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007

Design @ 舉國玩設計,輸出全世界 瑞典把生活進化為國家競爭力

有人說,設計是人性價值的反射,瑞典更是如此。

累積了400年創意,又花了半個世紀來確立風格,瑞典從國家價值汲取大量的創意養分,終於釀成傲視全球的設計競爭力。

放眼全世界,很少有一個國家,能夠在一棟不過才三樓的國家級美術館,奢侈地使用一整層展示設計歷史與作品,除了瑞典。


走進距離瑞典皇宮沒多遠、面對諾爾運河(Norstrom)的國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偌大的整層二樓,展示的就是瑞典從16世紀到現在的經典設計作品。


16世紀以來的瑞典設計,藉著歷代皇室的家具、吊燈、玻璃、瓷器和壁畫,展現出受到法國凡爾賽華麗繁複風格影響,卻又營造比傳統法式風格更輕巧單純的嶄新美感。


正式進入1900至2000年瑞典現代設計展示區之後,這時才明白,原來近幾年風靡全世界的北歐設計,並不是無中生有忽然竄起,而是過去100年來,累積下來的產物。


透明櫥窗裡展示著北歐航空機60年代的機上餐具、數十年來諾貝爾晚宴的經典餐具、利樂包牛奶包裝,還有許多叫不出設計師名字的單椅、銀製品或書櫃,不難看出隱藏其中的瑞典正統設計語言:簡單的形式、乾淨的線條、低調的表達、自然的材質,以及沒有多餘的裝飾。


例如一張張展示的經典椅子,大多只有單色,表面沒有裝飾與雕刻,線條更像流線的一筆劃過。


主題演變》從現代風格流轉到人性價值

追究瑞典近代設計的發展,很難不談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主義風行北歐,創造了北歐1950~1960年代設計的黃金時代,北歐設計開始大放異彩。


像是在餐具畫插畫的瑞典設計大師林白義(Stig Lindberg),以及拉森(Carl Larsson)的手工陶藝品……,不管設計師或產品,都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給。


後來嬉皮年代興起,消費主流開始轉移,北歐設計一度沒落,造成許多公司紛紛倒閉或被購併。


面對這樣的困境,斯德哥爾摩有人開始思考新方向,提倡以人因工程、人體工學做為產品設計的核心,單椅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也鋪陳出1990年代山德爾、伯林、塞瑟琉斯等瑞典新生代設計師崛起的設計新文藝復興時代。


再加上全球化後造就許多有錢有閒階級,富有的他們反而崇尚反璞歸真,而北歐設計簡單、重視產品功能、擅長使用當地自然資源的特質,再度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全球迷瑞典》不只台灣瘋,日本血拚團更列為必攻之地

北歐設計有多紅?光看台灣就知道。

各大書店裡和北歐有關的書籍,永遠放在最明顯的櫃位,北歐設計的專題演講一場接著一場,電視上每個名人住宅擺滿了來自北歐的家具,每家新開張的旅館也瀰漫著濃濃的北歐風,只要產品貼上「北歐設計」標籤,就像是票房保證,不管多麼貴,都會有人買單。


而近來日本人到瑞典去旅遊,一定會專門逛設計專賣店。「日本人都是整團遊覽車一起帶下來購買的,」瑞典一家設計專賣店店員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我們的設計。」


也難怪瑞典首相和工業貿易部長不約而同地說,「設計是瑞典工業最重要的競爭力。」


瑞典政府甚至還把2005年訂為設計年,以「更多的設計」為口號,藉著在瑞典各地舉行不同活動,把設計再進一步變成瑞典的全民運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