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淑芳
近年來,「設計」已蔚為顯學,各大專院校設計科系蓬勃發展,只是設計這行業「含金量」並未同步成長,而為數龐大的設計大軍,也無法順利與產業界接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由於這幾年政府大力鼓吹設計產業,加上台灣產品在國際獲獎頻頻,愈來愈多的父母不反對、甚至鼓勵子女念設計,許多優秀學子捨名校、念設計,讓各大專院校因此「備受鼓舞」,不僅新系所紛紛成立,蔚為風潮,連原本藝術、美術等純藝術科系,也紛紛轉型成產品或商業設計系。
近十餘年來,台灣大專院校設計科系數及學生數,從八十九學年度的十七個科系、一萬八千多名學生,增加到一百學年度的六十三個科系、五萬四千多人。根據台灣 創意設計中心的調查,二○一一年的設計科系畢業生將近六千人。這數字究竟有多驚人呢?台創中心副執行長黃振銘指出,台灣工業設計人才的培育速度,不僅比歐 洲設計大國德國還要快,若以台灣的面積及人口來看,台灣整體設計人才的培育速度,「還極有可能是世界最高的」! 弔詭的是,這些為數龐大的設計本科畢業生並不是完全投入設計產業服務,轉行或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同時間,企業界缺人的聲音卻也從未稍止,供需出現失調。 台灣設計師連線召集人廖軍豪指出,如果你在人力銀行鍵入「工業設計」的關鍵字,通常會出現一、兩千個職缺,顯示產業一直有需求在。
相對於傳統產業的設計人 力不會建制太大,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十分殷切,但大部分公司多優先錄取至少有兩年工作經驗、戰力強的人,因而出現人力與產業需求之間有落差。 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認為,台灣這一代年輕設計師比較痛苦的是,產業混沌不明,學校定位不清楚,例如當前產業需要的,包括人機介面、對市場及文 化有理解等方面的人才,但許多學生畢業後才發現所學的專長,並不是當前設計產業最需求的那一塊,現在訓練出來的還是以技術為主的人才。 他舉美國的設計學校為例,不管你是要念偏工程技術、人文哲學、設計管理、市場導向或人機介面,都可以找到對應屬性的學校,反觀台灣的設計學院則品牌定位不強,學生也難以選擇。 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廖軍豪觀察到,「台灣設計師普遍要錢沒有錢,要名也沒有名。」這樣的觀察,從數據中也得到若干佐證。根據台創中心調查,若是在一般 設計公司任職,起薪年薪約三十二萬元,整體平均年薪也不到五十萬元,和十幾年前進入這行的設計師相較,薪資原地踏步,除非努力擴充自己的實力,或者想辦法 自己創業,才有機會幫自己加薪。
近年來,「設計」已蔚為顯學,各大專院校設計科系蓬勃發展,只是設計這行業「含金量」並未同步成長,而為數龐大的設計大軍,也無法順利與產業界接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由於這幾年政府大力鼓吹設計產業,加上台灣產品在國際獲獎頻頻,愈來愈多的父母不反對、甚至鼓勵子女念設計,許多優秀學子捨名校、念設計,讓各大專院校因此「備受鼓舞」,不僅新系所紛紛成立,蔚為風潮,連原本藝術、美術等純藝術科系,也紛紛轉型成產品或商業設計系。
近十餘年來,台灣大專院校設計科系數及學生數,從八十九學年度的十七個科系、一萬八千多名學生,增加到一百學年度的六十三個科系、五萬四千多人。根據台灣 創意設計中心的調查,二○一一年的設計科系畢業生將近六千人。這數字究竟有多驚人呢?台創中心副執行長黃振銘指出,台灣工業設計人才的培育速度,不僅比歐 洲設計大國德國還要快,若以台灣的面積及人口來看,台灣整體設計人才的培育速度,「還極有可能是世界最高的」! 弔詭的是,這些為數龐大的設計本科畢業生並不是完全投入設計產業服務,轉行或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同時間,企業界缺人的聲音卻也從未稍止,供需出現失調。 台灣設計師連線召集人廖軍豪指出,如果你在人力銀行鍵入「工業設計」的關鍵字,通常會出現一、兩千個職缺,顯示產業一直有需求在。
相對於傳統產業的設計人 力不會建制太大,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十分殷切,但大部分公司多優先錄取至少有兩年工作經驗、戰力強的人,因而出現人力與產業需求之間有落差。 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陳禧冠認為,台灣這一代年輕設計師比較痛苦的是,產業混沌不明,學校定位不清楚,例如當前產業需要的,包括人機介面、對市場及文 化有理解等方面的人才,但許多學生畢業後才發現所學的專長,並不是當前設計產業最需求的那一塊,現在訓練出來的還是以技術為主的人才。 他舉美國的設計學校為例,不管你是要念偏工程技術、人文哲學、設計管理、市場導向或人機介面,都可以找到對應屬性的學校,反觀台灣的設計學院則品牌定位不強,學生也難以選擇。 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廖軍豪觀察到,「台灣設計師普遍要錢沒有錢,要名也沒有名。」這樣的觀察,從數據中也得到若干佐證。根據台創中心調查,若是在一般 設計公司任職,起薪年薪約三十二萬元,整體平均年薪也不到五十萬元,和十幾年前進入這行的設計師相較,薪資原地踏步,除非努力擴充自己的實力,或者想辦法 自己創業,才有機會幫自己加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