傳說故事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所以也被稱為“青城”。
第一次聽到“青城”這兩個字,或許是因為和“傾城”讀音相同,於是就有了浪漫的想像,心想在這裡,應該可以從蒙古族倔強剛強的性格中,隱約找到一些溫柔的美感吧……事實上,因為兩個特殊的女子,青城的確多了一份溫婉。而青城的建造者“三娘子”,就是兩個特殊女子之一。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從未有過一座像樣的城池。青城之所以平地崛起,完全得益於那時中原與塞外的和睦關係。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三娘子。
三 娘子出生在1550年,本名鐘金哈屯(蒙語意為高貴顯赫),是部落首領的女兒。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20歲時,三娘子嫁給了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 汗,成了王妃。她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經濟,並積極主張與明朝交好。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與明朝的和平通貢互市。此後,幾千里邊地便呈現出安 定、繁榮、祥和的景象。後來,明朝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並賜給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從那時候起,三娘子開始協助丈夫破土築城……建成後 的城市,位於大青山南、大黑河之北的土默川平原上,掩蔭在翠綠的樹木之中,所以被命名為“青色的城”。城築好的那天,三娘子鄭重起誓:“蒙漢應該代代相 好、世世交誼。”自此,塞外文明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人們感念三娘子的功業,就把呼和浩特親切地稱為“三娘子城”。
另一個與這座城市有關的特殊女子,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於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百姓心中,王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關於她的美麗傳說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早已成為美談,被世人傳為佳話。
在 今天,人們可以去到位於呼和浩特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前,去追慕和紀念那位著名的奇女子。偉大的革命家董必武於1963年參觀昭君墓後,就題寫了一首七絕 《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可見王昭君在國人心中的美好形象和地位。
昭君墓是 王昭君的衣冠塚,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登上墓頂,你會看到連綿不斷的 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可以欣賞到呼和浩特市美麗的全景。據說在每年秋季,當樹葉枯黃的時候,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把這片墓地稱為“青塚”。在 一片蒼翠蔥鬱之中,遠遠望去,兀立平原的青塚顯示出一大片“黛色朦朧,若潑濃墨”的綠色,所以被譽為“青塚擁黛”,從而也成為呼和浩特著名的八景之一。
在昭君墓的廣場上,矗立著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的雕像。雕像中的王昭君溫柔秀麗,柔中帶剛;呼韓邪單于則威武粗獷,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豪爽氣質。在這尊雕像的下面刻有蒙漢兩種文字的“和親”。
現在,王昭君動人的姿顏已被歷史的黃土掩蓋,只有這座城和那座青色的塚一直在默默講述著關於她的傳說……
寺廟雲集的召城
“大召三絕”和高大精美的古塔
除了青城,呼和浩特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召城”。
“召”字在蒙古語中的意思為寺廟。難怪呼和浩特寺廟雲集,有著“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壯麗奇觀。這些寺廟多建於明代,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塞外風情。在呼和浩特召廟最鼎盛的時期,僧眾曾經多達數万人,各種佛事更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召建於1580年,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據說,康熙皇帝曾經在這裡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這里後來的僧侶們便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 召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它像一座神聖的宮殿,暗紅色的圍牆和金黃色的殿頂,看上去肅穆而莊嚴。大召的建築佈局別具一格,從南到北,由山門、天王殿、菩提 過殿、經堂、佛殿、九間樓等組成,是呼和浩特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寺內的宗教文物眾多,尤以銀佛、龍雕、壁畫最為出名,被譽為“大召三絕”。所謂 銀佛,就是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的稱呼。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 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為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而龍雕則是指銀佛座前的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 翔,張牙舞爪,盤旋布上,形神兼備,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此外,壁畫是大召的一大特色,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描繪了天上、 人間以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鬥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大召壁畫用天然石色繪製而成,雖然歷經數百年之久,但至今依然色澤艷麗。 此外,佛殿內的各種彩塑、經卷、金銅造像,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
席力圖召是呼和浩特另一個比較著名的寺廟,建於1582年,漢名“延壽寺”,被譽為“召城瑰寶”。寺廟座北向南,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群體採用中原傳統佈局,以南北為中軸,東西相對稱的形式建造而成,宏偉富麗。
寺 內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東面的一座漢白玉雙耳佛塔,這是內蒙古地區覆缽式喇嘛塔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座。由於席力圖召的七世和八世呼圖克圖(清朝授予蒙、藏 地區喇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年幼夭折,所以建了這座塔,內供長壽佛,以祈活佛大壽,所以此塔也被稱為“長壽佛塔”。佛塔高15米,基座呈正方形,用漢白 玉石條砌成,因此又俗稱“白塔”。基座上是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座上有四層石台逐漸內收,上置覆缽形塔身,周圍飾以瓔珞。其正面有一精緻的拱形佛龕,龕內有 長壽佛塑像一尊。塔的頂部四周向外突出呈凌空狀,四個角各由一石雕龍柱支撐,分外俏麗。整座塔通體潔白,輔以彩繪,異常精美。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在《中國古 塔》一書中,稱讚它是“石製覆缽式塔中極為高大而精美的作品”。
美如畫屏的大青山
“塞外西湖”哈素海
進入呼和浩特境內,你會看見北面那雄奇險秀、美如畫屏的大青山。它如同隆起的屋脊拔地而起,成為華北地區的一道天然屏障。
大 青山地處陰山山脈中段,為陰山山脈的主要段落,海拔1100~2300米,東西長132公里,總面積226544公頃。由於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所以這裡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熱。受地形影響,山前山後、山上山下在同一季節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炎日飛雪三尺冰,山石流水樹成蔭,峰巒平原兩重天,極目遠望四時景”就是對大青山氣候多變的真實寫照。
大青山是陰山山地中山地森林、灌 叢、草原鑲嵌景觀最為完好的一部分,也是陰山山地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據文獻資料記載,這裡的野生植物多達580餘種,以菊科和禾本科最多。森林樹種 有杜松、落葉松、山楊、蒙椴、蒙古扁桃等。茂密的植被讓大青山成為黃河上中游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降低洪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淨化水質等作用,因而 成為陰山山地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之一。此外,這裡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不僅種類繁多,還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如金雕、雪豹、雀鷹、禿鷲、獵隼、紅腳隼、斑 羚等。
除了擁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歷史也在大青山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舊址就隱藏在山林深處。這裡曾是 抗戰時期通往甦蒙的紅色交通樞紐、華北抗日戰線的橋頭堡。舊址內的司令部、衛生隊、教導隊、電台等遺址,以及八路軍作戰使用過的戰刀、糧食袋、火鐮等革命 珍貴文物,都是革命前輩戎馬生涯的見證。
看夠了大青山的滿目青翠,走到大青山南麓,你會被另一種景色所吸引,這就是被譽為“塞外西湖”的 哈素海。哈素為蒙古譯音,意為黑水湖,是黃河變遷而遺留下來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面積達30平方公里。 “天成美玉,人琢成器。”這是內蒙古作家峻伍在《哈素海賦》中的一句,可見哈素海的魅力所在。哈素海水質肥沃,湖內鳥飛魚躍,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這裡 最特別的景緻就是水面生長茂密的蘆葦。蒲葦叢叢,像一個個小島,群群野鴨出沒葦叢,蒲葦迎風搖曳,發出刷刷的聲響。每到秋冬季節,湖區收割下蒲葦,堆積得 像一座座小山。
置身哈素海,極目遠眺,可見水天一色,輕舟點點,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如果你停舟湖中,看對對鷗鳥翻飛底空,群群野鴨出沒葦叢,聽遠處高亢嘹亮的漁歌,近旁魚躍出水的聲響,你會覺得哈素海美得就像一首詩。
見證遠古文明的大窯文化遺址
奇特的“大窯八景”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很早就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勞動生息的地方。當華夏先祖篳路藍縷,在中原和南方撒下中華文明的種子時,廣袤的蒙古高原上,草原文化最初的開拓者也走出蠻荒,迎來了文明的晨曦。而“大窯文化”遺址就是遠古文明最好的見證。
大 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據考證,遺址的時代為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相當於周口店“北京猿人”生存時期。南 山坡是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產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在這座山上開採石料,打製各種石器,過著狩 獵採集的生活。如今,在遺址內還可見到很多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以及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等。
大窯遺址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後,一度成為旅遊者和考古學家的神往之地。這里天然形成的八大景觀更是讓人切身體會到歲月堆積、時光流逝的古老變化,為大窯懷古增添了無盡的韻味。
順著狹窄的山道一路向上爬,首先觀賞到的是第一景——無字天書。無字天書位於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高15米,雖然無字,但從層次分明的土質上能夠推斷,出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是一部讀不盡的歷史巨著。
穿 過無字天書景觀,接著是第二景——遺跡斑斑。這里至今保存著古人燒火留下的灰燼化石、腫骨鹿殘骨化石和大量石器。告別“遺跡斑斑”景觀後,向東北前行,只 見兩塊突兀的巨石分佈在山坳間,巨石的質地異常堅硬,可奇怪的是,其局部表面卻如同嬰兒肌膚一般光滑,這就是第三景“磨光巨石”。據考證,這是因為該石在 特定的地質年代從山上滑下時受到了強烈摩擦,因此此石又被稱為“飛來石”。
沿著磨光巨石旁邊的山道登上一座突兀的小山丘,向東遠眺,又一 道亮麗的景觀——鳳凰展翅映入眼簾。這是由綿綿群山相毗形成的,形如鳳凰展翅。在正對鳳凰展翅的西側,是第五景“雙龍含蛋”。遠遠望去,只見兩條天然石龍 甩尾山上,龍口仰天大張,口中各含一顆圓形巨石。站在龍口中,舉手可以觸摸到龍的上顎。由於兩條龍之間的距離較近,因此這一景觀也叫“二龍戲珠”。朝著雙 龍含蛋西北100多米處的山澗望去,便可看到第六景“蓮花並蒂”。此景是因一塊巨石的造型如同盛開的並蒂蓮花而得名。在傳說中,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凱旋路 過歸化城(原呼和浩特市舊城)時,到此打獵,康熙試劍的時候,一劍將這塊巨石劈成兩半,所以此石也叫“試劍石”。在並蒂蓮花附近,是第七景百米古洞。整個 古洞呈東西走向,曲屈婉蜒,深不可測。儘管後來有的地段被堵塞,可是其洞口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著。據說,該古洞是清朝時人們為了獲取燧石而人工挖掘的。最 後一景是登高遠眺——從古洞繼續西行,便可到達山頂。從這裡極目遠眺,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綠相間,景色迷人。遠處是飛速發展中的呼和浩特 市,腳下是祖先曾努力開拓的土地,歷史和現實就在此刻交融在一起,讓人感慨萬千。
@Source:環球人文地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