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012

餐飲業遍地開花 「台中模式」通吃兩岸 當紅軟實力》從便宜飲料到華麗餐宴都能征服大中華@Business

日期:2011-08-31 作者:陳彥淳、陳良榕 出處:財訊 第380期

王品集團、美食達人、新天地、金錢豹等知名餐飲連鎖集團,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來自台中。台中挾著特殊的地理環境與人口優勢,已成為台灣餐飲業練兵、發揮創意的重要根據地。

過去一年間,台中各地市街接連開了數十家青蘋果綠外觀的小火鍋店──石二鍋。這是國內最大餐飲連鎖王品集團的最新嘗試,以二百元有找的小火鍋,首度切入平 價市場。王品內部對石二鍋信心滿滿,認為以王品名聞遐邇的精緻服務,加上挾集團採購優勢的豐盛生鮮食材,肯定勢如破竹的攻陷全台小火鍋市場,「這樣說吧, 以後你們家附近有小火鍋的地方,都會變成石二鍋,」一位王品高層指出。

然而,這個王品最具爆發力的新品牌,為何選擇從台中出發?

再把時間往前推,美食達人的前身──休閒小站、五十元比薩,十年前也是從逢甲夜市起家,後來董事長吳政學才以八十五度C在兩岸一炮而紅,於去年風光掛牌上 市後,總部依舊是設在台中。此外,以珍珠奶茶走紅的春水堂、強調三十五元也有好咖啡的壹咖啡、要求九十度鞠躬服務的鼎王麻辣火鍋、擅長宴席操作的新天地餐 廳、訴求休閒風格的大鼎活蝦等等,從便宜到高檔業態,這些業者全部從台中發跡,調整模式後再向全台灣擴點,甚至在兩岸布局。

「這些並不是巧合,而是台中的環境與消費力,提供餐飲業一個最好的測試與練兵平台。」新天地餐廳董事長歐敏輝分析,台中其實是台灣餐飲業發展的搖籃!

長期以來,台中就是中部縣市的消費重鎮。歐敏輝指出,由於交通網絡發達,早年製造業還發達的年代,企業老闆白天在各縣市打拚、晚上就回到台中吃飯宴客,許 多原本住在外縣市的企業主,即便現在辦公室仍在廠區內,但下一代幾乎都把住家遷來台中,因此台中便集結了中部最主要的消費力,發展腹地廣闊;再加上中部氣 候溫和,相較於北部潮溼、南部炎熱,民眾外出的機會增加,難怪服務業特別蓬勃發展。

不是巧合!
台中條件適合孕育餐飲業

從消費力來看,歐敏輝強調,台灣消費力從北往南遞減,台中的地理位置適中,挾著比高雄更高的消費力、比台北更低的租金與人事成本, 中部的餐飲業者往北可以爭食中價位市場,向南可以操作高價位市場;相較於台北業者挾著高成本到中、南部開店,往往面臨到定價過高的問題,台中的餐飲業者顯 然更具有操作彈性。

再從市場競爭來說,經營大鼎活蝦、中山招待所的戴勝堂表示,台北因為經營成本過高,只要一不賺錢就有壓力,「根本來不及修正就得關門大吉。」反而在台中比 較有時間摸索適合的經營模式與操作特色;歐敏輝更直言,「台中人比較有人情味,有時和店東協調一下,只要租金漲慢一點,撐過後,邁向成功的機會就多一 點。」

以王品集團旗下被視為最具成長爆發力的石二鍋(涮涮鍋)為例,該品牌以一九八元的客單價走平價路線,有別於過去集團品牌都是目的型消費,未來石二鍋將在各 地街頭巷尾展店,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更早已宣示「一鍋只賺十元」的競爭策略,要在全台遍地開花建立規模優勢,第一家店就開在台中進行測試。

王品平價火鍋測試市場
從台中出發 要全台遍地開花

石二鍋訓練副理楊雅婷指出,涮涮鍋是國內消費者最喜歡的餐飲業態之一,王品先鎖定市場最大的品項,再從中尋找差異化的經營手法;餐 飲同業更直言,百勝集團日前併購中國火鍋店小肥羊,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須熟練廚師,由消費者自行動手料理的火鍋,是最容易標準化、最方便「遍地開花」的 中式餐飲類別;王品選擇火鍋切入平價市場,應該也有類似的戰略意義。

只不過,考量到台北租金成本過高,石二鍋決定先在中部進行測試,現在也南下開店,目標是年底前北上。經過一年調整,石二鍋所有設備已經全部模組化,可以隨 時調整拆卸,採購作業也隨著店數增加逐步建立規模,就連用人策略也與王品集團大不相同,全天只運用一班正職人員,有高達七成員工都是計時人員,「因此如何 在很短的用餐時間內落實王品精緻服務的精神,便成為巨大的挑戰。」

楊雅婷指出,不同於中、高價餐廳可以依客人調整服務產品,平價餐飲連鎖要求的是數字成本,須從銷售結果來決定商品存廢,打的是組織戰,屬完全不同的思維,而台中因為有多所大學、外來人口多,口味也比較多元化,放諸全台皆可,是平價餐飲測試的絕佳地點。

不僅具規模的餐飲業要從台中做起,低價小吃想紅遍全台,也是得先進入逢甲夜市叩關。逢甲商店街主委王朝藝指出,逢甲夜市具備「攤位最多、價格最低、產品最 新」的特色,多年來早就是餐飲業者尋找創意、練兵最重要的地點;目前逢甲商圈共有一千八百個攤商店面,每年創造近百億元的產值,紅遍全台的章魚小丸子、巧 克力噴泉、大雕燒、改良式可麗餅,最早都是從逢甲夜市出來的。a 

敢!新日本 崩解舊價值、不當乖乖牌 才能逆勢成長@Trend

日期:2012-01-04 作者:陳彥淳 出處:財訊 第389期

什麼力量打破日本20年景氣寒冬,寫下令人驚歎的高 成長傳奇?答案是敢叛逆!日前本刊專程前往日本探訪逆勢成長企業,赫然發現能突圍脫困的幕後推手,都有著大膽破壞產業秩序、顛覆傳統日本的性格,這群人是 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所倡導「破壞式創新」的實踐者。他們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走別人不敢走的路,這股叛逆的力量,不僅擊敗零成長的市場魔咒,全新的企業經 營思維,更在日本不斷發酵擴大,進一步成為改變日本的新興勢力。當全球經濟正陷入糾結而難解的僵局中,低迷的氛圍,彷彿20年前日本進入寒冬的開端,然而 日本企業已經從早期拒絕相信、等待轉變、陷入絕望,到開始出現大破大立的新力量。即將面臨低度成長環境的台灣企業,正好以日本為師,提早從混亂不明的局勢 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因應策略。

一股新興的破壞勢力正在改變日本!日本不景氣已足足拖了將近二十年還未見好轉、少子高齡化又勢必造成市場規模不斷萎縮,當多數企業和民眾 已經被「市場零成長」的現實打得意志消沉之際,卻有一股反傳統企業文化的叛逆力量正在快速躥起;他們用新思維治理公司、以新手法打破產業結構,大膽崩解原 本緊密而固執的日本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就像星火燎原一樣,這群人在企業裡帶領企業業績高成長,甚至逐漸蔚為風潮,即將成為改變日本的新勢力。

日本景氣有多差,從零售業市場表現即可窺見。二十年前日本零售業的前十名,幾乎都是由販售高級貨的百貨業包辦,十年前慢慢轉向超市,如今則以便利商店為 主;商研院副研究員張子方認為,百貨最能代表日本消費力情況,市場卻從二○○五年將近八兆元,一路跌落到今年可能不到六兆元,除了反映出人口結構的轉變, 更凸顯出消費力的衰減。

熟悉日本百貨業的太平洋SOGO百貨總經理李光榮指出,二十五年前,他到日本百貨買一套西裝大約要價五萬日圓,好一點的品牌約八萬日圓;但現在一樣的商品 價格卻降到三萬日圓。「這對百貨業是很大的挑戰,過去五萬日圓的西裝賣十件就有五十萬,現在三萬日圓卻得賣十七件才能持平;但問題是,需求並沒有增加七 ○%。」

日本內需市場低迷不振,外派人員的薪水也年年下滑,一位在日本某大廣告公司上班的中階幹部就直言,日本國內市場愈來愈小,國外生意近來更因為日圓大幅升值 而缺乏競爭力,「年輕人根本看不見未來,感覺自己輸給了韓國,內心充斥羞辱感卻對未來喪失方向,市場好像一攤死水。」不過,日前本刊前往日本,深入探訪在 這種嚴苛環境下、仍能逆勢成長的企業,赫然發現一股有別於傳統日本的新興勢力正在崛起,他們是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所倡導「破壞式創新」的實踐者,也是日本經 濟未來希望之所在。

日本最大潮牌網站ZOZOTOWN創辦人前澤友作,以三十六歲的年紀、十億美元身價,成為日本最年輕富豪之一。受訪時一樣輕裝簡從、特立獨行,和傳統日本企業全然不同,卻能帶領企業持續創造出高成長。

不當乖乖牌!
網路興起催化新改變

只有高中畢業的前澤友作,從小就不是循規蹈矩的好學生,不但經常被老師在聯絡簿上寫「靜不下來」之類的評語。還曾為了不要上最討厭的家政課,想辦法讓學校裡所有的縫紉機都無法正常運作。

長大後的前澤友作,經營事業不談高深的經營技巧,而是如何盡量讓員工覺得快樂幸福,強調「能結合理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比「領取高薪卻不快樂」更值得追 求;巧合的是,以五十六億美元身價躋進日本富豪榜的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和日本不動產網站HOME'S社長井上高志,也都是這股「利他主義」的大力推崇 者。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在台灣有「網路教父」之稱的詹宏志指出,網路事業是新生事物,在全世界各地成功的網路事業負責人都帶點跳躍性格和破壞性,很容易主導潮流趨勢,也展現了過去日本較少有的能量。例如日本網路首富孫正義,提倡廢核等大膽言論,都讓傳統日本商社大老為之側目。

詹宏志以自己曾到日本拜訪崛起快速的livedoor活力門創辦人堀江貴文為例,當時對方一邊講話卻一邊上網查詢,立刻確認詹宏志的背景和談話內容,「這在日本是非常不禮貌的事,但交談了半個小時後,他就告訴我,我們可以合作了。」

詹宏志指出,日本社會過於循規蹈矩、決策有集體性,所以不容易衝動勇敢,一般從接觸到最後做成生意,不往來個三年五載根本很難達成,因為日本是一個很禮貌 的社會,一旦建立關係是不能隨便說不的,所以絕不輕易開始與不熟悉的企業往來,雙方要成為重要夥伴,更可能要花上十年,「但網路事業比較沒有包袱、市場反 應快速,他們勢必會成為改變日本的力量。」

長期觀察日本零售市場的台灣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也指出,日本的產業結構緊密而完整,以零售業來說,批發物流都掌握在大型商社手中,通路幾乎不直接與 製造端往來,「所以家樂福、特易購和沃爾瑪在日本都很難做,他們根本無法直接向製造商取貨,如何壓低售價?」李光榮也指出,日本人的個性太ㄍㄧㄥ,再加上 政府對價格控管嚴格,就連下折扣也不能明目張膽,因此即使面對業績衰退也鮮少敢放膽促銷,很難有所突破。 

日本師傅、世界風味 治療食傷的紐約Nobu@food

日期:2012-04-30 作者:楊怡祥 出處:財訊 第 397 期

紐約的Nobu,是主廚松久信幸與好萊塢明星勞勃狄尼洛在1994年合開的餐廳。松久原本在祕魯及阿根廷開店,由於當地不容易取得日本的調味料;不料,反而激發出他獨樹一幟充滿南美風的創意日本料理。

年輕時去巴黎常因貪吃,一天訂兩家米其林三星餐廳,連續三、四天下來,難免吃到食傷而需米孔急。此時只好隨意找旅館附近,點個中國餐館炒飯或越南餐廳的河粉,不為美食只為療傷,如此作法卻又失去美食之旅的初衷。

食材取得不易 被迫求變

到紐約吃法國菜也遭逢同樣的食傷問題,此時Masa、Morimoto、Nobu三家都是不會令人失望的日本料理店。Masa是名廚高山雅芳從比佛利山莊 搬到紐約的人氣壽司店,晚餐每人份索價六百美元,菜單不外是伊朗魚子醬鮪魚韃靼、松露壽司、法國鵝肝龍蝦,食材極盡奢華之能事,口味也正宗,但吃一次長長 見識足矣。如同東京的次郎壽司店(每人份三萬日圓),美則美矣,但不會考慮再去,因為實在太貴。

Morimoto的靈魂人物是料理鐵人森本正治,原先森本是Nobu的行政總廚,後來在費城自立門戶,一路紅到紐約開店;他的鮪魚韃靼 Toro tartare最為知名,把鮪魚剁成泥,與魚子醬及五種佐醬包括海苔醬、山葵醬、酪梨醬、酸奶醬、紫蘇醬、蝦夷蔥末、小碎米果放在木盒內排成直列,再以竹 製木匙從右到左方向挑起魚泥、魚子醬與與各式佐醬隨興搭配,十分有趣。他們的青魽生魚石鍋拌飯也很美味;惟生魚握壽司普普。

紐約的Nobu,是主廚松久信幸與好萊塢明星勞勃狄尼洛在一九九四年合開的餐廳。松久原本在祕魯及阿根廷開店,由於當地不容易取得日本的調味料,只能就地取材調出想要的味道。

不料,反而激發出他獨樹一幟充滿南美風的創意日本料理,如使用墨西哥辣椒與青魽生魚片搭配(yellowtail with Japapeno)、Tiradito祕魯風生魚片薄切,都是充滿異國風味的複合式日本料理。

松久信幸不愧是詮釋新和風概念的大師,如眾所周知,人的味覺有甜、鹹、酸、苦、辣五種,松久別出心裁的,把所創造出夢幻料理激發出的「鮮味」,稱為第六味覺。近年來許多創意的日本料理幾乎都出自Nobu的巧思,如炸軟殼蟹壽司捲就是其最先推出而風靡全球。

邊吃邊看廚師表演

松久說,他創作的每道料理都發自內心的真誠,試圖藉由料理與食客做心靈交流,所以料理不但美味、精緻,連紐約兩家餐廳的設計,也委由世界知名室內設計大師David Rockwell操刀。

David Rockwell的作品,以前衛時尚空間規畫、牆面裝飾及照明配置聞名,紐約中城Nobu 57不但充滿現代感卻又不失日本元素;雖是小小的門,但一上樓梯即見兩層挑高的華麗大廳,波浪式貝殼燈飾,網狀藤織天篷,及日本清酒大木桶疊滿整面牆直上 天花板。在此挑高、開放、前衛的空間用餐,任何人愉悅心情都會油然而生,暫時紓解都會生活的壓力。全球Nobu的每家店都採開放式廚房,讓客人可以直接目 睹料理的烹調過程。

Nobu的Chef's menu最常出現的是熊本生蠔三吃:作料分別是魚子醬、茂伊島洋蔥醬、檸檬柚子醋蝦夷細蔥;南美風Ceviche(浸在檸檬汁的生魚)生菜沙拉;山葵梅子 醬鮪魚韃靼佐魚子醬、酸甜柚子醋加墨西哥辣椒調製的龍蝦或帝王蟹天婦羅(有點類似粵菜鳳梨蝦球的作法)、黑鱈西京燒。

黑鱈西京燒是勞勃狄尼洛的最愛,類似台灣日本料理店的味噌土魠鰆魚,只是改用黑鱈。

黑鱈比土魠魚肉質更細嫩,先在日本清酒、米醂、白味噌中浸泡三天,然後再烤到外皮焦脆,佐粉紅幼甜嫩薑更有畫龍點睛之妙。茄子本來是很平常的菜肴,Nobu選用短胖京都茄子,以味噌和祕魯的香料入味炸烤,其上再撒些芝麻,頗收化腐朽為神奇之效。

Nobu的主廚套餐都會附上一盤生魚片握壽司及加州酪梨手捲以為結尾,只能說是新鮮,但無特別令人驚豔之處。餐後甜點是招牌的Bento Box「便當盒」,由現做的熱巧克力熔岩蛋糕、紫蘇葉醬加抹茶冰淇淋組成,擺置在日式漆器便當盒內,頗具創意,口味甜而不膩。主廚套餐分為一百、一二○、 一五○美元三種價格,都是招牌菜色,比單點划算。

Nobu複合式日本料理之所以大行其道,乃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卻不致如海外有些中國餐館之不倫不類;但對熱愛傳統日本懷石料理的饕客而言,這種複合式的 日本菜實難登大雅之堂。這就是為什麼東京虎之門的Nobu業績慘澹,Morimoto XEX在六本木的店甚至鎩羽而歸。目前Nobu在全球有二十一家分店,以倫敦店評價最高。 

大前研一的開發潛能5 階段@Thinking

作者:史書華


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趨勢專家,有趣的是,在成為「學者」之前,他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出名以後,照樣多方嘗試。在《工作雞湯Ⅰ》書中,他甚至寫下這段話:「換工作是好事。轉換工作可以了解企業本質、也能增加人脈。」
對於人才,他曾提出具備多種專長的「π型人」概念。過去想在一家公司待到退休,找到一種專業領域深入鑽研,兼具橫向溝通力,當個「T型人」即可;但今天這已經不夠,「T型」只是防守,應該至少再多一項立足能力,成為「π型人」。
事實上,大前研一本身就是這些觀點的最佳實踐者。他如何在生涯不同階段中,發掘、發揮天賦,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讓潛力能晉升為「能力」,甚至開發出更多寶藏?

19歲 英語導遊
高中時,大前研一曾想成為音樂家。為了存錢買單簧管,大一時跑去考英語導遊執照,還蹺了一個月大學的課、躲在家聽美軍廣播,總算順利通過考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英語導遊。
這份工作除了讓他鍛鍊英語力,姊姊大前伶子回憶,原本大前研一是「神經質的可怕個性」,但導遊工作卻讓他變得圓融,能設身處地為客人著想。

衍生能力:英語力
「語言力」日後被大前研一視為世界人才都具有的「即戰力」之一。要增進英語,他建議先別管太多,先練「英語耳」,保持耳朵和腦子習慣英語的語調。

27歲 日立工程師
美 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還沒畢業,大前研一已獲得人人稱羨的日立(HITACHI)工作。但看到日本文化中的保守、同事依賴組織的性格,讓他無法發揮創 造力,還在家書中寫下:「我現在被關在名叫『日立』的監獄......。」他開始狂野的批判起日本企業文化,並醞釀轉職念頭。
離開日立前,有人問:「你28歲拿到博士、又是專業工程師,辭職不是太可惜?」大前研一只回答:「我才28歲,不過是浪費精力投入核子反應爐,我還是決心重新來過。」他提醒,想改變就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絕不能抱持「情況再壞還可以回頭」的想法。

開發潛能:「自律生活」的態度
追著業績跑,是「他律生活」;追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前進,才是「自律生活」。若想過自律生活,大前研一認為,要先需具備「每5年挑戰一次自我」的勇氣,重新充實自我。

29歲 轉行企管顧問
為了找新工作,大前研一打開英文報紙,在上面看中一份化學工程師工作,但沒想到人力仲介卻另外介紹他:「有個工作比化學工程師好,要不要試試麥肯錫顧問公司?」就這樣,他聲稱自己被「騙了進去」,闖進完全沒接觸過的經營管理領域。
身為門外漢,一進麥肯錫,大前研一就被經理責罵為「公牛乳頭」(意即派不上用場)。於是他主動跑進公司圖書室,找出過去客戶資料,一個個仔細研究;又或是利用搭電車時,觀察一則則平面廣告,作為上班途中問題分析的練習題目。
此外,這份工作還有另一個困難點,自稱是「害羞族」的他,在公司裡常要向眾人發表研究報告,他只好想出一個自我訓練方法:先用錄音機錄下準備好的報告內容,再反覆聆聽挑出缺點。

開發潛能:善用時間自我投資
大前研一認為,沒有金錢的年輕人,可自由支配的就是時間:培養有效率的做事方法,還有活用休假與下班時間,充實自己。

32歲 跨界成暢銷書作家
大前研一把35 ~ 50歲稱作「魔力15年」,特別是35歲前後,有工作經驗、仍保有體力,更是「白領上班族的生涯黃金時期」。
這 個時段,他把自己在麥肯錫的工作筆記,整理成《企業參謀》一書,一出版就躋身暢銷作家。直到現在,大前研一每天會花4小時在網路上與其他專家交換意見,剩 下的時間就拿來寫作、思考。他針對職場、經營管理、全球趨勢類別,出版超過數十本以上書籍。他表示,「為了讓世界接納我的全新想法,我一直很努力的在寫 書。」

衍生能力:對全球局勢要有觀點
不管是講職場議題、或是談國際政經趨勢,大前研一總能清楚的分析過去,並提出未來預測。他在接受雜誌訪問時曾提到:「對世界事件有觀點,能幫你塑造職業生涯計劃。」

50歲 投入社會教育
大前研一1992年成立「平成維新會」,並參選日本眾議員。選舉結果雖然失敗,但隨後轉往教育領域,開設「創業者養成學校」(Attacker's BusinessSchool)。
除此之外,他也不忘實現自己想當音樂家的夢想。
他在即將60歲的前兩年,即宣稱60歲大壽將舉辦單簧管音樂會,藉此督促自己練習,後來果真如願在演奏廳表演。「想做的事就去做!」他鼓勵。

開發潛能:重開機
在《後50歲的選擇》書中他提到,40歲世代的工作人還在繼續戰鬥,如果到了50歲仍沒有成就,應該思考第二人生:先盤點好自己還有什麼第二專長可以派上用場,「事先找好第二條退路,對個人而言並沒有任何損失。」

草間彌生俏麗入鏡 LV再掀圓點熱潮@Fashion

 LV與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共同合作的時裝系列,正式曝光,充滿繽紛顏色與圓點,風格強烈。圖/LV提供
 LV將草間彌生經典圓點、黃色運用在高跟鞋上。圖/LV提供 

 LV與草間彌生合作的商品首波曝光,Lockit搭配黃色圓點設計,趣味性十足。圖/LV提供
 LV推出專屬iPhone應用程式,下載者拍攝照片後,融入圓點、波浪等經典元素後,重新解構照片創造趣味性。圖/LV提供
 LV與日本藝術大師草間彌生共同合作的時裝系列,正式曝光,充滿繽紛顏色與圓點,風格強烈。圖/LV提供
 紅白圓點相間的太陽眼鏡。圖/LV提供
 Lockit包上以經典圓點為主,呈現童趣。圖/LV提供 

LV與草間彌生合作的時裝系列,透過黃色與大小圓點,營造視覺感。圖/LV提供 

 2012/06/07 記者顏甫珉 

向來與藝術緊密結合的法國精品LV,自從藝術總監Marc Jacobs加入團隊後,開啟一連串與各地知名藝術家的合作,並推出合作設計商品,包括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紐約塗鴉藝術家Stephen Sprouse等,而LV找日本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合作設計的時裝系列最近也正式曝光。

草間彌生是日本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女王,作品具鮮明色彩、重複出現的圖案,又以圓點、海浪最為著名。LV先是贊助她今年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特現 代美術館與7月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的作品回顧展,之後雙方展開合作設計,開發一系列服裝、包款、鞋款與時尚配件等,首波作品預計7月中陸續上市。

LV與草間彌生結緣自2006年,當時Marc Jacobs在東京拍攝紀錄片,前往拜訪草間彌生,Marc Jacobs同樣身為藝術收藏家,表示「她的作品沉溺而純真,很能打動我」,彼此惺惺相惜,草間彌生東京工作室牆上,至今掛著兩人的合照。

首波曝光的商品裡,LV擷取草間彌生最廣為人知的「圓點」,以迷戀與重複性為主的調性,色彩繽紛的圓點覆蓋在產品表面,在比例、密度與顏色間取得協調,讓產品有了生命力,也傳遞出草間彌生作品最重要的「Love Forever」訊息。

從鮮紅、鮮黃色的圓點上衣、短裙,到高跟鞋、Lockit包款以及紅白圓點的太陽眼鏡,未來系列作品還將延伸至腕表、珠寶等。

慶祝LV與草間彌生合作設計的時裝系列誕生,LV設計全新iPhone應用程式「Kusama」向草間彌生致敬,該程式可拍攝或上傳照片,接著融入 草間彌生兩大設計重點:圓點、波浪,照片經過解構後重組,饒富趣味,也成為個人收藏的藝術珍品,圖片可透過不同設計平台或官方迷你網站 louisvuittonkusama.com的「Visions of the Kusama World」一欄分享,程式有英、日文版本,即日起免費下載。

6.08.2012

時尚攝影師Mario 聯手Burberry辦攝影展@Fashion

 裴蓓(左)身穿BURBERRY服裝出席Mario Testino北京今日美術館的《私視角》攝影展。圖/BURBERRY提供 

 (作至右)時尚攝影師Mario Testino、中國VOGUE總編總編輯張宇、BURBERRY由全球創意總監Christopher Bailey。圖/BURBERRY提供 

 Burberry x Mario Testino《私視角》攝影展。圖/BURBERRY提供 

 Burberry x Mario Testino《私視角》攝影展。圖/BURBERRY提供 

 ario Testino掌鏡的Burberry 2008春夏廣告。圖/BURBERRY提供 

Mario Testino掌鏡的Burberry 2005春夏廣告。圖/BURBERRY提供 

 2012/06/08 記者吳曉涵 

從1998年起就與BURBERRY展開合作的知名時尚攝影師Mario Testino,在北京今日美術館的《私視角》攝影展,由BURBERRY全球創意總監Christopher Bailey主持,集合中國超模呂燕、杜鵑、裴蓓、街拍達人韓火火、名媛萬寶寶等人的參與之下,於昨日熱鬧揭幕。

在本次攝影展的展間內,展出Christopher Bailey與Mario Testino在過去十五年間為了 BURBERRY廣告拍攝的活動與作品,其中包括最近發表由 Gabriella Wilde 與 Roo Panes 擔綱演出的2012年秋冬系列廣告照片。

Christopher Bailey表示:「Mario跟我多年來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在他的作品裡,每個角色閃耀著迷人豐厚的深度。他是一個擁有無盡才華的攝影師,鏡頭下呈 現絕佳氛圍的作品被譽為劃時代的傑作,總是能抓住全球各地觀眾們的目光。藝術與文化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滋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極為榮幸協助舉辦本 次的攝影展活動 – Mario不僅是我的好友,也是現代攝影界裡最出色的經典大師。」
展出時間為2012年6月7日至6月27日。

@Source: Udn.com

「大食代」體驗時空經濟@food

作者:王妍文 / 攝影:關立衡
 
體驗經濟帶動不同的消費想像,愈來愈多業者掌握體驗優勢,以精心設計的情境,說服消費者付費,多元體驗已是最新的潮經濟。
你曾經幻想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某個時空嗎?

  一抬頭,黃包車、舊郵箱、老窗框、小板凳,加上牆上的反共標語,這裡有小洋樓與日式建築混搭的舊日街道;迎面而來,端著各式小吃穿梭其間的是穿著白汗衫、花布衣的店員;耳邊響起《丟丟銅》式的台語老歌,讓人恍神間,彷彿乘坐時光迴旋機,一下子掉入50年代的時空。

  你不用跟大陸劇《步步驚心》中的若曦一樣,真的穿越了!只要來到「Food Republic大食代」,同樣能夠到另一個時空探險去,花一頓飯的時間,用想像幫自己創造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故事。

  由新加坡上市餐飲集團「BreadTalk®集團」創立的大食代,是第一家將主題式美食街風格引進台灣的廠商,不論是緬懷當年的情懷、或是單純回味舊時美好,在獨特的懷舊美學氛圍中,輔以南洋美食、台灣小吃等多國料理,古意裝潢與前衛餐點衝擊出嶄新的用餐體驗。

  「BreadTalk®集團」是亞洲最大的美食集團之一,經營麵包、餐館和美食街市場,並經授權經營海外鼎泰豐與美國速食店Carl’s Jr.卡樂星,經營範圍遍布亞洲與中東共16個國家,去年集團營收達新台幣90億元,全球員工約6000名。

   在大食代,消費的不僅是美食,還是一個遊玩的景點、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讓舌尖享有美食之餘,還有五感體驗的附加價值,果然一開幕,就成為時下最夯的美 食話題,絡繹不絕的人潮,推升業績超越目標3成,總經理蔡振世更直言,預計今年2家店就能繳出6億元的成績單。好吃、好玩、好享受的大食代,針對美食街做 了什麼新改革?

行銷魔法1:變換時空
一個角落,一篇人生新故事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預言:下一世代是體驗經濟的時代,「體驗」、「感覺」等無形訴求,都變成可以銷售的經濟商品。

  大食代創辦人郭明忠擅長營造空間氛圍,創立大食代時,把氛圍融入設計,有別於一般美食街的制式裝潢,讓用餐環境也能說故事。

  在大食代38 個亞洲據點中,每一個場域都形塑各式主題風格。在新加坡,你可以選擇要在「圖書館」用餐,還是到「畫廊」下午茶;如果人在大陸,你也能進駐「工廠」,體驗藍領氛圍;而身處台灣,則可任你隨意穿越回舊時光。

   「一個據點就是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就是一個賣點。」蔡振世說,台灣大食代,說的是舊時的老故事, 除了不辭勞苦從中國大陸的上海、杭州,台灣桃園大溪、中壢等地苦覓40-50 年代的建材,進一步加工處理硬體設備外,在軟體上,也布置成人聲鼎沸的老街,讓熱情的搖鈴、叫賣聲此起彼落。

  在這邊,你可以單純用餐,也可以為自己換個身分, 想像人生正在另一個時空上演不同的情節。

行銷魔法2:五感享受
一場食演秀,一場渴望對決
  體驗經濟要成形,除了環境氛圍改變,還要設法深入消費者的心,用五感體驗,全方位擁抱。

   除了將環境打造成劇場氛圍,大食代還強調「玩」的元素,一方面享受味覺美好,另一方面打造視覺感官秀。大食代特別強調服務人員的服裝,無論是賣場服務 員、櫃台人員、廚房人員、清潔人員,男生是圓領汗衫、鴨舌帽;女生則是花布衣加領巾,攤位前面一站,就能挑起顧客幼時家家酒的玩興。

   「我們在客人面前下廚,炊煙裊裊、香味撲鼻,看著看著不餓也難。」蔡振世笑著說,大食代要求每個檔頭(攤商)把烹調食物的位置放在攤前,直接跟消費者面 對面,一收一放、燙熟瀝水,轉身倒扣碗內,師傅的俐落身影催生美食香味飄散,既吊足客人胃口,也引發內心對美食的渴望對決。

6.02.2012

生活中的小事, 富豪致富的大事@Business

撰文 / 陳兆芬

 百億富豪陳珠祈與陳和錦不外傳的九堂課,雖然看似平凡且淺顯易懂,但對一般人來說,往往知易行難。但是,你知道嗎?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富豪們,也都因為默默地遵循這些法則,才得以享有一生的富足。
人的一生到底擁有多少錢才算是富裕?《今周刊》曾做過「財富自由」的調查,大多數的上班族認為,「在三十五歲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千萬元,即是進入了人生的理想國度。」現在油電雙漲、通貨膨脹,平凡的上班族要敲開「理想國」的大門,已經難上加難!

誠信待人吃虧無妨
王永慶重承諾 破天荒退還投資人四千萬

但是,在看完陳珠祈與陳和錦的故事後,你將發現,百億富豪的成就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他們貫徹了每一個行事原則,並且將其運用到淋漓盡致。《今周刊》進一步 整理才發現,原來這些也是許多國內外百億富豪都在遵循的道理。其實,只要你做些簡單的改變,你也可以成為富豪的候選人。

陳珠祈認為,「隨口一句話,重若泰山」,他的下一代、大倉久和飯店董事長陳珍堉,與人約定訪問時間,不僅不遲到,甚至提前到達等待,讓我們見識到富豪的信守承諾。
而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一直是許多國內外企業家所崇敬的對象,「信用」兩字更是他做人處事的宗旨。

他年輕開米店時,店小利薄,競爭激烈。有一天半夜,外面下著大雨,附近一家旅館廚師前來敲門,因為臨時有旅客光顧,但剛好米缸沒米了,要他馬上送一斗米過 去。一般人會認為賣一斗米才賺一分錢,不符合效益,一定裝作沒聽見,繼續睡覺;但是王永慶卻立刻起床,冒著大雨送米過去,這就是日後得以建立台塑王國的第 一塊基石。

而一九七三年台塑辦理現金增資的「差價退款」事件,更是廣為流傳的事蹟。當時台塑為了擴廠辦理現金增資,以每股二四四元辦理承銷,但卻遇到石油危機,股價跌到二三八元。次年,台塑召開股東會時,那些被套牢的股東,希望公司能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的差額。

王永慶當場爽快答應,承諾在六月三十日前,如果增資股的市值未超越二四四元承銷價,公司願意用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作為補足承銷價與市價間差額的基準。結 果,增資股六月三十日的收盤價只有二○二元,台塑總共退了四千萬元,開創股市空前紀錄,也讓王永慶一諾千金的美名不脛而走。

對王永慶而言,「一個人要修養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長時間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只需要做錯一件事。」他厚道的企業家精神,讓老一輩的投資人到現在仍津津樂道。

沒有把握決不進場
羅傑斯:不知道在做什麼 就什麼也別做

而現年七十歲的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奮鬥了四十四年,被譽為「商品大王」。但其實,羅傑斯的投資之路並非一路順遂,他也曾經因為盲目投資而栽了大跟頭。
一九六八年,羅傑斯進入華爾街工作,擔任初級分析師。當時的他年輕氣盛,不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只要一有利多,就不顧妻子佩姬的反對,毫不猶豫地下大注,甚至將全部財產投入股市。

很快地,市場給了他人生最大的震撼教育。他在一九六八年八月進入市場,到了一九七○年九月,短短兩年,全部財產賠個精光。羅傑斯說:「經過這次教訓,我學 會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最好什麼也別做。我也學會,除非等到一個完全對自己有利的時機,否則,最好不要貿然進場。」

在那之後,羅傑斯開始只專注在自己了解的領域,「看看全世界所有有錢人的故事,哪一個不是『聚焦投資』而來的成果?」而美國石油大王洛克斐勒則認為,「專 注與執著占了一個人九五%的能力。」身為世界巨富的他,向來只投入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股神巴菲特專注在財務報表,陳珠祈與陳和錦分別專注在房地產與飯店、生技事業的投資。所以,先找出自己熟悉的領域,並勤做功課、閱讀大量的資料,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能在其中找到獲利方程式。
用失敗累積經驗值
柳井正事必躬親 失敗再繼續挑戰

日本首富柳井正在接手家業、創立UNIQLO初期,因為年輕氣盛、改變經營模式而引起老員工的不滿,憤而相繼離職,最後只剩一個人留下來。從進貨、整理庫存、銷售到打掃,兩個人包辦所有的工作,每天忙得累癱了。

柳井正認為這段日子是他成功的最大關鍵,「創業成功不需要什麼特質,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出一位經營者。重點在於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九次,就有九次經驗。」

柳井正大小事都親力親為,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現在他看一個人的穿著,就可以一眼看出他穿什麼尺寸的衣服、腰身多少,這是他用逆境累積經驗值後,學到的致富能力。
若以股市來說,投資人賠錢是必經之過程,但大部分的投資人賠錢卻都是同一個模式,上漲時小賺五%就落跑,下跌時大賠五○%還是死抱不放,拒絕設定停損點,認輸退場。

知名財經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說,「投資人犯下最不可原諒的錯誤,就是只設定獲利的上限,卻坐視虧損不斷擴大。因為大家都想再賭一次機會,結果大錢沒賺到,虧損卻有如無底洞。」
科斯托蘭尼建議,如果已經蒙受損失,便必須收手,把帳算清,馬上從零開始。千萬不要因為期望股價有一天會大反彈,而忽略風險的存在。

不管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抑或是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許多富豪成功的背後都僅是實踐淺而易懂的道理。他們都是白手起家,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巨額的財富。財富的累積別無他法,就是腳踏實地發展出自己的賺錢法則。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睡覺,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生活,真正用來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人生只有七十年,你已經度過了多少人生?還有多 少剩餘的時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今天開始,跟隨著富豪們的腳步,學習富豪們傳授的九堂課,日復一日地改變,你也可以很快地到達財富的理想國度。

不擅言詞者也能說出影響力!@Thinking

作者:吳凱琳
想要有一場完美的演講或報告,事前的準備往往是成敗關鍵。並非口若懸河、唱作俱佳、會表演的人,才能成為演講達人。只要你能抓住訣竅,演講前做好該有的準備,一樣能發表讓聽眾印象深刻的精彩演講。
1.感覺緊張才是正常現象:當你感到緊張,才會小心翼翼在事前準備好所有細節。不論相同的演講內容你已經說過多少次,都要把它當作是第一次演講。

2.簡報內容自己寫:賈伯斯的每一場演講簡報都是由他自己親手撰寫,從不假手他人。唯有你自己動手,才能完全熟悉每張簡報的內容安排以及邏輯順序,演講時才能很順暢地脫口而出。

3.利於分享的名言佳句:現在的人喜歡將訊息分享到臉書或推特,因此寫在簡報上的句子,不要只是平鋪直敘的標題句,而應該是簡短有力的口號或感性的短句子,利於分享與轉寄。

4.自我介紹能省則省:來聽你演講的人應該都已經知道你的來歷,不需要浪費大家時間推銷自己。簡報第一張不該是你個人的簡歷介紹,而是直接切入主題,運用有力的一句陳述或問句,開始你的演講。

5.記住凡事一定會出錯:事前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凡事一定會出錯,所以一定要有備案。例如,檔案出現問題?現場的電腦無法播放檔案?事先想好可能的情況,預先做好準備,就不會臨時出糗。

到大陸找工作的3W1H@Thinking

在日本上班族傳統的思維裡,被公司外派到亞洲其他國家工作原是一種「降職」,是面子上掛不 住的一件事。2008年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無線電視台NHK,卻製 作了一齣名為《上海潮》的電視劇,劇中自恃甚高的女主角來到上海以後,驚覺中國大陸再也不是往常想像中的樣子了。大陸急遽的建設與發展,使她必須開始學習 如何在這一波經濟潮當中站穩腳步。

日本如此,台灣亦如是。隨著時代進程,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意識到這一點,據調查,國內有73%的大專生 不 排斥前往中國大陸謀職,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甚至會繼續提昇。然而,大陸畢竟不比台灣,在聘僱的程序上會多出一些手續,而這些手續往往不為求職者所理解,究 竟對意欲前往大陸工作的台灣人而言,需要做出什麼樣的心態調整與心理建設?而這些手續該如何化繁為簡,降低求職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支出?

「How」我該如何找工作?

提 到找工作,大多數的台灣人首先聯想到的渠道都是人力銀行。只要登入網站,填寫基本資料和履歷自傳,設定各種條件與專業取向,系統便會展開配對過濾,為您寄 送相符的工作機會。而遞送職缺申請以後,公司主管也都會親自審閱每一封信件,從中篩選出適合的人選進行筆試及面試。台灣各大人力銀行網站,多半另闢「大陸 專區」,整理出台資企業外派大陸的職缺,提供這些具有西進企圖心的求職者更為便利的求職平台。

然而,這是台資企業的情況,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情況,如果是陸資或外商公司,他們所面對的可能就不單單是兩千三百萬人的問題了。試想,假使您是大陸某公司的人事部門主管,每天都要接獲來自十三億人口市場,如雪片般飛來的履歷,您會怎麼一封一封揀選,如何一個一個回覆呢?

於是,為了不讓自己被淹沒在茫茫人海當中,除了求才網站以外,還有另外兩種比較時興的模式,一個是人才市場,一個是獵人頭公司。

人 才市場的性質類似於台灣的企業徵才或招聘博覽會,於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舉行。無論求職與求才,進入會場皆需繳交入場費用,隨後在各攤位自行應試媒合。針對 部份外資企業較為活躍的城市,有時也會額外為台港澳、外籍人士舉辦特殊需求的人才市場。這樣的現場面談,免除了網路應徵可能會發生漏信等等不確定的因素, 通過即席的來回對話,也增加了書面履歷所做不到的深度溝通。

只是必須強調的是,台灣的校園徵才多在春季舉行,目的是配合畢業時程,但在 競 爭激烈的大陸,這樣的人才市場卻每每提前到前一學年的暑假開辦。一般而言,多數大學生和研究生早在畢業前一年就把學分修滿了,他們會在大三和碩二結束後開 始積極面試,約莫在九月份收到聘書,並利用在校的最後一年實習。來自台灣的求職者若要通過人才市場找工作,須注意兩岸不同的時間差。

如 果 已經擁有相當資歷或特殊專才,則可以經由獵人頭公司的安排引介。時至而今,陸資企業已然從「人力導向」步入「人才導向」,多數企業十分樂意額外付出成本, 委託獵人頭公司尋覓適當人選,因而大陸的仲介市場可謂十分活絡。另一方面,聘僱台灣員工所需的人事成本普遍偏高,台灣求職者既然難以在薪資上取得優勢,那 麼就必須另闢戰場,拋出「捨我其誰」的專業能力。而仲介因為同時理解雇員與雇主兩方所需,求職者的能力容易切中求才者的要求,媒合成功的機率往往會比較 高。

基於上述兩種較為普遍的求職管道,外派到上海工作近十年,同時參與該公司人事應聘業務的台灣會計師李先生建議,台灣青年若欲前往大 陸 發展有兩個時間點最合適,一個是高中畢業後即前往大陸就讀大學,在升大四的暑假參加校園徵才;另一個是在台灣工作儲備經驗與戰力,再循獵人頭公司的管道謀 求中階主管以上的職位。

「Who」我合不合適?

之所以這麼建議,李先生說,因為參與人事決策的緣故,他每年都會收到來自四面八方菁英們的履歷,也因此更意識到台灣求職者的短處及優勢。

大 陸和台灣的大學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台灣的學制偏向通才教育,大陸的系所分門卻非常周詳,比如一個機械系,底下就可能區分為材料、製圖、儀器、組裝等等十數 個專業類別,目的是希望在接受四年本科教育以後,能立即應付職場所需。因此,大陸的學生更側重實務,早在一年級起就開始累積各式實戰經驗,到了畢業個個都 身懷絕技。李先生笑說,自己每年收到這些履歷心裡都在想,無怪乎大陸人總說台灣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因為台灣人大學畢業之後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孩 呀!」

但也正因為如此,體制與社會的多元讓台灣人的思路開放敏捷,處事細緻俐落,加上大陸一胎化政策的影響,台灣人的抗壓性往往會比較 高。於是目前一般而言,台灣在電子、行銷、設計、身心健康等專業性、創意性產業較具優勢。只是這樣的優勢並不像大陸學生經歷四年實習那般得以立竿見影,而 是需要經過職場的歷練琢磨以後始見成效。所以李先生才建議,要不到大陸求學,跟著大家一同學習、實習,以新人之姿進軍職場,要不先留在台灣儲備經驗值,再 以中階主管的身份到大陸尋求機會。

那麼整體言之,究竟台灣人適不適合到大陸工作?或者說,什麼樣的台灣人適合到大陸發展呢?

企 業常用在評估自身的能力所在的「SWAT」分析,其實也適用在個人分析自身能力上頭。試著把自己的強項(S)、弱點(W)、機會(A)及威脅(T)逐一列 出並加以比較,可以用比較客觀的方式,評估自身在大陸發展的機會。尤其,大陸的人事與外在環境畢竟不同,許多作法都與台灣有異,比如大陸職場十分務實,幾 乎沒有給新鮮人慢慢摸索磨合的空間,他們一般講求立即的成效,而為了達到這樣的工作高度,求職者又願意犧牲多少?

如果已經確定西進,經 營 大陸職業證照代辦諮詢的永誠顧問李若瑟執行長給予後進的建議是,縱然大陸和台灣同文同種,相較於歐美人士,台灣人顯然有先天上溝通的優勢,但許多生活上的 環節仍舊不可輕忽,必須戰戰兢兢地處理每一項任務。李執行長說:「把大陸人當作是會說華語的外國人,到了對岸,必須抱持一種面向國際、面向世界的胸襟。」

「What」我該做什麼?

李執行長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上發生的例子。某一回公司應酬,會後客戶自告奮勇要順路送他回家,沒想到這一「順路」,就讓車子多繞了一個多小時,令他很過意不去。大陸畢竟地大物博,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不同於台灣,在大陸人看來的「才幾里路」,對台灣人而言可能是「好幾里路」。

連結到職場,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作法,加上中國是個「人制」先於「法制」的社會,跨省如跨國,求職者要具備適時應變的能力。

其實,縱使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找工作,一些基本的條件及待遇必須事先談妥,也難免會遇到取捨的問題,更枉論離鄉背井,跨海到一個法制規章完全不同的新天地謀發展,有更多細節是求職者需要理解甚至主動要求的。以免隻身在外,萬一發生問題,處理的手續也相對麻煩。

首先,如您已經獲得聘用,必須先申請就業証方能上崗工作。
申請就業証有兩個步驟,持台胞證、公司營業執照和照片先行體檢,接著再以體檢報告、台胞證、公司營業執照、勞動合同、履歷、學經歷證明和照片,到各省市勞動部門申請就業証。

接著,您必須持就業証到當地公安機關辦理臨時居住証。

旅客到大陸旅店住宿,對方一定都會要求出示台胞證,這是為了向主管機關進行報備,辦理暫住登記。倘若準備在大陸居留三十天以上,又沒有旅店代為保證的話,則須備齊台胞證和房屋租約等文件,向當地派出所或鄉鎮市公所申請臨時居住證。

基本上,完成上述兩道手續以後,就能夠安心在大陸工作了。一些後續的相關程序,諸如報稅事宜,企業往往設有人事勞動部門,或是額外聘僱外企人力資源服務公司代為辦理,求職者無須擔心。

至於在應徵工作過程中與主管洽談的細目,最主要的莫過於薪資的部份。
台 灣報的是個人所得稅,在大陸扣稅的責任卻屬公司業務,且住宿費、生活費、交通費等等額外的福利,都得一併計入所得當中,加上台灣人的稅率又較當地人為高, 因此關於報稅的問題不得不當心。台灣人在大陸工作一般會扣稅20%,回到台灣後可依繳稅憑證向政府機關申請減免,於是面談時必須確定薪資是「稅前」抑或 「稅後」,設法保障應有的權益,並簽署勞動合同。

此外,需要詳談的福利有:

1. 醫療問題如何解決?有無相關的醫療保障?企業是否有簽約合作的醫療機構?若有需要返台醫治時將如何處理?

2. 公司是否有投保團體保險?其費用如何分擔?出險時需準備哪些資料證明?如何申請理賠?

3. 公司是否提供住宿與用餐?因公需求的交通費如何處置?水電瓦斯等相關支出如何計算?

4. 一年返台探親假有多少?每次多長?是否包含飛機往返日期?休假期間是否需要返回台灣公司述職?

「Where」我能到哪裡尋求協助?

上 個世紀末,外商公司往往選擇在東京、香港或新加坡設立亞太區的總部,而現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陸城市逐漸取代上述地區成為亞太核心。換句話說,在大陸 求職競爭之激烈不僅在於面對十三億的中國人口,而是來自世界各地七十億的世界公民。因此,無論求職前還是工作後,都必須做好一定程度的心理建設與心態調 整。
謝小姐在蘇州擔任台資企業課長邁 入 第七年,許多人會向她請教到大陸求職的問題,一般謝小姐會先反問對方:「你想要大陸做什麼?預計花費多久時間?你的目標為何?而你又願意為了這樣的目標放 棄什麼?」畢竟在海外工作,說什麼都比不上家鄉來的方便,偶爾也會遇到打落牙齒肚裡吞的情形。那麼,這時候能夠到哪裡尋求協助呢?

慶幸 的 是,無論官方或民間,還是有一些單位及團體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服務。比如台灣海基會定期舉辦專題講座,並且每年固定發行《台商大陸生活手冊》,如有需要可 到海基會免費索取。而大陸各省市也設有台商協會、台灣事務辦公室,若有任何疑難雜症,都可通過他們獲得一定的解決。

大陸的經濟發展如同 一 顆滾動的巨石,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湧向了世界。很難得的,我們恰巧生活在這個時代。隨著國際企業的進駐,大陸的市場越來越大,商機越來越多,同時也成就了 無數人的夢想。而無論在何處工作,最要緊的是,得努力融入當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比起任何專業都來得重要,如此一來才能立得穩健、走得長遠。

撕去身上所有標籤 / 崔潔@People



2012-01-12

“80 女性身份具象表現主義中國特色”……崔潔並不願意讓標籤成為自己藝術實踐的某種說辭。

“80藝術家崔潔

新作聚焦建築美學展現一種交錯感

上海出身成長、杭州學畫讀書、北京活躍發展,這些經歷對崔潔來說,都是創作的養分。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她,如今是一名活躍的年輕畫家,有獨立思想卻不頑固偏執。其作品在布拉格第四屆布拉格雙年展、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馬德里Tomas Y Valiente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都有展出。日前,崔潔與李姝睿、張君鋼&李潔藉這幾位青年藝術家在上海舉行了一個群展,三組藝術家通過對的描繪為線索,逐一展開不同的視覺體驗。

異于先前創作中對現實圖像的挪用、虛構與質疑,如出現在月球背景前的選美小姐,行走在紫禁城的宇航員等作品,崔潔此次一改以往對人物的描述,將視角轉入了城市景觀建築與繪畫間的關係研究。而影片《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對圖像疊影運用,更是直接影響了崔潔對這些作品的創作。

於是,崔潔在畫布上的城市風景如同剝離後再組合的圖層——酒吧室內的片段和剖面被疊合延伸進一望無際的地平線、 工廠的局部鋪陳於充斥著電子節奏的方格圖式之上……這些畫面累積起來塑造了一副似曾相識卻又模棱兩可的城市圖卷,而這些風景在視覺記憶中充滿者疏離與陌生。

崔潔說:這批創作是我從杭州遷居北京後的作品,多聚焦於北京城郊日常、乏味的建築風景,小到收費站關卡、停車場、廚房,大至街面、工廠等。譬如有一幅畫中呈現了天窗與室外建築的關係:天窗是我北京工作室的天窗,而建築是我每天經過的,現在已被拆除工廠。這張畫,我所要表達的是,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一種交錯感。而這些作品在顏色運用上,我摒棄了早前豔麗的色彩,進行偏灰處理,讓作品呈現一種低飽和的效果。

不期望觀眾理解作品那是他們的判斷

外界一致認為這些作品是崔潔轉型之作,也是崔潔證明視覺的不可靠性的最直接方式。作為當事人,崔潔並不介意如此評說:真正風格是在變化中成長,一旦固定之後,所謂的風格就死了。崔潔表示:當時比較關注建築與繪畫之間的一種變更關係,現在正在創作的、明年打算展出的作品,會與這個展覽展出的作品不一樣,雖然有一個線索的延續,但在風格上完全不同。或許,會更多關注平面的現實與繪畫的關係。

一幅幅作品中,簡單的塊狀結構並未讓作品產生多大的視覺衝擊,崔潔也並未期望作品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這一觀點,其實染上了一層上海女孩的撒嬌我覺得,作為一個畫家,我只會把想法更多地放在創作上,這才是我的工作。在一個展覽中,通過作品與觀眾交流,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觀眾通過作品,所感受到的是屬於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思維甚至是他們的判斷。

崔潔舉例說,我所畫的這些建築,在一個文藝青年眼中,有可能是感受到一片世外桃源,可對一般的工人而言,就只是一間廠房,每天工作的地方。觀眾如何去感受你的作品,作為創作者,我是無法去控制的。而崔潔對自己作品有一個最簡單的期望——“我在創作的時候很興奮,也希望大家看作品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

從不考慮市場接受度不想複製前人腳印

對諸多年輕藝術家來說,市場接受程度的高低是其維持創作的關鍵之一。而對於藝術市場接受度這個概念,崔潔認為:要考慮市場,我覺得就要去複製他人的成功。我在創作時,從不會考慮市場的接受度。崔潔認為,成功是無法複製的,重複前人的腳印,也就意味著創作的墮落。這一點,正是崔潔一直在堅持的事——她讓態度與視覺的呈現是非線性地貫穿於始終,而通過豐富多變的想像,提供給觀者更多猜測的想像空間。

考慮市場層面,就迫使你要考慮,是否要去通過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傳遞你所要表達的東西。我從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我在創作時很專著,不讓雜念去干擾。而哪些作品是符合展覽形式,怎樣的展覽形式能更被觀眾吸引,才是我需要去擔心和考慮的事情。

然而,同許多年輕藝術家一樣,崔潔不少作品的視覺範圍都幾乎是圍繞個人私生活,這在創作中,讓她時刻充滿著不確定性。她覺得這是藝術家的通病,但幸好她會把這個通病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原動力。很多時候,我正在做一個展覽,而新畫也已經出來。我永遠覺得新畫要比做展覽的作品好。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是我曾經的一些思路,是我創作的一個軌跡,在這些矛盾出現之際,我是需要去正視它,而不是選擇忽視。崔潔直言,通過展覽的梳理,我也可以把最近創作的思想脈絡再重新整理,這對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B=《外灘畫報》

C=崔潔

B:外界評論這些展覽畫作去掉了西方期待的中國特色的繪畫。對你而言,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繪畫?

C中國特色,我理解,最早是指那些專門畫老毛之類的畫作,以符號性的賣點。我沒覺得自己身上有著明顯的中國特色,我也不會去創作所謂的中國特色。不過,我是個中國人,我周圍的生長環境,就是一個現實。這個現實,可以看作是我創作的養料,因為我瞭解世界,是從中國這個視窗看出去的。
隨著如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所謂的中國特色概念已經模糊了。然而,有一點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沒有完全強調,但是我身上的中國符號是像烙印一樣無法剔除掉的。但這個中國符號在何時會詳細地展現出來,那就是觀眾層面的上的感覺了。

B女性身份對你的創作有影響嗎?

C:這個身份對所有女性的創作者而言,肯定都會有影響。至少我現在暫時沒感覺到,但以後結婚,或者懷孕肯定會對創作有一定的影響。這個是我對女性身份的一個預見。至於女性身份的一個優勢,從最現實的層面上來說,從政治正確性上來考慮,各種展覽是需要女性創作者的存在,就像這個世界需要有白人、黑人,黃種人,女性也是如此。
可從我自身出發,我的創作並不是通過女性的視角,而是通過的共性去創作。在我看來,區分男性女性的視角本身就是狹隘的,這意味著會把創作視角攔腰截斷。

B:很多女性畫家總會被冠上女權的頭銜,你願意嗎?你對女權一詞的看法是什麼?

C:首先,我不是女權主義者,我也不會特別提出作為一個女人,我應該去爭取怎樣的權益。就像我一直在考慮的,我的創作講述的共性。而且,如今社會,這個矛盾已經不似當年那樣激烈,女性不必為了爭取權益而相對激進,女性現在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去展現個人魅力。

B:在不繪畫創作的時候,你的興趣是什麼?與普通的“80一樣嗎?

C:還是與一般“80一樣:與電視節目絕緣、與同一圈子裡的朋友一起聚餐、有時也會去KTV唱歌……我覺得,應該是符合“80特徵的一個女生。

B: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畫家開始崛起,但成名快消失也快。你作為一個青年畫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泡沫現象?

C:我認為,這還是要看個人的判斷力。我身邊有一些藝術家朋友,一旦創作有了點起色,很快就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干擾——很多評論家、畫廊老闆都會讚美,作品在短時間內會好賣……從而導致沒有時間和經歷再去考慮創作。我一直清楚,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是兩條平行線,更是是永遠不會相交。只要認真看待這個問題,就可以避免受到干擾。

@Source:  外灘畫報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