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08

囧男孩、海角七號,燃起台灣國片復興希望@News


「海角七號」大賣,讓長年黯淡的國片市場爆出亮點,也讓台灣觀眾發現,原來我們是那麼需要自己的故事和語言,台灣電影的品牌道路該如何開創下去?
九月的台灣,風雨盈天交織著暖陽溢地,像是國片市場的那道雨後彩虹,電影「海角七號」票房在一個月內闖破一億五千萬大關,寫下今秋最美麗的一則傳奇。
但傳奇未必是好,因為傳奇總站在慣例的對面,「海角七號」的大賣,映照的是國片的長年艱難。
回想去年此時,國際名導李安的「色,戒」正陪伴大家過中秋,即使集李安、梁朝偉、張愛玲之力,再加上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加持,都還曾讓大導演對該片的市場接受度有所忐忑,可見電影產業的高風險與難以捉摸。
「色,戒」是大格局的跨國製作,先天條件與純本土國片不同,過去純本土國片票房只要能破千萬,就已算是難得佳績。攤開去年國內電影票房排行榜前一百名,標識著台灣出品的僅僅四部,賣最好的,是兩億七千萬的「色,戒」;第二名是亞洲小天王周杰倫領銜的「不能說的祕密」,五千三百萬元;第三位則是「練習曲」,不到一千八百萬元,第四名的「刺青」,未滿一千五百萬元。
一棒接一棒振興國片
即使如此,許多電影人在談到「練習曲」與「刺青」時,已能露出欣喜的笑容,感到國片市場曙光漸露。今年以來,更有「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九降風」、「流浪神狗人」等片持續得到好評,慢慢煨熱了觀眾的信心。
直到願意以五千萬突破以往純本土國片製作成本、並將音樂、愛情、夢想與草根特色巧妙連結的「海角七號」上檔,在網路串連、口碑發酵的帶動下,讓票房一路攀升;再加上接續上映的另一部好片「囧男孩」,終於一舉帶動了這股被媒體稱之為的「國片復興運動」。
「觀眾對國片的態度的確有改變,但我們需要一波接一波、一棒接一棒,」「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在他位於台北市復興南路上的果子電影公司裡說著,辦公室的窗外正對著木柵捷運線車軌,捷運一班接著一班,像是呼應著魏德聖的期待。
今年四十歲的魏德聖,一直在影視產業闖盪,遠東工專電機系畢業,沒有上過一天電影課,但卻靠著臨摹大師、勤寫劇本、畫鏡位圖、研究如何分鏡如何擺機器、拍短片、當大導演楊德昌的副導,慢慢累積了實力。
認識他的人都知道,「小魏心很大」,但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因為二○○三年魏德聖花了兩百萬元拍了一個五分鐘的預告片,希望能為莫那魯道的霧社事件故事「賽德克巴萊」,籌措三億元的電影資金。
他穿上西裝、編印漂亮的企劃書、帶著整部電影三千多張已完成的分鏡圖,向各地不同的創投、金主說明自己夢想中的電影。但他無法提出詳細的投資報酬率,更無法證明每年回收能夠達到一般創投要求的一三○%,更致命的是,他連一部成功的劇情長片作品都還沒有。
找不到錢,因為我不是李安
經過了兩年間無數次的嘗試,「我終於領悟了我早就知道卻一直不願意面對的問題:我找不到錢,與電影本身無關,而是因為我不是李安。」魏德聖去年年中,在網路上分享他的心事,那個時候的他說,「我承認了失敗的根源,因此我又恢復了戰鬥力。」
一次次的籌資失敗,鍛鍊了魏德盛的意志,他決定從現實出發,先以台灣與日本市場為版圖,運作一部低成本(相較於三億元的五千萬)、商業傾向的熱鬧類型電影,用一切容易打動人心的元素,完成一部高票房、高收益的電影,他必須先證明自己的執行能力和行銷邏輯,他要先擦亮自己的招牌。
像台灣很多的導演一樣,靠著抵押、借貸、輔導金,魏德聖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資深影評人藍祖蔚認為,魏德聖的表現手法相當程度改寫了「本土」和「台」的定義與邊界,不但讓本土元素不土不俗,反而活力四射、動能充沛,因此能夠帶動許多感動共鳴。
「我們求的是立足點的平等,就是觀眾能把國片和好萊塢片擺在同一個天秤去選擇,用題材、類型去決定他們想看哪一部,而不是把國片當做一個『永不碰觸』的對象,」魏德聖形容,或許以前的台灣導演喜歡扮演大學教授講故事給研究生聽,但自己要扮演的,是一個老人講故事給小孩聽。
為了趕上這個「立足點的平等」,魏德聖以五百萬做宣傳行銷,並找上美商迪士尼做發行,一口氣發行了全國四十五支拷貝,一定要避免過往國片因為上映戲院太少、票房太低、匆匆下片的惡性循環。更為了延續國片聲勢,「海角七號」也與「囧男孩」聯合舉行互挺記者會,希望吸引更多觀眾進戲院。
與「海角七號」的成功模式不同,以「慢一點,讓童年的勇氣追上你」為口號的「囧男孩」,還沒在台灣上映之前,就已經賣出了日本版權,是日本公視系統NHK這十年來買下的第一部台灣電影。
「NHK是日本非常重要的發行商,選片的標準和嚴謹度不在話下,我們賣了一個很好的七位數字價錢,」「囧男孩」製片李烈,說到這裡忍不住露出微笑。
從演員到電視劇製片,李烈一直想製作一部電影,直到看到「囧男孩」導演楊雅?寫的劇本,終於決定放手一搏。但沒有太大的意外,「囧男孩」也找不到出資者,最後是李烈與另一位監製自掏腰包一千萬,再加上五百萬的輔導金,拍出了表面逗趣幽默、深層卻直探弱勢家庭、隔代教養議題的「囧男孩」。
國片難道只能拍好笑故事?
「我覺得我跟導演易智言比較像,再怎麼拍,好像總要說出一個人生的意見,才不會心虛,」三十八歲、理個小平頭的導演楊雅?,看起來十分年輕,雖然「囧男孩」也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他十多年來,已拍過無數電視連續劇、單元劇,從三十分鐘、九十分鐘,到一拍一整年的公視紀錄片。
「海角七號」拿下今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但楊雅?卻靠「囧男孩」拿下最佳導演獎。如今「囧男孩」賣出日本版權,最讓楊雅?得意的是,在動畫上民族自信心極強的日本人,也非常欣賞電影裡出現的動畫風格與水準。
「囧男孩」完工後的這半年,楊雅?跑遍世界各地影展,他深知好電影一定有國際市場的機會。「至少亞洲市場是行得通的,」楊雅?指出,純台灣資金的電影,極可能進不了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對外片有嚴格的意識型態和數量限制,「但日本、韓國、東南亞仍有機會,台灣人不是也看泰國片嗎?重點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
觀賞一部好看的國片與一部好看的好萊塢電影,所引發的觸動是非常不同的,「海角七號」、「囧男孩」等片除了票房上的成功,最大的一個作用是讓台灣的觀眾發現,原來我們還是那麼需要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語言。
「大家說今年是國片復興年,但難道以後導演都要跟我們一樣、都拍些好笑的故事嗎?我更期待觀眾能有更大的包容力、更高的品味,能欣賞更不同的國片類型,」楊雅?不改導演本色,輕輕點出自己未來的信念。
成功的電影,不僅開啟文化的視野也開啟商業的契機。資深電影人焦雄屏就指出,過去大家對國片沒信心,沒有人會想透過電影做行銷,如今「海角七號」大賣,創造出信義鄉小米酒、墾丁觀光飯店以及原住民工藝項鍊等產業的連鎖效應,「應該能重振業者的信心,讓電影業與其他產業展開良性的合作模式。」
「海角七號」裡的幾個關鍵場景總會出現彩虹,魏德聖說,他喜歡彩虹,因為不同顏色各有美麗卻又能互相成就。如果「海角七號」是藍色,那麼我們期待有更多紅色、綠色、紫色的國片,暈染我們的平凡人生。

@Source: 天下雜誌 2008-09-24 記者:文/馬岳琳 攝影/黃明堂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