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4 來源:作者:陳安
陳安 [人們常誤以為曼哈頓就是紐約、紐約就是曼哈頓,而布魯克林似乎默默無聞] 不論你從空中來,還是從海上來,紐約這個大城市,首先吸引你眼球的一定是曼哈頓島上的高樓大廈及其組成的空中輪廓線,這條輪廓線背後的布魯克林(Brooklyn),你是不會一下子就能瞧見的。
布魯克林是紐約五大行政區之一,與曼哈頓、皇后區、布朗克斯和斯坦頓島構成紐約市這個大都會,其面積比曼哈頓大兩倍,人口250萬,比曼哈頓多100萬。曼 哈頓赫赫有名,並常被人誤以為曼哈頓就是紐約、紐約就是曼哈頓,而布魯克林似乎默默無聞,在曼哈頓摩天大樓的陰影裡顯得有點暗淡、冷清。
其 實,在100多年前,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布魯克林一直是美國的第三大城市。只是到了1898年,僅有一個曼哈頓島的紐約市擴大地盤,把布魯克林及其他3個 比鄰城市都囊括了進去,這些原先的獨立城市便都“退化”成了行政區,其名聲也就逐漸為“紐約”、為“曼哈頓”所遮蔽了。
雜糅、渾樸與多彩
到了紐約,你或許會先到旅行社去買票來個“紐約一日遊”,想在一天內飽覽紐約重要景點。不過你要知道,所謂“紐約一日遊”,其實只是“曼哈頓一日遊”,遊覽 車不會離開曼哈頓開到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但你可以自己去,曼哈頓與布魯克林之間有多條地鐵線,會通過大橋或隧道把你送到布魯克林,讓你去各個景點暢遊一 番。
你可以漫步在布魯克林的林蔭街道,看一看迥然不同於曼哈頓高樓大廈的建築——18世紀晚期、19世紀早期的聯邦式紅 磚房,19世紀兩三層樓的連棟房屋,感受一種幽靜、古雅的氣氛。你可以去布魯克林南端的康尼島,那裡有孩子們喜愛的大型遊樂場,有供你散步、觀賞海景的海 濱木板道,夏天則可在海濱游泳。你也可以去參觀有近190年曆史的布魯克林博物館,欣賞陳列在這座宏偉的古典裝飾風格大樓裡的藝術作品:跨越3000年的 埃及歷史文物,非洲、大洋洲、日本和印第安部落的古藝術品,喬治亞·奧基夫、諾曼·羅克韋爾、溫斯洛·霍默和馬克斯·韋伯等美國繪畫大師的經典作品。
布 魯克林植物園,你更是要去的,尤其是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那大面積的櫻花樹林就像大片的粉紅色彩雲浮現在青翠的草地上空,鮮豔奪目,香氣撲鼻,遊客們的相 機會留下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盲童學校的老師屆時會帶學生到這裡來,用大自然的濃郁芳馨來彌補他們看不見這個彩色世界的缺憾。
與 紐約市所有行政區一樣,布魯克林也熱情接納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在曼哈頓有“華埠唐人街”,在皇后區有“法拉盛中國城”,在布魯克林則有“第8大道中國 城”;在曼哈頓有“小意大利”,在布魯克林的布賴頓海灘社區則有“小俄羅斯”,或稱“小敖德薩”。世界上各種民族在這裡匯合聚居,各種服飾在這里相映成 趣,各種語言在這裡均能聽聞。不過由於居民中有更多歐洲國家,尤其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所以我們會更多地聽到帶歐洲尤其是愛爾蘭口音的英語,這種把字母 “r”弱化得幾乎聽不出來的口音被稱為“布魯克林口音”。有人嘲笑這種方言土里土氣,但也有人說,這是美國之音中最令人愉快、最富人性的音調。
猶 太作家保羅·奧斯特在其小說《布魯克林的荒唐事》中藉用主人公內森的話描述了布魯克林的雜糅、渾樸和多彩:“我對自己所作的定居布魯克林的決定十分滿意。 我已經逐漸愛上了我的社區,愛上了那裡的一切:白色、褐色和黑色皮膚的混雜和變幻,外國口音的多聲部合唱,孩子們和大街小巷,努力奮鬥的中產階級家庭,女 同性戀者,多家韓國雜貨店,一個留絡腮鬍子、穿白色長袍的印度教徒,每當我穿過人行橫道時,他總向我鞠躬,矮子和跛子,蹣跚在人行道上的年邁的養老金領取 者,教堂鐘聲和上萬條狗,不公開身份的隱居人口,還有無家可歸撿破爛的人,他們推著購物車沿街走,在垃圾堆裡掏摸瓶瓶罐罐。”
我 在翻譯這本書的期間,曾去布魯克林采訪奧斯特。他以前住在新澤西州紐瓦克,1993年也搬到布魯克林來了,住在第7大道附近一棟建於1892年的褐沙石樓 房裡,早就愛上了他母親的這個出生地。他對我說,生活在布魯克林的人大多不生在這裡,卻能和睦相處,很少有激烈的種族衝突,所以他要好好寫一寫布魯克林。 他筆下的所謂“荒唐事”其實並不荒唐,而是一支支普通人生活的熱情讚歌。
橫過布魯克林渡口
布 魯克林真可謂人傑地靈,有不少藝術家或誕生在這裡,或長期居住在這裡,成了著名的“布魯克林人”。他們中有:大詩人沃爾特·惠特曼,作家亨利·密勒、諾 曼·梅勒,劇作家阿瑟·密勒,小說家約瑟夫·海勒,猶太作家伯納德·馬拉默德,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女詩人瑪麗安·穆爾,音樂家艾倫·科普蘭、 喬治·格甚溫,女高音歌唱家貝弗莉·西爾斯,畫家威廉·德庫寧,電影演員、導演伍迪·艾倫,黑人演員、導演羅伯特·李,流行歌手、作曲家巴里·馬尼洛,黑 人喜劇演員埃迪·墨菲,電視喜劇女演員瑪麗·泰勒·穆爾等等。這可是一份在美國家喻戶曉、響噹噹的藝術家名單,也只有在布魯克林這樣的靈境才能產生這麼多 的人傑。
美國最傑出的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生於紐約長島東部一個貧苦家庭,幼時遷居長島西南部的布魯克 林。他主編《布魯克林時報》時住在曼哈頓,當時東河上尚無橋樑,上下班需乘坐渡船。在船上,他注視空中凝翅浮動的海鷗,注視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成百上千的 人,不禁詩潮澎湃,寫下了《橫過布魯克林渡口》。
惠特曼的詩作,布魯克林人朗誦得最多,每逢他的誕生、逝世紀念日,布魯 克林總要舉辦《草葉集》朗誦會。他那洋溢著自由民主精神、激越豪邁、勢如大河奔瀉的詩篇,激勵了一代一代布魯克林人。 2005年,為紀念《草葉集》問世150年,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專門委約布魯克林女作曲家詹妮弗·海格頓為該詩集中一首長詩譜曲,並公演了這部題為《當 紫丁香在庭院開放》的男中音和管弦樂曲,男中音歌手唱出了對被刺身亡的林肯總統的悲切悼念:“當紫丁香在庭院開放,那顆巨星從西方的夜空隕落,我悼念,並 將隨每一個重返的春天悼念。在那裡,在芳香的松杉和幽暗的柏樹林深處,紫丁香、小鳥和我內心的讚歌都交融在一起。”
1883年布魯克林大橋建成時,惠特曼已是患癱瘓性中風的老人,住在新澤西州坎登,否則,他一定會寫詩讚美這座橫跨東河寬闊河面的大橋。它是世界上第一座 鋼索吊橋,其中央跨距486米,橋面上兩座花崗岩門樓高83米,4股粗吊索從門樓上緩緩垂下,形成自然的垂線,400根細鋼繩支索則由門樓斜向“輻射”而 下,使這座橋看來像蛛網,又像豎琴。詩人哈特·克萊恩1924年居住在布魯克林時,開始構思他的8章長詩《橋》,其序詩就是獻給布魯克林大橋的。他把大橋 比作“豎琴”和“祭壇”,描繪了大橋的白天和夜晚、動態和靜姿,描繪了橋上車輛的急馳、橋下河水的奔騰。他把大橋跨越遼闊河面的雄姿比作富有生命力與創造 力的曲線,用來象徵美國未來嶄新的前景。
有大橋、隧道,乘車過河自然方便,但也不是人們永久的唯一選擇。或許人們有懷舊 心理,還想體會一下惠特曼當年乘船橫渡東河的心情,或許如今人們對布魯克林發生了更大興趣,不再滿足於局限在曼哈頓的“紐約一日遊”,所以自2011年7 月紐約市政府重新開啟曼哈頓與布魯克林之間的輪渡以來,一年裡竟有100多萬人登船往返於東河兩岸,比彭博市長估計的40萬人要多得多。
布 魯克林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顯然正在迅速提高,這一點在最近新聞和娛樂網《商業知情者》所公佈的《未來15個最熱門的美國城市》中體現得尤為清楚:布魯克 林名列榜首。其理由為:“布魯克林是如今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紐約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能自立的美國最大城市之一。這個追求新意、熱情友好的行政區吸引年 輕的廚師、藝術家、企業家、家庭等等,他們開辦時尚的'農場直達餐桌'飯店,很酷的畫廊和精品服飾店,如布魯克林跳蚤市場、德卡爾布戶外市場一類的最時髦 市場。有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布魯克林博物館這些極為出色的文化機構,有巴克萊斯中心這個紐約市最新的體育和娛樂場所,這個地區將肯定會繼續發展而更有品 味。”
顯然,長期被曼哈頓高樓群遮蔽的布魯克林,正在擺脫暗淡、冷清的處境,展現它自己的獨特風采,成為美國最熱門的城市之一,儘管仍將屈居於紐約市一個“行政區”的卑微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