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12

Why not ? 就是創新的開始 !@Thinking

作者:王妍文 / 攝影:陳志亮 


別以為老闆只要聽話牌,現在的老闆更喜歡你愛問「為什麼」,才能讓僵化組織有一點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的意見跟老闆不同,你會如何處理?」這是廖嘉禾擔任永豐銀行企金事業群協理時,所出的面試考題。

  很多人對銀行員的刻板印象,就是保守、遵循規則,廖嘉禾為什麼要問這個挑戰題?他想測試什麼?

  約定俗成的規章,要創新突破,得先有挑戰權威的勇氣,甚至先向老闆挑戰。

質疑力1:創新 從一連串質疑開始
  永豐銀行在業界有「金融商品創新者」的封號,在這裡,他們要的是懂得問為什麼的人,尤其是能問對問題背後的問題。

  「為什麼銀行帳戶和證券帳戶不能結合?」、「存款、基金、理財型房貸與各種資產擔保貸款等資金來源能否互通有無?」、「某一個往來帳戶的存款偶有不足,是否能透過別的帳戶擔保來周轉?」

  照以往的銀行行規,你有可能得到這樣的答案,「銀行跟證券是不同部門,要溝通很麻煩。」「這涉及部門間的整合,沒那麼容易啦!」或者「這個問題以前就有人提過,就是不行啊!」

  當周圍的人都這麼說時,你會怎麼走下一步?「創新的背後就是一種突破的精神。」廖嘉禾說,也許對其他業別來說,「突破」是生存的常規,但是對金融業來說卻是特別困難。

  國內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只要不犯大錯通常就不賠錢,頂多只是賺大錢跟小錢的差別。沒有生存危機時,人的心態容易安逸,根本不會想突破。

  另一方面,即使有心突破的人也會面臨重重關卡限制。因為金融監管相關法規的限制相當多,為了避免不小心發生誤觸法規,銀行內部通常會在外控法規之下制訂內規,讓行員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金融

  服務。

  當行員實地操作時,負責管理的部門為了嚴格把關,通常也會將內規標準提高。像是原本申請流程只需要2 道手續,但在避免大家犯錯的心態下,就會增加到3 道,不知不覺間,進一步拉大實質內控

  與政府法規的空間,經年累月下來,銀行服務可發揮空間自然就被限制。

   在有限空間下,從事金融業資歷一久的人,對於新想法的直覺反應,通常馬上貼上「不可能」、「太麻煩」的標籤,使得新想法難以落實在產品或服務上。如果有 人想創造一個新產品或新服務,這時就需要跟成規挑戰,大多數的人一遇到這些限制,就會放棄,寧願蕭規曹隨,只求做事方便,因此,永豐金要找的人才,必須敢 跟制度挑戰,甚至敢嗆聲。

質疑力2:限制 反而是創新催化劑
  在工作的場合中,我們常常面對預算、資源或者技術的「限制」,這一道道的框架,同時也框住我們的想法,把我們的創意鎖進籠子裡。

  「限制常常是創新的催化劑。」《哈佛商業評論》歸納公司創

  新法則時,卻認為限制是最好的創新元素。「在沒有預算的情況下,如何接觸1000 位新客戶?」、「在部門各自利潤中心的情況

  下,產品如何組合一起銷售?」只要能提出限制下的解決方案,就是一個新產品或新服務的創新。

  善用質疑的力量,就有創新的機會,就能帶進新商機。面對公司裡的規章,有人會想盡辦法在組織、法規裡周旋,頻頻追根究柢問「為什麼?」、「如果⋯⋯」,企圖縮小內外法規的局限,以求貼近消費者需求,成功推出一個又一個充滿創意的金融產品。

  實地觀察永豐銀行就會發現,能成功獲得升遷的人幾乎都是後者。

  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質問力》一書中表示,「過去對的觀念或做法,不表示永遠都是對的,懂得質疑問題本質的人,才會發現因應時代的方式也在改變,並且逐漸找到因時制宜的最佳方

  式。」

  問題本質並不可怕,遇到問題害怕的只有2 點:1. 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2. 遇到問題卻束手無策。

  因此,永豐銀行鼓勵員工,想要突破,就從源頭質疑起。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