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不同,2012倫敦奧運出人意料將破落的郊區做為主會場的所在地,試圖帶動舊城區的全面發展,這個選址打動國際奧會的心,希望奧運給這裡的人們帶來福音。
去年底,倫敦奧運主體育館設計方案揭曉,前倫敦市長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在5分鐘內提了4次「遺產」,英國奧運大臣Tessa Jowell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30秒內說了3次「遺產」。
「奧運遺產」是英國各界在談論奧運時最關注的,現任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甚至做出「倫敦奧運後,水上運動中心將向60歲以上老人免費開放」的承諾,這也使得2012年倫敦奧運被稱為史上最早規畫「奧運遺產」的奧運。
倫敦東區,小說裡的貧民窟
倫敦提出將奧運放在東區的利亞河谷(Lea Valley),目前此處共有220座建築物,兩個廢棄的垃圾掩埋場和52座煙囪,照規畫,奧運後將有1萬戶家庭以及150年來歐洲最大的首都公園。
利亞河谷在地圖上很容易發現,倫敦發展局描述,這地區「大片廢棄的工業用地和簡陋住宅,英國最貧窮、公共衛生最差的社區之一。失業率高、技能水平低,黑人及少數族民族後裔的人口為首都最高。」
利亞河從16世紀開始就是倫敦城與東區的分界,工業革命以來,大英帝國所有的貿易貨船都在此裝卸,利亞河谷雲集大量工廠;但這也產生許多社會問題,由於工廠大量雇用工人,居民多是出賣苦力的窮人和外來移民,魚龍混雜,在「城市人」眼裡,不亞於龍潭虎穴。柯南‧道爾筆下的「開膛手傑克」,便曾真實存在倫敦東區;狄更斯的《孤雛淚》裡,奧立佛誤進的賊窟,也在倫敦東區。
20世紀隨著英國工業的衰落,東區淪為貧民窟,也成為每屆英國政府和倫敦的心頭大患;突然間,他們發現了「救命稻草」。
「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成功獲得奧運主辦權,所以即使競爭失敗,仍然執行城鎮改造計畫,但奧運的到來使我們必須開始重新規畫——其中以奧運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來自「Design for London」的埃莉諾‧福賽特(Eleanor Fawcett)說。「Design for London」是直屬市長辦公室的機構,旨在支援倫敦設計專案的落實,確保倫敦市長對優秀設計的承諾。
埃莉諾告訴記者,「遺產」主要有兩個部分:奧運場館設施和奧林匹克公園,從前期規畫開始,就已經考慮奧運後遺產開發利用問題,保證設施在奧運結束後得到持續利用,並借此使落後的東區煥發生機。
舊城新生,側重賽後再利用
前市長利文斯通在卸下市長職務後不久,坦然向媒體承認,他鼎力支援倫敦競選2012年奧運主辦權,因為這是唯一可以「獲得政府之外的數十億英鎊資金發展東部」的方法,而這也將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再生運動。
有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倫敦的籌備工作從最開始就融入奧運後再開發的計畫,內容之一就是大部分的奧運設施都是臨時建築。
5月22日,有「倫敦碗」之稱的主體育場提前3個月動工。與北京鳥巢相比,這個體育場被戲稱為「水果盤」,但是它最大的特點就在於8萬人的座位在奧運之後, 5萬5000個座位都會被拆除,然後改建為綜合田徑場,這是以前的奧運場館設計中從未有的;同時,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也在開工儀式上承諾,耗資5億英鎊修建的「倫敦碗」,75%的費用都花在場館賽後的再利用,「即使奧運結束後,這個體育場也不會有一天被閒置。」
所有奧運設施的設計都會包含一個完善的賽後利用方案。比如媒體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賽後會被改造成學院,那些基礎設施、通信網路、線纜、光纖……全都可以使用;3個主要的籃球賽場,有兩個會在賽後消失,剩下最大的一個做工業用途;兩個比賽泳池和一個跳水泳池,賽後將只剩下一個帶有跳水中心的游泳館供當地社區使用。
另外,為了迎接各國運動員而興建的奧運村,9000套房間在賽後將全部被改造成民房,既可緩解倫敦日益緊張的住房供應,也可為當地居民提供平價住房。
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奧林匹克公園。當賽事結束後,地面上的瀝青會被掀起,種上草坪、灌木和樹木,成為歐洲150年來最大的城市公園,將極大改善原來的自然環境;同時公園還承擔著兩項任務:提醒人們減碳環保,鼓勵人們多多運動。在公園會有一個高達120米、2200千瓦的風力渦輪發電站,為居民提供電力和熱水。
在經濟上,僅是奧林匹克公園就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將近20%的工人都來自公園週邊的5個城區,10%的工人第一次就業;另外,公共交通的改善會吸引更多人和機構轉移,專門為此興建的史特拉佛國際火車站(Stratford International Station)成為歐洲之星(往來歐洲大陸的快速火車)的英國終點站。
前車之鑑,避免耗費資源
這是英國史上如此大規模地投入人力物力來改造一個區域。與此相似的是,倫敦以前也進行過類似的專案,一個是利亞河谷南面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另一個是與金絲雀碼頭隔河相望的千禧巨蛋(The Millennium Dome)。
金絲雀碼頭是全倫敦最繁忙的地方,為巨大的商業區和高檔住宅,匯豐銀行總部和巴克利銀行總部等各種金融機構使這裡被稱為英國「新金融城」。
河對岸的千禧巨蛋則沒有那麼好運。為迎接千禧年,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斥鉅資在泰晤士南岸修建這個公共展覽空間,初衷是吸引人流,帶動南岸老工業區的經濟;可惜的是,英國人並不買賬,觀光客稀少,展覽停止,原先計畫中的火車站和公共線路的改造也沒有完成。遠遠看去,整個建築如同巨大空蕩的帳篷,成為媒體譏諷政府的話題,也常在討論奧運規畫時經常拿來比較。
但很顯然,這次倫敦人吸取了千禧巨蛋的教訓,不僅所有奧運設施都包含賽後使用的商業計畫,也將奧運與城區改造相結合,為城市注入新活力,才是永保奧運精神的長久之計。
(本文摘自《東方企業家》2008年8月號,專業用語已調整為台灣習慣用法。)
@Source: 30雜誌 2008-09-04 記者:撰文=莫震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