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2012

到大陸找工作的3W1H@Thinking

在日本上班族傳統的思維裡,被公司外派到亞洲其他國家工作原是一種「降職」,是面子上掛不 住的一件事。2008年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無線電視台NHK,卻製 作了一齣名為《上海潮》的電視劇,劇中自恃甚高的女主角來到上海以後,驚覺中國大陸再也不是往常想像中的樣子了。大陸急遽的建設與發展,使她必須開始學習 如何在這一波經濟潮當中站穩腳步。

日本如此,台灣亦如是。隨著時代進程,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意識到這一點,據調查,國內有73%的大專生 不 排斥前往中國大陸謀職,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甚至會繼續提昇。然而,大陸畢竟不比台灣,在聘僱的程序上會多出一些手續,而這些手續往往不為求職者所理解,究 竟對意欲前往大陸工作的台灣人而言,需要做出什麼樣的心態調整與心理建設?而這些手續該如何化繁為簡,降低求職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與金錢支出?

「How」我該如何找工作?

提 到找工作,大多數的台灣人首先聯想到的渠道都是人力銀行。只要登入網站,填寫基本資料和履歷自傳,設定各種條件與專業取向,系統便會展開配對過濾,為您寄 送相符的工作機會。而遞送職缺申請以後,公司主管也都會親自審閱每一封信件,從中篩選出適合的人選進行筆試及面試。台灣各大人力銀行網站,多半另闢「大陸 專區」,整理出台資企業外派大陸的職缺,提供這些具有西進企圖心的求職者更為便利的求職平台。

然而,這是台資企業的情況,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情況,如果是陸資或外商公司,他們所面對的可能就不單單是兩千三百萬人的問題了。試想,假使您是大陸某公司的人事部門主管,每天都要接獲來自十三億人口市場,如雪片般飛來的履歷,您會怎麼一封一封揀選,如何一個一個回覆呢?

於是,為了不讓自己被淹沒在茫茫人海當中,除了求才網站以外,還有另外兩種比較時興的模式,一個是人才市場,一個是獵人頭公司。

人 才市場的性質類似於台灣的企業徵才或招聘博覽會,於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舉行。無論求職與求才,進入會場皆需繳交入場費用,隨後在各攤位自行應試媒合。針對 部份外資企業較為活躍的城市,有時也會額外為台港澳、外籍人士舉辦特殊需求的人才市場。這樣的現場面談,免除了網路應徵可能會發生漏信等等不確定的因素, 通過即席的來回對話,也增加了書面履歷所做不到的深度溝通。

只是必須強調的是,台灣的校園徵才多在春季舉行,目的是配合畢業時程,但在 競 爭激烈的大陸,這樣的人才市場卻每每提前到前一學年的暑假開辦。一般而言,多數大學生和研究生早在畢業前一年就把學分修滿了,他們會在大三和碩二結束後開 始積極面試,約莫在九月份收到聘書,並利用在校的最後一年實習。來自台灣的求職者若要通過人才市場找工作,須注意兩岸不同的時間差。

如 果 已經擁有相當資歷或特殊專才,則可以經由獵人頭公司的安排引介。時至而今,陸資企業已然從「人力導向」步入「人才導向」,多數企業十分樂意額外付出成本, 委託獵人頭公司尋覓適當人選,因而大陸的仲介市場可謂十分活絡。另一方面,聘僱台灣員工所需的人事成本普遍偏高,台灣求職者既然難以在薪資上取得優勢,那 麼就必須另闢戰場,拋出「捨我其誰」的專業能力。而仲介因為同時理解雇員與雇主兩方所需,求職者的能力容易切中求才者的要求,媒合成功的機率往往會比較 高。

基於上述兩種較為普遍的求職管道,外派到上海工作近十年,同時參與該公司人事應聘業務的台灣會計師李先生建議,台灣青年若欲前往大 陸 發展有兩個時間點最合適,一個是高中畢業後即前往大陸就讀大學,在升大四的暑假參加校園徵才;另一個是在台灣工作儲備經驗與戰力,再循獵人頭公司的管道謀 求中階主管以上的職位。

「Who」我合不合適?

之所以這麼建議,李先生說,因為參與人事決策的緣故,他每年都會收到來自四面八方菁英們的履歷,也因此更意識到台灣求職者的短處及優勢。

大 陸和台灣的大學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台灣的學制偏向通才教育,大陸的系所分門卻非常周詳,比如一個機械系,底下就可能區分為材料、製圖、儀器、組裝等等十數 個專業類別,目的是希望在接受四年本科教育以後,能立即應付職場所需。因此,大陸的學生更側重實務,早在一年級起就開始累積各式實戰經驗,到了畢業個個都 身懷絕技。李先生笑說,自己每年收到這些履歷心裡都在想,無怪乎大陸人總說台灣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因為台灣人大學畢業之後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孩 呀!」

但也正因為如此,體制與社會的多元讓台灣人的思路開放敏捷,處事細緻俐落,加上大陸一胎化政策的影響,台灣人的抗壓性往往會比較 高。於是目前一般而言,台灣在電子、行銷、設計、身心健康等專業性、創意性產業較具優勢。只是這樣的優勢並不像大陸學生經歷四年實習那般得以立竿見影,而 是需要經過職場的歷練琢磨以後始見成效。所以李先生才建議,要不到大陸求學,跟著大家一同學習、實習,以新人之姿進軍職場,要不先留在台灣儲備經驗值,再 以中階主管的身份到大陸尋求機會。

那麼整體言之,究竟台灣人適不適合到大陸工作?或者說,什麼樣的台灣人適合到大陸發展呢?

企 業常用在評估自身的能力所在的「SWAT」分析,其實也適用在個人分析自身能力上頭。試著把自己的強項(S)、弱點(W)、機會(A)及威脅(T)逐一列 出並加以比較,可以用比較客觀的方式,評估自身在大陸發展的機會。尤其,大陸的人事與外在環境畢竟不同,許多作法都與台灣有異,比如大陸職場十分務實,幾 乎沒有給新鮮人慢慢摸索磨合的空間,他們一般講求立即的成效,而為了達到這樣的工作高度,求職者又願意犧牲多少?

如果已經確定西進,經 營 大陸職業證照代辦諮詢的永誠顧問李若瑟執行長給予後進的建議是,縱然大陸和台灣同文同種,相較於歐美人士,台灣人顯然有先天上溝通的優勢,但許多生活上的 環節仍舊不可輕忽,必須戰戰兢兢地處理每一項任務。李執行長說:「把大陸人當作是會說華語的外國人,到了對岸,必須抱持一種面向國際、面向世界的胸襟。」

「What」我該做什麼?

李執行長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上發生的例子。某一回公司應酬,會後客戶自告奮勇要順路送他回家,沒想到這一「順路」,就讓車子多繞了一個多小時,令他很過意不去。大陸畢竟地大物博,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不同於台灣,在大陸人看來的「才幾里路」,對台灣人而言可能是「好幾里路」。

連結到職場,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作法,加上中國是個「人制」先於「法制」的社會,跨省如跨國,求職者要具備適時應變的能力。

其實,縱使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找工作,一些基本的條件及待遇必須事先談妥,也難免會遇到取捨的問題,更枉論離鄉背井,跨海到一個法制規章完全不同的新天地謀發展,有更多細節是求職者需要理解甚至主動要求的。以免隻身在外,萬一發生問題,處理的手續也相對麻煩。

首先,如您已經獲得聘用,必須先申請就業証方能上崗工作。
申請就業証有兩個步驟,持台胞證、公司營業執照和照片先行體檢,接著再以體檢報告、台胞證、公司營業執照、勞動合同、履歷、學經歷證明和照片,到各省市勞動部門申請就業証。

接著,您必須持就業証到當地公安機關辦理臨時居住証。

旅客到大陸旅店住宿,對方一定都會要求出示台胞證,這是為了向主管機關進行報備,辦理暫住登記。倘若準備在大陸居留三十天以上,又沒有旅店代為保證的話,則須備齊台胞證和房屋租約等文件,向當地派出所或鄉鎮市公所申請臨時居住證。

基本上,完成上述兩道手續以後,就能夠安心在大陸工作了。一些後續的相關程序,諸如報稅事宜,企業往往設有人事勞動部門,或是額外聘僱外企人力資源服務公司代為辦理,求職者無須擔心。

至於在應徵工作過程中與主管洽談的細目,最主要的莫過於薪資的部份。
台 灣報的是個人所得稅,在大陸扣稅的責任卻屬公司業務,且住宿費、生活費、交通費等等額外的福利,都得一併計入所得當中,加上台灣人的稅率又較當地人為高, 因此關於報稅的問題不得不當心。台灣人在大陸工作一般會扣稅20%,回到台灣後可依繳稅憑證向政府機關申請減免,於是面談時必須確定薪資是「稅前」抑或 「稅後」,設法保障應有的權益,並簽署勞動合同。

此外,需要詳談的福利有:

1. 醫療問題如何解決?有無相關的醫療保障?企業是否有簽約合作的醫療機構?若有需要返台醫治時將如何處理?

2. 公司是否有投保團體保險?其費用如何分擔?出險時需準備哪些資料證明?如何申請理賠?

3. 公司是否提供住宿與用餐?因公需求的交通費如何處置?水電瓦斯等相關支出如何計算?

4. 一年返台探親假有多少?每次多長?是否包含飛機往返日期?休假期間是否需要返回台灣公司述職?

「Where」我能到哪裡尋求協助?

上 個世紀末,外商公司往往選擇在東京、香港或新加坡設立亞太區的總部,而現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陸城市逐漸取代上述地區成為亞太核心。換句話說,在大陸 求職競爭之激烈不僅在於面對十三億的中國人口,而是來自世界各地七十億的世界公民。因此,無論求職前還是工作後,都必須做好一定程度的心理建設與心態調 整。
謝小姐在蘇州擔任台資企業課長邁 入 第七年,許多人會向她請教到大陸求職的問題,一般謝小姐會先反問對方:「你想要大陸做什麼?預計花費多久時間?你的目標為何?而你又願意為了這樣的目標放 棄什麼?」畢竟在海外工作,說什麼都比不上家鄉來的方便,偶爾也會遇到打落牙齒肚裡吞的情形。那麼,這時候能夠到哪裡尋求協助呢?

慶幸 的 是,無論官方或民間,還是有一些單位及團體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服務。比如台灣海基會定期舉辦專題講座,並且每年固定發行《台商大陸生活手冊》,如有需要可 到海基會免費索取。而大陸各省市也設有台商協會、台灣事務辦公室,若有任何疑難雜症,都可通過他們獲得一定的解決。

大陸的經濟發展如同 一 顆滾動的巨石,以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湧向了世界。很難得的,我們恰巧生活在這個時代。隨著國際企業的進駐,大陸的市場越來越大,商機越來越多,同時也成就了 無數人的夢想。而無論在何處工作,最要緊的是,得努力融入當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比起任何專業都來得重要,如此一來才能立得穩健、走得長遠。

沒有留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