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13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People



就在林懷民帶著“雲門舞集”在內地演出的同時,“美國舞蹈節”宣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他,這是現代舞世界的至高榮譽,曾經頒給許多舞蹈大師,而林懷民 是第一位歐美之外的獲獎者。林懷民的舞蹈成就是不爭的事實,但真正成就他的,還有舞蹈以外的熔煉和建樹。 《外灘畫報》的文章認為:“林懷民之所以享有如今聲譽,不是因為他把自己打造成明星偶像,也不只是因為他對中國元素的現代舞所作的開拓性探索,還因為40 年來他創辦的雲門舞集真正和台灣社會建立了良性互動。”

從1993年開始,雲門舞集就頻繁下鄉演出。表面上看,是因為台灣演出 市場較小,演出容量就那麼大。 1988年,“雲門”曾因台灣社會環境的變化一度暫停;1993年,“雲門”去美國演出《薪傳》後,經濟狀況不佳,也迫使他們另闢蹊徑,尋找適合台灣的運 營之道。但事實上,“雲門舞集”的下鄉行動並非單純的票房擴容。最初在低收入社區和校園演出都是免費的。後來的下鄉演出,也不是演了就走,而是和當地民眾 有非常良好的互動。他們演出的地方往往不是正規劇場,而是露天舞台、學校操場,甚至榕樹下的空地,即便在這些地方,他們照舊認真演出,還邀請觀眾一起舞 蹈。 “我知道藝術家不只是為著那掌聲與鮮花工作,卻不明白藝術不只是技術、形式與結構。藝術原來只是將心比心,是人情的往來”。 

結果就是,他們所到之處,總有熱烈歡迎。 2008年2月,“雲門舞集”的八里排練場毀於大火,在他們並沒發起捐款的情況下,自發捐款卻源源不斷湧來,從企業家捐助的二三百萬,到幼兒園小朋友捐助 的一百元,“雲門”在短期內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5000筆捐款,共計3.7億新台幣,為的是“讓'雲門舞集'有自己的房子”。林懷民笑稱,自己有五千多個 股東。

皮埃爾·布迪厄、羅伯特·帕特南等學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社會精英有義務幫助整個社會增加聯繫、信任,以及共同信念。在這個人和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淡薄的時代,卻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 踐行這一觀念,茱莉亞音樂學院院長約瑟夫·波利希,曾對內地的記者說,茱莉亞音樂學院雖然是專業的音樂學院,但音樂不僅僅是音樂,而音樂學院也不僅僅是學 習音樂的地方,他一再告誡學生:“你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同時,也是一個公民。”他在《藝術家作為公民》(The Artist asCitizen)一書裡,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藝術成就和社會意識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在21 世紀,傳統的依靠自我領悟的藝術道路是錯誤的成長模式,藝術家應該擁抱社會。”“藝術家在今天的責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需要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 什麼。他們不僅在舞台上有責任,在舞台下也有責任。”

藝術家馬良在去年啟動的“移動照相館”也是這樣一個項目,他和他的團隊,開 著一輛滿載道具的卡車及一輛麵包車上路,行經五十多個城市,給微博報名者拍攝了八百多張照片,這個項目表達的,是一種“積極生活”(漢娜·阿倫特的主張) 的態度,也讓所有參與者和旁觀者意識到人和人之間存在一種美好的聯繫。林懷民和“雲門舞集”已成為給台灣社會儲備“社會資本”的重要力量,馬良的“移動照 相館”也懷著同樣願望。所謂“正能量”,其實就是—給整個社會的積累裡,竭盡所能地添加一點收益。

@Source: 時尚先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