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12

鳥巢 PK 倫敦碗@Arch






季元振

 不怕不識貨 就怕貨比貨
——小議鳥巢倫敦碗


關於對鳥巢工程的評價問題,我已經寫了幾篇文章,反復重申對其批評的理由。但是說實話,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寫得過分專業了。如果你不 瞭解建築的歷史,不熟悉各種不同的建築理論,你也許會不大理解這種批評。而且與當今全國各地所建的許多工程相比,鳥巢並不是最差的,所以許多人會不同 意我的批評。但是,之所以我要以鳥巢為例,抓住不放,正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這種典型性(似乎很美的醜陋的建築),我以為對它的批評更有現實的意義。

在對鳥巢等建築的評價時,我再三強調了如下的幾個建築創作的原則:
1.建造的目的性
2.建造的科學性(功能和技術)
3.建造的經濟性
4.建造的真實性(建造的藝術)

在對建築的評價中,在形式與功能技術與藝術的關係上,我反復重申形式追隨功能形式追隨材料和技術的原則。雖然這些原則的確立在歐洲已 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國的建築界,也並不是所有人(特別是今天建築系的學生)都清楚地知道這些史實的。至於那些業外人士,由於在中國的報刊 雜誌上,建築評論幾乎沒有,民眾對上述我所談到的那些原則,仍然會聽不明白,不容易理解。特別是把建造的真實性作為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原則,很多人都 不知道,並不會同意;因為幾乎我遇見的多數人(甚至包括許多藝術家和設計師)都認為:建築的藝術就是視覺的藝術。

的確,近些年來我所談到的上述這些建築創作原則,曾被許多專家所忽略甚至否定。所以不少人對我的建築觀點並不贊同,認為這些說教過於陳舊。他們認為,時代已經到了21世紀,你還喋喋不休地鼓吹什麼20世紀初的理論,實在是太過時了!

那麼上述理論是否真的過時了呢?對這個問題,我不想陷入經院哲學式的討論之中。其實我對於那些從書本到書本的討論從不感興趣,我是一個實際工作者。我不願 意糾纏在那些永遠說不清的概念之中(在建築學中這類問題實在太多),我只想用工程實例來說話。因為我相信,事實勝於雄辯!建築歷史上的很多真理被認識,都 是實踐走在了前面。在實踐成功之前,人們可能會無休止地在爭論。

到今天,鳥巢建成已經4年。今年是又一個奧運年,奧運會將在倫敦召開。倫敦的奧運場館已經建成。近來關於倫敦這次的奧運工程的建設的新聞報導越來 越多了。我想,為了說明鳥巢的問題,不如將它與倫敦大碗(對倫敦奧運會主場館的別稱)作個比較。這叫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下面我摘引幾段記者于去年(2011年)在參觀倫敦奧運會場館建設的報導:

“914日,來到倫敦東部的伊利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首先吸引眼球的,不是2012年奧運主場館倫敦碗,而是一棟造型扭曲誇張、泛著耀眼紅色的鋼 鐵建築。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紛紛猜測,有人說這個建築與點燃火矩有關,更多人認為這是信號發射中心。當天的參觀導覽、倫敦奧運會總設計師傑羅姆·弗羅斯 特(Jerome Frost)告訴我們:這個跟倫敦碗比鄰但搶去不少風頭的建築,叫做安賽樂米塔爾軌道塔(ArcelorMittalOrbit),……跟巴黎埃菲爾 鐵塔相比,它只有前者的1/3高(約100m),簡直就是侏儒,但設計公司卻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高度,而是極具挑戰性的結構。無論你喜歡或是 討厭它,你都會平心靜氣地將它從頭到腳打量。’”

“‘倫敦碗被譽為倫敦奧運的跳動的心臟…‘倫敦碗的外觀全部為白色,外形下窄上寬,酷似一隻湯碗。倫敦碗下沉式的碗形設計,可以讓觀眾更近距 離地觀看運動員的動作。由繩索支撐的倫敦碗的遮陽屋蓋跨度28m寬,只能為2/3的觀眾遮陽。考慮到奧運會比賽時間處於倫敦比較乾燥(不會下雨)的兩個 星期,賽事主席冒風險決定放棄使用有更多屋頂覆蓋面積的房屋。通過6個月的研究,他們終於確定,使用2/3屋頂也不會產生強烈的側風而影響比賽成績,最終 定下這個方案。

奧運結束後,這裡的所有建築,都會如變形金剛一樣,進行一場大規模集體變身,海浪(兩座矩形的白色建築)的白色翅膀將被拆除,1.7萬個座位僅 留下2500個,成為對公眾開放的游泳池;倫敦碗則拆除左右地面上5.5萬個座位,僅留下田徑場和底層的2.5萬個座位,奧運會結束後,建築出售給一家英超球隊作為主賽場。

其他的奧運場館也秉承了這種原則。在倫敦2012奧林匹克公園內,共有9處場館建設,分成永久性建設和臨時性建設。而在永久性建設的建築物中,又被分為臨時性設施和永久性設施。

擁有1.2萬個座位的2012倫敦奧運會自行車館奧運傾斜賽車館(Velodrome),其中6000個座位為臨時座位。在奧運會後,這裡的賽道將適當改建,以便同山地車道及其他自行車運動道結合,建成一個面向社會的自行車運動園

手球並不是英國人熱衷的體育項目,手球館將改頭換面,成為當地的健身中心。
外表為白色的奧運籃球館將為預賽和四分之一決賽提供1.2萬個座位,在奧運會後則將被徹底拆除並可能在他處重建。弗羅斯特告訴記者,倫敦有不少公司提供運動場館和設施租賃工作,這個籃球館或許會出現在別的國家的運動會上。

“2006年亞洲運動會在卡塔爾首都杜哈舉行,由於當地沒有自行車場館,主辦方向倫敦一家公司租借一個自行車館,航運到杜哈,花費1200萬美元。相比之下,租賃場館既省錢又環保。

英國首相卡梅隆則希望:‘2012年之後,奧運會能留下一份厚重的遺產;不僅復興倫敦東區,而且推動英國經濟走向繁榮,鼓勵新一代人積極行動起來,參加體育活動。

記者在英國的三天採訪中,遺產Legacy)是聽到最多的單詞。如果奧運場館幾乎不復存在,會不會覺得奧運遺產,少了點什麼?記者問倫敦 主設計師本·維克裡(BenVickery)。維克裡回答道:真正的奧運遺產是留在人們的記憶裡的。舉個例子,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過去這麼 久,還有人記得當時的游泳館是什麼樣子嗎?沒人記得。但很多人印象很深刻的是,美國《時代》雜誌刊登的一張跳水女王伏明霞淩空躍起的封面照,以及她的那 段跳水傳奇。

關於鳥巢倫敦碗的設計比較,倫敦碗主設計師本·維克裡有著精闢的看法,他說:中英兩國的設計哲學很不相同“‘倫敦碗將縮小2/3,我們一點都不沮喪,反而很興奮。我們已設計了太多地標性建築……,而倫敦碗將是我們設計的第一座臨時性體育場。

北京鳥巢曾被《泰晤士報》評為全球的最強悍的建築,被美國當代著名的建築理論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肯尼士·弗蘭姆普敦稱作是如此肆無忌憚和喪失 理性;被日本的川口衛先生認為:鳥巢的結構相當於生物進化過程中的恐龍,巨大體量支撐的不過是自己本身的重量,成為非常沒有效率的構造物。而英國的 ·維克裡則表示倫敦碗是比鳥巢”“更聰明的建築。他說:“‘倫敦碗不是那種以壯觀的外形取勝的體育場。在這裡維克裡的表達最為含蓄,因為倫敦碗是他所設計的。

奧運工程曾經是中國人的頭號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鳥巢在奧運工程中又是重中之重。為了它的設計和施工,可以說是傾國家之力。但是費了力氣,又 花了錢,效果卻不好。4年過去了,鳥巢等奧運場館,一直在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這些場館在經濟上入不敷出。許多場館無法被民眾所使用,一用便虧本。

很多人以為,經濟上的入不敷出,是經營問題,從建築設計角度來看,鳥巢的形象還是很漂亮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就是建築藝術的創新。但是沒有想到的 是:偏偏西方建築界沒有一人買這個賬,無一人去肯定這個建築,這個設計獲得的是不斷的來自世界各國建築界的批評。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人想不明白。現在 敦碗建成了,真相已經大白!

英國人的設計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原來英國人設計建築,是把建築作為倫敦經濟發展的一個部分去設計的,他們思考問題是從歷史的角度,是從倫敦的未來出發的。 他們不需要把奧運會的建築作為遺產而永垂史冊,他們認為一切虛名都毫無意義。他們不以建築的雄偉和壯觀為美,他們不認為建築是面子。他們把巧 妙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看得最為重要,他們認為這就是建築師的聰明之處,這種聰明也就是建築師的藝術,這種藝術反應在他掌控功能、空間、技 術、經濟和形式的綜合素質上。

無論是政府還是建築師,英國人都只把建築當作完成奧運會的必要的設施。在完成這個歷史任務時,他們有著嚴格的經濟技術指標,在達到同樣的建築性能時,錢花 得越少越好!但是如何少花錢又能為人們提供最好的服務呢?這就要靠智慧和科學與技術。這個智慧就是所謂的現代設計的精髓。

這次倫敦奧運會的建設在奧運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建築創新,英國人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把奧運場館當作臨時建築來建設。他們認為,體育場館甚至可以設計成可 拆卸、又可重新組裝的、可重複使用的建築。這個概念的提出,意義之大將不言而喻。161年前,也是在倫敦,發生了幾乎完全相同的一件事:為了召開第一屆世 界博覽會,他們創造了水晶宮,他們第一次把大型展覽館變成了臨時建築,會議之後易地重建。這一次他們又要這樣做了,隨著運輸業的發達和依靠現代商 業的力量,體育場館的漂洋過海已經成為可能,而且英國人已經準備實施這個想法了。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問題的解決,我似乎已經看見 了新的途徑。

本文摘自ABBS合作夥伴《住區》2012年第4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