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09

藝言堂》史比特區 倫敦新焦點@Culture

倫敦史比特市場(Spitalfields Market)。
圖/林文一攝影

走出倫敦利物普街車站,突然被來自四面八方、狀似忙碌且一貫深色系衣著的白領上班族給圍繞著。繼續往東進入歷史悠久的Brushfield街,映入眼簾的 紅磚石造的仿歷史街屋與其後的三棟巨大玻璃帷幕辦公室,那就是近兩年才完成重建的史比特區創意市集(Spitalfields Market),一個歷時15年長期修改與抗爭的重建計畫。

史比特區從17世紀以來就常常被當成新移民與便宜勞工聚居與生活核心區域之一,這些移民提供帝國首都所需的便宜勞力與基層服務。它和倫敦最富有的金融中心 希提區(City of London)相鄰400年。目前史比特區緊鄰孟加拉裔族群的聚居地,這裡有極高檔的白領住宅,也存在貧困和倫敦住宅密度最擁擠的社區。在這可以看到基督 教堂、清真寺或是猶太教堂,還可以吃到最道地的孟加拉食物。

從1987年開始因都市型態與市場功能的轉變,在1683年建立的史比特市集便成為東倫敦都市更新的焦點之一,它由數間地產相關公司組成的史比特區發展團 體(SDG)取得更新權。歷經漫長的修改與地區社區團體抗爭,直到2003年才開始動工,整個更新過程體現出一種都市更新上的僵局:商業利益與地方文化之 間的衝突與緊張關係。

對市場所有者與地方政府而言,期待藉由開發引進新的資金,進行環境的改造,企圖將史比特區市集及周遭Brick lane一帶發展成東倫敦創意與設計產業集中的蘇活區,大規模的改造與吸引設計與創意工作者族群,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對地方社區而言,全面性的拆除傳統建築,大量引進新的產業與族群,所造成的危機是,一方面地方歷史與社會脈絡將被破壞與消滅,另一方面當地社區、居民與小商業將失去他們熟悉、賴以維生的場所。為了抵制這樣的開發,社區開始長達15年的抗爭。

在抗爭過程中,雙方始終堅持各自的立場與利益,而缺乏真正的讓步與溝通。從1987年起,許多知名的建築師,包括Leon Krier與Ben Thompson都提供諮詢與設計,但又不斷地被推翻與擱置。

但長期的對抗也讓建築師與開發商深刻體會,必須更妥善與低調地提出他們的更新方案。最後弗斯特聯合建築師(Foster and Partners)提出折衷的方案,建築師與SDG更低調與謙虛地面對外界,且將開發、商業與辦公色彩降低,除了完整保留一半的市場之外,更保證提供更多 供公眾與藝術使用的空間。

這個折衷的方案,或許為地方社區帶來新生,並且也部分回應了居民的訴求,但反對團體也被質問,如果一味地抗拒改變與建設,那這樣300年前那些美麗的歷史 建築與街區也不會再現了。而開發商也耗盡心力與金錢在解決各種問題,根據Jacobs的研究,僅僅前七年的規劃與協商,就已經花去2億英鎊的經費,而一無 所獲。

事實上,如果開發商與民眾之間可以共同合作、分享利益、充分溝通與讓步,那或許可以減少更多的虛耗與浪費。

(作者是倫敦大學King's學院博士候選人)

@Via: 2009/01/02 經濟日報 ╱林文一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