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06

Arch @ 讓人感到驚喜的性格--卡拉卓瓦「雕塑變成建築」作品展


卡拉卓瓦(Santiago Calatrava, 1951-)出生於西班牙東部的瓦倫西亞,八歲時就開始在美術和工藝學校接受正規的基礎教育;1968年進入瓦倫西亞的高等技術建築學院,畢業後又在研究所加修城市計畫課程;1979年拿到瑞士的蘇黎世聯邦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的博士學位。1983年他接獲第一個設計競圖工程——蘇黎世的史塔德哈芬火車站辦公廳。國際聲譽肇始於1984年,巴塞隆納奧運所委任的巴克迪羅達橋。從此之後,他的建築事業平步青雲。重要的代表作品計有雄厚壯觀的法國里昂機場車站(1989-1994)、大捲浪篷頂的西班牙珊塔克魯斯歌劇院(2003)、具有多重功能的雅典奧運總部 (2004)、日暮後彷如一顆夜明珠的瓦倫西亞藝術和科學城(2004)、將於2006年公開的瑞典瑪摩住宅大廈《扭轉的軀幹》等。在他所擁有的眾多獎項中,2005年又添加了一個美國華盛頓DC建築學院所頒贈的金牌獎。

當卡拉卓瓦利用動力學原理,為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米瓦基美術館(the Milwaukee Art Museum)設計了一個可以開閤運作,如一隻大鵬鳥舉翅振飛的玻璃中庭後,米瓦基美術館的訪客人數立即躍升至50多萬。這個卡拉卓瓦在美國所樹立的第一個地標,不僅贏得《時代》雜誌「2001年最傑出的設計 」佳評,同時也成為他設計紐約世貿中心轉接站的踏腳石。已經破土,預定於2007-2009年間完工通行、將聯繫紐約和紐澤西的市區車站,也有著一個像飛鳥般的造型,卡拉卓瓦說它的靈感是來自於一個小孩放生一隻鳥兒時的瞬間動態。象徵自禁錮中釋放、凌空翱翔的意喻,貼切地為四年前紐約世貿中心的911慘劇畫上一個美麗的句點,為人們重新帶來希望和活力。除了看似翅膀又像魚鰭的透明車站外,卡拉卓瓦還為紐約南街設計了一個高250公尺、由一條垂直的主軸幹串接12個方塊錯開疊起如階梯的住宅大樓;而喬治亞洲的亞特蘭大交響樂團,也在最近委任卡拉卓瓦為他們設計一個音樂廳。


紐約市80號南街12個方塊住宅大廈。

短短數年裡,卡拉卓瓦在美國的因緣像連環炮一樣相繼迸發,威勢之猛烈,使得大都會美術館不得不在2005年的秋天為他舉辦一次個展。命名為「雕塑變成建築」的展覽內容除了以20多件大理石雕、銅塑、及12個建築模型,作為卡拉卓瓦的藝術創作和建築設計的主題外,還包括他長年累積的手繪圖稿,提供觀者一個近距離的角度,檢視卡拉卓瓦從橋樑、車站、機場等交通運輸樞紐,到摩登的公寓大樓等建築物,與他著名的飛鳥、豎琴、太空船、眼睛、波浪等造型設計間的結構組合關係,和他緊密聯結個人的雕塑藝術和公共建築的非凡創意。

時間的容器

從小卡拉卓瓦就立志作一個雕塑家,但在看到德國建築師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的作品後,便改變了主意。不過他對創作的熱情始終不減,總是在百忙中抽空,把他的平面圖繪整治為立體雕塑,接著又以它們為雛形,注入筋血氣脈,擴增成一個個龐碩的現代建築物。在這次的展覽裡,美術館出示了《眼睛》、《母與子》、《音樂之星》、《橋》、《鳥》、《水果》等多件卡拉卓瓦早年的雕塑作品,從其中可以清楚看出,卡拉卓瓦對等分數據的精確掌握,和他對彎弧造型的偏愛。事實上,彎弧線可以說是卡拉卓瓦最經常使用的創作語彙,除了橋樑外,我們還可以自他用穹窿圓頂作為外牆的比利時TGV車站、和畢爾包的珊迪克機場、里昂機場、上述的米瓦基美術館、紐約世貿中心的轉接站等一系列飛鳥作品中,看到卡拉卓瓦將流暢的動線造型,落實為磅礡建築物的獨具匠心。

法國里昂機場車站。

曾於千禧年出盡風頭的《時間的容器》,這回則是以它的黑色花崗岩原型列席亮相。1998年,卡拉卓瓦把他根據花朵、對折的方圓幾何造形,和達文西象徵宇宙運行的放射狀人體圓輪,所發展而來的球體雕塑,送去參加《時代》雜誌所主辦的「時間的容器」設計比賽,結果他的有機苞囊從來自12個不同的國家、包括名建築師莎哈.海蒂(Zaha Hadid)在內的48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接著主辦單位便以六萬美元的預算,將他的設計稿放大為長寬高皆是150公分、重達兩噸的不鏽鋼雕塑。

《時間的容器》可以對開成兩半,然後再對開成四瓣,上面的四瓣和下面的四瓣中間夾著栓片,能夠開閤折疊;每一個切塊都是空心的,八塊總計有50立方英尺的容積空間,裡面存放著CD、書籍刊物、超市的條碼、跑車的廣告、手機、電池、私人證件、毛髮的採樣、保險套、越戰英雄的紫心勳章、銅幣、蘋果的種子、減肥雜誌、家長手冊、Beanie充填玩偶、相片、狗牌、網路資訊、足球隊的運動服、停車票、健保卡、電話卡等代表21世紀時代精神的各式物件。密封後的大寶庫已交由美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要等到一千年後才能開啟面世,這個集合了物資、記憶和影像的時間捕捉器,將是21世紀人類送給未來新生代的厚重見面禮。

琴韻淙淙的橋道

土木工程的學歷背景,是卡拉卓瓦在建築界裡出類拔萃的主要原因之一,紮實的專業智識,助長了他融合美感和機制,將直覺想像力和邏輯理性充份發揮的才華。最明顯的例子是他大膽張狂但優雅諧韻的橋樑設計。對卡拉卓瓦而言,橋樑的建造雖然有功能和安全訴求上的限制,可是仍舊有表現造型設計的空間,有時候是橋塔、鋼纜和橫梁的架構向度,有時候是取決於橋身懸垂的方式。他說:「我們可以賦予橋樑一個讓人感到驚喜的性格,使它們成為藝術作品、令人嚮往的事物。」於是卡拉卓瓦舉世聞名的不對稱橋樑,譬如為1992年西班牙塞維亞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阿拉米羅橋、畢爾包的瓦倫坦步行大橋(1994-1997)、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哈里門密爾橋、橫跨法國羅亞爾河的奧林斯橋、美國加州海龜灣的日晷橋等,即成為他裝置於自然景觀中的大型戶外雕塑。無論是以傾斜的角度與水面拉鋸,或是翻轉起伏如波浪拋物線,這些看起來像是弦樂器線條組合、兼具力與美的長廊道,不但巧妙地克服了地心引力抗衡水平方位的困難挑戰,而且又以它們奇特的造型延展了人們的視野,並同時加強了濱水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天光水流的萬象動態。

新舊交替

年輕時就拒絕開車,至今不曾考過駕照的卡拉卓瓦,卻馬不停蹄奔波歐美兩地,設計了許多與交通系統有關的建築物。他雖然堅信手繪圖稿有一種電腦科技無法取代的視覺力量,能夠傳達人們對色彩、陰影、氛圍的直接認知,和自發性的審美感應,可是卻又表示:「傳統總是在持續發展的狀態中,因此你也可以選擇回頭,但我的基本建築理念是向前推進。」然而他又在近年裡回到瓦倫西亞老家,嘗試已傳承兩千年的古法陶藝,並於紐約的蘇菲亞女王西班牙語文學院同步開展。因此從今年開始,身兼建築師、藝術家、工程師、都市計劃學者的卡拉卓瓦,將再被冠上一個陶藝家的頭銜。或許就是在新舊交替、一進一退的緩衝過程中,卡拉卓瓦的極簡雕塑逐漸孕育成熟,最後變成為令人欣喜雀躍的現代建築物。


+ 卡拉卓瓦「雕塑變成建築」作品展
+ Santiago Calatrava: Sculpture into Architecture
+ 展地◎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 展期◎2005.10.18-03.05
+ 相關網址◎大都會美術館:
www.metmuseum.org
+ Santiago Calatrava:www.calatrava.com

@劉明惠+典藏今藝術2006年2月號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