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2008

Thinking@迪士尼的啟示!好故事才是關鍵

@《數位時代》撰文=謝光萍

先有好故事再決定技術

迪士尼的動畫向來幽默風趣又感動人心,但如何讓動畫充滿吸引人的要素?迪士尼動畫《未來小子》導演安德森明白指出,好故事才是一部動畫成功的關鍵;先有好故事,再依據這個故事,來決定說故事的技術。

每一部精采的動畫,都是從故事板(Storyboards)開始發展,用簡單的草圖,來鋪陳一個好故事。
二○○七年九月在台北舉行的動畫影展,製作《未來小子》(Meet the Robinsons)的導演史蒂夫.安德森(Steve Anderson)特別抵台參加這場動畫盛會。

「一定要先有一個好故事,不然再好再酷的3D技術,做出來的也只是很多漂亮的圖案。觀眾走出戲院,不記得任何情節,也沒有任何感動,」安德森嚴肅地表示。他指出,先有好故事,才會據此來決定說故事的技術(2D或3D)。

角色是好故事第一要素

要能成功地說好一個故事,取決於好的角色。角色從來就不需要完美,迪士尼動畫的精神就是「充滿人性的角色」,即使是壞人、即使充滿缺點,但因為觀眾也不完美,才可以從角色的故事投射到自己的生活,於是被感動。

《未來小子》改編自知名插畫大師威廉.喬依斯(William Joyce)的暢銷繪本《A day with Wilbur Robinson》,故事是描寫一位十二歲的天才發明家小路,他的最新發明「記憶掃描機」能重拾過去記憶。然而這項偉大的發明卻遭黑帽怪偷竊。當小路萬念俱灰時,一位來自未來世界的男孩小威,帶領小路穿越時空抵達未來。

安德森表示,他個人的背景和主角很相似,都在童年被領養。所以第一次讀劇本時,就覺得這個故事「捨我其誰」。除了科幻、喜劇元素,他還希望能夠讓電影自然傳達「Keep moving forward」(繼續前進)的訊息給觀眾。

擅觀察培養創作力

安德森認為,要培養創作力,第一步就是多觀察。以他自己為例,他喜歡在路邊咖啡店,觀看形形色色的路人,捕捉這些人交談的神情、相處的感覺,並用素描記錄下來。在創作上,他的信念是:「跟著你的直覺,做你心裡覺得該做的事,而不是服從別人的意見。」

《未來小子》製作過程歷時四年半,當問及導演每天面對同樣的角色,會不會有厭倦的時候?安德森笑說:「一定會有孤獨、對作品毫無感覺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把作品秀給你的朋友看,聽聽他們的意見,」安德森強調,創作者不能害怕把未完成的作品給別人看,一定要獲得回饋才會成長。

對安德森來說,創作者必須熱愛所有的角色,包括壞人。「因為我了解他為什麼會成為壞人,他就像我的家人和朋友,是生活一部分,」安德森表示,他甚至還替動畫裡的壞人角色配音。

從故事藝術家(編按:是指從事故事創作者)到成為一名動畫導演,對安德森來說,最大的困難是必須更巨觀思考,去衡量整體架構。安德森過去主要從事故事、角色創作,但現在作為導演,更要考量配樂、特效、燈光等因素,全方位整合各部門運作,這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

宏觀思考團隊與架構

「在迪士尼工作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和很多天才一起,從來不會孤立無援,」安德森笑說:「即使我一開始對3D動畫軟體不怎麼熟悉,但只要發問,很快就有人可以搞定。」

在《未來小子》製作過程中,安德森希望創造出一個絕對自由的工作環境: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不同的點子,但要讓團隊信服「為什麼採用這個點子」?安德森透露他的秘訣是讓下屬覺得被重視、被傾聽,也讓他們了解為什麼最終拍板定案的決定是這個,才能促成意見交流的正向循環。

感同身受 傳達繼續前進理念

圖為《未來小子》的故事板。故事板就像漫畫,也類似電影分鏡,是動畫影片的雛型,導演安德森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勾勒出一張圖。圖為故事一開始,男主角小路被拋棄在孤兒院門口。安德森透露他的童年也是被領養,曾經很期待長大後要找到親生父母,但真的長大了,卻覺得現在的生活與未來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讓電影傳達「繼續前進」的訊息。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