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文一攝影
不論是和風煦煦的夏日,或是陰雨綿綿的寒冬,散步在倫敦泰唔士河南岸區,思考神經或 是身體感知都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舞動跳躍,因為周圍被倫敦摩天輪、音樂廳、美術館、電影院、電視台、OXO塔,還有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圍繞著。這裡是歐洲最大 的藝術與媒體聚集中心,可茵街(Coin Street)創意社區,得天獨厚地坐落在這,它是倫敦的社區復新計畫典範之一。
在19世紀,南岸區是碼頭和工廠林立的貧民區,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岸遭受嚴重的空襲,直到在1951年被選為英國節的舉行地點,以慶祝萬國博覽會 100周年紀念,開始進行重建工作,皇家慶典音樂廳因而產生,之後陸續蓋了國立劇院、國家電影院、ITV電視台等。但是這樣的開發,可茵街社區居民並沒有 雨露均霑分享到利益,因此從1980年代初期,可茵街社區居民開始主導一項具創新的改造復新計畫。
社區復新計畫由可茵街社區建設委員會(CSCB)主導,委員會的所有企業夥伴成員必須是住在當地的居民,而且要瞭解地方的需求和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企業夥伴的商業獲利必須首先回饋給社區,提升社區的公共服務發展,而不是分配給股東。
另一方面,建設委員會也成立住宅合作社(CCS),以住戶所有(tenant-owned)為首要宗旨,管理社區住宅開發,而不是由建商任意炒作開發,因 此,可茵街社區所新開發的建物,除作為商業使用、市場的住宅租售之外,部分空間也作為社區福利與休閒空間,並提供弱勢族群的社會福利住宅。
可茵街社區建設委員會和鄰近社區的企業、藝術組織緊密合作。他們在1988年將河岸逐步更新開放,實現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河岸的理想。他們最初的資金是向 大倫敦事業理事會(GLEB)、大倫敦議會(GLC)和銀行貸款,接著由社區內企業商業獲利所得償還貸款,也有部分來自政府的獎助以作為社區更新、兒童中 心的發展基金。
可茵街社區建設委員會是一個創新事業和發展信託的組織,他們把將近5.5公頃廢棄破敗的區域改造成一個混和住宅、商店、辦公室、美術館、餐廳、公園和河岸步道的創意社區,他們也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定期舉辦嘉年華會和創意、文化、教育活動。
英國社會學者Rose及Giddens指出,動員社區、市民為自己的地方負起責任,並挑起振興的任務,在1990年代以後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風潮,它作 為一種回應全球化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中,眾多社會不平等與壓迫的處方。但事實上,社區與民眾往往沒有被真正的賦權,常常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意見徵詢,或被動 性的屈服或協助政府政策與開發的角色。
可茵街創意社區的案例顯示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社區復興與社區的利益,是可能達成多贏的局面。但這個多贏的局面絕對不能只期待建商、大企業負起社會良心與 責任,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真正賦予地區居民負起地區復興責任的力量與資源。地方居民也要深刻的體會,自己的權益只有自己可以保護,居民必須組織成為具行動 力、民意基礎與專業知識的共同體,進一步結合公部門、專業經理人、產業界與市場的資源與力量,由社區組織及民眾為主導,共同合作以達成多贏的局面。
(作者林文一是倫敦大學King's學院博士候選人;邱淑宜是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博士候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