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從1984年和賴聲川共同發起創立“表演工作坊”,到1995年因為理念不合而退出,經歷了11年舞台生涯。其後,他“為了還債”,在大陸接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大家都記住了他的臉,他對此卻不願多談,只是以年輕時師父教導的“禪喜”來看待這一切。
文/王華震
見到李立群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這一天,他先是一大早飛到上海,接著在一個小劇場裡給讀者做了兩個小時的講座,然後是車輪戰般的記者群訪和專訪。經過這麼一天的折騰,按理說60歲的老爺子應該已經精疲力竭,但是見到記者的時候,他的聲音依然中氣十足。
“咱也是個練家子。”李立群在他的新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中這樣寫道。他小時候住在台北基隆路和信義路交界的一個眷村里,離吳興街很近。吳興街旁的松山 寺裡,隱居著一個“武林高手”,是當年張學良的武術同門。李立群小時候經常去寺裡玩,結果和這位高手成了忘年之交。拜師之後,師父就傳授了些吐納之法。幾 十年後師父臨走前,對李立群說:“你現在氣血已衰,成不了大功,但是師父以前教你的那點功夫,只要經常練習,仍能保你終生健康,家庭幸福⋯⋯ ”
也 許正是靠著這個內功底子,到了現在的年紀,經過一天的採訪和演講,他依然不見疲態。也正是這個底子,讓他在相聲舞台上能夠游刃有餘。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紅火的時候,連演幾十場是經常的事,如果遇到要加演,那“金士傑都快哭了,李國修嚇得在家裡發抖”,但他只要在腰上系一根繩子,上 台依然是滿面紅光。那時候他們要在下午兩點開始小口大量地喝水,“儲存水分”,備戰一整個晚上的“喋喋不休”。
這是他在“表演工作坊”時 的工作狀態——除了舞台還是舞台。從1984年共同發起創立,到1995年退出,這11年,他幾乎不接演電視劇(只客串過台視的一些小配角),一門心思撲 在舞台表演上。 “這是我非常懷念的11年。”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演戲和回家,所有的應酬都交給了賴聲川,那段時間是幸福的。”
李 立群和賴聲川在1995年的分道揚鑣,已經成為台灣劇壇的一段“公案”。在李立群離開後,“表演工作坊”又陸續推出了《又一夜,我們說相聲》和《千禧夜, 我們說相聲》,但是無論評論還是票房,都無法達到《那一夜》的高度。而李立群在《暗戀桃花源》中的“老陶”一角,也已經成為台灣喜劇角色的經典之作。
11年的“患難情感”,沒能換來最終的相互理解。那時“表演工作坊”蒸蒸日上,賴聲川想把事業拓展到電視領域,於是決定接下300集的《我們一家都是 人》,早上看報、中午創作、晚上進棚。李立群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表演方式,他說這是“泡麵”,是“沒蒸熟的饅頭”,離他心目中細火慢燉的表演相去甚遠。而這 樣的說法也傷害到了那時正自信滿滿的賴聲川,終至二人決裂。
雖然這十幾年間他們很少碰面,賴聲川女兒結婚也沒通知李立群,但是在採訪中, 李立群還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年紀越大,越應該見面”,至於那些分歧,見面時“就不要提嘛”。去年,李立群、賴聲川和李國修在上海參加某戲劇頒獎 典禮時偶遇。後來李立群在微博中說起了這次偶遇,“一個小小的台北市難倒了我們,沒想到在偌大的上海,我們反而還可以重聚”。這句話正取自當年“表坊”名 作《暗戀桃花源》裡的台詞。
離開“表演工作坊”之後,李立群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大陸。在大陸,他接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大陸的普通 觀眾認識他,大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當初為了反對電視劇而離開“表坊”,現在反而大拍電視劇,這樣的矛盾,出自於他的“投資失敗”。 “我投資十年垮了,不垮的話,爺正在家裡樂呢。”據他自己估計,像他這樣什麼戲都接,努力拍戲賺錢,到明年就可以把債還完,把保險費交完。明年之後,他就 會慢慢淡出電視熒屏,至於舞台,“身體行的話就會繼續”。
這個曾經創造了台灣舞台劇票房奇蹟、演過楊德昌名片《恐怖分子》的人,現在不願多談他在大陸的電視劇事業。 “有什麼好談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在他內心裡,還是秉持著當初離開“表演工作坊”時的態度。
如何面對這些不願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李立群用的方法可能也來自小時候那位師父的教導——“禪喜”。 “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謂之喜。”不止是這樣,他還要去“擁抱它們”,努力做好它們,他說這叫做“大禪喜”。
B=《外灘畫報》
L=李立群
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
B:你大約什麼時候開始對禪佛感興趣的?
L:大概二十一二歲,看過一本鈴木大拙的書,他談一個人潛意識裡面的禪,講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東西。
B:那你碰到那個松山寺的師父也是你二十幾歲的事情?
L:我從小在那邊長大,但是從來不拜佛。拜了師以後,師父叫我去拜千手觀音。千手觀音也就是松山寺最老的一尊佛像,它是直接刻在山壁上的。
B:但是我看你這本書裡談到師父,名號已經隱去了,可以說他名號嗎?
L:他姓林,林鼎禧。我曾經到一個青幫的家譜查,沒查到;然後到寧波同鄉會查,才有這個人。
B:他當時在上海幫會裡是屬於很幕後的一個人?
L:非常幕後。杜月笙如果碰到青紅兩幫或黑白兩道都擺不平的時候,會打電話給他和他另外一個朋友。他們兩個只要一到現場,事情就一定解決。只要他們的一句 話,按照杜先生的意思去做,“你們回去吧”,其他人就陸陸續續走了。他的眼神告訴你:你如果反抗,一定躺在那。而對方都是帶著槍和斧頭來的,沒用,一點用 也沒有。
B:他後來被鐵砂掌所傷,能說說嗎?
L:我是聽師兄說的。因為我知道金鐘罩練得好的人刀槍不入是小事情,這是他親口跟我說的。就是氣已經離開身體,像你看的科幻電影一樣,有一個保護圈,飛彈 也打不進去。但鐵砂掌是克金鐘罩的。我的師父年輕時在上海待了5年,三十幾歲還不是他武功最高峰的時候。他跟剃頭師傅開玩笑,把氣稍微屏住,剃頭師傅一刀 劃過去怎麼也剃不掉頭髮;當他把氣一送,就是把罩一放,頭髮就剃掉了。
B:是個傳奇人物啊。
L:不親眼看到不會相信。過去中國的傳統武功真的有輕功。他親口對我說,像你這樣帶著輕砂,最多只能練到一丈到一丈半,就練不上去了。他說如果有內功和輕 功,你可以練到三丈。明末清初江南八大俠的呂四娘確有其人。我師父的師兄妹當中也有人練輕功的,只是他不練輕功。我媽今年90歲,她是北京人,她對我說, 她上小學的時候,就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經常聽人說“唉,李三又被逮了,李三又被逮了” ,然後過兩天上學又聽人說“李三又跑了”⋯⋯
B:你師父是哪一派的?
L:他打的太極拳是郝派,這一派的不多,但是他學的內功是楊派。
B:你平時打坐是為了培養心性?
L:我師父是靠打坐療傷,他是屬於武功打坐,不是一般的禪門打坐,就不是一般的培養心性了。跟他同時學打坐的人是張學良,你想,張學良會隨便選一個師父來 打坐嗎?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我覺得張學良活到100多歲,除了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外,難道和打坐沒關係嗎?在那個抑鬱的環境裡面,他可以做到心如 止水。
B:你親眼見過你師父打坐?
L:我覺得可能是血液循環加速。他受過嚴重的內傷,無藥可治的,臉色和鐵鏽一樣。可是每次打坐出來,開門一剎那,我一看,哎呦,70歲的臉像嬰兒紅,紅得帶光!要不了十五二十分鐘,就又恢復到鐵鏽色了。要不是有內傷,他活到100歲絕對沒問題。
B:你跟著他修煉對你後來說相聲也幫助很大吧?
L:台灣有一個正宗的楊派太極傳人王延年。他那派的內功和我們這一派一模一樣的,我岳父的內功就是跟他學的。但是我覺得他的徒弟沒有一個得到他的真傳,包 括我的岳父。我在台上沒有力氣說話了,只要偷偷綁好一根帶子,聲音馬上可以出來,壓著肚子走。連講50場相聲(每場兩個小時)以後,還要增加一場,金士傑 都快要哭了,李國修嚇得都在家裡發抖。我們深深地知道喋喋不休比唱歌演戲都累,你不能停,最後連唾液都沒有了。
郭德綱的精氣神不錯
B:你剛才提到你媽媽是北京人,你對相聲感興趣,是受她影響嗎?
L:沒有。小時候台灣本來就有大陸過去的一些人,他們會講相聲。他們在收音機裡面講,然後我覺得好笑得不得了,但是他們的段子有很多都是從侯寶林那兒抄過去的。
B:那你以前在西餐廳做脫口秀的段子是怎麼來的?
L:那個基本上是自己創意的。先上台唱首歌給大家問好,然後講笑話,跟二人轉非常像,就是不停地讓你笑。然後他們學大歌星唱歌,我是學大人物講話。我學老蔣、小蔣,學李登輝,學孫越,學六七個人,轉一圈就變成另一個人。
B:現在的台灣綜藝節目也有很多模仿秀。
L:對,現在很多人做模仿秀,我大概是台灣最早的。
B:能不能給我們模仿一段當時的蔣介石?
L:模仿蔣介石你們也聽不慣。蔣經國的聲音你們也沒聽過,所以模仿沒有意義,你必須要有共鳴。我如果說模仿毛主席、模仿周恩來的話可能大家會有共鳴,但是 這又好像不太能允許被模仿。我們模仿大人物是這樣的,先講前五句,就好像毛主席對全國人民講話這種,你講前五句,講得非常像,大家已經認可你,哇太像了, 接下來你就要講他不可能講的話,那就更好笑了。比如他會說:(開始模仿蔣經國)我平常很喜歡唸書的,我喜歡念英文雜誌,英文雜誌的名稱叫 “Playboy”。這是大人物不可能做的事,但講出來就嘩地一片大笑,必須得這麼玩。
B:你是不是也會很多方言?說學逗唱,方言是必備的。
L:我給人的感覺是好像都會一點,其實我花在學方言上的時間非常少,都是為了我表演的相聲段子。像廣東話我不會幾句,我說的河南話極不地道,但是我爸爸一 輩子鄉音未改,他說的再土的河南話,我都聽得懂,到我嘴巴說出來就不行,我沒有練。我跟媽媽講話多,所以我的話有點京味。
B:你在書裡說,你現在欣賞的相聲演員是郭德綱。
L:德綱不錯。他的精氣神不錯。他在台上表演的時候沒有以前老一派相聲的感覺。反正我現在一看到電視裡有人站起來,穿著西裝,說:今天,我跟大家講一個 ⋯⋯手這樣一放(做手勢),我就覺得完蛋了。只要這個一上來,我就不愛聽了,覺得他們學歪了,有點走火入魔。郭德綱沒有這個東西,他很鬆,啪就來了。他的 精氣神、他的輕鬆,讓我覺得他好看,我蠻喜歡他的,希望他不要被大眾文化沖淡。
比方說,現在的周立波也好,郭德綱也好,他們都是靠單口或 是雙口相聲出來的,靠傳統玩意兒出來的,但是當他們走進電視主持綜藝節目的時候,或是在電視上做TALK的時候,沒問題,因為這是大眾文化所需,他也可以 這樣去做,但是當他越做越多的時候,原來那個寶貴的傳統玩意兒自然會被削弱。當然,如果他願意被削弱,人家的理想是這樣,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如果他非常 鍾愛相聲,為了生活去做綜藝節目,然後他再回來努力使自己在相聲崗位上越站越穩、越站越像師父,那麼這是大家都高興的,因為後繼有人,他的徒弟也不會差。 可是同時你也會看到,一個精彩的相聲演員,日漸開始轉向另外一個軌道。
B:那麼你對周立波怎麼看?
L:你不要拿他去跟郭德綱比。郭德綱是相聲的訓練背景。周立波是上海滑稽的一個背景,然後再加上他有一些人生經歷,他更加能感覺到電視脫口秀是有用的,所 以他總是在電視上。我覺得這個人的聰明在於快速反應。如果他有200個好的編劇支持他,他就是個非常好的上海清口的大家。但他缺乏好劇本,不是光針砭一下 現在的時事就算了,那是小聰明。你諷刺,什麼叫諷刺?我們先搞清楚諷刺的定義是什麼。在諷刺文學裡面,當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你還重複說出來,那不叫諷 刺,那叫打落水狗。如果說大家都知道卻沒有人提出,你讓大家再度認為這是存在的時候,這叫諷刺,它才有意義,它才讓人覺得可以改進。如果只是像台灣的《全 民最大黨》,那就是打落水狗,就是賺政治人物的錢。我以前也是這樣。諷刺文學的大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慢慢來。所以我說周立波這種諷刺生活、諷刺時事為 主的脫口秀演員必須要200個好編劇,不然你的營養一定不夠。
B:關於段子和喜劇的關係,你曾經有個比喻,段子好像是點,喜劇好像是面。
L:一個好笑的點它是點,但是一個好笑的段落它就是線,然後大家從你的點線組合的多寡形成的那個面,就是今晚你給別人所有的笑的里里外外的一個張力,人家 不單是笑還覺得笑得很高明,還覺得笑得非常——哎呀他怎麼會想到這個?真是有趣。這是不便宜的笑。他滿懷著一堆不便宜的笑走出劇場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所收穫。
B:這是你心目中理想的喜劇?
L:對。不過我理想的喜劇不止是點線面的關係。點線面只是我的一個結構的說法,要結構好一個喜劇的話,我總覺得這個喜劇首先要脫離下面這幾點:不管你的喜 劇是在表情上擠眉弄眼,還是言辭上靠急轉彎來賺取別人的笑。我們現在喜劇演得再好,也不過就是擠眉弄眼的高手。趙本山經常擠眉弄眼,可算擠眉弄眼的高手。 但我很喜歡他有一年的《扯蛋》,就很好,我覺得那個是上上喜劇,而且是諷刺喜劇的上乘,他演起來不露痕跡,很好。
到老的時候,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你經常提到的“禪喜”怎麼解釋?
L:“禪喜”我也不知道它應該怎麼解釋。但我常常說到“禪喜”,就是當一個人固定做一件事情,做得讓別人都覺得乏味或者讓別人去做覺得乏味的時候,而他依 然津津有味,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是“禪喜”。就是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那麼“喜”呢,就是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講得大一點呢,就是所有生命 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你都有能力去接受它們、擁抱它們。你完完全全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命,哪怕有一天在監牢裡面,你都可以坦蕩盪,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 命,這也叫“禪”。如果你可以很平和地去擁抱它們,那麼你就是“大禪喜”。 “小禪喜”可能就是睡個好覺起來很高興。
B:那麼你現在在大陸每天重複著拍爛電視劇,也有這樣的“禪喜”在裡面嗎?
L:有。每當我辛辛苦苦做完工作的時候,中間有什麼不愉快,有沒有抱怨什麼太多,到要回家的時候,我就會“禪喜”。 “禪喜”跟“禪定”不一樣,“禪定”就是安靜到極點,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是空的時候。
B:那戲呢?有哪部你演完覺得很遺憾或是沒有遺憾?
L:沒有。演再好的戲也不要留戀,把它忘了,就像夢一樣,繼續走下去。
B:你剛開始學表演的時候,有沒有表演方面的偶像?
L:有,是學習的對象,但從來就沒有偶像。彼得·奧圖、約翰·韋恩、史蒂夫·麥克奎恩,慢慢地後來又出來艾爾·帕西諾。我那時學約翰·韋恩的走路,學彼 得·奧圖的神經質——他是莎劇的好演員。後來就不太學外國演員了,就開始注意自己身邊演電視劇的老演員,比如現在還活著的91歲的常楓,還有北京人藝的於 是之老先生,光看他演的《茶館》裡的王掌櫃就夠了,能開竅了。有一次我問他,喜歡《茶館》還是喜歡《龍鬚溝》,旁邊一個年輕人說,那當然是《茶館》嘍,可 是於是之不置可否地說:“陳瘋子是一個'文瘋子',他不覺得自己瘋了,他覺得全世界瘋了。”他用這種方法去詮釋陳瘋子,他沒有講他喜歡哪一個,真是聰明。
B:台灣下一輩演員中有哪個你比較欣賞的?
L:都很好。台灣每一個演員我都很喜歡,但大陸呢,我要看他用不用功,哪怕演戲有點拙,用功的我就喜歡。
B:你在大陸拍了這麼多年電視劇,你覺得大陸電視劇的劇本存在哪些問題?
L:大陸的電視劇沒什麼好講的。對我來說就是工作賺錢,把戲演好。觀眾蠻可憐的,沒什麼好戲看,我們也管不了太多,有廣電總局管著。
B:就是說你賺夠錢了,把債還完了,就不演了?
L:我大約明年就可以還完債,還有保險費交完,就可以慢慢退了。但不會突然間就不演了。 “老兵不死,只會凋零”嘛,戲會越來越少。你看李丁老爺子,人家去世之前一個月也還在演。我一輩子不挑戲不等戲,到老的時候,就挑體力能過得去的戲,什麼 戲都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就算沒有金錢的壓力,你也不挑戲?
L:當然不挑,有什麼好挑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都是在倉促的時間下完成的,又能怎麼樣呢?你以為有創意,回頭一看,原來都是抄的。
B:那電影呢?
L:電影不同,電影有足夠的時間,這個導演可以不接這筆錢,可以不拍這個故事,只要你守住自己的原則。它是經得起負責的一種東西,可以細火慢燉、塗塗抹 抹。如果演員沒時間可以不來啊,但是如果他覺得這個導演好,也願意來參與這個可以負責的作品,在這裡面才看得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如果能參演這樣的電影, 也會“與有榮焉”的,自己也會更努力。 《恐怖分子》如果沒有楊德昌導演,也不會到這個地步。就我自己的表演來說,只能到60分。拍完才發現,它是可以更好的。
B:你曾經對錶演這樣熱愛,也演過很多很好的電影,但是近幾年在大陸卻演那麼多爛片,我不知道你個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L:觀眾怎麼想就怎麼想,不要去解釋。我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我不怕觀眾同時看到我的優點和缺點。我甚至不怕觀眾只看到我的缺點。我只要讓觀眾看到我不是在 混的,我還是在很努力地演。我到底是沽名釣譽為主,還是演戲服務大家為主,還是賺錢為主,你看清楚就好了。我希望觀眾到老的時候,會指著電視說:“哎喲, 你看這老頭,30年前我就看他演了,現在他還在演。”然後他兒子說:“我也喜歡他演的東西。”這樣我就滿足了。我不要藏著掖著,我不想讓人看到我最美 好的,我不認為美是讓人擁有的,美是用來追尋的。老夫老妻老朋友怎麼不知道你有什麼缺點呢?都知道。你要把觀眾當成老朋友。
過去的傳統藝 術,可能梅蘭芳啊、侯寶林啊,是不允許在台上犯一點點錯誤的。侯寶林在台上講錯一個字,回家難過了幾天,後來決定退休。我們現在這麼急就章的電視劇,已經 告訴我們演員一生是不可能箭無虛發的,只要你不要隨便亂放箭,你每一箭盡量瞄準,去演就是了,演得再好不要留戀,再不好忘掉就是了。
B:就是說不管環境怎樣,演好自己就好了?
L:你參加的戲爛不爛和你到底爛不爛是兩回事。不要以為你今天演了《赤壁》,那些大演員就演得很棒。我評頭論足看完《赤壁》,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包括張藝 謀的電影,只是看起來有點大。彼得·奧圖的每一部戲我都看了,有的很棒,也有非常差的表演。演員就怕跟演員站在一起比,他在《雄霸天下》裡面把當時演莎劇 的權威理查·伯頓給“吃乾挖盡”,但是在《冬獅》裡面,他卻被凱瑟琳·赫本幹掉了,被這個女人的冷冷的神經質乾掉了。可是在《金色池塘》裡,這樣厲害的赫 本居然和當年演技平平的亨利·方達平分秋色!演員有無限的空間,還要擺在一塊比。
B:那和你合作的演員中,你有這種比較嗎?
L:演的時候不想這個,演的時候這樣想是演不好的,但事後回想,就會了解這個人的功力。
B:你現在的表演到了你自己想要的“從心所慾不踰矩”的境界了嗎?
L:這是70歲的境界,萬一你活到80歲呢,從心所欲忘了矩,根本就忘了什麼叫矩!就已經成為慣性了,“矩”就丟掉了,只有吃和睡,生命進入另外一種化學狀態,那更神。但是也變得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追尋,只想活下去,沒有力量去關心什麼。
B:你在大陸這些年的電視劇就是這種慣性?
L:那是90歲時的慣性。現在的慣性是寫劇本的人已經寫出慣性,導演導出慣性,所有人都有了慣性,都形成了大量的似曾相識的東西。這時你反而要去突破這些,要盡量努力讓它變得不太似曾相識。
B:現在和賴聲川還有聯繫嗎?
L:很少。年紀越大,大家越來越應該見面,而不是越來越不見面。大家曾經理想不同而分開,到今天為止他還認為他是對的,我也認為我是對的。我們不會忘的,那是我們的“公案”,忘不了的。那見面時就不要提嘛!
“咱也是個練家子。”李立群在他的新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中這樣寫道。他小時候住在台北基隆路和信義路交界的一個眷村里,離吳興街很近。吳興街旁的松山 寺裡,隱居著一個“武林高手”,是當年張學良的武術同門。李立群小時候經常去寺裡玩,結果和這位高手成了忘年之交。拜師之後,師父就傳授了些吐納之法。幾 十年後師父臨走前,對李立群說:“你現在氣血已衰,成不了大功,但是師父以前教你的那點功夫,只要經常練習,仍能保你終生健康,家庭幸福⋯⋯ ”
也 許正是靠著這個內功底子,到了現在的年紀,經過一天的採訪和演講,他依然不見疲態。也正是這個底子,讓他在相聲舞台上能夠游刃有餘。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紅火的時候,連演幾十場是經常的事,如果遇到要加演,那“金士傑都快哭了,李國修嚇得在家裡發抖”,但他只要在腰上系一根繩子,上 台依然是滿面紅光。那時候他們要在下午兩點開始小口大量地喝水,“儲存水分”,備戰一整個晚上的“喋喋不休”。
這是他在“表演工作坊”時 的工作狀態——除了舞台還是舞台。從1984年共同發起創立,到1995年退出,這11年,他幾乎不接演電視劇(只客串過台視的一些小配角),一門心思撲 在舞台表演上。 “這是我非常懷念的11年。”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演戲和回家,所有的應酬都交給了賴聲川,那段時間是幸福的。”
李 立群和賴聲川在1995年的分道揚鑣,已經成為台灣劇壇的一段“公案”。在李立群離開後,“表演工作坊”又陸續推出了《又一夜,我們說相聲》和《千禧夜, 我們說相聲》,但是無論評論還是票房,都無法達到《那一夜》的高度。而李立群在《暗戀桃花源》中的“老陶”一角,也已經成為台灣喜劇角色的經典之作。
11年的“患難情感”,沒能換來最終的相互理解。那時“表演工作坊”蒸蒸日上,賴聲川想把事業拓展到電視領域,於是決定接下300集的《我們一家都是 人》,早上看報、中午創作、晚上進棚。李立群完全不認同這樣的表演方式,他說這是“泡麵”,是“沒蒸熟的饅頭”,離他心目中細火慢燉的表演相去甚遠。而這 樣的說法也傷害到了那時正自信滿滿的賴聲川,終至二人決裂。
雖然這十幾年間他們很少碰面,賴聲川女兒結婚也沒通知李立群,但是在採訪中, 李立群還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年紀越大,越應該見面”,至於那些分歧,見面時“就不要提嘛”。去年,李立群、賴聲川和李國修在上海參加某戲劇頒獎 典禮時偶遇。後來李立群在微博中說起了這次偶遇,“一個小小的台北市難倒了我們,沒想到在偌大的上海,我們反而還可以重聚”。這句話正取自當年“表坊”名 作《暗戀桃花源》裡的台詞。
離開“表演工作坊”之後,李立群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大陸。在大陸,他接拍了大量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大陸的普通 觀眾認識他,大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當初為了反對電視劇而離開“表坊”,現在反而大拍電視劇,這樣的矛盾,出自於他的“投資失敗”。 “我投資十年垮了,不垮的話,爺正在家裡樂呢。”據他自己估計,像他這樣什麼戲都接,努力拍戲賺錢,到明年就可以把債還完,把保險費交完。明年之後,他就 會慢慢淡出電視熒屏,至於舞台,“身體行的話就會繼續”。
這個曾經創造了台灣舞台劇票房奇蹟、演過楊德昌名片《恐怖分子》的人,現在不願多談他在大陸的電視劇事業。 “有什麼好談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在他內心裡,還是秉持著當初離開“表演工作坊”時的態度。
如何面對這些不願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李立群用的方法可能也來自小時候那位師父的教導——“禪喜”。 “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謂之喜。”不止是這樣,他還要去“擁抱它們”,努力做好它們,他說這叫做“大禪喜”。
B=《外灘畫報》
L=李立群
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
B:你大約什麼時候開始對禪佛感興趣的?
L:大概二十一二歲,看過一本鈴木大拙的書,他談一個人潛意識裡面的禪,講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東西。
B:那你碰到那個松山寺的師父也是你二十幾歲的事情?
L:我從小在那邊長大,但是從來不拜佛。拜了師以後,師父叫我去拜千手觀音。千手觀音也就是松山寺最老的一尊佛像,它是直接刻在山壁上的。
B:但是我看你這本書裡談到師父,名號已經隱去了,可以說他名號嗎?
L:他姓林,林鼎禧。我曾經到一個青幫的家譜查,沒查到;然後到寧波同鄉會查,才有這個人。
B:他當時在上海幫會裡是屬於很幕後的一個人?
L:非常幕後。杜月笙如果碰到青紅兩幫或黑白兩道都擺不平的時候,會打電話給他和他另外一個朋友。他們兩個只要一到現場,事情就一定解決。只要他們的一句 話,按照杜先生的意思去做,“你們回去吧”,其他人就陸陸續續走了。他的眼神告訴你:你如果反抗,一定躺在那。而對方都是帶著槍和斧頭來的,沒用,一點用 也沒有。
B:他後來被鐵砂掌所傷,能說說嗎?
L:我是聽師兄說的。因為我知道金鐘罩練得好的人刀槍不入是小事情,這是他親口跟我說的。就是氣已經離開身體,像你看的科幻電影一樣,有一個保護圈,飛彈 也打不進去。但鐵砂掌是克金鐘罩的。我的師父年輕時在上海待了5年,三十幾歲還不是他武功最高峰的時候。他跟剃頭師傅開玩笑,把氣稍微屏住,剃頭師傅一刀 劃過去怎麼也剃不掉頭髮;當他把氣一送,就是把罩一放,頭髮就剃掉了。
B:是個傳奇人物啊。
L:不親眼看到不會相信。過去中國的傳統武功真的有輕功。他親口對我說,像你這樣帶著輕砂,最多只能練到一丈到一丈半,就練不上去了。他說如果有內功和輕 功,你可以練到三丈。明末清初江南八大俠的呂四娘確有其人。我師父的師兄妹當中也有人練輕功的,只是他不練輕功。我媽今年90歲,她是北京人,她對我說, 她上小學的時候,就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經常聽人說“唉,李三又被逮了,李三又被逮了” ,然後過兩天上學又聽人說“李三又跑了”⋯⋯
B:你師父是哪一派的?
L:他打的太極拳是郝派,這一派的不多,但是他學的內功是楊派。
B:你平時打坐是為了培養心性?
L:我師父是靠打坐療傷,他是屬於武功打坐,不是一般的禪門打坐,就不是一般的培養心性了。跟他同時學打坐的人是張學良,你想,張學良會隨便選一個師父來 打坐嗎?我的師父和張學良是師兄弟。我覺得張學良活到100多歲,除了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外,難道和打坐沒關係嗎?在那個抑鬱的環境裡面,他可以做到心如 止水。
B:你親眼見過你師父打坐?
L:我覺得可能是血液循環加速。他受過嚴重的內傷,無藥可治的,臉色和鐵鏽一樣。可是每次打坐出來,開門一剎那,我一看,哎呦,70歲的臉像嬰兒紅,紅得帶光!要不了十五二十分鐘,就又恢復到鐵鏽色了。要不是有內傷,他活到100歲絕對沒問題。
B:你跟著他修煉對你後來說相聲也幫助很大吧?
L:台灣有一個正宗的楊派太極傳人王延年。他那派的內功和我們這一派一模一樣的,我岳父的內功就是跟他學的。但是我覺得他的徒弟沒有一個得到他的真傳,包 括我的岳父。我在台上沒有力氣說話了,只要偷偷綁好一根帶子,聲音馬上可以出來,壓著肚子走。連講50場相聲(每場兩個小時)以後,還要增加一場,金士傑 都快要哭了,李國修嚇得都在家裡發抖。我們深深地知道喋喋不休比唱歌演戲都累,你不能停,最後連唾液都沒有了。
郭德綱的精氣神不錯
B:你剛才提到你媽媽是北京人,你對相聲感興趣,是受她影響嗎?
L:沒有。小時候台灣本來就有大陸過去的一些人,他們會講相聲。他們在收音機裡面講,然後我覺得好笑得不得了,但是他們的段子有很多都是從侯寶林那兒抄過去的。
B:那你以前在西餐廳做脫口秀的段子是怎麼來的?
L:那個基本上是自己創意的。先上台唱首歌給大家問好,然後講笑話,跟二人轉非常像,就是不停地讓你笑。然後他們學大歌星唱歌,我是學大人物講話。我學老蔣、小蔣,學李登輝,學孫越,學六七個人,轉一圈就變成另一個人。
B:現在的台灣綜藝節目也有很多模仿秀。
L:對,現在很多人做模仿秀,我大概是台灣最早的。
B:能不能給我們模仿一段當時的蔣介石?
L:模仿蔣介石你們也聽不慣。蔣經國的聲音你們也沒聽過,所以模仿沒有意義,你必須要有共鳴。我如果說模仿毛主席、模仿周恩來的話可能大家會有共鳴,但是 這又好像不太能允許被模仿。我們模仿大人物是這樣的,先講前五句,就好像毛主席對全國人民講話這種,你講前五句,講得非常像,大家已經認可你,哇太像了, 接下來你就要講他不可能講的話,那就更好笑了。比如他會說:(開始模仿蔣經國)我平常很喜歡唸書的,我喜歡念英文雜誌,英文雜誌的名稱叫 “Playboy”。這是大人物不可能做的事,但講出來就嘩地一片大笑,必須得這麼玩。
B:你是不是也會很多方言?說學逗唱,方言是必備的。
L:我給人的感覺是好像都會一點,其實我花在學方言上的時間非常少,都是為了我表演的相聲段子。像廣東話我不會幾句,我說的河南話極不地道,但是我爸爸一 輩子鄉音未改,他說的再土的河南話,我都聽得懂,到我嘴巴說出來就不行,我沒有練。我跟媽媽講話多,所以我的話有點京味。
B:你在書裡說,你現在欣賞的相聲演員是郭德綱。
L:德綱不錯。他的精氣神不錯。他在台上表演的時候沒有以前老一派相聲的感覺。反正我現在一看到電視裡有人站起來,穿著西裝,說:今天,我跟大家講一個 ⋯⋯手這樣一放(做手勢),我就覺得完蛋了。只要這個一上來,我就不愛聽了,覺得他們學歪了,有點走火入魔。郭德綱沒有這個東西,他很鬆,啪就來了。他的 精氣神、他的輕鬆,讓我覺得他好看,我蠻喜歡他的,希望他不要被大眾文化沖淡。
比方說,現在的周立波也好,郭德綱也好,他們都是靠單口或 是雙口相聲出來的,靠傳統玩意兒出來的,但是當他們走進電視主持綜藝節目的時候,或是在電視上做TALK的時候,沒問題,因為這是大眾文化所需,他也可以 這樣去做,但是當他越做越多的時候,原來那個寶貴的傳統玩意兒自然會被削弱。當然,如果他願意被削弱,人家的理想是這樣,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如果他非常 鍾愛相聲,為了生活去做綜藝節目,然後他再回來努力使自己在相聲崗位上越站越穩、越站越像師父,那麼這是大家都高興的,因為後繼有人,他的徒弟也不會差。 可是同時你也會看到,一個精彩的相聲演員,日漸開始轉向另外一個軌道。
B:那麼你對周立波怎麼看?
L:你不要拿他去跟郭德綱比。郭德綱是相聲的訓練背景。周立波是上海滑稽的一個背景,然後再加上他有一些人生經歷,他更加能感覺到電視脫口秀是有用的,所 以他總是在電視上。我覺得這個人的聰明在於快速反應。如果他有200個好的編劇支持他,他就是個非常好的上海清口的大家。但他缺乏好劇本,不是光針砭一下 現在的時事就算了,那是小聰明。你諷刺,什麼叫諷刺?我們先搞清楚諷刺的定義是什麼。在諷刺文學裡面,當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你還重複說出來,那不叫諷 刺,那叫打落水狗。如果說大家都知道卻沒有人提出,你讓大家再度認為這是存在的時候,這叫諷刺,它才有意義,它才讓人覺得可以改進。如果只是像台灣的《全 民最大黨》,那就是打落水狗,就是賺政治人物的錢。我以前也是這樣。諷刺文學的大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慢慢來。所以我說周立波這種諷刺生活、諷刺時事為 主的脫口秀演員必須要200個好編劇,不然你的營養一定不夠。
B:關於段子和喜劇的關係,你曾經有個比喻,段子好像是點,喜劇好像是面。
L:一個好笑的點它是點,但是一個好笑的段落它就是線,然後大家從你的點線組合的多寡形成的那個面,就是今晚你給別人所有的笑的里里外外的一個張力,人家 不單是笑還覺得笑得很高明,還覺得笑得非常——哎呀他怎麼會想到這個?真是有趣。這是不便宜的笑。他滿懷著一堆不便宜的笑走出劇場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所收穫。
B:這是你心目中理想的喜劇?
L:對。不過我理想的喜劇不止是點線面的關係。點線面只是我的一個結構的說法,要結構好一個喜劇的話,我總覺得這個喜劇首先要脫離下面這幾點:不管你的喜 劇是在表情上擠眉弄眼,還是言辭上靠急轉彎來賺取別人的笑。我們現在喜劇演得再好,也不過就是擠眉弄眼的高手。趙本山經常擠眉弄眼,可算擠眉弄眼的高手。 但我很喜歡他有一年的《扯蛋》,就很好,我覺得那個是上上喜劇,而且是諷刺喜劇的上乘,他演起來不露痕跡,很好。
到老的時候,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你經常提到的“禪喜”怎麼解釋?
L:“禪喜”我也不知道它應該怎麼解釋。但我常常說到“禪喜”,就是當一個人固定做一件事情,做得讓別人都覺得乏味或者讓別人去做覺得乏味的時候,而他依 然津津有味,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是“禪喜”。就是一天到晚在做相同的事情我謂之為“禪”,那麼“喜”呢,就是做到最後你不厭倦。講得大一點呢,就是所有生命 中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你都有能力去接受它們、擁抱它們。你完完全全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命,哪怕有一天在監牢裡面,你都可以坦蕩盪,可以擁抱你自己的生 命,這也叫“禪”。如果你可以很平和地去擁抱它們,那麼你就是“大禪喜”。 “小禪喜”可能就是睡個好覺起來很高興。
B:那麼你現在在大陸每天重複著拍爛電視劇,也有這樣的“禪喜”在裡面嗎?
L:有。每當我辛辛苦苦做完工作的時候,中間有什麼不愉快,有沒有抱怨什麼太多,到要回家的時候,我就會“禪喜”。 “禪喜”跟“禪定”不一樣,“禪定”就是安靜到極點,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是空的時候。
B:那戲呢?有哪部你演完覺得很遺憾或是沒有遺憾?
L:沒有。演再好的戲也不要留戀,把它忘了,就像夢一樣,繼續走下去。
B:你剛開始學表演的時候,有沒有表演方面的偶像?
L:有,是學習的對象,但從來就沒有偶像。彼得·奧圖、約翰·韋恩、史蒂夫·麥克奎恩,慢慢地後來又出來艾爾·帕西諾。我那時學約翰·韋恩的走路,學彼 得·奧圖的神經質——他是莎劇的好演員。後來就不太學外國演員了,就開始注意自己身邊演電視劇的老演員,比如現在還活著的91歲的常楓,還有北京人藝的於 是之老先生,光看他演的《茶館》裡的王掌櫃就夠了,能開竅了。有一次我問他,喜歡《茶館》還是喜歡《龍鬚溝》,旁邊一個年輕人說,那當然是《茶館》嘍,可 是於是之不置可否地說:“陳瘋子是一個'文瘋子',他不覺得自己瘋了,他覺得全世界瘋了。”他用這種方法去詮釋陳瘋子,他沒有講他喜歡哪一個,真是聰明。
B:台灣下一輩演員中有哪個你比較欣賞的?
L:都很好。台灣每一個演員我都很喜歡,但大陸呢,我要看他用不用功,哪怕演戲有點拙,用功的我就喜歡。
B:你在大陸拍了這麼多年電視劇,你覺得大陸電視劇的劇本存在哪些問題?
L:大陸的電視劇沒什麼好講的。對我來說就是工作賺錢,把戲演好。觀眾蠻可憐的,沒什麼好戲看,我們也管不了太多,有廣電總局管著。
B:就是說你賺夠錢了,把債還完了,就不演了?
L:我大約明年就可以還完債,還有保險費交完,就可以慢慢退了。但不會突然間就不演了。 “老兵不死,只會凋零”嘛,戲會越來越少。你看李丁老爺子,人家去世之前一個月也還在演。我一輩子不挑戲不等戲,到老的時候,就挑體力能過得去的戲,什麼 戲都演,老路人、老神經病,都行。
B:就算沒有金錢的壓力,你也不挑戲?
L:當然不挑,有什麼好挑的?最好的電視劇和最爛的電視劇只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都是在倉促的時間下完成的,又能怎麼樣呢?你以為有創意,回頭一看,原來都是抄的。
B:那電影呢?
L:電影不同,電影有足夠的時間,這個導演可以不接這筆錢,可以不拍這個故事,只要你守住自己的原則。它是經得起負責的一種東西,可以細火慢燉、塗塗抹 抹。如果演員沒時間可以不來啊,但是如果他覺得這個導演好,也願意來參與這個可以負責的作品,在這裡面才看得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如果能參演這樣的電影, 也會“與有榮焉”的,自己也會更努力。 《恐怖分子》如果沒有楊德昌導演,也不會到這個地步。就我自己的表演來說,只能到60分。拍完才發現,它是可以更好的。
B:你曾經對錶演這樣熱愛,也演過很多很好的電影,但是近幾年在大陸卻演那麼多爛片,我不知道你個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L:觀眾怎麼想就怎麼想,不要去解釋。我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我不怕觀眾同時看到我的優點和缺點。我甚至不怕觀眾只看到我的缺點。我只要讓觀眾看到我不是在 混的,我還是在很努力地演。我到底是沽名釣譽為主,還是演戲服務大家為主,還是賺錢為主,你看清楚就好了。我希望觀眾到老的時候,會指著電視說:“哎喲, 你看這老頭,30年前我就看他演了,現在他還在演。”然後他兒子說:“我也喜歡他演的東西。”這樣我就滿足了。我不要藏著掖著,我不想讓人看到我最美 好的,我不認為美是讓人擁有的,美是用來追尋的。老夫老妻老朋友怎麼不知道你有什麼缺點呢?都知道。你要把觀眾當成老朋友。
過去的傳統藝 術,可能梅蘭芳啊、侯寶林啊,是不允許在台上犯一點點錯誤的。侯寶林在台上講錯一個字,回家難過了幾天,後來決定退休。我們現在這麼急就章的電視劇,已經 告訴我們演員一生是不可能箭無虛發的,只要你不要隨便亂放箭,你每一箭盡量瞄準,去演就是了,演得再好不要留戀,再不好忘掉就是了。
B:就是說不管環境怎樣,演好自己就好了?
L:你參加的戲爛不爛和你到底爛不爛是兩回事。不要以為你今天演了《赤壁》,那些大演員就演得很棒。我評頭論足看完《赤壁》,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包括張藝 謀的電影,只是看起來有點大。彼得·奧圖的每一部戲我都看了,有的很棒,也有非常差的表演。演員就怕跟演員站在一起比,他在《雄霸天下》裡面把當時演莎劇 的權威理查·伯頓給“吃乾挖盡”,但是在《冬獅》裡面,他卻被凱瑟琳·赫本幹掉了,被這個女人的冷冷的神經質乾掉了。可是在《金色池塘》裡,這樣厲害的赫 本居然和當年演技平平的亨利·方達平分秋色!演員有無限的空間,還要擺在一塊比。
B:那和你合作的演員中,你有這種比較嗎?
L:演的時候不想這個,演的時候這樣想是演不好的,但事後回想,就會了解這個人的功力。
B:你現在的表演到了你自己想要的“從心所慾不踰矩”的境界了嗎?
L:這是70歲的境界,萬一你活到80歲呢,從心所欲忘了矩,根本就忘了什麼叫矩!就已經成為慣性了,“矩”就丟掉了,只有吃和睡,生命進入另外一種化學狀態,那更神。但是也變得沒有什麼意義,沒有追尋,只想活下去,沒有力量去關心什麼。
B:你在大陸這些年的電視劇就是這種慣性?
L:那是90歲時的慣性。現在的慣性是寫劇本的人已經寫出慣性,導演導出慣性,所有人都有了慣性,都形成了大量的似曾相識的東西。這時你反而要去突破這些,要盡量努力讓它變得不太似曾相識。
B:現在和賴聲川還有聯繫嗎?
L:很少。年紀越大,大家越來越應該見面,而不是越來越不見面。大家曾經理想不同而分開,到今天為止他還認為他是對的,我也認為我是對的。我們不會忘的,那是我們的“公案”,忘不了的。那見面時就不要提嘛!
@Source:外灘畫報 2012-08-02 總第500 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