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2013

媽咪超模/PRADA 精靈Sasha回來啦!@Fashion

 Eva Herzigova(左)與Sasha Pivovarova一同入鏡PRADA春夏品牌形象廣告。圖/擷取自PRADA官網 

 精靈系超模Sasha Pivovarova產後度登上PRADA春夏品牌形象廣告。圖/擷取自PRADA官網

 連續登上義大利及日本VOGUE雜誌封面的焦點新模Vanessa Axente,也在PRADA春夏廣告中展現獨特魅力。圖/擷取自PRADA官網 

曾經登上姊妹品牌MIU MIU 2013度假系列廣告、來自南韓的Sung Hee Kim也被選入鏡。圖/擷取自PRADA官網 

 2013/01/17 Sting Hsieh 

還記得2012年5月升格當媽媽的精靈系超模Sasha Pivovarova在PRADA早春系列的廣告大片嗎?沒錯,Sasha的產後回歸大作獻給了一直有緊密關係的PRADA。不意外的,她再度登上PRADA春夏的品牌形象廣告!
這回由Sasha帶領眾超模一起替PRADA 2013春夏廣告助陣。熟悉的 Raquel Zimmermann、Eva Herzigova、Amber Valletta、Saskia de Brauw,到2012秋冬「開場寵兒」、連續登上義大利及日本VOGUE雜誌封面的焦點新模Vanessa Axente,都在廣告中展現獨特魅力。
而曾經登上姊妹品牌MIU MIU 2013度假系列廣告、來自南韓的Sung Hee Kim,在充滿獨特日式和風的春夏廣告中成為唯一的東方模特兒。

@Source: udn.com

媽咪超模/miu miu 性感天使變知性美人@Fashion

 維多利亞的秘密當家天使超模Adriana Lima(右)、Doutzen Kroes(左)與Bette Franke(中)共同入鏡MIU MIU廣告。圖/擷取自MIU MIU官網 

 本季的MIU MIU請到了近兩季以來回鍋成功的荷蘭超模Bette Franke擔綱廣告主角。圖/擷取自MIU MIU官網 

 產後即躍上2012年底維多利亞的秘密大秀伸展台的性感巴西超模Adriana Lima(右)瘦身有成,在MIU MIU廣告中身型更顯完美。圖/擷取自MIU MIU官網 

 產後即躍上2012年底維多利亞的秘密大秀伸展台的性感巴西超模Adriana Lima,在MIU MIU廣告中看起來更瘦了。圖/達志影像 

MIU MIU的2013春夏廣告也網羅了資深超模Malgosia Bela一同入鏡(右) 。圖/擷取自MIU MIU官網 

 2013/01/17 Sting Hsieh 

向來不按牌理出牌的Miuccia Prada女士,自個兒同名品牌MIU MIU的2013春夏廣告也讓人充滿驚喜。本季的MIU MIU請到了近兩季以來回鍋成功的荷蘭超模Bette Franke擔綱廣告主角,並網羅資深超模Malgosia Bela 、維多利亞的秘密當家天使超模Adriana Lima、Doutzen Kroes共同入鏡品牌當季的廣告。
產後即躍上2012年底維多利亞的秘密大秀伸展台的性感巴西超模Adriana Lima瘦身有成,在MIU MIU廣告中身型更顯完美。另一位身為媽咪的天使超模Doutzen Kroes,與Malgosia Bela 、Bette Franke在畫面中講著悄悄話,彷彿電影運鏡,冷冽的氣息展現超模們有別於性感豔麗的知性氣質。

@Source: udn.com

杰羅姆·德·努瓦蒙談保護基思·哈林在法國的壁畫遺產@Art

 杰羅姆·德·努瓦蒙/攝影:Anne-Sophie Granjon

© The Estate of Keith HaringNecker醫院的基思·哈林壁畫作者: Grégory Picard, ARTINFO France日期: 2012年4月09日

前不久,一件色彩繽紛的巨幅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壁畫面臨著被切割售賣的命運,如今,為確保哈林在法國的唯一一件戶外作品(繪於巴黎的Necker兒童醫院)留在巴黎的籌款運動正進行得風 風火火,發起人是基思·哈林的法國資產代理人,畫廊主杰羅姆·德·努瓦蒙(Jérôme de Noirmont)。近來,他舉辦了一場亞歷桑德拉·古拉溫諾芙(Alexandra Golovanoff)的名流攝影展,所得款項將全部用於哈林壁畫的修復。為此,ARTINFO法國站對努瓦蒙進行了專訪,涉及將該壁畫整合進醫院的新設 計,當下法國對私人捐款的需要,以及當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急診室時,這幅壁畫對他的意義。 

ARTINFO:Necker醫院的基思·哈林壁畫為何亟需修復? 

杰 羅姆·德·努瓦蒙:1999年時,我在馬約爾博物館(Musée Maillol)策劃過展覽“基思·哈林:法國製造(Keith Haring: Made in France)”,囊括了哈林在法國的所有作品(在波爾多、巴黎、馬賽和勒芒)。那時很多人是首次意識到Necker醫院有這麼大一件基思·哈林的壁畫。 幾年後,該醫院給我打電話說起醫院要全面改建的事,提出將那幢繪有壁畫的“高塔”轉移、切割、重建並賣出的可能,因為它與新的建築設計不相協調。 

鑑於這件作品的重要性,建築師在與我和院方溝通後,決定將這高塔整合進他的設計之中——建築師很少做這樣的事情。他將其整合進花園——醫院中部的綠色空間。高塔如今容納著樓梯,有如一個圖騰柱,將向公眾開放。 

ARTINFO:所以那不僅僅是修復,而是對這件作品的全盤反思。 

杰 羅姆·德·努瓦蒙:是的,正因如此,才產生如此巨大的預算。首先必須把高塔獨立出來,因為它與另一幢建築物相連——那幢建築物將於2013年3月被拆除。 塔基必須全部重建,樓梯入口須關閉,頂部重修。加之混凝土外表面也已年久失修。這些花費佔據修復費用的80%,剩下的部分用於修復繪畫自身。 

這 是哈林在法國的唯一一件戶外作品,1987年獻給Necker醫院。他來此在精選出的位置畫下壁畫。且不說它的文化意義,它在那裡也因波普的外觀和童真的 藝術語言給人們帶去許多樂趣。有時,我帶自己的孩子到醫院的急診室,我覺得這幅壁畫給孩子們和父母帶來許多快樂——他們在急診室中當然都非常焦慮。 

ARTINFO:修復的總花銷有多大? 

杰 羅姆·德·努瓦蒙:略超過70萬歐元(93.4萬美元)。艾德拍賣行(Artcurial)組織了一場街頭藝術家的信箱繪畫拍賣會,一夜之間為該項目籌集 了8萬歐元(10.7萬美元)。 Florence Mahé Dombis(Necker醫院的讚助負責人)正尋找來自個人和公司的捐助,可以記名或匿名。我們不指望巴黎市政府能提供幫助,但希望他們能在不久的將來 助一臂之力。 

不久後我們會再弄到一筆贊助,FIAC(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期間,蘇富比會再舉辦一場拍賣會,帶來幾位藝術家的捐贈。 哈林基金會將提供一件藝術家本人的雕塑作品(原件),以及一些絲網版畫,此外還有一些哈林本人收藏的其他藝術家作品。還會邀請一些藝術家捐贈作品:那些與 哈林相識的藝術家,與兒童主題關係密切的藝術家,以及創作戶外作品的藝術家——30年後,如果有人集體出力去保護他們的作品,他們也會開心的!蘇富比不會 收任何佣金,還會贊助畫冊的印刷和在他們辦事處進行預展。 

ARTINFO:你的畫廊是第一次進行這樣的大型項目嗎? 

杰 羅姆·德·努瓦蒙:我無意強調我本人在這項目中的角色,因為我是基思·哈林資產的代理商,Necker醫院的卓越工作令我感動。我對法國的文化遺產也有著 很大的想法,我覺得我們的機構並未做好應做的事,甚至也沒有這種打算。這是一個集體的項目,為了一件作品,同樣也是一種社會意識。

@Source:  艺讯中国

平價時尚出頭天 H&M巴黎辦秀@Fashion

2013/01/24 記者吳曉涵

非常受歡迎的瑞典平價時尚品牌H&M,一直以來都非常會創造話題刺激買氣。像是與高級精品或時尚名人合作推出聯名系列,往往造 成搶購熱潮。在與Maison Martin Margiela、Stella McCartney、LANVIN、VERSACE等品牌合作後,新的聯名消息尚未曝光,但H&M宣傳品牌的腳步卻沒有停過。最新消息指 出,H&M將在下個月的巴黎時裝周舉行一場時尚秀。
「我們真的很興奮能參與巴黎時裝周,簡直是等不及要讓大家看到新的系列產品了。」H&M發言人Hacan Andersson說。
H&M預計將在2月27於2013秋冬巴黎時裝周上展出25件作品,地點將與Dior、YSL一樣選在羅丹美術館。屆時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 區別高級精品與平價時尚之間的不同之處呢?品牌又要用怎樣的方式來吸引精品客群的眼光?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會為巴黎時裝周掀起更多元化的時尚魅力。

@Source:udn.com

古老與古怪建築里的創意新生@Arch





澳門的創意設計力,在內地創意人眼裡有個普遍的疑問關鍵字:怪?!怪在似乎無關可持續生存的金錢問題,怪在每個創意人都有多種正職與兼職的迥異身份,怪在設計師們的日常生活平凡得就像你身邊的公務員朋友,怪在他們都很安於現狀五十年不變……不過這些怪,恰好成就了「慢」城五光十色娛樂感外的獨特魅力,更吸引了世界各地具有相同「怪」因子的人前來探路。

 創意是個炒得有點老掉牙的詞,
可澳門人卻仍樂此不疲地追逐著同一個夢,「澳門人,就是樣樣都比別人慢一拍的啦!」從台灣回來的同事用不屑的態度跟我反覆強調,「所以你別期待這裡能突然一天冒出好多好多藝術家或創意店,能零零星星地突然『淘到寶』,是作為創意消費者的最佳心態;而耐得住寂寞,可以開一天店只為等待一個客人,是店主應該擺正的態度。」她說得有點殘忍,但又確實如此,這位同事其實很愛澳門,更愛支持澳門創意工業,在澳門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是每天在娛樂場三班倒的普通員工,但正因為有他們,澳門的創意業,才能慢慢走到了今天。Lines Lab是本地罕有結合工作坊與商店同時營運的店鋪,品牌成立於2006年,由到澳門定居的葡籍設計師Clara Brito和Manuel CS所創,其產品包括服飾、圍巾、手袋等多個領域,設計以線條為主,加入本地元素,正體現了澳門中西文化的交匯。「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具有風險的事情。」Clara Brito說。
在這一帶開店的還有澳門著名的時裝達人黎元瀚Robert Lai,兩年多前去採訪他新開的obése.plein(法語「
痴肥」的意思,設計強調突出女性的身材及曲線)時,我還算是第一個去報道他的內地雜誌人,現在他的名字已經漸漸在內地被更多的時裝界人士所知道。這都緣於澳門文創局這幾年來都在海內外積極推廣「Made inMacao」的概念,將澳門一眾本土設計師和創意商品以「打包」的形式到世界各地參展,這種扶持著實讓更多遊客知道了「澳門不只有賭場」的概念。Robert的店鋪位處鬧中帶靜的東望洋斜巷,需要按門鈴方能入內,走的都是高檔精品店路線。他曾在香港主流時裝品牌工作多年,清楚知道受眾想要的是什麼,黑白灰雖是設計主色,但絕不是他眼裡唯一的喜好,「因為我們生產的量比較少,每款大概只有60件,如果可以將顏色減少,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
走出藝術家雲集的望德堂區,
今年有好幾棟古怪和古老建築物搖身一變,成為了澳門創意設計師的集散中心,說的正是由MO-DESIGN公司領軍位於大三巴牌坊下的「MOD Design Store」和南灣區的「C」。MO-DESIGN是由澳門知名設計師周小良及洪駿業於2010年創立的公司,作品屢獲國際設計獎項。位於旅遊活動中心地下室的MOD Design Store(簡稱MOD)於2012年年初開業,是MO-DESIGN公司旗下的第一個「作品」。與其說MOD是商店,不如說它是展覽廳。因位處遊客密集區,這裡每天都門庭若市,和那些冷清的設計店有非常大區別。矗立在一個安全島上並丟空多年的這棟三層建築物在今年終於有了「主」。它本名「C Shop」,去年年底,政府為了推動文創產業便把建築物開放投標,MO-DESIGN最後投得「C Shop」,並簡化名字為「C」。MO-DESIGN行政總裁洪駿業認為,在澳門這個小城,買衣服的選擇不多,於是便想引入一些好玩、獨特的時裝進來澳門,令市場更多元化。「C」獨樹一格引入中高位價錢的時尚產品,最大特色是店內的產品以Pop-upstore形式進行,不定期引入不同的時裝品牌。
和香港設計獨立品牌很多時候獨家獨戶操作的形式不同,
澳門的設計師創意人們基本上就如朋友一般,圈子小得很。再加上政府在背後推波助瀾,他們更是有定期的聚會和聯合參展機會,因此造就了這個城市創意產業最大的不同:圈子產業。你可以在這個設計師的店看到另外一個設計師的作品,他們一點對立感都沒有,反而像鄰里街坊一般地互助。所以,來澳門的創意設計店購物,不必怕錯過了哪一家,因為你隨時可以在腳下的這家裡尋到上一家的作品,這就是它最可愛的地方了。
 
@SOURCE:  iWeekly·周末画报

1.17.2013

創意圖書設計“不能等”的圖書設計@Book




阿根廷的書商和當地的書局將經典的拉丁文學作品集結成系列套書,聯手推出名稱奇特的"The Book That Can't Wait"不能等的書本,到底為什麼不能等呢?原來這一本書籍採用特殊的墨水印刷,只要接觸到陽光和空氣它便會開始消失,依照不同的保存環境最多只能維持 二個月。

那會不會從書局買回來的時候就是空白一片了?文字保存的時間是依據拆封時間開始計算,透過完全密封的包裝,讓你帶回家的時候還是新鮮完整的作品。

書商希望透過消失的文字讓讀者找回閱讀的熱情,培養出閱讀的好習慣,既然手上有一本好書,那就把握時間,趕緊把它看完吧!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設計, 因為你沒有辦法將它永久保存,甚至沒有辦法和朋友一起分享,但總不是每件事都應該理所當然的在那裡等著,時間不等人,書本也不等人的!懂得珍惜與利用時間 才是書商想要傳達的訊息。 

那這麼厚的一本書變成空白了該怎麼辦,如果直接拿去回收似乎也不是太環保,你可以將它重新利用,當做一本筆記本或畫冊,當然,是厚一點的筆記本跟畫冊,如此一來一書能兩用,既能傳達深遠的正面意涵,又不會有不環保的疑慮。
想想家裡的書架上那幾本落灰的書,或許多利用一點零碎時間,多遨遊在書海中,那些無形的文字寶藏正在等著大家去珍惜啊!

@Source: www.wowsai.com

台南雙全紅茶 十秒賣一杯傳奇@food

作者:王柔雅

台南老店雙全紅茶,店面不到四坪,靠著一款單一口味的紅茶,從早到晚,上門顧客沒停過,生意好時,十秒鐘可賣出一杯,近年還成為網路團購名店,名聲響遍全台。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上逛街人潮稀落,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卻擠滿遊客,紫色招牌上的「雙全紅茶」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間前、後場面積相加不到五坪的小店,從早上十點半到晚上八點,上門顧客不曾停過,最快十秒賣出一杯紅茶。

紅茶、糖水加上少許碎冰,裝進鐵製「雪克杯」(shake)手搖幾秒鐘後,一杯泡沫綿密的雙全紅茶就完成了。六十三年來,沒砸大錢裝潢、行銷,只靠這一味,讓雙全紅茶在台南走紅,近年還成為網路團購名店,名聲響遍全台。

雙全紅茶的歷史,遠從一九四九年創辦人張蕃薯在中正路一三一巷口擺起「巷口現沖紅茶」攤開始,張年紀漸大後,轉手給親戚,也就是當今掌門人許天旺。八三年開設店面,正式改名「雙全紅茶」。

六十年不變好味!
茶葉比例固定 控制品質

被當地小朋友稱為「紅茶爺爺」的許天旺,今年高齡七十八歲,但身體仍十分硬朗,時常到店裡巡視,搖起紅茶動作俐落,不消十秒鐘,一杯茶香四溢的紅茶上桌,速度絲毫不輸年輕小伙子。

泡沫紅茶起源眾說紛紜,台中、台南派各有論述,後者即傳說八○年代開始,堅持手搖現沖的雙全紅茶在台南風行,帶起國人喝手搖冷飲潮流。如今手搖飲品店廣布全台,單店品項動輒三、四十種。雙全卻堅持只賣單一口味的紅茶,頂多只有全糖、半糖、微糖、無糖四種選擇。

即使是名氣頗大的幾家連鎖飲料店,各店口感仍略有差異。但雙全紅茶讓老顧客死忠跟隨的其中一項原因,即是一甲子不變的好味道。

和許天旺認識數十載的台灣農林業務處顧問吳錦輝表示,飲料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多半選擇較便宜批發包裝,唯獨許天旺例外,數十年至今都採用零售包裝,每包兩百公克定價六十元,等於一公斤約三百元,比大包裝一公斤約一八六元,每公斤成本高出約六成。

吳錦輝說,小包裝好處是容易控制品質,以固定分量茶葉、水調配,控制好火候,就可保持紅茶口味一致,也不必擔心開封後用不完、味道變質。

許天旺次子、第三代傳人許漢堯說,儲放貨物的店面二樓,空間狹小,因此許天旺會依據銷售與儲貨情況,判斷是否叫貨,多採分批進貨。業者私下透露,夏天生意 好時,雙全一次進貨量至少上百斤。以保守的八十箱、一箱六公斤估算,單月進貨量近五百公斤。以兩百公克可泡六千毫升、約十六杯紅茶計算,五百公斤等於四萬 杯紅茶,以一杯二十元計,一個月營收規模達八十萬元,年營收近千萬元。

僅此一家不展店!
商品在精不在多 做到最好

雙全紅茶最早由小攤販賣起,跟當地鄰里培養出深厚感情,選擇轉進店面時,以地緣性為優先考量,希望保留老客戶,最後就近選在巷內買下店面。因為從創立至 今,專賣紅茶一項品項,對店面空間需求較小,加上員工數少,為了讓人力達到高度利用,紅茶在後場製作裝罐,轉身就能到前台販售,省去搬運的麻煩;前場需要 支援,後場人員也能即刻協助。

市面上其實也買得到一模一樣的仙女茶包,但有不少網友反映,同樣的茶包卻怎麼也泡不出雙全的特殊風味。「這是在地的台南味,別的地方喝不到啦!」雙全三十 多年的老主顧吳先生說,雙全用傳統茶壺、爐火煮茶,口味甘甜,卻帶有幾分茶澀味,「不像外面的飲料喝起來都是水跟冰塊味,喝不到茶香。」

雙全紅茶店內員工都是自家人,許家兒女、親戚等四、五個人全擠在兩坪不到的後場,泡茶、煮糖、放冷、裝罐各有負責人,兩個爐火一天下來不曾熄滅、攪拌糖水的手也沒能偷閒過,每個人緊盯自己眼前的工作,沒多餘時間交談,宛如訓練有素的迷你戰隊。

常在下午現身的許天旺,則穿梭在設有三個小窗口的吧台招呼客人。多年來,他堅持不開發新品、不展店,全心全意「顧好老顧客」,連網路團購也是因應離開台南的老顧客犯茶癮,才在兩年前投入。

「東西是吃好吃,不是吃多樣。」許天旺說,飲料商品選擇再多,吸引消費者的往往只有特定幾樣,與其花心思研發新品,不如實實在在把一項紅茶做到好。

許漢堯坦言,曾與父親商量研發新品,但常搭配紅茶的珍珠,得多花時間熬煮,鮮奶需冷藏、保存期限短,每多一項商品還得騰出人力、空間儲備,「店面就這麼小,哪塞得下?」

為節省開支,雙全不提供網路下單,所有訂單只能由傳真、電話或親自到店內填單,「他(許天旺)常告訴我們,賺看得到的錢卡實在,」許漢堯說。

雙全紅茶只有三六○毫升玻璃杯、紙杯裝,與一千五百毫升瓶裝三種盛裝方式,當客人猶豫要內用還是外帶時,許天旺總會笑笑地說,「裝玻璃杯,不要用吸管,紅 茶加泡沫一起喝最好喝!」因此即使店面再小、總告誡兒子「要多花錢都不要」的許天旺,還是堅持分出一半空間,擺上幾張木椅,讓客人可以「內用」。

店內牆上一塊小白板,專門記錄熟客名字與先付帳款,對許天旺來說,這群在地客,才是他永遠的顧客與朋友。「阮的雙全就是服務周全、品質安全,生意穩穩哪做,人客自然會來。」

薰衣草森林 進軍北海道@LOHAS

圖片來源:鍾士為
 
薰衣草森林創辦人之一的詹慧君罹患肺腺癌昨天去世(圖右),11年前 熱愛香草及插畫的詹慧君放棄了在台北外商銀行的工作,與學音樂 的林庭妃一起胼手胝足到台中新社山種植香草、開庭園餐廳,兩個女生,一畝香草田,築起營收五億、橫跨五個品牌的休閒產業小巨人。從一家小咖啡館到今年將版 圖拓展到日本北海道,薰衣草森林怎麼做到的?
今年五月,日本北海道美瑛鎮將出現第一家台灣人跨海開設的「緩慢民宿」。

在台灣,緩慢民宿一直都擁有讓顧客等待排隊的實力。目前在嘉義奮起湖與北縣金瓜石有兩處分店的緩慢民宿,曾創下開放三個月後的入住預訂,不到三十分鐘內,湧進四萬筆訂單的紀錄。直到今天,經常要提前兩個月預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緩慢民宿是創辦薰衣草森林的兩個女生詹慧君、林庭妃的第二系列產品。

二○○一年,原本在台北花旗銀行任職的詹慧君,與在高雄當鋼琴家教的林庭妃,一個懷抱擁有一畝香草田,一個夢想開間咖啡館,兩個女生在台中縣新社鄉的山上相遇、圓夢,一起創辦了一家種植一小片薰衣草的景觀咖啡館。

五個品牌 五億營收
不到十年的時間,這兩個女生現已在休閒、餐飲、民宿、婚宴及零售領域創出五個品牌,預計今年總營業額五億元。
除了台中新社、新竹尖石、苗栗明德各有一家「薰衣草森林」外,在苗栗三義還開了一家同樣是景觀餐廳性質的「桐花村」。

再加上兩間「緩慢民宿」、八間周邊商品店面「香草舖子」,整個薰衣草森林體系去年締造三.五億的年營收。
今年一月才正式營運的婚宴休閒場地「心之芳庭」,整年宜嫁娶的好日子就幾乎全被訂滿。薰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預估,心之芳庭今年約可挹注約一.三億元營收,五個事業體今年總營收將達五億元。

一家小咖啡館,已經躍升為台灣休閒產業裡的要角。「本來只是想開一家可以種香草、過簡單生活的山中咖啡館,」林庭妃形容,「像是順著大風而起,一下子就飛得好遠。」
除了機運,兩個女生在御風前行時,對夢想起點的堅持是薰衣草森林版圖不斷壯大的關鍵。

先問三個問題
從在新社開第一家開始,一直到決定在北海道開民宿,王村煌說,薰衣草森林這一路走來做任何拓展,一定要先能回答三個問題:「喜不喜歡?快不快樂?有沒有意義?」

王村煌說,顧客滿意與感動度,是詹慧君和林庭妃的首要堅持,其次是員工滿意度,至於賺不賺錢,考量順序反而排在後面。
王村煌是林庭妃的表哥,當年就是他撮合兩個女生合夥創業,並提供自家土地蓋薰衣草森林。原本在台中市一家物業管理公司上班的他,在兩個女生創業的第二年加入,帶領薰衣草森林走向企業化。

從夢想到企業化過程中,挑戰也隨之而來。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同時也是王村煌就讀逢甲EMBA指導教授的蕭堯仁觀察,薰衣草森林在轉型中常會面對的,是愈來愈多習慣營運績效導向的專業經理人,無法理解兩個女生訴諸感性的經營思維。
例如詹慧君和林庭妃非常堅持旗下任何據點都不接團客,不跟旅行社合作。一個打造遠離塵囂環境的夢,對許多員工來說,「接團客不是可以增加業績嗎?」王村煌說出員工們此起彼落的疑問。

所幸,雖然嘴巴說兩個女生常「不切實際」,但包括王村煌在內許多員工骨子裡仍很清楚,這是薰衣草森林能有今日局面的關鍵。「太理性做出來的產品就和大家一樣,」他說,所以很多事情經過深層思考後會發現。兩個女生其實才是「最聰明的老闆,」他說。

所以,薰衣草森林最大的挑戰不是管理,王村煌說,而是如何平衡夢想與現實,「這是公司到現在每天都在辯證的主題,但每個人都樂在其中,」他說,雖然常會陷入理想與現實的掙扎,但大家依然充滿活力,「我們很重視起心動念的念頭,只要那個念頭對了,一切都會如此不同。」
因 為對夢想的堅持,讓薰衣草森林走出一條很不一樣的路。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彭志峰說,一般業主在蓋一家店面或商業空間時,為求快,幾乎很少就人的行為與 環境的出發點去深度融入設計。和王村煌是十多年老友的彭志峰,就被找來負責大部份建物的設計。「我要有感覺才會開始設計,所以找我時間會拉很長,」彭志峰 當時這樣和兩個女生說,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兩個女生竟然回答沒關係。

結果彭志峰做緩慢民宿時,奮起湖那棟他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完工。而金瓜石則是交給 他的學生主導,他要求學生必須充分融入當地,才能進 行。結果學生在金瓜石住了一年,從當年礦工的淘金過程,到附近流域的水文、氣候條件,乃至鄰居們通通熟稔以後才開始動手。「其他業主聽到肯定跳腳的,」彭 志峰說。

兩個外行人感動內行經理人
兩個「外行」女生,因夢想的堅持折服「內行」專業經理人。

二○○三年,兩位女生是知名酒商約翰走路「夢想起飛,Keep Walking!」計劃示範案例之一,當時的約翰走路品牌經理曾美玲深受感動。後來她成為了薰衣草森林品牌長。
「你們的廣告預算多少?」當王村煌找曾美玲見面時,她劈頭問道。「○,沒有廣告預算,」王村煌回答。當時在約翰走路手握一年三億廣告預算的曾美玲,沒有猶豫,決定到台中一起享受追夢的滋味,一待已經六年。

薰衣草森林也因為曾美玲的協助,累積出強大核心能力。從人力資源、行銷企劃,到客戶服務,詹慧君和林庭妃為了捍衛夢想,把所有對品牌會產生影響的部門通通交給曾美玲負責。
曾美玲也為此製作了一本薰衣草森林的聖經,雖然名為品牌手冊,但內容不是作業流程,而是兩個女生創辦薰衣草森林的理念。

蕭堯仁分析,薰衣草森林會廣受歡迎,不是它的景觀特別好看,也不是它的美食特別好吃,而是它的以人為本,「能讓人感動,而且是持續感動,這樣就有回憶,」他說,每一個環節都扣得很好,重點就是靠那本品牌手冊串起來的。

蕭堯仁舉例,詹慧君和林庭妃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秉持待客如友的服務哲理。「會跑到那麼遠的山裡面喝咖啡的,只有朋友才會這樣,」蕭堯仁說,就是因為有品牌手冊,兩個女生這樣的想法才能持續延續。


三月底,暖陽投照金瓜石的山澗,蜿蜒山谷間,一棟咖啡和乳白色相間的建築恰得其份地座落著。「車開很久喔,有沒有迷路?」第一次踏進緩慢民宿,接待的「管家」用聊天取代制式的「歡迎光臨」。

曾美玲分析,每道服務儀式、每個融入當地的概念,依循的是品牌手冊,也就是兩個女生最初的希望作夢的感動。因為這個感動,讓薰衣草森林有了故事行銷題材;因為築夢的堅持,締造出一年可達五億元營收的休閒產業事業體。
專家診斷 


逢甲大學經營與管理學院院長蕭堯仁
感動員工,才能感動顧客
薰衣草森林發展到多事業體的中小企業,它成功的關鍵主要有三方面:


一、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
除 了創辦人詹慧君自己攻讀EMBA外,也將其他高階主管 送來念EMBA,以制度化的方式了解顧客滿意度與需求,對於人員的培養不遺餘力。透過品牌手冊和教育訓練,把來自不同背景及理念的員工轉化蛻變之外,同時 自設「森林大學」,培訓中基層人員。鼓勵員工休假出外吸取見聞及學習。譬如在今年,年假之外,每位只要報到的員工就擁有十一天額外的帶薪假,粗估公司因此 要多支出三百萬元。


二、由內而外的聚焦感動
或許很多人覺得休閒產業的進入門檻不高,找 土地做案子有錢就可以。但薰衣草森林成功之處就是能把年輕人蛻變。畢竟要讓人感動,就是靠人,能不能把兩個女生樸實、充滿理想、甚至夢幻的精神,在每一位 第一線服務的年輕人身上展現,這就是know-how。實地到各個店面觀察,並不是由年長主管坐鎮,但這群年輕人卻能讓人感動。


三、傳遞核心價值的品牌手冊
把核心價值及訴求移植到各個地點,卻又不是抄襲或複製的觀念。這要歸功於他們那本品牌手冊。

針對不同顧客族群需求,彈性設計並建立各自不同的品牌手冊,主要是在呼應兩個女生對創業的堅持,把服務的核心能力訴諸文字,讓員工可以遵循。
不過這也是他們未來的挑戰,現在要進軍日本,過去適合台灣市場的品牌手冊,是否同樣適用日本?
譬如,「緩慢」這字眼,台灣或許覺得帶有悠閒放鬆的意味,但日本人卻會感覺是「遲鈍」、「呆的」,據我所知,它們現在正很努力在做調整,可能的方式 就是以 緩慢的英文名「Adagio」(源自義大利文放慢腳步之意)為主。從這也可以看到,做服務業和品牌要考慮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

飄來的大紙@Art








紐西蘭的雕塑家Neil Dawson 在草原上構建了一個鋼鐵製作而成的雕塑,看起來就像是飄落在上面的大型衛生紙,任何角度都看起來是那麼的驚喜。

專訪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 “40歲是我生命中最美的年月” @People

莫妮卡·貝魯奇是意大利獻給這個世界的一份最性感的禮物。很多人對她的記憶還停留於“西西里島的美麗新娘瑪蓮娜” ...
文/黃俊、王韻編輯/黃俊攝影/Rankin Film 造型/Cathy Edwards 髮型/John Nollet
12年前,一個名叫瑪蓮娜的女人款款走過西西里島的海灘。精緻突出的輪廓, 纖合度的體態,加上冷若冰霜的氣質——莫妮卡·貝魯奇用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讓全世界瘋狂愛上了她。在很多人心目中,她就是意大利的“首席性感偶像”。 

談起這段往事,莫妮卡直言:“演員創造一個形象,讓那個形像有自己的生命力,人們就覺得你應該是那樣的。但我有自己的真實生活,我是個有家庭、孩子的女人,當你在雜誌封面上看到我,在電影上看到我,那都是我,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7月6日,藉著Cartier Tank Anglaise 腕錶發布的東風,莫妮卡·貝魯奇作為代言人來到上海。專訪約在波特曼酒店42樓的套房,莫妮卡身穿Dolce & Gabbana 的黑色露肩洋裝,端坐在奶白色的沙發上,已經48歲的她依舊美得讓人驚訝。 “謝謝你來採訪。”她用略帶沙啞的聲音說。 

這是莫妮卡第一次來到上海,也是她第一次來中國。一切都讓她感覺新鮮,與此同時,陌生感又讓她顯得小心翼翼。 “在中國談'美'是很難的,因為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就連談論這個她可能早已聽膩的詞,“美麗”,莫妮卡都照舊滴水不漏。

在她看來,性感是一種不可預測的東西。 “它不是人為創造的,而是與生俱來。我覺得,性感與美不能畫上等號。一個性感的人不一定是美麗的。” 

已經身為人母,莫妮卡依舊有著“地中海海岸線”般的曲線。全世界都要骨感,可她卻偏偏用豐滿劍走偏鋒。早年剛出道時,她曾由於身材過於豐滿而被其他骨感模特嘲笑。可她仍然堅持自我,為如今的獨一無二的性感女星地位奠定了基礎。 

“我覺得美麗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如果每個人都朝同一個標杆看齊,這是很狹隘的。我們如今所生活的世界,有著不同的種族,他們對美也有不同的看法。” 

其實,無論骨感還是豐滿,只要自然而不刻意,莫妮卡都可以接受,但她更以豐滿為傲。 “我就喜歡保持這樣的身材,如果刻意改變,我就不認識我自己了。如果為了角色需要,變胖變瘦都沒關係。但在生活中,我選擇前者。” 

青 春飯,莫妮卡早已吃膩了,當她在T 台之上艷惊四座的時候,現在的新晉超模也許還未出生。年齡是最無法投機取巧的東西,沒有人能凌駕於它之上。而令人意外的是,日漸增長的年紀,甚至是眼角的 皺紋,反而成了這名性感女星的資本。 “年齡對我而言不是問題。”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莫妮卡的嘴角因自信而微​​微上揚,“我不知道十年之後,我的答案是否仍然不變,但至少現在,我不怕變老。 我的黃金年齡應該是我的一生。” 

年輕的時候,莫妮卡經常碰到分岔路。她知道家庭的重要性,卻更希望能在演藝事業上有所發展。在不斷選擇的 過程中,她走到了現在。她歪歪頭感慨說:“人生是變化無常的。我希望在我人生的最後一天回望過去,能夠發現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人生總有那麼多東西值得學 習,所以我要用一生去體驗。” 

儘管演過神秘危險的間諜、不辭而別的愛人、蠱惑人心的巫女、美豔的吸血鬼新娘、不可一世的埃及豔后??但最 讓莫妮卡引以為豪的角色卻是母親。專訪期間,她不下數十次提到她兩個可愛的孩子。比起家庭和孩子,事業只能屈居第二。 “作為孩子的母親,我希望經常能與她們在一起,我不想做一個缺席孩子生活的母親。” 

莫妮卡透露,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她經常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有時她會把孩子帶在身邊。 “這也是這份職業所賦予我的自由。我能自由選擇工作和休息。所以,即使在工作的時候,孩子也能陪在我身邊。” 

B=《外灘畫報》
 
MB=Monica Bellucci
“重要的並非讓別人感到我美麗,而是自我感覺美麗。”
 
B:你害怕談論年齡嗎?
MB:不,我處在青春美和純粹的生物性美的最後階段。看著它消逝,我並不感到悲傷。 

B:時間會摧毀一切,包括美貌。你同意嗎?
MB:是的,我相信時間會摧毀一切。比如一顆紅潤的蘋果,經過一段時間後也會變得皺巴巴,甚至爬滿了蟲子。我們也一樣(笑)。 

B:你會去嘗試整容嗎?
MB:我不能對如今的美容整形多做評判。每個女人都有權利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完美的改造。目前我不會去做,但我並不反對。 

B:你會懷念過去的年輕歲月嗎?
MB: 不,完全不會。相反,我非常好奇自己會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去面對這個過程。這讓我感覺很平靜。我不再渴望回到20歲或30歲,雖然那時的生活很美好, 但我更願意活在現在的歲月裡。今天我自我感覺良好。對我來說,重要的並非讓別人感到我美麗,而是自我感覺美麗。這是從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感覺。 

B:如今這個年齡是你覺得最完美的時候嗎?
MB:我生命中最美的年月是在40 歲左右。 40 歲的時候,我擁有第一個孩子,45 歲,有了第二個。 

B:什麼樣才算有女人味?
MB:即使在80歲也要塗口紅,就像我那美麗的外婆一樣。對了,我最喜歡口紅,我自己也收集了許多口紅。顏色大多數是淺色的,也有經典的深紅色。後者讓我想起媽媽和外婆,她們雖然已經年紀很​​大,但是仍然很有女人味,總是要塗口紅之後才肯去教堂。 

“我不再會穿得好似20歲的時候,這很可笑。”
 
B:在眾多服裝設計師中,有沒有你的最愛?
MB:應該就是Dolce & Gabbana。我們的合作超過20此外,我也喜歡他們服裝簡潔的線條。他們是很勇敢的服裝設計師,始終在挖掘新的元素和發展方向。每次時裝週,我都很好奇他們會帶來什麼新設計,而每次他們都不會讓我失望。 

B:隨著歲月的變化,你是否會改變著裝品味?
MB:那是肯定的。我不再會穿得好似20 歲的時候,緊身衣、迷你裙配長靴,這很可笑。 

B:在那麼多佩戴Cartier Tank表的男女明星和名流中,有沒有你欣賞的人?
MB:當然是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她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女性。要說男性的話,應該就是賽車手Michael Schumacher。 

“即使繼續學法律,也不會出現一個性感女律師。”
 
B:在你心目中,一個成功的女性應該是什麼樣的?
MB:我認為,不管是家庭主婦,還是在外打拼的女強人,女人最終都應該回歸女性化。她們需要花時間來培養自己的孩子,去愛他們。她們需要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家庭上。還有,女人應​​該有女人味。 

B:你最難忘的一段戀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對像是你現在的丈夫嗎?
MB:我和我丈夫Vincent Cassel因拍攝《謎情公寓》而認識,兩人在一起18年了,我們有了兩個孩子。雖然這段感情非常漫長,但我仍難忘當初的相識。我依靠他的愛而存在。 

B:除了工作以外,你有什麼愛好?
MB:享受生活(笑)!就像普通人一樣,我喜歡和朋友一起逛街,和家人宅在家裡,看看書看看電影。我希望我的生活除了工作以外,還有時間去做其他事情。 

B:你在大學裡攻讀的是法律。如果繼續從事這一行當,你會選擇當律師嗎?
MB :我不會選擇這個職業。律師每天要與很多官司和材料打交道,這會讓我覺得非常枯燥。
或 許這和我小時候喜歡看照片的習慣有關——我一直熱愛拍戲和模特這兩份職業。這些都是我的愛好。即使繼續學法律,我想律師界也不會出現一個性感女律師。 (大笑)年了,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年輕時做模特,首次T 台秀就是為他們走,我對他們滿懷著敬意。當然,我也欣賞他們對女裝的態度,充滿著性感和高雅的格調。 
@Source:外灘畫報2012-07-19 總第498 期

專訪李立群 / 做相同的事情謂之禪,做到最後不厭倦謂之喜@People

李立群從1984年和賴聲川共同發起創立“表演工作坊”,到1995年因為理念不合而退出,經歷了11年舞台生涯。其後,他“為了還債”,在大陸接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大家都記住了他的臉,他對此卻不願多談,只是以年輕時師父教導的“禪喜”來看待這一切。
文/王華震
見到李立​​群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這一天,他先是一大早飛到上海,接著在一個小劇場裡給讀者做了兩個小時的講座,然後是車輪戰般的記者群訪和專訪。經過這麼一天的折騰,按理說60歲的老爺子應該已經精疲力竭,但是見到記者的時候,他的聲音依然中氣十足。 

“咱也是個練家子。”李立群在他的新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中這樣寫道。他小時候住在台北基隆路和信義路交界的一個眷村里,離吳興街很近。吳興街旁的松山 寺裡,隱居著一個“武林高手”,是當年張學良的武術同門。李立群小時候經常去寺裡玩,結果和這位高手成了忘年之交。拜師之後,師父就傳授了些吐納之法。幾 十年後師父臨走前,對李立群說:“你現在氣血已衰,成不了大功,但是師父以前教你的那點功夫,只要經常練習,仍能保你終生健康,家庭幸福⋯⋯ ”
也 許正是靠著這個內功底子,到了現在的年紀,經過一天的採訪和演講,他依然不見疲態。也正是這個底子,讓他在相聲舞台上能夠游刃有餘。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紅火的時候,連演幾十場是經常的事,如果遇到要加演,那“金士傑都快哭了,李國修嚇得在家裡發抖”,但他只要在腰上系一根繩子,上 台依然是滿面紅光。那時候他們要在下午兩點開始小口大量地喝水,“儲存水分”,備戰一整個晚上的“喋喋不休”。 

這是他在“表演工作坊”時 的工作狀態——除了舞台還是舞台。從1984年共同發起創立,到1995年退出,這11年,他幾乎不接演電視劇(只客串過台視的一些小配角),一門心思撲 在舞台表演上。 “這是我非常懷念的11​​年。”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演戲和回家,所有的應酬都交給了賴聲川,那段時間是幸福的。” 

李 立群和賴聲川在1995年的分道揚鑣,已經成為台灣劇壇的一段“公案”。在李立群離開後,“表演工作坊”又陸續推出了《又一夜,我們說相聲》和《千禧夜, 我們說相聲》,但是無論評論還是票房,都無法達到《那一夜》的高度。而李立群在《暗戀桃花源》中的“老陶”一角,也已經成為台灣喜劇角色的經典之作。 

11年的“患難情感”,沒能換來​​最終的相互理解。那時“表演工作坊”蒸蒸日上,賴聲川想把事業拓展到電視領域,於是決定接下300集的《我們一家都是 人》,早上看報、中午創作、晚上進棚。李立群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表演方式,他說這是“泡麵”,是“沒蒸熟的饅頭”,離他心目中細火慢燉的表演相去甚遠。而這 樣的說法也傷害到了那時正自信滿滿的賴聲川,終至二人決裂。 

雖然這十幾年間他們很少碰面,賴聲川女兒結婚也沒通知李立群,但是在採訪中, 李立群還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年紀越大,越應該見面”,至於那些分歧,見面時“就不要提嘛”。去年,李立群、賴聲川和李國修在上海參加某戲劇頒獎 典禮時偶遇。後來李立群在微博中說起了這次偶遇,“一個小小的台北市難倒了我們,沒想到在偌大的上海,我們反而還可以重聚”。這句話正取自當年“表坊”名 作《暗戀桃花源》裡的台詞。 

離開“表演工作坊”之後,李立群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大陸。在大陸,他接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大陸的普通 觀眾認識他,大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當初為了反對電視劇而離開“表坊”,現在反而大拍電視劇,這樣的矛盾,出自於他的“投資失敗”。 “我投資十年垮了,不垮的話,爺正在家裡樂呢。”據他自己估計,像他這樣什麼戲都接,努力拍戲賺錢,到明年就可以把債還完,把保險費交完。明年之後,他就 會慢慢淡出電視熒屏,至於舞台,“身體行的話就會繼續”。 

這個曾經創造了台灣舞台劇票房奇蹟、演過楊德昌名片《恐怖分子》的人,現在不願多談他在大陸的電視劇事業。 “有什麼好談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在他內心裡,還是秉持著當初離開“表演工作坊”時的態度。 

如何面對這些不願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李立群用的方法可能也來自小時候那位師父的教導——“禪喜”。 “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謂之喜。”不止是這樣,他還要去“擁抱它們”,努力做好它們,他說這叫做“大禪喜”。 

B=《外灘畫報》
 
L=李立群
 
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
B:你大約什麼時候開始對禪佛感興趣的?
L:大概二十一二歲,看過一本鈴木大拙的書,他談一個人潛意識裡面的禪,講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東西。 

B:那你碰到那個松山寺的師父也是你二十幾歲的事情?
L:我從小在那邊長大,但是從來不拜佛。拜了師以後,師父叫我去拜千手觀音。千手觀音也就是松山寺最老的一尊佛像,它是直接刻在山壁上的。 

B:但是我看你這本書裡談到師父,名號已經隱去了,可以說他名號嗎?
L:他姓林,林鼎禧。我曾經到一個青幫的家譜查,沒查到;然後到寧波同鄉會查,才有這個人。 

B:他當時在上海幫會裡是屬於很幕後的一個人?
L:非常幕後。杜月笙如果碰到青紅兩幫或黑白兩道都擺不平的時候,會打電話給他和他另外一個朋友。他們兩個只要一到現場,事情就一定解決。只要他們的一句 話,按照杜先生的意思去做,“你們回去吧”,其他人就陸陸續續走了。他的眼神告訴你:你如果反抗,一定躺在那。而對方都是帶著槍和斧頭來的,沒用,一點用 也沒有。 

B:他後來被鐵砂掌所傷,能說說嗎?
L:我是聽師兄說的。因為我知道金鐘罩練得好的人刀槍不入是小事情,這是他親口跟我說的。就是氣已經離開身體,像你看的科幻電影一樣,有一個保護圈,飛彈 也打不進去。但鐵砂掌是克金鐘罩的。我的師父年輕時在上海待了5年,三十幾歲還不是他武功最高峰的時候。他跟剃頭師傅開玩笑,把氣稍微屏住,剃頭師傅一刀 劃過去怎麼也剃不掉頭髮;當他把氣一送,就是把罩一放,頭髮就剃掉了。 

B:是個傳奇人物啊。
L:不親眼看到不會相信。過去中國的傳統武功真的有輕功。他親口對我說,像你這樣帶著輕砂,最多只能練到一丈到一丈半,就練不上去了。他說如果有內功和輕 功,你可以練到三丈。明末清初江南八大俠的呂四娘確有其人。我師父的師兄妹當中也有人練輕功的,只是他不練輕功。我媽今年90歲,她是北京人,她對我說, 她上小學的時候,就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經常聽人說“唉,李三又被逮了,李三又被逮了” ,然後過兩天上學又聽人說“李三又跑了”⋯⋯ 

B:你師父是哪一派的?
L:他打的太極拳是郝派,這一派的不多,但是他學的內功是楊派。 

B:你平時打坐是為了培養心性?
L:我師父是靠打坐療傷,他是屬於武功打坐,不是一般的禪門打坐,就不是一般的培養心性了。跟他同時學打坐的人是張學良,你想,張學良會隨便選一個師父來 打坐嗎?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我覺得張學良活到100多歲,除了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外,難道和打坐沒關係嗎?在那個抑鬱的環境裡面,他可以做到心如 止水。 

B:你親眼見過你師父打坐?
L:我覺得可能是血液循環加速。他受過嚴重的內傷,無藥可治的,臉色和鐵鏽一樣。可是每次打坐出來,開門一剎那,我一看,哎呦,70歲的臉像嬰兒紅,紅得帶光!要不了十五二十分鐘,就又恢復到鐵鏽色了。要不是有內傷,他活到100歲絕對沒問題。 

B:你跟著他修煉對你後來說相聲也幫助很大吧?
L:台灣有一個正宗的楊派太極傳人王延年。他那派的內功和我們這一派一模一樣的,我岳父的內功就是跟他學的。但是我覺得他的徒弟沒有一個得到他的真傳,包 括我的岳父。我在台上沒有力氣說話了,只要偷偷綁好一根帶子,聲音馬上可以出來,壓著肚子走。連講50場相聲(每場兩個小時)以後,還要增加一場,金士傑 都快要哭了,李國修嚇得都在家裡發抖。我們深深地知道喋喋不休比唱歌演戲都累,你不能停,最後連唾液都沒有了。 

郭德綱的精氣神不錯
 
B:你剛才提到你媽媽是北京人,你對相聲感興趣,是受她影響嗎?
L:沒有。小時候台灣本來就有大陸過去的一些人,他們會講相聲。他們在收音機裡面講,然後我覺得好笑得不得了,但是他們的段子有很多都是從侯寶林那兒抄過去的。 

B:那你以前在西餐廳做脫口秀的段子是怎麼來的?
L:那個基本上是自己創意的。先上台唱首歌給大家問好,然後講笑話,跟二人轉非常像,就是不停地讓你笑。然後他們學大歌星唱歌,我是學大人物講話。我學老蔣、小蔣,學李登輝,學孫越,學六七個人,轉一圈就變成另一個人。 

B:現在的台灣綜藝節目也有很多模仿秀。
L:對,現在很多人做模仿秀,我大概是台灣最早的。 

B:能不能給我們模仿一段當時的蔣介石?
L:模仿蔣介石你們也聽不慣。蔣經國的聲音你們也沒聽過,所以模仿沒有意義,你必須要有共鳴。我如果說模仿毛主席、模仿周恩來的話可能大家會有共鳴,但是 這又好像不太能允許被模仿。我們模仿大人物是這樣的,先講前五句,就好像毛主席對全國人民講話這種,你講前五句,講得非常像,大家已經認可你,哇太像了, 接下來你就要講他不可能講的話,那就更好笑了。比如他會說:(開始模仿蔣經國)我平常很喜歡唸書的,我喜歡念英文雜誌,英文雜誌的名稱叫 “Playboy”。這是大人物不可能做的事,但講出來就嘩地一片大笑,必須得這麼玩。 

B:你是不是也會很多方言?說學逗唱,方言是必備的。
L:我給人的感覺是好像都會一點,其實我花在學方言上的時間非常少,都是為了我表演的相聲段子。像廣東話我不會幾句,我說的河南話極不地道,但是我爸爸一 輩子鄉音未改,他說的再土的河南話,我都聽得懂,到我嘴巴說出來就不行,我沒有練。我跟媽媽講話多,所以我的話有點京味。 

B:你在書裡說,你現在欣賞的相聲演員是郭德綱。
L:德綱不錯。他的精氣神不錯。他在台上表演的時候沒有以前老一派相聲的感覺。反正我現在一看到電視裡有人站起來,穿著西裝,說:今天,我跟大家講一個 ⋯⋯手這樣一放(做手勢),我就覺得完蛋了。只要這個一上來,我就不愛聽了,覺得他們學歪了,有點走火入魔。郭德綱沒有這個東西,他很鬆,啪就來了。他的 精氣神、他的輕鬆,讓我覺得他好看,我蠻喜歡他的,希望他不要被大眾文化沖淡。
比方說,現在的周立波也好,郭德綱也好,他們都是靠單口或 是雙口相聲出來的,靠傳統玩意兒出來的,但是當他們走進電視主持綜藝節目的時候,或是在電視上做TALK的時候,沒問題,因為這是大眾文化所需,他也可以 這樣去做,但是當他越做越多的時候,原來那個寶貴的傳統玩意兒自然會被削弱。當然,如果他願意被削弱,人家的理想是這樣,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如果他非常 鍾愛相聲,為了生活去做綜藝節目,然後他再回來努力使自己在相聲崗位上越站越穩、越站越像師父,那麼這是大家都高興的,因為後繼有人,他的徒弟也不會差。 可是同時你也會看到,一個精彩的相聲演員,日漸開始轉向另外一個軌道。 

B:那麼你對周立波怎麼看?
L:你不要拿他去跟郭德綱比。郭德綱是相聲的訓練背景。周立波是上海滑稽的一個背景,然後再加上他有一些人生經歷,他更加能感覺到電視脫口秀是有用的,所 以他總是在電視上。我覺得這個人的聰明在於快速反應。如果他有200個好的編劇支持他,他就是個非常好的上海清口的大家。但他缺乏好劇本,不是光針砭一下 現在的時事就算了,那是小聰明。你諷刺,什麼叫諷刺?我們先搞清楚諷刺的定義是什麼。在諷刺文學裡面,當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你還重複說出來,那不叫諷 刺,那叫打落水狗。如果說大家都知道卻沒有人提出,你讓大家再度認為這是存在的時候,這叫諷刺,它才有意義,它才讓人覺得可以改進。如果只是像台灣的《全 民最大黨》,那就是打落水狗,就是賺政治人物的錢。我以前也是這樣。諷刺文學的大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慢慢來。所以我說周立波這種諷刺生活、諷刺時事為 主的脫口秀演員必須要200個好編劇,不然你的營養一定不夠。 

B:關於段子和喜劇的關係,你曾經有個比喻,段子好像是點,喜劇好像是面。
L:一個好笑的點它是點,但是一個好笑的段落它就是線,然後大家從你的點線組合的多寡形成的那個面,就是今晚你給別人所有的笑的里里外外的一個張力,人家 不單是笑還覺得笑得很高明,還覺得笑得非常——哎呀他怎麼會想到這個?真是有趣。這是不便宜的笑。他滿懷著一堆不便宜的笑走出劇場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所收穫。 

B:這是你心目中理想的喜劇?
L:對。不過我理想的喜劇不止是點線面的關係。點線面只是我的一個結構的說法,要結構好一個喜劇的話,我總覺得這個喜劇首先要脫離下面這幾點:不管你的喜 劇是在表情上擠眉弄眼,還是言辭上靠急轉彎來賺取別人的笑。我們現在喜劇演得再好,也不過就是擠眉弄眼的高手。趙本山經常擠眉弄眼,可算擠眉弄眼的高手。 但我很喜歡他有一年的《扯蛋》,就很好,我覺得那個是上上喜劇,而且是諷刺喜劇的上乘,他演起來不露痕跡,很好。 

到老的時候,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你經常提到的“禪喜”怎麼解釋?
L:“禪喜”我也不知道它應該怎麼解釋。但我常常說到“禪喜”,就是當一個人固定做一件事情,做得讓別人都覺得乏味或者讓別人去做覺得乏味的時候,而他依 然津津有味,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是“禪喜”。就是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那麼“喜”呢,就是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講得大一點呢,就是所有生命 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你都有能力去接受它們、擁抱它們。你完完全全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命,哪怕有一天在監牢裡面,你都可以坦蕩盪,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 命,這也叫“禪”。如果你可以很平和地去擁抱它們,那麼你就是“大禪喜”。 “小禪喜”可能就是睡個好覺起來很高興。 

B:那麼你現在在大陸每天重複著拍爛電視劇,也有這樣的“禪喜”在裡面嗎?
L:有。每當我辛辛苦苦做完工作的時候,中間有什麼不愉快,有沒有抱怨什麼太多,到要回家的時候,我就會“禪喜”。 “禪喜”跟“禪定”不一樣,“禪定”就是安靜到極點,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是空的時候。 

B:那戲呢?有哪部你演完覺得很遺憾或是沒有遺憾?
L:沒有。演再好的戲也不要留戀,把它忘了,就像夢一樣,繼續走下去。 

B:你剛開始學表演的時候,有沒有表演方面的偶像?
L:有,是學習的對象,但從來就沒有偶像。彼得·奧圖、約翰·韋恩、史蒂夫·麥克奎恩,慢慢地後來又出來艾爾·帕西諾。我那時學約翰·韋恩的走路,學彼 得·奧圖的神經質——他是莎劇的好演員。後來就不太學外國演員了,就開始注意自己身邊演電視劇的老演員,比如現在還活著的91歲的常楓,還有北京人藝的於 是之老先生,光看他演的《茶館》裡的王掌櫃就夠了,能開竅了。有一次我問他,喜歡《茶館》還是喜歡《龍鬚溝》,旁邊一個年輕人說,那當然是《茶館》嘍,可 是於是之不置可否地說:“陳瘋子是一個'文瘋子',他不覺得自己瘋了,他覺得全世界瘋了。”他用這種方法去詮釋陳瘋子,他沒有講他喜歡哪一個,真是聰明。 

B:台灣下一輩演員中有哪個你比較欣賞的?
L:都很好。台灣每一個演員我都很喜歡,但大陸呢,我要看他用不用功,哪怕演戲有點拙,用功的我就喜歡。 

B:你在大陸拍了這麼多年電視劇,你覺得大陸電視劇的劇本存在哪些問題?
L:大陸的電視劇沒什麼好講的。對我來說就是工作賺錢,把戲演好。觀眾蠻可憐的,沒什麼好戲看,我們也管不了太多,有廣電總局管著。 

B:就是說你賺夠錢了,把債還完了,就不演了?
L:我大約明年就可以還完債,還有保險費交完,就可以慢慢退了。但不會突然間就不演了。 “老兵不死,只會凋零”嘛,戲會越來越少。你看李丁老爺子,人家去世之前一個月也還在演。我一輩子不挑戲不等戲,到老的時候,就挑體力能過得去的戲,什麼 戲都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就算沒有金錢的壓力,你也不挑戲?
L:當然不挑,有什麼好挑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都是在倉促的時間下完成的,又能怎麼樣呢?你以為有創意,回頭一看,原來都是抄的。 

B:那電影呢? 
L:電影不同,電影有足夠的時間,這個導演可以不接這筆錢,可以不拍這個故事,只要你守住自己的原則。它是經得起負責的一種東西,可以細火慢燉、塗塗抹 抹。如果演員沒時間可以不來啊,但是如果他覺得這個導演好,也願意來參與這個可以負責的作品,在這裡面才看得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如果能參演這樣的電影, 也會“與有榮焉”的,自己也會更努力。 《恐怖分子》如果沒有楊德昌導演,也不會到這個地步。就我自己的表演來說,只能到60分。拍完才發現,它是可以更好的。 

B:你曾經對錶演這樣熱愛,也演過很多很好的電影,但是近幾年在大陸卻演那麼多爛片,我不知道你個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L:觀眾怎麼想就怎麼想,不要去解釋。我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我不怕觀眾同時看到我的優點和缺點。我甚至不怕觀眾只看到我的缺點。我只要讓觀眾看到我不是在 混的,我還是在很努力地演。我到底是沽名釣譽為主,還是演戲服務大家為主,還是賺錢為主,你看清楚就好了。我希望觀眾到老的時候,會指著電視說:“哎喲, 你看這老頭,30年前我就看他演了,現在他還在演​​。”然後他兒子說:“我也喜歡他演的東西。”這樣我就滿足了。我不要藏著掖著,我不想讓人看到我最美 好的,我不認為美是讓人擁有的,美是用來追尋的。老夫老妻老朋友怎麼不知道你有什麼缺點呢?都知道。你要把觀眾當成老朋友。
過去的傳統藝 術,可能梅蘭芳啊、侯寶林啊,是不允許在台上犯一點點錯誤的。侯寶林在台上講錯一個字,回家難過了幾天,後來決定退休。我們現在這麼急就章的電視劇,已經 告訴我們演員一生是不可能箭無虛發的,只要你不要隨便亂放箭,你每一箭盡量瞄準,去演就是了,演得再好不要留戀,再不好忘掉就是了。 

B:就是說不管環境怎樣,演好自己就好了?
L:你參加的戲爛不爛和你到底爛不爛是兩回事。不要以為你今天演了《赤壁》,那些大演員就演得很棒。我評頭論足看完《赤壁》,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包括張藝 謀的電影,只是看起來有點大。彼得·奧圖的每一部戲我都看了,有的很棒,也有非常差的表演。演員就怕跟演員站在一起比,他在《雄霸天下》裡面把當時演莎劇 的權威理查·伯頓給“吃乾挖盡”,但是在《冬獅》裡面,他卻被凱瑟琳·赫本幹掉了,被這個女人的冷冷的神經質乾掉了。可是在《金色池塘》裡,這樣厲害的赫 本居然和當年演技平平的亨利·方達平分秋色!演員有無限的空間,還要擺在一塊比。 

B:那和你合作的演員中,你有這種比較嗎?
L:演的時候不想這個,演的時候這樣想是演不好的,但事後回想,就會了解這個人的功力。 

B:你現在的表演到了你自己想要的“從心所慾不踰矩”的境界了嗎?
L:這是70歲的境界,萬一你活到80歲呢,從心所欲忘了矩,根本就忘了什麼叫矩!就已經成為慣性了,“矩”就丟掉了,只有吃和睡,生命進入另外一種化學狀態,那更神。但是也變得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追尋,只想活下去,沒有力量去關心什麼。 

B:你在大陸這些年的電視劇就是這種慣性?
L:那是90歲時的慣性。現在的慣性是寫劇本的人已經寫出慣性,導演導出慣性,所有人都有了慣性,都形成了大量的似曾相識的東西。這時你反而要去突破這些,要盡量努力讓它變得不太似曾相識。 

B:現在和賴聲川還有聯繫嗎?
L:很少。年紀越大,大家越來越應該見面,而不是越來越不見面。大家曾經理想不同而分開,到今天為止他還認為他是對的,我也認為我是對的。我們不會忘的,那是我們的“公案”,忘不了的。那見面時就不要提嘛! 
@Source:外灘畫報 2012-08-02 總第500 期

Instagram:一圖勝“十”言:@Trend

編者按:被譽為麥克盧漢接班人的Douglas rushkoff說: ”內容從來不為王,聯繫才是王。”
 
這 句來自Rushkoff的話已經成了我這幾個月來的口頭禪,它簡單超然地總結了很多對於互聯網的觀察。所以當我讀到最近批評Instagram的文章時, 這句話又開始縈繞在我腦海。我認為這些指責錯誤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Instagram只是一個攝影和照片分享應用。 

自 Instagram上線以來,我已經用了它一段時間。但直到看到我13歲的女兒和她朋友如何使用Instagram之後,我才開始真正理解這個應用。對她 們來說,Instagram就是一個Facebook的替代品。他們在上面分享照片,但這僅僅是打開話題的入口,交流的方式。上傳的照片可以說是他們視覺 化的狀態更新。他們還用Versagram生成文字型圖片,用PicFrame給照片加框拼接,拿Emoji表情裝飾評論,讓朋友知道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在 做什麼。他們會希望收到一個“like”,從而知道自己在網上並不孤獨。 

這就是我們在Instagram中正在做的。我們在分享照片過程中會存在錯覺,以為這一切在於拍照和分享。而13歲小孩在Instagram上的行為,給了我對Instagram更清晰的想法。 

我們並不用Instagram去成就藝術,或者像攝影師一樣展示我們的作品。它不是Flickr。我們只是在嘗試聯繫我們的朋友,去開始一次對話。 Instagram實際上,是偽裝成圖片app的溝通平台。
對於大部分成功的社交媒體服務來說,他們做的正是嘗試讓人們聯繫和溝通。
像Facebook,Twitter,Tumblr,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幫助了我們的溝通。而實際上,很多被我們認為是自我表達的行為僅僅是打開話題的開場白。 

而這讓我想到了視頻,那些所謂的“視頻社交應用”。要想真正評價這些應用,判斷它們能不能成,其實可以看看它們是否可以給了你一個好的表達方式,是否給你展開談話的契機。
你上傳到Facebook上的生日紀念照、你用Instagram做的高對比度日落照片、你錄下的歌、在Twitter上分享過的YouTube視頻——它們都是很好的開場白。 

而 如果分享一個用你手機錄的,看了也不知道是在拍什麼的失焦、有噪點、抖動的視頻呢?會是一個好的開場白嗎?這裡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定論。就像 Socialcam創始人在autodesk買下他的app之後承認到:“(Socialcam)拿Instagram做比較從一開始就是錯的。”而最近 新登場的兩款app(ptch和vyclone)的存在可能是因為它可以讓個人用自己的手機製作一個令人驚嘆的視頻,並具有一定的社交性。 

這還有另一件事——如果一個app可以輕鬆快速地成為開場白,它可能會更容易成功。 Instagram能夠成功是因為我們可以在數秒之內拍下和製作有趣的圖片,簡單得就像分享文章、視頻或歌的一個鏈接一樣。而通過這些新應用去製作視頻則 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對於視頻來說,你很難將自己做的視頻作為交流的開場白,或許將你找到或喜歡的視頻作為交流的契機會更容易些。絕大部分的我們就 哪些視頻值得分享有足夠的判斷力。但很少人能夠把一個視頻拍得值得讓人分享。 

回想一下為什麼YouTube可以成功?因為它讓我們可以找到值得分享的視頻,同時它還讓我們能將視頻分享傳播到朋友可以談論的地方,如我們的博客、空間還有Facebook和Twitter等。
在 我們常常花時間在移動或平板設備,app變得至高無上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應用。我的預感是,一個成功的社交視頻app應該是讓人們打開話匣,只 需輕點幾次就可以讓大家找到有趣或有意義視頻的應用。而Instagram告訴我們,即使沒有其他功能,這些app也一定要有的是:提供一個可以和朋友交 流的功能。 

Instagram可以說是一個照片應用,將我們現有的社交網絡交流做了外包服務。 Instagram最終能在照片應用領域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想通了:大部分的人們真正需要的是聯繫和交流。所以,他們通過攝影,讓我們用有趣和新的方式,來做溝通這件事。 

@Source: 36氪

練成「流通業教父」的筆記學習法@Thinking





從一個平凡小職員,到成為工作產業中的教父級人物,徐重仁最「慣用」的祕密武器之一,就是幫助他不斷蒐集情報、自我學習、進而能運用資訊並行動的筆記!


 
很多人提到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腦海中浮現的,就是他帶領一批戰將,不斷在流通事業版圖開疆闢土的成功者形象。十多年前,就有同業稱他是「黑帶級的專業經理人」,現在,他更為人熟悉的稱號,則是「流通業教父」。
不過,真正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一位在同學眼中平凡無奇,在同儕中也不特別亮眼的年輕人,經過多年的淬鍊,可以成為「教父級」的人物?他到底是誰訓練出來的?
對此,徐重仁笑笑地說:「從來也沒有人安排我去上總經理的課程。認真講起來,我都是自己去學習得來的。」
學習?聽起來不是很難,也並非什麼高深莫測的答案。只是,什麼樣的學習,才能有「教父級」的水準?他的學習跟一般人的學習,又有什麼不同?
祕密,就藏在徐重仁的筆記本中。
這是徐重仁首度向媒體詳細披露他的筆記術,公開個人筆記,無私地與讀者分享他的學習方法。

從上班第一年就養成習慣
採訪當天,徐重仁提著厚厚的一袋筆記本進來,一面隨手翻閱,一面耐心地跟記者逐一說明每本筆記本的用途。
這些本子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每篇都寫著筆記當時的日期,甚至連民國77 年時的筆記,現在都還保持得非常乾淨、完整。而且,無論是大本子、小本子,或是貼在上頭的便條紙,字跡都很端正。
看得出來,徐重仁對做筆記這件事,相當認真,他也很依賴這種資訊整理的方式。「我每天要看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抓到一個重點,就會做筆記,從中也會得到一些靈感與構想。」他解釋道:「我做事的方法就是這樣。」

事實上,從進入統一企業的第一年起,徐重仁就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一開始的學習對象,是當時的統一企業總經理高清愿(現為統一集團總裁)。
徐重仁回想,當時高清愿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記事情,開會時,若有同事沒帶筆記本,他還會不高興。「他會覺得你聽一聽就忘了,確實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把看到、聽到的事情寫下來,沒多久你就會忘掉,甚至沒有感覺,」徐重仁說。
當然,有成效的筆記術,絕不可能只是把聽到的事情記下來這麼簡單,它還需要思考、整理,以及事後深入探索、研究的功夫
仔細分析徐重仁的筆記學習法,大致可以歸納成3 個原則:

原則1:隨手記,隨時記
形容自己「隨時都在寫」的徐重仁,無論是讀書、開會、上網或看電視,只要從中獲得一些感覺與想法,都會馬上寫下來。甚至有時半夜醒來,突然有個靈感,還會趕快起身,記在床頭的便條紙上,天亮後再整理進筆記本中。這是他強調的「即時」原則。
此外,徐重仁吸收的資訊種類相當廣泛,除了企業經營管理外,包括生活、藝術、攝影、自行車等領域,也都在他涉獵的範圍之內。
因此,他的筆記內容相當豐富,有時去巡店時,還會寫下當天的氣候、當時的感覺,或是沿途有些什麼植物,開了什麼花,跟想像中企業家硬梆梆的筆記本很不一樣。

原則2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筆記本
為了方便整理、記錄,徐重仁會依不同場合、目的,使用不同的筆記本,絕對不會「一本用到底」
如,他隨身帶著一本約15×9 公分大小的白色筆記本,輕薄短小,剛好適合放進西裝外套口袋。本子的內容以公事為主,有時是企業經營上的數字、構想,有時則是想與部屬分享的心得。
例如,在2011 年11 月5 日那天的筆記中,徐重仁就工整地寫著:
< 有效的讀書要領>
選擇好書(自己的needs)
catch point(記memo)
好的idea,嘗試做看看。
PDCA(不斷精進)
創出自己的風格(創意)
至於參加內部會議時,徐重仁會帶上大本的memo 記事本,一邊聽部屬做簡報,一邊寫下摘要或感想,事後再整理重點。
當然,很多時候,筆記本可能並不在身上,此時,便條紙就會派上用場
徐重仁的桌上與床頭,隨時都放著「手工打造」的便條紙──以使用過的影印紙背面裁切而成,大約九分之一A4 大小的紙張。他會細心地用長尾夾將一張張也許是時間緊迫時寫下的便條紙收好,然後再找時間把重點謄進筆記本。
另外,徐重仁有寫生活雜記的習慣,他用的是比較厚,比較正式的日記本,這本會固定放在家裡。
每篇手記,徐重仁都會有個標題,內容多與生活、心情有關。例如,他會在手記裡寫上「太太的生日party」、「兒子的前途」等心情的抒發,感性的一面表露無遺。

對徐重仁來說,將筆記本分類,不但好整理,也很便於日後的翻閱與檢視。

原則3:後續的深度探索、實際體驗
筆記並不是寫完就算了事,重點還在於寫完之後的「行動」
徐重仁表示,他會不時翻看筆記本,覺得不錯的點子,就會試著做做看,「很多idea 就是這樣執行出來的,」他說。
另一方面,如果是他有興趣、但並不全然了解的事情,除了寫下資訊的重點外,還會另外花時間蒐尋更多相關資料。
例如,徐重仁會固定收看日本東京電視台的節目《WBS》(World Business Satellite),如果出國或沒時間,還會請祕書預錄,然後一次看完好幾集。
他看電視不只是看電視,而是隨時把有趣的內容或趨勢記在本子上,回頭再上網尋找相關內容。
像是他最近看到節目介紹日本的舊式澡堂,因時代的變遷逐漸沒落,為了振興經濟,澡堂業者想了一些創新的行銷點子。於是,他看完節目後,親自上網找出這些業者的網站及促銷手法。
說著說著,徐重仁還拿出了他的iPad,點開相關群組與網頁,一邊秀出他蒐尋到的資訊,一邊笑笑地說道:「我覺得很有趣,如果到日本,我要去嘗試看看。」這也就是徐重仁強調的「生活體驗」與「現場感」。
徐重仁認為,資訊整理與生活體驗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寫筆記是資訊整理的最佳方式,那麼,生活體驗就得靠身體力行來完成

「透過生活中實地的觀察與操作,才會有感受。你沒有感受,人家跟你講再多也沒用,很多事光用想像的,根本想像不到,」徐重仁提醒。

資訊超載,寫筆記是舒壓也是思考
感覺起來,徐重仁似乎花了很多時間在寫筆記。問他會不會覺得有壓力,或根本沒時間寫,他搖搖頭道:「不會,養成習慣後,就沒什麼壓力。」
他進一步解釋,每天要面對這麼多資訊,根本沒辦法記,而只要寫下來,就不用強迫自己記在腦子裡,可以抒解壓力。「不但不會增加工作負擔,反而覺得很輕鬆。」更重要的是,「在寫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思考,」他說。
不過,記筆記的方法很多種,徐重仁倒也不認為非得要用手寫方式不可。自嘲不會打字、ㄅㄆㄇ也記不清楚的他,最習慣的雖然是「筆」記,但他認為,年輕人擅用科技產品,因此,也大可用圖畫或影像的方式,把資訊、心得記錄下來
這麼多年養成了寫筆記這個好習慣,對徐重仁的生活及工作都發揮了正面的影響,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培養這個學習的好方法。
至於那麼多年寫下來的筆記本都到哪兒去了?答案是,全部都在。
徐重仁從不丟筆記,便條紙現在已累積到好幾千張,筆記本也裝了好幾箱。「將來送給我的孫子,或80 歲時再拿出來看,」徐重仁笑道。

其實,這些筆記有過徐重仁打拼的記憶,也有過統一超商幾十年來的成長痕跡,更重要的是,有太多的感受與體會在裡面,任何一本,想必對他都是極其珍貴而難以割捨。
做筆記,是徐重仁重要的做事方法之一。圖為徐重仁首度在媒體曝光的個人筆記,隨著不同場合,他會使用不同規格的筆記本,隨時把看到、聽到的事情記下來,也從中得到了許多靈感與構想。

@Source: 2012-06 Cheers雜誌91期

專訪倫敦奧運會火炬設計師@People

愛德華·巴布爾和傑·奧斯戈比遵循技術含量高但毫不賣弄的設計理念,近日他們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說:“火炬必須具備運動氣息,又能像指揮棒般有表演職能,我們希望火炬可以像閃電般橫穿在陸地上。”
文/陸彥烏英藏登(實習) 圖/圖/Michael Harding(英國)部分圖片由設計師本人提供
42歲的愛德華·巴布爾(Edward Barber)和41歲的傑·奧斯戈比(Jay Osgerby)是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讀建築時認識的。 1996年畢業後不久,他們一起創立了巴布爾-奧斯戈比公司。
從 那時起,他們開始憑著自己的才華不動聲色地征服設計界。他們獲獎無數,設計作品範圍橫跨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卡佩里尼(Cappellini, 意大利頂級家居品牌)、弗洛斯(Flos,意大利燈具品牌)、威達(Vitra,瑞士時尚家居品牌)、索尼等請他們進行產品外觀設計。 

做設計才是正經事
 
最 近,可口可樂公司將公司視為頭等大事的可樂瓶新外觀委託給了愛德華·巴布爾和傑·奧斯戈比設計。他們新近還創辦了一個名叫“環球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公司, 承接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與H&M、Paul Smith以及Stella McCartney等品牌合作,幫他們擔當了部分時裝店的室內設計。
他們的作品技術含量高但毫不賣弄,造型創新但細節滲透著慧黠。無論是設計每小時產量高達6萬個的可樂瓶,還是高度手工製作的限量品都是如 此。在二人眼中,設計中使用到的技術與材料不能失之交臂。在金錢與虛榮的迷魂陣中,只有一種信念是兩人深信不疑並始終保持的,那便是——“做設計才是正經 事”。 

在談到跨界設計時,奧斯戈比樂在其中。 “跨行設計是件很棒的事情。一方面,你可以有機會去設計韓國的某幢建築。同時,你還設計著某款手機的外型。我們喜歡選擇跟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合作。既能工 業生產,也能手工製作。有能力兼顧到多方面,是一件令人感到興奮的事。”巴布爾則補充道:“比如說,我們為可口可樂設計飲料容器,也為Levi's做塑料 衣架。我們的另外一些作品是跟意大利的玻璃工匠、或者倫敦的木匠合作的。兩種項目都帶給了我們極大的滿足感。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生產比例,比如這個 Iris椅子,只限量生產10個;又比如可樂Ipsie飲品容器的設計,每天生產120萬個。對於我們來說,有這種對撞是很美好的。” 

在 今年4月舉辦的米蘭家具展上,巴布爾-奧斯戈比公司出品的三件家具出盡了風頭。最近,他們設計的火炬被2012年倫敦奧運會採用。倫敦奧運火炬上鏤刻著 8000個圓環,意味著向8000名火炬手的人生成就高度致敬。在火炬設計中,設計師融入了火炬手的符號。這是奧運史上第一次將人的因素加入到火炬中,也 充分錶明了倫敦奧運會的創新性。火炬頂部採用了三角形的設計,這是奧運歷史上第一柄三角形的火炬,全身均為金色。三角形象徵了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 的口號;同時,非圓形的火炬手感更好,也更容易被火炬手抓握。 

談到在競爭者中勝出,巴布爾激動地說:“這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全球80多個 設計公司提交了作品,我們至今都認為自己能被選中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需要生產8000支火炬。從倫敦到雅典會有8000人參加火炬傳遞,每個火炬手 最後都會保留火炬。”當被問到會不會參加火炬接力時,巴布爾說:“你必須足夠優秀,並且得到提名。”奧斯戈比則開玩笑說:“我們肯定不在提名之列,不過我 們已經每天在繞著公司大樓跑了,隨時做好被選中的可能。” 

巴布爾和奧斯戈比不用電腦進行設計工作,仍然採用速寫和製模等傳統設計工藝作為 主要設計手段。 “用電腦設計最大的問題是容易給人以誤導,效果圖顯示作品設計可行而美觀,而真正著手製模時會發現是行不通的,做出來也往往不會有預想中的效果。所以我們 覺得,用電腦設計是把時間浪費在了與實際情況相悖的細節上,當然,在設計後期我們還是會用到電腦。” 

簡潔不做作才是好設計
 
介紹巴布爾和奧斯戈比設計作品的第一本書《愛德華·巴布爾和傑·奧斯戈比設計作品》,已經在今年年初上架。這本超過250頁的書中收錄了公司成立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設計作品。上百張精美的圖片和細緻的描述讓讀者真切了解到了設計師們的設計工作,以及每件作品的內涵。
和 其他設計作品集不同的是,本書全程由巴布爾和奧斯戈比二人親自動手完成,完全沒有專業寫手參與。他們將第一手的設計資料呈現給讀者。作品中沒有摻雜他人的 主觀描述,從措辭到內涵分析都高度保真。巴布爾說:“我們不想讓這本書成為一本產品目錄。我們想介紹每件作品的身世;它們各自都有有趣的故事可講。對設計 師來說,設計作品的過程非常重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將每件作品的誕生過程詳盡地記錄下來。” 

設計於1996年的結繩桌子(Loop Table)是他們的開山之作,當年一展出便引起了轟動。而這件作品實際上是在某天晚上他們設計一家餐廳時突發奇想的結果,當時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張桌子對 他們意味著什麼。設計完成後,它被閒置在架子上,整整一年無人問津。奧斯戈比認為,這件桌子打動人的是它的真誠。 “我想人們首先被它的簡約吸引。它絲毫不做作,沒有刻意隱藏什麼。甚至材料都沒有上過漆,直接採用夾板製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藉鑑了居住在英國的布雷爾 人和包豪斯人的早期作品。它的設計理念根植於一種古老的文化,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後,他們為瑞士家具公司vitra的2011米 蘭設計週展示而設計製作的Tip Ton Chair又讓人們眼前一亮。這款椅子沿襲了他們簡潔脫俗的設計風格,且一如既往的感人。椅子的前端為特別設計的9度斜面,它可以讓坐在上面的人輕鬆地完 成前傾的動作而不必擔心會滑倒,可以重複疊放節省運輸和儲藏的空間。椅子重量為4.5kg,使用100%可循環再利用的聚丙烯材料製作。
“兩三年前,有人建議我們關註一下英國學校中使用的家具。我們參觀了很多學校,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學校所採用的家具的確存在某些缺陷,而且亟需填補的 市場需求相當大。於是我們聯繫了Vitra公司。人們喜歡靠在椅子上,大多是因為無趣所致。靠在椅背上可以加速人體血液循環,幫助人更好地集中註意力。於 是我們將這一原理應用於產品設計中。你可以在工作時坐在Tip Ton Chair上輕鬆搖擺,不用大費周章​​地向後靠調整坐姿。” 

在書中,兩位設計師還提到他們的公司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喝咖啡。公司中25個人在3年內喝掉了2.1萬瓶咖啡。奧斯戈比風趣地說:“我們英國人愛喝茶,但是咖啡才是靈感之源。” 

B=《外灘畫報》
 
B&O=愛德 ​​華·巴布爾和傑·奧斯戈比
“希望火炬可以像閃電般橫穿在陸地上”
B: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的想法觀點往往會不同,你們的審美觀趨同嗎?
B&O:我們是在皇家美術學院一起學習時認識的,然後一起合作設計了愛德華·巴布爾的公寓。學生時代我們就已經磨合好了工作方式,非常了解彼此的想法。我們有相似的審美趣味,但是時不時也有分歧,和而不同是好事。 

B:最近,你們的作品Tip Ton Chair在米蘭展出,它簡潔的設計和人體工程學的構思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件作品能否代表你們的產品設計風格?
B&O: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的,這把外形簡潔的Tip Ton Chair凝聚了我們大量的思索和研究。當你認真去了解它後,就會發現它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每項產品設計都是研究先行,產品的良好功能和質量對我們來說 非常重要,但同時它們又必須高雅而設計感十足。 

B:你們為2012倫敦奧運會設計了火炬,能講講設計火炬的故事嗎?
B&O:我們認為火炬應該是優雅大方的,同時還要能代表參加接力盛典的8000個人。但是,它必須要具備運動氣息,又要像指揮棒有表演工具的職能。接力的主題是金色,我們希望火炬可以像閃電般橫穿在陸地上。 

B:你們為什麼沒有像其他設計師一樣,請專人撰寫自己的設計書籍呢?
B&O:這本書是關於我們設計作品的一部專論,收錄了從1996年開設計工作室時起的所有作品。撰寫這本書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它細緻介紹了我們作 為設計師的工作流程;產品是如何被構想出來的;草擬設計圖和製作模型階段我們是如何工作的(這階段我們基本不適用電腦);作品是如何被製造商接受直到製成 成品的。整個過程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沒有人可以為我們執筆。 

B:你們最欣賞的設計大師是誰?
B&O:阿切勒·卡斯蒂格利奧尼(Achille Castiglioni,意大利建築設計師)、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美國後抽象派藝術家)、邁克爾·黑澤爾(Michael Heizer,美國畫家、雕塑家)……我們欣賞的設計師太多了。 

B:你們如何解讀建築這一概念?
B&O:同時作為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我們認為建築和室內設計的標準是共通的:智慧、簡約、有所表達。 

B:作為設計師和建築師,你們有沒有親自主持自己的房屋建築和室內設計?
B&O:我們住的都是倫敦的老房子,兩幢都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子的室內設計部分是我們自己完成的。 

B:你們有收藏古物的愛好嗎?
B&O:我們都熱衷於收藏,收藏一些不起眼、只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小石子或者塑料零部件。可這些小物件都是有故事的,或者我們在它們身上發現了某種美。 

B:英國人愛喝茶,你們卻最愛咖啡,你們會享受下午茶時間嗎?
B&O:下午3點前,我們會狂喝咖啡;接下來半天的時間我們喝茶。 

B:你們去過世界各大城市,有特別喜歡的城市嗎?
B&O:首選肯定是我們的家鄉倫敦:它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但是它又有一種有趣的生機,總是讓人充滿遐想和創造力。在倫敦,需要去看、去體驗的 東西太多了。作為旅遊中心,它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如果你要生活在這裡,也有許多安靜的場所、舒適的公園,以及一些隱秘的地方讓你放鬆和自我調節。 
@Source:外灘畫報2011-11-03 總第462 期

獨桌成林@Design








森林系的東西大行其道,這不,連桌子也來跟風了。這一橡木質地的長條方桌是比利時設計師charles kaisin的作品,支撐檯面的並非循規蹈矩的桌腳,而是完全原生態的樹木枝幹。它們當中的一部分直接延伸到天花板,另一部分則被設計成木樁形狀的燭台。 坐在其間用餐,真好像是置身於鳥聲啁啾清風拂面的樹林之中。想起中國園林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這一作品真可謂師法自然的典範啊。

杉本博司:“温故知新”@Gallery

 
佩斯北京《日本海,隱岐》,1987: 作者:嚴瀟瀟

杉本博司之名如雷貫耳,作品在全球既叫好又叫座,東方禪思與對媒材的實驗精神是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處。日前他包括“透視畫館”、“劇院”、“海 景”、“概念形式”、“閃電原野”這幾個攝影創作系列首次由佩斯北京帶入中國,靜置於展廳內的即便僅有黑白灰三色,卻也不啻於一場視覺盛宴。 

一 貫以來,黑白灰及其間的萬千種變化,正是直觀的杉本博司視界。簡單之中可作大文章,杉本博司得益於對東方古典藝術的透悟,1970年代中期前往紐約的他甚 至曾在蘇活區經營販售日本古典藝術品的古董店,不僅建立起自己的古典藝術收藏,更在攝影訓練的基礎上熏習了古典審美。時至今日,杉本博司仍不時以“時代落 伍者”自居,實則是從大師前人、而非當代創作那兒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 

中國宋代的水墨畫為之提供了重要靈感,南宋大家馬遠本身便具抽象的 《水圖卷》觸動杉本博司在屬於自己的創作媒介——攝影上開始探索簡潔色調的可能性,利用感光度高的明膠鹵化銀材料本身的特性在塑造多層次灰色上的表現力, 創作出了“海景”(1980-2002)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系列。在這一禪意最深的作品系列中,我們面對的是頗為大膽的一分為二式構圖,水、天、以及蒸騰 散佈其間的空氣,每幅的作品名也只是簡單標註畫面中的水之所屬地,聯繫起《五燈會元》中所載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禪師著名的參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杉本 博司的作品也便比簡單的景緻多了些許深意,留待觀者去體味。 

杉本博司走遍美國、以等同一部電影的曝光時長來拍攝的“劇院”系列 (1975-2001),則是時間這一在其創作中至關重要的主題元素最“在場”的體現。這個早期便開始的系列將抽象的時間融於最終畫面上的白色銀幕,在延 時攝影已稀鬆平常的今天,依舊看去魅力十足。同時為人眼所見與所不見的東西,魔術般共存於照片之上。 

任何關於杉本博司的評論都不及他對自 己創作的解讀,其所自謙的“溫故知新”四字,再貼切不過。他的“新”,更多地體現在他每每突破常規的視角與所使用之媒材上。從最初的“透視畫館”系列 (1975-1999)到最新的“閃電原野”(2006-2009),前者始於他從三維標本中抽離透視的“妄念”,後者則甚至沒有用到照相機,而是在暗房 裡讓電流直接作用於為曝光的膠片、從而產生暗夜閃電般的不規則耀眼“光”束。更有甚者,據稱,各種輔助工具也被頗具DIY精神的杉本博司創造出來、用以達 到他所期待的攝影效果,譬如為拍攝“劇院”系列而製的“長時間防脫落”裝置等等。近乎科學探索的嚴謹氣質,不僅隱藏在杉本博司的創作過程中,也流露於他的 攝影作品中,尤其是,以數學模型為主題的“概念形式”(2004)以及“建築”(1997-2002 )等系列。 

佩斯北京在展示空間上略 作文章,將其中幾幅“閃電原野”置於展牆高處,從天窗傾瀉而入的光線,連接起作品中的“閃電”。然而從整體上來看,這一個展仍舊是白盒子內的中規中矩的展 品陳列,讓人面對排列緊緻的作品、多少有些遺憾,儘管如此,仍是有幾幅單獨“享有”一整面展牆的攝影,給了作品以應有的空間,展廳深處一片靜謐的海,無疑 是徜徉於長廊間時,所見最令人心動之處。 

“杉本博司”展將在佩斯北京持續至7月7日。

杉本博司為愛馬仕披肩新系列捕捉靈動的色彩@Fashion


杉本博司設計的《影子的顏色,128 1/7,方形》雛形,將在6月由Hermés Editeur 發行。  
作者: Nate Freeman
 
上週在紐約一個冷到要穿毛衣的陰天裡,藝術家杉​​本博司在他的秘密和氏茶室裡舉辦了一個小型茶會。這間去年在他的工作室樓上建起來的茶室隱藏在切爾西區一座不起眼的白色建築頂層,要乘坐一個手動控制的電梯上去,穿過迷宮一般的走廊——來訪的人就算有準確的地址,可能都不大有信心能找到。   

考慮到這個具體的場合,沒有太陽帶來的可不只是沉悶的聚會氣氛而已:杉本的作品是跟陽光有直接關係的。 20062月在華盛頓的赫施霍恩博物館首次舉辦的那場震撼人心的生涯回顧展「影子的顏色」上,杉本使用了寶麗來照片來記錄黎明時分的陽光透過方尖棱鏡設備發生色散後,相鄰顏色的交界線。沒有太陽,就沒有藝術。   

現在,這些抓拍下來的彩虹碎片被變成了愛馬仕的披肩。公司創意總監Pierre-Alexis Dumas任命山本為愛馬仕的第三任「方巾藝術家」,這是這家歷史悠久的時尚品牌和視覺藝術家的合作項目。   

在接到慶祝披肩上市的茶會的邀請函後,本文作者坐上了老舊的切爾西風格的電梯上了11樓。電梯停得很猛。轉過幾個彎,我看到了一個穿著白色宴會外套的人。  
「你好,先生,」他說。 「想喝點什麼茶嗎?」  

樂 意之極。但是這不是杉本的茶室,而是工作室,茶會的熱鬧景像也絲毫看不到。那茶會到底在哪?兩個人體模特的脖子上纏著美麗的愛馬仕披肩。除此之外工作室幾 乎是空蕩蕩的,牆壁上用鉛筆劃著些正弦、餘弦等式,還有其他幾何公式。這個想想是有道理的:披肩上的弧線和褶皺是拋物線形。絲綢初次摸上去彷彿會從指尖溜 走的水銀。  

「你看到披肩了吧?」杉本說。  
藝術家出現在我面前,鞠了一個躬。他穿著有厚厚的黑鈕扣的米色襯衣,看上去很舒適的褲子。  
「我們到茶室去。」  
樓梯的旁邊有一個放著光溜溜的灰色石頭的小噴泉,右邊是一個木頭做的斜頂房間,屋頂有個巨大的窗戶。曼哈頓的南端,第26大街到華爾街,此刻正在烏雲的壟罩下。  
「我租下這個地方是當倉庫用的,」杉本說。 「但是看到這裡的景色我就說,『還是做一個茶室吧!』」  

即便是這麼糟糕的天氣,景色還是不錯。  
「這是一個現代茶室,」他接著說,服務生開始上飲品和壽司拼盤(茶會是由Nobu餐廳供應膳食的)。  

「來的人不用脫鞋,」他大大咧咧地坐在凳子上,完全無視雙腿交叉的傳統。 「你可以這麼坐。」  
愛馬仕商業絲織品總監 Victor Borges 就坐在他對面。
 
「我們認識很多年了,」杉本指指Borges說。 「披肩這個計劃是他們找到我,當時我已經開始做這個系列。我一共有200張,我們選了20張。很不錯的一組,我們要把有代表性的挑出來,不過選擇起來不容易。可能這個是黃色的,那個是另一種黃。」  

披肩總共會生產140——20個設計,每個印製7——但是製作的過程耗費了兩年時間。愛馬仕為這個計劃專門做了一種噴墨打印機,可以把照片的色彩精確地印到絲綢上。一條絲巾需要連續三週不停歇地上色。  

「這是流程的一部分,」 Borges無奈地說。 「我們知道如何開始,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影子的顏色」的原片在拍攝時也是一樣的磨人。他在東京的工作室裡每天早上五點半起來拍攝,供拍攝的時間很短,就在初升的太陽照射到棱鏡的理想位置的那一刻。他就這樣拍攝了10天。色彩透過棱鏡後分散,照射在白牆的某一點上,隨著太陽的上升而變化。杉本會用他的寶麗來相機去拍攝這個彩虹的某些局部。  

他把這比作在野外打獵的遊戲。  
「這是一個可以隨意移動的相機,所以我可以改變位置,」他說。 「有時候我只在這裡的一個角。光是不斷在移動的,因為太陽在上升。這就像是在瞄準一隻動物,只不過我瞄得是移動的色彩。」  

這種對光和色彩的處理,靈感來自牛頓——藝術家提到了牛頓在1704年發表的科學巨著《光學》。牛頓可以說在規則和原理上是統一的,使這些彩色的作品顯得更像是他的作品集中的一個門類。但是翻開展覽提供的精美翻頁動畫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運動——色彩的移動,混合——才是藝術家注入的原創性所在。這本大開本、硬封面的動畫書看上去更像精裝畫冊,但一旦翻動起來,色彩會像波浪般舞動起來。  

可能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計劃適合變成輕飄飄的紗巾。杉本自稱對時尚淺嚐輒止,但他明白這中間的轉換。  

「這是我第一次跟時尚領域合作,」他說。 「這不是畫——你是可以把它掛牆上,但是你也可以穿戴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品味來選擇——披肩有四隻角,你可以自行決定該如何戴它。」  
披肩的確會掛在牆上——就像藝術品,巴塞爾的文化博物館將在612日到21日期間展出它們。 (展覽期間正值巴塞爾藝博會。)  

披肩掛在畫廊里當然是漂亮的,但杉本說能夠設計一些可以穿戴著出門的東西,圍在一個人的脖子上,這個人可以在巴塞爾、切爾西,或是任何什麼地方。這是有意思的,讓人感到自在。  
「我能想像哪天在街上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戴著這條絲巾」他說。  
他此刻正站在那個巨大的方形紗巾前,它的色彩從紅色漸變到橙色,讓陰天的陰霾都顯得有生氣起來。  

「這是條漂亮的披肩。」

飢餓、怨念與無性之吻:草間彌生的古怪自傳@People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作為藝術家舉世無雙,她的自傳也舉世無雙——如果不想說那是本怪婆婆的怪書。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Infinity Net: The Autobiography of Yayoi Kusama)》(Ralph McCarthy英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台灣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出版漢語版,鄭衍偉譯)算不得對草間婆婆一生的深度敘述,更多是她對自己藝 術身份的自命——一點兒回憶錄,一點兒評論,一點兒藝術主張。她對日本當代藝術孤立無援甚為不滿,對她1960年代在紐約發起的裸體偶發行為在其家鄉日本 仍被貼上“國恥”的標籤耿耿於懷。她不斷地提到促使她創作的那股內在之力:“我體內那股壓抑不住的激流是我作品的基礎。”她對自己作品之真之靈甚為自豪, 似乎在尋找著她父母沒有給過她的認可,在書中插入大量耀眼的作品自評,好似這樣便可戰勝那些仍欲說“不”的觀者。 

對那些改變一生的事件的 描述是本書的看點所在,比如冒昧地給喬治亞·奧基芙(Georgia O'Keeffe)寫信,並驚喜地收到友好的回信。她細述自己毅然前往紐約,還講了自己小時候精神病萌發時的可怕故事,紫羅蘭會向她說話,樓梯會在腳下消 失不見。這些幻覺成為她的藝術的濫觴。 

1957年到紐約,對她而言是“人間地獄”。一貧如洗,精神病不時發作,有時數日不食,將所有的錢都花在購買藝術用品上。她的作品戰勝了悲慘的境遇:“革 新藝術的使命令我的熱血在脈管中湧動,使我忘記飢餓。”當“無限的網”系列大獲成功,草間婆婆在自傳中對正面的評論大書特書,人情的一面卻隻字未提。或許 她搬進好一些的工作室,吃得更好,開始享受在紐約的生活?但書中什麼都沒說。對一些宿怨,草間婆婆倒是沒有放過,比如提到克拉斯·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老婆請求她的原諒,因為他抄襲了她的軟雕塑,安迪·沃霍爾將同樣的照片貼滿畫廊的牆壁和天花板也是竊取她的技藝。 

總 的說來,這本自傳對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有限。草間婆婆的媽反對她想當個藝術家的念頭,小時候常常虐待她的身心,草間婆婆的爹支持她些,但他數度沉溺女色常 使家裡發生苦澀之爭。關於她的三個兄弟姊妹也隻字未提。但最大的問題關於草間婆婆的“無欲則剛”。她寫道創作軟陽具雕塑是一種祛除對陰莖和性的恐懼的方 式,但這種自我強加的療法是否奏效卻不清不楚。在60年代主持性偶發和性狂歡活動時,她仍然穿衣蔽體,還寫道自己如何拒絕參與者的性要求。她相信“性解 放”能結束一切戰爭,想在日本發起這樣的活動,但還鄉後卻發現那裡的氣氛保守而無望。這裡有著曖昧的不諧:草間彌生希望解放當時日本人壓抑的性觀念,她自 己卻不能享受性生活。 

在《相遇之人,心愛之人》一章,草間婆婆講起她與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的關係。感人至極,也是兩個孤獨、被動、沉溺夢想的不合時宜之人的傷心故事。康奈爾大她25歲,寫的信擠爆她的信箱,將她粘在電話上數個 小時。他們從未做愛,但有過吻,畫過彼此的裸體。她講過一個故事,滑稽而虐心,有關與康奈爾那控制狂媽媽的遭遇:“一天,約瑟夫和我坐在草坪上,吻著,他 媽媽提著一桶水來到我們身後。呼哧呼哧地喘著,將一桶水舉起來全倒在我們頭上……'約瑟夫,娘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她吼道。'你不能碰女人!女人很髒!她 們傳給你淋病梅毒。'”
1977年來,草間婆婆自願將自己關在精神病院(關於這一決定,她沒說太多),每天步行去工作室進行創作。她似乎很享受這種一切在意料中的節奏和充足的創 作時間,她還寫小說。我不知自己最近是否有精力去讀《失格簾間之囚(Prisoner Surrounded by the Curtain of Depersonalization)》和《桜塚情死(Love Suicide at Sakuragazuka)》這樣的故事,但《無限的網》中草間婆婆談論藝術時的真情確實令我感到享受。她說:“像我這樣有抱負的藝術家,戰勝不公正的環 境,就是戰勝孤絕和困境的感受,”一位83歲的老婆婆以“有抱負的藝術家”自命,還在美術館舉辦許多回顧展,我懂她的意思。 

(申舶良/譯)

蓬皮杜計劃在工業場所和購物中心展出其永久收藏@Gallery

作者: Kate Deimling, ARTINFO France
 
蓬皮杜中心主席阿蘭·蘇邦( Alain Seban )宣布計劃在國外舉辦永久收藏品的臨時站來,以此增強其形象。這是從古根漢姆美術館那裡學來的一招。 古根漢姆的擴張模式是建立在復制紐約原版的 ​​基礎上的:旗艦建築,高端的臨時展覽,用樸素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永久收藏以及品牌, 蘇邦對《藝術報》的Gareth Harris說。 我們打算用更低調的方式,在博物館和大學的已有場所做一些臨時計劃,不過歷史遺跡,原工業設施,或者購物中心也沒什麼不可以。 蘇邦沒有說明具體會在哪些地方,不過表達了對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特殊興趣,這些地方的中產階級經濟實力提升很快,在藝術市場的勢力正在蔓延,並且表示這些項目是需要所在地國家的財政協助的。   

金磚四國是這家國際博物館的擴張計劃的最新一條戰線。古根漢姆基金會已經先走一步,在歐洲實踐了衛星館的概念(威尼斯、畢爾巴鄂,遺跡柏林的臨時設施——不過德國古根漢姆將在2012年底關門——另 外在赫爾辛基設立分館的提案也在運作中,儘管芬蘭人略有抵觸情緒。)在中東,阿布達比在進行幾個項目,包括古根漢姆博物館,還有一個盧浮宮分館(兩個項目 都受到了虐待勞工人權的指責)。古根漢姆此前公佈了一個宏偉的計劃,要和亞洲和東南亞、辣妹、中東和西非等非西方國家的藝術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由UBS提供贊助。   

博物館們是打算通過這些國際分館賺上一筆的:阿布達比單是在盧浮宮冠名權上就答應支付5.24億美元。不過阿布達比盧浮宮還是得面對來自法國國內的抵制,有人認為他們這是在對法國文化進行商業開發。蘇邦的計劃——尤其是他提議在購物中心裡舉辦藝術展——估計也會受到類似的指責。不過尼古拉·薩科奇最近給蘇邦續簽了一份三年的合約,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這個國際構想可能最終會排除萬難得以實現——不過如果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在56日擊敗薩科奇,這個計劃是否能實施就難說了。   

阿蘭·蘇邦此前已經在法國東部的洛林大區的梅茲建立第一個分館,於20105月開館。蓬皮杜-梅茲在第一年是獨立運營的機構,據官網稱有80萬人次的訪問量——在巴黎以外的法國博物館裡排第一。去年秋天蘇邦還進一步拓展了蓬皮杜的使命,啟動了移動蓬皮杜計劃,這是一個流動博物館,可以把他們的永久收藏帶到法國鄉村展出。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國際野心給蘇邦指出了一個新方向,他對ARTINFO說,兩年前他對國外分館這種事想都沒想過。 一個小小的蓬皮杜中心覆蓋到全世界是不可能的。主要還是在法國社會內部建立一個網絡,對一些新興的藝術區域開 ​​展研究項目,建立支持團隊。我們在做的是這些,而不是去中國開分支機構。 不過他的確談到了機構的全球使命: 現在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必須有全球化的思維和行動,因為藝術是全球的。你必須從一個國家的視角來進行全球運作,因此我想你需要立足於本國的文化,這樣才能給世界帶去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他稱這個進程叫做全球本地化

Alex MacLean攝影作品:你所未見的紐約屋頂景觀@Landscape










近日,紐約的一些航拍照片展示了這座城市平時所不被看見的屋頂世界,得益於紐約市長發起的“Roofscaping”(屋頂綠化)計劃,紐約市的眾多摩天大樓改造屋頂,將原本浪費的空間轉化成鬱鬱蔥蔥的花園、餐館、游泳池甚至網球場。 

美 國飛行員兼攝影師Alex MacLean在他的新書《Up on The Roof: New York's Hidden Skyline Spaces》(紐約城隱藏的天際線)中展示了這些圖片,在該書的簡介中,建築評論家Robert Campbell寫道,“屋頂將成為未來城市的綠肺,在城市化進程中,成為聯繫我們與自然的一個紐帶。”
Alex MacLean的官網: http://www.alexmaclean.com/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