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06

Culture @ 跳躍、翻滾、奔跑 挑戰體力鉅作

新古典舞團「布蘭詩歌」結合了舞蹈與管絃樂團,給觀眾新的體驗。 記者陳柏年/攝影

台北國家劇院開演前,觀眾席左前門進入一群著黑衣的合唱團員,一排排站到舞台外圍的樂池左上方,相當擁擠地準備演出。幕起,從微光中看見身穿褐袍的舞者們,在指揮金希文帶領卡爾.奧福(Carl Orff, 1895─1982)澎湃熟悉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1937)序曲樂聲時,群體跳躍、翻滾、奔跑,以全身的精力投入這支挑戰體力的鉅作之演出。

《布蘭詩歌》是劉鳳學與新古典舞團早期舞者於1992首演的作品,合作的對象為杜黑指揮的台北愛樂合唱團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製作人同樣是邱瑗。當年舞者包含第一代創團團員王淑珠、盧玉珍、張中煖、曾明生等如今中流砥柱的舞蹈教育者與學者,以及當時的新生代舞者如林惟華與魏光慶(後者又名法拉.谷慕特,該年為實習團員)。如今由林惟華擔任排練助理,協助新一代的年輕團員體現這支14年前的大器之作,完成國內另一個具有30年以上資歷的舞團之重要傳承。

劉鳳學與新古典舞團的舞者非常多元,作品風格從穩重端莊的唐朝樂舞《皇帝破陣樂》、到關切社會議題的台灣原住民舞作《沈默的杵音》,甚至近來還有由電腦創作的舞蹈等等,全出自如今81高齡的劉鳳學博士,令人佩服。其中《布蘭詩歌》舞作編排的流暢,與透過簡要燈光等變化的場面調度,搭配奧福聲勢浩大的同名曲,相得益彰。

德國作曲家奧福創作此清唱劇的1930年代,正值表現主義的興盛期,主要著重人類情感的表達,勝過技巧的展現。同期的德國編舞家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 1886─1973),也多選用節奏性強的打擊樂搭配情感豐富的肢體動作。曾在德國表現主義舞蹈重鎮福克旺舞蹈學校深造的劉鳳學,在《布蘭詩歌》中,充分展現她對舞蹈音樂性的掌握,尤其又以頭尾的序曲〈命運?世界的女王〉之群舞最為動人。其中幾位資深男舞者如盧怡全與陳逸民的表現也值得讚賞。相較之下,當晚的男主唱則略顯失色。

《布蘭詩歌》的內容描述一群漫遊於世俗男女情感與飲酒玩樂的年輕修士,經過一番掙脫,再度回頭修煉。舞作將25首曲子分為〈序〉、〈初春〉、〈酒店〉與〈愛情的宮殿〉,由靳萍萍設計的修士袍與飄逸的女裙襬與男士的褲裝,相當適切。其中〈酒店〉裡的一段〈天鵝之歌〉,由於主角改為被廚師燒烤的天鵝,奧福歌曲的設計是每個樂句重複三次,而劉鳳學改由三名不同的男獨舞者,分別穿上白色、米色,和咖啡色的丁字褲,痛苦地跳著天鵝擺動翅膀般的手勢,以代表從白天鵝、到拔了毛的天鵝,和烤焦的天鵝之三階段。此種詮釋頗具創意,但由於情境的轉換,對內容不熟的觀眾,可能會略顯突兀。

新古典舞團這次能事隔多年再度聚集樂團、合唱團與新一代的舞者,再度將此「完全劇場」(奧福所謂的集合音樂、語言與動作的Total Theatre)的作品重新搬演,並巡迴中南部,得感謝由文建會指導、國藝會贊助協辦的「精華再現」專案,使得當年錯過的觀眾與年輕一代的舞者,能夠有機會現場經歷值得成為定目劇的作品。無論對國內舞蹈史的建構,尤其是舞蹈教育與作品的傳承,都是值得鼓勵與肯定的。

@2006/04/12
民生報 + 林亞婷(作者為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