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007

東京一座說故事的城市@Lifestyle



捨不得東京的一個原因是這裡充滿著故事,不僅有個人或家庭的故事,還有文學、藝術作品裡講述過的無數物語。

台灣年輕人票選最想居住的理想城市,東京竟名列第一,我身為老東京,一方面感到非常榮幸,另一方面,我好羨慕台灣年輕人,因為他們心目中的東京是那麼美好,而我現實中所居住的東京,卻相當……我不希望破壞他們的夢想,也不願意家醜外揚說故鄉的壞話,可還是……華人說外國的月亮圓,西方人說隔壁的草坪綠,日本人則說「晚上、遠處、雨傘裡」的女人最漂亮。似乎現實總不如想像的美。

二、三十年前,我們年輕時最想居住的理想城市,大體是紐約、倫敦、洛杉磯等,那些城市都是媒體經常介紹、但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去,即便去了停留時間也很有限。我們憑空想像:到倫敦Abbey Road,就會看到正在過馬路的披頭四嗎?(怎麼會!)換句話說,我們雖然口頭上說想居住在這些城市,但根本沒有現實基礎,純粹只是想像而已。對當時的我們而言,那些外國城市缺乏現實感的程度,幾乎接近灰姑娘參加的舞會,或小兄妹在森林裡發現的糖果屋。

看不盡的城市面貌

相較之下,對台灣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東京大概是很有現實感的地方了。他們不僅在日劇裡看過東京的台場、原宿、井之頭公園;也在雜誌上看過代官山、六本木、秋葉原的商店,現實生活中,可能也去過很多次了。通過媒體報導引起憧憬,然後經過親身經驗更產生了親切感,腦子裡就自然會有「如果能住一段時間的話多好」這樣的想法。

日本很多地方的年輕人,也出於同樣想法,離開故鄉到東京求學或工作,有人結婚成家定居下來,也有人決定回故鄉。就像台北對台灣中南部人而言,一切現實得要命。

但是對台灣年輕人來說,東京畢竟是外國城市,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還有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因素,實際搬過來居住又談何容易。這一方面是令人遺憾的事,同時也是能夠保持美麗幻想的條件。對他們來說,東京就像日式麵包店賣的軟綿綿奶油包,當零食吃很理想,當飯吃就未必適合了。

我在東京出生長大,除了在海外漂流的日子外,基本上都在這兒生活,在我看來,東京最大的問題是:面積太大。從市區內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往往需要一個小時;新開發的郊外住宅區愈來愈遠,很多人上下班,每天都要花掉三小時,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無法享受東京的優點和魅力。比如說,報紙介紹某家電影院將上映好看的歐洲片,可是對大部分東京居民來說,那裡太遠,下班後去看,時間上絕對不可能。又比如說,六本木最近開了中城(MID TOWN)商業區,對附近工作或居住的人來說,增加了一個活動的好去處,但多數東京居民則會覺得,去一次看看還可以,常常去就太浪費時間。

所以,每個東京人只是生活在市內某一個角落,城中小鎮而已。或者說,我們猶如群盲,而東京是一頭巨象,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掌握整座城市的面貌。關於這一點,我想指出兩件事。第一,我常常覺得,就城市規模而言,台北很理想。尤其捷運開通後,去市內任何地方都相當快,而且計程車費用也很合理。第二,如果要專門享受東京的優點和魅力的話,其實居住在此地,還不如當個偶爾來的遊客。兩個因素綜合起來,我反而有足夠的理由羡慕台北人了。

在生活方面,東京物價水準高居世界前一、二名,但薪水卻跟不上物價,因此一般東京人都很節約,不吝嗇就不能活下去。但即使同樣在日本,搬到小城市,生活費會便宜許多,整體生活水平(居住面積、可處分所得等)也會提高許多,只是找工作不容易而已。充滿刺激的大城市東京,偏偏缺乏讓人們安心放鬆過日子的條件。

文學牢牢扎在土裡

話雖這麼說,實際上,我是非常喜歡東京的。在海外生活時,我特別想念這座城市,每次去卡拉OK都一定唱《東京搖籃曲》。我捨不得東京的一個原因是這裡充滿著故事,不僅是我個人或家庭的故事,而且有文學、藝術作品裡講述過的無數物語。

比如說,我母校早稻田大學是村上春樹代表作《挪威森林》的背景;東京大學則是夏目漱石《三四郎》的背景;銀座有《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曾光顧的酒吧。台灣很多人來到東京都要去位於三鷹的吉卜力美術館,也是為了追懷他們曾看過的《神隱少女》。在東京,每個人都通過某種故事牢牢地扎在土地上。這樣的感覺在農村是不會有的,生活在大自然中,人可以直接跟上帝打交道。生活在大都會,人類就必須透過城市文明的感覺,不斷確認自己的存在。

其實,被台灣年輕人選為「最想居住的理想城市」的其他都會,如巴黎、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香港、舊金山、上海等,都充滿城市故事。或許,他們也在尋求通過某種故事來牢牢地扎在土地上的感覺。啊,原來我們是一樣的。


@30雜誌網/作者:新井一二三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