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09

從心靈到脾胃 台灣生活風格 輸出世界@Trend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427期 2009/07

這是個融合中國、日本、美國等歷史年輪的國度。這裡是華文版圖裡的沙漠玫瑰。從接收、吸納、學習外來文化,到融合、創造、輸出自己的文化,台灣人的生活風格,正向世界展現自信與魅力。

了一票懂得美國生活風格的文藝人士,如引介西洋音樂的余光。

一九八四年,第一家麥當勞進軍台灣;接著美國影集「霹靂遊俠」和「天龍特攻隊」在無線電視播放,美式簡單、快速的文化與語言進入台灣。

台灣的一甲子是個遷徙與漂泊所編織的故事。人們始終對變化與潮流極度敏感。

文化與美食工作者韓良露,就從飲食習俗看到這一甲子的文化更迭。

以泉州潤餅食材的轉變為例,胡蘿蔔和胡人有關、花生的想法來自菲律賓、荷蘭豆跟台灣有關;而潤餅本土化後,開始加入香腸、烏魚子、高麗菜。她說,食材的背後其實是文化的記憶。

台灣人的敏銳反應及多變,建立了全球市場特有的經營風格。

例如二十四小時的不夜生活形成特殊的商業經營,全球居冠。

不眠不休的商店,使夜晚的台灣看起來像個大火球。

去年底,台灣有九二○四家超商,平均每兩千五百人一家,超商密度世界第一。二十四小時的KTV在城市林立。

台灣人的喜好多變化,經營風格不斷顛覆,也成功把生活風格相關的產業輸出亞洲與全球。

烘焙業就是個一甲子豐厚生命而輸出的產業。

飲食男女

美食家葉怡蘭,小時候在台南鄉下騎著腳踏車找蛋糕店,她總佇立在日式咖啡館前,垂涎一塊要價一二○元的蛋糕。今天,台灣隨處彎個街角,就有漂亮甜點櫥窗向她招手。

當年美軍協防台灣,為了外銷美國小麥,協助台灣業者組成「穀類食品技術研究所」,培育不少傳統烘焙師傅。之後,一九八○年代希爾頓等國際連鎖飯店來台,外國主廚來台蹲點與交流,提升台灣師傅的水準。

當時,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把台灣廚師送到外國學習、比賽,幾個知名大飯店都成為培育台灣主廚的搖籃。

以前怎麼看就是波蘿、蔥花、肉鬆口味的麵包,如今,國際級巧克力物料也加進調味。

又如烘焙業中的咖啡,在統一星巴克來台後,讓台灣人有了咖啡的品味。而85度C的平價咖啡、具特色的巷弄咖啡,使每天喝一杯咖啡,成為台灣人的飲食風格。

不論是精緻化平價的糕點或咖啡,台灣人挑剔的口味,促使產業推陳出新。

在澳洲雪梨熱鬧的街上,有來自台灣的咖啡店;在中東沙漠城市,有源自台灣的珍珠奶茶,那是一九八七年在台中現身,混合紅茶、奶水、小粉圓,一路紅到世界各洲的飲品。


烘焙業之外,台灣的泡麵文化也在一九九二年,隨著康師傅的「方便麵」,轟動中國大陸。一九五八年在信義路賣油的鼎泰豐,也因創作出小籠包生產流程,而成為攻下歐美城市的品牌。

台灣在食衣住行的風潮上有了發言權,也在文化上,成為亞洲具指標的文化重鎮。

特別是台北市。每十位工作者有一位從事文創相關工作,每五家企業有兩家從事文創相關事業。

活潑的「次文化」創意

作家龍應台曾說,這裡是華文版圖裡的沙漠玫瑰。香港客最喜歡逛誠品,而大陸與日本客必拜訪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把翠玉白菜的吊飾帶回家。

在台灣,人們可以一次看到吳興國的京劇、明華園的歌仔戲、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朱宗慶的打擊樂、雲門的現代舞。而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展現台灣生命力的電影導演:楊德昌、侯孝賢、李安、魏德聖的作品,他們或為台灣及中華文化保留記憶。

東吳大學副教授劉維公指出,跟其他華人社會比起來,屬於移民社會體質的台灣,對各種次文化有較大的包容心。「台灣不只是大量吸收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外來文化,同時屬於台灣特色的次文化元素則是不斷形成。」

像眷村、台客、「五年級」文化等次文化產品,或如牛肉麵節、台客搖滾、民歌音樂等都具有文化輸出的能力。他說,「擁有眾多的特色次文化,是其他華人地區所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

特別透過電視,台灣的大眾與次文化,無遠弗屆滲透到中國大陸與華人世界。

正午,北京大學,人潮擁擠的食堂裡,學生們站著大口吃飯,看著電視牆蔡康永與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宿舍裡,學生透過PPS等軟體,觀看台灣的模仿秀、選秀節目。

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指出,因為有混血的文化,走過富裕自由全球化後,不再隨波逐流的自信,台灣創造了有魅力的文化,也吸引了亞洲文化人的加入。

連獲兩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新加坡歌手蔡健雅就是例子。○六年,她帶著一把吉他、一個行李就過來,定居台北。

專訪中,她說從小聽的音樂都是台灣來的:鄧麗君、齊秦、李宗盛。而選擇投入台灣流行音樂創作,是因為台灣對文化、音樂、藝術抱著一種探索,有種文化的自豪與包容。而且,她順便在這裡把中文學好,開始中文歌曲的創作。

台灣的俗民生活極端熱鬧,但台灣也漸漸累積出一種富而好禮、平等又自由的質感,同時招徠全球與大陸人的渴望。

知名雜誌《Monocle》不久前專文報導誠品,期許誠品模式在國際大城市遍地開花。

中國知名地產商王石參觀關渡的台北藝術大學,看到一千名學生的學校能享有一個音樂廳,對精緻的文化印象深刻。甚至,在參觀關渡山下的和信醫院後,偷偷問身旁的賴聲川,「來這裡看病的都是哪種人?」賴聲川驕傲地說,「有健保卡就可以來了,誰都可以來看病。」

一甲子孕育台灣的生活風格,是一種自在的,保有善的文化底蘊。

生活文化創業風

從接收、吸納、學習外來文化,到融合、創造、輸出自己的文化,台灣人也開始有機會,把生活與文化當做創業內容。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在○七年,已經突破六千億元的產值,整個產業投入的人數達二十一萬人。

創業的年齡橫跨世代。

被台灣土地滋養的創作大師,五十歲的李宗盛在北京賣起手工吉他,為的是回歸對音樂最單純的熱情,專注箱琴的演奏。

再年輕一點的,台中大呷麵本家的第三代劉世欣,原本在文創產業工作,近來回歸家業,以有機茶摻入麵條,希望把不含防腐劑和色素的麵條推廣給消費者。

另個驚艷的文化創業要角,更集中在六年級與七年級的年輕世代。

像三位平均年齡二十七歲的七年級「在欉紅」團隊,想發揮台灣水果王國的潛力,做出好吃的熱帶水果果醬。

他們走訪鄉鎮找尋水果,挖掘一些被遺失的味道,如有濃郁香氣的彰化紅心芭樂。他們也直接向農民收購,避免中盤商的剝削,並儘可能採用無毒與有機的水果品種。

「做一個自己相信,也相信自己的事業,」在欉紅的創辦人顧瑋,說出新一代文創人的自我期許。

而二十七歲畢業於美國華頓商學院、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喬琬珊,則結合時尚與公益,推出品牌「Shokay」。

兩年前,她在青海省黑馬河鄉成立牛絨合作社,與當地三千藏族牧民合作,讓牧民梳下犛牛的毛,再交到上海崇明島由女工們紡成紗。經過設計,目前她的圍巾、衣飾已賣到美國、歐洲等國家的精品店。

這條超過三萬公里,海拔四千公尺的產銷供應鏈,過去兩年間,讓西藏牧民收入提高。

事業重心在大陸的喬琬珊說,她原本以為自己會選擇和許多人相同的路——進華爾街,但她從小在公益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我們是在尋找意義的千禧世代,不像父母輩為了生存;我們得展現長處和個性,這是這世代的習慣。」

曾經也是年輕創業家的施振榮觀察,這批生活創業家們一隻腳踩在網際網路上,透過網路成為各方資源的融合者,讓商品價值的實踐更容易,也讓台灣特色更彰顯。

於是,不用大資本,賣出小小的創意與生活風格,台灣已漸漸開啟新型態的車庫或說巷弄創業的文化。

西門町紅樓、台北市東區小弄裡、中山北路林蔭大道旁的小巷、新店郊區、師大路等區塊,是這兩年興起「小而美」的實驗場。蜿蜒小巷弄、樸拙的民宅裡,創意生活家透過網路與世界買家聯繫。

二十七歲的游聲堯,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後,決定自創品牌,和朋友成立「22design studio」,做的是水泥戒指。

在以往「家庭即工廠」的巷弄裡,水泥戒指的良率,從四○%提升為九○%。水泥戒指最困難之處是不夠堅硬與光滑,為了提高耐受力,他們透過網路,聯繫上台灣清水營造專家毛森江,也尋求台科大營業研究所教授與研究生的支援,強化作品。

他們蒐尋資訊的強大能力,讓他們能直接串連上下游,從製造到銷售一手包辦,也跟著國際市集到東京、紐約參展。

過往,台灣對自己的文化有種卑微感;菁英眼中只有一種全球的標準,或巴黎的眼光、紐約的眼神、日本的美學,獨缺台灣的眼光。

今天,全世界的人看到台灣的自信。

七月中高雄世運的開幕式,百名電音三太子穿著刺繡戰甲,和聞名世界的霹靂布袋戲登台,全場充滿台灣的元素。

經歷貧窮、經濟飛快成長,不同世代開始展現與欣賞混血式的台灣風格,以及所帶來的家財萬貫。

就像在美國綻放光芒的吳季剛給美國人的印象。《紐約時報》形容吳季剛的設計風格帶有復古味道,他善用花的圖騰。

擷取與融合東西方元素,大放異彩的吳季剛,就像台灣這一甲子累積的生活風格,演繹自台灣的表演、文化、飲食,撫慰了一代又一代華人或世界的心腸與脾胃。

從紊亂、奔放到沈澱,台灣開始展開優勢生活,讓每種生命節奏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棲身的歸屬。

台灣味 征服19億人的味蕾@Trend

作者:賀桂芬  出處:天下雜誌 437期 2009/12

做包子不輸做晶圓,做醬油比做電腦賺。台灣的吃,聞名亞洲。接下來的十年,十三億大陸人加六億東協人,吃得巧、吃得好的需求,正是台灣味百年一遇的良機。誰,會是下一個康師傅和旺旺?

九月十九日,南京市國際博覽中心「台灣名品交易會」,開放民眾參觀的第一天。丸莊醬油少東莊偉中帶著三名同事,站在自家攤位前,心情緊張又期待。丸莊和九百多家台商跟著貿協到南京辦展,專為台灣產品在大陸舉辦的大型展覽,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九點半,四道玻璃門一開,瞬間湧進上萬人潮,光聽聲音有點像暴動。

那場面,莊偉中用「很恐怖」形容,走道全塞滿了人,「我根本不敢走到人群裡,怕被踩扁。我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展覽,從沒看過任何一個展覽來了這麼多人。第一天我就考慮是不是不要賣了,免得後面沒東西賣。」他帶去八十箱產品,「全被掃光啦。」

丸莊的醬油不便宜,頂級的一瓶賣到一百塊人民幣,比大陸最貴的醬油還貴上十倍。

吃——

華人最傳統的絕活 台灣最拿手的競爭力

看著自己一手策劃的展覽造成轟動,貿協董事長王志剛也很興奮,「辦這個展,真正的目的不是現場賣多少,而是那些批發商、通路商。中小企業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跟這種大的買主搭上關係。」那次展覽,繳出七.七億美元訂單、買主一萬兩千家,二十六萬八千多人觀展的驚人紀錄。

「因為那次展覽,大潤發、Hola,還有南京和東北的好幾家經銷商主動找上我們,東北那一家已經下單快出貨了,」丸莊少東莊偉中說。

一千九百個台商攤位,一半是中小企業,食品攤位佔了一百五十二個。由此可見,華人最傳統的絕活——吃,已經成為台灣面對亞洲新世紀,最拿手的競爭力。

米菓戰爭 旺旺對上賓賓

場景轉到台中市中港路,泰國前三大餐飲業者之一,Oishi集團派人到台灣第一大餐飲集團王品總部受訓。王品的陶板屋和風餐廳,即將透過品牌授權,進軍泰國。明年開始,王品集團旗下九個品牌,將透過和當地業者結盟,在東南亞各國開枝散葉。

曼谷附近的萬磅市,南僑泰國子公司泰南僑三條生產線正吐出一杯杯小廚師泡麵和賓賓米菓。從這裡,泰南僑的產品向歐美紐澳和星馬印尼輻射。南僑董事長 陳飛龍指出,未來幾年,東協與中國整合,低度開發的中國大西部,最有成長機會。「以前是螞蟻雄兵從邊境化整為零進去(越、緬、柬、寮和中國西部),以後就 是整個貨櫃進去,」他說。

在東南亞的米?市場,泰南僑的賓賓米?是領導者。旺旺靠提早佈局稱霸大陸,但現在也必須找新市場滲透。「以前去國外參展,都沒看到他們(旺旺),現在他們是每役必與,」南僑執行副總裁李勘文說。可預見的未來,亞洲的米菓市場,會是賓賓對上旺旺的「台灣味」之爭。

南僑核心業務的食品工業用油脂,則更是蓄勢待發,準備在泰國或越南建第四座廠,瞄準東協和大陸西部。「大陸和台灣有品牌的麵包糕餅店,你講的出來的,都是我們的客戶,」陳飛龍說。

董事長宋光夫口口聲聲謙稱「很小很小」的奇美食品,每年賣到世界各地的包子、饅頭和熟水餃,可以繞地球一圈半,稱得上全球華人的廚房。

「在吃這件事情上,台灣有很大的優勢。早年大陸各省的人都來了,讓台灣的吃變得非常多元,很多道地的口味在台灣都吃的到,其他地方沒有這個情形,」宋光夫指出,「加上台灣的研究發展基礎很好,廠商對於品質和安全衛生的注重,在亞洲的聲譽很高。」

「大陸和東南亞的人民,吃飽沒問題了,下一步就是吃得好、吃得巧、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這正是我們的專長,」王志剛指出,「更重要的是,現在其他的國家,例如日、韓,還沒有打到這些地方去,家電我們已經落後了,但食品很有機會,得趕快先去,先佔有市場,先在品牌上扎根。」

台灣食品業的區域品牌大夢

頂新的德克士速食連鎖、85度C、一茶一坐、克莉絲汀等業者,正是乘著大陸消費者吃得好、吃得巧需求提升的大浪頭實現品牌夢的「台灣味」。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企劃室主任簡相堂指出,台灣的食品業者,的確是所有產業裡,最有機會靠著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內需,建立起區域化品牌的產業。除了 因為台灣食品業製程講究、驗證制度完整,及加工技術、和口味創新的能耐領先之外,更重要的,是大環境的兩項變化,讓台灣食品業者坐大成為區域品牌,由不可 能變成可能。

變化一:關稅持續下降。以越南為例,食品進口關稅從五○%降到五%;台灣與大陸簽訂ECFA,關稅不是免就是降。

變化二:零售業的開放及大型通路商進駐。「過去我們的食品進大陸和東南亞,都是因緣際會,剛好誰認識誰。現在不一樣了,家樂福、大潤發、和Big C這類國際性大通路商紛紛進入,業者就比較能夠公平競爭,爭取通路,」李勘文指出,過去經銷商掌控市場,能不能進去要看人脈,但現在現代化的零售通路系統 崛起,「遊戲規則被打破,這個時候,廠商就要很努力打品牌了。」因此,泰南僑的小廚師泡麵、和賓賓米?,正積極往成長快速的越南打電視廣告,經營品牌。

台灣味的代表,康師傅和旺旺兩家企業的市值,分別超過三千和兩千五百億台幣。論市值,友達比不過康師傅,華碩、聯電比不過旺旺。論員工產值,奇美食 品九十個人做十二億的生意,和台積電不相上下。論淨利率,奇美食品一○%、丸莊一四%到二○%的淨利,更打敗許多「毛三到四」的高科技業者。

大陸內需市場,不只能養出一個旺旺和康師傅,大陸上千個二級以下的城市,以及逐漸整合的東協十國,十九億人的味蕾,是台灣味的大好機會。

@Source from: 天下雜誌 437期 2009/12

所有東西都上網,便利服務無所不在!@Trend

在終端設備嵌入智能化的元件,賦予收集和處理訊息的功能,再利用通訊技術將終端設備串聯在一起,就能達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連結和溝通,提供各種智慧功能,進而形成物聯網。這將是下一波影響深遠的資訊科技大浪潮。前言

清早時分準備上班,出門前你按下控制面板的按鈕,家裡所有燈光立即熄滅,電器也轉為最低耗電狀態。坐上電動車,在導航器的指示下,你改道避開突然故障的交通號誌,駛入公司旁最常停的停車場,因為你知道這裡的電力系統除了能幫車子充電,也可以自動將今天用不完的電,以最好的價格賣給電力公司。下班前,你用手機啟動家裡的冷氣和熱水器,等你回到家,冷氣已經調到適合的溫度,浴缸的熱水也已經放好,讓你可以舒服泡個澡……。

上述的情景,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理曼(Thomas Friedman)在書中描繪的未來理想生活。在他看來,未來不管是電話、冷氣機、熱水器、汽車,甚至是紅綠燈、停車場,都會變得更「聰明」,因為所有的通訊、娛樂和能源設備都會裝上微晶片,並且能夠彼此串聯、自動控制,提供各種智慧功能。

其實佛理曼在書中所談到的科技概念,就是近來火紅的「物聯網」。目前許多國家和科技大廠,都把物聯網視為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趨勢,以及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項目。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就預測:「未來網際網路(future internet)將朝向所有裝置與服務皆可連網的『物聯網 』發展。」

在美國,IT業龍頭IBM在年初時提出「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計畫,其目標是要讓人、物品與服務透過網路互相連結,形成智慧化的立體世界,以解決當前個人與社會的問題。美國政府也已經和IBM、GE等企業合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智慧醫療和智慧寬頻網路的相關建設。

形成智慧化系統

另一個經濟強權中國,對物聯網的態度也十分積極。中國最大電訊公司、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最近就頻頻表示,中國已經具備建立物聯網的條件,中國移動未來將會全力推動物聯網。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演說中也強調,中國必須突破傳感網、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及早針對後IP時代進行部署。

物聯網的相關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九九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自動識別中心(Auto-ID Center)所提出,而在二○○五年聯合國資訊社會高峰會(WSIS)的報告中,被正式命名為「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

「簡單來說,物聯網就是物和物之間的連結,」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指出,以往的網路主要是人和人的連結或人和物的連結,但隨著微處理器、無線通訊等技術的進步,現在只要在終端設備嵌入智能化的元件(例如RFID晶片),賦予收集和處理訊息的功能,再利用通訊技術將終端設備串聯在一起,就能達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連結和溝通,進而形成物聯網。

美國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電信諮詢顧問吳健則指出,物聯網是以「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訊技術與應用為基礎的網路系統。就像互聯網是由無數區域網路構成,未來的物聯網也會由無數個M2M系統所組成,各自處理不同的功能並協同運作,最終成為一個智慧化的系統。

3i項目大匯流

對於物聯網的興起,台灣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楊聯財指出,主要原因是來自3i概念的匯流,也就是「設備」(instrumented)、「互連」(interconnected)和「智能」(intelligent)資源及應用的整合。

「instrumented」指的是廠商開始將微處理器、感測器、RFID標籤等嵌入在各種設備之中,使得這些設備的功能更強。「到二○一一年時,這樣的設備預計會超過一萬億個,這使得人們可以更靈敏地獲得更多有用的訊息,」楊聯財表示。

而「interconnected」指的是設備之間的連結性更高。楊聯財指出,○七年全球的手機用戶已突破三十三億,預計一一年時全球上網人數也將超過二十億,而且會加速與各種設備融合在一起,讓物體的資訊可以更即時、更準確地傳遞出去。

至於「intelligent」,楊聯財指出現在透過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超級電腦等先進運算技術,可以對大量的訊息進行分析處理,使得物聯網可以延伸出更智慧、更人性的服務。

激盪創意服務

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將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使各種物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具備智慧,甚至遍及整個生態系統,這將大大提高物品和各種自然資源使用的效率。

楊聯財也指出,如果能將3i項目有效整合,包括能源、醫療、交通、金融、物流等各個產業,甚至城市、國家的基礎建設,都可以發展出更多創新的應用和服務。

以零售業為例,目前在歐洲、中國都已經有具備物聯網概念的「未來商店」。像是位於上海的世博會特許商品旗艦店,顧客進入店裡的第一件事,就是領取帶有藍牙耳機的PDA。如果對櫃台內的樣品有興趣,以PDA對準已嵌入RFID電子標籤的樣品,便會出現產品介紹的語音和圖像,想要購買的話,只要點擊PDA勾選即可。

當客人點擊PDA下單後,系統會立即將訊息送至倉庫,管理人員即可備貨裝上電子購物車。等到顧客購物結束,電子購物車會被送至出口處,顧客將購物車推到收銀台的RFID感應區,車內所有商品的價格即會傳入收銀台電腦,不用再一一掃瞄條碼。換句話說,透過RFID等物聯網技術,不僅讓顧客的購物過程更便利,業者也可以大幅降低貨架缺貨和貨物錯放的機率,並且提升庫存管理的效率。

前所未見的力量

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推出的「BT Home Monitoring」服務,也是物聯網應用的一個例子。該服務是在用戶家中各處安裝無線感測器,這些感測器透過一台控制器來管理,並經由電話線連結至電信公司的網路服務平台。用戶只要透過上網裝置,即可監控家中狀況,一旦偵測到異常,系統會自動發送手機簡訊與電子郵件,即刻讓用戶知道。

「具備智慧化功能的終端設備一旦連上了網路,就能比以往發揮更多效益,」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IDEAS)副組長林孝鴻表示,「所以現在每個產業領域都在看要如何和物聯網做結合,產生更多的商機。」

「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數位化和相互連結,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對於物聯網的崛起,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 Palmisano)強調,未來的世界不僅會因此變得更扁平,而且會變得更智慧,「我相信這將對我們帶來重大的影響,不僅可以改進我們對資源的使用效率,更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

@數位時代電子報 2009.12.31

12.17.2009

李開復╳雲惟彬:創新,也能從山寨開始@People

2009年,李開復與雲惟彬兩人都有了大轉變。

8月5日,李開復向Google辭職。9月3日,他在Twitter上寫著:「請大家不要亂猜測我要做什麼。下星期宣布……給我一點時間和耐心,保證是很酷的。」

這個保證果真很酷,4天後,他成了創業家,宣布創立投資創業家的「創新工場」。

5歲時的李開復就懂得爭取改變的機會,由於覺得幼稚園整天吃點心、唱歌太無聊,要求媽媽讓他「跳級」去上小學。20啷噹歲,他領先全球頂尖學者,率先用統計學方法做語音識別,隨後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更擊敗了人類棋王。他更是蘋果、微軟、Google等3大科技巨頭爭相禮聘的高手,微軟與Google為了爭取他,還打了一場世紀官司。

48歲的李開復,今年6月生了一場病,這場病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他想起好友蘭迪教授在「最後的演講」說,「幫助他人實現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他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工作可以每天幫助年輕人創業,3個月後,創新工場出現了。

今年,也是雲惟彬的轉變年。2月9日,他從北美飛來噗浪會員人數最多的台灣,本來是一週的行程,卻留下來,住在最熱情的南台灣高雄。沒了太平洋的阻隔,每天反而要看上千封電子郵件,認真回「噗」。飛過太平洋的Plurk,台灣的噗友已超過百萬,目前已有33種語言。

2年前,美國內不拉斯加州某大公司電腦部門員工的雲惟彬,過著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25歲的他,不想像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重覆過日子,「然後交個女朋友,30歲成家。」他答應了加拿大夥伴的邀約,共同創辦Plurk。來台不到1年,他從只會介面設計的創業工程師,變成業務、行銷、管理樣樣要會的亞洲區負責人,學到的東西勝過10年。

48歲的李開復和27歲的雲惟彬,現在都走在創業的路上,他們共同的創業語言,一如李開復所說,「不要只是live your life(過一生),而是lead your life(引領人生)。」從創業夢變身創業家,該怎麼思考,以下是兩人精彩交鋒:

思考1我該不該創業?
一個人在轉變職業軌跡時,絕不可以轉太多,就像攀岩,你要確認手跟腳4隻中有3隻是在岩上;一旦放開2隻,你可能會掉下去;放掉3隻,肯定掉下去。

雲:我感覺亞洲文化很不鼓勵年輕人創業,家人只會驕傲說,「我兒子在Microsoft上班,」白手創業反而不太願意提。

李:看來你很久沒有去中國了,中國大學生現在有股創業的狂熱,熱到我都要澆一下冷水。你問那些人為什麼要創業?他們對成功有巨大的渴望,會回答,「因為馬雲(阿里巴巴創辦人)是我的偶像、因為想成為億萬富翁、因為想創一個阿里巴巴,」我可以理解這種夢想,創業家本來就要有期望值,但是目標要踏實。相較之下,台灣青年的期望值非常健康。

雲:我也是從大公司逃出來創業,薪水還打折,你離開Google的決定是怎麼做的?怎麼知道這個選擇是正確?

李:我比較不用「正確」來形容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有風險,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但做決定不難,你的心會告訴你。我非常相信Steve Jobs(賈伯斯)說的,「要有勇氣來追隨你的心和直覺,只有內心能告訴你,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內心的聲音會告訴你,做什麼最快樂、最有價值,什麼能留下更多,哪些事會讓你每天等不急想工作,週末都不想休息。

當然,不是一想到就去做,還是要客觀的分析成敗機率,找出降低風險的方法,並且做最壞的打算,然後看自己能否接受。一旦想清楚,策畫以後就去做,不要想是否一定成功,即使失敗也不要把它當作懲罰,就是個教訓,「Move up!」用這種心態去做人生比較大的選擇。

雲:我認為年齡是創業的一種優勢,如果超過30歲,有家庭了,可能就會有所顧慮,不能冒這個險。我當初創業時沒想太多,就覺得年輕、單身,就算失敗,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我覺得人不要太重視終點。我自己很享受創業過程,就算以後失敗,也是很好的經驗。

李:我承認年輕是創業的優勢,我更深信一個人在轉變職業軌跡時,絕不可以轉太多,就像攀岩,你要確認手跟腳,4隻中有3隻是在岩上,放開2隻,你可能會掉下去;放掉3隻,肯定掉下去。若從跨國公司到本土公司,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從技術改成創投,從IT轉到能源,一次改了4個,等於手腳全放開,一定會掉下去。所以,我的轉變還算合理,大中華、Internet技術、招募優秀團隊都還是我的專長,只是我不再為跨國企業工作。

雲:你怎麼去判斷來找你的年輕人適不適合創業?

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我從比爾蓋茲、賈伯斯身上,看到創業者最重要的特質是要有hunger(渴望)。那是more than passion(超過熱情),hunger地想要打造一個企業,他的眼睛會發出火光,動機也許是為了賺錢、打造品牌,或是把某個技術發揚光大、為用戶創造價值,都沒關係,但hunger要存在。另外,魄力、個人魅力、堅韌也是創業家的重要基因,因為創業的過程中有很多挫折,當面臨諸多挑戰,要讓你的團隊還能夠專注、拚命追隨你、相信你。

最後是判斷力。你想一個人同時身兼這些特質,其實蠻危險,如果他是錯的話,怎麼辦?這點我是覺得今天的中國創業者比較欠缺。有判斷力才會有自覺,有勇氣承認錯誤,所以還要有超然的評估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交敢講真話的朋友。多看、多分析、多理解,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全世界,有些知識可以從別的領域帶進來,也不要認為過去的每個假設都能永遠成立,當你看到有一些訊息要推翻過去的假設時,要有這種勇氣跟客觀的態度來推翻它。

思考2 要先有商業模式嗎?
如果希望做成典範,就不用太急著找商業模式,若是學習別人模式,就要把模式想得比較清楚。

雲:創業一開始就要有商業模式嗎?有很多社群網站,像QQ、facebook一開始也是為了幫人解決問題,然後再去想怎樣賺錢的。

李:這沒有對錯。如果希望做成paradigm shift(典範移轉),就不用太急著找商業模式,若是學習別人模式,就要把模式想得比較清楚。創新工場兩者都會支持,後者會多一點,因為拿了投資人的錢,如果都是以用戶第一的方式去想,對回報的掌控就沒那麼大。

不過,像噗浪先追尋用戶的認可,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今天的Internet創業是有史以來的低成本,只有在Internet可以這麼奢侈去做,如果是汽車,我先把汽車送出去,再想怎麼賺錢,很快就會倒掉。創新工場主要也是看電子商務、雲端計算、移動互聯網這3大領域,你我做的都是相對無本的生意,但你們找到商業模式了嗎?

雲:沒有。我覺得先做大,不要太想賺錢,利益不要最大化,才可能有最大利益。如果拿QQ跟facebook來比,facebook公司成立3、4年,這幾個月才獲利,雖然流量大過QQ,每個使用者只賺幾分錢,但QQ在2007年收益是facebook的4倍,每個使用者都能賺11、12元,線上廣告才約占13%,大部分收入來自於虛擬物品、遊戲、移動服務,相較之下,西方沒有這麼多的創意,我倒覺得可以向東方學習獲利模式。

李:你講得蠻對,互聯網上應該有多元化的獲利模式。真實世界有很多種不同付錢的方法,你買車、買房子、電視購物,都是先送再收錢。網路相對較一元化,主要是靠廣告、搜尋機制,希望有更多元化的嘗試。不過,我認為廣告、電子商務還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網路上很多的服務是免費的。

不過創新工場比較希望有business model,目前不適合做別人沒試過的創業模式,我們打造很多的小公司,有95%收入還是來自廣告、電子商務,我們比較不希望冒巨大的風險。

話說回來,我對於你們的商業模式很看好,幾乎是一種新媒體。兩廂情願,用戶選擇了你,他可能沒辦法抱怨,放一點置入性廣告在裡面,就像電影中放了可口可樂的杯子,潛移默化的做,如果你覺得我推的太厲害,就不要來上,這是個人選擇。我不知道怎麼去轉換成錢,但是你可以明顯看到,一個有很多跟隨者的人,可以設計一個合理的收費方式。

雲:如果你投資的一家公司,開了1年,已經有400萬使用者,沒有獲利模式,你會如何建議?

李:若是根據Plurk的情形,Twitter比你更大,但你在有些國家比他強的多,如果你現在把時間花在研究怎麼賺錢,很多的突破技術反而落後,最後你連原來的優勢都沒有了,得不償失。我覺得等Twitter發展出某種商業模式,你再去學習也不遲。

第一個嘗試商業模式的人要花更多精力,從別人的成功裡學習相對容易些,Twitter應該比你更有需要做出商業模式。除非你有一個很有把握的點子,或者別人試過的點子,做什麼都需要成本考量,我建議不要那麼急,每天還是要想,最重要的還是先鞏固市場。

還有一點很重要,品牌是否建立起來,跟公司被賣掉要分成兩個問題來看,我不認為兩者有特別大的因果關係。一個公司能否被賣掉,應該衡量它帶給投資者的報酬,如果賣掉,可以得到最大的回報,那就賣掉。

也許最後就是你賣給他,你看eBay在全球收購了多少家公司,我知道你很愛你的產品,但還是要open mind,下一次也許你是第一,他是第二了,那就變成你收購他。陳士駿的第一間公司也是賣給eBay,再創辦YouTube,變成第一,後來賣給Google。一般的中國人認為被收購不太光榮,這是一個絕對錯誤的思維。

中國市場,像是蒙娜麗莎的神祕微笑,背後有更多難測的潛規則。要成為世界品牌,幾乎不可能略過中國市場。與眾多網路創業家一樣,雲惟彬正思考如何投身中國市場,創業導師李開復怎麼給建議?

思考3 進入中國是必要?還是先觀望?
要怎樣才能在中國得到第一?在Internet上,只有最好的產品是不夠的,一定還要同時投入品牌,而且要認知這是巨大的長期工程,沒那麼容易扭轉。

雲:很多創業家對於中國市場很矛盾,人民還有那種「北美來了」的想法,但13億人口的市場很大,又不能不做,像facebook這樣的社群網站能打進中國市場嗎?

李:當然可以。首先,你要有價值觀的評估,如果你告訴自己,不能接受政府這樣的管制,你有權利不要去,It’s a free world!但是,我會更傾向進入中國,因為無論互聯網有什麼樣的管制,只要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渠道,讓更多人發表意見,就算有1%、0.1%不能被傳達出來,這些創新還是會幫助網民發表他們的想法,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公開、透明。

第二是守法,雖然你的價值觀跟中國的法律不合,你要想的更遠一點,你的工作是在10年、20年後帶來正面的影響,不要因為這件事情我不想做,所以就意氣用事不去,也是我在Google倡導的思維。
雲:你對自己在Google的貢獻滿足嗎?有沒有遺憾?或者有什麼該做沒做的?

李:我沒有遺憾。評估Google這個美國公司在中國的表現,應該算是好的不得了,因為別人都退出了!但是,如果你說Google這麼厲害的品牌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一,為什麼在中國沒有得第一?就像一杯水,半滿、半空,看你怎麼看,我都可以接受。

我學到的很大教訓是,在Internet上,只有最好的產品是不夠的,品牌其實很重要。你的產品做的夠好,或是技術更好了,一定還要同時投入品牌,而且要認知這是巨大的長期工程,沒那麼容易扭轉,千萬不要認為技術就可以改變一切。

雲:品牌真的超重要,不一定你聚集最好的人在一起,寫最好的程式,把最好的設計放上去,就會吸引全部使用者來玩。

李:不過,Google品牌經驗無法複製,它在美國,沒有花一分錢行銷,我不認為另一家公司可以這樣建立品牌。相對來說,Microsoft比較像傳統建立品牌的方式。我覺得,Google的品牌現在是世界第一,很大的程度要感謝獨特的企業文化,很多網路公司迅速成長後,結果消失,是因為沒有建立穩固的企業文化,50人的小公司可能還可以,到了500人就很容易動搖。

思考4 創新一定要有比別人更新的點子?
山寨版可以嗎?你必須假設大部分的好點子都會被抄襲,也沒有那麼多的技術那麼難被抄襲,這點認清的話,你就會找一個執行力非常強的團隊,贏在技術、速度、團隊、行銷、戰略。

雲:我去大學演講時,一些想創業的台灣大學生都認為「我的idea」很重要,對我來講,idea不重要,你想的到,其他人也想的到,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怕被人抄,也不在意競爭對手或是山寨版的出現。

李:你的回答非常正確。在Internet,抄襲是雙刃劍,不要老認為抄襲是一件很糟的事,大家抄襲才可以學習,學習才會進步,只要沒有違背智財。一個公司要有坦然的心態,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得到靈感,你要叫我抄襲也可以,別人當然也會從我這得到靈感,我們是彼此學習、彼此競爭、彼此進步,而且模仿是最好的讚美,用這種心態比較正確。

我最常聽到人家說,「你給我5分鐘,聽完我的點子,你會馬上支持我。」不對,很多人都可以想出點子,當然,有些點子能改變世界,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案列,一個公司的成功,最重要看團隊與執行力,然後才看點子。

雲:萬一別人都在做同樣的東西,打同樣的市場,你有什麼建議?

李:你可以贏在技術、速度、團隊、行銷、戰略,這些都是你可以調控的地方。你必須假設大部分的好點子都會被抄襲,當然有少數的技術很難被抄襲,比如說Google搜尋、Google earth,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被競爭者學會。不過,大部分的公司沒有這種奢侈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多的技術那麼難被抄襲,這點認清的話,你就會找一個執行力非常強的團隊,所以我剛才說團隊與執行力非常重要,當你有了這兩項,別人抄襲你上一個點子,你已經在做下一個點子了。

你能夠在業界一次又一次的最快執行出來,會在業界產生口碑,覺得這公司蠻厲害,都走在最前面,就會建立出品牌。不要別人抄了以後,你就用頭去撞牆說,「完了,完了,以後沒有希望了!」
雲:很多亞洲的創業家都想太多,一定要把產品做到很完美才要推出。噗浪是放出去給人家玩,再邊做邊修正,我們的很多功能都是噗友建議而得。不少創業者都有一個觀念,就是這個是我的idea,使用者講什麼,我死都不要聽,我覺得,創業的人應該更需要謙虛,如果能謙虛,過程中還能學習很多,很多人也會樂意教你。

李:你講的很對,創業家應該謙虛、學習,要自信但不要太自負,這些都是有的態度。
創新不是為了追求新或酷,而是應該有足夠的價值。有些創新是為用戶創造價值,有些是為了商業價值,只要最終對用戶有價值,不用去多想它是否是最新的。從別人的成功學到靈感,再本地化,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創新。你的噗浪用時間軸分析也是創新,我們在大陸會說「推」什麼,台灣這邊都是「噗」什麼,你已經創造了一個語言,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千萬不要掉進要做一個Google或是Microsoft出來的思維。

@Source from: 30雜誌電子報 2009.12.10

PRADA BOOK時尚惡魔出聖經 眾星齊朝聖@Fashion

PRADA BOOK內容豐富,詳細紀錄PRADA歷史。
圖/PRADA提供
小羊皮高菲包,86,000元。
圖/PRADA提供

聯合報╱記者李韶明

3年後將屆滿100周年的PRADA,首度出版一本PRADA BOOK,記錄PRADA 近百年來在時尚、建築、影片和藝術領域裡具有實驗及突破性的作品,並在米蘭的Galleria Vittorio Emanule II購物中心的歷史總店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及派對,也在洛杉磯、紐約等地辦活動,潔西卡艾芭、潔西卡貝兒等明星出席,表達對PRADA的時尚情感。

全新出版PRADA BOOK中,「Outside」的章節記錄了與名導雷利史考特合作的影片、命名為「Trembled Blossoms」的動畫短片、Rem Koolhaas前衛的「Prada Transformer」、以及為日本漫畫女主角的服裝設計等合作項目,顯見除了明星、名人加持之外,PRADA與外界合作的領域相當廣。

潔西卡貝兒穿著有珍珠裝飾的流蘇高級訂製服,她表示,PRADA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個性的時尚品牌,正與她的性格相通,她也是一個喜歡多變、求新的人,沒有讓她感到新奇、刺激的角色,她不想隨便接戲。

以一部「孤兒怨」成為票房明星的薇拉法米嘉,儼然成為好萊塢驚慄片中,性感年輕母親的代言人,但她演的母親似乎都有點倒楣,「孤兒怨」裡領養了一個超齡變 態女兒,在「2008天魔」中,她生了一個被魔兒靈魂附身,不斷作怪,最後把她逼瘋的兒子,這兩個角色幾乎是相同命運的衰媽媽,但薇拉法米嘉演來生動逼 真,在PRADA BOOK派對現場,薇拉穿著早春橘色洋裝、小羊皮手工花飾的美鞋,搭配有一點運動風的洞洞手拿包,希望PRADA美美的時尚,平衡拍恐怖片的緊張情緒。

「阿達一族」的克莉絲汀娜蕾茜,整張臉似乎動了不少手腳,她穿長賣款的有腰身小禮服,配彩色水晶胸花,更顯成熟動人。出席活動的潔西卡艾芭表示,PRADA是時尚的代名詞,地位無可動搖,她的早春裝,胸前、手臂的抓皺,讓這件一塊布手工縫的小禮服,增添秀氣。

@Source from: 【2009/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12.07.2009

Anna Wintour(溫圖) 就是穿Prada的惡魔@People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大型國際時裝秀在溫圖(Anna Wintour)沒抵達前不敢開始;堂堂聖羅蘭(YSL)設計總監的作品,被她當場吐槽;時尚大帝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得放下身段,和她搏感情。溫圖不只是一本雜誌的經營者,她是時尚潮流的領導者。

溫圖是時尚聖經Vogue雜誌美國版總編輯,在時尚界有「核武溫圖」(Nuclear Wintour)的稱號。看過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人,對此名號大概都能會心一笑,老牌影星梅莉史翠普在片中飾演的總編就是影射她。

或許是為「平反」,溫圖罕見地同意讓知名導演卡特勒(R.J. Cutler)拍攝紀錄片「時尚惡魔的聖經」(The September Issue),讓外界一窺她工作時的真實面貌。這部片花了三年時間籌備,詳實記錄Vogue2007年9月號的刊印過程。

溫圖在片中話不多,經常擺著一張撲克臉,確實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她曾說過,自己很崇拜父親查爾斯,就是因為他總是一幅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樣子。

有人問她,看服裝發表會為何總是戴著一副大墨鏡?她回答:「它就像我的盔甲,不管我覺得無聊或有趣,別人都看不出來。」

溫圖從1988年就擔任時尚聖經美國版Vogue雜誌總編至今,Vogue在她的領導下,已成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時尚雜誌,她個人在時尚圈的地位,更是不在話下。以這個圈子競爭激烈之程度,溫圖到現在還能屹立不搖,憑的當然不可能只有對時尚的熱愛。何況她並沒有顯赫的學歷,就算曾就讀於英國排名第三的貴族中學北倫敦女子中學(North London Collegiate School),最後也沒畢業。

溫圖重用有才華的攝影師、大膽將美國第一夫人放在封面,而且對廣告業主很有一套。「時尚聖經」一片的主題2007年9月號Vogue,正是證明溫圖本事的最佳例子。在厚達840頁內容裡,有727頁是廣告。

Vogue發行人弗羅李歐(Thomas Florio)試著為溫圖解釋:「她只是不接近不需要接近的人;她不給人溫暖的感覺,是因為她太忙了。」

溫圖不怕犯眾怒,主張皮草才是奢華的象徵,也因此曾在服裝秀上被保護動物人士潑紅漆、砸奶油派,但她迅速梳洗後,又照常看秀。沈著冷靜的程度,果然非一般人能及。

溫圖的招牌髮型齊耳妹妹頭,從14歲到現在一直沒變;也是早從青春期起,溫圖就展現出對時尚的興趣和能力。她父親查爾斯‧溫圖是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的編輯,在1960年代中期時為了開拓青少年市場,經常詢問她的意見。

溫圖1970年進入時尚雜誌Harper's & Queen,擔任助理編輯,正式踏入時尚新聞圈。當時她就已立定志向,最終目標是要成為Vogue的總編輯。她1975年搬到紐約,第一份工作是在 Harper's Bazaar,幾個月後到女性雜誌Viva當編輯。

Viva的創辦人是成人雜誌閣樓(Penthouse)創辦人古奇歐尼(Bob Guccione)的前妻,也就是這層關係,讓溫圖很不喜歡承認曾在Viva工作,但這是她第一次可以僱用助理,「難搞」的名聲也就此不脛而走。

那麼卡特勒究竟如何讓溫圖同意拍攝這部紀錄片?他說:「我只有問她能不能拍?」

卡特勒這麼形容溫圖:「她就像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你可以拍部沒有得到史蒂芬史匹柏背書的電影,你也可以開發出比爾蓋茲不讚賞的軟體。但如果沒讓溫圖點頭,你根本別想踏進時尚圈。」

「巴黎‧上海」 香奈兒工坊新裝秀@Fashion

斗笠、大紅等元素,為香奈兒帶來許多中國的風情。
圖/香奈兒提供
中式傳統棉襖,也成為香奈兒套裝的創意來源。
圖/香奈兒提供
周迅身穿香奈兒的白衣黑裙,展現清新的青春氣息。
圖/香奈兒提供
劉嘉玲身穿白色壂肩的斜紋軟呢外套,靈感來自清朝的官服。
圖/香奈兒提供
「香奈兒的秘密」安娜慕格拉莉絲說,她最愛香奈兒的套裝。
圖/香奈兒提供
強尼戴普的老婆凡妮莎派樂戴在香奈兒派對上展歌藝,令人讚嘆。
圖/香奈兒提供
圖/香奈兒提供

聯合報╱記者陶福媛

香奈兒早秋「巴黎.上海」工坊新裝秀前晚在上海的黃浦江畔登場,秀場選在上海灘的碼頭,香奈兒工坊華服與上海燈火絢麗燦爛的繁華夜景相呼應,更添奢華。

伸展台下的熠熠女星,也大有來頭,包括劉嘉玲、周迅、「香奈兒的秘密」女主角安娜慕格拉莉絲、強尼戴普的老婆凡妮莎派樂戴、「這該死的愛」女主角申敏兒等,都身穿訂製工坊禮服盛裝與會,向時尚大帝拉格斐致上最高的敬意。

「巴黎.上海」工坊系列以中國風為主軸,拉格斐為此特別拍了一部長達15分鐘的短片,講述香奈兒女士在夢境裡與溫莎公爵夫人沃利斯橫跨半世紀的神遊交會,由於沃利斯曾定居上海,香奈兒透過沃利斯的眼睛,見識了上海的繁榮奢華。

前晚登場的工坊新裝,處處可見中國元素,從清朝的官帽、武將盔甲、長及肩膀的珠簾步搖、斜肩盤釦、鳳仙領、旗袍和精緻刺繡,甚至於60年代軍綠色「毛裝」,都成為拉格斐創作工坊的靈感,

其中一襲羽飾工坊Lemarie承製的鳥羽披肩,應是工坊系列最貴的一件作品,拉格斐以黑色羽毛詮釋外觀如蓑衣的披肩,將奢華品味發揮到了極至,令人讚嘆。

劉嘉玲身穿一襲以中國官服為靈感的白色軍裝風套裝,展現她獨特的時尚魅力,她笑說:「我已有數十個香奈兒包了,如今香奈兒特別為中國推出紅色2.55包,我非得去搶一個不可!」

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張曼玉與梁朝偉的緋聞再度成為話題,她無奈地笑說:「他們兩人的緋聞已經傳了20年了!早知道我們三人應該一起同台頒獎,反過來消遣大家一下!」

當晚秀後的慶功派對上,周迅、凡妮莎、安娜慕格拉莉絲和拉格斐的親密男友Baptiste Giabiconi上台高歌,分別以30年代的上海老歌「夜來香」和法國香頌,巧妙呼應「巴黎.上海」的服裝秀主題。

其中強尼戴普的老婆凡妮莎派樂戴表現不凡,由於她的老公才剛榮登「2009年全球最性感的男人」,讓她成為眾女人羨慕的焦點,她擅長以性感氣音詮釋香頌,嗓音低沉帶有磁味,難怪能擄獲強尼戴普的心。

@Source from:【2009/12/05 聯合報】@ http://udn.com/

12.05.2009

Louis Vuitton: Art, Fashion and Architecture@Videos



Louis Vuitton partners with artist Camille Scherrer to present the new "Louis Vuitton : Art. Fashion and Architecture" book. Discover the animated movie created by the talented young artist and witness the book come to life. For more information, log on www.louisvuitton.com.
© Louis Vuitton / Camille Scherrer-Project et vous / 2009 (Music : Darko Fitzgerald).

爆乳村上隆 埋伏當代藝術館@Art

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村上隆,將自己變身為女人的塑像,凝視著他一手創造的動漫世界。
圖/台北當代館提供
大陸藝術家陳志光讓鋼塑螞蟻爬滿台北當代館,凸顯動漫美學影響力無遠弗界。
圖/台北當代館提供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巨蟻爬滿台北當代藝術館、爆乳怪叔叔村上隆對著自己的卡漫畫像搔首弄姿…卡漫十面埋伏,周末的台北很卡漫,一轉角可能就會撞上卡漫人物從電視、漫畫書裡走出來!

串聯全球30國、150位藝術家的「視覺突擊.動漫特攻」特展,明天起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日本當代藝術大腕村上隆也將在台北「築空間」展出「我愛版畫,所以我作版畫」。

「視覺突擊‧動漫特攻」策展人林羽婕表示,此展參展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國,反應動漫美學超越國界、種族、性別的影響力,也呈現各地動漫藝術在地性。

「視覺突擊‧動漫特攻」展充斥明星藝術家,備受矚目的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將自己的頭像置於爆乳辣妹的軀體上,混搭成「美麗的村上隆」塑像,半凝視半嘲弄掛在塑像對面的自畫像,以及他一手打造的動漫王國。

明星級參展藝術家包括台灣動漫愛好者不陌生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奈良美智及草間彌生。曾參與電影「魔戒」、「駭客任務」美術製作的柏傑隆(Patrick Bergeron)也有影像作品參展。

其中,西班牙藝術家麥瑞諾(Eugenio Merino)向村上隆致敬的雕塑作品「美麗的村上隆」是展場焦點之一。以童顏巨乳美少女Hiropon系列作品聲名大噪的村上隆被裝扮成辣妹,手拿自己 曾為名牌LV設計的櫻花包,向掛在對面的自畫像擺出「辣妹村上隆不屑怪叔叔村上隆」的表情。

大陸藝術家陳志光以不鏽鋼鑄造的巨蟻,無孔不入布滿當代館一、二館,呼應動漫美學影響力無遠弗界。

比利時藝術家德沃伊(Wim Delvoye)的「中國藝術農場」,在北京一些豬的身上刺上LV、迪士尼等名牌商標,這些豬成了買家爭相搶購的「名牌豬」,諷刺消費時代大眾對名牌的盲目崇拜。

@Source from: 【2009/1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村上隆:藝術結合商業 才會紅@Art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來台舉辦首次個展,展出84件版畫作品。村上隆在2005年替法國LV設計Monogram櫻桃包,將LV傳統圖案改裝為一顆顆鮮豔的櫻桃,讓他在全球聲名大噪。
記者陳再興/攝影

經濟日報╱記者梁任瑋/台北報導

日本明星藝術家村上隆昨(4)日表示,「藝術就是要跟有錢人打交道才會紅」,藝術如果沒有和商業結合,就無法生存下去。

村上隆昨天來台舉行「我愛版畫,所以我作版畫」個展,並出席在台北「築空間」的開幕儀式,這是他首度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展覽,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也到場致意。

本展共展出84件版畫作品,除了最為人熟知的LV「SUPER LAT Monogram」、「櫻桃」、「小花朵」系列之外,還有充滿禪意的新作「達摩」等。

設計櫻桃包圖案

村上隆指出,過去幾年東方藝術過度以西方藝術形式為中心,直到這幾年才逐漸改變。隨著網路發達,藝術已經變成每個人追尋自我的歷程,他的作品裡想傳達的就是自我探索,例如在傳統的印花上變化圖案,或是佛陀坐在蓮花裡。

一砲打響村上隆知名度的代表作,是2005年替法國精品品牌LV推出的Monogram櫻桃包,他將LV傳統圖案改裝為一顆顆鮮豔的櫻桃,因此很多人介紹他是以「設計櫻桃包圖案」的人當開場白。

村上隆不諱言,藝術從來就不會和商業化有所衝突,人活在世界上就是為了生活,藝術家賣畫就是要維生。例如過去單純只是書籍的漫畫市場,如今已延伸出龐大的產業商機,就是成功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例子。

一手促成這次展覽的幕後推手、台灣土地開發公司董事長邱復生表示,他是以個人情誼邀請村上隆來台舉行個展,歷經兩年多構想、策畫到展出,希望把最完美的村上隆精神傳遞給台灣觀眾。

邱復生指出,村上隆擅長利用各種不同面向,傳達他對藝術的獨特想法,與台開成立的「築空間」希望利用不同的空間舉辦藝文活動的想法不謀而合。

村上隆畢業於東京藝大,博士論文題目是「沒有意義之意義的意義」,曾在美國巡迴展出「超級扁平(Superflat)」藝術展,雖然被許多日本人視為只是抄襲動漫次文化,卻在西方藝術界引起矚目,甚至被媒體譽為「日本新普普文化領導者」。

新普普文化先鋒

提倡藝術家應該和企業老闆一樣經營自己的村上隆,曾出版《藝術創業論》一書,他的藝術經紀公司KAIKAI KIKI,旗下不但有年輕藝術家,有製作藝術品的工作人員與志工,並用經營品牌的概念,將年輕藝術家帶上國際舞台。

目前村上隆在紐約及日本都有據點,在各種媒體及活動等多方面皆很活躍,積極展開年輕藝術家的培育、展覽會的策展等。除主導藝術活動「GEISAI」,2009年12月6日更首次在台舉辦「GEISAI台灣」。

村上隆除將在台灣辦個展外,更表示未來不排除參與台灣房地產建案設計。村上隆說,他第一次和不動產配合的經驗,是參與森集團在日本六本木開發的大型造鎮 案。原本他也很好奇為何森集團會找他,因為該案涵蓋住宅、商場、飯店、辦公大樓等設施,後來他將roppongi地名變成品牌,設計六本木丘玩偶的66星 人,也延伸許多周邊商品,包括文具、明信片與小茶罐,成為觀光客必經之地。

村上隆表示,此次來台參展合作的台開董事長邱復生,視野也很廣,如果未來有機會合作,他很樂意接受。

邱復生表示,台開最根本核心的營運理念,就是要以各種不同方式,如高科技應用、建築生活空間、文化藝術,乃至於味覺、觸覺等,將幸福的感覺傳遞給世人,與村上隆多面向藝術表達方式,都是希望能讓民眾感受到對生命不同層次的感動。

邱復生表示,設立在重慶南路台開大樓地下室的「築空間」,就是把土地開發、房地產打造成為一個生活形式化的空間;不同於一般建商的房地產買賣,只是一個單 純的商業行為,透過「築空間」,購屋者可以把自己喜愛的事、物、藝術、文化、創意,結合人,嵌入這個建築物,讓房地產成為可以提供幸福、愉悅感的空間,同 時也提高建築價值。

@Source from: 【2009/12/0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11.30.2009

日本森美術館回顧 梵克雅寶百年之魂@Gallery

位於森美術館的展覽,由法籍知名設計Patrick Jouin一手打造。
圖/梵克雅寶提供

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正於日本森美術館展開,逾百年的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珠寶展,透過跨越近一個世紀無數的珍藏,吐露美的精髓魂魄。

名為「The Spirit of Beauty美之魂」的展覽,涵蓋珠寶、腕表、時尚飾物及藝術典藏,共超過250件「私人珍藏品系列」。該系列源自品牌創辦人之子Jacques Arpels,最早可溯及1906年。

宛如童話故事,引領人們踏入回顧展旅程的是製作於1944年,姿態輕盈且擁有玫瑰切割鑽石臉龐的蜻蜓仙子,在象徵夢與幻想的仙子引路下讓人一窺The Spirit of Nature (自然之師)、The Spirit of Elegance (優美之師)、The Spirit of Adventure (搜奇之師)及Incarnations (靈氣之師)四個主題的珠寶奧妙。

位於森美術館展場空間是法籍建築師Patrick Jouin費時2年構思布置,運用白色和金色細緻又華麗裝飾,以女性柔美及創意為主調鋪陳不同的空間主題。展出時間為即日起至2010年1月17日。

@Source from: 聯合報╱記者陳若齡

詹偉雄:意義的生產,才是文創的靈魂!@Thinking

如何用「文化」蘊生「創意」,繼而創造出「產業」———而且是創造出比「半導體」和「NB代工」更有魅力的產業,始終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一片疑雲。

英國的「創意產業」則是清楚的,它標示出十一大項以「個人創意」為創價核心的產業,指明一方面它們會比其他產業有更高成長率,另一方面它們會協助其他產業產生新附加價值,因而政府對其施以政策協助,不僅具前瞻性,而且還有正當性。

新符號新意義 感知當下生命

英國人並沒有加上「文化」這一個概念,與其說他們不重視,毋寧說是英國社會早已把它當成一個理所當然,如同空氣、陽光、水一般的日常生活基礎。六○年代學 者Raymond Williams引發的文化之「精緻」與「常民」向度之辯論,以及一九六四年伯明罕大學設立「文化研究中心」,都已為英國社會扎下深層共識,認可「文化」 既是一種形塑社會新成員的意義、方向系統,也於日常生活中被各種個人或團體形塑著。有此共識,「文化」之為經濟行動的基礎、限制與機會,自然不證自明。

英國「創意產業」的重點因而就是凸顯「個人」,而這些特別會使用「文化」技藝(也就是以「象徵符號」為形式,編碼意義於其中的創作過程)來創造經濟產值的 「個人」所構成的產業(由廣告、工業設計到影視廣播),也就成為英國產業政策支持的對象。相較英國「文化→創意個人→產業產值」的清楚脈絡,台灣「文化創 意產業」的政策邏輯則是晦澀的,甚而兩大領頭部會(經濟部與文建會)是否有共識都引人懷疑,但考察過往政策推動方向,我們還是大致可看出某種「只要是『文 化』的,就應該是『有創意』的;而只要是有『創意』的,就應該是可能『有產值』的」之「共同消極認可」,在這一邏輯裡,許多傳統的「文化創作者」、「文化 工作者」、「業餘創作者」霎那間「因緣際會」成了「產業經濟主角」,所謂政策,就是透過公平程序挑中他們,然後介入進行必要的輔導或育成(於是各類的「產 業園區」和「將帥營」便誕生了)。

「文化」此一概念包羅萬象,但如果要讓它產生出經濟產值,便必須扣緊其中「新符號」和「新意義」的生產和消費面向來:文化商品必須有「新的意義」,消費者 才會覺得和當下的生命存在相關,而此新意義最好具備著一個「破格形式」,消費者才能在商品之海中藉著「驚奇」而趨近它。由英國工業設計師Jonathan Ive設計的iPod能創造出迄今近五百億美金的產值,靠的可不是「業餘者」或「文化人」自我表達的創作,而是「設計師」對當下「大眾文化」深度詮釋、往 返對話的結果,它是一連串有備而來的「驚奇」所組成的破壞性商品。

咖啡館創業家 文創力量所在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文化」做不出有魅力的產值,在於忽然成軍的「產業經濟主角」,並沒有為市場創造出「新符號」和「新意義」;但我們該因此就 悲觀起來嗎?那可不!在台灣遠離工業化的集體式社會框架後,一群群苦惱著個人存在意義而創業的年輕人小商家,正雨後春筍地蔓延開來,下回,我們不妨來嚴謹 地談談郭台銘先生所不喜的「咖啡館創業家」,以及正快重畫台灣味覺地圖的「麵包店創業家」,他們———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力量所在。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Source from: 【聯合報╱詹偉雄】2009.11.19

蔡國強 蔡康永 叛逆就是生存之道@People

「我們都不是『文人』。」老被稱為「讀書人」的電視主持人蔡康永這樣形容自己和藝術家好友蔡國強。一位電視人、一位一出手就叫人驚心的爆破藝術家,蔡康永和蔡國強結緣於一次電視專訪,幾次藝術合作,兩人成了相忘於江湖的知己。

「叛逆」是他們共同的生存之道。兩人都同意,身體裡都住著長不大的小男孩,想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對於父輩、對於傳統、對於主流,種種的「不同意見書」。以下是兩人「相對論」專訪紀要:

問:蔡康永說,你們兩人都喜歡惡搞,有點叛逆?

蔡康永(以下簡稱「康」):常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書是什麼?如果學蕭伯納的回答,那會是:「存摺。」其實,我的回答是「儒釋道三家」。做為泡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小男孩,何其有幸,我不需要常常去看心理醫生,因為儒釋道三家提供了許多對付人生困境的方法。

小三讀史記 「我只是小環節」

蔡國強(以下簡稱「國」):影響我最深的書是史記。我小三就開始讀史記。那時候我讀不懂,卻懂了「歷史非常漫長,我只是其中一個小環節」的道理。長大後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像史記那樣對我影響深遠。這本讀不懂的書,我真讀懂了。

康: 但我不會因此對「傳統」五體投地,就像你跟一個人在一起,你們必須處於緊張的狀態,你才會珍惜他的存在。如果你把傳統視為理所當然,像腐儒一樣五體投地, 皓首窮經地在那裡註解、詮釋而不對抗,經典就會在你的身上死掉。叛逆對我來說,是樂趣,也是生命的來源。叛逆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國: 對傳統的叛逆,也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充分掌握之上。叛逆分好幾種,一種是對自己社會、文化和人類的叛逆;一種是對自己、家族的叛逆。從小我看著父親規規矩 矩,想做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總是瞻前顧後、什麼都怕,一直活在困難中。小時候我畫毛澤東像,父親說千萬不能拿出去、會當「反革命分子」;我卻偏 偏要畫在學校的黑板上。他是共產黨員,新中國開放後,他又恨中國丟掉了他的價值觀。

火藥搞破壞 炸掉井井有條

從小我就意識到自己身上有他的血統,遺傳到很多他的個性。很理智、很小心,有愛卻又怕給人看到愛。我會想破壞他這種狀態、也是對我自己的破壞。這個破壞就是火藥,也就是叛逆。

對 我來說,火藥難以控制、帶來破壞,但也帶來作品存在的價值。我的炸藥是想破壞井井有條、過度理性、想把自己完美化的社會通則。想扮演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 個問題。像蔡康永,不想完美地被人看到,也不願意人家在他面前扮演完美者。他所謂的揭密,就是想讓對方成為不完美的人。

父親很放棄 小孩就很放鬆

問:蔡康永也談談父親對你的影響?

也是生命來源

康:做為一個同志,勢必得叛逆。父母把你生出來,你的感情世界卻沒有「生育」這件事,就是一個作對的立場,卻是我無法選擇的。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叛逆。

我和父親相處時,父親已經到了晚年,從上海遷到台北,有許多的放棄。這種態度會讓小孩很放鬆,但也不會很積極地過生活。像頒獎典禮我從來不去,除非我是主持人,我不愛入圍、領獎,因為你今年得獎,明年誰管你?

有天我跟蔡國強在金門,我問他,你做藝術最終目的是什麼?他說:希望不朽。這回答讓我震撼,因我的人生是在腐朽中長大。不朽,這個答案真浪漫。

當 你看過蔡國強的作品,再看其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發現他們只是在廉價地使用中國藝術時,你會感到汗顏。你看到蔡國強在用火藥、碎掉的瓷器、竹篾,你都覺得 他有一部分在跟這些元素作戰。火藥不可控制,蔡國強一定覺得自己有時比它大、有時比它渺小,一方面要征服它,一方面又被它打敗,這才有趣。如果你做藝術 前,知道它會長什麼樣子,這樣還有什麼樂趣呢?

國:好的火藥藝術作品做出來後,你會覺得它是它,你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

小S是火藥 我點火她爆炸

康:談到火藥,我想到「康熙來了」之所以帶來這麼多樂趣,是因為徐熙娣是火藥。點火的是我,爆炸的是她。常失控,也不知會炸什麼樣。

國:對,她就是你的火藥,上次我也意識到了。

康:她比我勇敢,炸的時候也不管我的死活。

國:有時候你還要幫忙滅火!

11.23.2009

Kanazawa World Craft Triennial 2010 Pre-event by Nendo@Arch

Japanese designers Nendo have designed an exhibition of craft objects at the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Kanazawa, Japan.

The exhibition forms a preview of the Kanazawa World Craft Triennale 2010.

Each of the 62 objects on show is presented inside a small, mass-produced domestic greenhouse.

Arranged in a grid, the units were already equipped with shelves and wiring for lighting.

Once the exhibition closes, they will be collapsed easily then stored or reused.

The exhibition will remain in place until 25 October.

See all our stories about Nendo in our special category.

Here’s some more information from Nendo:

Exhibition design at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We designed the exhibition space of “Kanazawa World Craft Triennial 2010 Pre-event” exhibition at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in Japan. The design for a exhibition of 62 craft objects by 50 artisans at the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in western Japan.

The objects’ materials range widely, including glass, wood, ceramics, metal and cloth.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were used in their creation, and they range widely in size. For the exhibition design, then, we chose the opposite strategy. Small mass-produced home-use greenhouses give a sense of order to the space and provide visitors with a flat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o view the exhibition, allowing the rich variety of the objects to stand out.

The greenhouses also suggest the metaphor of the museum’s hopes that crafts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flourish like plants. The greenhouses are made completely of glass, and each comes with its own shelving and pre-installed wiring for lighting. They are inexpensive, perfect for small budgets, and are easily assembled with only a screwdriver. It took only one day to assemble all 62 of the boxes.

They can be broken down and stored after the exhibition. This not only eliminates nearly all waste from the exhibition fixtures, but also allows for possible reuse during the the Kanazawa World Craft Triennale 2010.

“Kanazawa World Craft Triennial 2010 Pre-event”
Place: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Japan
Schedule: 13th – 25th October 2009



Posted by Rose Etherington

@Source from:

Dezee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magazine

Shadow Surface by Ateliermob@Arch

Portuguese architects Ateliermob have completed a cafeteria and shelter with circular holes cut into the roof at Sacavem, near Lisbon in Portugal.

Called Shadow Surface, the structure consists of a large concrete roof supported by three walls, providing a sheltered space for the residents to meet and sit in the shared courtyard.

The concrete slab, which was cast in-situ, is randomly punctured with holes to allow sunlight and rain through.

The single-storey cafeteria is positioned between this structure and a children’s playground; full-height windows overlook the playground.

A lift and staircase at one end of the shelter lead to underground parking.

The project aims to unite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blocks.

Photographs are by João Morgado.

Photographs are copyright Joao Morgado and used with permission. See our copyright policy.

Here’s some text from the architects:

The cafeteria and shadow surface project at Sacavem – in the periphery of Lisbon, is finished.

These works are very special to ateliermob, since it represents our first public work.

Integrated in the renovation of Av. do Estado da Índia (main traffic axes of Sacavém), we were called to design two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in between buildings.

The cafeteria closes the children public playground and links different axes of circulation.

The shadow surface plotted on the top of the public square and over the parking, tries to thread and gather all the different content and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quare.



Posted by Ruth Hynes

@Source from:

Dezee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magazine

陳國富╳盧廣仲 無所畏懼是夢想的翅膀@People

你現在走的路是自己喜歡的嗎?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人生要好好規劃。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要走哪條路,訂下目標,持續前進。可是,有更多的人是走了一大段路之後,才發覺熱愛與所學不同。有的人選擇留在原有的道路,有的人則是半路轉彎,勇敢擁抱夢想。

陳國富與盧廣仲均非科班出身。一位是從沒想過自己能拍電影的門外漢,到今日成為知名導演、監製;一位則是沒想過當歌手,電機系唸到被二一的大學生,因車禍改變人生,住院期間,抱著表哥送的吉他猛練,打開創作之路,成為2009年金曲獎最佳新人。

 轉彎,要有勇氣願意嘗試,兩人做了很多的努力接近夢想。

 陳國富愛看電影,為了離電影圈更近,做過影評人、策展人、寫電影雜誌,後來幫楊德昌寫劇本而進入電影圈,紮實的自修經歷,31歲時,他的首部電影《國中女生》一問世,便獲好評。

盧廣仲喜歡哼哼唱唱,從只會歡樂年華的4個和弦,到寫下第一首歌「別殺我」,陸續創作5、60個音樂片段,起初只敢彈給室友聽,在朋友鼓勵下,他參加學校比賽,拿下冠軍,被淡江金韶獎評審、唱片製作人鍾成虎簽下,製作了3張單曲,完成100場巡迴演出,才發行第一張專輯。

 陳國富走向電影,盧廣仲走向音樂,攀爬夢想天梯的過程中,兩人均抱持著隨遇而安的輕鬆態度,以無所畏懼的熱情,堅定向前。

夢想梯第1階→敢扛下來 勇於嘗試
如果不試,怎麼知道不行?先扛下來,把它當作一個挑戰,但要輸得起,很多時候,透過這個過程,你會知道自己的底限、潛力在哪裡。

陳:我們這行有很多人本來學別的東西,突然覺得不行,一定要轉,然後跟家裡戰鬥,或是內心掙扎,你怎麼發現不能唸電機?有沒有具體事件?

盧:有!我的功課不好,還被二一。其實高中時,我的數學不錯,唸了電機系,覺得讀這要幹嘛?我不想坐在辦公室,變成宅男,這不是我的目標,到後來就有點逃避,開始想未來怎麼辦,想沒多久,就出車禍了。

陳:我以前也沒想過能拍電影,不管我多麼熱愛電影,還是覺得那個太遙遠,不像做音樂,拿一把吉他,或者哼一哼,寫成簡譜,可以想像完成的東西,電影不可能的,像變魔術一樣,你不知道那是怎麼變出來的。但是,我碰到一位教我英語的老外問我:「你有沒有想過可以拍電影?」我愣住,回答不可能,他反問:「你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不行?」這就是美國人,永遠不會覺得不行,他們認為有興趣,就應該去實現這個夢想。

被他一問,我想,起碼要了解電影是怎麼回事,沒人教我,我就找很多原文書,為了要看懂,就把英文學好。之後,我開始寫影評,做很多周邊的事情,都是為了稍微靠近這個行業,因此認識電影圈的人,後來被找去當編劇、導演。

盧:你拍了很多電影,如何一路堅持下去?
陳:我所有做的事都是被人邀請去做,所以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經歷,我拍過紀錄片、廣告、MV,也做過舞台劇。人家來邀請我,只要決定做了,我就會做到自己認為最好的程度。台北電影節是我創辦的,那時也沒辦過,只是有人問我要不要辦?我說好,結果被《商業周刊》評選為年度最佳非營利創意行銷案。拍電影也是這樣子,先扛下來,把它當作一個挑戰,但要輸得起,不要沒弄成就去自殺,這是不行的。很多時候,透過這個過程,你會知道自己的底限、潛力在哪。

我常想,如果能散播一種隨遇而安的態度,世界會美好很多吧!因為人在隨遇而安的過程中,做任何事情都是出於自願,不是被強迫的,在這種心境下,潛力比較容易發揮。

夢想梯第2階→不怕失去 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有個條件,就是無所畏懼,也就是說,你不能害怕失去,否則就會被很多世俗的東西綁手綁腳。

盧:照導演這樣說,我也是隨遇而安型,高中讀自然組,大學填志願,我想男生就應該填理工。我很喜歡打籃球,還是籃球系隊,剛出車禍時,最難過的是想到以後不能打籃球。後來覺得,事實已經造成,只是徒增難過,乾脆選擇把它忘掉,去想接下來要做什麼比較實在。住院那段時間,因為不能動,練起吉他,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彈吉他,參加比賽後,被製作人簽下來,就發片了,我算是運氣很好的人。

陳:我也有一模一樣的車禍經驗,那時打石膏躺在醫院,也是學吉他,可能我的天份有限,學會幾首歌,覺得這好像不是我可以幹的事(大笑)。我們相同的經驗是巧合,不過,這也說明了我們比較隨遇而安。

其實,隨遇而安有個條件,就是無所畏懼,也就是說,你不能害怕失去,否則就會被很多世俗的東西綁手綁腳,比如太在意同事的看法、上司的評價,太在乎一些東西,弄砸了就是你的責任,做任何事情就會變得很遜。每次有人邀我做不一樣的事時,我就會想知道,我弄這個東西會是什麼樣子?只要沒做過,我都想試,這就是無所畏懼。

過去,我們宣揚的哲學是美國那一套,有夢想、目標,就有完成的可能,推動你一直往前,就好像在賽跑的兔子前面放一根胡蘿蔔,我認為這套不可行。第一,它充滿可怕的危機,你在30歲設定一個假的胡蘿蔔,但到了40歲發現無法實現,危機感一來,你根本沒有招架能力。第二,它不太符合華人的民族性,我們不是特別具攻擊性,不是那種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成功後洋洋得意的性格,如果是這樣的價值觀,最後也會把自己毀掉。所有的人都一樣,不僅要面對生老病死,也會經歷懷疑、低潮、自我否定等階段,我希望年輕人是在一種比較自信的條件下走過這些。

夢想梯第3階→擁抱感情 找到動機
如果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努力,那是個無底洞,你沒有安全感,永遠覺得不夠,所以一定要有個能恆久覺得穩定的動機。

陳:我覺得人都要有驅動力,就像警匪片中兇嫌的動機。我知道有很多藝人的動機來自於家人,你可能要花很多時間,才知道原來所有一切的驅動力來自於想要證明給媽媽看。

最接近我的動機其實是愛情,因為我發現,我對於物質的回報、名氣,不太看在眼裡,這些不是我決定去做一件事情的原因。我認為,人如果沒有愛,一切的努力都會變得非常的可疑。小時候,我聽過一句話,你怎麼判斷自己值不值得存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沒有愛的人,或者是沒有愛你的人,你的生存動機就會消失。

當時,我認為這話太極端,故意語不驚人死不休,我現在愈來愈覺得有道理。有時你忙、忙、忙,回到家後,反而更茫然,如果你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努力,那是個無底洞,不會是這個月忙完,下個月就OK了!你沒有安全感,永遠在比較,永遠覺得不夠,所以一定要有個讓你恆久覺得穩定的動機,人生才有價值。

當然,很多時候,比如說金錢、職位,這些東西也是動力,但是它太容易讓人不快樂了,以這種東西為動機,你可能走了一段路之後,開始懷疑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現在最大危機不是有沒有飯吃,有飯吃從來不是問題,而是懷疑自己在世上存在的意義。

盧:車禍後,我更珍惜人生,也簽下器官捐贈卡。在我的生活中,友情是支持我很大的力量,我第一首歌是在男宿舍完成,那時的室友到現在感情都很好,他們一直很支持我、鼓勵我,我會很想把歡樂、開心帶給朋友。

陳:友情也是創作的力量,不過愛情大一點,你現在幾歲?
盧:24歲,愛情是我生活中比較欠缺的。有人聽了我的歌之後,反應會有戀愛的感覺,我就很開心,原來像我這樣沒經驗的人,也可以透過音樂,表現想要追求的那一塊,可以把生活中缺少那部分補起來,像吃早餐就是我每天想跟大家講的事,音樂多元是件很美好的事。

很難想像,這樣的兩人竟然都怕生!年過五十的陳國富,獲獎無數,但他最怕參加電影展、頒獎典禮、記者會,尤其是走紅地毯。自嘲是生活白痴的盧廣仲,從台南到了台北,不熟悉的環境,發現自己很怕生、膽小,只有拿著吉他時,才能壯膽。

怕生的兩人都戴了一副大黑框眼鏡,鏡片的背後,其實都有顆熱愛人、喜歡人的心,否則,他們也無法成為出色的創作人。只是,他們所攀爬的夢想天梯都得面對、擁抱人群,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才能持續走在創作路上。

夢想梯第3階→接納弱點 發揮特點
怕生變成我人生的一個色彩,我也曾經想改變,後來發現很難,索性不改了,人生都過了大半,還要改什麼?

陳:我在你這個年紀也不知道什麼是愛情,27、28歲才有。音樂、電影很多時候不是宣揚什麼理念,它們的共通性其實就是傳導情感的安慰作用,就像我喝巧克力,喝完會有一種安慰感,我覺得我們的本質是喜歡人、熱愛人,也願意去觀察人的。

盧:可是我比較怕生,若要一個人去做一些事情,我會害怕、緊張,可能是小時候被媽媽照顧的太好了。我記得有一次跟同學打賭,輸的人要跟路上女生問msn帳號,不然就要被丟淡水河,結果我輸了,我真的不敢去跟陌生人搭訕,選擇被丟淡水河。

陳:你跟我太像了!我也很怕接觸陌生人,高中時,我到銀行辦事,都會在門口停下來想,等下進去會碰到哪位櫃台小姐。感情上,我也是謹慎而保守,我從沒主動跟女孩子要電話號碼或發簡訊,不是我不想,而是因為被拒絕實在太恐怖。我也怕參加電影展、頒獎典禮、記者會,怕生變成我人生的一個色彩,我也曾經想改變,後來發現很難,索性不改了,人生都過了大半,還要改什麼!我比較好奇的是,你拿吉他上台時,底下觀眾還是陌生人嗎?還是他們已經不是陌生人?

盧:當我拿起吉他,唱歌給大家聽時,我覺得很開心,非常有成就感,所以只要站上舞台,我就會很High!台下有10萬人我也不怕,只要他們耳朵都有張開。

陳:這很奇妙,好像平常躲在廚房的廚師,其實是個武林高手,所以當你拿著吉他,等於拿著寶劍,像武林高手那般無所畏懼。我是責任來時,比如投資人把幾億的資金交給我拍一部戲時,我就無所畏懼,因為你具體知道身上背負的責任。

不過,我做的是幕後,雖然所有人都講導演已經不是幕後,是幕前的,要走紅地毯,我還是可以在這當中找到能承受的界線。若有人跟我說,看過《雙瞳》,但並不知是我拍的,對我來說這就是完美,意思是說,我不是公眾人物,但作品會被看到,你沒得選擇,作品跟你要完全結合。

盧:如果是我跟我朋友,我很想把歡樂開心帶給朋友,但面對陌生人時,我卻沒辦法對他笑,覺得怪怪的。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地球上每一個人,見到每一個人都是朋友,但這是不可能的,路上還是有很多不認識的人,這個就很恐怖。

陳:我從沒有用這個角度想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變成很熟悉的朋友,但這是不可能的。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害怕不完美,當用善意,想讓對方發出信號,如果信號被對方誤解,或被拒絕,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會非常的巨大,所以透過作品,想製造出這個想像的世界。

我覺得你是新世代的模範,不是因為早起、吃早飯,而是我們需要有不同典範,一種可以全然擁抱的典範。我希望我在你這個年紀非常光明,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我那時非常陰鬱。

我之前的作品會有比較黑暗的驚悚,我很喜歡那種緊張感,現在,我已經開始轉向想找人性中最堅貞、可貴的情操,尤其是在一個困難的時代,就像天災人變的現在,而最珍貴的情操、震撼人心的情感,也是在艱困年代才會看到。

夢想梯第3階→面對孤獨 沉澱自己
現在所有人都在別的地方找感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感覺,可以的話,最好每天都有孤獨時刻,不一定是自我反省,只是檢視一下今天的心情。

陳:我認為搞藝術創作的人,最好每天都要有孤獨的時刻,你有嗎?

盧:導演講到孤獨這個東西,我幾乎所有的歌都是在我自己一個人時創作。我喜歡寫一些開心的歌,透過音樂表達陽光的力量。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好像是創作人在半夜會比較有靈感,我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白天完成,每天早上7點我就會起來,吃早餐對我是很重要的事,我會一口氣吃3人份的早餐。所以我寫了一首歌告訴大家要吃早餐,太陽會給我朝氣蓬勃的感受。我曾嘗試過和同學作息一樣,下午醒來,但感覺很空虛……

陳:這點我跟你不一樣,我是夜貓子,我在年輕時,能賴床就賴床,吃早餐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深夜也好、白天也好,都有共同特點,就是你要能夠孤獨,這是創作的重要部分。

其實陰暗也好,明亮也好,有陽光的時段,並不表示你不孤獨,只是黑暗的深夜比較能夠提供孤獨的環境,如果創作人不孤獨的話,不太可能面對自己,也不太能沉澱平日所觀察到的事物。關鍵不在於明亮或黑暗,在於製造孤獨的環境,這不只限於搞藝術創作的人。

可以的話,最好每天都有孤獨時刻,哪怕在捷運上、吃中飯時,所有的人都要給自己一段這樣的時光,不一定是自我反省,只是檢視一下今天的心情。現在所有人都在別的地方找感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感覺。

盧:從小到大,我會跟自己講話,不過,不會念出來(大笑)。但我的心裡可能不只有一個盧廣仲,在我的體內有很多種人格,在外面,我只展現一種,可是回到家,我就跟不同的自己對話,很多創作的靈感就有機會展現。

夢想梯第4階→勇於堅持 學習SAY NO
堅持其實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態度決定事業的高點,因為說OK的誘惑是很大的,有更多的人願意選擇妥協。

盧:有些人會問我,你接下來要做什麼?想賣多少張?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設定目標,我的原則是可以跑多遠,就跑多遠,因為你不知道你要跑多遠,就是把全身力氣耗盡,這也是一種無所畏懼嗎?

陳:對!你要盡量做自己,因為你在往後的路上,一定不斷會有各種力量來修正你。但它不是惡意,可能會說這樣更賣,那樣受歡迎,這樣更大眾化,分寸怎麼拿捏,你怎麼知道何時會過了界線,或者你會開始不快樂,這一定要自己判斷。

判斷的標準還是我所說的無所畏懼,只要對這些世俗的東西不恐懼,就可以判斷,唯一能威脅你的就是這些世俗的東西。

比如,你想從賣7萬張變成賣15萬張,如果你根本不在意能否賣15萬張,你就OK了!你可能會賣30萬張,最可怕的是,你害怕不能賣超過7萬張,這能把一個創作人活活弄死,做自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應該重來,但合夥人說:「可以了,不用再花錢。」你設想一下,會不會妥協?

盧:如果沒有修改到自己想要的標準,每次聽到,一定會有遺憾,與其如此,我會自己出錢,寧願自己好過。

陳:我剛問的是個關鍵問題,態度決定事業的高點,你的答案就適合幹這一行,因為有更多的人願意選擇妥協。

舉個例子,我曾有部電影再兩星期就要開拍,我突然發現,演員不太適合,如果是一般導演就拍了,因為工作團隊、演員、資金、戲服都有了,就像已經剪了昂貴布料,但從創作的角度,我就是不能這樣拍戲,後來決定不拍了,賠了好幾百萬。那時做這個決定,最痛苦的不是賠錢,而是善後,我很在乎人的感覺,愧疚讓我非常不舒服,我寫致歉卡片給每位工作人員、演員,做決定的前後一個月,整個人就跟生病一樣。

SAY NO也是要學習的,幾年前,我常是面對七、八個抉擇,每個抉擇都是綁在一起,因為沒有處理、割捨,讓膠著狀態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堅持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當你設定一個標準,周遭的環境或身邊的人配合不上,很多人會選擇人和,或者融於環境,說OK的誘惑是很大的,但敢持不同的意見才是決勝點。

@Source from: 2009.11.12 30雜誌電子報

24 Issey Miyake Shop by Nendo@Arch

Japanese designers Nendo have completed a store in Tokyo for fashion designer Issey Miyake.

Called 24 Issey Miyake, the shop is inspired by Japanese convenience stores.

Each design is available in twenty colours and the store will completely change its stock every two months.

There are no stock rooms and garments are displayed on white shelving and hangers made of 7mm steel rods, designed to reference shopping baskets.

Nendo also designed furniture made of the same steel rods specially for the store.

More information and models in our previous story.

Photographs are by Masayuki Hayashi.

Here’s some text from Nendo:

New concept shop “24 ISSEY MIYAKE” Shops opened at deparment stores in Tokyo

A new concept shop that offers a brightly coloured selection of items chosen from each of the Issey Miyake lines, alongside new, original items specially created for the shop.

Each reasonably-priced item comes in 20 different colours, and the shop’s lineup is renewed every two months. The overall concept derived from the Japanese convenience store, with its constant state of dynamic, fluid change.

To highlight this association, the shop’s name is ‘24′, and its logo features the kind of stripes you might expect to find on the facade of a convenience store.

The packaging, too, comes from food packaging.

For the shop design, we were inspired by the ‘harmonious chaos’ of Japanese convenience stores.

To keep the space as small as possible and fill it to the brink with products, we got rid of the back room storage – all of the products are on the shelves at all times.

Since the products themselves are so brightly coloured, we used no colour whatsoever for the shop itself.

All of the fixtures, including hangers and shelving, are 7mm steel, striped like a shopping basket.

The entire shop functions as a display, and the white lines of the steel fixtures give the brightly-coloured products a sense of volume.

The idea is that as the items change, the shop itself will change character dramatically.

Furniture for shops (photos by Masayuki Hayashi)



Posted by Rose Etherington

@Source from:

Dezee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magazin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