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委託在複雜的內陸場地上設計中銀大廈的時候,貝聿銘被要求在颱風多發地帶設計一座獨特的高聳的總部大樓,這樣可以反映出中國人民的壯志,同時表達出
對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的美好祝願。設計方案同時考慮建築和結構,包括一座作為城市天際線和街景標誌的非對稱性塔樓。
70層的中銀大廈高度達到了1209英呎。在1990年5月放開投入使用時,它是亞洲最高的建築。時至今日,中銀大廈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
由四個三角形立柱構成的塔樓坐落在52米高的立方體上。位於四個不同象限內的立柱節節高昇,在最高處只餘一個三角柱。帶刻面的表面覆蓋著反射玻璃,映襯出周圍環境的風雲變幻。中銀大廈坐落在香港繁華的商業區,為城市高聳的天際線提供了極具個性的豎軸。
建築的四個立柱構成了現代感十足的復合結構系統,不僅可以抵擋高流速的風,也避免了在室內使用豎向支撐。因此,與同等尺度的典型建築相比,中銀大廈的鋼材用量更少。
對於貝聿銘來說,設計的關鍵是該結構對於中國人民和當時作為英國殖民的香港而言的象徵意義。原有的計劃包括X形的橫拉條。但是在中國文化中,X形具有代表死亡的意思。因此,貝聿銘選擇了更加柔和的菱形。
竹子是該建築的設計非常重要的靈感來源。這座大型結構的軀幹代表著竹子的生長方式,象徵著希望和中華文明的復興。
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進,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建築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屏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建築師:I.M. Pei
地點:中國香港
項目施工時間:1985-1990
參考: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攝影師:Flickr user: Stephen Chipp, Flickr user: DoNotLick, Flickr user: WiNG1990, Flickr user: alvinkwok19, Flickr user: reflexer, Flickr user: manning999Flickr user: Gordeon Bleu, Flickr user: jrgcastro, Flickr user: tadolo, Flickr user: benzpics63
70層的中銀大廈高度達到了1209英呎。在1990年5月放開投入使用時,它是亞洲最高的建築。時至今日,中銀大廈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
由四個三角形立柱構成的塔樓坐落在52米高的立方體上。位於四個不同象限內的立柱節節高昇,在最高處只餘一個三角柱。帶刻面的表面覆蓋著反射玻璃,映襯出周圍環境的風雲變幻。中銀大廈坐落在香港繁華的商業區,為城市高聳的天際線提供了極具個性的豎軸。
建築的四個立柱構成了現代感十足的復合結構系統,不僅可以抵擋高流速的風,也避免了在室內使用豎向支撐。因此,與同等尺度的典型建築相比,中銀大廈的鋼材用量更少。
對於貝聿銘來說,設計的關鍵是該結構對於中國人民和當時作為英國殖民的香港而言的象徵意義。原有的計劃包括X形的橫拉條。但是在中國文化中,X形具有代表死亡的意思。因此,貝聿銘選擇了更加柔和的菱形。
竹子是該建築的設計非常重要的靈感來源。這座大型結構的軀幹代表著竹子的生長方式,象徵著希望和中華文明的復興。
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進,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建築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屏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建築師:I.M. Pei
地點:中國香港
項目施工時間:1985-1990
參考: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攝影師:Flickr user: Stephen Chipp, Flickr user: DoNotLick, Flickr user: WiNG1990, Flickr user: alvinkwok19, Flickr user: reflexer, Flickr user: manning999Flickr user: Gordeon Bleu, Flickr user: jrgcastro, Flickr user: tadolo, Flickr user: benzpics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