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010

靈感不生苔〉-創新制勝 設計產業最需腦力激盪@Thinking

2010-01-25 工商時報 【李玉明】

 在一片櫛比鱗次的水泥森林中,在充滿冰冷生硬的科技氛圍裡,一棟曾經榮獲「亞洲十大影響力設計」大獎,入圍「全球五大辦公空間」、「全球五大教育空間」等建築室內設計大獎的「學學」大樓,無疑成為「內科」的新地標,同時帶來一種精緻、創新的生活態度。

 10幾年的蹉跎空轉,不能再等

 為了不讓文創人才流失,更不願台灣未來發展成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階級複製社會,徐莉玲與夫婿林伯實因此成立「學學文創志業&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期 盼能協助更多弱勢族群,免費體驗創意的工作。徐莉玲這一位曾經叱咤百貨業的商場女強人,現在不僅是9歲男童的母親,更是「學學文創志業」的「母親」。在嫁 做人婦、退出職場13年後,她的復出,不是做大事業而是做大志業。

 原本想等到孩子上小學後才走出家庭的她,為何不顧一切地提前走入職場?徐莉玲憂心地表示:「一是當時台北松山菸廠要規劃一個文化園區,這個鄰近國父紀念 館的地理位置,讓我覺得揹負了國父革命後的文化復興之責,很有挑戰性;二是有感於周遭時尚&藝文的友人紛紛離台登陸,自創品牌的設計師大幅降低, 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化,10幾年的蹉跎空轉,真的不能再等!」

 雖然媒體喜歡以41歲為徐莉玲生涯的分水嶺,之前是百貨商場的生意人,如今卻成為美感體驗的教育人。她卻說;「我從來不覺得有何差別,即便是在百貨業, 我也是以辦教育的角色經營公司,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學習』這件事。」「不同的是,以前只是協助廠商,提供消費者時尚,而今則更可以加入『觀念的影響』,範 圍更寬廣,擴大到各行各業,由企業影響到中央及各縣市政府的政策,推動『文創產業打造品牌』的觀念革命。」

 談到台灣設計產業的今昔差別,文大美術系畢業、美國史丹福商學研究所碩士、開過服裝設計工作室、曾任百貨公司總經理、培育過國內廠商自創品牌的徐莉玲,有很深的體認與觀察。

 「原本多淪為代工工具,甚至是抄襲工具的設計師,這些年,開始有所自覺;加上大陸所得提高,市場大增,與過去參展、拿小額訂單的景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股浪潮下,設計師紛紛開始思考未來自創品牌,或考慮跨界與企業合作雙品牌。」而當電腦加入設計市場之後,我們更可以看見「需要大量經費才能進行的品牌 實體連鎖店面,如今都可藉著電腦與網路,大大地降低行銷成本,創業之路變得簡單許多。」

 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生活的新提案產業」,徐莉玲認為「文化即生活」。舉凡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教育、宗教、哲學、藝術……皆是生活全貌的一環,「當任何一個元素變成創意,創意就產生出新提案。」

 這就好比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將傳統的「和服」加以改良,一躍登上世界舞台,從此讓日本民眾不再崇洋,進而從其他「民藝」找到設計靈感,重新詮釋東方風味。所以當文創的元素加入設計產業後,不僅民族自尊心得以提升,更可讓國力大增。

 多元文創發展,締造附加價值

 在走過大家不知文創為何物的艱辛歲月,公部門質疑為何要出來做政府該做的事,媒體冷眼看待「學學文創志業」如何可以靠招生存活,甚至有官員說:「你把文 創講得太偉大了!」……這些都沒能擊倒徐莉玲,因為她深知,在歐美被視為「火車頭」的文創產業,在台灣已奄奄一息,體質極為「虛弱」,再不扶它一把,火苗 恐將熄滅。

 於是她在16種文創產業中尋找實務師資,推動跨界學習、跨界合作、經紀代理藝術家、設計師,負責行銷、推廣,讓他們安心創作;研究文化色彩,最近在文建 會的補助下,「生活色彩美學展」在學學文化色彩研習室開展,使參觀者親手操作互動觸控的電腦配色軟體、體驗不同的文化色彩靈感帶來的色彩組合搭配,啟發生 活美學新思維;學學6樓在新的年度裏將成立文創產業聚落,提供免房租並投資年輕設計師創業……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才,將學學由「文創跨界學習」,發展到 「藝術展覽經紀」、「文化色彩研究」、「綠色時尚育成」、「品牌創意顧問」到「文創事業投資」……多元地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田地裡播種、插秧。

 展望未來,徐莉玲期盼透過剛出爐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案」、與未來的「產業創新條例」,讓大眾更加了解「文創產業」是一個「火車頭產業」可以協助各行 各業,農、工、商的廠商品牌加值,由代工轉自創,改變經營模式,做自己品牌的工業與服務業,結合政府與民間之力,推動「美感能創造附加價值」,當這一天到 來時,台灣才能翻轉。(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Source from: 工商時報 via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